比尔盖茨哈佛演讲除了电脑方面的还会啥?他要是去参加奥运会能得第一名吗?

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一直是全球首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就,除了聪明之外的一些优点和特质有吗?很想了解下他是怎么样一个人!
性格决定命运——比尔·盖茨独特个性分析
名人似乎总有与众不同之处,盖茨之所以会成为当今电脑世界的显赫人物,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也许早已注定了他的非同寻常。
对小时候的盖茨来说,在课堂上睡觉是常有的事。他的生活极其紧张,三天不睡觉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据一位朋友说,他通常36个小时不睡觉,然后倒头便睡上十来个小时。
盖茨睡觉的习惯很独特,他从不在床单上睡觉。累了的时候,他就躺在他那张乱糟糟的床上,拉过一条电热毯盖在头上,不管何时也不管环境如何喧闹,他总能马上进入甜甜的梦乡。盖茨至今仍保持着这个习惯,当他坐飞机时,他常用一条毯子盖在头上,然后在整个航程中酣睡不止。
在同学眼中,盖茨极有个性。他在谈话、阅读或沉思时,总习惯把头置于双手之间,身体前后猛烈地摇摆。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甚至还会疯狂地挥舞手臂。
盖茨喜欢辩论,辩论的时候言语粗鲁,充满讥讽甚至带有侮辱性。在他表达观点时,如果有人激怒他的话,他会暴跳如雷。对微软公司的大多数编程人员来说,和盖茨一起参加技术会议就如同是进行语言测试一样。盖茨有一种发现他人纰漏的惊人能力,在辩论的时候表现尤为突出。如果给他看《蒙娜·丽莎》,他会看到败笔。一旦发现一个人的漏洞,他就会用他最喜欢的字眼,诸如“傻瓜”、“疯子”之类将人贬得体无完肤。据一位微软公司的产品经理说:“当你和他一起参加会议时,他总是晃来晃去,还不停地颠膝盖。他是一位头脑清晰的思考家,但却容易感情用事……他向别人发起攻击,目的就是要战胜他。勉强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对此他却混然不知。他很富有也很幼稚。在控制性情方面,他从未成熟过。”
长大的盖茨有着一张长不大的娃娃脸。许多竞争对手就是被这个外形清瘦、头发蓬乱、带着头皮屑的大男孩的那张诱人上当的面孔所迷惑。尽管盖茨看上去像个仓库保管员,但他却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商业巨子。他喜欢舒适地坐在电脑前,一边吃比萨饼,一边喝可乐,一边彻夜不眠地编写电脑程序。
不过,现在已没有人再把盖茨当成小孩子,而且时常还有人会提醒盖茨说他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茨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普通人,他的一位朋友雷伯恩回忆起不久前与他偶遇时的情景说:“他哪像美国最富有的人呀,竟然没有随从,好像是闲逛一样、还对我说‘喂,你好,我们一起去吃热狗吧。’”
这就是那个叫盖茨的人。
盖茨是个典型的工作狂,这种品质从他的湖滨中学时期就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电脑房钻研电脑,还是玩扑克,他都是废寝忘食,不知疲倦。
1974年,当盖茨认为创办公司的时机尚未成熟而继续在哈佛大学上二年级时,他开始了玩扑克,疯狂地玩,扑克和计算机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像其他他所专注的事情一样,盖茨玩扑克很认真,他第一次玩得糟透了,但他并不气馁,最后终于成了扑克高手。只要晚上不玩扑克,盖茨就会出现在哈佛大学的艾肯计算机中心,因为那时使用计算机的人已不多。有时疲惫不堪的他会趴在电脑上酣然入睡。盖茨的同学说,他常在清晨时发现盖茨在机房里熟睡。
盖茨也许不是哈佛大学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却无人可以匹敌。他的导师不仅为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奇,更为他那旺盛而充沛的精力而赞叹。他说道:“有些学生在一开始时便展现出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远大前程,毫无疑问,盖茨会取得成功的。”在阿尔布开克创业时期,除了谈生意、出差,盖茨就是在公司里通宵达旦地工作,常常至深夜。有时,秘书会发现他竟然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鼾声大作。不过为了能休息一下,盖茨和他的合伙人艾伦经常光顾阿尔布开克的晚间电影院。“我们看完电影后又回去工作。”艾伦说。
1979年,微软公司迁到了贝尔维尤,1983年,微软公司宣布了要开发WINDOWS的消息。一位曾到过盖茨住所的人惊讶地发现,他的房间中不仅没有电视机,甚至连必要的生活家具都没有。
盖茨常在夜晚或凌晨向其下属发送电子邮件,编程人员常可在上班时发现盖茨凌晨发出的电子邮件,内容是关于他们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盖茨经常在夜晚检查编程人员所编写的程序,再提出自己的评价。盖茨位于华盛顿湖畔对岸的办公室距其往所只有10分钟的驾车路程。一般的情况是,他于凌晨开始工作,至午夜后再返回家。他每天至少要花费数小时时间来答复雇员的电子邮件。
商场如战场,对盖茨来说,他必须胜利,所以盖茨是个天生的工作狂。
向比尔盖茨学什么
  1、比尔盖茨每年两次闭关
  “闭关”是武侠小说里寂寞高手所做的事情,科技帝国里的武林高手盖茨每年都会做两次这样的事情:远离尘嚣七天,在一片浓密的雪松林旁的临水别墅中,凝神思考科技业的未来,然后把所思所想传遍整个微软帝国。
  别以为盖茨的“闭关”只是故弄玄虚,1995年的那周里,盖茨写出了有名的《互联网浪潮》,为微软确立了新的战略方向,之后的Tablet PC、开创网络游戏业务等构想都是在“闭关”期间形成的。
  我认为中国的管理者应当向盖茨学习“闭关”,但是具体学什么呢?
  首先学习盖茨的时间管理。据我了解,大部分的中国管理者都被淹没在一大堆的琐事当中,忙得不可开交。别说抽出一周时间来,就是一个下午恐怕也很难。但他们做的事情都是必须的吗?韦尔奇曾经让他的经理们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仔细分析哪些是应当做的,哪些是不必做的,一个管理者应当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学习盖茨的授权。这个问题其实是和上一个问题联系着的:庞大如微软的公司,如果不学会授权,最高管理者离开7天完全不理公司的事行吗?许多中国的管理者们离开了公司,公司就玩不转--或者他们内心里希望就是这样。可是盖茨很早就把大权交给了史蒂夫·鲍尔默,让其担任CEO,自己做“首席架构师”,充分发挥自己对技术趋势很敏感的长处。
  学习盖茨对战略方向的把握。管理者身处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埋头”做事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就忘记了“抬头”看前方。彼得·杜拉克说:“首先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正确地做事。“很多时候从盒子里跳出来,冷静地思考,才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1985年,英特尔已经在困境当中徘徊了一年,格鲁夫问了摩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放弃存储器的生意。”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你我为何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从此英特尔走上了成功转型的道路。
  最后,学习盖茨鼓励创新和员工参与的做法。微软的每个员工都很期待“闭关周”,他们可以对公司未来提出自己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很有可能在这一周被传到盖茨那里并被仔细阅读。这使得创新色彩浓厚的“闭关”又带上了“群策群力”的色彩。
  就像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言人所说的:“选择一种怎样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你要理解一种行为的实质意义,这也许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2、卓越CEO的素质:
  当今最着名的企业管理明星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事业的巅峰?
  仔细研究一下顶尖CEO的事业经历,我们就能发现,一些特别的技能与工作风格在他们取得杰出的成就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每个人都领导着一个巨型企业,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领导才能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最优秀的CEO们这样开始他们的工作:考察市场并向企业注入一种全新的观念,即,解决任何问题都要首先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然后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也就是所谓&由外及内&的方法。许多杰出的CEO都拥有无与伦比的领导天赋,换而言之,他们极其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公司。最有成就的CEO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也深知对企业文化进行实质性变革的困难。
  3、盖茨:发挥员工才智
  微软公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即使是在2000年以来的经济与技术的低迷时期,微软的经营状况依然优于大多数科技企业,取得了12%的销售增长。尽管公司陷入了一些法律方面的纠纷,微软现在仍然是众多企业效法学习的榜样。首先,它是一家&创意至上&的企业。比尔·盖茨(Bill Gates)与其他高级经理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努力在公司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所有的员工都能为企业的知识库做出贡献。
  **4、向比尔盖茨学习处理电子邮件:**
  越来越多的经理人,工作中已经离不开电子邮件。不过,离不开的,还有越来越多的苦恼。
  比尔·盖茨的苦恼是,他收获巨额的个人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每天400万封电子邮件,其中大多数是垃圾邮件。
  杰里米·伯顿,美国硅谷大公司Veritas Software Corp的市场营销部副总裁,苦恼的是,每天不得不花上多达两个小时,处理电子邮箱里的400封邮件。他一怒之下,禁止手下的240名员工每周五收发电子邮件。
  遭受电子邮件“肆虐”的经理人,怎样有效地管理数不清的电子邮件呢?
  比尔·盖茨等经理人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的秘诀是:第一、采用邮件过滤机制;第二、削减电子邮件总数目;第三、先回应,后回复的两步策略。
  采用邮件过滤机制
  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采用了邮件过滤机制,确保对重要信件的及时回复。
  他说:“通过邮件过滤机制,我接收的电邮全部来自于曾经同我有通信联系或者我认识的人,例如微软、英特尔、惠普及其它合作伙伴公司的人员。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要确保将时间用于最重要的电子邮件。”
  削减电子邮件总数目
  拒绝消耗大部分时间的普通邮件。某跨国公司总裁要求下属减少“抄送”或“仅供参考”的邮件,仅这一项,就使他收件箱减少了50%的邮件数目。
  利用全职助理。JP摩根的高管斯科特·贝克斯德要求她的助手,对自己的邮件进行初步处理,而重要的邮件留待自己处理。
  而某一销售经理的做法是,在自己拜访客户或者参加展会等外部活动,不能正常收发邮件的时候,告诉秘书帮助他初步处理一些邮件。比较紧急需要回复的邮件,秘书会电话告之,由他口述后回复。
  经理人要注意的是,必须告诉助理或者秘书哪些是至关紧要的信息。
  先回应,后答复
  某美国公司的女性高管每天要处理200封邮件,她总结处理邮件的有效方式是两步走:先回应,后回复。比如,她常常采用的回应语“信已收到,已读过,下周细读过后回信”;此后,她会选择在承诺的时间范围内,利用早晨醒来、坐车、坐飞机的空闲时间来高效地回复邮件。
  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可以给对方及时地回应,也可以给自己留下时间来回复邮件,合乎情理地解决了对方的期望。
  除此之外,经理人在管理电子邮件时,要注意避免三个陷阱。一是电邮不能代替面对面沟通;二是电子邮件的沟通无法解决充满争议和复杂的问题;三是如果口头沟通更有效率,请不要使用电子邮件沟通,因为,一个三分钟的电话足以包含七八封电子邮件所涵盖的信息量。
  5、比尔?盖茨——利用一切关系成就辉煌
  很多人只知道比尔·盖茨他今天真正成为世界首富的原因,是因为他掌握了世界的大趋势,还有他在电脑上的智慧和执着。其实比尔·盖茨之所以成功,除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比尔·盖茨的人脉资源相当丰富。
  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在他20岁的时候,签到了一份大单。
  假如把营销比喻成钓鱼的话,是钓大鲸鱼,还是钓小鱼比较好呢?回答肯定是大鲸鱼。因为钓大鲸鱼钓一只可以吃一年,但钓小鱼的话得天天去钓。比尔·盖茨在25年前创业的时候,他就了解了这一点。他一开始就钓了一条大鲸鱼。
  让我们来领略一下比尔·盖茨的人际关系法则。
  第一,利用自己亲人的人脉资源。
  他20岁时签到了第一份合约,这份合约是跟当时全世界第一强电脑公司——IBM签的。
  当时,他还是位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人脉资源。他怎能钓到这么大的“鲸鱼”?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原来,比尔·盖茨之所以可以签到这份合约,中间有一个中介人——比尔·盖茨的母亲。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妈妈介绍儿子认识董事长,这不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假如当初比尔·盖茨没有签到IBM这个单,相信他今天绝对不可能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
  第二,利用合作伙伴的人脉资源。
  大家知道比尔·盖茨最重要的合伙人——保罗·艾伦及史蒂芬。他们不仅为微软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贡献他们的人脉资源。
  第三,发展国外的朋友,让他们去调查国外的市场,以及开拓国外市场。
  比尔·盖茨有一个非常好的日本朋友叫彦西,他为比尔·盖茨讲解了很多日本市场的特点,为比尔·盖茨找到了第一个日本个人电脑项目,以此来开辟日本市场。
  第四,雇用非常聪明、能独立工作、有潜力的人来一起工作。
  比尔·盖茨说:“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是必须挑选人才,拥有一个完全信任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个为你分担忧愁的人。”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数据是否令你震惊?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卡耐基训练区负责人黑幼龙指出,这句话并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所以我们在惊叹比尔微软天才同时也要看到他其它成功的特质。
  6、从盖茨淡出看新老交替
  微软的精神领袖盖茨在6月下旬的时候,宣布他将在2008年7月退出在微软公司的全职日常工作。而该公司首席技术官雷·奥兹(Ray Ozzie)将接替盖茨出任微软的首席软件设计师(chief software architect)一职。   尽管关于盖茨是否能真正功成身退,尚无定论,但对于这一举动,商界及管理界人士大多持肯定态度。沃顿商学院的专家们认为,这一举动非但不会造成微软的混乱或不稳定,相反,它能给这家核心业务正面临巨大挑战的公司带来所需的新鲜活力。
  盖茨的举动,至少遵循了两点高层交替的规律
  一是无论选择哪一个人来接替CEO或者高层职位,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关注与培养接替人选。虽然雷·奥兹加盟微软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盖茨对此人的了解远远不只这一年,他与雷·奥兹的相识已有30年,他知道奥兹的能力与优势所在,知道他能给微软带来什么。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案例。几年前,欧莱雅的全球总裁欧文中(Lindsay Owen-Jones)宣布他将在当年退休,代替他的将是安巩(Jean-Paul Agon)。到欧文中宣布时为止,欧莱雅对安巩的关注和投入已经超过28年。之前,安巩曾经在欧莱雅希腊、亚太区、德国、美国等分公司担任领导。
  可以说,在高层交替时,不管人员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对候选人员的长期关注必不可少。
  二是为高层的接任设置一定的过渡期。盖茨为他与奥兹的过渡预留了两年的时间,沃顿管理学教授凯瑟琳·克莱恩(Katherine Klein)指出,这样的过渡期就算是历时较长也是非常值得的。“该过渡期能使微软在历经各种变革后仍保持在稳定发展的轨道上。尽管两年的过渡期时间的确显得有所保守,但是我仍认为这是一项明智的决定。”
  艾默生公司前任董事长Charles F. Knight在他的新书Performance without compromise里专列一章用以描述他是如何选择下一任CEO的。十年前,他就已经着手这件事情。2000年夏天,在他确定了接班人范大为(David Farr)之后,董事会对交替日程做了严谨的考虑,第二年2月份交替开始生效,一直到10月份新领导团队才开始完全接管。艾默生这个继任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另外两个候选人并没有因为落选而离开公司,而是继续留下来,并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
  选择合适的高管对公司的发展无疑至关重要,无论是艾默生还是欧莱雅,到去年为止,在约百年的历史上也不过经历了三位或者四位CEO。稳定的高层交替保证了公司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盖茨的举动,其意义也在于此。
但凡一个人非常成功了,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争议就出来了,有人肯定认为他阴险毒辣,但也有人认为他聪明过人,才华出众!
我认为还是不要过于从表面去看一个人,既然题主说的是学习优点,那么从这方面讲:起码他做到了仁善,有一个微软帝国他能统领,他的团队领导能力就不用说了!另外他从事的慈善事业,致力于帮助全球的弱势群体,证明他身上还是有强大的善心,在全球的瞩目之下去做善举,并且长期坚持,这一点是我们很多人应该学习的!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人生没有倒带,且行且珍惜
最新活动 :
浏览: 11001关注: 4 人比尔盖茨的“第二人生”
从当初认为“做好企业就是最好”的青年创业家,到后来将巨量资金投入到世界上最需要改变的领域的慈善家,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是什么促使比尔·盖茨从世界首富到世界首善?
1997年,比尔·盖茨42岁,就已凭借Windows站到了“世界之巅”,他基本上实现了当初的预言——“让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并使得他的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快速的赚钱机器。但在此人生高点,他突然被卷入巨大漩涡。1997年10月,美国联邦司法部和20个州共同起诉微软阻碍公平竞争,指责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微软面临着被分拆的危险。这是20多年微软王霸之道所导致的种种危机的一次总爆发。20多年来,盖茨和微软对获取成功上了瘾,全然不顾竞争对手的抗议。在微软扶摇直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四处树敌,多家计算机巨头把微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网景等公司更是对微软积怨尤深。他终于惹上了大麻烦。就在微软遭起诉、盖茨个人被冠以“冷酷垄断者”之际,盖茨还被多家媒体指责一毛不拔。事情起因于CNN创始人特德·特纳,这位性格怪异的富豪在这一年以个人名义向联合国捐赠了10亿美元,并借机公然指责比尔·盖茨为富不仁,引爆了媒体对“问题富豪”盖茨的“铁公鸡”形象的关注。整个1997年,被拉下“英雄”宝座的盖茨心力交瘁。尽管最终微软和起诉方达成了和解,免于被分拆的命运。但在重重危机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想要作出改变,但具体要作出哪些改变,盖茨还没有想好。直到一年后一篇刊登在《》上的文章,深深影响了盖茨,才让他恍然悟出了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慈善。很快,用商业手段改变了世界的世界首富,开始尝试作为慈善家,去推动那些用商业手段无法完成的改变。此前,盖茨也陆续做过一些慈善,但都是些常规的做法,鲜有创新,从此以后,他将以在慈善方面的大手笔、创新手法,轰动世界。尽管他的家庭带有很强的慈善基因,但世界首富并非一开始就甘心把自己定位为“慈善家”。赚钱狂热上世纪70年代初,20岁不到的哈佛大学法律系学生比尔·盖茨,整天思考的问题不是如何当好一名律师,而是如何获得财富。彼时,盖茨的高中好友保罗·艾伦已参加工作,他敏锐地看到了计算机广阔的未来图景,他对盖茨说:“计算机正在面临一个进入千家万户的大好时机,它将引发一场革命,如同当年蒸汽机的发明,它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艾伦的话让渴望财富且痴迷于计算机的盖茨兴奋不已,两人一拍即合,发起了让计算机进入普通家庭的“革命”。1975年,盖茨退学,和艾伦一道创建了微软公司。日后他回忆道:“参与到PC革命第一阶段似乎是我一生的机遇,我庆幸我能够抓住它。我们能够成功,完全是基于我们对电脑技术的热爱、理解和深刻掌握。”这一年,比尔·盖茨20岁,保罗·艾伦22岁。1977年,22岁的比尔·盖茨在“全国计算机大会”上提出了软件的重要性,并批评了硬件生产商通过牺牲软件商的利益牟取暴利。1980年,微软开始为计算机巨头IBM设计操作系统。当年,IBM是年营业额达28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年营业额只有250万美元。盖茨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地设计、编程,终于设计出了适合在IBM电脑上顺畅运行的“-DOS”系统。1981年,随着IBM电脑的持续热销,源源不断的版权使用费向微软公司涌来。奠定比尔·盖茨日后成功基础的历史性机会是——IBM竟然允许微软公司授权其他计算机公司使用“MS-DOS”系统,这样一来,“MS-DOS”迅速成为计算机的标准操作系统,此后,PC产业成为一个再也离不开微软的产业。1986年3月,微软公司首次IPO。此时的比尔·盖茨刚过30岁,身家已经超过10亿美元,迅速跻身于世界巨富行列。成为巨富后的比尔·盖茨,出手之阔绰足以令其他商业大亨自叹弗如。一个例子是,他花了1亿多美元,给自己盖了一栋充满高科技应用体验的豪宅。对于盖茨奢侈的生活方式,一向乐于慈善事业的盖茨父母颇为担忧。盖茨的母亲玛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慈善人士,她试着劝说盖茨捐钱做慈善,不胜其烦的盖茨对母亲大嚷道:“我只想好好地经营我的公司。我对社会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这个企业更加成功。”此后的微软公司一路狂飙,从视窗到Office办公系统,从多媒体软件到网络产品,微软总能推出极致的商用产品。在盖茨的带领下,一个全球软件帝国已然建成。他也一次次坐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发愿慈善1994年,对于盖茨来说是真是悲喜交加的一年。那年元旦,他和梅琳达结婚了。婚礼上,盖茨包下了拉奈岛全部轿车、直升机和250间酒店客房,极尽奢华。结婚前,盖茨的母亲玛丽给梅琳达写了封鼓励信,信的结尾引用了《圣经》里的一句话:“一个人,他被给予得越多,对他的期望也会越多。”这句话,恐怕几年后才被盖茨夫妇完全理解。同年,盖茨的母亲因癌症去世。根据比尔·盖茨的一本传记记载,得到消息的比尔·盖茨像疯了一样往家狂奔,满脸泪水,以至于忠于职守的警察也不禁为之动容,在拦截下他之后,柔声安慰,叮嘱他要注意安全。母亲的去世让盖茨在精神上受到重创,他想起几年前母亲在劝说自己捐款时自己的粗野态度。这一年,在老盖茨的建议下,盖茨拿出了9400万美金,建立了威廉·盖茨基金会。一年后,在纪念母亲逝世一周年的聚会上,盖茨夫妇宣布捐出1000万美金,在华盛顿大学设立以母亲的名字命名的玛丽·盖茨奖学金。1997年,盖茨所有的善举都被强大的舆论屏蔽了。那年,在一片指责声中,盖茨和梅琳达成立了一个新的基金会——盖茨图书馆基金会,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公共图书馆享受到科技资源。这个基金会在1999年改名为盖茨学习基金会,专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和少数族裔学生上学。细细一数,盖茨做的慈善已经不少了,但多少还是和他世界首富的头衔有些不相匹配。1998年,在应对反垄断官司的那段日子里的某一天,盖茨和妻子梅琳达在家里看《纽约时报》的星期日版,上面的一篇文章同时深深地触动了他们。那篇文章用详细的数字和图表,勾画出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在收入、健康和平均寿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在全球范围内,90%的疾病发生在贫穷国家,但这些贫穷国家的人民,仅能享受到全球10%的医疗保健资源。这篇文章就像是一记闪电,迅速击中了盖茨夫妇。他们想起第一次去非洲旅行时的场景。在盖茨和梅琳达举行婚礼前的几个月,两人去非洲看了动物,进行了狩猎旅行。这趟旅行让他们印象深刻,他们并没有想到要去探访那里的居民,但他们总能在路上见到当地贫民。梅琳达感叹:“这里怎么了,这里的女性为什么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她们赤着脚,头上顶着重重的东西,背上背着孩子,肚子里还怀着孩子,穿着鞋子在一旁抽烟的却都是男人。”他们不停地问自己:“这里到底怎么了?”看过这篇文章,盖茨第一次对梅琳达说,深受这些疾病折磨的孩子们是多么悲惨。这对夫妇开始问自己:“我们能做些什么?”盖茨夫妇还将这篇文章寄给了老盖茨,几天后又亲自去找他商量。盖茨激动地对父亲说:“也许我们可以做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状况。”此后,威廉·盖茨基金会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卫生保健领域。比尔·盖茨,这位昔日的“铁公鸡”,开始以慈善的方式“挥金如土”。对于盖茨突然对慈善青睐有加,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他在转移微软因反垄断案带来的负面效应。孰是孰非,旁人所有的言论都只是猜测。梅琳达后来对媒体说:“比尔和我在订婚之后就决定要把从微软公司所赚到的钱回馈到社会,那是当时所设定的条件。我们双方的家庭都深信这一点,也信奉志愿精神和公民义务工作。”1999年8月,老盖茨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时宣称:盖茨计划捐出他按照当时的价值计算出的1000多亿美元的财产,至于孩子们,他只会给每人留1000万美元,捐出的财产主要为了帮助遭受艾滋病和疟疾困扰的人们。2000年,威廉·盖茨基金会和盖茨学习基金会合并为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注资210亿美元,并确定了四大捐助方向:第一是改善全球健康状况。着手研究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途径,尤其是向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捐资。第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创建更多的面向低收入阶层的学校并减少因经济问题而上不起大学的现象。第三是促进信息业的发展,着力扩大互联网的普及,让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年龄或贫富,都能拥有获得信息技术的途径。第四是改善美国西北地区的现状,向当地社区和贫困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捐助。刚开始,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老盖茨住所的地下室办公。后来搬到西雅图一座两层小楼里,招募工作人员200多人,设有专业的儿童健康顾问、公共健康管理专家、律师、财务人员等。在日以前,盖茨每周花10个小时在基金会的管理运作上,到日后,他把80%的工作时间都投入到基金会的管理上。可以说,盖茨的慈善事业从1994年起步,1998年开始升温,2000年时拉开了更大规模的慈善序幕。最大程度改变世界从开始涉足慈善起,盖茨就非常清楚自己的钱应该去推动哪些改变。当威廉·盖茨基金会成立后,请求捐助的电话终日络绎不绝。盖茨和梅琳达商量,决定只集中资助几个领域。他们挑选捐助领域主要基于两点:哪些问题对人们的影响最大?哪些问题是一直存在却被忽略的?他们把那些最主要的问题一个个地列出来,然后把钱投入到可能见效最快的地方。这样一来,艾滋病、疟疾和肺结核等最致命的疾病,以及美国糟糕的高中教育开始进入他们的关注视野。2000年,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使用电脑”大会上,曾经以“人人拥有计算机”为奋斗目标的比尔·盖茨说:“世界上最贫困的8亿人口,最需要的是医疗卫生保健,而不是手提电脑。”盖茨理念的转变令与会者大为惊讶。基金会开始把主要精力转向健康领域后,盖茨的阅读兴趣也随之转向。老盖茨这样揶揄盖茨:“盖茨依然保持着阅读习惯,从中汲取知识和能量。不过,他不会在餐桌上读书了,因为他读的书越来越让人倒胃口。例如《谈传染性疾病的消除》、《蚊子》、《疟疾与人》、《老鼠、虱子和历史》。他总能过目不忘,而且总是希望迫不及待地向他遇到的人分享他新学到的知识。”这样做的后果是,在酒会上,当盖茨遇到熟人时,对方有时会立即转身,因为他们害怕盖茨在吃饭时跟他们谈论肺结核。盖茨说:“现在我每周读5本书,当然,如果这个世界更好的话,我会有时间读更多。”盖茨对慈善的理解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正如他对计算机的理解一样。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取得最大成功的领域是疫苗领域。可是,刚开始,疫苗并不是盖茨关注的重点。盖茨夫妇首次涉足医疗保健领域时,他们的目标是控制生育率。对于疫苗的意义,他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这些孩子注定要在动荡不安的国家里度过余生,随时有可能死于非命,那拯救他们的生命的意义何在?理念的转变发生在与美国帕斯(适宜卫生技术组织,PATH)高层的一次交流后。他突然领悟到:那些养育多名孩子的父母,并非那么希望大家庭,而是出于担心孩子会随时夭折的担忧。梅琳达也指出:如果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够活到成年,他们就会主动降低生育率。盖茨基金会的资助方向立马转向:不再强调控制生育率,而是去解决问题的根本,去拯救那些已经出生了的孩子。疫苗项目应运而生。彼时,在疫苗研发、制造上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医药巨头们只愿意制造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的药,因为这些药品的购买群体一般是富人。而治疗肺结核、疟疾的药,研发一种新药需要花费几十亿美元,一粒药需要卖几美元才能收回成本,而且得病的往往是穷人,他们负担不起。造成的后果是,治疗疟疾、肺结核等“穷人病”的药品缺乏且昂贵。比尔·盖茨曾在一次演讲中,专门带了几只蚊子放到会场之中,以让在场嘉宾切身体会到身处恶劣环境中时的那份不安。虽然此举备受争议,但没有切身体会,确实很难让养尊处优的慈善家们体会到灾民的惶恐。为了解决疫苗问题,盖茨来到意大利贝拉吉奥,与世界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联合国以及多家医疗公司商议,发起成立了全球疫苗与免疫联盟,即VI联盟,盖茨承诺为其投入25亿美元。盖茨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经过与制药巨头不断斡旋,药价最终大幅下降。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的疫苗价格降低了40%;预防肝癌的乙肝疫苗价格在同期更是大跌68%,这使得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得以接种;出品的轮状病毒疫苗价格从102美元一支直降到2.50美元。据统计,在GAVI的努力下,300多万人免于肝癌导致的死亡,100多万人从麻疹中死里逃生。除了推动建立GAVI,比尔·盖茨也注重推动富豪私人与他携手。当日沃伦·巴菲特宣布把310亿美元捐给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后,基金会的实力大增,世界第一大慈善基金会的地位已然确立。盖茨还和巴菲特联手,借助洛克菲勒家族的影响力,致力于在美国推动“捐赠誓言”,即让富豪们向公众宣布,自己会在有生之年至少捐出财富的50%。在一年之内举办了三次富豪聚会后,这一倡议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美国富豪们响应。在盖茨看来,“作出承诺的核心在于,让富人更好地利用财富。”盖茨深知,仅凭自己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目标将会变得遥遥无期。因此,他注重和各国政府联手合作。盖茨基金会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防治疾病的疫苗推广到需要的人手中,让人们接受,所以他才会在非洲亲自求见拒绝了疫苗的穆斯林领袖并设法说服其帮助自己推广疫苗,并在中国与官方进行合作,利用行政手段的效率来为自己的慈善事业服务。近两年来,盖茨把目光瞄准了疟疾和小儿麻痹症。在全球,每年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的80万人因此丧生。盖茨投入2亿美元,使一款疟疾疫苗的研发免于被搁浅的下场,葛兰素史克研发了这款疫苗,它可将疟疾感染率降低一半。至于小儿麻痹症,盖茨决心将它彻底根除,在人类历史上,除了天花之外,还没有哪一种疾病被完全根除。至今,盖茨基金会已经向世界贫穷国家超过2.5亿名儿童免费发放了疫苗,几百万名儿童因此免于死亡。此外,盖茨还在印度和尼日利亚帮助人们抗击脊髓灰质炎,免费为他们提供疫苗和治疗;在莫桑比克,他捐赠了16亿美元用于防治疟疾,从蚊帐、药物、杀虫剂到疫苗,一应俱全;在菲律宾,他资助研发了新的高产稻种,使许多人免于饥饿的威胁;在美国田纳西州,他用20多亿美元改革当地教育体系,致力于建立更有效的教师评价系统。虽然盖茨夫妇对慈善如此投入,但并非没有质疑声音。美国公立教育改革是盖茨基金会最受争议的项目,《纽约时报》称其庞大的资金投入以及强大的舆论造势主导了教育改革的议程,使独立的意见难以发声。2008年11月,盖茨公开承认基金会在教育改革上的失误。紧接着,基金会制定了新的战略,计划用5~6年的时间投入35亿美元继续改革教育。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文称:盖茨基金会的捐赠并未反映出世界最为贫穷的群体所承受的病痛。很多长期在低收入环境中工作的科学家表达了担忧:重要的卫生程序正被盖茨基金的赠予所扭曲。
作为慈善家,盖茨夫妇仍然住在豪宅里面,盖茨在收藏方面仍投入巨资。2006年,道德哲学家彼得·辛格就曾点名批评盖茨的花费:难道没有更多生命值得他去拯救,值得他过得简朴一些、节省一些、捐献得更多一些吗?不过,《月刊》却忍不住赞美盖茨,“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需要哲人来治理,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像盖茨似的主宰者——同时他也很积极地接受这份使命,他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日,在日内瓦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已专职从事慈善事业多年的比尔·盖茨说:“三十年前,在微软公司创业时,我们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愿景:人人拥有计算机。现在,我和大家一样,追求一个更大的愿景:人人拥有健康。”
本文来源:中国慈善家
作者:张枭翔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5123条
评论24076条
评论19312条
评论13238条
评论12175条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尔盖茨哈佛演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