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媒体所追捧的一些人,在后人的历史书上都是遇化改变地球的一代人下载的罪人? 你怎么看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历史与道德:曹操评价的学术史考察.pdf5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历史与道德:曹操评价的学术史考察
姓名:高希中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指导教师:王学典
座机电话号码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论文作者签名:纰日期:逝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饵导师签名:互垃日 期:丝竺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史。这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人们尤其是史家对曹操的不同评价中,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例如,在曹
操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他的评价基本是肯定的,但是魏晋史家对他的品评开
始出现否定的一面。南北朝和唐宋时期,营操形象更是江河曰下:到元、明、
清时期,曹操的“好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拥有2个小站,订阅3个话题,关注16个小站
娱乐至死、看客心态、习惯性怀疑、审丑心理、社会焦虑症、信仰缺失、暴戾狂躁症、&鸵鸟心态&、思考恐惧症、网络依赖症、炫富心态、初老症、自虐心态;自虐心态指骂共产党、恨体制,甚至获得体制内好处越多的人骂得越凶。
核心提示:人民论坛刊文称,问卷调查中心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和梳理提炼,初步整理出13种公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病态。其中一项&自虐心态&,表现为骂共...&
娱乐至死、看客心态、习惯性怀疑、审丑心理、社会焦虑症、信仰缺失、暴戾狂躁症、&鸵鸟心态&、思考恐惧症、网络依赖症、炫富心态、初老症、自虐心态;自虐心态指骂共产党、恨体制,甚至获得体制内好处越多的人骂得越凶。
核心提示:人民论坛刊文称,问卷调查中心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和梳理提炼,初步整理出13种公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病态。其中一项&自虐心态&,表现为骂共产党、恨体制,甚至获得体制内好处越多的人骂得越凶。
原标题: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分析报告】
(一)当前十大社会病态
超八成受调查者认为当前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 位列当今社会病态前三项
&若请您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健康程度打分,从0到10,分值越高越健康,您的诊断是?&选择5分及4分以下的各为24.4%和57.7%,选择6分以上的仅17.9%。如果将&5分&视为社会肌体健康的警戒线,那么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当前,中国社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反腐之风正紧、八项规定深入人心、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生活规范有序,但由于中国正经历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交叠变化,难免有诸多不适应、不协调,这也使得社会病态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社会病态是社会常态或者健康状态的反常状态,是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矛盾、冲突、混乱等现象的总体概括。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和梳理提炼,初步整理出如下13种公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病态。
娱乐至死:崇尚个人享乐主义,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看客心态:阿Q式的冷漠、麻木与围观,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处世哲学;
习惯性怀疑:社会诚信危机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怀疑一切;
审丑心理:丑闻成为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假恶丑盛行、越骂越红;
社会焦虑症:因工作、生活、养老及未来无法预期等而长期紧张与不安;
信仰缺失:价值多元化下存在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道德赤字与坏账凸显;
暴戾狂躁症:粗暴野蛮、乖张残暴,易怒且好走极端甚至危害社会;
&鸵鸟心态&:逃避现实,&掩耳盗铃&,面对压力与困难采取回避态度;
思考恐惧症: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对于谣言或他人观点,不假思索,附和跟风;
网络依赖症:对网络及移动媒介上瘾,产生依赖,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
炫富心态:展示、炫耀财富,虚荣心作怪,自卑心理的另一种反映,炫耀是为了获得满足感;
初老症:未老先衰,心比实际年龄老得快,过早放弃追求、过早妥协;
自虐心态:骂共产党、恨体制,甚至获得体制内好处越多的人骂得越凶。
综合调查数据,我们发现, &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炫富心态&、&审丑心理&、&娱乐至死&、&暴戾狂躁症&、&网络依赖症&、&自虐心态&位列当今十大社会病态。(见图1)&&
(二)对五种突出社会病态的调查与分析
1、关于&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近九成的受调查者认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病&
传统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强调以道德和信仰形成社会规范来规约各种利益主体。但调查发现,当今社会有高达88.0%的人(完全认同、比较认同者分别占60.2%和27.8%)认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病&。近年来在网络上频发的公开求包养、炫富事件,以及沸沸扬扬的各种娱乐丑闻&门&更突出地说明了中国人当下信仰缺失和道德迷失状况。
在回答&哪类群体信仰危机最严重&时,超过半数的网友(占比57.5%)认为信仰缺失主要表现在官员群体身上。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奇怪,&大师&王林事件曝光后,&官场迷信&再度成为舆论关注和讨伐的焦点。部分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折射的是他们&权位观&和&为民观&的偏执与错位。官场迷信是一面照妖镜,照出的是其背后官场腐败的危险信号。贪腐官员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是信仰缺失、精神缺钙所致。信仰缺失削弱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信仰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50.8%的网友认为&制度层面,一些不道德的现象没有受到制度的惩处,反而成为一些人效仿的对象&是造成这一病症最主要的病因。&没有漏洞,就没有缺憾&,信仰与其说是束之高阁的繁文缛节,倒不如归为行之有效的典章律法。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则分别以20.8%和15.1%的比重位列第二和第三大因素。这说明信仰还受到经济因素和认知层面的影响。
2、关于&看客心态&。&看客心态&并不特定在哪类群体上表现更明显,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看客
超过八成的网友认为&看客心态&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顽疾,其中认为这一心态&很普遍&、&较普遍&的网友分别占63.7%和25.5%,仅有0.3%的网友认为这一现象在社会中并不存在。可见,&看客心态&已不再局限于学术探讨,它已成为&飞进寻常百姓家&的流行语。
概括来说,看客心态即是社会中的每个人只要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事不关己&的情绪和态度。当回答,&以下哪类群体的&看客心态&最普遍&时,&说不清,因人而异&得票最高(占比31.3%),就受访者来看,看客心态并不特定地存在某一特定人群,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看客。当今社会,老人摔倒讹诈路人、见义勇为遭人冷眼、好心少女帮孕妇却被杀等等事件的发生,让&好人有好报&一说变得如此苍白无力,由此演变的&看客心态&逐渐成为&路人&自保的护身符,&宁少一事不多一事&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心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官员群体也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主要群体,占比26.9%,这个数据高于知识分子、白领阶层、青少年等其他群体。官员是看客,更多地是与其高高在上、拥有权力、占有资源、享有话语权却往往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关,在强拆的冷漠中,在截访的无情中,在灾祸面前的微笑中,均有官员的身影闪现,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官员的形象。
调查结果显示,&冷漠和麻木的负面示范效应极易导致恶性循环,造成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34.9%)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泛滥,会严重影响公民的道德素养&(25.1%)成为&看客心态&最大的危害。从宏观角度来看,看客心态不仅是一种孤立的病态,还是可以导致&多米诺效应&的&原罪&,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从微观角度来说,&看客心态&是一种腐蚀剂,这种心态如果长期存在下去,会侵蚀健康的人生境界、破坏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关于&习惯性怀疑&。&政府公信力下降&成为&习惯性怀疑&这一社会病症的主要祸根
当被问及&习惯性怀疑&的表现时,&政府说什么都不信&(41.2%)、&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35.2%)、&怀疑食品、药品的安全性&(33.5%)、&对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信任&(28.0%)是社会各群体认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与习惯性怀疑的表现相对应的,&政府公信力下降&(24.0%)、&社会诚信缺失&(22.4%)、&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力、惩处机制不完善&(16.6%)、&特定职业人员缺乏职业精神&(14.6%)成为&习惯性怀疑&这一社会病症诱发的重要原因。今天,这种&不相信&、怀疑一切的情绪成为公众的集体意识,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吃饭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铁路行业解决买票难的能力和诚意,上医院不相信医生没有给自己多开药,打官司不相信司法会公正&&诚然,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但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却值得关注,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等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
与此同时,得票率为32.6%的弱势群体成为易患&习惯性怀疑&症的第一大人群。这一方面源于弱势群体占有极少的社会资源,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他们无法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了解社会诸多现象背后的原因,只好采取&怀疑一切&的态度来面对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在于弱势群体享有较低的社会认同,怀疑一切的心态其实也反映出他们的无奈与无助。
4、关于&娱乐至死&。61.0%的受访者认为&娱乐至死&是社会流行的病症,官员群体和青少年群体成为最易感染人群
此次调查中,有61.0%的网友认为&娱乐至死&是社会流行的病症,其中认为这一病症&很普遍&和&较普遍&的分别占32.7%和28.3%。这说明了,娱乐之风、享乐之气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社会疾病。
究其原因,&社会价值观体系紊乱,缺乏健康的公民文化土壤&(50.4%)、&逐利主义、拜金主义驱使下&一切向钱看&所致&(46.9%)、&权力操控文化市场,管得过严、过宽、过死,导致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产品&难产&&(43.6%)是导致&娱乐至死&病症的前三位原因。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雪野所言,&当今,从电视到电影,从报刊到新兴媒体,无不充斥着以感官刺激为表象、穷尽低级搞笑、卖弄噱头之能事&。在这个急速转型的社会里,娱乐被民众曲解为享乐,娱乐演变成一种文化产品,它需要借助市场来满足消费者各式各样的需求和欲望。享乐主义代替了娱乐品质成为了最直接的消费形式。
从调查中可看出,官员群体(36.5%)和青少年群体(27.1%)成为这一社会病症的主要人群。中国现有制度的缺陷放纵了官员的越权行为、减少了违法乱纪的成本。如果说官员群体的娱乐是&明知故犯&,那么青少年群体的娱乐则是&无知者无畏&。青少年崇尚一切形式的刺激,意欲尝试一切新鲜的事物,他们的娱乐心态也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冒险和窥探。
5、关于&暴戾狂躁症&。85.3%的受访者认同当前社会弥漫着较为严重的暴戾狂躁症,&知识分子群体&、&城市白领阶层&两类社会群体最为理性、冷静
&易偏激、动怒,恶语相向&(42.5%)、&动辙以威胁他人或自己的生命为解决之道&( 24.4%)、&恶性事件中手段残忍&(24.3%),成为暴戾狂躁症排名前三的表现。高达85.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上弥漫着较为严重的暴戾狂躁症(选择&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分别占比39.8%、45.5%)。而&弱势群体&(33.6%)则被认为是患有&暴戾狂躁症&最为显著的群体。缺乏机会、缺少资源,被剥夺、被挤压等&标签&是社会对这类群体的刻板印象,&在看不到任何可能的出路之时,暴力方式就成为非常可能的选择&,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如此分析。
而事实上,暴戾与狂躁又紧密相随,暴戾以&饮鸩止渴&的极端化方式图一时之快,暂时缓解了问题,却也起到了极为负面的示范效应,催生出更多的绝望者走上暴力之路。其冲击的不仅是社会的安全防线,更深刻影响着社会心理&&在一个心理失衡与安全感匮乏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的&弱势群体&。
相较而言,&知识分子群体&、&城市白领阶层&两类社会群体在受调查者看来是最为理性、冷静的群体。尽管从严格的社会阶层分类定义出发,这两类群体较难并列,但他们身上强烈的职业辨识度与职业特征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公众的判断,即人们普遍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城市中产阶层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着一个社会&稳定剂&与&缓冲器&的重任,也理应发挥缓和社会矛盾、消弭社会裂痕的作用。
归纳病因,&社会不平等加剧,弱势群体被剥夺感强&(42.4%)首当其冲,成为诱发&暴戾狂躁症&的第一诱因。其次是&法治不健全,公民法制意识淡薄& (35.9%),而&压力型社会,个体易产生焦虑感,负面情绪易被激发& (34.0%)、&人际关系淡薄,充满不信任,易偏激、动怒&(23.9%),属于社会&暴戾狂躁症&的次属诱因。显然,在公众看来,与日常生活层面的因素相比,社会结构与制度机制上的问题更为根本。
(三)从系列调查数据应当反思什么
其一,高度重视社会病态乱象,加快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当前社会病态种类复杂,充分凸显了社会失范的现状堪忧,值得高度重视。夹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乡土与城市转型之间的个人,物质上极大繁荣,精神上漂泊无依,为了逃避生活的不确定感,人们需要社会供给价值、意义,需要某种指导,并从指导中获得安全感。当问及&您认为以下哪些是导致中国社会&亚健康&的原因&时,在受访者看来,&失: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型,新的尚未建立、旧的被迅速打破,游戏规则、伦理道德等重塑过程中沉疴积弊泛起&(49.5%)是造成当前社会&亚健康&的首要原因,&乱: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跨越发展陷阱的关键时刻,社会乱象多等导致的适应不调&(占比36.7%)和&杂:价值多元、诉求多样、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32.0%)排在第二、第三位。从以上结果来看,社会转型期,秩序规则重塑、道德失范、价值多元是造成当前社会&亚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举措来培育民众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以凝聚人心,如何构筑和谐文化以促进社会的团结稳定,不啻为一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
其二,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在您看来,治疗社会病症、消解负能量最具疗效的药方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公平、使改革红利惠及更多人,使个人生活更有尊严、发展更有保障&位列第一(占比54.6%),而&政治体制改革需继续推进,从体制上机制上根除社会漏洞&(占比42.6%),居第二位。纵观世界各国,社会病态凸显是社会急剧转型期的常态现象。治疗社会疾病还须回归本源,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调查发现,受调查者对&生活更有尊严、发展更有保障&更为期待。
其三,&社会之病&的治愈还需从执政党做起。&社会之病&是时代的投影,社会之病从根本上说还是&人心&之疾,折射的是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当前的社会病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心&的失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可能出现了一些不和谐,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集&素养、心性、价值观&等为一体的文化问题。在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时,如何努力涵养人心, 凝聚人心,培养民众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良好心态,对于掌舵社会航向的执政党而言,无疑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执笔:徐艳红袁静谭峰)
【作者:徐艳红 袁静 谭峰】
我想看关于自虐心态的分析&&转自&
中国政府近期公布在东海争议岛屿上空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导致中国与日本和美国关系紧张。在我看来,这个引发东海紧张态势的防空识别区的主要意义不是警告日本政府,而是向自己的人民展示爱国主义的姿态。因为民间一直有声音批评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软弱,现在这个防空识别区算是对民间爱国主义情绪的回应。说到爱国主义,我想起今年夏天中国和美国分别发生的暴力事件。7月17日,中...&
中国政府近期公布在东海争议岛屿上空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导致中国与日本和美国关系紧张。在我看来,这个引发东海紧张态势的防空识别区的主要意义不是警告日本政府,而是向自己的人民展示爱国主义的姿态。因为民间一直有声音批评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软弱,现在这个防空识别区算是对民间爱国主义情绪的回应。说到爱国主义,我想起今年夏天中国和美国分别发生的暴力事件。7月17日,中国湖南临武县城,瓜农邓正加和妻子在路边摆摊卖西瓜时与城管发生冲突,邓正加被多名城管围殴后倒地身亡。有目击者称,死者倒地前曾遭秤砣重击头部。7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附近一座公寓楼内发生枪击案,枪手射杀6人,在与警方对峙中被击毙。这两起性质不同的事件本来毫不相关。然而7月28日,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美国佛罗里达枪击案的消息后,这两起暴力事件竟然驴唇对上了马嘴。陈鸣明转发时说:&怎么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了?!&一位网民跟帖时提到临武事件:&怎么中国又发生城管袭击案了?!&陈鸣明回复那位网民说:&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出事就小题大做&&不爱国的人是败类,人渣。&那位网民只是在副省长有关佛罗里达枪击案的后面说了一句湖南临武城管打死邓正加事件,就让这位共产党的高官怒不可遏,他继续怒斥:&天天骂祖国的人,又赖着不去美国!快去啊!坚决支持!去之前,先整形,不要让人家看出是中国人&&这些人不爱国,为成为中国人感到悲哀,让他们赶紧去美国,越快越好!败类,人渣!&陈鸣明&不爱国的人是败类人渣&的言论在网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批评者里有人指出骂政府不等于骂祖国,还有批评者质问陈鸣明:&你家的窗子坏了你是修理它,还是住到邻居家,还是强调你家门是好的?如果爱这个国家,就要多指出她的不足,让她变得更完美。&然而大多数批评者都是批评他的出言不逊。陈鸣明的支持者显然都是觉得政府就是祖国的人,但陈鸣明自己也意识到言论过激,他委婉地表达了歉意,表示以后要&有话好好说&。真正需要争论的问题是,批评政府是否就是批评国家?但这最终却成为了一场语言修辞学的争论,副省长是否应该像一个副省长那样说话?共产党64年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成功地将热爱祖国和热爱党热爱政府熔于一炉。国家和执政者的区别被悄无声息地抹去之后,爱国主义也就被绑架了,然后很容易被狭窄的民族主义所操纵。去年8月和9月,因为钓鱼岛争端引发中国很多城市的两轮反日游行,包括暴力民众对日系商家和日系私家车的烧抢打砸。西安的李建利为了保护自己的日系轿车,被人砸穿颅骨的现场视频令人震惊。我感到不安的是,不只是普通民众,一些知识分子也把国家和政府的概念混淆了。一位学者朋友曾经对我说:&我们在国内可以批评国家,出国后应该维护国家,好比在家里可以和父母吵架,走出家门决不允许别人骂父母。&我说:&我们批评的是政府,不是国家。&我写过一条微博:&有些人好像没有分清国家和政府的区别,谁批评一下政府就骂谁是卖国贼。我打个比方,国家好比是父母,政府好比是管家,热爱管家和热爱父母是两回事。父母是不能更换的,管家是可以更换的。&一位网民转发时说:&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我要投诉管家。&我们的爸爸妈妈被管家顶替了,无法接受投诉。但是管家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去年反日游行时,一些民众趁机发泄对政府的不满,有一条向日本宣战的横幅是双关语:&打吧,赢了有钓鱼岛,输了有新中国。&&余华是《纽约时报》观点撰稿人,即将出版新书《黄昏里的男孩》(Boy in the Twilight: Stories of the Hidden China)。
菊花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ps:题目出自沈钧儒的赏菊。...&
菊花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ps:题目出自沈钧儒的赏菊。
BY : 杨绛_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
BY : 杨绛_&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此文是本人在新浪爱问里下载的一篇文章,不知作者。如作者看见,有任何意见请及时联系本人。)
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爱好仅限于听故事图个热闹好看,拿评书和历史剧当历史,热衷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类的演义八卦,这不叫读史。高级一点的认为真实历史比小说有意思,比如说喜欢看二战史,对德军高级将领如数家珍,这也仅仅能算对历史的入门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为了解...&
& & & &(此文是本人在新浪爱问里下载的一篇文章,不知作者。如作者看见,有任何意见请及时联系本人。)& & & &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爱好仅限于听故事图个热闹好看,拿评书和历史剧当历史,热衷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类的演义八卦,这不叫读史。高级一点的认为真实历史比小说有意思,比如说喜欢看二战史,对德军高级将领如数家珍,这也仅仅能算对历史的入门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为了解渴一样,读不是看,要想谈论读史的境界,光了解人物事件不行,关键是自己要能从中得到思想。&&&& 一、读史的第一个境界是权术。&&&&很多人可能看不起试图从历史中学习权术,其实懂得权术的人才是成熟的人。&&&&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拿《封神演义》当历史的人可能会认为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纣王坏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去读正经书《淮南子》,《孟子》,可能会发现商纣王也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变态;如果你去读专业史书《史记》,可能会发现周文王也许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神圣;如果进一步去读更早的《左传》,《尚书》,你的最终结论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纣王,这两个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真不好说。  &&& 中国人一向喜欢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然后非得整出一个忠奸善恶来,然而真实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的。用善恶标准看待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当他发现自己原本无比尊敬的张居正先生居然也有奢侈腐败行为,美好形象破灭以后对社会彻底失望,干脆来个几十年不上朝。现在的家长只让孩子看PG-13的电影(美标),培养出来的都是朱翊钧,殊不知R级片才能训练真人才。&&&&第一次把政治斗争中很难区分好人坏人这个思想在老百姓中普及的可能是当初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电视剧,其实这个片对雍正还是有点故意美化。等到《走向共和》出来以后,大家思想彻底崩溃,发现怎么李鸿章慈禧也做有道理的事啊,一直到最近开始有人呼吁给秦桧平反甚至批评岳飞,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既然现实如此残酷,不如多学点权术吧。整天看《雍正王朝》的人跟看《还珠格格》的人玩办公室政治,那还不是视之若掌上观文么?&&&&《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走的就是这个路数,帮你分析权力斗争中的成败得失。很多政治人物,比如张学良,非常喜欢读《明史》,大约也是出于与人斗争其乐无穷的意思。当今在权术史学方面的大家当属吴思先生,他的《潜规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汉语新词汇,其跟后来的《血酬定律》的合订本,叫做《隐蔽的秩序》,副标题拆解历史弈局,权术味道十足。我记得当问及他你是否担心有人把你的书当官场指南看,吴思笑说那也没办法,简直是做广告。&&&&其实权术也有高级的,比如说《战国策》就比《厚黑学》高级得多,兵者诡道也,一点都不丢人。&&&&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二、读史的第二个境界是天下大势。&&&&如果说达到第一境界的已经是人中之俊杰,达到第二境界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只有把历史读通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是人改变事情还是事情改变人?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势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想的不光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也有关于中国应该往何处去的理想。达到这一境界,不但不会去划分好坏人,而且会发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其实没什么意义。比如说武则天。大多数人可能对武则天的面首问题最感兴趣,并以此来批判她;第一境界的历史学人会从宫廷斗争角度去评论,总结一个女人怎样称为女皇,怎样屠杀异己。但是如果你看的是天下大势,就会更加注意尽管当时朝廷上腥风血雨,老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还不错。&&&&看天下大势首先要看大局。中国史书特别爱写宫廷斗争,而对经济和社会的大局描写不够。如果100年后有人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报纸,很可能得出结论说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因为搞得学费那么贵,大家怨声载道。但大局是什么呢?是2006年高校招生540万,是1998年的五倍!那些今天抱怨学费贵的大学生,如果不改革的话可能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这就叫大局。&&&&其次要把大局放在前后历史中去看。三国的天下大势不是什么分久必和合久比分,而是中国统治集团从贵族阶级到士族阶级过渡的大局中的一个插曲。如果把握了这个大势,就会更加注意袁绍和荀彧这样的人,而不是吕布和貂蝉。易中天最近的《品三国》最后几集讲述了这个天下大势,其境界显然远高于王立群的宫廷斗争。&&&&研究天下大势的人根本不会在意朱元璋杀戮功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和推动八股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雍正用不用血滴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摊丁入亩土地政策。&&&&研究天下大势,看政治主要看制度的演变,看经济主要看政策和数字。明朝为什么灭亡?从崇祯的性格去解释,其实不如从整个明朝的税收政策,税率偏低导致国家没有力量干大事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有道理。&&& 但是把握天下大势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历史学界根本没有定论,只能靠个人自己体会。中学历史课本其实一直都在强调天下大势,但郭沫若的那一套把中国分成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理论到底对不对?郭沫若从个人品质入手去分析李自成兵败,《甲申三百年祭》到底有多少道理?很难说。&&&&就算知道了政策比道德品质重要,那么一项具体的政策到底是对是错,其实也不知道。比如说雍正的摊丁入亩,把以前的按人头征税改为按土地面积征税,显然对老百姓大大的有好处,是好政策没错吧?也不一定。正是这个政策导致人口暴增,而在没有先进灌溉技术的情况下,人口暴增可能是乾隆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最重要原因。&&&&再比如说八股文考试,现在主流意见当然是它限制了人的思想。但八股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确保了公平。如果文章样式内容随便,可以想象身在京城大户人家的孩子肯定见多识广写出来文章比山区孩子好看。比如几年以前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的时候,北京分数低录取率高,北京教委的辩护就是我们北京孩子虽然分数低,但是有见识啊!听到这种说法边区孩子肯定反问你会背几句《大话西游》台词就叫有见识?八股的优点就是根本不可能考《大话西游》。八股就好比GRE考试,是一种尽量确保公平的能力测验,这就确保了来自海南的人也能在官场有一席之地,就好比说中国大陆学生GRE成绩普遍超过美国学生一样。&&&&兴一利必生一弊,真正选择政策真是如履薄冰。&&&&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三、读史的第三个境界是纯粹为了历史。&&&&大多数人学物理是为了通过考试,有些人学物理是为了使用物理定律为人服务,只有极少数的人学物理纯粹是为了好奇,他们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能统一感到坐立不安。前面说的两个读史境界其实都有点以史为鉴的用意,而真正的 主流历史学家,比如我最近读的这本《Are We Rome?》新书所介绍的西方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实际上认为古为今用毫无意义,历史没什么用处。易中天在接受崔永元采访的时候也说过,他不提倡古为今用,这一点显然比吴思专业。&&& 政治家特别喜欢引用历史来说明今天的行动。因为以前古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是这么做的,这件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但历史学家会告诉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古人遇到的情况根本不是你说的那个情况,他们采取的行动也不是你说的那个行动。搞不好历史学家还会告诉你,这位古人是否存在,我们有争议。&&&&一个最新例子是9/18东北军不抵抗。以前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板上钉钉一般。金一南2004年讲话介绍了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张学良跟东北军将领讨论之后认为根本打不过日本人,因为害怕而主动不抵抗,跟蒋介石没关系。(我以为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低估了当时东北军的实力,张作霖家底雄厚,比如空军飞机数量超过日本全国战机总数的一半。)最近看到张学良自述,他自己的说法是当时他判断只是小股日军闹事,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不抵抗,也就是说大意失东北。(你信么?)那么东北军到底为什么不抵抗?注意从三个版本我们可以学到三个不同的人生道理,那么哪个才是对的道理呢?&&&&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你想古为今用,其实历史上是否发生了这个事件根本不重要。满清入关不需要读真实历史,读的是《三国演义》,而且把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用来陷害袁崇焕还取得了成功,尽管蒋干中计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从小说,寓言,神话中都可以学到道理古为今用,而且真能用上。学术界对南怀瑾的最重要批评是他使用典故不分真实还是虚构历史,其实南怀瑾说的明白,大意是史书上的东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说里的东西除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所以所用水浒传分析朝堂与江湖斗争一点问题没有。&&& 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带有功利目的,他们只是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也是人写的,司马迁也有主观情绪,拨开历史迷雾去分析真实情况,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 因此,不知道善恶,不知道对错,不知道真假,一问&三不知&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对此,我的回答是:历史人物只有因果,没有对错&&&&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什么?我们究竟该怎样给其一个较为客观的定义?&&&&历史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解读,而古往今来无数学者为历史下了无数的定义,比如梁任公的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英国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如此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历史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认为:&历史是本书,历史是本给人们讲述曾经所发生的故事的书;历史是份荣誉,历史给一个民族带来了光荣;历史是份耻辱,历史让一个个民族走向堕落;历史是份无知,历史让人们留足曾经遗忘今天。历史在一天天的变动,历史在一次次的更改。无论是即将成为历史的,还是早已成为事实的。历史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更有甚者:&历史是什么?历史不再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历史在改变,真相在被人们遗忘。历史是在今天根据人们的需要,编造的曾经发生的故事。历史是什么?历史在今天就是一个工具。&此话虽有偏激之嫌,但也不无道理,主要看对什么国家和对哪段历史记录而言。&&& 我当然不否认,当一个文明和另一个文明交锋时,失败者的历史就会被抹去,胜利者就会写下赞扬自己贬低对手的历史,就像拿破轮所说:&历史是什么?不过是虚构的谎言罢了。&历史的本质就是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我觉得给&历史&下个定义并不复杂,以下的论述应该是对&历史&较为准确、客观的定义:&&& 历史是面镜子,是用来时时反观现世的。&&& 历史以过去的光辉照亮了现在。它使我们与其他的民族相识相知,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它赋予我们阅读的书本,听到的音乐,看到的城市、乡村和许多事件以深刻的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臻丰富,更有趣味。&&&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正象记忆对于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去做的。&&& 事实上,历史包含着人类在各个方面(无论政治、经济和知识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一切成就的纪录。它也包括人类的向往和理想、希望、胜利和失败的纪录。也许最重要的是,它还包括探寻主要政治经济运动的起因,研究促强人类从事伟大作为的动力,以及取得成功和遭受失败的原因。&&& 历史是人生,只要人类的本质不变,那么历史中的事件会每天都在上演,周而复始!历史是永恒,是不变的,变是只是外套,变的只是事件中的主角!&&&&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是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御用的工具。历史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经验教训的源泉。历史不相信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历史只相信,任何历史时空中的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历史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作基石的大厦,永远是浮沙高楼。&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简言之,历史是一门科学,当研究者开始叙事时,它成为了艺术。因此,历史是一个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在学术界,虽然有客观对待岳飞问题的声音,但当涉及关乎&民族大义&的立场问题时,为岳飞左袒依然是主流。学者当然分得清史实与虚构,却很难完全摒弃超历史的价值立场。正是这样一种价值预设,最终妨碍了学者有力地将神格化的岳飞拉回到历史轨道上来,并面向大众重新言说。
  在学术界,虽然有客观对待岳飞问题的声音,但当涉及关乎&民族大义&的立场问题时,为岳飞左袒依然是主流。学者当然分得清史实与虚构,却很难完全摒弃超历史的价值立场。正是这样一种价值预设,最终妨碍了学者有力地将神格化的岳飞拉回到历史轨道上来,并面向大众重新言说。
  《岳飞传》
  邓广铭著
  三联书店
  2007年3月第一版
  479页,28.00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清人钱彩编写的通俗小说《说岳全传》被改写后冠以《岳飞传》之名印行,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对于很多读者把该书虚构情节奉为信史的现象,邓广铭先生深感忧虑。稍后不久,邓先生将他倾注心血、三次改写的《岳飞传》再度出版,不知是否即有正本清源之意。
  很多流传甚广却与史实不符的岳飞故事,并非纯由小说家、说书人杜撰,而是有相当史料依据的。用现代史学方法,对各种真伪舛讹的岳飞史料进行辨别去取,是项复杂的工作。最早系统地进行这项工作的,无疑是邓广铭先生。邓先生对史料的细致梳理,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清除了很多障碍。比如关于&拐子马&的考释。岳飞大破拐子马的精彩描述,初见于其孙岳珂编撰的《鄂王行实编年》。据岳珂描述,金人以三匹战马为单位,韦索相连,同进同止,是谓&拐子马&,无数&拐子马&形成强大的骑兵墙,向前推进,战无不胜。岳飞率先窥破其弱点,命步兵持麻扎刀陷阵,专砍马腿,于是大破&拐子马&阵,并迫使金人以后再也不敢使用这一战法。后经小说家演绎,金人的&拐子马&更成为充满神秘色彩且令人恐惧的东西,不过再凶猛也难敌岳帅智勇双全。但以常识来看,岳珂笔下的&拐子马&颇不合理,把三匹马绑一块儿,其中一匹打绊了怎么办?一般人只能怀疑,却也说不出&拐子马&究竟是怎么回事。邓先生对此予以解释,&拐子马&并不神秘,只是骑兵左右翼的另一种称谓,而且是汉人的术语,北宋就有了。金人的骑兵,尤其是岳飞的对手完颜宗弼(即四太子兀术)率领的骑兵非常精锐是事实,却并不像岳珂描绘的那般鬼怪百出。邓先生还进一步指出,破金人骑兵阵的,岳飞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岳飞之前,刘琦大胜于顺昌;岳飞之后,王德破之于柘皋。邓先生非常肯定岳飞的功绩,始终表彰其为人,但通过考释&拐子马&,也告诉我们,即便对于崇敬的历史人物,也该实事求是地去认识他,不需添加无谓的光环。
  论&十二金牌&之无,是邓先生以考证破陈说的另一例。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载,绍兴十年(1140)北伐,岳飞曾在一天之内收到朝廷的十二道金牌,促其班师。经小说演义改编后,变成这样一则长期流传的故事:岳飞连连大胜金兵,正待直捣黄龙,却因十二金牌功亏一篑,英雄扼腕,壮志不酬。这在富有民族正义感的人们看来,是多么悲剧的一幕。邓先生却指出,岳珂的记载难以采信。此说当源自另一份史料《岳侯传》,但《岳侯传》中说的是十二道诏书。为同一事件而一天下十二道诏书不合常理,岳珂也的确没找到其中的任何一道,所以在转述时把十二道诏书改成了十二道金牌。&十二金牌&的故事,很容易煽动读者情绪,但对于历史认识来说,则是无谓的噱头。
  谈到班师,可以介绍一下另一位宋史巨擘徐规先生的研究。徐先生曾撰有《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考辨》一文,关于绍兴十年大班师的背景,徐先生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仔细分析当时宋金双方实力对比,可知班师有其不得不然之势,和议是双方势力均衡的结果。其二,徐先生指出岳珂关于这次班师的描述不实。《鄂王行实编年》中说:&(秦桧)知先臣之志必不可和,乃先诏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琦各以本军归,而后言于上,以先臣孤军不可留,乞姑令班师。&这段文字虽意在指责秦桧奸诈,但也透露出当时韩、张、杨、刘各部已纷纷撤回,只有岳飞坚守在最前线,有利于塑造岳飞爱国最深的孤胆英雄形象。但这一描述与事实并不相符。岳飞撤军的确切时间是七月二十一日,事实上,诸大将中唯张俊于闰六月下旬回师,先于岳飞。韩世忠部八月仍奋战于淮阳,刘琦亦坚守至九月初方旋师,西线长安战事也迟至八九月间收尾。更有甚者,在岳飞班师后四天,杨沂中部尚有进军计划,受挫于宿州(今安徽宿县)柳子镇后方渡淮南归。
  从研究史的角度看,学者以历史态度探讨岳飞形象的努力不可谓不持久,成果亦不可谓不丰富。但由于民间把岳飞作为神格崇拜对象的基础太深厚,学者恐怕不得不承认,在向社会大众普及客观、历史的岳飞形象这件事上,迄今为止仍然是失败的。但笔者想指出,这一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大众的懵懂,或说他们对认识真实的历史缺乏兴趣。应该认识到,在华文学术界,虽然有客观对待岳飞问题的声音,但当涉及关乎&民族大义&的立场问题时,为岳飞左袒依然是主流。学者当然分得清史实与虚构,却很难完全摒弃超历史的价值立场。正是这样一种价值预设,最终妨碍了学者有力地将神格化的岳飞拉回到历史轨道上来,并面向大众重新言说。
  学者为岳飞左袒的情感基础,和普通民众岳飞崇拜的情感基础是一致的,即源于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岳飞&是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世世代代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这不仅仅是宣传语言,它曾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在学者笔下。涉及相关历史人物,不仅是民间,史学界的通见大约也是如此:岳飞是民族英雄,秦桧是误国误民的大奸臣,宋高宗是荒淫无耻的昏君,这三张标签是&套餐&,且不单拆零卖。宋史研究名家王曾瑜先生撰写过一部宋高宗传记,即以《荒淫无道宋高宗》为题,与此相呼应,还有另外一位学者撰写的《千古罪人秦桧》。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作者传递价值判断的强烈意愿。可见,一方面,学者呼吁对待历史问题要客观;另一方面,&摆正&民族立场,又是学者自觉维护或不愿触碰的底线。
  笔者从事宋史研究时日尚浅,但据粗陋的观察,笔者以为这样一种立场预设,可能正是两宋之际政治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障碍。首先,因在研究中对岳飞问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妨碍了对那个时代历史全景的客观勾勒。徐规先生即曾指出:&对于南宋初期抗金诸将的战功,应该实事求是地、全面系统地加以叙述,不宜厚此薄彼,更不可为了尊崇岳飞而虚词溢美,不惜抹煞其他将领的战绩。&(《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岳飞的抗金战功》)与此相应,徐先生撰写了《刘琦事迹编年》,并另有《论刘琦的风范品格及其在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一文。但整体来看,史学界的响应并不热烈,岳飞议题占压倒性的优势地位,难以撼动。
  与此相比,更为重要的是,预设立场妨碍了问题意识的生成与整体格局的突破,一些细节考订非常优秀的作品,最终仍然要回到批判&民族投降&的框架下来讨论问题。试举两例。其一,很多学者都热衷于讨论秦桧到底是不是奸细。何忠礼先生曾撰写过几篇文章,以为秦桧奸细说源自晚出的南宋笔记和伪作史料,不足采信,所谓兀术遗秦桧书&必杀飞,始可和&,也纯属子虚乌有的小说家言。其实何先生的文章已经非常自觉地指出,这些论证只是想把一些具体历史问题讲清楚,以彰显史家的实事求是精神,并不动摇秦桧投降卖国的整体结论。即便如此,何先生的观点还是不能让很多学者满意。王曾瑜先生撰文对此提出批评,指出何文中文献运用有问题,力言秦桧的奸细帽子不能摘。何、王两位都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在宋史学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两位先生却并未将讨论引向一个更高的台阶,比如抛弃预设立场与陈见,设计南宋政治史研究的新架构,而是纠缠于秦桧是不是奸细这样一个对现代学术研究来说意义并不大的问题。
  另一例,是学者关于宋高宗和秦桧到底谁是杀害岳飞元凶的讨论。检索相关研究成果,读者会发现,同主题文章海量存在,但大多是在作低质量、无意义的重复,这体现出在既定框架下,学者问题意识的贫乏。其中优秀的文章并不是没有。戴建国先生曾从司法与文书形成程序角度,对岳飞&诏狱&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世传高宗曾下达&岳飞特赐死&的诏书,这道诏书的史源,附见于事后抄录的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申进尚书省札子,对于下达诏旨的日期则无交代。但问题是,岳飞正是十二月二十九日被杀。在同一天里面,刑部、大理寺将案卷申进尚书省,然后取得圣旨、形成诏书,再将岳飞杀害,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诏书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程序。故戴先生以为合理的解释,是秦桧先斩后奏,迫使高宗追认而倒填圣旨,故而这道诏旨违反常例,未注明日期。与此相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主审官第一次向高宗汇报岳飞案,是在岳飞被杀半个月之后。这与岳珂所述岳飞之死&初无有旨也&的说法相符。邓广铭先生在早期的研究中也已经指出,岳飞案有&诏狱&之名而无诏旨之实。
  戴先生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对史料钻研之透,可谓该领域上乘之作。但全文的结论部分,仍然要回到批判南宋朝廷杀岳以求降的预设立场上来,指出秦桧先斩后奏只是程序问题而绝非矫诏,杀岳飞是宋高宗和秦桧共同策划的阴谋。笔者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戴先生的文章在制度考辨、细节纠偏上,极具亮点和价值,但因最终归结到对谁是杀害岳飞元凶问题的探讨上,在主题上被同类合并,反而有被湮没的危险。
  能战始能和,宋、金都无法彻底消灭对方,是和议的前提,这是很多学者早已认识到的问题。但这一认识,并没有妨碍学者继续把岳飞、宋高宗置于战、降两个极端上予以审判。或许正是因为民族情感的气场太强大,以至于对势力均衡、不得不和这一问题认识最清楚也是最深刻的徐规先生,在谈到绍兴和议时,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在括弧中说明&实际上是投降&。
  试图突破框架的努力,也很早就开始了。虞云国先生在《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一文中表明,不拟采取以往民族投降的视角考察南宋初期的收兵权问题,而强调武将势力崛起与抑制武臣的宋代家法之间,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虞先生指出,在依从赵宋祖宗家法予以收兵权这个问题上,南宋初期的很多名臣都有共识,其中不乏主战派领袖。为力求客观并与主流呼应,虞先生在文末也谈到了收兵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谁该为这些负面影响负责的问题。
  杀岳飞必须放在收兵权与宋朝祖制的大背景下看待,对此何忠礼先生也曾撰文予以强调。何先生还在文章中指出,岳飞和宋高宗的矛盾要放到两人交往的历史过程中考虑,高宗杀岳飞,是两人矛盾逐步升级的结果,而不能单看绍兴十一年前后的变化,这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论点。有意思的是,何先生最终并没有指向理性地看待赵构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扮演的角色,以及由该角色决定的行事取径,而是将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作《岳飞遇害是宋高宗蓄谋已久的阴谋》。理性思辨再一次局限于细部考订和挖掘,最终还是坚定地回到民族立场上来,在岳飞、宋高宗之间做出一个忠奸善恶的道德评判。而对于虞云国先生提出的,在诸大将部伍私家武装性质日趋明显的情况下,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进行收兵权的策略并非没有合理性的论点,何先生则明确表示,这是不能赞成的。
  应该有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南宋初期的政治史研究,老在民族立场上打转是不行的。但和虞云国先生明确地摆出自己的论点不同,更多的学者是用旁敲侧击的手法含蓄表达。比如朱瑞熙先生在《宋高宗朝的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一文中指出,观察宋高宗在两宋之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应该注意到,他其实有一个学习、积累经验的过程,其间当然会犯很多错误。从最初缺乏情报获取等基本能力,到逐步建立情报、决策系统,是一个过程。曾闻黄宽重先生转述刘子健先生的观点,与朱先生此见类似。高宗从一个没有继位预期的皇子,突遭家国大难,到担负起政权重建的重任,这个过程必然充满各类复杂的问题,而不能用&民族英雄&或&民族败类&这类简单的标签予以判别。黄宽重先生在《秦桧与文字狱》一文中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单从道德观点论功过&,以宋金和议一事而言,由于史料不足,今天已难客观地了解或评估宋金国力,也就很难以简单的二分法:对错、是非,去评断其中的历史人物了。与朱瑞熙先生的含蓄提示法相比,黄先生的这段文字透彻明亮得多。
  笔者以为,对于南宋初期的各类历史事件,若能予以均衡观察,而不是被收兵权的利与弊、杀岳飞真凶是谁等枝节问题牵扯过多精力,会有更大的文章值得做。南渡之初,高宗先借重伊洛学力量,成功地将王安石塑造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随即转入对伊洛学与王学并行打击的立场,而绍兴十一年流放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大慧宗杲,其时间正与收兵权相次。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是否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不用道德尺度对这些事件作价值判断,只谈在南宋初期国家、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各项复杂的工作是如何展开的,这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认识南宋初期历史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放弃一些狭隘的预设立场,放眼于构建一个新的南宋史架构。此前,之所以那么多优秀的细节研究无法汇聚成具有框架突破效能的宏大叙事,正是因为学者在立场顾忌面前自我裹足,使得细节上的理性思辨被切割成不成体系的碎片,散落在&民族立场&关照下的各个角落里。
  或许有人会指出,对岳飞研究有开创之功的邓广铭先生在其《岳飞传》里,也是高举民族主义大旗的。在邓先生撰写、初版《岳飞传》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期,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此前国家更是经历了历时弥久的动荡与不安。这一代人在艰难岁月中的心境,非我等长于安逸的后生晚辈可知。作为学者,借助有民间信仰基础的英雄人物来激昂国人斗志,无可非议。对于前辈学人的民族感情,不仅应予充分尊重,而且应该认识到,这是家国危难之际所体现出来的学者良心。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一代学术有一代学术之目标。我们今天更应该做的,是在前辈打下的基础上,把研究推向深入,而不是停留在旧有的立场上继续打道德官司。
  关于&民族英雄&的话题,陶晋生先生《岳飞与完颜宗弼》一文,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启示。陶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南宋的头号强敌兀术,在女真族心目中,是超过所有金代君主和将相的英雄。在长期居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流传着兀术英勇破宋、俘虏二帝的故事(《葛门主格》),虚构之精彩不亚于《说岳全传》。这提示我们,以民族主义情绪为基底的英雄崇拜,既可以用来包装保家卫国的优秀将领,也可以用来包装为本民族争取生存空间、对他民族来说却是侵略者的战争策动者。
  最后想提一提寺地遵先生的研究。寺地先生的《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在文献运用上有些疏漏。比如关于绍兴十一年初,高宗命岳飞援淮西事件,寺地先生轻信《王次翁叙纪》中的记载,相关问题王曾瑜先生在《岳飞援淮西》一文中已有辨正。但整体来看,我们还是要承认,寺地先生的这部著作,是该领域为数不多的能把历史写活的优秀作品,既有宏观视野又能深入到细节,为我们观察南宋初期的政治提供了一个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中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寺地先生很早就提出过,要避免在岳飞研究领域作超历史的立场预设,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中国大陆岳飞研究会之邀撰写的《岳飞、秦桧在宋代政治史上的地位探讨》一文中,寺地先生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在宋金战争的民族立场问题上,外国学者当然具有先天优势,不必像国内学者那般纠结。但仔细检讨,我们也不能因为寺地先生是外国人,而罔视他的主张。摆脱超历史的立场设定,让岳飞问题真正回归历史,不仅是向大众传播客观历史知识的前提,更是宋史研究自身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日]寺地遵著,刘静贞等译,台湾稻禾出版社,1995年版
爱要耐心等待,仔细寻找,感觉很重要。
调戏完HK PloyU深情气爽,被冉闵抢了风头的慕容垂也该登场了。现艳髓玉布要将,有请慕容垂,慕容道明,粉墨登场。慕容垂的垂,虽是名垂青史之垂,亦是垂垂老矣之垂。之所以对慕容垂这个名字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还是因为金庸金大侠在天龙八部里抖落出来的一张慕容世系表,以及慕容博傲然一句&六脉神剑,未必天下无敌&后使出的参合指。慕容世家鼎鼎大名,虽非慕容垂所一人之力所...&
调戏完HK PloyU深情气爽,被冉闵抢了风头的慕容垂也该登场了。现艳髓玉布要将,有请慕容垂,慕容道明,粉墨登场。&慕容垂的垂,虽是名垂青史之垂,亦是垂垂老矣之垂。之所以对慕容垂这个名字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还是因为金庸金大侠在天龙八部里抖落出来的一张慕容世系表,以及慕容博傲然一句&六脉神剑,未必天下无敌&后使出的参合指。慕容世家鼎鼎大名,虽非慕容垂所一人之力所致,但想必慕容复念念不忘想要复制的成就,一定是来自当年这位横扫中原几无败绩的后燕开国之君。&十六国是一个充满BUG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从无败绩的名将,有一群草菅人命的君王,有一些行为变态的暴君,有一串智商低下的司马小儿。就我个人而言,由于十六国这段时间缺乏史料记载,我很难相信那些被夸大的事实,比如我实在不觉得刘聪石虎这两位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会丧失理智残暴到除了杀人无以为乐的地步。但是这个时代却实实在在出了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有一个中国历史上堪称小人之典范的姚苌,还有两个,是我们用现今的眼光也无法理解的坦荡君子。这两个人曾互为不世出的敌手,后来又联手纵横天下;先后威震华夏,又偏偏恩怨纠缠。二人一名苻坚,一名慕容垂。&然而君子虽让人怀缅,却不令人心向往之。慕容垂大名威震华夏,自然不只因为他是个君子。且不论在慕容恪帐下充当幕僚的时代,慕容垂平生最为辉煌的几次战役,足以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之一。枋头之战,东晋桓温大举北伐,前燕势如累卵之时,慕容垂临危受命,准确地判断出敌方供给线长、我方善于突袭的情势,出奇兵绕后穿插切割大败桓温,又蹑于其后,候其疲惫一举大破桓温精心策划的北伐行动。灭丁零之战,已经身为后燕皇帝的慕容垂在淮河下游造筏,却另遣部队直奔上游渡河,翟巍以为识破其诡计,屯大兵于上游静候,却被慕容垂大军从下游轻松渡河,一举灭国。整场战役,慕容垂不动声色却将翟巍大军玩弄于股掌之间,叫人无法不心折。灭西燕一战,慕容垂率大军屯于太行山北口静候时机,一等就是九个月,待到西燕终于发现&不对劲&,把兵力移向南口的时候,慕容垂却从原位置轻松突破,西燕猝不及防,连失重镇灭国。此时的慕容垂已近乎神话,所到之处竟无人敢与其交战。回想冉闵四面受敌,再看刘裕虎头蛇尾,慕容垂之威名,实无愧南北朝第一神话。只是可惜,那场参合陂之战,慕容垂为了树立太子慕容宝的威望,命他尽拔前燕精锐攻取北魏,却因慕容家族各怀鬼胎加上天气多变而在参合陂全军覆没,5万降卒坑杀殆尽。此时的慕容垂已经是71岁的垂垂老人,当他再次跨上战马,发誓用鲜血让北魏偿还参合陂之耻的时候,会不会有闲暇回头看看自己的一生呢?&********************君子:1、昔日在前燕,慕容暐年少,慕容恪死后的执政大臣慕容评昏庸,众心归于慕容垂。此时面对慕容暐的猜忌,慕容垂以不忍见祸起萧墙为由,离开前燕,投奔死敌前秦。如果,我们说如果有如果,如果慕容垂听从了长子慕容令的建议发动政变,那么十几年后,面对东晋和谢安的,不是苻坚,一定是慕容垂。到那时候,恐怕谢安谢玄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2、叛逃前秦后,苻坚对慕容垂可谓推心置腹,甚至不予追究被王猛陷害的慕容令叛逃大罪,虽然因王猛的建议始终不重用慕容垂,但却已经明确表示&定天下者,唯寡人与卿耳&。淝水之战后,面对四分五裂的前秦和孑然一身的苻坚,慕容垂不顾身边人一片复国之声,执意选择护送苻坚回到长安。至于最终叛离前秦,我宁愿是觉得,慕容家族的人,永远都是不安分的,这种不安分存在于骨子里,也是苻坚在最后坐困长安时的顿悟。远如慕容翰虽身负奇才却三叛其主,近如慕容麟反复无常十足小人,他们需要一种对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因此即使慕容垂堂堂君子,也无法禁得住周围党羽的复国愿望,还要因此被后人痛骂为卑鄙小人。至于劝说苻坚出兵打东晋,我个人认为,把谁换做慕容垂都会这么做,第一苻坚喜欢听,第二打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第三失败了就自立门户。这是正常的选择,因为这个骂慕容垂暗藏祸心就纯属无稽之谈了。3、后燕攻灭西燕后,一统中原形势大好,慕容垂却坚守对已死的苻坚不踏入关中一步的诺言,转而一心经营北方。&一直都觉得古人的形象缺乏立体感,然而慕容垂是个例外。这个人用兵如神,以致到了后期对手望风而逃的地步。这个人迂腐之极,顾念苻坚大恩坚守诺言,放着中原土地任由他人糟蹋。这个人心慈手软,自己儿子慕容麟出卖过自己和长子慕容令,却依旧爱惜他的鬼才不舍得杀他。这个人深藏不露,最大的爱好是对于敏感话题一笑置之。&作为一个性情中人,他面临着和现今所有性情中人一样的困惑:活在矛盾中。还在前燕时,活在怀才不遇和明哲保身的矛盾中;叛逃前秦后,活在苻坚知遇之恩和大燕复国之志的矛盾中;建立后燕后,活在树立太子威信和爱惜诸子之才的矛盾中。。。。一句话,他活在君子和明君的矛盾中,矛盾在一个人决策时有了更多的顾忌。这矛盾让他在政治上,有一种因顾忌太多而形成的犹豫。如果他在为人处世上有哪怕一点点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决断,他的一生,要远比现在我们看到的成就辉煌。********************&现在的慕容垂,正奋起余威,冲向曾给后燕带来巨大伤痛的北魏。闪电强袭平城,北魏第一名将拓跋虔根本没有想到慕容垂竟然会如此神速,仓促应战不敌而死。北魏大震。参合陂,堆积如山的自家将士尸骨,哭声震天的后燕大军,残阳如血。慕容垂老泪纵横,拔刀向天,却一个踉跄倒了下去,一代英雄就此谢幕,后燕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后燕其他国家显著的不同一点在于,它虽然建立在慕容垂一个人的功勋之上,但并非后继无人。慕容家的后代除了不成器的太子慕容宝以外,其他人跟随慕容垂出生入死,个个身负大才。然而其败亡也正源于此,慕容家除了宗室,便几乎无人可以仰仗。乃至于宗室势力坐大,人人有不臣之心,也难怪当年慕容暐对慕容垂的猜忌,宗室坐大的危害,看看后面收了一群义儿的李克用建立的后唐就知道了。慕容家之亡,亡在人才,也亡在从&一家之主&到政权再到国家的不成功转型。&回到慕容垂身上。一口一个的君子,不代表我认同这种行为。实际上叛离前秦纵容慕容麟乃至于守约不涉关中,更多的是慕容垂的妇人之仁。只是我们习惯称颂这种妇人之仁为君子行径,因为慕容垂的行为代表了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最传统观念,有利于历代当权者而已,无他。只是这样的描述,却往往重其名不重其实。这个在矛盾中生存一生的英雄,虽给了苻坚致命一击但至死也对苻坚身怀敬畏,乃至于连他身上的妇人之仁一并学习了过来。一口一个的如果,并不代表如果慕容垂灭掉东晋,就能一鼓作气结束分裂开创新时代。他建立并壮大一个国家,靠的是自己日积月累的威望和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而政治手段并不足道,这一点看他对于太子慕容宝的过分保护而让诸子建功立业便知。&但至少,慕容垂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至少,在慕容家谱里,&慕容垂&三字,同&慕容恪&一起,永远闪烁着最为耀眼的光辉。毕竟人生最重要也最令人向往的,便是随心而动;最令人敬服的,却是虽然随心而动但有着自己的底线。再去讨论底线的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一生去遵守。从这一点上看,慕容垂虽非完美君子亦非开国明主,但论到世人皆仰服的英雄,他当之无愧。
十六国是一个充满BUG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从无败绩的名将,有一群草菅人命的君王,有一些行为变态的暴君,有一串智商低下的司马小儿。&&转自&
Panorama of the Chongqing Skyline
[00:31.00]We're getting closer to fall away[00:35.01]Can't stop my heart from counting the days[00:38.26]Soon i'll be waiting for you to call[00:41.10]It's the only thing I know to...&
[00:31.00]We're getting closer to fall away[00:35.01]Can't stop my heart from counting the days[00:38.26]Soon i'll be waiting for you to call[00:41.10]It's the only thing I know to break this fall[00:45.23]Tell you come back home again[00:49.01]I've been busy waiting here[00:52.06]But days and nights start falling again[00:56.16]When I'm missing you...[00:58.65]But I know that I'm gonna get by[01:02.18]With all these pictures of you[01:04.35]They keep me closer to you[01:06.10]I see you every time I closed my eyes[01:09.69]It's like your're right here with me,&[01:11.19]baby you never leave[01:14.31]Oh, oh Whoa[01:17.31]I keep all these pictures of you[01:23.07]I memorized you in every way[01:25.94]A thousand pictures of you in a day[01:30.00]You're gone a week, feels like a year[01:33.57]Turn every corner I see you there, I can't wait..[01:36.75]Tell you come back home again[01:41.00]I've been busy losing my mind[01:43.66]This feeling for you I can't pretend[01:47.80]I really, really miss you baby[01:51.14]But I know that I'm gonna get by[01:54.57]With all these pictures of you[01:56.19]They keep me closer to you[01:58.00]I see you every time I closed my eyes[02:01.40]It's like you're right here with me,[02:03.29]baby, you never leave[02:05.45]Oh, oh whoa[02:09.43]I just wanna close my eyes and get closer[02:13.14]Oh, oh whoa[02:16.47]And feel you on my shoulder[02:20.00]Oh, oh whoa[02:23.38]And cherish all these pictures of you[02:26.80]But I know that I'm gonna get by[02:29.86]With all these pictures of you[02:32.00]They keep me closer to you[02:34.14]I see you every time I closed my eyes[02:37.30]It's like you're righ here with me[02:39.20]Baby you never leave[02:41.40]But I know that I'm gonna get by[02:45.00]With all these pictures of you[02:46.50]They keep me closer to you[02:48.20]I see you every time I closed my eyes[02:51.50]It's like your're right here with me,[02:53.32]baby you never leave[02:55.30]Oh, oh whoa[02:59.35]I keep all these pictures of you
1史中有戏,戏中有史
  我很高兴能够在南京大学110年校庆期间看到《蒋公的面子》这出话剧,这是献给校庆的精神美餐。中国的大学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的,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从1998年北大校庆起,全国各地都开始兴师动众,纪念校庆。但是不夸张地说,校庆发展到今天已经带上了浓厚的官味和商味。官味指的就是官本位,通过接待有权...&
1&史中有戏,戏中有史
  我很高兴能够在南京大学110年校庆期间看到《蒋公的面子》这出话剧,这是献给校庆的精神美餐。中国的大学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的,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从1998年北大校庆起,全国各地都开始兴师动众,纪念校庆。但是不夸张地说,校庆发展到今天已经带上了浓厚的官味和商味。官味指的就是官本位,通过接待有权势的人来强化学校对权力的依附。本来,学校通过校庆筹资很正常,可在我们这里却往往加进了商业的因素。今年,我们的校庆,学校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序长不序爵&,这确实是很好的。但是光讲&序长&恐怕还不够。我认为校庆的目的应该是总结学校历史上办学的经验教训,找到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增加校庆的学术性和精神性探索,为我们当前的办学之路提供借鉴,这才是校庆的核心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所制作的这个戏剧我觉得正好实现了这一诉求。这个戏从精神的角度挖掘了我们校史上的一些细节,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带给我们启发。该戏名为《蒋公的面子》,将1943年蒋介石在中央大学任校长这一历史事实作为题材。关于这段历史,过去我们无论从左还是从右的角度,都不太敢碰。但这个戏的作者却勇敢地对此予以了处理,并且处理得非常好。  从对待历史这一点看,这个戏写得比较真实。首先,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辱骂蒋介石。文革时我们出于政治原因完全地否定了蒋,正如戏中所写的,叫他&蒋该死&。但从历史看,中央大学在蒋介石当校长的情况下仍是有发展,有成绩的,因此不能简单否定。其次,她比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三位中央大学教授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思想状态。时任道是一个带有左翼倾向,对国民党政治有很强批判性的知识分子。蒋介石曾下令打死过他的学生,他对蒋的专制统治非常愤怒,不能接受。夏小山则是另外一种典型,埋头做独立学问,好美食,对蒋介石既不反对也没有兴趣。在我们南大中文系的教授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原型。夏小山尽管承认蒋是整个国家的领袖,但从学术而言,他认为蒋没有做校长的资格。在戏中,他仍想去赴宴,原因是他想吃宴会上的一道菜。这个人物的性格被刻画得非常细致真实。卞从周则是一个比较官方化的教授,他拥护政府,希望能够去赴宴。但他也并非那种昧着良心不顾事实的官方走狗,基本上仍可以认为是知识分子中偏右的类型。作者描写了这三个教授对蒋介石当校长的不同态度,通过是否去赴宴,是否给蒋公这个面子将各自的形象刻画出来。  更为可贵的是,戏剧作者对于一种真实存在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把握。无论这三位教授有着怎样的差别,是拥护蒋还是反对蒋,总体上看,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那就是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他们并不把蒋介石请吃饭当做是皇帝的赐宴。即使是官方化的教授卞从周也没有这种倾向。这点恰恰是我们校史中最重要的精神传统,可惜多年来被我们所忽视了。在1949年后,知识分子经过了历次运动,大学中的精神传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举一个例子,在1950年代,南大生物系有一个教授,某个项目很有成就,正好毛泽东来南京接见知识分子,他就去了。回来之后,他激动地说:&我的手不能洗,你们赶快来握一握我的手,这是毛主席握过的手。&他的这种感受是真诚的。前不久,我读到一些知识分子回忆自己五十年代时的思想状态,那种如坐春风的幸福感。这些感受既是真实的,但又显得多么可笑和可悲。可是我们在1943年的中央大学的教授中看不出这种人身的依附,即便从和蒋介石关系不错的卞从周身上也很难看出来。作者把握住了这一点,写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失去了的东西,写出了大学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这非常难得。同时,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她并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而是选择一系列的细节,充满了生活味道。尤其是对夏小山教授的塑造,写他既想吃火腿烧豆腐这道菜,因而准备去赴宴,又不赞成蒋当校长,因此要求蒋改掉请帖中的身份,显得非常生动。  在这三位教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教授,他们拥有自己的人格,他们看重自己的岗位,在统治者面前,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坚持自由与独立的精神。用这样一个戏来回忆南大校史,我觉得确实做到了史中有戏,戏中有史。
2&才华与自由精神
  该剧的作者温方伊,只有二十一岁,是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的本科生,现在正读三年级,能够写出这个戏,确实是不容易。在演出当天,吕效平教授引用了我的话说了关于才华的问题。我的确讲过这方面内容。我认为,就戏剧专业而言,研究和创作都离不开才华。但研究和创作需要才华的比重并不一样。做研究,恐怕有八分的努力,两分才华即可出成绩,但剧本创作和舞台实践所需要的才华比重则要大得多。  那么才华是什么呢?这很难说清楚,才华并不仅仅是指聪明,尽管它包含了聪明。有智慧的人并不一定有才华。我觉得,才华很可能是这样的东西:一个聪明的人,从对生活的感受中,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合乎规律的价值观。有一些聪明人,知道编剧的技术,会写戏,但他却找不到这种价值观,或者说找到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戏与别的艺术门类不一样,戏说到底是一种自由精神在公众面前的公开地、集体地亮相。这种自由精神,天生不会顺从现存的文化道德规范。简单地说,戏剧就是要在精神领域&捣点乱子&。规规矩矩的东西根本不配称做戏。俄罗斯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讲的&狂欢化&恐怕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他强调的正是这种民间对官方的否定,一种造反的精神。人们很喜欢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士兵&,但人们不记得拿破仑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没有自由精神的士兵打不好仗&。实际上没有自由精神的人,一样编不好剧本。从这个二十一岁的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自由精神。  戏中,她所写的是两段生活,无论是1943年的那段,还是文革中的那段,离她本人都比较远,但她通过对一些资料的阅读,根据一些老师的回忆,比较真实地把握了这两段历史。更为可贵的是,除了表现历史的真实外,温方伊还能够用今天对生活的感受来观照那两段历史,使之与今天的现实发生碰撞。这一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我们看到的是历史,想到的却是今天的现实。演出中,我注意到现场观众的反应,他们用笑声表达对戏中内容的接受和赞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剧中有台词抨击政府腐败时,全场反响非常强烈。之所以引起这种反响,事实上体现的是观众对当下现实的一种感受。观众对今天腐败的感受与戏中的历史呼应了。所以我觉得,才华就是指一个作者能够在把握历史的同时,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成功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可以说温方伊做到了。  从技术层面看,能够编写剧本的学生在很多学校可能都能找到。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都能找到这样有才华的学生。有些人很聪明,能够写出一个干干净净有戏剧性的戏,但未必能够拥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南大为她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南大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和当前的状态,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如果这样的题材让北大的新左派教授来写,恐怕会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南大的传统。在20世纪初,南大与北大相比是比较保守的,当时的学衡派与新青年有过多次的论战,以至于人们或许以为南大缺乏自由的精神。事实上,有一点必须澄清,尽管在一些激进的口号上,学衡派的确与北大知识分子有分歧,但在对待现代化这一总体的要求上却是一致的。学衡派精通古文,熟悉外国,主张开放,尤其在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这一点上,和北大是一致的。我在校庆一百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立人为大学之本》,谈了南大的传统。尽管我们没有出现李大钊和陈独秀这些共产党的创办人,但在自由精神这一点上,在中国的现代化与启蒙这些方面,我们与北大从来都没有区别。  从1949年以来,中国大学的这种独立、自由精神一共经历了五次破坏。第一次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南大的损伤可以说是最厉害,法学、社会学等等被认为是危险的学科都被砍掉,工科被分出去,整个被肢解了;第二次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凡是坚持大学精神的人,一旦公开地表露这样的观点,都被打成了右派;第三次是文革,全国性的大灾难,南大也不能幸免;第四次是在1989年后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前,这是我亲自经历的,感触极深,这几年推行比较左的一套,对南大的科研教学的基本精神带来了破坏;第五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今天仍然持续的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高校开始搞产业化,从一个教育机构变成了圈钱的工具。很多学校经过这些破坏后,大学精神便荡然无存了。但南京大学却依然保持着这个线索不断,仍能够不绝如缕地坚持着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地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  在《怀念高华》的文章中,我提到了五次南大独立研究的立场与有关当局的矛盾:第一次是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人尽皆知,这里不谈了;第二次是1980年代应学梨(蒋广学)对于农业合作化的批判,当时遭到&查处&,但现在看来,对的是南大;第三次是许志英发文论述1919年为新旧民主主义分界线不准确,也遭到严厉批判,并有不少学界同仁迫于压力而来&围剿&许志英,而现在许的观点已成为学界公认的常识了;第四次是哲学系学生马丁(宋龙祥)谈市场经济的文章,受到指责和批判,现在马丁之说也已成了常识;第五次是年,南京大学坚决抵制&清理文科&的行为。当时南京大学压力很大,但南大文科受到了保护,事后看来,这抵制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人再好意思谈当年的&清理文科&之事了。这五次冲突正是南大精神传统的体现。即便在目前大学精神普遍萎靡的情况下,南大还能有这样的学生,写这样的戏,并且制作演出,为大家所接受,这也正好说明了南大自由精神仍然存在。
3&关于两个时段的对比
  这个戏通过暗转的方法不断表现两个时段所发生的事。一个时段是讨论是否给蒋公面子去赴宴,另一个时段是表现1967年文革中知识分子的状态。从分量上看,文革的这段处理显得不够充分。  作者温方伊来访问我的时候,我曾建议,描写这段历史最好应与当前知识分子的精神失落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知识分子精神已经退化到怎样的程度,别说是一把手,就算是一个部级干部接见都会感到无限的光荣。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判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过去我一直有花瓶情结,觉得给政府当花瓶很光荣,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很喜欢领导重视&。记得在文革后期,我开始被重新使用。江苏省委的刊物《群众》约我写稿。我就按照当初&评《水》评《红》&的精神写了一篇文章。杂志编辑部告诉我说,这是省委书记许家邨亲自审阅定稿的,并且说我的文章写得很好。当时我感到受宠若惊。建国后,领导的欣赏、表扬、重视,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动力,我当时就是这样的状态。  建国后知识分子从原先的独立精神,蜕变到对&领导&的崇拜,这是一个渐渐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知识分子的这种依附性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特产,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很难看到。我曾读到一个报道,法国总统萨科齐出席一个会议,想要主动与一个青年握手,结果被那个青年断然拒绝。在我们中国,这种文人的依附性有着很长的文化传统,过去皇帝要召见,不管是怎样坏的皇帝,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都是极大的恩宠。但在1943年,情况已经所有不同,蒋介石请吃饭,教授们却开始讨论是否给他这个面子,这是带有极大主动性的行为。这也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经过了20世纪初几十年的现代化发展,知识分子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所以我就想,能否将1943年的这段戏与今天知识分子的面貌做一个对比。这样的要求从编剧技巧上看恐怕有一些困难。1943年的教授到现在都已经去世了。现在的这个本子将时间选择在文革,我觉得对比性还是不够,处理得过于简单和表面。如果能把这一点改的更好一些,将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来发扬我们的大学精神。 
&&&&董健,男,汉族,1936年1月出生,山东寿光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次年转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2年本科毕业,继读研究生三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被聘为教授,曾任中文系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现为文学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导师,兼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在参差计划上看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变地球的一代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