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中用那句表现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

当前位置: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1)仰观宇宙之大,。(王羲..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1)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2)芳与泽其杂糅兮,&&&&&&&&&&&&&&&&&。(屈原《离骚》)(3)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5)总角之宴,&&&&&&&&&&&&&。(诗经《氓》)(6)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7)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8)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9)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10)各抱地势,&&&&&&&&&&&&&&&。(杜牧《阿房宫赋》)
题型:默写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俯察品类之盛&&&(2)唯昭质其犹未亏&&&(3)哀吾生之须臾(4)只是当时已惘然&(5)言笑晏晏&&&(6)以手抚膺坐长叹(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唯见江心秋月白(9)官盛则近谀&(10)钩心斗角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1)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1)仰观宇宙之大,。(王羲..”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7027272504117279163495249021302247《赤壁赋》_百度知道
《赤壁赋》
《赤壁赋》中“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用了什么手法,描写的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用的是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蜉蝣是昆虫的一科,若虫生活在水中一年至五单海鞭妓庄幻彪潍波璃、六年。成虫有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两条或三条。成虫常在水面上飞行,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 粟是一种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的粮食、又称谷子、小米、狗尾粟。古称粟为粱,糯性粟为秫。作者用大海里的一颗粟米自比,说明人是何其的渺小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前赤壁赋[1]
苏 轼 壬戍之秋[2],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风徐来[4],水波不兴[5]。举酒属客[6],诵明月之诗[7],歌窈窕之章[8]。少焉[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0]。白露横江[11],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2]。浩浩乎如冯虚风[13],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4],羽化而登仙[15]。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6]。歌曰:&桂棹兮兰桨[17],击空明兮溯流光[18]。渺渺兮予怀[19],望美人兮天一方[20]。&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2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2],如泣如诉。馀音袅袅[23],不绝如缕[24]。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0],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1],东望武昌[32];山川相缪[33],郁乎苍苍[34]。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3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6],舳舻千里[37],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8],横槊赋诗[39],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0],驾一叶之扁舟[41],举匏樽以相属[42]。寄蜉蝣於天地[43],渺沧海之一粟[44]。哀吾生之须臾[45],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6]。知不可乎骤得[47],托遗响于悲风[48]。&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9],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50],而卒莫消长也[5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3],而吾与子之所共食[54]。&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55]。肴核既尽[56],杯盘狼藉[57]。相与枕籍乎舟中[58],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 [3]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zhǔ 嘱):倾注,引申为劝酒。 [7]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详见下注。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一会儿。 [10]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此二句意谓: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 [13]冯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通&凭&。虚:太空。御:驾御。 [14]遗世独立:出离尘世,超然独立。[15]羽化: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17]桂棹(zhào 赵)兰桨:用兰、桂香木制成的船桨。 [18]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同&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9]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比喻内心思慕的贤人。 [21]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22]怨:哀怨。慕:眷恋。 [23]馀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26]嫠(lí 离)妇:孤居的妇女。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27]愀(qiǎo 巧)然:忧愁变色。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9]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缭&(liǎo 了),环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 [38]酾(shī 师)酒:斟酒。 [39]横槊(shuò 硕):横执长矛。 [40]侣:伴侣,这里用作动词。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篇)舟:小舟。 [42]瓠(hù 户)樽:酒葫芦。 [43]寄:寓托。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4]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5]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46]长终:至于永远。 [47]骤:突然。 [48]遗响:馀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9]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0]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1]卒:最终。消长:增减。 [52]曾: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3]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葬):无穷无尽的宝藏。 [54]食:享用。 [55]更酌:单海鞭妓庄幻彪潍波璃再次饮酒。 [56]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7]狼藉:凌乱。 [58]枕藉:相互枕着睡觉。
用的是对比的手法,描写人生的短暂与空间的无穷 有详解.
赤壁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苦闷心绪的宣泄与消解:解读苏轼《赤壁赋》中人生喟叹的层面
苦闷心绪的宣泄与消解
&——解读苏轼《赤壁赋》中人生喟叹的层面
  苏轼的《赤壁赋》写于作者心灵极度苦闷的黄州时期,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文章紧扣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把作者忧患于人生的巨大苦闷和超然于时空的人生喟叹,和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文章开篇主要描写作者与客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月白风清、雾气缭绕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澄碧境界,这也是主客悠闲自乐心境的真实写照。当然,文中“窈窕之章”的歌唱,“冯虚御风”与“羽化登仙”的幻想,也隐晦的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苦闷——这是作者人生咏叹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段开头“饮酒乐甚”句,紧承上文的“举酒属客”,继续描写主客泛舟时的欢快。但是,短暂的欢快终究掩饰不了内心的痛苦。接下来的“扣舷而歌”,显异于先前的民歌轻唱,折射出作者屡遭贬谪后知音难觅、身无所属的悲慨。况且“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更催化了这种情绪,使他原只依稀的困惑变得格外明晰。第三段,作者借客人之口尽情宣泄自己心中的苦闷。首先是人事沧桑的感慨。文章先由稀星明月引出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再由滚滚江水追忆千里舳舻。而今面对江月犹存山川易主的情景,作者世事无常的幻灭之感油然而生。其次是壮志未酬的悲怆。苏轼少有经时济世的远大志向,但因与时不合,远斥黄州。触景生情,自然产生“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浩叹。最后是吾生有涯的表达。“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作者希望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以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一厢情愿的奢望与景愿。以上是作者人生咏叹的第二个层面。
  第四段是作者苦闷心绪自我消解的过程,即作者人生咏叹的第三个层面。身陷困厄的苏轼之所以能够积极的继续自己的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倦的跋涉,其原因是复杂的。这里有他所受文化教育的浸润,有他宏大抱负的支撑,……但最主要的是他在同自然对峙的过程中产生的顿悟。正是赤壁的江山风物触发了作者的慧根,敦促他不断同自己、同宇宙对话,引领他完成精神还乡的壮举。首先,作者从潮涨潮落,月盈月虚的角度立论,体悟到世间万物的变与不变都系永恒,从而呼吁人们不要因时空永恒而感喟自身渺小,而应将人生投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体系中进行全维的考察和观照,从而发现自身的力量与伟大。其次,作者认为在“物各有主”无法改变的制约下,人们必须正视现实,不纠缠于现实给自己带来的苦闷,抛弃虚妄与焦虑,让自己的思想休假,精神散步,真正落实“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未取”,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的美好,人世的荣辱得失,忧愁快乐就构不成对人生的挤迫与催逼。
  文章最后一段是写主体因为超脱而获得的一种感悟宇宙、人生真谛的“至乐”之境,是作者人生咏叹的第四个层面,即最高层面。“相与杭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真正的极致状态的内心平和,这是躁动的心灵归复安静后于大自然中寻找到的永恒寄托。
  总之,苏轼在《赤壁赋》中假借主客问答的方式,表现出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传达出作者超脱的俯察人生与宇宙之后的哲理参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苏轼《赤壁赋》二(美院版)__大学语文研究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胜利结束,全国同仁团结一心,走出历史怪圈,开创大学语文长治久安局面!
当前位置:
双击自动滚屏
苏轼《赤壁赋》二(美院版)
发表日期:日&&
出处:本站
作者:何二元
&&已经有5531位读者读过此文
赤壁赋:背景与思想
一、背& 景
&&& 时代背景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到某一篇作品,最要紧的是与之有关的一段背景,关于《赤壁赋》的背景,最重要的应该是“乌台诗案”和苏轼谪贬黄州的生活。
&&& 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人不赞成他的过激做法,于是朝廷形成新党和旧党。后王安石罢相,但朝廷仍由新党把持,更把变法之争演变成排斥异己的手段。元丰二年(1079年),新党人物抓住苏轼的一些话和所写的诗词作为罪证,指控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结果苏轼被捕下狱,新党欲将其问成死罪,后因神宗干预,改判贬谪黄州。因此案由御史台审理,世称“乌台诗案”。
&&& “乌台诗案”分两类,一类是确实讥讽新法的,如:“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这是批评新法的盐法,当时因违反此法而被捕入狱的人很多,仅杭州因违反盐法而获罪的,一年就多达一万七千人。再如“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是讽刺青苗法的。皆为苏轼看到新法扰民所作。
&&& 另一类便是莫须有的罪名了,比如《咏桧》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附和新党的人物向皇帝说这是诅咒皇帝,幸亏神宗皇帝还不算糊涂,说他咏他的桧树,与我何干。又如《八月十五日看潮》:"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诗后自注:“是时新有旨,禁弄潮。”然而被诬陷为讽刺新法中的水利法,其实当时苏轼在杭州也在组织大修水利,诗的意思不过是怜悯当地人不知爱惜生命,希望能把沿海盐碱地都变成良田,人民生活有保障,就不会再做这种冒利轻生的事了。然而新党一心要陷苏轼于死地,最后苏轼被逼打成招,在乌台诗案中交代:诗的后两句有“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意思。
&&& 于是罪名成立,新党人物一心要把苏轼问成死罪,幸亏皇帝还不算太糊涂,皇太后出面干预,已经退隐的王安石也写信为苏轼辩解,最终从轻发落,被谪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带罪之身。当时的处境在他给朋友的一封信里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 他生活没有着落,自己的私钱精打细算最多能捱一年。于是开荒种地,在一首诗里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 然而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用诗的语言描写自己的陋居:“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到黄州后第三年作的《定风波》更见其心胸旷达: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最令人称道的是,最能代表苏轼豪放风格的词作,皆作于此时。就在作《赤壁赋》的同月,苏轼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当初正是这种胸襟,曾在乌台诗案中救了苏轼的命。
&&& (附:苏东坡去世后,一黄某获得苏一珍贵手稿,其中有如下字句:“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 教材提示说:苏轼被贬黄州以后,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复杂的心态,诸种因素在胸中积淀日久,终于酝酿成这一篇千古传诵《前赤壁赋》。本文从泛游大江之乐写起,转到顾念人生之悲,再复归于精神解脱的愉悦,在悲、乐转换之中,提出了人生有何意义这样一个哲理命题,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 关键是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赋体是最佳选择。主客问答其实是自我内心冲突与解脱。
&&& 客的悲哀是苏轼谪贬黄州的真实情感,只有自虐狂才会满意这样的命运。人在事业腾达时不容易产生什么人生短暂渺小之类的想法,比如仁宗嘉佑六年(1061),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仕途刚刚开始,人生还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挫折,这时他做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感到渺小的是人生之迹,而人生本身却如飞鸿般前途不可限量。而在经过了乌台诗案的凶险和谪贬黄州的艰辛之后,生命的脆弱,人生的难以预料,都充分显现出来了,所以这种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受必生于逆境之中,乃很自然而然的事。虽然可以有得道飞仙之类的自我安慰设想,然而知道这终究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最终仍不免于“托遗响于悲风”。
&&& 然而如果仅止于此,那么苏轼也就不成为苏轼,苏轼的伟大在于能够化小我为大我,将一己之生命融入到永恒的自然中去。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真正能够令人解脱于逆境的不是宗教而是哲学,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苏轼关于物与我皆无尽的议论几乎是一种物质不灭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关于变和不变的议论又近乎是辩证法。当然苏轼的思想来源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传统的儒道释的思想。
&&& 在这一段话里,最难理解的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试从儒道释不同角度理解。
&&& 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 (按:赋的开头写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这使我们想起庄子的《逍遥游》,其[课文]结尾处曰:“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万物都有其天性,人也有天性,只要人能够守住自己的天性,那么就和万物融为一体了。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也引用孟子“浩然之气”的理论,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 苏轼在告别黄州前夕留下的《黄州安国寺记》中则回顾了自己谪贬黄州后“归诚佛僧求一洗之”的经历,说:“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 苏轼《上文潞公书》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覃思《易》、《论语》,若有所得。”对《易》的研究,也促使他进一步领悟人生与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
&&& 这些话总括起来,便使他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的道理,于是得到精神的解脱。所以,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逆境,这才是这篇赋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
联系地址:北京?人民出版社
杭州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QQ:)   联系人:何二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赤壁赋书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