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源洪水水怎样了?退了吗?

洛阳洪水都退了吗?_百度知道
洛阳洪水都退了吗?
洛阳洪水都退了吗?瓷器市场都正常营业没?大家帮帮忙,我爸要去那里买瓷器。顺便告我下哪些瓷器市场比较好。谢谢!急急急!
洛阳的道北,王城路,启明南路,白马寺,关林 都有瓷器市场吗?具体从火车站怎么坐车到那里?
提问者采纳
洛阳瓷器市场很多,你说的那几个都有,最大的在启明路白马路,唐寺门古玩城,那比较多,从火车站下车直接做去白马寺的车就到 84
和34路都到34一块
86 一块五,
提问者评价
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洛阳发洪水?我怎么不知道。最多是一个月前雨大了点。你坐19、18到大唐宫就可以了。洛阳站西坐车。王城路的很多到 比如68路等。关林可坐81路去。
有没有搞错 洛阳市区内的洪水当天下雨当天就退了 距离上次淹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了 而且有洪水的也只是周边的县 市区根本就没有的要买瓷器的话 王城路这样的店是很多 但是因为未知处于市中心价格肯定要贵的。至于公车 火车站旁边 就有车站 那边有可以咨询的地方 下车后你去问他们 详细也热情
退了 没有多少积水了。
洪水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原创](续三)上海世博会“震动”全世界 婺源桃花源“迷倒”海内外
(续三)“震动”全世界 婺源桃花源“迷倒”海内外五 得天时地利 建皇道乐土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孜孜不倦的寻找心目中的皇道乐土,没有天灾,没有人祸,风调雨顺,永享太平。但是,这样的皇道乐土,到哪里去找呢?一、美洲?不是。印第安人去到美洲,似乎找到了。那里没有战乱,只有偶尔的飓风和海啸,但他们居住在西部的印第安山脉上,也就不怕飓风和海啸了。不过,五千多年的地球上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我们早已进入了现代社会,他们仍然是原始得不能再原始的原始社会,不会用火,不会熟食,不会冶炼,没有文字,没有科技,这跟野兽差不多,这样的太平是假太平。果然,两百年前的某一天,一群西方强盗,登上了这个海外仙洲,对他们进行大规模捕猎式的屠杀,对他们进行了灭绝种族式的屠杀,霸占了他们的领土,把他们的女性,作为泻欲的工具和混血繁育的机器,终于他们的整个族群和部落,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因此,可以下个结论,印第安人,并没有找到皇道乐土。那么,这些西方强盗,从欧洲半岛,来到了这个左有太平洋,右有大西洋的海外仙洲,同样也自以为找到了皇道乐土。他们认为谁也无法穿越太平洋,谁也无法穿越,对他们构成威胁。他们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以后,成了最发达的国家,并且强盗的心态继续膨胀,在地球上,到处扩张,到处侵略,到处掠夺,到处打仗。终于有一天,发生了,美洲本土,不受攻击的神话,再一次被大破了。在有飞机,舰艇,潜艇,特别时候的时代,可以说,地球上,再有不可能有一片纯净的皇道乐土了。二、瀛洲?不是。自从山东半岛上的一个道士,对说了一句“海外有个仙岛,岛上有长生不老药”之后,提出要带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还有农业社会的一切农具、种子,到海外仙岛(瀛洲)上去求仙丹的请求,得到同意之后,就已经做好了永远不回来的打算了。要在岛上,自立为王,自己享用长生不老药。两千多年过去了,他们确实也过得很潇洒,只有到了元朝,有过一次派出强大海军,进攻这个仙岛(日本)的威胁。可是,船到海中间,突然刮起了一阵强大的台风,把这些元朝的战船,全部打进海底,喂了鱼鳖。日本人极度感谢这阵台风,并把这阵台风,称之为“神风”。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起,大约是明朝,这个仙岛(日本)上,突然兴起了一股海盗之风。他们不再安分守己,他们不想永享太平,他们要到处侵略,他们要打劫船只,他们的第一攻击目标,就是中国的东南沿海,他们一夜之间,从仙岛上的“仙人”,变成了妖魔鬼怪,变成了倭寇。到了清朝,他们伙同西方强盗一起,对中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侵略和瓜分行动。吞并了,吞并了中国台湾。到了民国时期,他们进一步吞并中国东北三省,山东半岛,占领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并占领,攻击太平洋,他们欲望膨胀,他们要做地球老大。终于两颗原子弹,落到了他们的头上,他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本土不受攻击的神话也破灭了。三、在非洲?不是。那是一个没有经济落后、文化落后,没有的土地。非洲黑人,与美洲印第安人差不多,也成了被屠杀、被奴役、被贩卖、被殖民的对象。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即使是独立了之后,他们也无法摆脱早先西方强盗、西方,灌输给他们的最为劣质的语言和文字,分不清什么叫哥哥,什么叫弟弟,什么叫伯伯,什么叫叔叔。不过,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与非洲,建立了非常友善的外交关系,同样都是发展中国家,互帮互助,逐渐发展。有大多数的非洲人民,学习中文,学写汉字。于是,开始可以直接阅读中国的各种典籍,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发展非洲,建设非洲。但由于老排帝国,老殖民者的后裔的继续干扰和破坏,非洲要想成为皇道乐土,还任重道远。四、在欧洲?不是。欧洲是一个由五大半岛和无数的小半岛组成的一个多民族、多国家、多语言、多文字、多战争、多瘟疫的地区。正因为这样,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所在的地区是皇道乐土。他们要远航,他们要远征,他们要殖民,他们要侵略,他们几乎瓜分了整个地球。这自然也就遭到了地球上其他国家的一致反抗和反击。他们不得不再次龟缩在狭小的贫瘠的霍乱的欧洲半岛上,然后自相残杀,自己相咬,两次世界大战,都首先在欧洲爆发,这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的欧盟,就好比一个垃圾箱,什么穷国富国,什么瓜皮,子壳,肮脏杂物,都往里扔。各种债务关系,纷乱如麻,你欺骗我,我讹诈你,永远没有尽头。五、在澳洲?不是。两百多年前,这里没有人迹,只有袋鼠在跳跃。后来,西方强盗,来到了这里,独占了这里的一切。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一直都是地广人稀,导致在上,没有丝毫的防御能力。如果他们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些问题,他们必将遭到毁灭式打击。比如,他们的铁矿石,不停地涨价,与日本人勾结,哄抬价格,给最大的消费者——中国,造成极大的损失,留下最恶劣的印象。一旦天威震怒,灾难降临,他们就吃不消了。他们现在的状态,有点类似与印第安人遭到西方强盗屠杀之前的那种逍遥自在的状态,不知他们末日即将到来。六、亚洲,不是。我们看到,亚洲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洲,人口也是最多的,也是天灾人祸最多的洲。四大文明古国,就有三个在亚洲。然而,一个古“”灭绝了,一个古“印度”折断了,只有一个古老的中国,生机勃勃,流传至今,并且可以继续流传下去,但也必须正确面对现实,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必须正确化解,及时化解,方能稳步推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久分久合,朝代更替,战争不断,天灾不绝,但相对而言,中国处在地球上的唯一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建立农业社会,五千年来的事实证明,有了农业,就有了饭吃,就有了衣穿,这就基本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了。然而,我们的祖先,与世界上其他种族、其他民族的祖先有所区别的是,我们祖先除了追求物质生活之外,还追求精神生活。于是,有了,有了修仙修道,有了阴阳历法,有了五行学说,有了风水学说,有了中医理论,有了儒家伦理,有了佛教理论,有了分封制度,有了宗族制度,有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更主要的是有了桃源理想。这么众多的深刻理论,在有了文房四宝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有时也在全球各地,广泛传播,长期实践。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三个判断是否为皇道乐土的基本标准:第一,人文高度发达,没有愚昧,也就不会被别人发动的战争所屠杀;第二,人民高度觉悟,没有贪婪,也就不会发动战争去屠杀别人;第三,地理气候适宜,没有天灾(没有蝗灾、没有洪灾、没有旱灾、没有风灾、没有沙灾、没有雪灾、没有冻灾、没有震灾、没有台风、没有飓风、没有海啸),也就没有饥荒和其他意外事件发生,或许若有天灾,也必须有无比巨大的、可以抗拒的力量,进行救灾救难。虽然,我们确立了这三条标准,但是,如果以洲、以国、以省,为单位,仍然很难找到理想的皇道乐土。必须缩小单位,以县、以乡、以村,为单位,才能找到理想的皇道乐土。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每个国家有多少个县,只知道中国有两千多个县。而在这两千多个县当中,够得上刚才提到的三条标准的,应该不在少数,否则,就无法构成这个伟大的中国。但是,冠军只有一个,我必须从他们当中,找到一个最理想,最满意,最熟悉,最钟情、最值得推荐的县,来加以阐发和描述,然后,让你神魂颠倒,魂牵梦萦,灵魂出窍,心驰神往。铁友们,我凭什么非要说婺源“得天时地利,建皇道乐土”呢?大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看,婺源,这方风水宝地,是“皇道乐土”,到底是不是实至名归。第一,地理防御。从整个中国版图来看,我们大约可以发现,中国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一、以北的大漠地区;二、到万里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区;三、万里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从中国两三前年的历史来看,大漠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战争和战乱,明显多于江南地区,也就是说,江南地区相对要安宁得多,正因为如此,北方名望大族,都向江南“逃窜”、迁徙、定居、隐居。江南地区,又有广义的、狭义的、不狭不广的等三种:一是泛指长江以南的整个地区,二是特指江南西路(江西)和江南东路(江东);三是专指长江以南、鄱阳湖赣江以东(或洞庭湖湘江以东),包括皖南、苏南、、浙江、福建、粤东(广东珠江的主要支流北江以东)、湘东等联合起来的广大地区。我们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并以此为准,展开讨论。我们首先发现,江西全境、闽北、闽西、粤东的河流、湖泊,山脉,正好构成了婺源以南方向的大型沟堑防御体系。鄱阳湖口到阊江之间的区域,阊江到信江之间的区域,信江到抚江之间的区域,抚江到清江(樟树)之间的区域,清江到赣江之间的区域,赣江到修水之间的区域,修水到鄱阳湖口之间的区域,已经鄱阳湖本身这一独特的水域,在时代,都是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安全区。这些江河湖泊,与万里长江一样,都成了不可逾越的江湖天堑。我们继续发苏南地区的河流、湖泊,山脉,正好构成了婺源以北方向的大型沟堑防御体系。一条发源与大鄣山,流经休宁的钱江(上游新安江-中游富春江-下游钱塘江),一直到东海出口,成了渡过万里长江天堑之后,必须继续渡过的千里钱江天堑。婺源,不仅在长江以南,而且在钱江以南,不仅在鄱阳湖以东,而且在阊江以东,这四个不可逾越的天堑,有力的保证了婺源的绝对安全,免于战火,避开兵燹,成为洞天福地,世外桃源。钱江以北与长江以南之间,也是河流众多,山脉众多,他们都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有相互联系的自然地理安全区。我们继续发现,浙西、浙东、浙南等地区的河流、湖泊,山脉,正好构成了婺源以东方向的大型沟堑防御体系。主要的有婺江(金华)、鸥江(丽水),与大鄣山脉、怀玉山脉、武夷山脉等共同为婺源的东边,设置了难得的天然地理保障区。如果说看了这些外围的地理防御体系,仍然不能让你信服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继续看看婺源本县境内的地理防御体系。先看横亘在婺源北边的大鄣山、五龙山,从西部的(赣)开始,过祁门县(皖),过休宁县(皖),过开化县(浙),绵延三百里。要想翻越这座大山,只有有五条岭(路)可走,别无他途。这五条岭,山高路险,个别地段,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不要说是战车、战马,战士,就是空手走路的人,也要爬着,才能过去。因此,我们觉得,这条大山脉,就是横亘在婺源北部的一座天然的“百里长城”。再看呈梯次状分布在婺源全境的九大渡口,全部都是发源于北部山区的十大支流的逐渐汇合处。每两条支流汇合,形成一个渡口。支流与支流之间又有大山阻隔。上游的十大支流汇合,就有了五大渡口。五大渡口之下是中游,奔流到一定的位置,其中四大中游的支流,继续汇合,又形成了两大渡口,另一中游支流暂不汇合。这样,在下游,就有三条较大的河段在奔流,其中的两条,继续回合,就形成一个新的,另一条继续下向奔流。最后,下游的两大支流继续回合,形成了最后一个大渡口,河道从此开始叫星江,也就是信江的上游。在时代,这些众多的河流和渡口,既造成了本地人民的交通不便,但也有力的抵御了外部兵荒马乱对本地村庄的袭扰。有人说,这些小江小河小溪,我游泳就过去,我趟水就过去了,怎么能阻止军队的前进?嘿嘿,你如果不服,请你到了当地实地考察以后,就不会讲这话了。因为,地理防御,不是孤立存在的,还有气候防御和人文防御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正所谓: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一加一,大于三。为了对以上分析进行高度概括,我做一首打油诗,云:“一县三江绕,五岭九口渡;安然三千年,直到解放初。”希望大家细细品位,加深理解。三江,指钱江,阊江,信江。五岭,九口,请大家自行查阅历史资料,帮我注解。其中我已知的有浙岭,塔岭,槎口,港口,汪口,秋口,沱口,思口,武口。还有几个,记不清了,请谅解。嘿嘿。第二,气候防御。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版图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那就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有冰期,河道结冰,人员车马,如履平地。以南,无冰期,河道奔流,永不停息,如果只有人马车辆,没有舟船桥渡,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从夏天这个季节看,当南方的霉雨季节来临,山洪爆发,又有巨大的落差,与北方平原上没有明显落差,且已经解冻的河道相比,南方的渡江作战更加困难,北方的渡河作战相对容易。这就迫使战役指挥者,心里总是想着北方,而忽略南方。再加上北方人到南方来,水土不服,饮食不服,造成损兵折将,兵员减半,粮草难运,增援不及,往往残败而归。从冬天这个季节看,婺源北部的山区,都有冰雪封锁,道路不通。一场暴雪,可以封锁山路,半个多月。如果连续暴雪,那么,山路一两个月也不容易畅通。行军已很不易,打仗更是难上加难。北方则不一样,河道进入冰期以后,起码四五个月,可以不会解冻,有利于大兵团运动作战。还有,北方种小麦的旱地,更有利于做战场,南方种水稻的水田,则不利于做战场。在婺源,最著名的田,有十三田畈,每畈田,小则几顷,大则几十顷,上百顷,都是位于山间盆地的底部,地势平坦,略有田磅(田与田之间的高低落差形成的垂直陡坡),都有较大的村子居住和耕作。这些水稻田,从春耕,到秋收,都是泡在水里的,军队如果走在里面,跟陷进沼泽地差不多。记得有人写过,《北方的青纱帐(高粱地),南方的甘蔗林》。可是,没有看到过有写南方的水稻田,在上的影响力的。比如,乐平县,全县只有一畈水稻田,大概这畈田,有上千顷,上万顷。一但耕作之后,在里面行动,举步唯艰。相当于深不算深,浅不算浅的,一个季节性的湖泊或沼泽。因此,乐平县也很少有战乱、兵燹,快乐而平安,所以就叫乐平了。婺源的十三畈田,与乐平的一畈田相比,虽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他们所在的位置,都恰倒好处,与河流、山脉,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他的阻挡军事行动的巨大作用。试想一下,全身盔甲,然后再在水田里,滚一身烂泥,两脚陷在田里不能动,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狼狈相?婺源十三畈田的村庄名称,我记得的有仰田、荷田、严田、车田、其余的九畈田,记不来了(想不起来了),希望大家帮我补充完整。以上等等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气候因素,造就了南方地区相对较强的自然原因。北方人“逃难”来到南方以后,受南方水土的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南方人的独特性格,像水一样柔,像山一样静。喜欢以柔克刚,喜欢以静制动。虽然,北方的战争较多,南方的战争较少,但是,朝廷中的帝王将相,贵族宦官,却是南方人居多。这也许也是受气候的影响所致。因此,我们往往把能成大事的人,叫“能成气候”,把做不了大事的人,叫“成不了气候”。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于气候,是多么的重视了。北方人“逃难”来到南方以后,都不想再打仗,相互之间,都愿意和平相处,很少有相互攻伐的事件发生。起义,暴动,也寥寥可数。最著名的只有起义,民国共和革命,红军共产起义。如果把热兵器时代的去掉不算,那只剩下起义了。因此,在婺源境内,只有唯一的一处遗址,那就是横槎村古战场遗址。奇怪的是,婺源县,有四五百个村,怎么惟独横槎,被相中了,设立军事重镇,进行扼守,进行决战呢?这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一县三江绕,五岭九口渡”确实是天然屏障,无须派兵扼守,无须派兵激战,只有横槎这个南大门,一马平川,但又两山对峙,是从浮梁县、乐平县进入的必经之地,是军事要冲。从“横槎”这个地名,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横,就是横断、拦阻,槎,就是木桩,木栅,横七竖八地构成的工事。这里有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怎么没有在这么重要的军事要冲,修建石头做的、留有门洞、桥洞的、又高又厚的城墙呢?害得,临时砍伐木头,构建军事工事呢?我想,大概是我们的祖先,故意留下的一个千古之谜。因为,横槎这个地名,并不是从太平天国开始叫的,一两千年前,这里就一直叫横槎。大概可能是因为这里战事极少,如有战事,临时横放一下木槎,也完全可以应付的缘故吧。这里,一侧是河道,一侧是路道。如果要在这里修一段石头城墙,也是有难度的,一要留一个河道流水的桥洞,二要留一个路道过往的门洞。有点类似“山海关”的架势。为了对以上分析进行高度概括,我又做一首,云:“秋后纤拉江,春末梅雨狂;冬有雪封山,夏借水田挡。”婺源的河流众多,险滩也众多,最著名的险滩,有八十一处。这是汪天官向皇上奏请的,请求减税、免税,皇上为了核实情况,派官员下来清点险滩,结果只找到了八十处,还有一处没有找到,这下可急坏了汪天官,害怕冒犯了皇上,犯下欺君之罪,正在这是,一条鲤鱼精,巨大无比,躺在河道中间,翻着肚皮,晒太阳,鳞光闪闪,从远处看,就像一个险滩的模样,汪天官一看,心中大喜,立刻指点给稽查官员看,果然稽查官员相信了,八十一滩,凑够数了,回到朝廷禀报去了,减税、免税的事,也落实了。婺源人,为了感谢这个鲤鱼精,就把这个滩,命名为鲤鱼滩,基本上与老虎滩齐名。婺源在没有修通公路之前,运输主要依靠水运,一到秋天,江水减半,滩多水浅,船只过滩,都要有大量的纤夫,拉弓背纤,才能通过。这道风景,自从有了公路以后,基本上消失了。不过,只要是人们愿意,现在还可立即恢复,或者让全国全世界的游客,到此亲身体验。嘿嘿,大城市的人,都开始“皮肉作痒”了吧。但是,在军事上讲,江水浅了,是不是就可以横渡大江呢?不要做梦了。请看接下来要讲解的“人文防御”。嘿嘿。这不是冷笑,却能让你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也是我,对那些无视者,进行的一种藐视。第三,人文防御。一般来说,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事情的。地理防御、气候防御,也是如此,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就必须要有后天的帮助,和人为的提拔,才能使接近极至的东西,真正达到极至。比如,秋后的较浅,怎么?比如,一旦敌军夺取了山头,然后居高临下,怎么防御?比如,敌军长期围困你、经济封锁你,怎么办?等等问题,都需要人,发挥智慧,来加以解决。因此,人文防御,是对地理防御和气候防御的一种弥补和完善。地理防御和气候防御,是人文防御的基础。人文防御是地理防御和气候防御的上层建筑。各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里我将分三个部分进行解说:(1)军民两用的工程防御;(2)自给自足的经济防御;(3)与世无争的道德防御。(1)军民两用的工程防御路先讲婺源人为什么喜欢铺砌耗资巨大的青石板路?是因为青石板路,好走,好行?高贵,高雅?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好行,好走,高贵,高雅。俗称“东北乡的路,西南乡的谷”。但是,我喜欢从军事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本质。大家都知道,在时代,带领军队,行军打仗的都是武官,武官都是骑马的,马有四蹄,每个蹄子下面,都钉有铁掌,走起路来,或飞跑起来,只听得一阵马蹄声,啼啼嗒嗒的响,好听极了。可是,一到了婺源的青石板路,就成问题了,马蹄下面的铁掌,一踩到青石板路面上,就蹄下生风,脚底打滑,马失前蹄,人仰马翻,劈劈啪啪,淅沥哗啦,这是一道新的风景,笑煞士兵,吓煞将军,不是悬崖勒马,而是立即“路勒马”,不敢继续前进了,撤,撤得越远越好,嘴里大骂,这该死的青石板路。婺源的青石板路,一般都是依山傍水,随着河道,蜿蜿蜒蜒,一起修建,河道的两岸,不是斜坡,全是石砌的垂直陡坡,既能护河道,又能护路道,既能护良田,又能护村庄,不被洪水冲刷、崩决。当地人民把这种工程,叫“石磅”,高约二三米,也有更高的,几十米,与河道一起延伸,长约几十里,几百里,每一条支流的两岸,都是如此。走路一不小心,就掉下河道去,腿断腰折,半死不活,你还想从河道里面,重新爬到路面上来吗?你还想淌过河去,爬上对面的高高的陡峭的“石磅”,从对岸行军打仗去吗?别做梦了。岭要想翻山,必须越岭。的岭,有三种:一是,二是石阶岭,三是石壁岭。黄土岭,就是走的人多了,就便成了岭的,那种自然状态的岭,只有锄头的挖掘和大水的冲刷,留下的形态。这种岭,一般是上山去砍柴的,或是通往山窝里的没有财力的小村庄的。石阶岭,最普遍,一般都是主要的大路,通往较大的村庄的,用青石,砌成阶梯状,一步一蹬的,很好走。清朝末年,有一位进士,名叫江锋青,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首诗,专门赞美这些石阶岭,其中有两句“排山高岭似天梯,岭外人家一片低”。可见,婺源的石阶岭,是多么的有诗情画意。但是,由于我喜欢军事,我看问题,总是要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我小时候,听到老辈人,传下来的一个故事,说长毛()的一支部队,来到一排岭底,准备向上行军攀登。战马才走上去十几丈,就前蹄腾空,仰首扬鬣,发出一声惨烈的嘶鸣,停止了前进,停止了攀登。将军抬头一看这岭,不见山头,只见天顶,高不可测,里面一定是个深山恶坞,于是决定放弃这条行军路线,原路撤退。难道这个位置,有什么磁场?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可以阻挡军队行军?非也。主要是千百年前的祖先们,在设计和建造这些石阶岭的时候,已经提前考虑到了军事防御功能,在关键路段,总是选择七十度,八十度,接近九十度的垂直陡坡,建造石阶岭,总是选择悬崖峭壁,万丈深渊,瀑布轰鸣的山势,建造栈道一样,石板一半插进山体,一半悬在半空的石阶岭。令人望之生畏,过之胆寒。人们行走,已经极为困难,战马攀登,更是惊魂不定,腾蹄引首,声声长啸,有力的震慑了将军继续行军前进的决心,迫使他放弃一次又一次的行军计划。感谢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们创造了“御敌于跟前,拒敌于岭外”的永久。石壁岭,就是天生的石壁山体,用铁锤铁钎,直接开凿出来的岭。这种岭,一般都是石阶岭当中的某一段,就地取材,就地开凿。在这样的岭上行走,一不小心,也是要滚到山沟里去的。桥婺源的桥,有六七种之多,主要有木板桥、石板桥、石拱桥、燕嘴桥等。木板桥,主要材料是杉木,因为杉木防腐,不怕日晒雨淋,经久耐用。杉木板桥,人们走上去,确实也平坦舒适,人影桥影,倒映在水中,一板一板地延伸,通到河道的对岸,也确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由于每一板,都是由若干根木头编制而成的,人的体重较轻,走上去没事,马的体重较重,走不到桥的中间,某根木头就要断了,马腿就像跳进了陷阱一样,陷在了桥下的半空,其外三条腿,惨烈地卧在桥面上,动弹不得。另外,人们也可以提前把桥板抽掉,使通板桥,变成断板桥,无法行进,望桥兴叹。在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面,就有一个镜头,潘冬子和一个老爹,合力把木板桥中间的一板,抬起来,抽掉,敌兵掉下河去了,后面继续追来敌兵,也在“断桥”前止步了。石板桥,一般架设在村庄的内部或村口的小坑小溪上,高度也算太高,桥底的水,也不算太深,大都是由左右两块石板,拼合而成,但是中间专门留有一寸见宽的缝。为什么不严丝合缝?为什么要留下一寸见宽的缝?这里面就有“机关”了。暂且不表。渡渡,在这里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指的是渡口或渡船。江阔水深的地方,无法造桥,只好摆渡。一般来说,在任何一个渡口,都只有一艘渡船,摆过来,摆过去。一旦遇到军事行动,老百姓,就合作起来,把渡船抬上岸,抬回村子里去,藏起来了。有渡口,无渡船,看你怎么飞过来、游过来。我记得的渡口有两个,一是鹤溪渡,二好象是香坑口渡。因为解放后,很多原先有渡口的地方,都建了公路大桥了。希望渡口不要全毁了,应该重点保留几个,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对旅游产业,也是很要好处的。(2)的经济防御这个部分,篇幅较大,打算另开帖子,进行讨论。请耐心等待。(3)与世无争的道德防御。这个部分,篇幅较大,打算另开帖子,进行讨论。请耐心等待。日至08日,万邦来朝,京沪婺。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本贴相关帖文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冰河世纪2洪水为什么退了_百度知道
冰河世纪2洪水为什么退了
提问者采纳
松鼠冰山剖……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这是一部动画片,不是纪录片,也不是科教片。拍它是为了让你笑的,不是教你科普知识。so,又不合理的地方是情理之中
冰河世纪2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桃源洪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