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小说 两军的2017解放军将领调整是一对情侣 最后死一起了 最后好像还引出了史书上面的一句话

小小说、作家与代表作
我的图书馆
小小说、作家与代表作
&&& 30年来,经过有识之士的倡导规范,经过报刊编辑的悉心培育,经过数以千计的作家们的创作实践,经过两代读者的阅读认可,小小说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新品种,终于从弱小到健壮,从幼稚到成熟,以自己独特的身姿跻身于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这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文学史的一种奇迹,一个有创新性的、与时代进步合拍的文化成果。
& & 小小说由3000字逐渐减少到2500字、2000字,到今天大致定型在1500字左右,呈现出小小说由长到短、由幼稚到成熟、由粗放到精致的发展轨迹。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尽管小小说创作的理论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无论今后小小说创作的路子怎样走下去,1500字左右可能是小小说字数的较为合理的限度。除了极个别写得特别精粹的百字小说外,1500字基本上能体现出小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文体在字数限定、结构特征、审美形态等艺术规律上的界定。
& & 十年树木,亦能树文。以30年的耕耘劳作,栽种出一种叫作小小说的新文体,尽管她未来的道路还长,如果玉成于汝,她的诞生与成长,应该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文韵盛事,也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以及当代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
& & 在庞大的业余小小说创作队伍中,尽管昙花一现者有之,浅尝辄止者有之,见异思迁者有之,心有余而力不足者有之,但这支前赴后继的群体风雨兼程,毕竟形成了中国当代小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或许用不了多久,当人们回顾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的文学状况时,一定会在新的文学史上写道,这时期有一种叫小小说的文学现象出现了。
 & 毫无疑问,成名的小小说作家是靠好作品来诠释自己的艺术生命力的。一个缺乏创作高度的写作者,是不可能在文学史上或公众认可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的。近三十年来,尽管有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创作,每年写出数以万计的小小说篇什,催生了当今文坛童话,然而以"精英化"的标准来衡量,恐怕只有少数人才能被冠以"作家"称号,因为他们幸运地写出了具有标高性质的"代表性作品"。
& & 当代小小说之所以30年兴盛不衰,有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小小说写作队伍的梯次结构的合理形成,各个时期均有雨后春笋般的写作者涌现,而每一茬新生队伍里面,又都有在创作数量和作品质量上等量齐观的代表性人物,成为这一时期业界的翘楚。这种波浪涌动蜿蜒前行的引领状态所形成的活力,构成我国文坛独特的一种团队精神景观。
& & 一方面,这种现象是动态的,尚需要长期实践来遴选和淘汰,物竞天择,毕竟作家终是要以作品来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囿于小小说文体自身的局限性,小小说作家要耐得住寂寞,方可保证自己的写作才华一点一滴的释放出来,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滴水成溪的力量,来完成所需的文学储备,以求登顶。
& & 仅有创作数量构不成作品的高度,那只是一片低矮的小丛林,它会显得单薄而浅平;或者偶尔写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奠定了某种高度,也只能是一朵花的芬芳一棵树的揺曳,终究无法与满坡姹紫嫣红一片葳蕤森林的神奇魅力相提并论。因此,能否成为一个时期内的真正意义上的小小说作家代表性人物,作品高度和厚度的相对统一,一般会以“数质兼具”的标准来考量。
& & 写小小说能提升作者的品行修养,当然也会培养写作者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间总有一些有意思的物事纠葛,被有心人串缀成或喜怒哀乐、或酸甜苦辣的故事,供人们思索品评。一旦变成充满灵性的文字,便蕴藉着隽永的哲思,灵动、洒脱且不乏慧敏,弥漫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 & 一个作品中所凸显的东西,必然蕴含着作家特定的思想情感的价值取向,给人以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真正的文学创作要有高远、深广的精神向度,给人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提升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小小说,总要在千把字的篇幅里,营造出一个刺激读者阅读的“兴奋点”。如深刻或敏感的立意、故事的陡转、人物性格的升华、结尾的悬念等。
& & 然而正像大师和匠人有着质的区别一样。一个小小说作家和小小说写手同样也泾渭分明。写手注重的是量的积累即平面经营,作家则绝不肯迁就自己原地踏步,会像追赶地平线一样永远把目光投向远方。厚度和高度只有同时启动,才会矗立起脚下的高山台地。
&&& 小小说讲立意,是说应有很高的一个站位,一个很好的视角,会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其次要有艺术品位,就是要学会运用小说手段,通过调动所有的小说手段,把你发现的问题艺术性地表现出来,伏笔照应、起承转合、留白闲笔、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语言风格,这些小说手段的得心应手,才能够选择出一个最适合你的艺术形式,去反映你提出的那问题,文字中又折射出写作者的情怀和境界。
& & 小小说特别讲究结尾,小小说作家和长篇小说作家有个不同之处,就是更加注重结尾艺术。写20万字你可以重在过程,但是小小说1000多字你只能把重心或爆发力放在结尾,不管是韵味悠长,还是旁逸斜出,或是戛然而止,反正你总得有个说法。所以说小小说的结尾也是最见智慧含量的艺术。
& & 写小小说结尾最讲究临床一刀、临门一脚。一篇小小说只有一千多字,即使闪转腾挪,使出数身解数,它也展示不了大多的具体内容,所以叫临门一脚,直接就是前场球,所有的人都处于动态之中,球就在你一个人的脚下,这个球必须踢出去,你的技艺如何全凭这一瞬间的功夫。临床一刀也是如此,医生拿着刀站在癌症患者的手术床前,这一刀下去,切得好就治病,切得不好就会死人,这一刀凝聚着你的毕生所学。
& & 任何一种文学评奖,包括征文等,衡量它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推出了名篇得以流传,是否成就了某个或某些个作家以成才契机而开始崭露头角,否则,无论是多么大的旗号评奖,无论多么高额的奖金,都缺乏说服力。若此说法成立,可以客观看待小小说领域甚至文坛的各类奖项。即使所谓的规格、权威等,亦应注重其结果如何。当然,评奖也具有确定的鼓励性质,只要客观公正,平中选优,也是期待好作品和大作家早日出世的具体举措
&&& 对作家与作品,历来就有两个互补的或弥合的评价体系共同存在着,一是我们常说的体制内或曰主流,二是民间或曰文化读写市场。事实上当下的一些文学评判机制在指导或引领文化读写市场方面是乏力的。文学评奖,说到底本质上只是一种“鼓励性”行为。当年和汪曾祺的小小说《陈小手》同期发表乃至曾获奖的短篇小说,大都“风过不留痕”&了,而《陈小手》今天依然被人称道,我们能说不是某种“遗憾”吗?许行的小小说《立正》的影响力也超过了许多获过奖的短篇小说。
& & 成名的小小说作家是靠好作品来诠释自己的艺术生命力的。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在成千上万的小小说写作者中,问鼎一流作家的桂冠,实非易事。一是要有数十年的辛勤笔耕,以批量生产式的积累,持续抢夺大众阅读的眼球;二是还要在写作中,具备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以深度写作的姿态,锻造经典品质,经得起业界话语权的审视乃至挑剔。尽管如此,依然有凤毛麟角者脱颖而出,在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确立自己的文学地位。
& & 作家与代表作不是仅指获奖作品,有些奖项仅是在某个刊物,某个区域,某个机构、某些参赛作品中或者某些评委中选拔出来的好作品,并不具有某种“更广泛更大范围内” 的权威性。名家与代表作应是在数年间,被社会各阶层读者一直耳熟能详、融入到精神生活中的作家和作品,他的创造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它的立意令人啧啧称赞,它的人物栩栩如生。
& & 作家与代表作犹如一对连体婴儿,从形态上不仅血脉相连,从精神上又同生共荣。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自已的代表性作品,就好像在旅途中没有自己的通行证一样尴尬。哪怕你写了很多年,发表了多少篇,即使你到处炫耀说去过多少地方交流,担任多少业界的所谓头衔,等等,也无济与事,因为读者记不得你作品的名字,想不起属于你塑造的的人物典型,甚至一个作品细节,都没有留下印象。文坛从来不寂寞,少不了浪得虚名之人。
& & 30年来,个性鲜明的小小说作家脱颖而出,构成一种群星灿烂的写作景观,100余名小小说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加入省、市级作家协会的小小说作家数以千计;琳琅满目的小小说佳作令读者耳熟能详,300多篇小小说佳作编入海内外大中专及中小学教材,每年数量众多的小小说作品被列入语文教学及中招各类分析、解读试题;经典选本《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小小说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十五年小小说获奖作品选》《金奖小小说》等,以坚硬的优秀品质,醒目于社会各界读者的眼帘。
 & 作家是精神产品的第一生产力。小小说的定位意识、意义、意趣,多年来都受到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和青睐,他们或上升到时代层面、或上升到哲学层面,或上升到文化层面,衍生到一个新的文化与文学的天地,饶有兴致地进行论及。
& &&小小说能从其他精短文学体裁和民间文化汲取营养,营造抒情氛围和象征意蕴,在尺幅之内反映大千世界本质变化的端倪,体现思辨力量。小小说写作之于名家高手,同样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让我们庆幸的是,一些文坛名家身体力行,写出了一大批堪称经典的小小说作品,让读者明晓了小小说不小,可以以小制胜,从而有了参照范本。王蒙、冯骥才、汪曾祺、刘心武、贾平凹、莫言、韩少功等人的小小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小小说从粗糙走向粗致,他们功不可没。
& & 在当代文学史上,以郑州的两本文学刊物为中心,在年间,以长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办刊出书、研讨评奖、征文培训、节会论坛等,来倡导、规范和开发一种新兴的文学品种,并带动出相关文化产业链的繁荣,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大众阅读时尚;坚持主题积极、内容健康、品位高雅的出版导向,使《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成为传播文化、崇尚美育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团队着眼于小小说事业的长远规划,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入为前提,在三十年间,先后发现、培养、扶持、组织和造就了一茬又一茬的小小说代表性作家、评论家队伍。
& & 他们是:
  以许行、孙方友、王奎山、申平、谢志强、刘国芳、聂鑫森、司玉笙、修祥明、赵新、尹全生等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出道的“小小说专业户”代表;
  以蔡楠、于德北、刘建超、袁炳发、王海椿、芦芙荭、陈永林、范子平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华丽出场的中兴力量代表;
  以邓洪卫、宗利华、王往、杨小凡、张晓林、魏永贵、李永康、刘立勤、江岸等为代表的跨世纪先锋队;
  以周波、夏阳、符浩勇、田洪波、周海亮、宋以柱、侯发山等当下崭露头角的新锐领军人物;
  以陈毓、非鱼、刘黎莹、红酒、陈力娇、安石榴、陈敏、申永霞、珠晶、非花非雾、远山、袁省梅、梅寒、田双伶等为代表的女作家团队;
  以陆颖墨、陶纯、苏学文、丁新生、胥得意、王培静、朱钢、钟法权、齐闯等为代表的军旅健儿;
  以王晓峰、刘海涛、雪弟、顾建新、高军、李利君、石鸣等评论家为代表的评论一族。
  他们是成千上万名小小说写作者的代表,构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艺术追求的中国小小说作家主力阵容。必须专门提出的是,小小说文体的理论家、批评家们的出现,助推了小小说文体与写作者们的成长,提高了影响力。
& & 我把喜欢的优秀作品大致分为三类:精品、经典、名篇。所谓精品,是指那些具备精英文化质地的佳构,譬如思想内涵是深刻饱满的,有明确的精神指向;艺术品位是雅致的,携带的小说元素又是精妙睿智的。所谓经典,是泛指那些具有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特征的力作;而名篇则是在某一时段产生过较大影响的篇什。
& & 以下这些优秀篇章大家可从网上直接找出来,我不再一一粘贴。说明一点,这是我个人在阅读体验中遴选的“作家与代表作”,仅是我心目中的名篇佳构,120篇既属“冰山一角”,肯定难免遗珠之憾。
立正------------------------许&&行
陈小手----------------------汪曾祺
永远的蝴蝶------------------陈启佑
红绣鞋----------------------王奎山
客厅里的爆炸----------------白小易
蚊刑------------------------孙方友
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
谁先看见村庄----------------黄建国
风铃------------------------刘国芳
书法家----------------------司玉笙
雄辩症----------------------王&&蒙
怀念拥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墨&&白
伊人寂寞--------------------陈&&毓
黄羊泉----------------------谢志强
预感------------------------滕&&刚
将军------------------------刘建超
秋夜------------------------于德北
越位------------------------宗利华
甘小草的竹竿----------------邓洪卫
荒--------------------------非&&鱼
苏七块----------------------冯骥才
逍遥游----------------------聂鑫森
紫色人形--------------------毕淑敏
讲究------------------------孙春平
天上有一只鹰----------------修祥明
走出沙漠--------------------沈&&宏
大山的情绪------------------曹德权
永远的门--------------------邵宝健
一只鸟----------------------芦芙荭
头条新闻--------------------周&&波
水井在前院-----------------林斤澜
永远的幽会-----------------何立伟
过河…………………………… 周& 涛
海葬-----------------------尹全生
端米-----------------------刘黎莹
活着的手艺-----------------王&&往
独腿人生-------------------罗伟章
弧状人生-------------------申永霞
半小时的故亊---------------陈永林
大鱼-----------------------安石榴
冬季-----------------------杨晓敏
天上垂下来一根绳子---------沙黾农
唐家寺的雨伞---------------高&&虹
身后的人-------------------袁炳发
记忆力---------------------申&&平
木匠李直-------------------海&&飞
厂子-----------------------曾&&平
刑警李卫兵-----------------杨小凡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胡&&炎
马不停蹄的忧伤-------------夏&&阳
与周瑜相遇-----------------迟子建
潜浮-----------------------陆颕墨
小山村---------------------沈祖连
威风-----------------------相裕亭
先生-----------------------魏永贵
玉子-----------------------郭&&昕
高手-----------------------中&&村
花匠老丁-------------------安&&勇
雪祭-----------------------陈力娇
天浴-----------------------更&&夫
青龙偃月刀-----------------韩少功
教堂的钟声-----------------阿&&成
唐小虎的理想---------------王海椿
痕-------------------------陶&&纯
一只羊其实怎样-------------杨瑞霞
山乡的五月-----------------金&&光
玉米的馨香-----------------邢庆杰
幸福倒计时-----------------李世民
最后一碗黄豆---------------王琼华
蛇-------------------------宋以柱
莲池老人------------------贾大山
儿子的旋律----------------须一瓜
汗血马--------------------魏继新
一座获奖雕像的诞生--------马&&丁
两棵枣树------------------生晓清
爱的阅读------------------徐慧芬
刨树----------------------赵文辉
断弦----------------------雨&&瑞
修壶记--------------------李永康
刀马旦--------------------周海亮
莜麦秸窝里----------------曹乃谦
船工----------------------吴金良
八爷----------------------幽&&兰
与武松论英雄--------------珠&&晶
水中望月------------------秦德龙
化妆----------------------秦&&俑
诗祭&&&&&&&&&&&&&&&&&&&&&&陈&&敏
树叶绿的时候下了一场雪----高海涛
漂在河床上的麦穗----------安&&庆
头牌张天辈----------------红&&酒
桥------------------------谈&&歌
年集----------------------赵&&新
端州遗言------------------郑洪杰
神匠----------------------闵凡利
锄禾日当午----------------乔&&迁
旦角----------------------江&&岸
风格----------------------徐&&岩
谁怕谁--------------------范子平
就要那棵树----------------伍中正
青岛啊,青岛--------------刘兆亮
天道----------------------陈建功
打错了--------------------刘以鬯
车站鹰雕------------------谢友鄞
茶垢----------------------凌鼎年
拔牙----------------------魏金树
你有多重要----------------孙道荣
苍蝇----------------------杨崇德
叫你一声“哎”------------刘立勤
木杈----------------------张晓林
今天你微笑了吗------------符浩勇
奇遇----------------------莫&&言
心灵预约------------------刘玉堂
棋道----------------------张记书
生死抉择------------------喊&&雷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秋唱--------------------- 谢应龙
雨中的祖父--------------- 牧&&毫
坠落过程------------------吴万夫
一碗泉--------------------王培静
八号球风下----------------东&&瑞
&& 首先以简单理由推选一些被读者公认的名家名篇
&&&&&&&&&&&&&&&&&&&&&& 立正
&&&&&&&&&&&&&&&&&&&&&&&&&&&&&&&&&&&&&& 许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啦!”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心生忐忑。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打发回了家。
  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远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 【杨晓敏点评】
&&&&许行的《立正》注重故事人物的启承转合,文学性强,是经典的传统小小说写法。作者的阅历丰富,见解深刻,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塑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典型,增添了小小说艺术领域的审美情趣。在艺术探索方面,既秉承中国古代传奇笔记小说长于构建情节的传统,又融合现实主义文学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创作特征,人物塑造以一当十,情节设置巧妙精彩,语言叙述简练精湛,有着成熟的、独具魅力的“许氏风格”。作者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目光,《立正》的主人公连长,三次“立正”,属惊人之笔,站立在当代小小说的制高点上,揭示出历史长河中的糟粕,那种腐朽专制对人性的扭曲令人惊悚。许行在中国小小说创作领域是一面旗帜,一个现象,一种精神,是小小说这种新兴文体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了产房。过了一会儿(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来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陈小手活人多矣。&&&&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移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团长呲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太重了!太重了!”&&&&喝了酒,揣上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不送你了!”&&&&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
&& 【杨晓敏点评】
& &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是由中篇小说《大淖纪事》、短篇小说《受戒》和小小说《陈小手》来共同奠基的,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完整的汪曾祺。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
  至此,这篇小小说才算完成它完整的讽喻功能。这位团长不仅暴戾,还愚昧,其暴戾令人恨,其愚昧令人叹。而小小说干净利落的结尾处,是大片留白,又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索余地。在《陈小手》这篇小小说佳作中,作家不仅写活了陈小手这个主要人物,就连团长这个配角的阳奉阴违、出尔反尔的阴暗心理也刻画得异常逼真,让人一番审丑后掩卷不忘。
&&&&&&&&&&&&&&&&&&&&&&&&&&&&&&&& 永远的蝴蝶
&&&&&&&&&&&&&&&&&&&&&&&&&&&&&&&&&&&&&&&&&&&&&&&&&& 陈启佑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落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朝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 【杨晓敏点评】
&&& 作品情节很简单,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命运的不可知,人生的凄美情爱,在几百字里婉延流淌。美丽的蝴蝶永远飞走了,美丽的爱人永远离开了,雨天、雨伞、女孩、风衣、道路两边连接幸与不幸,其悲剧色彩给读者带来的心灵冲撞,几近瞬间窒息。
&&&&&&&&&&&&&&&&&&&&&&&&&&& 客厅里的爆炸
&&&&&&&&&&&&&&&&&&&&&&&&&&&&&&&&&&&&&&&&&&&&&&&&&&& 白小易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他匆匆进了里屋。
  作客的父女俩呆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啪的一响,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的暖瓶倒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攥着一盒糖。一进客厅,主人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下意识地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倒的!地板不平。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炸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会事。你说得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女儿沉默了许久:“只能这样吗?”
&&&&“只好这样。”
&& 【杨晓敏鉴赏】
&&&&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若轻,言有尽而意悠远,是经典的以柔克刚的思辨哲理型小小说写法。一篇小小说的艺术魅力来自多方面,其中有一条就是其艺术主题的不确定性。如同雾里看花,你朦朦胧胧看到了花的轮廓却无法看清它的娇颜,反倒更会引人无限遐思与向往。不仅调动了小小说那种尺幅波澜、闪转腾挪的艺术手段,还蕴涵了如此大的内容含量与思想含量,悟透了人与人相处的哲理,不能不让人拍手称奇。《客厅里的爆炸》正如文题一样,如一颗瞬间爆炸的弹子,冲击力着实惊人。
&&&&&&&&&&&&&&&&&&&&&&&& “书法家”
&&&&&&&&&&&&&&&&&&&&&&&&&&&&&&&&&&&&&&&&&&&&& 司玉笙
&&&&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就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呻吟半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就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 【杨晓敏点评】
&&& 1983年的小小说创作领域,司玉笙的《书法家》或许可以称得上最具“开拓”意味的作品,作家以149个字,经典地诠释了小小说文体萌芽期的特征。仅一篇作品,曾让作者一夜成名。诙谐超然的笔调,蕴藏了作家的沉重的思想与坚韧的思考。这篇作品精练之极,通过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个疑问,在拨乱反正,催动思想解放的年代里,“同意”这两个字的震聋发聩之效在于,它不动声色地揭示了一个巨大的发现。体制弊端,官僚作风,在这200多个字的显影之下无处可遁,直至体无完肤。它一经发表很快风靡全国,流传海外。&司玉笙的《书法家》,雕塑般简洁,立意高远,是经典的一剑封喉的微型小说写法。
&&& 再推举三篇属于名家偶尔为之的小小说名篇
&&&&&&&&&&&&&&&&&&&&&&&&&&&&& 过河
&&&&&&&&&&&&&&&&&&&&&&&&&&&&&&&&&&&&&&&&&&&&&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20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线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出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顽固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脚踢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线。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座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20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骑走。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80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明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的转化为前进的力,嗒嗒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 此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 【杨晓敏点评】
  一篇不过一千三百余字的精短小品,写得波澜起伏气势逼人。一次偶然的牵马过河的生活片断,作家却从中开掘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处的真谛,给人以生命的思索与启迪。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思想立意、智慧含量、艺术品位的综合考量。《过河》这篇作品,无论从哪一个方面,都堪称典范。“我”要牵一匹青灰色的马过河到对岸酒厂去,一条并不算太深的河却在马的眼里成了天堑,“我”软硬兼施用尽种种招数都不能消除马的恐惧让它成功过河,最后只得去求助于河边一位又老又弱的哈萨克族老太太,让人倍感神奇的事情发生,老太太骑上马背,瞬间神情四溢,马如得冲锋号令,义无反顾地踏入河水到了河对岸。
  “此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文章的结尾颇有深意。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自然环境,也是对主旨的点明与深化。正是在那样的天山、草原上,在那样辽阔苍茫的天地之间,才会有老太太和马那样让常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故事。
& & 充满诗性质感的语言自然也是这篇作品的亮点。自然环境的壮美,马的个性与飘逸,老太太衰弱及其瞬间迸发的力度,都是通过作家精彩的语言描写来传递的。
&&&&&&&&&&&&&&&&&&&&&&&&&&& 洗澡
&&&&&&&&&&&&&&&&&&&&&&&&&&&&&&&&&&&&&&&&&&&&&& 何立伟
& & 老何下班回家,迈着比腋下的公文包更沉重的步子,走在拥挤的人群里。老何眼前晃动着的是一张张都市的疲惫的脸。老何想,我的脸被别人觑见时大约也正是这番可怜的模样吧。这么一想,老何便觉得生活怪累的,而且怪没意思的。遇到红灯,所有的脚都停下来;然后绿灯,所有的脚又都匆匆走动。累也好,没意思也好,总而言之是这般的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这就是都市里的人必须每天面对的。而“必须”,老何想,多么叫人无可奈何啊。
& & 老何拐过一个路口,别进一条僻静的老街,为的是把甚嚣尘上的喧闹和芜乱杂沓的人影甩在身后。经过一个门前爬满了常青藤的旧式院子,老何听到里头有人在弹钢琴,弹得非常好,非常悦耳,也非常柔和明丽。这琴声使老何想到春天的原野,山间的绿树,明净的溪涧和婉转的鸟啼。老何就站住了。老何感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美丽的呼吸与盎然的诗意。
& & 此后,老何每天下班,都要从这条静静的老街过,而且每天都驻足在那被常青藤缠绕的旧式小院前,凝神屏息,让那如水的琴声淙淙地流过蒙尘的心野。
& & 有一天,正好老何的老婆同志也从这儿路过,远远看见老何呆立在那里,就大声唤他,好哇,难怪你每天下班都回得那么迟嘛,原来你是站在这个鬼地方泡时间啊。——还不赶快给我回家去!今天的这餐晚饭你躲不脱啦!
& & 路上,老何的老婆问老何,站在那个鬼地方你到底干什么呀,嗯?
& & 老何想了想,答曰:洗澡。
& & 老婆同志圆睁了眼睛,说,你说什么,嗯?洗澡?那个鬼地方有个澡堂子么,嗯?
&& 【杨晓敏点评】
& & 《洗澡》600多字,短小精悍。奔波在红尘碌碌之中的老何每天下班都被一身疲惫与倦意包裹,直到某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到了有人弹钢琴的声音:“这琴声使老何想到春天的原野,山间的绿树,明净的溪涧和婉转的鸟啼。”琴声荡涤了老何心间的疲惫,让他“感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美丽的呼吸与盎然的诗意。”自此,每天下班后老何都会站在那里静静地聆听,直到某天被老婆发现。“路上,老何的老婆问老何,站在那个鬼地方你到底干什么呀,嗯?”“老何想了想,答曰:洗澡。”
& & 老何的老婆对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理解,却也正是这篇小小说的高妙之所在。滚滚红尘,人被俗世种种功名利所驱赶缠绕,以致心灵蒙尘,活得压抑沉重,某些时刻,也该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洗澡。
& & 何立伟还写过一篇绝品《永远的幽会》,诸位可找来读读。
&&&&&&&&&&&&&&&&&&&&&&&&& 猪八戒的棒棒糖
&&&&&&&&&&&&&&&&&&&&&&&&&&&&&&&&&&&&&&&&&&&&&&&&&&& 周洁茹
&&&&& 当猪八戒还是一只猪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妖精。可是一只猪跟一个妖精会怎样呢?他们没有房子也没有吃的。妖精走了,给猪留下了一支棒棒糖和一封信,妖精在信里说,她要奔她的好前程,叫他忘了她,实在很苦的时候,就舔一口棒棒糖。
&&&&& 猪娶了财主家的女儿,猪每天辛苦干活,有了房子也有了吃的,贤惠妻子。若不是不小心露了真面目,猪会是永远幸福下去的猪。
&&&&猪只好跟着一个和尚,一只龙,一只河妖和一只猴妖去西天取经。和尚师傅说了,那才是所有妖怪的好前程。
&&&&& 师傅骂他蠢的时候,舔一口棒棒糖,猴妖捉弄他的时候,舔一口棒棒糖,白骨精死的时候,也舔一口棒棒糖,到后来一把火烧了七只蜘蛛精的洞穴,他已经不会心疼,舔一口棒棒糖,不过是喜欢上了那一口甜的滋味,当做了奖赏。
&&&&& 猪八戒最后成佛的时候,舔光了最后一口棒棒糖。每天好吃好喝好生活,竟然怀念起了那支棒棒糖。叫人去买,总也买不到对的。用他净坛使者的身份去找当年的那只小妖精,也找来找去找不到。
&&&& &有一天无聊去斗战胜佛处坐坐,说起成佛的路,斗战胜佛说,那些个女妖精,心性都很奇怪,我是记得还有一只把自己化成棒棒糖的小妖怪的,你说奇怪吧。喂,师弟,你怎么哭了?
&& 【杨晓敏点评】
& & 爱情在周洁茹的笔下,往往呈现的是一种被深深触痛的感觉,或许爱本身就是需要痛楚的感觉才会刻骨铭心。《猪八戒的棒棒糖》的故事非常别致,在大量同类故事中,仅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多么与众不同。一个隐喻故事,讲述了真爱是舍己的付出。猪八戒和妖精的爱情因为现实生活而分手,妖精说她要去奔好的前程,叫猪忘了她,并且给猪留下了一支棒棒糖,实在很苦的时候,就舔一口棒棒糖。
& & 故事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人性化的妖精,虽说无情多过有情,但一支棒棒糖的出现,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妖精的怀柔心理。猪八戒挨师傅骂的时候舔一口棒棒糖、被猴妖捉弄的时候舔一口棒棒糖,等到他成佛的时候舔光了最后一口棒棒糖。有了好归宿的猪八戒开始怀念棒棒糖的滋味,可是他再也找不到相同滋味的棒棒糖,甚至找不到了那个小妖精。
& & “有一天无聊去斗战胜佛处坐坐,说起成佛的路,斗战胜佛说,那些个女妖精,心性都很奇怪,我是记得还有一只把自己化成棒棒糖的小妖怪的,你说奇怪吧。喂,师弟,你怎么哭了?”
& & 原来小妖精的爱如此忘我投入,不惜化作一支棒棒糖陪伴和抚慰猪八戒一路西行的艰难,猪八戒每舔一次棒棒糖,得到的是心灵的慰籍,而小妖精的生命就消失一点,多么真切的舍已之爱,结尾一切明了时分,多少读者会为这份爱情的博大胸怀为之感动。很喜欢这样的结尾,写作目的明确,写作技巧隐藏在简约的文字里了无痕迹。其实生活中很多类似牺牲自我的爱情典故,只是作者用了一个大众心理早已定位贪吃贪睡的猪八戒做了主角,用了一个反面角色妖精去演绎真情,于是作品就平添了意趣与内涵。
&& 以下是四位近年小小说金庥雀获奖者的代表作
&&&&&&&&&&&&&&&&&&&&&&&&&&&&&&&&荒
&&&&&&&&&&&&&&&&&&&&&&&&&&&&&&&&&&&&&&&&&&&&&&&&&非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挣走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挣走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 【杨晓敏点评】
  只有美感丛生的语言质地能表达出复杂含义的好作品,才能准确地凸现作者赋予的寓意,才能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深层思考。试想,人类自鸿蒙初开,一路走来,整天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作为自己骄傲的旗帜,而今数千年过去,似乎是愈加趋于高度文明了。可扪心自问,由于携带着人性的丑恶和私欲,我们在栽种绿树鲜花之时,还注入了多少蒺藜的种子使我们自吞苦果?农药使田野的鸟儿濒临绝迹,污染的江河不再清澈,一个巴掌片大的山塬桃林,竟能成为方圆百里的风景名胜。在几乎是钢筋水泥构成的环境里,人类还能为孩子们谱写鲜活的童话吗?在急功近利地提升物质生存指标时,如果不铲除贪婪、掠夺和占有的毒瘤,社会生活必然滋生着浮躁、罪恶和恐惧,人类自己的灵魂将在哪一片净土上栖息?只有去绿化和修复好健全心灵的工程,天地人才能和谐相处,世界才不至于畸形和扭曲。
  《荒》的结构奇崛,题旨宏大,语言叙述张弛有致。作者把政治、社会、人生、环境等重要元素糅合在一起,反诘着一个不绝如缕的古老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现代文明中如影相随的腐败、邪恶、贪婪、惰性、狡诈等,何以周而复始滋生不息?人类对自身的戕害,又给自己带来多少惶恐和惊惧?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几近令人崩溃,无处可遁。在不到2000字的篇幅里,作者能滴水见太阳,敢于作针尖上的舞蹈,以精微的刺绣,绘出一幅社会进化的标本。这篇作品的发表,给作者带来荣誉的同时,也激发了更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写作上的自信。
&&&&&&&&&&&&&&&&&&&& 马不停蹄的忧伤
&&&&&&&&&&&&&&&&&&&&&&&&&&&&&&&&&&&&&&&&&&&&&夏阳
  它们相遇,是在月亮湖,在那个仲夏之夜。
  仲夏之夜,月亮湖,像天上那弯明月忧伤的影子,静静地泊在腾格里沙漠的怀抱里。清澈澄净的湖面上,微风过处,银光四溢。它站在湖边,望着湖里自己的倒影发呆。它是一匹雄性野马。
  野马即将掉头离去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一匹母马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止住脚步,呼吸急促,目光异样地望着自己。银色的月光下,野马惊呆了——这是一匹俊美健硕的母马,通身雪白,鬃发飘逸。母马的眼里,一团欲火,正在恣意地燃烧。
  野马朝母马大胆地奔了过去。它们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休无止的缠绵。这时,任何话都是多余的。
  天地之间顿时暗淡,月亮羞红着脸,躲在云彩后面不肯出来。当月亮再一次露出小脸儿时,野马和母马已经肩并肩,在湖边小径上散步,彼此说着悄悄话。
  母马问,你家住哪儿?
  野马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我无家可归,被父亲赶出来了。你瞧我身上,伤痕累累。
  母马目光湿润,说,去我那里吧,我家有吃有住,主人可好了。
  野马没有吱声,目光越过湖面,怅然地望着远处的沙漠。远处的沙漠,在如水的月光下,舒展绵延开来,直抵天际。
  第二天清晨,巴勒图发现失踪一夜的母马竟然自行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高大威猛的公野马。两匹马一前一后,迈着小碎步,耳鬓厮磨,乖乖地进了马厩。巴勒图乐坏了,激动地对旁人说,它要是和我家的母马配种,产下的马驹子,那可是正统的汗血宝马。到时候养大了,献给沐王爷,我就当官发财了。
  巴勒图把野马当宝贝一样精心喂养,连做梦都笑出了声。
  三天后的深夜,又是一轮明月浮在大漠之上。野马站在马厩的栅栏边,望着屋外漫天黄沙,饱含泪水。母马小心地问,你在想家?
  不是。我不习惯这里,不堪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我已经下定决心,带你走。
  我不去!沙漠里太艰苦了,一年四季,一点生活的保障都没有,无论是寒冬酷暑,一天找不到吃食就得挨饿。你看我这里多好,干净卫生,一日三餐,主人会定时供应。
  我承认你这里条件是不错。但真正的快乐,是马不停蹄的理想,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奔跑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做自己的上帝。你看看现在,豢养在这小小的马厩里,整天小心翼翼地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尸走肉地活着。这种生活,让我忧伤。我的忧伤,你不懂……
  两匹马互不相让,争吵不休。
  最终,野马推开母马,挣脱缰绳,冲出马厩,在月下急速地拉成一条黑线,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深处。它的身后,母马呜咽着,咆哮着,凄厉的嘶鸣声,久久不散。
  近百年后的一个午夜,东莞城中村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叫夏阳的单身男人翻阅《阿拉善左旗志》时,读到一段这样的文字:
  民国三年仲夏,巴彦浩特镇巴勒图家一母马发情难耐,深夜出逃于野。翌日晨,携一普氏雄性野马返家,轰动一时。三天后,野马冲出马厩,不告而别。数月后,母马产下一汗血宝马驹,然宝驹长大,终日对望月亮湖,形销骨立,郁郁而亡。
  读到此处,夏阳已是泪流满面。他坐在阳台上,遥望北方幽蓝的夜空,久久地,一动不动。他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
  一地烟头后,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他说,你还好吗?我……我想回家。
  电话那头,迟疑了一会儿,响起一个凄凉的声音,你不是说,你的忧伤,我不懂吗?
  夏阳孩子般呜呜地哭了。他哽咽着说,都三十年了,你居然还记得那句话啊。我老了,也累了。现在,我好想回到你的身边……他不能想象那匹旷野深处的雄性野马,垂暮之年是否真的还不思回头?
&&&&电话那头,泣不成声。
&& 【杨晓敏鉴赏】
&&&&《马不停蹄的忧伤》借助于想象的翅膀,把拟人化的关于千里马的传说,衬托着一段现实生活中的悲怆人生履痕进行演绎,闻者不由会唏嘘再三。在这一篇作品里,无论对于马或者人的刻画,都并没有把重心搁在主人公“纵横捭阖”的抱负上,而是置放到人性的复苏里,显得沉郁隐忧。在几近简单的构思里,作者吐纳着复杂的人生况味。千里马的不归与主人公的归去,不单单是人性与动物性的各自选择。一如结尾时我们听到的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那种呐喊,它毫不掩饰地传导出自己的愧疚和歉意。即使壮士迟暮,儿女情长依然可以亲切感人,平民百姓如此更见九曲回肠。如何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缓冲的晚景,其鞠躬尽瘁是一种崇高,老骥伏枥是一种志向,采菊东篱下是一种姿态,而游子归来,与老妻携手相伴夕阳简直是一种悟道了。
&&&&好在作者为主人公安排了个光明尾巴,让离别三十年的老妻在牵肠挂肚中又接纳了他,否则,恐怕这匹当年冲出樊笼的“千里马”,只好在晚年孤独地怅望远方,黯然神伤了。我们常讲好作品要有穿透力,读后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 大鱼
&&&&&&&&&&&&&&&&&&&&&&&&&&&&&&&&&&&&&&&&&&&&&&&&&& 安石榴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的大鱼,和往来的游船仿佛。
  有关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马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在动力牵引下浮在水面上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我那一次到伯父家,正是大鱼的流言泛滥的时候,有传闻有悬赏,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不。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在八月的秋阳里铰蜂蜜。伯父很神,他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尤其是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远红外望远镜等等机械,居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反之亦然,伯父伯母也并未理睬我。
  然后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它吗?”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没好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我当时心里充满了探索的热望,打断伯父:“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伯父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前钻后跳地撒欢,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伸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谛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七八个现代化机器等同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颠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大吠,森林里的鸟儿们的歌声循环往复,我忽然想:其他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不相犯。”
  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的时候它几年也不会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地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晚上,伯母拿来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就听见了伯父给我讲的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 【杨晓敏鉴赏】
&&&&安石榴的《大鱼》立意高远,结构精当,叙述从容,构成了“经典作品”的质地。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大自然的原始形态能否和谐相处,一直是一组被反复拷问的矛盾。镜湖里有大鱼。“我”去森林深处寻觅这类乎诡异的传闻。而老林业工“伯父”却在“真相显影”时,以堪透世情的目光和不动声色的生活姿态,告诫“我”应该怎么办。《大鱼》的结论是,人作为万物灵长,更应该靠自律和品行的升华,才能为这个世界乃至自身带来福音。不仅仅是“打死也不说”,而是“打死也不做”。作品的叙述不疾不徐,流淌诗意,故事情节虽呈跳跃性,表述起来却十分工稳内敛。通过极简介的描绘与对话,烘托着一种大情怀和人的内心世界,环境、人物、气氛与题旨恰如其分地糅合在一起,把一个形神兼俱的主人公形象刻画出来。不会“编故事”则小说寡味,仅会“编故事”则小说流俗,个中奥妙,全凭写作者下功夫体味。
&&&&&&&&&&&&&&&&&&&&&&&&&&& 刀马旦
&&&&&&&&&&&&&&&&&&&&&&&&&&&&&&&&&&&&&&&&&&&&& 周海亮
  刀马旦腰身舞动,婀娜可人。花枪抖开了,啪啪啪,耍得人眼花缭乱,过瘾,透着舒坦。
  刀马旦半年前调到省城,很快成了剧团名角儿。舞台上刀马旦魅力四射,舞台下,却是沉默寡言。她不主动找人说话,你问她话,也是爱理不理,心不在焉。这让常和她演对手戏的那个武生,心痒得很。
  下了班,武生对她说,回家?她说,回家。武生说,一起喝茶?她说,谢谢。武生说,只是喝杯茶。去还是不去?她说,不了,谢谢。人已经飘出很远。武生盯着她的背影,恨得牙根直痒。第十三次碰壁,窝囊。
  武生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舞台下,他是一位绅士。他恰到好处地掩饰着自己的感情,除了请她喝茶,他不给她施加任何压力。他知道刀马旦的婚姻并不幸福。他听别人讲过。他还知道刀马旦的丈夫曾经试图结束他们的婚姻。他只知道这些。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甚至,没有人认识刀马旦的丈夫。
  武生三十二岁。他认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可以等。哪怕长久。
  有几次,武生感觉舞台上的刀马旦,非常疲惫。他把大刀劈下去,刀马旦拿枪一迎,却并不到位。有一次,武生的大刀,险些劈中刀马旦的脑袋。
  武生问她,没事吧?她说,没事。武生说,一起喝杯茶?她说,谢谢,以后吧。人已经飘出很远。武生摇摇头。以后?那是什么时候?
  剧团去外地演出,晚上,住在一个乡村旅店。累了一天,所有人睡得都香。夜里武生被一股浓重的焦煳味呛醒,他发现到处都是火光。武生和其他人拥挤着往外逃,场面混乱不堪。武生数着逃出来的人,突然大叫一声,再次冲向火海。他摸到刀马旦软绵绵的身子。他把她扛在肩上。他的头发上着了火。他摇摇晃晃地往外跑。他一边跑一边哭。人们头一次看见武生哭。人们惊叹一个男人,竟会有如此多的眼泪。
  武生和刀马旦坐在茶馆喝茶。刀马旦说对不起。武生摸着自己被烧伤的脸,什么对不起?刀马旦说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可是不可能。武生说我可以等。刀马旦说等也不可能。武生说我抱抱你吧。刀马旦说好。武生就抱了她。武生说我吻吻你吧。刀马旦说不要。武生说我真的可以等。刀马旦说真的吗?武生说真的。刀马旦说,好。星期天,你来我家。
  武生敲刀马旦家的门。只敲一下,门就开了,像是等待很久。刀马旦披挂整齐,完全是演出时的行头。正愣着,刀马旦拉他进屋。于是武生看到一个男人。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正躺在床上,歪了头,对着他笑。男人说原谅我不能给你倒茶,让玲儿帮你倒吧!刀马旦就给他倒一杯茶。男人指指自己,动不了,这狗屁身子!男人抱歉地笑,不能去捧玲儿的场,只好在家里看她演……可苦了玲儿了。男人的脸红了,有了腼腆害羞的样子,与瘦长的满是胡茬的轮廓,很不协调。
  刀马旦开始舞动腰身,碎步迈得飘忽而稳当。花枪抖开了,啪啪啪,耍得眼花缭乱。录音机里传出锣鼓齐鸣的声音,小小的客厅,便仿佛涌进千军万马。刀马旦一个人指东打西,很快,那施着淡妆的脸,有了细小的汗粒。
  武生两个空翻过去,和刀马旦并肩作战,试图击退并不存在的敌人。刀马旦朝他笑笑,不等了?武生说,不等了。刀马旦说,真的不等了?武生说,不等了。
&&&&男人鼓起掌来。那是他们最成功的一次演出。
&& 【杨晓敏鉴赏】
&&&&婀娜多姿的女主人公刀马旦,人物形象画图一般定格在读者的视野。语言用短句,显得动感十足,节奏明快。行文清新绮丽,缠绵悱恻。故事、人物关系、感情发端等,只需寥寥几笔就交代得一清二楚,轻轻一带便又巧妙打下一个伏笔。作品主题拒绝说教式的、图解式的、背景式的设置,而是把人性的开掘提升,坚持放在“自我救赎”的力量上。不回避描写女艺人艰难的生存状态,在超负荷的轨迹中,把人性、良知、情愫、忠贞,一旦落脚在传统美德上,一位千娇百媚、柔肠百结的红颜丈夫,便呼之欲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矣。患难夫妻亦恩爱,此种境况愈发衬托着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美丽。
  当主人公由情感迷失到幡然回归,靠的就是灵魂深处的自省,此情此景,尤其显得真切可信。这个梨园故事题材并不另类,而周海亮却新翻杨柳枝,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在结尾处突兀一击,打造得精彩绝伦。笔墨简洁的篇幅,跌宕起伏的情节递进,高标立意的戛然止步,显得疏密有致,境界不凡。虽属世间情事,写得恣肆流淌但绝不流俗。
&&& 再举荐几位新锐的力作
&&&&&&&&&&&&&&&&&&&&&&&&&&&&&& 纸马匠吴有德
&&&&&&&&&&&&&&&&&&&&&&&&&&&&&&&&&&&&&&&&&&&&&&&&&何一飞
&&&&水镇多手艺人,纸马匠吴有德就是其中的一个。吴有德的老婆去得早,他也没有再娶,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两个儿子现在都吃着公家饭,早已另立门户。吴有德呢?一个人住在水镇民主街的老宅子里,乐得逍遥自在。
&&&&吴有德的手艺很独特。他是个纸马匠,俗说了就是为死者做“灵屋子”,让后人抬到先人坟前烧掉。他能做各式各样的“灵屋子”,而且做得活灵活现。水镇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要是哪一天老了?水镇人忌讳说“死”,就用“老了”二字代替?,一定要用吴有德扎的“灵屋子”,心里才踏实。吴有德除了扎“灵屋子”,还有另一手绝活儿——钓鱼。
&&&&钓鱼也是一种手艺。吴有德会钓鱼,尤其擅长钓团鱼?水镇人把甲鱼叫团鱼?,每次出去,总不落空。他钓鱼有一个规矩,钓老不钓小,钓公不钓母,每次只钓两三斤。年轻时如此,现在年纪大了也没坏这规矩。有人问他,大爷,为什么不多钓一些呀?他呵呵笑着说,够啦,够啦,再多就是贪心了。
&&&&现在的人嘴刁,好吃一口野味。有些大酒家大饭店就找上了吴有德,愿出高价收购他钓的野生鱼,尤其是野生团鱼,150元一斤。吴有德不等他们说完便一口回绝了。两个儿子心中有所不满,他亦泰然处之。
&&&&因此,水镇的人都很敬重纸马匠吴有德。
&&&&民主街除了纸马匠吴有德这个名人,还出了一个白副县长。不过,水镇人最看不起的就是白副县长。白副县长管城建这一块,水镇人送他一个外号,叫“三敢县长”。说他敢拿、敢嫖、敢拆,总有一天会进局子。
&&&&&白副县长好喝酒,有句顺口溜:喝醉白县长,一桌都要癫。白副县长喝酒喝得多了,肝脏就不好,得了肝硬化,不知听谁说野生团鱼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对治疗肝硬化有神奇的作用。纸马匠吴有德的小儿子在县规划局做个副主任科员,白副县长要他跟他的纸马匠父亲说说,每天送一只野生团鱼过来,照市场上的价格付钱,还可以给他解决副局长的职务。吴有德的小儿子很高兴,把这件事跟父亲说了,满以为父亲会爽快答应,谁知纸马匠吴有德当即拒绝了。吴有德对小儿子说,你做多大的官不重要,做人重要。学会做人才能做事,才能给老百姓做点实事,你要做官就要凭本事。为这事,父子俩起了隔阂。
&&&&白副县长死了,带着情人醉酒飙车出了车祸。白副县长的后人找到纸马匠吴有德,让他扎一栋小别墅,里面要有电视空调电冰箱宝马车等等一应高档用品,说只要扎得好,价格随他定。
&&&&&纸马匠吴有德白了他们一眼,说没空,他答应了人家两斤鱼,不能失信。说毕拿着钓竿,提着鱼篓,腰挂一葫芦酒,踱出了家门。
&&&&白副县长做七七那天,纸马匠吴有德却提着一栋四合小院的“灵屋子”翩然来到,让白副县长的后人烧给白副县长,并不要钱。那四合小院做得极精巧,虽不如小洋楼气派,却也叫白副县长的后人深为感动。叫他们不解的是:四合小院的阁楼上,为什么安上个“养心斋”的牌匾?
&&&&其实,纸马匠吴有德并非不做现代的“灵屋子”,他也做。镇西头的五保户王老伯死后过头七那天,纸马匠吴有德就扎了一栋小洋楼及一应的高档用品。更让人惊讶的是小洋楼里,竟还有一个梳着元宝头的女人。那“灵屋子”,纸马匠亲自拿到王老伯的坟前烧了。
&&&&纸马匠吴有德七十有三,到了一个“危险”的年龄——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去商量事。”一日,纸马匠钓鱼归来,就感到身体不适,请医生诊治,仍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纸马匠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让两个儿子拿来剪刀与纸等等,要给自己扎一栋“灵屋子”。两个儿子心中暗猜,不知父亲要扎一栋什么样的“灵屋子”。扎成时,他们大吃一惊:一间极简陋的小房子,里头仅有一根钓竿,一只酒葫芦。
&&&&纸马匠过世七天,就把那间陋房连同钓竿、酒葫芦收了去,想必仍是自在而逍遥。
&& 【杨晓敏点评】
&&&&《纸马匠吴有德》以曲折的故事见长,情节荡气回肠,在人性方面的开掘更能说服人。作为小镇的手工艺人,纸马匠吴有德阅人多矣。可他在自己低微的职业生涯中,从不逢场作戏轻薄他人轻贱自己,始终恪守着普通人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底线。即便是业余垂钓,也决不因口腹之欲去贪心。生意场上,更不因权贵干预或金钱诱惑而让良心蒙尘。爱憎分明、贫贱不移乃大丈夫行径。临死时,仅自扎一陋室、一钓竿挑一酒葫芦以备日后自在逍遥。细思量,又该是一民间高士呢。
&&&&&&&&&&&&&&&&&&&&&&&一头牛的生命有多重要
&&&&&&&&&&&&&&&&&&&&&&&&&&&&&&&&&&&&&&&&&&&&&&&&&&&盐夫
&&&&麦根没能追上唐一方。
&&&&村支书德贵却又来西仓库了。
&&&&德贵没进门就叫唐一方。唐一方没有应。他不在,只有系在旗杆上的毛驴叫两声。唐一方骑着毛驴来的,可他撇下毛驴就走了,从后门洞走的。后门门搭子上夹个纸条。五个字。老了,没治了。德贵看了信,劈头就骂唐一方的祖宗。书读哪去了?书读狗肚子里了?日祖宗的。
&&&&豁鼻子蜷缩在西仓库干草堆里有些日子了,伤情不见转好,骨架却日见消瘦,精气神也大不如从前。豁鼻子是十月里出的事。那一日,没有雾,没有雨,阳光很好,犁完地回场的路上,前蹄却踩空了,豁鼻子就翻在干沟里,腿断了。
&&&&是麦根牵着豁鼻子回场的,人与牛,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那一年,麦根二十,他这年龄在乡村,十有八、九都说上媳妇了。麦根也相过亲,见过面之后,女方那边就没回个上下,麦根就知道没戏了。九月刚过,麦根的喜事却来了。一来就俩。一宗,柏家收了麦根爹送去的彩礼,回话说了,麦根人品不孬,模样也端正。二呢?参加冬季征兵体检,全村只过两个,一个芋山,一个就是麦根了,只等部队上发通知,穿军装,戴红花,敲锣打鼓送行了。
&&&&麦根一脑子想这些事,豁鼻子在他后面慢慢的走。麦根手指感到牛绳重重的一拉,回头再看,豁鼻子已在沟底了。虽说老了,豁鼻子犁地不如从前得力,但行走还算自如,可一倒下,沉得像座山,麦根架也架不起,推也推不动。完了。麦根犁完这回地,上了部队,进了镇江城,啥时再犁地,麦根也说不准。没想到这一回犁地竟出大事情了。麦根与豁鼻子打小一起睡牛棚长大的,半夜起床,端屎接尿。他不是故意伤害豁鼻子的,可麦根还是担心部队上不要他了。麦根的泪水就流下来了。也罢,有人说,老了,鼻子都磨豁那么多年了,像人一样,迟早有那天的,不中用了。这时,村支书德贵虎着脸赶来,忙组织强劳力,三步抬起,两步歇脚,嗨嗨嗨,日头快下山时,才把豁鼻子抬回场。麦根的眼圈还是红红的。德贵生气了,你爹还没死,哭啥?还不快上北山请唐一方。
&&&&唐一方和他的毛驴来了。
&&&&唐一方无方,豁鼻子腿伤没转好,他人却吓跑了,连毛驴都撇下了,麦根追得差点断气,也没追着。唐一方是方圆数十里的名医,祖传专治跌打损伤。这一跑,德贵就上火了。他甩起皮鞭,驴屁股叭叭三声响,打得毛驴嗷嗷哭叫。
&&&&扣下唐秃头毛驴,德贵对麦根说。
&&&&然,德贵却没有扣他的毛驴。唐一方不能医治的,按理也无人能治了。豁鼻子与麦根是同庚生的,二十了。人正旺,牛估摸气数已尽了。德贵把驴绳头一松手,那毛驴也鬼,撒腿得得就跑上北山去了。
&&&&德贵叹息说,也只有杀肉了。
&&&&麦根爹说,不能想杀肉就杀肉,集体的,得向乡上报告。
&&&&麦根写得一手好字。以前村里的文字活儿,大多由王知书校长起草,麦根抄写刻印。这一次德贵没让王知书起草,也没让麦根抄录。德贵对芋山说,你来写!你这娃中!芋山很快就写好了,却压在德贵枕头下三晚上,第四天德贵才要麦根送到乡上去。
&&&&麦根不送,说,豁鼻子能好起来的。
&&&&德贵就更生气了。
&&&&芋山接过档案袋,徒步走了十里地,送到乡上去了。
&&&&乡兽医站董站长来了,围着豁鼻子,看看又走了。
&&&&隔一日,乡上捎下话说,杀肉,让社员群众提前过个好年。
&&&&肉咋杀?德贵犯难了。乡村杀猪的多,宰牛活儿练过手的少。有人说,戴上笼头,脑门上一榔头就中了。也有人说,四腿麻绳绞起来,往心窝口上扎一刀。德贵不忍,摇摇头。年初,村里通电了。德贵说,就用电吧,走得利索,不痛苦。农历十二月初七,后庄的王瞎子说,忌婚娶,宜宰杀。电工就往豁鼻子身上接电线,小孩儿和女人们都退到草垛后面,妇女主任也不行。电工捧来电闸盒子。德贵问,妥当了?电工说,妥当了。德贵想想,又摇摇头,说,去拿块新媳妇花头巾,牛眼蒙上吧!
&&&&蒙上花头巾的那一刻,豁鼻子流下两行泪水。
&&&&德贵也流泪了。
&&&&&部队上通知来了。芋山前晌就换上绿军装了。没有帽徽,也没有领章,一样一样的英俊威武。小媳妇们不时拿眼瞟望他。德贵避过脸对芋山说,合闸吧。社员和村干部的视线都盯着芋山的手了。芋山却手推了。他不是不敢。这事有些太隆重了。他爷爷辈份上的也没轮上这活儿。德贵说,人民战士了,部队上人了,做人就要像做牛一样,勤劳,实在。芋山在衣服上抹抹手,这才合上电闸刀。蓝火花一闪,豁鼻子的肌肉也一哆嗦,脑袋就歪了。扯下花头巾,豁鼻子双眼还睁着,一动不动,看着天。天上正飘着雪花。老人的话是对的,牛眼看不得天,看天就得走了。
&&&&豁鼻子看着天走了。
&&&&麦根蹲在北墙根,寒风夹带雪花粒,打在脸上、钻在脖子里拔凉拔凉的。南场那边传来吵杂声时,麦根心里也像走电似的,他知道豁鼻子这一回走了。
&&&&麦根捧起那块花头巾,却又放到风里去了,一飘一荡。
&&&&那一晚,村庄里弥漫牛肉的喷香。
&&&&芋山那屋,传来喝酒划拳吆喝声。
&&&&然,麦根这屋呢?黑灯瞎火,门坎上蹲着个烟窝,时亮时暗。
&&&&麦根爹说,柏家彩礼退了。
&&&&黑地里,不再有人说话。
&& 【杨晓敏点评】
&&&&囿于小小说的字数限制,它的叙述方式一般要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件,来揭示人物命运的走向。《一头牛的生命有多重要》很有思辨力。一个特殊年代,一个偶然事件引发出了必然结果,令人扼腕叹息。一头牛的生命有多重要?说的是牛,其实是透过牛或人在生活节点上的变化,来强调时代背景以及人被制约的命运。农村青年差不多唯一可能改变自已的机会,因此而瞬间失去。在叙述整个事件过程中,作者不露声色,把一头牛的生命与一个青年的命运牢牢拴在了一起,孰重孰轻本来没有多少可比性,但笼罩在一个时代的特殊背景里,却被划上等号了。作品没有着力怦击人性亦或时代的因素,仅像是在娓娓而谈一段过往的历史,虽然历史己褪色于缥缈的烟云里,蓦然重新思量,显然也不是轻易可以用单纯的“对”与“错”来下结论的。
&&&&&&&&&&&&&&&&&&&&&&&&&&&&&&天浴
&&&&&&&&&&&&&&&&&&&&&&&&&&&&&&&&&&&&&&&&&&&&&&&&&更夫
&&&&“天浴”是一家洗浴城的名字,取露天而浴之意。来“天浴”的客人很多,几乎夜夜爆堂,却不是因为这个诗意的名字。
&&&&“天浴”其实和大多数洗浴城一样:封闭、燥热、光怪陆离,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现代都市的气息。蓝天白云倒也有,在墙上的壁画里。还有亚当夏娃呢,一片树叶遮掩着羞涩。
&&&&“天浴”的姑娘很漂亮。最重要的是,放得开,像一只只白天鹅,在夜空中伸展着翅膀。
&&&&有一只却是例外。
&&&&客人躺进了水里,她兀自立在一边发怔。客人说,过来呀!她惊慌失措,涨红了脸。客人哈哈大笑,伸手抓过来,弄得水花四溅……她就跑,浑身湿漉漉的,像一只落水的羔羊。
&&&&她叫叶子,来自一个贫穷的山村。一个月前跟着村里的红来到这里。
&&&&山村很穷,红和叶子都辍学了。前几年村里兴起一股外出打工的热潮,红便随着人流卷入了城市。几年后,外出的人大多狼狈而归,有的甚至衣衫褴褛地逃了回来。
&&&&只有红,钱挣得快要撑破了钱袋子。红成了村里外出打工者的一面旗帜。成了旗帜的红每次回村,身旁便围满了人。
&&&&红找到叶子,说,跟我出去吧,城里的钱好挣!你看她们都想跟着我去呢。
&&&&这样的话,红不止一次对叶子讲,但每次叶子都拒绝了,她说,我不能去,去了我的鹅怎么办?我的羊怎么办?还有水塘、山坡、树……它们怎么办?
&&&&&叶子对一些事物有着一种特殊的痴劲儿。
&&&&那年,爹让她放鹅。到了水塘边,她把鹅抱在怀里,一只只地给它们洗澡。鹅的羽毛真白啊,像天上的云朵。她洗着洗着就入了神。鹅挣脱她的怀抱扑通跳进水里,她竟鬼使神差地也跳了下去……
&&&&晚上叶子喜欢提一桶水去院子里。乡村的夜特别宁静,蛐蛐儿伏在草丛里吟唱。叶子哗啦啦地冲澡,水花溅起来。
&&&&渐渐大了,这习惯也不改。娘说,傻丫头啊!也不怕羞?
&&&&但她无动于衷。好在是山村,人烟稀少,一到夜里家家关门闭户,倒也没出什么乱子。
&&&&叶子常常独自坐在山坡上,羊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吃草,白云悠悠,青山连绵。一阵清风拂过,扬起她额前的秀发。18岁的叶子亭亭玉立,像深谷里的一株幽兰,静静地绽放。
&&&&红找到她,说,叶子,跟我一起走吧,去城里挣大钱!叶子不理会,说一些关于树、草的傻话。
&&&&只是,当红告诉她去“天浴”就是洗澡,还可以挣到许多钱的时候,叶子笑了。她想起给鹅洗澡的情景,还有,夜晚的院子里,蛐蛐儿叫得多欢啊!
&&&&但“天浴”的夜晚没有蛐蛐儿,客人也不是鹅。叶子常常惊慌失措地跑,她不明白,明明是给鹅洗澡,怎么自己倒变成鹅了……
&&&&一天晚上,从“天浴”回来,爬上顶楼的租住房,红说,累死我了!然后一头扎到床上。凌晨,红惊醒过来。她睁开眼,门大开着,却不见了叶子。红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她跑出来站到走廊上叫:叶子!叶子!没人应答。
&&&&突然,红听见楼顶上传来哗啦啦的水声。
&&&&红冲上楼顶。月色下,她看见叶子正就着一桶水在那里洗澡呢。叶子挥舞着手臂,像一只戏水的天鹅。闪亮的水珠顺着她白白的肌肤滑下来,敲在地上,碰出一串悦耳的音符。
&&&&红惊愕地张大了嘴,说,叶子,你——干什么?
&&&&叶子只抬了抬头,没吱声。
&&&&红说,要洗也回屋里洗去!
&&&&叶子说,不。
&&&&红急了,说,你在“天浴”还没洗够吗?
&&&&叶子说,你就不觉得脏?
&&&&叶子决定回去了,红送她到车站。
&&&&快上车的时候,叶子一把抱住了红,说,跟我回去吧,城里的水太脏了——不适合我们!
&&&&红一愣。良久,她掰开了叶子的手,说,回不去了!
&&&&车子启动了,红久久地站在原地,突然泪流满面。
&&&&叶子回来,路过村口的时候,看见那里正在铺公路。推土机翻出滚滚的烟尘,往日宁静的山村一片喧嚣。
&&&&进门,爹吃了一惊,说,叶子,你怎么回来了?
&&&&叶子说,城里没地方洗澡。
&&&&爹好一阵发愣。
&&&&叶子问爹,村里要修公路了吗?
&&&&爹说,山坳里发现了温泉,城里人要来搞开发呢,说什么“回归大自然”!
&&&&这天晚上,叶子提了一桶水来到院子里。院子里亮如白昼。叶子困惑地抬起头,却没有看见月亮。
&&&&村口白亮亮的灯光射出来,铺满了整个村庄。那里正在抢进度呢!
&&&&夜风吹来,叶子感到浑身发冷。她提着桶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可以洗澡的地方。
&& 【杨晓敏点评】
&&&&《天浴》有穿透力。当都市被污浊的欲望填满,乡野女子叶儿无处容身,洁身自爱的她只好返还家乡。令她惊讶的是,“往日宁静的山村一片喧嚣”,她恐怕今后“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洗澡的地方”。掩卷思索,会有不寒而栗的颤抖。如果说《鹰唱》是泣血的呐喊,那么《天浴》应是沉默的警示。当年黄建国的《谁先看见村庄》写打工女返乡的窘迫,而《天浴》则写打工女面对家园的陌生和黯然神伤。更夫的创作选材严谨,视角新奇,描写精致,人物与环境情景交融,显得雄健而老辣。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微言大义,入木三分,把小小说作品的容量拓展得高远而深邃。
&&&&&&&&&&&&&&&&&&&&&&&飞翔的纸蝴蝶
&&&&&&&&&&&&&&&&&&&&&&&&&&&&&&&&&&&&&&&&&&&&&&&郭震海
&&&&欧阳嫂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的剪纸作品能一夜成名。
&&&&在黄河滩村自古就有剪纸的传统,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剪纸,年年有鱼(余)、龙凤呈祥、春回大地……每年春节,家家都会在窗玻璃上贴上象征吉祥如意的窗花。夜幕降临,皑皑白雪中,映衬着红红的窗花,伴随着孩子们的嬉闹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年味儿便愈来愈浓了。
&&&&欧阳嫂家的窗花总是清一色的蝴蝶花,贴在窗玻璃上,每一只蝴蝶都仿佛在草丛中翩翩起舞。来求欧阳嫂剪蝴蝶的人络绎不绝,热情的欧阳嫂来者不拒,只要来者拿够了纸,欧阳嫂有的是时间。
&&&&有一天,一位民俗爱好者将欧阳嫂的蝴蝶剪纸带到了一次全国性的民间艺术展上,一举夺得大奖,欧阳嫂和她的蝴蝶剪纸一夜成名。
&&&&出名后的欧阳嫂变得很忙碌,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爱好者纷纷找上门来请她剪纸,而且每一次都会付上数额不等的酬劳。刚开始欧阳嫂不好意思收。来者说:“收下吧,这是你应该得到的!”后来,欧阳嫂才知道这叫什么版权费。是的,活了半辈子,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剪纸的她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版权,也是第一次听说,更不理解版权这两个字的意思。但她明白她剪的蝴蝶现在已经不是一幅简单的剪纸,而是钱,每动一下剪刀都是钱。
&&&&有了“钱”这个概念,在黄河滩村的窗户上就很少再见到欧阳嫂剪的蝴蝶了。欧阳嫂惜剪如命,后来明码标价,一幅蝴蝶剪纸三百块,出钱就剪,不出不剪。靠土地和打工为生的乡亲们没有多余的钱用来装饰窗玻璃,春节贴窗花只不过是图个吉利。三百块钱一幅蝴蝶窗花,这人肯定是想钱想疯了。欧阳嫂出了名,然而找她的乡亲却没有了。短暂的红火之后,外面拿钱让欧阳嫂剪纸的民俗爱好者也没有了,似乎把她遗忘了,欧阳嫂家的小院开始变得冷清了。
&&&&有一对中年夫妇突然找上门来,求欧阳嫂剪一幅蝴蝶。这让欧阳嫂感到意外。欧阳嫂说了价格,中年夫妇很犹豫地问能不能少些,欧阳嫂没有回答。中年夫妇最终买了蝴蝶剪纸。
&&&&几个月后,欧阳嫂住院做阑尾手术,遇到了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小男孩。他只有五岁,尽管还在病痛的折磨中,但每一次化疗结束后,小男孩都会戴着口罩在医院的花园里玩儿。欧阳嫂坐在花园的凳子上,小男孩跑过来扑闪着大大的眼睛问:“奶奶,您也不舒服吗?”“是啊!奶奶做手术了。”欧阳嫂说。“奶奶,医生给您打针的时候您哭吗?”小男孩好奇地问。“不哭,因为奶奶是大人了。”“我也不哭,因为我有这个!”小男孩说着小心翼翼地从身上掏出一个纸蝴蝶,蝴蝶的翅膀上系着一条长长的丝线,小男孩用手拉着快乐地奔跑,蝴蝶就凌空飞舞起来。小男孩就像飞翔的蝴蝶一样无忧无虑。欧阳嫂看了看男孩手里的蝴蝶,可以确定这是她剪的蝴蝶,因为蝴蝶的翅膀上还有她做的一个小小标记。也许是为了防止盗版,剪纸出名后她对自己剪的每一只蝴蝶都要留下只有自己知道的标记。
&&&&“你的蝴蝶很漂亮,能告诉奶奶从哪里得到的吗?”欧阳嫂问小男孩。“爸爸妈妈给我买的,好贵好贵的。爸爸妈妈给我治病花光了钱,我喜欢蝴蝶,他们借钱给我买的。我每一次看到蝴蝶的时候身上就不疼了。奶奶您也想要蝴蝶吗?想要了我给奶奶做一只!”小男孩说着又拉着蝴蝶在草地上奔跑起来。
&&&&就在欧阳嫂准备出院的时候,小男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的病床上凌乱地放着好多纸,还有剪刀。护士说就在给他实施急救的最后时刻,他手里还紧紧地握着那只纸做的蝴蝶。他让妈妈把手里的蝴蝶送给花园里坐着的奶奶,因为他没有帮奶奶做成蝴蝶。他说奶奶有蝴蝶就不疼了。
&&&&欧阳嫂流泪了。她回到家后一口气剪了无数个蝴蝶,一根火柴将美丽的蝴蝶化作一缕轻烟。她希望小男孩能收到她的蝴蝶。
&&&&又是一年春节到了,欧阳嫂很早就在院子里摆起桌子剪蝴蝶。那一年黄河滩村家家户户的窗户上又都贴上了红红的蝴蝶。除夕夜灯亮了,下雪了。洁白的雪花映衬着红红的蝴蝶窗花,整个村庄都在飞翔。
&& 【杨晓敏点评】
&&&《飞翔的纸蝴蝶》中的欧阳嫂是一个剪纸艺人,拿手绝活是剪蝴蝶,最初求她剪蝴蝶的乡亲络绎不绝,热情的欧阳嫂来者不拒。突然有一天欧阳嫂发现自己剪的蝴蝶不是一幅简单的剪纸,而是钱。有了“钱”的概念,欧阳嫂开始惜剪如命,并明码标价。按常理这也没有什么错的,劳有所得是理所当然的事。后来欧阳嫂在物质上富了,在精神上却穷了,富与穷较量的是人性的真善美。最终还是患病小男孩无私的善良让她醒悟,原来给予比金钱更昂贵,原来分享比富有更快乐。
&&&&郭震海写道:“我最初写《飞翔的纸蝴蝶》的时候,试图去写一个民间剪纸艺人的人生片段,或者说在她剪纸艺术道路上的一个瞬间、一个点滴,想通过这个瞬间来反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也想通过这个故事来阐述艺术是源于人民,如果说艺术是大厦的话,那么生活就是源泉,人民就是根基。”
&&&&&&&&&&&&&&&&&&&&&&&&&&&&&大卫搭车
&&&&&&&&&&&&&&&&&&&&&&&&&&&&&&&&&&&&&&&&&&&&&&&&刘会然
  大卫在省城读大学,专业是机械动力学。由于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为了给家里省点车费,大卫整整四年都没有回过家。  现在大学毕业了,也在省城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大卫觉得应该回老家看望含辛茹苦的父母亲了。  大卫从省城坐火车到了家乡所在的县城。几年没有回来,大卫觉得县城漂亮多了,街道宽敞,高楼高耸。道路上车水马龙,人流不息,一片繁忙的景象。虽然县城繁华比省城差得远,但大卫还是为自己的县城焕然一新感到兴奋与自豪。大卫想,县城变好了,自己的家乡的面貌肯定也变得不错了吧?  归心似箭,大卫赶紧来到县客运中心,买了一张去自己家乡的车票。  车很快开了,买票的顾客不多,只有两三位。可车一开出车站,呼啦一下,上来了一大帮,座位差不多就坐满了。  没过多久,又上来几位青年小伙子,这时,客车的座位是完完全全坐满了。大卫满以为车子会朝家乡的方向奔去。可是到了市郊,司机却来回在道路上转圈,招了一拨拨的乘客上车。坐着的、站着的乘客挤成了一团,像罐头里的鱼丁。  这下,血气方刚的大卫坐不住了。大卫急忙对司机和卖票的车主说:车辆超载是违法,更是不安全的!  车主很纳闷的看着大卫:怎么会不安全?我每天都这样满满当当的啊!  大卫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伪军出身的解放军将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