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文以载道的对仗局博客

文以载道的原因?
&&& &一天了,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总是在做内容分析?查看了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过去是这样要求的,要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
在查看1902年的,发现,过去,我们语文教学,除了识字之外,语文教材就是读三字经、读论语等现在人们所谓的《国学经典》吧。而那个时候,教学要求无非就是背诵。再到后来,要求讲解,就是把哪些《经典》中学生自己难以读懂的,讲给学生听,在此基础上,诵读背诵。
我反复查看了2000年以前以半年来中国的“大纲”,除了2000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在中高段提出“初步领悟和领悟表达方法”之外,都没有提出过关于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要求;2001年开始的课程标准,仍然是”揣摩、领悟“之类的要求。如此说来,习作方法的学习,当是”自然“的事情?
&为什么阅读教学的核心仍然是”内容的领会“?这些日子,在读论语,读论语你会发现,论语,大致是文选性的文章吧,过去,我们的小学教育,文选的内容,无非就是四书五经。&而这些内容的教学,就是读懂(读不懂就是教师讲),然后背诵。至于写作,那是在多读之后自然形成的本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到了1950年,大纲对教材文轩内容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强调其中的”其中的知识性“。从这些规定中,我们会发现,阅读教学原本有一个因素,就是”教人思想、教人道德、教人知识“——四书五经本身并不是典型的语文教材,而是做人的教材,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其中。
&我想,中国,在清朝以前,是很难看到翻译过来的文章的,而且,中国而你认为自己的经典,就是《四书五经》,而最早,那也不叫小学语文,是到了1923年才叫”国语“。而在此之前,《四书五经》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语文“,而是为了教育做人的课程。
&&我又翻资料,发现在古代有个词语”文以载道“,文章时用来承载做人之道的(当然后来也赋予了自然之道、科学之道,到的意义逐渐广泛),五是文化运动,本身就是要改变文言文的晦涩难懂,是要使天下人都能读懂文字,都能通过读书或的做人道理,都能通过读书读懂做人道理了,记住做人道理的。在古代,写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1923年的”大纲“,到了”高小“阶段,提出了一些”文体“的研究与练习要求,这才真正有了”作文“。但是,那个要求,就等同于现在所提出来的作文了。而这个要求,虽然历经将建一百年的变化,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系统的项目要求。
&&我明白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过于重视”读懂“的教学,原来是从”文以载道“来的,是从古代”四书五经“教育目的来的。
&但是,”四书五经“,在过去并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而是整个小学教育的核心。而现在,分科教学已经有至少六十五年时间了,我们还在演习古代因为”综合课“原因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课程标准经历了一次修改,但是,阅读,从中学习表达的要求,仍然不清晰,而且,我们还没能建构起一个系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文以载道”不只是在说文学与文章》
&&&上大学时,我学的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老师无论讲古代文学还是文学理论,总是将这句著名的“文以载道”成语,解释为文学要表达思想、要承载时代的主题与使命。时间长了,我们便都以为,“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分明是指文学(顶大包括各种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可统称为文章的一大类),要做些与“道”相关、有用的事情。
可后来,当得知了“文”在甲骨文中的初始本义以后,特别当了解到“文”仅仅是在先秦两汉之际、才分孽出了“字”的历史后,我一下子恍然大悟了。原来,今人将“文”仅仅理解为文学、文章,仅仅在有限的文学、文章范围内看“载道”问题,显然是降低了这句话的层级,缩窄了它的范围,造成了不应有的重大误解。
这个问题,很容易说明白。首先,“文以载道”一语,是顺着“文以明道”的思路进一步发展来的。最早讲出此语之前身“文以明道”名句的人,是生活在“文”与“字”尚未完全分家前的先秦时期的荀子。显然,此时荀子所言的“文”,至少是既包含着“文字”、又包含着“文章”的。若更加全面地看,由于最早古语中“文”的本义,指的是花纹、纹理、纹饰;由于中华文明早前阶段,几乎总是习惯于作笼统、整体的表达言说,所以几乎可以认定,荀子所言“明道”之“文”,定是那最广泛意义上的“文”,也即是那诸如文字、词句、文章、著史、制礼、定法、立言说、做教化等一切文化现象与活动的统称。
其次,让“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这一脉相承的几句话,变得人人尽知的最著名人物是韩愈。今天,我们总是习惯性与标签化地认为,韩愈既然是大文学家、文章大师,那大文学家、文章大师所言之“文”,便一定是专指文学、文章的了。其实,这才是大错特错了。文学家、文章大师之类称谓,这是我们近现代以后或当今的视角与说法。殊不知,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文章大家们,其实都首先是中华之道的道理家,都是道统之下、做着“文以载道”工作的传道明理思想者。作为身处中华道理体系内的思想者,作为极力主张着“文以载道”的主流道理文章家,韩愈、荀子、周敦颐们,怎么可能不知道文字、成语、典故、古训、名言等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也是能够明道载道的?他们怎么可能只见文章不见道?怎么可能只在意作文之事、而忘却和阉割掉那贯通一体、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大道系统呢?
再次,即便韩愈、周敦颐等人,受自身时代那统称之“文”业已分为“文”与“字”两家的现实所限,尤其是受中华学问两千年逐渐走偏、变窄、沉降、细碎的影响,他们推动古文运动、重提载道功能,未必真的能够如荀子等先秦思想家们那样,立足于全面笼统,具有一览无余的站位,拥有早前那番对道的系统深刻之理解;我们今天,为了更好与更全面地梳理中华之道、中华道理体系、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形态,也应该从最广泛完整的视野上看待“文以载道”所表达的思想见地。更何况,现如今耳熟能详的“文以载道”,早已不是一句刚刚提出的见解与口号了,早已不是仅仅属于某个人、某位学者、道理家、文章大师自己的精彩话语了。它在历经万众世代的千锤百炼与不断凝筑以后,已经是收纳于全民族文化宝藏中的成语名言了,是铺在中华大道上的一块坚稳醒目之基石了。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在荀子的“文以明道”,发展到韩愈的“文以贯道”及周敦颐完善后的“文以载道”之过程中,“文”这个概念,是随着中国古汉语文字的演变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的。可以说,到了韩愈和唐宋时期的人们,其时所言之“文”,实际上已经由文字加文章、及整个文化之“文”,总体转作文章之“文”了。与这种“文”的内容与含义之替换极其相像的、甚至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着的,是中国历史上真真实实发生了的、对“道”同样如出一辙的“偷梁换柱”。君不见,先秦老子、孔子、荀子等诸子百家所言之“道”------那是更偏重和站位于整体、根本、两面观上的自然之道,到了宋明以后,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人世秩序、社会礼法、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儒学之道、儒道了。
这一几乎同时同步进行着的狭隘化、降层化、细末化的过程,恰恰与中华文明从恢弘大气、充满活力、大开大合走向萎靡没落的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关联与对应。这是不是需要好好深思一番的问题呢?这一切,是客观自然发展的规律呢?还是我们文明上层意识形态的蜕化、走偏所最终导致的呢?或者,这本身,便是人类主客观两界交互作用、共同促成的,中华文明自然而然、不可更改的必然进程呢?
不管怎么说,反正有一点:先秦时期的道理家、思想家们,无疑对“道”,是有着最初始、最本源和基础性、统揽性的认识的。而这对后来人来说,未必能够做得到、做得好。我们自身的一种习惯认识,一定要注意克服。现如今的人们,总是无缘无故地倾向于认为,明天会比昨天好,前进总比后退好。其实,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向着金钱万能的纸醉金迷之殿,大踏步地迈进了,可结果怎么样了?我们中华文明从大树的根基处出发,走到了枝干挺立、枝繁叶茂的辉煌盛世,再往前一味地朝着细致末梢、随风飘摇处走去,结果又怎么样了?叶落之后、坍塌之后,不还是要回归那脚下、低处、底层那最不入眼的尘泥大地吗?
&&&&今天,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已有许多人在重新关注与回归最基本的汉语文字了。虽然,大多数人是从说文解字或意义引申的层面上,在重新领悟与阐释着中华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的。但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毕竟,随着越来越多人不断辨识文字中的含义与道理,中华道理体系所赖以存在和生长的另一块被荒废了的土地,是迟早会在整个道理体系下的重塑中,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促进作用来的。
梳理一下今天欲讲明的道理与观点。简单地说,我认为古人“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之“文”,应是中华文明、文化之“文”,是包含着最初基本的文字与文章表达、并延伸到一切文化现象中去的最广义上的“文”。我们应以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形态的本身便承载着“道”、便有着自身内在“道理”的观点,来全面深入地理解成语化以后的“文以载道”一语。
若沿着这一思路具体地细分一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种不同的“文”之形态类型来:
其一,最基本的文字。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专指中华民族汉语言环境下所使用的、贯穿着文明发展始终的方块文字。西方、阿拉伯等更多文明所广泛使用的拼音文字,说得准确些,不是中国人所谓“文字”意义上的文字;说得难听点,它们只能被视为具有语言表达功能的符号。由于自身没有中国字那种直接的象形表意功能,未能在一笔一划间携带更多的“文”之意蕴与气息,所以,它们顶大可以称作“字”、“拼音字”、“拼音字母”,而难以在严格意义上被称作有文有字的“文字”。
&&&&可以说,几乎只有中国汉语言文字中的“文字”,是具有着直接的会意、表意能力的。这种会意、表意,从一整套道理体系的角度看,便具有了极为重要的两大含义:一是,许多字的组字本身,便暗含着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在其中;二是,中华道理体系自从有了文字,便从来就是将种种道理,极尽所能地全面存放与融汇到自身文明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去的。这两点,也为我们关于发掘出中华之道及道理体系,便须对中华文明最基本的文字、成语、文章、制度、礼俗等文化形态进行一番全面系统的考察,提供了一种方向的指引与有力的支撑。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道”字。有一个“首”,还有一个走车旁,这就意味着一定要头上脑袋与脚下行走相结合的。其间的“道理”就是:首脚并用、知行合一,方能谓之“道”。只重认知思维、无视践行为用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道”的根本本义。所以,我们将中国人的汉语文字,本身视作一种释道、明道、载道、传道的手段与形态,那是完全符合道理的,是一点也没错的。
其二,词汇。主要是指双音节、多音节组词。这种由不同词素组合而成的词汇,是很值得推敲和玩味的。比如,“道德”。“道德”不仅仅是德,还一定得有道,得尚道、遵道、践行道。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我们过分地讲求德、拘泥于德、大讲特讲德,而逐渐遗忘、规避、消隐掉了那“道德”中最居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这是不是我们文明走向两千年后大衰败、在意识形态取向上的偏失表现?我看是的,至少它们二者间是有着密切相关性的。
再比如,“生活”一词。生活生活,就是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地活着;而最根本、最基础的,才不是什么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呢。现今很多人,偏离了生活的本道,过分强调与追求非生活最本义的一些东西,是不明道、不明“生活”一词的本道也。中国古人早就看透了,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其实一定也是艰辛痛苦的历程。想要阳光而同时拒绝阴影,那是在做白日梦!所以,古人用“生活”的组词告诉我们:过分与不理性地一味追求所谓幸福、快乐,远不如关注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地活着更加本原、更为重要。
其三,成语典故、古训名言、对联、题词、口号等警句短语,是一种更有利于充分、全面阐明和表达“道理”的思想文化形态,不仅如此,她还比后面各项更有利于凝结、汇集、传播与统合万众千代。
其四,系统性成篇的文章与经史子集等成部头的典籍、著作等,是更周全、详尽阐发道理的另一种思想文化形态。西学以此为最,中华道理将其精粹提取出来凝结为成语名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文化传承建构与形态。
&&&&其五,社会建构、伦理道德、规整制度、民风习俗等泛文化意义上的一切。这一范畴内的东西,有些是以明文明令的形式存在着的,有些则是以社会习俗规制的方式沉积着的。它们统统都应归在“文”的名下,都有着其自身的明道、载道之功能的。
其六,除了文化、或文明的精神创造与实现外,文明的物质创造与现实,也是有着明道、载道之功能的。对五、六项而言,其本身的种种,既为道(只不过是有大道小道、正道偏道之分别罢了),也是明道、载道、传道的载体与工具。
我们看“大一统”与一直追寻着大合之道的中华文明,一定要有这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超级恢宏无羁的通体遍观之大视野。不如此,不真懂中华也。
王岩林的更多文章及相关评论讨论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以载道&&厚积薄发
正值艺术创作黄金年龄的他不是把主攻方向力放在深受市场欢迎的侍女高士、风花雪月的题材上,而是选择了搜集素材难、技法表现难度大、可借鉴传统少、市场鲜有人问津的工业题材,而且一画20载,作品十余次在十一届全国美展、庆祝建党90周年、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协会员国画精品展等全国性美展中入选、获奖,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与艺术语言,在现代工业题材写意人物画领域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纵观他的作品在美的感受中总有一种激动、振奋、和震撼。
一、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作者的人文情怀与学时修养
品读王春涛的写意人物画除了人物造型具有扎实的学院派造型基本功外,作品还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也是学院派画家的优势,在读书研究与艺术实践、把握传统与深入生活、国际视野与民族文化等方面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去年底他在北京大学中国画高研班深受欢迎的讲学就足以看出画家的综合修养。多年的创作实践与人生阅历修养使作品在写实与写意、造型与笔墨、意象与抽象、构图与意境诸方面达到和谐统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首先要有关注社会关注民众的人文情怀,这样作品才有灵魂、有思想、有深度,才能在浩瀚如烟的艺林中立得住、站得稳,才能真正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的内涵,王春涛多年的艺术实践正是与社会提倡的文艺创作路线相符,其作品真实、可感、时代性强。
二、作品的学术内涵与全面修养支撑起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多年来他甘于寂寞付出了一般画家难以付出的努力,从上世纪1995年反映天津大乙烯建设者的天津第四届青年美展获奖作品《正月雪》,到2009年反映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场景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滨海潮》,多年来他下建筑工地、上钻井平台顶风冒雪热衷于描绘普通劳动者与现代化工业装备,在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2014年他的第12届天津美展银奖作品《滨海情》人物众多,属典型的表现难度较大的群像作品,画家通过分组把石油钻井、港口焊工、高新技术等现代产业工人有机组合,打破自然时空限制通过形式感较强的梯形构图使人物诸多节奏变化有机组合在一起,18个人物精神形象、动态各异具体而又典型,是当代产业工人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人物形象乐观、智慧、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画面整体笔墨厚重层次分明有序,视觉整体雕塑感较强,人物造型严谨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笔墨的功效,高超的艺术技巧与真挚的情感注入赋予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三、其他题材追求雅俗共赏、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
作为人物画家练习小品画尤其是历史文化经典为内容的题材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八仙过海》《兰亭雅集》等人文经典的作品,他也精心创作,给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味。在笔墨运用上,驾轻就熟,恣意挥洒,这是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力在支撑,更是缘于多少年的知识滋养,笔墨锤炼和生活积累的结果。
无论是他的工业题材作品和传统人物创作,都怀着一种对艺术的尊重和敬畏,以及一种厚重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都是一种严肃的创作。在今天名利熏天的艺术圈,这种尊重艺术的态度,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他的一组组作品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以不可复制的频率展示给这个世界。那是大制作,是男人的作品,于是你对震撼这个词有了鲜活形象的理解。他的作品大气,有一种雄视天下的气度和一种浑然一体的洒脱,但同时也关照心情,文化人的小资情怀,细微处你会发现有他的苦心经营和细节交代,从而释放一种蕴藏内心的精致。他的标志性笔触里,蕴含着几多缜密的思虑。
他所追求的中国艺术精神的雄浑、优雅、神韵的魅力和审美理想的境界,都使得王春涛的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在众多的同类题材里脱颖而出,显现出自然、人性、本真的美好,也诠释了他对美好人生的认知和解读,给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上的愉悦和享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 & &一年来撰写书评渐成所好。通体读罢,难免有所思、有所悟,如实记下便不枉费这段光阴。人常言:&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行为&,虽不认同,然推书荐书却是份功德。近年愈是发觉读书之重,又恰逢世界读书日,由是突发奇想,愿将所读好书荐之于众,后附个人愚见。一者供人揽阅,作择书之参;次者荐著书之人,使青士之名得以闻达;再者论个人境界之变,供己自省。
2.云何所用
& & &每身处一事,首问便是其意义。人生苦短,少有时光可供虚度,无所得而为之者鲜。行为之所以为爱好,定有其可为之利。何为读书之用?答曰:治愚。
& & &所谓愚,并非不敏。聪慧是两词的组合,即聪明及智慧。聪明,亦聪敏,指反应极快,记忆力强。自科举至今,状元无数,并非个个是栋梁。其根由在于敏而不智,聪而不慧,古谓之浮灵。
& & &聪颖至智慧,其法有二。
& & &其一,与高人交谈。所谓高人,即境界高之人。对万物所悟不同,其境界不同,故有高低之分。譬如写字,一笔一划是境界,铁钩银划也是境界。与高境界者攀谈是捷径,其阅历,其思想皆可在交谈中引以为用,虽不及高人十年书,却得高人十载境界。然其弊在于,高人之高,凡众难识,常泯然于众,非英才不得识,张良圯上纳履如是。张良若非英才,焉识老父之智?至于我等凡品,其难愈甚。
& & &其二即是读书,而读书有法,读而不思,无以得智,不如不读,正所谓:
& &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或有一听老成语,便能终身服膺。岂老成之言过于六经哉?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大抵看史见治则以为治,见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止知一事,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3.云何所荐 & &
& &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子家训》
& & &所谓家训,是对家人的训诫,其文重实用,轻浮华,少有光鲜亮丽之词。朱子训诫子孙读经典,即为朱子生平所感所悟,传于后世子孙之良言,不可不珍视之。
& & &经典古指经书典籍,今所谓经典通指流传甚广,众人推荐之好书。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读经典是得智的捷径。
& & &我所荐,皆源自今所谓经典;亦已读过的好书。平日读书时,常遇书中瑕疵,皆不以为然。读书如砂中淘金,所求者金,非砂也。所谓经典,并非完美无瑕,只是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4.文以载道
& & &古之读书人与今有别,读书以崇德守道为所求,也是荐书之根。书评书摘皆属奉道之举。文以载道,便是以文传道。纵然身处现代,道义犹存。正是:
& &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
& & &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 & &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引用地址:
::::::
访问统计:
博客大巴模板设计: 梦驼铃 | 作者:ruiruir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新闻媒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和“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等三点要求,成为新闻媒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
新闻媒体被公众喻为“社会的良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一马当先,责无旁贷。《意见》全文发布后,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反应,纷纷根据中央要求,以重要版面时段推出相关专栏专题,积极为此宣传造势,浓厚氛围。马年伊始,人民日报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迅即组织多场高层次、接地气的座谈会并以专版摘发与会人员发言,随后又新辟专栏跟进报道,推出五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打出了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题访谈和公益广告快速互动的“组合拳”。央视《新闻联播》于今年2月10日开设“践行核心价值观”栏目,首期播发报道《信义夫妻:粮食不在&&良心要在》并请张颐武、孙熙国两位专家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点评,以故事化手法诠释了“民无信不立”的时代内涵。同时,这个新栏目与联播的《时代先锋》、《最美基层干部》、《新春走基层》,以及新闻频道《焦点访谈》、《中国谜语大会》(2014年2月11日开播)等构成栏目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贯穿于日常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积极发挥着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在地方,江西各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江西频道则不以&“AV女星”、“色诱”、“偷拍”、“走光”等字眼引入标题哗众取宠,和以低速图文信息博取点击率,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大为改观,引发网民一片叫好。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小新闻媒体已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前卒”,正利用各自阵地持续解读24字价值观,舆论宣传氛围渐浓,可谓开局良好。但对于大小媒体而言,要切实将此24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尚需再接再厉,把更多功夫花在新闻宣传之外。新闻媒体只有率先垂范,坚持培育和践行并举,“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方能凝聚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闻力量,将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呈现给世人。
一、文以载道:新闻媒体极端重要之职责
主题教育活动多,新闻宣传任务重,如今成为新闻媒体的一种工作常态。《意见》甫一发布,诸多新闻媒体迅即闻风而动,第一时间进行宣传造势,开专栏、发报道,访谈、评论和公益广告齐上阵,重点时段、显著版面热闹非凡,尽管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宣传形式与内容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往往与此前不少主题教育活动宣传如出一辙,不过是老瓶装新酒,疲于应付而已,实在难得一见新思路,有的新闻媒体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尤其欠缺。
习近平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所以,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现实,弘扬传统,着眼未来,真正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我国历来主张“文以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哲学家张载语)。这个民族文化传统,时至今日仍未过时。因为我们的新闻媒体仍承载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其创作和推出的一切文化产品(作品),肩负着宣传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重任,其所载之“道”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新闻媒体非但不能抛弃“文以载道”的传统,还要视此为自身极端重要之职责,并把它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外化为一种行动自觉。
在这方面,国内大多主流新闻媒体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它们能够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增强受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有新闻媒体选择背弃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甚至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明显在误导受众,大大背离了文以载道的精神。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429
二、以文化人:新闻宣传尤其要讲究艺术
20143192029143
3132251986128731333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最好的负面教材和反面文章,增强了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
这是典型的“美丑并举”,是新闻宣传“以文化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最近一些年来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201310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从实践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他表示:“强调正面宣传,并不是千篇一律唱高调,也不是对负面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要尊重新闻规律,讲究艺术,传播正能量,发挥舆论监督激浊扬清作用,使宣传工作走进来百姓心灵深处。”能够做到这点,是新闻媒体自信的一种表现。
三、队伍建设:打铁先要自身硬
24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就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而言,一方面须通过宣传报道,促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重,另一方面自身也应身体力行,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所以,《意见》要求,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新闻战线持续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抵制“四大公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活动,无不是立足于队伍建设,活动效果也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尽管如此,新闻界仍不时曝出诸如假新闻假记者和“陈永洲事件”之类新闻寻租的乱象,让整个新闻界蒙羞,令媒体公信力一再受损。业界人士认为,陈永洲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坚决向新闻寻租说不,继续加强行业自律和队伍建设,时下正成为学界和业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新闻媒体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只有先学一步,学精学深,入脑入心,先试先行,才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堪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并且以我国主流价值观继续修复“社会的良心”,增强受众的信心,提升媒体公信力,促进新闻媒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优秀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
这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2014216A03
201320135127
201310122013101705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以载道 闻道的博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