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耐力 米其林是不是三巨首

中国化工获准收购轮胎巨头倍耐力 双方谋求互补-中国PU聚义堂
有技术问题吗?请找PU聚义堂
——打造全球最大PU技术社区
当前位置:
中国化工获准收购轮胎巨头倍耐力 双方谋求互补
来源: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8月5日,米兰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第一大股东Camfin公司所持有股权的交易已被批准,双方将于8月11日完成交易。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证实了上述消息。
  倍耐力是全球五大轮胎生产商,整个收购完成后,中国化工将拥有乘用胎的高端品牌,同时亦将与倍耐力一起整合旗下的工业用胎业务。
  相关橡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尽管国内轮胎业务面临产能过剩,中国化工的轮胎业务去年也受到拖累,但是对于中国化工以及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倍耐力来说,他们之间的合并属于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长远来看其前景不会受行业产能过多影响。
  仍将收购其他股份
  今年3月22日,中国化工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与意大利Camfin公司及其股东签署协议,将以70亿欧元(约合470亿元人民币)收购对方持有的倍耐力26.2%的全部股份。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3月23日发布的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拟在境外设立一家控股子公司(简称Bidco)收购意大利上市公司倍耐力约26.2%的普通股。
  上述协议显示,收购完成后,中国化工将成为倍耐力最大的单一股东,而最终持股比例或将高达65%。中国化工在此前一份联合声明中亦称,在与Camfin交易完成后,中国化工集团将竞购倍耐力余下股份。
  以销售量计,倍耐力是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其拥有140多年的研发制造历史,2014年销售额超过60亿欧元,乘用胎业务为倍耐力强项,而其在工业胎业务上相对较弱。
  风神股份的公告称,收购完成后,倍耐力公司的工业胎业务将与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的国内战略资产整合,在条件具备时与风神股份重组。
  此前,倍耐力亚太地区CEOGiuseppeCattaneo曾表示,倍耐力在中国、美国等市场的工业轮胎业务规模很小,而借助于中国化工集团工业轮胎在在中、美市场的优势,将有助于倍耐力发展工业轮胎业务。
  倍耐力具备相当的世界影响力,中国化工通过收购倍耐力,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还能通过倍耐力欧洲企业的身份避免一些贸易摩擦。
  双方谋求优势互补
  封懿懿认为,尽管国内轮胎业目前并不景气,但是受影响的主要是国内中小轮胎企业,而中国化工与倍耐力的合作将使得双方实现业务上的优势互补,长期来看前景较好。
  2014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国内轮胎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加之出口受到美国“双反”案严重影响,我国轮胎的产量、价格均出现下滑。
  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月,中国轮胎产量为4.55亿条,同比下降3.9%。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公布的1~5月轮胎主要指标显示,今年1-5月份,中橡协轮胎分会44家企业完成现价轮胎产值712.69亿元,同比下降14.33%;实现轮胎销售收入649.61亿元,同比下降13.88%。
  作为国内工业轮胎业排名前三的企业,中国化工亦受到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公司2014年年报显示,中国化工去年在轮胎橡胶产品上的营业收入为116.8亿元,同比下滑8.17%;但是净利润为负1.33亿元,相较去年下滑8.12亿元。“当前情况下,行业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众多没有品牌优势的小轮胎工厂上。倍耐力及中国化工具备一定的品牌及生产优势,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多是在乘用胎及工业胎上强强联合的扩充与互补,长远来看并不太会受整体行业的拖累。”封懿懿表示。
  中国化工与倍耐力的合作不仅会使得双方业务互补,同时将利于中国化工轮胎的出口。分析师认为,“中国的轮胎产业主要定位中低端轮胎,主打价格优势。近年来,欧美不断提升轮胎行业进口门槛及法规限制,同时也与中国不断发生贸易摩擦。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不仅可以使双方在乘用胎及工业胎上优势互补,同时还利于中国化工的出口业务。”
编辑:pujyt
】 【 字体:
 相关文章
本文关键词:&&&&&&&&
 推荐文章
一月热门资讯
热门图片资讯
扫码关注聚义堂微信号
或微信搜索:pujyt123
客服电话:9
客服微信号:pu138com
公司名称:盐城市拓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三灶大街19号
Rights Reserved
扫码安装安卓和苹果
手机客户端APP不差钱的巨头倍耐力为何需要中化集团?
一个月前,这家意大利知名工业企业与中国化工集团达成一致协议,共同组建一家新公司,并使中国化工集团最终成为倍耐力的最大控股股东。一旦交易完成,倍耐力将成为201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公司海外收购对象,双方将由此组建全球第四大工业轮胎生产商。
经济观察报4月29日报道 如果没有意外,世界第五大轮胎巨头倍耐力(Pirelli)的历史将被一家中国企业改写。一个月前,这家意大利知名工业企业与中国化工集团达成一致协议,共同组建一家新公司,并使中国化工集团最终成为倍耐力的最大控股股东。一旦交易完成,倍耐力将成为201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公司海外收购对象,双方将由此组建全球第四大工业轮胎生产商。倍耐力拥有14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F1赛车轮胎的独家供应商。倍耐力的轮胎一直以来都是、、等顶级的出厂标配轮胎,在全球高端市场排名第一。日前,该公司亚太区CEO
白贝(Giuseppe Cattaneo)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独家采访。白贝在2014年9月重返倍耐力。此前,他在倍耐力工作了10年,是倍耐力中国业务和兖州工厂的奠基人。之间他曾短暂离开倍耐力,出任法拉利远东地区负责人。在白贝所开启的“意式精英”与“中国模式”的结合中,“协调所有相关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特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运用手头的资源。当然磨合需要时间,我们的商业是正确的,这是最重要的前提。”他说。对于这次“归来”后因为倍耐力与中化集团可能达成的最终并购,而被赋予的新的使命,白贝表示乐观, “我觉得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倍耐力的原因,是为了学习西方管理跨国企业的经验,而不是要把西方企业转变成中国的企业。”根据协议,中国化工集团通过其控股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公司,以18亿欧元收购Camfin公司手中26%的倍耐力股份,之后与Camfin及其他投资者合作将对倍耐力的剩余流通股份发起全面收购,将其私有化,收购价格约15欧元/股,涉及的总收购金额约7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0亿元)。白贝确认,如果并购完成,倍耐力消费(包括高端轿车、SUV、轻型商用车和摩托车轮胎)和工业(包括公交车辆、卡车和农机设备轮胎)两部分业务将进行分拆,其中工业轮胎部门会同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风神轮胎合并,组建成全球第四大卡车轮胎生产企业。访谈:经济观察报:为什么选择中国化工集团?白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今的倍耐力并不处于急需现金周转的状态,倍耐力的盈利情况可以说处在历史的最佳时期。因此,倍耐力并不是由于财务上的原因才和中国化工集团合作。具体的业务层面。消费品轮胎,也就是乘用车轮胎和摩托车轮胎业务,会保持原状。而工业轮胎业务,倍耐力原先体量比较小。虽然在个别地区业务比较大,但在中国、美国等市场,我们的工业轮胎业务规模很小。中国化工集团在中、美市场做得不错,这能使我们在中国等市场的工业用胎业务变得更强大。经济观察报:倍耐力是一家盈利状况很不错的公司,为什么需要外部股东控股发展业务?白贝:我们应该从两个层面看待这次收购。第一个层面,这是一项很好的投资。一家公司投资了另一家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的股份,预计未来会收获很高的投资回报。第二个层面,事实上,倍耐力良好的经营状况可能会使其成为恶意收购的对象。另外,我们工业轮胎业务很小。所以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是可以保护倍耐力,不成为恶意收购的对象。二是,合作伙伴不会干涉倍耐力的管理,他们欣赏倍耐力的管理能力,希望学习我们的管理经验,同时能够帮助我们壮大工业用胎业务。经济观察报:在当时的协议当中,各自的底线是什么?白贝:我们的考虑在于,一是要有合适和稳定的股东结构,二是我们希望找到相应的合作伙伴在卡客车轮胎、挖掘轮胎、农业轮胎等工业轮胎方面业务比较强。总之,肯定不是财务或者政策上的原因。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倍耐力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两大原因很重要。一是他们想要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而倍耐力是一家有着150年历史,在全球各地有22家分公司的企业。中化集团可以学习管理经验,获得好的投资汇报。二是在运营层面,对于中国化工集团来说,轮胎不是核心业务,他们的核心业务是润滑油、清洁剂等。核心业务他们做得很好,但在轮胎业务相对弱,所以他们需要专业的合作伙伴能够提升轮胎这块业务。轮胎行业很特别,跟制药行业不一样,我们没有写在纸上的配方。轮胎技术就像乐高,需要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是由很多小的细节共同组成的,轮胎技术不是能够在市场上用钱就可以买的。经济观察报:关于收购,你给过总部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白贝: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协调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要让私企、国企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像足球比赛一样,我们需要所有人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运用手头的资源。当然磨合需要时间,我们的商业理念是正确的,这是最重要的前提。经济观察报:你是为了这个原因回到倍耐力的吗?白贝:我在这次交易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少,主要是由我的好朋友也是我过去的老板(指倍耐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特隆凯蒂)主导的。但不可否认,他们希望我回来,可能原因是希望我跟进倍耐力在亚洲的事务。但我回来的时候,到底谁会成功收购倍耐力,还是一个未知数。经济观察报:多数股东是否同意收购股价?白贝:我觉得理论上一股15欧元是不错的价格,它准确反映了意大利证券交易所股民的情绪感受,股价这段时间非常稳定,说明股东接受了这一价格。当然在金融市场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经济观察报:如果收购成功完成,这个舞台对您意味着什么?白贝:回顾过去,不管公司性质,对所有公司来说,盈利都是最重要,这不会变。20年前,我途经香港蛇口码头到中国大陆。那是1995年,我相信未来中国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在当时,持有这样的信念是不容易的。不管是私有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假如20年前有人跟我说有一家中国的国企收购了一家意大利的公司,一定难以置信。但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经济观察报:倍耐力在未来如何平衡中国元素和倍耐力自己的风格?白贝:过去20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现在可以说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信中国化工集团不会试图改变倍耐力。人们通常不会刻意去改变所收购的公司本身做的很好的地方。我觉得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倍耐力的原因,是为了学习西方管理跨国企业的经验,而不是要把西方企业转变成中国的企业。今天,我们所有做的事情和签署的文件都证明了这一点。经济观察报:意大利企业家如何看待中国企业不断控股意大利的企业这一现象?白贝: 我不会评论其他公司,因为我并不了解情况。相比较其他欧洲国家,意大利特别欢迎中国企业。这有文化的原因,意大利特别欢迎中国人,我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意大利人觉得和中国人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这次的收购中,倍耐力董事长和中国化工集团的董事长相处得很愉快,这也是收购背后的一大原因。总的来说,意大利是一个非常适合中国企业投资的国家。经济观察报:倍耐力中国市场的现况如何?白贝: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市场。但我们不仅仅看的是总的市场规模,而是我们真正能够服务的目标细分市场。对我们来讲,中国在总的量的贡献上面,仍然比较低,但是增长迅速,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速都快。在亚太区,倍耐力总体营收较去年增长16.0%,所以增长的速度非常快。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市场占全球销售额的20%。经济观察报:目前进程到什么阶段?白贝:首先,这个交易还没有完成。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回答你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我们的控股公司层面,倍耐力一直以来都是盈利水平很高的公司,而中国的化工集团决定要投资一家非常盈利的公司的控股公司。它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运行,不管哪个国家的公司投资我们,都不会影响到我们整体的运行。第二个层面是,我们签署了一些协议,协议规定所有的管理层保持不变。另外,交易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迅速成为全球工业轮胎的第四大企业。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全新爱丽舍三厢
雷克萨斯ES
马自达CX-4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车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文章频道:
卡车论坛:
微信扫一扫下载
微信扫一扫关注
您的当前位置: >
进阶工业轮胎 中化收购轮胎巨头倍耐力
近日,经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证实,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收购第一大股东Camfin公司所持有股权的交易已被批准,此交易将于日完成。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双方将会是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报价:暂无报价 ||2014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加之出口受到美国“双反”案严重影响,中国轮胎的产量、价格均出现下滑。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月,中国轮胎产量为4.55亿条,同比下降3.9%。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公布的1-5月轮胎主要指标显 示,今年1-5月份,中橡协轮胎分会44家企业完成现价轮胎产值712.69亿元,同比下降14.33%;实现轮胎销售收入649.61亿元,同比下降 13.88%。作为国内工业轮胎业排名前三的企业,中国化工亦受到行业不景气的影响。该公司2014年年报显示,中国化工在轮胎橡胶产品上的年营业收入为116.8亿元,同比下滑8.17%,但是净利润为负1.33亿元,相较去年下滑8.12亿元。“当前情况下,行业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众多没有品牌优势的小轮胎工厂上。倍耐力及中国化工具备一定的品牌及生产优势,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多是在乘用胎及工业胎上的扩充与互补,长远来看并不太会受整体行业的拖累。”封懿懿表示。中国化工与倍耐力的合作,不仅会使得双方业务互补,同时将利于中国化工轮胎的出口。封懿懿表示:“中国的轮胎产业主要定位中低端轮胎,主打价格优势。近年来,欧美不断提升轮胎行业进口门槛及法规限制,同时也与中国不断发生贸易摩擦。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不仅可以使双方在乘用胎及工业胎上优势互补,同时还利 于中国化工的出口业务。”● &相关阅读:注:本文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卡车之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卡车之家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文章标签:
卡车之家提示您:留言中请不要恶意攻击国家和其他会员;不要发布任何广告性质的回复,不要恶意灌水。提升卡车人群体形象,靠你,靠我,靠大家。快捷回复 [Ctrl+回车]
一周热门文章
热门车系关注度排行
论坛热帖排行除了公有云三巨头,其他的云计算公司都要完蛋吗?_青瓜网
> 除了公有云三巨头,其他的云计算公司都要完蛋吗?
除了公有云三巨头,其他的云计算公司都要完蛋吗?
时间: 13:51:09
来源:InfoQ
“ 标题耸人听闻?未必!关注InfoQ垂直号「细说云计算」ID:CloudNote,回复关键词「演义」,阅读本文下篇:《云计算起源:一个单词的演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端》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鸣北林」(ID:techculture),转载已获授权私有云巅峰已过,混合云正在崛起,公有云大战正酣。开源云软件之间争风吃醋与拥抱并存,商业与开源云软件之间攻击与暧昧界限模糊,公有云服务之间实力与谋略火花四溅。云计算时代不可阻挡地来了,但没有想象中的狂欢盛宴,只有整个IT业的呜咽。除了公有云三巨头,其他的云计算公司和企业IT都要完蛋吗?这不是一个用来耸人听闻、夸大其词、吸引眼球的标题。相信包括我在内,不少从业者都开始或早已在思索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但始终不愿意公开讨论这个话题。很多从业者和公司其实多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存在的,甚至迫在眉睫,但没有几个人愿意公开承认和讨论。除了在其位谋其事之外,还有就是,确实没有明确的答案。现在傻瓜也不会拒绝云Oracle和它的创始人埃利森,绝对不是傻瓜。他们在7年前称云计算为胡言乱语,是废话,是愚蠢。2015年12月Oracle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收入下滑6%为89亿美元,而净收入下滑12%为25亿美元。但是,公司的高层却希望通过强调云计算收入增长26%来摆脱这些数字的影响,声称云计算收入达到了出色的……6.49亿美元。我相信这回Oracle和埃利森是真心拥抱云计算,它们发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来证明Oracle云计算将大有作为。有用后发制人理论为Oracle打气的,有用企业级客户保有量和忠诚度证明Oracle云计算潜力的,以及Oracle在亚太或全球招聘1000名销售的,有说Oracle正在打造秘密武器的。现在Oracle仍然说云计算是个玩具,但仅仅是指亚马逊AWS。更重要的是,心态和行动彻底转变:Oracle一定要而且正在变成一家云计算公司!是什么让最固执的聪明人和最具行业统治力的公司,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过去10年,即使是狭义的云计算已经从0发展到数百亿美元的市场,甚至可能是数千亿美元的市场。下面是Satista发布的年IaaS市场规模变化图。未来5年,IDC预计到2019年针对云环境的IT基础设施开支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5%,达到543亿美元,在企业IT基础设施总开支中占比从2015年的32.9%增长到46.6%,而同一时期,非云IT基础设施开支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Gartner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为1750亿美元,2016年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40亿美元,相比去年增长16.5%。而2016年的全球IT支出总额将达到3.54万亿美元,相比2015年的3.52万亿美元仅增长0.6%。2016年数据中心系统支出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长3%至1750亿美元。来自调查公司Clutch对300名大中型企业的IT专家的调查显示,90%的企业将维持或增加云计算的开支。下面是调查结果。云计算市场如此庞大,发展如此迅速,那且不是所有搞云计算公司的狂欢盛宴?搭上这班车,大不了多头前,业务轻松成长?可惜不是。可惜不是,没有狂欢盛宴,几乎是谷歌微软亚马逊三个人的餐桌。有人说2015年的云计算和亚马逊AWS无关,只是所有人想打败亚马逊AWS。是的,这些人,整个传统IT产业,都在呜咽。所有人都想打败AWS,有那么容易?当所有人想打败亚马逊AWS,无论三足鼎立还是一枝独秀,其他的云计算公司和企业IT公司除了呜咽还能怎么办?如果你还不承认这是一个问题,那你可能正在井底,或者蒙着眼睛说别人看不见你。当然,也可能你跟企业IT行业没有关系。即使如此,你也不能摆脱云计算的影响。你和你的公司不从事企业IT软硬件和服务的任何业务,并不意味着你的公司不需要企业IT。你不用任何IaaS、PaaS、SaaS和XaaS,并不代表你的同事和你的公司不用。为什么所有人想打败亚马逊AWS?现在就云计算是块肥肉,但大部分都被AWS吃了,我们想吃个渣都困难。下面是大型企业级业务公司的营收增长情况。下面是各IaaS服务商的市场份额情况。亚马逊甚至把手伸到了芯片领域。日,亚马逊子公司AnnapurnaLabs宣布,已开发出一系列名为Alpine的芯片,将销售给各大电子产品厂商和数据中心运营商。这标志着亚马逊将会对英特尔统治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发起挑战。在桌面芯片式微之后,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芯片是英特尔少有能增长的市场,目前这一市场对ARM架构的采用还处于试水阶段,亚马逊至少可以在将来在自家云服务中逐步采用自由芯片,然后拓展外部市场。如果芯片和CPU都自己干了,主板网卡路由器还远吗?这些公有云从来没有大量采购外部的IT管理软件,难道将来也不准备从传统IT设备上哪里采购硬件设备?数据库?中间件?SQL也好,NOSQL也好,不是开源就是自己开发,公有云不需采购。中间件?早就式微了好吧,再说现在的PaaS组件就是新一代的中间件啊。软件、硬件,公有云都用自家的,企业IT软硬件供应商怎么活?哦,还有个数据中心咨询和建设啊,IBM的长项。以前是,将来未必。现在流行All-In Cloud,全压注在公有云上。IT公司如Netflix,非IT公司如GE,都开始陆续关闭自己的数据中心。现在热衷于建设数据中心的就是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营商,以后就剩下公有云服务商,那才几个,而且这些公司未必需要借助第三方建设。这不,微软都在数据中心上创新了,代号为“ProjectNatick”的项目,正在尝试将设备沉到冰冷的海水中解决发热问题,用涡轮或者潮汐能发电解决能源问题。微软研究者们,没有忽视项目对海底环境的影响。对虾在系统附近游动时,它所发出的声音完全可以淹没容器制造的噪音,在容器上方几英尺的海洋中就没有热量了。注意,是海水?不是千岛湖的湖水。看上面这些图,亚马逊AWS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嘛,增长快一些,市场份额高一些,但也不是垄断啊?问题是,现在搞IaaS和PaaS的公司,只有亚马逊和谷歌是新玩家,其它的公司都是传统IT玩家,他们是在自己吃自己啊。不是吃老本,是把老业务换成新业务,新业务搞不过谷歌和亚马逊不说,老业务下降得比新业务的增长还要快。客户用一块钱的云服务,将减少4块钱的传统IT业务。而且,这两个新玩家,还特么打价格战,这是不让别人活的节奏了,难道只能在自残或被别人残之间选择吗?我们列出这些传统IT玩家的市值:Oracle市值1499亿美元,IBM市值1247亿美元, HPE市值229亿美元,DELL市值约300亿美元,EMC市值476亿美元,VMWare市值190亿美元,思科1162亿美元,六家公司合计5103亿美元。大约等于微软或谷歌的市值,是亚马逊AWS的两倍。但是在其他文章中,我分析,AWS的市值可能在8年内超过所有这些企业IT公司之和。分析师Trip C howdhry2016年初预测,传统IT公司2016年将继续大规模裁员,总计20多万人,大约是这样的:EMC:总员工 70,000;裁员比例15%~20% ,裁员人数10,000~14,000。VMWare:总员工17,000; 裁员比例10%~15%, 裁员人数1,700~2,500。HP Enterprise(HPE):总员工 240,000;裁员比例30%, 裁员人数 72,000。IBM (IBM): 总员工 379,000;裁员比例25%, 裁员人数 95,000。Cisco (CSCO):总员工 72,000;裁员比例20%, 裁员人数 14,000。Juniper (JNPR):总员工 8,800;裁员比例15%, 裁员人数 1,300。Oracle (ORCL):总员工 132,000;裁员比例20%, 裁员人数 26,000。Microsoft (MSFT):总员工 118,000;裁员比例15%, 裁员人数 18,000。Symantec (SYMC):总员工19,000;裁员比例15%, 裁员人数 2,800。F5 Networks (FFIV):总员工4,500;裁员比例10%, 裁员人数 450。企业IT市场最大的两个玩家,IBM已经连续15个季度营收下滑,HP在最近17个季度16个季度营收下滑。听到传统企业IT公司的呜咽了吗?营收利润下滑,降福利减人员,最大的问题是,所在的市场在萎缩。更大的问题是,新市场被公有云抢了先。这些都是叱咤风云的公司,至少一度,现在,除了继续守住现有产品的市场,也只能暗自呜咽,有钱有志气的,还能出来怒吼一声。有人说亚马逊AWS正在吞噬整个IT产业。吞噬不了,会有很多公司一起玩,但仅是在陪AWS或三巨头玩而已。就像前几年,搞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基本上都是陪苹果玩而已。但是,世界不是线性发展,其他公司更不会坐以待毙。不是自残或被别人残,就是颠覆自己和被被别人颠覆。微软、谷歌、亚马逊AWS,也逃不过去。超越和创新的机会还有没有?羡慕嫉妒恨是没有用的。当公有云刚刚兴起的时候,多少专家和公司,指责公有云不可靠、不安全、新瓶装旧酒。当云计算势不可挡时,更多的公司认为是块肥肉,一拥而上,巨资投入,连个泡都没冒,然后铩羽而归。复制黏贴是没有用的。复制公有云的一个产品,很多公司都能够做到,但不会得到客户,既然是赝品,为什么要拥有你?但现在不仅是一个产品的竞争,而是产品群和生态系统的竞争,又有几个公司能复制的了。但是中国企业可能很难理解这一点,因为所有中国公司都看到,BAT们复制黏贴几乎无往不利,但其实都是大公司复制小公司,小公司复制大公司、大公司复制大公司的业务几乎没有成功的。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传统企业IT的高毛利率将不复存在。其次,云计算的高毛利率也不会存在。这是时代赋予云计算的使命。IT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应用都将成为普及性社会基础服务,将成为日用品,将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成标准配置。这可能是部分公司和从业人员的不幸,但这是整个信息产业和全社会发展的利好。我相信有很多公司在内部探讨如何面对云计算的冲击,也有很多创业者在寻求云计算领域的创业机会,还有很多天使和各种投资者在寻找将在云计算浪潮中成长的创业公司和上市公司。当然,也有不少上了云计算这条船的大企业小公司,在思考当前的云计算业务怎么走。SaaS这么多年,也不见挣钱。公有云被巨头砸出来的地盘都是巨头的,我们公司没钱砸了怎么办。私有云、混合云,那是直接和传统IT巨头直接面对面拼刺刀,传统IT巨头都嫌嫌这单越来越少了。有些我知道答案,有些,我也不知道。我自认为是答案的,也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具有可行性。就像今天,我们还在微博上讨论,有些技术是谷歌启动的,但谷歌并没有从中在商业上收益,知道和看好与能做好商业化是两码事,特别是,当你讨论的是技术的时候。七年前,Xen还是IaaS标配,KVM还没出世时,我就看好容器,特别是看好容器在私有云中的用途。私有云不应该也不需要,所有场景都采用与公有云同样的虚拟化技术。但即使我把这个观点告诉一个IT大佬,或者给我10个亿,我也很可能做不到能如Docker般推动容器的发展。再假设,即使我或某人能给这些问题一个正确的答案,不同的人和团队执行,那结果也是千差万别。为什么?云计算浪潮和所有商业浪潮一样,不是采用一项技术,或参与一个项目,或开发一个产品,或走对了方向,就可以成功的。你需要坚定的战略,也需要灵活的试错,你需要很牛的核心,也需要互补的团队,还需要钱,等等,商业的成功,没有范式。虽然目前公有云大战正酣,基本上,三大巨头领先,甚至有二足鼎立之势,绝对领导者也有望数年内确立。但,世界不是线性发展。公有云第一战已经结束, 基本的计算、存储、网络产品,AWS大幅领先,微软谷歌差点意思。IBM、Oracle、VMware还刚进场,迟到了。DigitalOcean专注于特定产品细分市场,倒也是不错的思路。这一战之后,传统基础设施将成按需服务,日用品。国内巨头,阿里云、腾讯云,还得努把力,入场晚了点,立足中国,再到跟中国贸易密切的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开花,再战发达国家,可能效果好点。公有云第二战正在如火如荼,数据分析和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容器。这一战之后,大数据、APP开发、物联网平台将成按需服务,日用品。谷歌在计算和网络性能上略胜一筹,数据分析和大数据上领先一节,容器上也略占上风。AWS在CloudOps上领先,微软什么都跟得很紧。IBM在PaaS、混合云上的BlueMix、在数据分析上的Watson和MarketPlace、在裸机云上的SoftLayer也是有声有色。Oracle,还得看看它有什么秘密武器。公有云第三战在什么领域,还未可知,也许是Serverless、CloudOps或PaaS。三大公有云巨头并非没有软肋!AWS的母公司亚马逊利润率很低,长久在盈亏平衡线徘徊,而公有云当前竞争激烈,属于资产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如果不能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可能功亏一篑。重要的是,亚马逊尽管一年发布数百项更新,但大都是跟随性和防御性的,比如Lambda,显然受到Parse的启发。亚马逊尽管从2011年来,招聘了数百名企业传统IT行业的企业销售人才,但如何让这些人在云平台上发挥他们的经验,是个难题。而谷歌,在产品成熟度和对企业客户的支持上,更待改进。微软,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如果不能在新业务上突破,股价将难以维持,然后就是自己,抛弃windows,拥抱用户所拥抱的。有人说,打败AWS的方法,就是跳过AWS。AWS的根基是IaaS,那就让IaaS不再重要。大家一起搞一个标准的统一的PaaS,而且就基于AWS搞,让开发者和运维不再关注IaaS。这个PaaS成功之日,就是AWS没落之时,因为这个PaaS设计成可以在任何IaaS上运行。但是,先不说这样的事情在商业环境里可不可能,AWS也不允许它发生:自己搞了ServerLess服务Lambda和运行环境服务BeanStalk,还开卖Redhat的OpenShit。这都是梦想啊,大家一起,标准的,统一的,都是梦。就像我三年前所言,中国IDC行业的出路,单兵突围困难,那就只能搞中立云平台。当然,中国没有人搞。但是不等于真的没人搞,OnApp联盟,就搞了这么个东西,目前接入了43个国家、113个城市的主机和CDN服务。机会和创新,一直都在进行,从没停过。以前是,以后同样。机会和趋势,变化如此之快,甚至令人眼花缭乱,更让人难以取舍。云计算一路走来,系统虚拟化、Xen、KVM、虚拟服务器、容器、Docker、Kubernets、Mesos、对象存储、Ceph、Swift、分布式块设备、NoSql数据库、内存数据库、Pig、Hadoop 、MapReduce、Hive、Storm、Spark、yarn、数据仓库、商业智能、OpenStack、CloudFoundry、DevOps、Chef、Puppet、持续交付、OpenFlow和Open VSwitch、SDN、Virtual Private Cloud、微服务、ElasticSearch、Solr、Unikernals、ServerLess、私有云、混合云、云经纪……一个个技术、产品、概念,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一炮而红的,有咸鱼翻身的,有转瞬即逝的,有默默无闻的,最后都归于云计算翼下。那决定云计算企业发展的,是技术?产品?战略方向?营销?用户体验?企业文化?亦或个人性格?最大的决定因素,当然离不开云计算时代、信息化行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在众多云计算有关的技术、项目、方向中,哪些是明日黄花,哪些是过眼烟云,哪些是未来之星,哪些注定是坑,哪些能助你一臂之力?你和你的公司需要有视野、有战略、有思想,然后才能不浪费伙伴们的时间和投资者的金钱,走向勃勃生机。商业的成功,没有范式。但,可以有经验和教训,可以有战略和方向,提高成功的概率。我们不可以预测未来,但可以察言观色、落叶知秋,顺势而为。如果你有勇气和资源,有想法或思想,你甚至可以创造新的技术、独特的产品,甚至一个新的浪潮和时代。用剑的最高境界,就是心剑合一,创新的最高境界,就是时代和你合一,你创造一个时代,时代造就了你。说远了,还是来点实际的。有人说,什么以史为鉴、借古观今,什么洞察秋毫、纵横捭阖,我都不感兴趣,我就爱看看每天有什么新闻,就可以了,足够了,知天下了。是的,我想99%的人满足于每天看看突发社会新闻就满足了,看看科技和IT新闻都算有追求的了。但是还有1%或者或多或少的一群人,不满足于此。纵览云计算的技术、产品、公司、人物在过去10年到今天、今后的发展脉络,探讨云计算的战略、执行、文化上的实践,大胆地去猜测、预测和创造,帮助自己和公司走得更久更远,成为顶尖的专家和最有价值的公司。万马奔腾时,有人看到恐惧,有人看到机会。待续。(本文下篇将在InfoQ垂直号“细说云计算”上发布,ID:CloudNote)老司机简介刘黎明,云计算布道师,微信公众号:「鸣北林」。2008年3月起从事云计算与IaaS产业研究、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现任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管研发和云计算事业部,曾担任网银互联副总经理兼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世纪互联云快线产品总监和研发主管、思科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先后分别主持了国内第一个基于Xen和KVM的基础设施公有云的研发和产品化工作,并完成重点产业化科研项目——北京市科委“虚拟化管理平台”。湖北随州人,于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更多云计算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细说云计算”ID:CloudNote关注细说云计算,回复关键词「演义」阅读本系列文章第二篇:《云计算起源:一个单词的演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端》本系列后续文章也将在细说云计算上同步发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倍耐力 米其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