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抽出来的水和泥水综合解决方案一样咋办

  摘要:随着地下管网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顶管施工已经逐步替代了过去的手掘式顶管施工技术。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技术能"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泥水平衡顶管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
2015年2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随着地下管网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顶管施工已经逐步替代了过去的手掘式顶管施工技术。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可以适当缩短施工工期,到目前为止已经广泛应用于铁路等开挖要求较高的各种管道铺设、检修等施工工程中。基于此,文章主要从顶管施工原理、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工艺以及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关键技术控制要点这几方面作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论文网 /1/view-7392836.htm  关键词: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工艺;关键技术   引言   顶管施工属于非开挖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施工中的拆迁工作还可以保证作业面上的建筑与路面正常的使用,所以顶管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工程实际中。文章主要围绕泥水平衡顶管施工的关键技术展开讨论,以期能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顶管施工原理   顶管施工主要指的是,通过从地面开挖两个基坑井,一个为工作井,另一个为接收井。首先在工作井中放置管节,利用千斤顶等机械对管节进行顶进,从而实现管道的推进。与此同时,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大刀盘对推进时前方存在的土体进行切削,并将切削下来的土体全部收入到顶管机的泥土仓当中,使其经过搅拌成为泥浆,利用排浆管道最终排出顶管机机头。在不断推进之后,要求进入到接收井中,使其形成完整的管道。在整个顶进过程中,要求对排泥水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严格控制顶进速度,同时稳定顶管机泥水仓的工作压力,防止出现挖掘面不稳定的问题   二、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工艺   在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顶管机头设有可调整推力的浮动刀盘,在顶管施工中进行切削并支承土体,刀盘的顶推力与正面土压力保持平衡。机头密封舱里接入泥水并保持一定的压力,泥水在挖掘面上可以形成一层不透水的泥膜,可以阻止泥水向挖掘面里面渗透。同时,该泥水本身又有一定的压力,可以用来平衡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通过程序控制泥水与系统阀组的开合,由进泥泵将泥水通过旁通阀送入密封舱内,排泥泵将密封舱内的泥浆抽排到地面泥浆池中,从而实现管道的有序顶进。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前期准备→测量放样、复核→工作井施工→搅拌桩施工→工作井上下设备安装准备→工具头吊装下井、全套设备调试→工具头穿墙顶进→后续吊放管道→管道顶进、测量控制及纠偏→管道排泥和废泥浆外运→下一管节吊放就位→下段顶管顶进→管道贯通、回收工具头→闭水试验→竣工验收、清场。   三、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关键技术控制要点   1、顶进设备安装   第一,安装洞口止水圈。顶管过程中,管子从工作井出洞时,管道外壁与洞口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隙。如果该间隙未能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地下水和泥砂就会从该间隙中流到工作井中。轻者会影响工作井的作业,严重时则会造成洞口上方地表塌陷,殃及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甚至造成事故。因此多数工程采用平板式橡胶洞口止水圈,为保证止水效果,止水圈使用优质天然橡胶制作,厚度20mm,拉伸量>300%,肖式硬度在50±5°范围以内,为防止水圈磨损,在橡胶板中夹多层尼龙帘线层,以增加止水圈的强度。第二,洞口土体加固措施。为防止顶管机进入土体后出现下沉,须对洞口外土体进行旋喷桩加固。加固范围为沿井洞口侧外壁,从管外壁至3.0m内的土体。   2、顶进过程中的减摩措施   泥水平衡顶管的顶进阻力主要由顶管机的迎面阻力、顶管机和管道外壁与土体的摩擦阻力两部分组成,其中摩擦阻力是顶进中的主要阻力,其随着顶进进程的增加而增加,而减摩的最直接有效方法就是加入膨润土泥浆,让管道外壁和砂土层之间形成一圈环状润滑带,从而达到降低顶进阻力的目的。相关人员通过对膨润土泥浆的拌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经过多次试验后确定了合理的泥浆配合比(膨润土与水的质量比为1∶5)。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控制泥浆的粘度和稠度,泥浆拌制应均匀,拌制好的泥浆集中排放到泥浆池中放置10小时以上,泥浆相关成分置换完全,从而形成粘度和稳定性较好的泥浆。同时,在管节顶进过程中不时地搅拌贮浆池内泥浆,以防止泥浆离析。在顶进施工中,还可以采用多点对称压浆法,通过压浆设备将减摩泥浆注入压浆孔,使得管节的插口端与承口端之间的环形间隙注满泥浆,并扩散到管节周边的土体中,从而在外壁形成完整的泥浆护套。同时配合顶管机尾部的同步注浆,泥浆可快速均匀填充,达到减小管节外壁与土体之间的摩擦阻力的目的。   3、顶进方向控制   由于钢管柔性不足,发生偏差后纠正困难,因此紧随掘进机后设置三只承插连接短钢管。钢管长度2.2m,管节间设置带密封圈的承插口进行连接,两节钢管间可以产生最大约20的夹角,以克服钢管顶进方向不易控制的缺点。由长距离顶管自动测量导向系统为顶管施工测量导向,操作台上实时显示有高精度的顶管机偏差和姿态数据。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注意偏差发展的趋势。纠偏的原则是:务必让偏差保持在较小的波动范围内,并且做到勤测勤纠,小幅度纠和看趋势纠。严格控制纠偏角度,严禁大角度纠偏。不间断分析管道顶进中偏移轨迹的变化,确定合理的纠偏幅度。导向系统设有历史轨迹曲线查询和实时轨迹曲线显示,可直观地分析判断顶管机的偏差趋势。严密监视顶管机高精度倾斜仪的读数变化,分析判断机头轨迹发展变化。倾斜仪读数是采取高程纠偏措施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评估纠偏效果的重要数据。顶管机纠偏油缸的油路上,设有压力监控装置,通过分析监控装置的数据来分析顶进中的不平衡外力的状况,预测顶管机的前进轨迹,为采取纠偏提供辅助参考信息。顶管机刚产生偏转时,就必须用改变刀盘的转向来校正,校正方法是顶管机向哪个方向发生偏转,刀盘就朝哪个方向转动。顶管机设有高精度倾斜仪,能精确显示顶管机0.01度的旋转角度变化,可及时判断顶管机的偏转和校正效果。若改变刀盘转向的校正方法效果不佳时,可采取加快推进速度、降低螺旋输土机转速、适当提高控制土压的方法。保持顶管机趋势的稳定,防止顶管机碰上桥桩。此时应减少纠偏频率和纠偏角度,拉紧顶管机和后方的柔性钢管。导向系统设有远程监控装置,在地面就可监控顶管机的实时各种导向信息。导向系统整合了顶管机的控制仪表信息,可以显示顶管机的姿态、纠角度以及偏油缸行程等信息。现场技术员及工班长应及时掌握顶管机的信息,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停止顶进。一旦发现顶管机自身的纠偏动作效果不佳,偏差值急剧发展无法控制时,须在顶管机与第一节承插管之间增设150t液压千斤顶进行辅助纠偏。   4、顶管机尾部与水泥管的密封连接   在顶管机不断顶进的过程中,顶管机随时可能进行位置的纠正,这就会导致顶管机的尾部与混凝土管头之间的间隙也随之发生改变,而间隙越大,则越容易发生漏水问题。这就要求对顶管机尾部和水泥管的连接部位进行密封连接。在连接的过程中,要求的混凝土管头位置处缠绑2层胶圈,然后在顶管机的机尾处,通过使用密封缓冲材料进行密封固定。在初始顶进施工完成后,还可以采用丝杠固定连接部位,尽可能的缩小二者之间存在的间隙。   结束语   顶管施工由于在地面以下进行,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只要做好以上关键技术,就一定能解决超长大口径顶管施工技术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顶管施工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工程技术实施方案,有着广泛的用途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董四海.泥水平衡顶管下穿铁路的施工技术[J].科技向导.2015(09):261.   [2]蒋红,艾思平,张思梅.泥水平衡顶管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6-1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国内财经
中国正遭遇“水困局” 地下水超采30万平方公里
来源: 9:27:00
新华社发  ▲湖南省南县石坝村村民肖喜福家的井水水质不好,只能到被污染的河沟里挑水喝(日摄)。记者周楠摄
  在河北省柏乡县的地下水超采区,一些村民家墙壁、地面有裂缝(日摄).  近年来,水荒蔓延、河湖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屡屡呈现在国人面前。  中国正遭遇怎样的“水困”局面?人们面临的水安全形势究竟如何?新华社记者日前组成调研小分队,分赴内蒙古、河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等地,实地勘察中国水情。  大湖喊渴:南北同闹“水荒”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翻看我国水资源家底,水荒问题触目惊心。  一边是桥下干涸的水渠,除了土和石头,什么都没有,一边是立在桥边的铁牌子,上面写着“水深危险禁止游泳”――这是记者不久前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看到的景象。  “30年前,威县的河道开始干涸。7条干渠、10条支渠基本都没有水了。”威县水务局局长林金颍说,“2014年我们从上游买过一次水,这块禁止游泳的牌子就是那时竖的。”  威县赵村乡前寺庄村村民尹金普告诉记者,原来村里设计的水井是120米处作为变径,很容易打到水,“现在,很多水井都报废了,打新井要到360米。”  威县所在的河北,是华北乃至全国水资源最稀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为307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部分河道年平均干涸天数在300天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长期靠超量开采地下水维持。  北方缺水,而南方一些省份,尽管守着大河大湖,近年来也频频“喊渴”:  在湖南,史上“十年九涝”、被称为洞庭湖“锅底”的南县,如今屡遭缺水危机。在华阁镇,当地人将水井挖到地下150米依然没水;在浪拨湖乡,农民春耕时不得不在河中筑坝拦水。  在江西,鄱阳湖水文局局长王仕刚介绍说,由于上游来水减少等原因,鄱阳湖近年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湖泊水位下降,取水口经常露出来,取水有时需要三级提水才能抽上来,而且常常是泥水。”九江市星子县水利局局长黄清滚说。  “从华北、西北的资源性缺水到西南一些地方工程性缺水,再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水质性缺水,‘水荒’现象从北向南蔓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  淮河支流:“活鱼烧好是臭的”  一些地方有河皆干,一些地方则有水皆污。水利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有27.2%的河流、67.8%的湖泊水质为三类以下,无法饮用,23.1%的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7.9%。  “达标率67.9%看似挺高,但是大多在西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东部人口密集的地方,水污染依然严重。”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的污染物入河量远远超出其纳污能力。  淮河,曾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但几十年治理下来,虽然干流水质明显好转,但支流水质仍不容乐观。  “经过多年治理,淮河去年COD(化学需氧量)、氨氮入河排放量分别比20年前削减了六七成;淮河流域省界水质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占28.6%,下降了48.4个百分点。但是支流污染、跨界污染现象仍然突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保局副局长程绪水说。  在蚌埠市淮上区淮河支流三浦大沟岸边,记者看到,河面铺满了绿萍和蓝藻,不远处的另一条淮河支流沫冲引河呈深褐色,局部漂着死鱼。  “沫河口工业园区建了以后,水质越来越差,严重的时候有恶臭味,变成‘黑水河’。从40多米深的井打出来的水还是有味道,从河里抓的活鱼,烧完吃起来都是臭的!”农妇蒋德兰告诉记者。  流经四省的淮河流域跨界污染问题突出。在苏皖交界的宿州市徘钭纾钦哒錾峡缃绾恿骺由嫌慰⒎潘铀⒑冢对毒湍芪诺叫瘸粑叮辉洞Φ闹Я骼上痈遣悸死对搴透∑肌  “因为污染严重,我们村的稻谷没人愿意收,村民只能种点旱作物。全村人做梦都想吃上放心水!”有村民告诉记者。  和一些江河命运类似,湖泊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威胁。记者从环洞庭湖的三个市――岳阳、益阳、常德市畜牧水产部门了解到,洞庭湖区周边密布着20多个养猪大县,环湖三市规模以上(年出栏500头)养猪场均有1500家左右,相应污水处理措施却跟不上。“当地一些养殖业大镇地下水氨氮超过国家标准100多倍。”益阳市南县水利局人饮办主任蔡鑫铭介绍。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临澧县柏枝乡的湖南湘瑞健农牧有限公司,养猪场的棕黑色污水直接排到污水池塘,尚未靠近就已臭气熏天,周边若干沟渠与外界水系相连,污水最后汇入澧水进入洞庭湖。  “猪场建成后,水库山塘的水受到污染,地下水也没法喝,只能买桶装水,用水库水灌溉的稻米颜色发黑,一到夏天,臭水引来大量蚊子苍蝇,黑压压一大片。”村民沈文兵说。  除了地表水遭遇污染威胁,地下水水质问题日益引起专家关注。  据水资源公报,2014年,相关部门对主要分布在北方17个省区市平原区的2071眼水质监测井进行了监测评价,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其中,水质优良的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0.5%、水质良好的占14.7%、水质较差的占48.9%、水质极差的占35.9%。  江南塞外:鄱阳湖底长满青草  “地下水超采严重,一些地方地面沉降”“昔日鱼米之乡,如今鱼虾匮乏”、湖泊萎缩、河流断流……种种话题的背后,凸显出我国部分地区水生态恶化危机。  以洞庭湖为例,近年来,该湖水量减少的警钟频频敲响。  八百里洞庭,得益于南北两股水:“北水”是长江水,“南水”是湖南境内的湘资沅澧四大河流。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水入湖量从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1331.6亿立方米减少到如今的500.2亿立方米,洞庭湖水面面积萎缩了335平方公里。  “15年前,我们监测候鸟要划船出入,浩瀚水面上水鸟起起落落,非常壮观。但近些年来,很多地方人们穿皮鞋就可以出入。”南洞庭湿地保护站站长万献军说,由于湖面锐减,南洞庭湖鸟类活动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鲁马湖逐渐洲滩化,丧失了鱼类产卵场的功能。  洞庭湖水生态受到破坏带来的一个结果是,“鱼米之乡”面临鱼类资源枯竭威胁。“长江四大家鱼苗产量锐减,洞庭湖水系家鱼苗主要来源的重庆以下江段的8个家鱼产卵场几乎全部消失,洞庭湖60%以上的鱼类品种受到严重影响。”做过长期调研的益阳市政协副主席卜铁洪说。  鄱阳湖与洞庭湖同样,受到水生态破坏的威胁。  “冬季到湖区看草原”,这是近年来鄱阳湖生态湿地兴起的一种旅游项目。隆冬时节,记者在星子县湖域看到,裸露的湖底长满青草,远处有牛群在吃草。“草原”上活跃着游客的身影,在江南之地饱览塞外风光。  “枯水期延长,很多小鱼小蚌死亡,越冬候鸟难以觅食,一些候鸟已经转到周边的坑塘了。”王仕刚说,“这几年冬天草长得太高太密,鄱阳湖还要防火!”  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之殇”,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水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106%、82%和76%,远超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警戒线;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江苏省的面积,带来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上水资源本就紧缺,近年来全国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河北超采量最多,占了全国170亿立方米超采量中的60亿立方米。”水利部水资源司管理处处长齐兵强说。  “2006年地面沉降,地上出现了一条1米宽、8公里长的巨大裂缝,农民每年填每年裂,浇地的时候用塑料布盖上,但是一下雨地面又塌了。我们村420户人家,20多户房屋都有裂缝。”河北省柏乡县西汪镇寨里西村党支部书记杨胜春说。“这些年,因为墙壁裂缝,我家的房子重新盖了两次,但现在厨房、院墙、储藏室、客厅的墙还是裂,根本不敢让小孩独自呆在家里。”看着墙壁上的一道道裂痕,村民路海素脸上写满了无奈。  观察  “大水漫灌”无处不在  “一方面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用水方式粗放,我国缺水与浪费并存,矛盾十分突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  他所说的“用水方式粗放”,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水漫灌”现象。  “大水漫灌”首先体现在农业领域。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社会用水的60%以上。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 0.532,这意味着每使用1立方米的水资源,仅有0.532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与发达国家已达0.7以上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有差距。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说,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但是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由于农田水利公益性强、历史欠账多、投资需求大,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条件,仍需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告诉记者,有的灌区在供水时,由于没有精细管理,供水量过多,致使排水渠也“满载”工作,水白白流走。有的农民在为水田补水时同时开口子排水,水田里成了“常流水”,浪费很大。  浪费不仅在农村,城市里“看不见的浪费”同样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漏失在15%左右,如果加大投入修整,使漏失率降低到5%的水平,即可节水52亿立方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说,这一数字相当于2000多个昆明湖水量,接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规划调水量的一半。  城市建设中的水浪费现象也随处可见。在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日渐下降的北方某市,巨大的城中湖水波荡漾。据当地干部介绍,这是依托市区季节性河流人工改建的湖泊。800米的大型水景喷泉,中心主喷高达209米,堪称世界之最。  一边是“水荒”逼近,一边却是打着“宜居城市”等旗号大规模圈水造景,搞房地产。记者粗略梳理发现,几乎每个北方设区市都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生态水景”。特别是黄河流域沿岸城市,城城造水景,已到泛滥程度。  洗车房、高尔夫球场、洗浴中心更是城市生活的“吃水”大户。  “现在我们用中水洗车,回收的废水经过循环使用,水回收率达到90%以上,比以前用自来水洗车大大减少了用水量。”北京牛街的酷宝汽车装饰有限公司经理崔秀娟说。有媒体报道,使用中水洗车的只是一部分洗车房。从自备井中“偷水”,私接水表,违规使用低价水洗车,是一部分洗车房的致富秘诀。  “莫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并不是要大家过节水的‘苦日子’,只是希望在用水如此紧张,很多地方在用‘子孙水’时,每个人能从点滴、举手之劳做起。”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说。  特写  走近水困人群  “满镇难见白衣衫”  与中国大多数农村小镇一样,冬日的暖阳升起后,三仙湖才有了一丝热闹景象。人们按部就班,生活平平常常。只是,在小镇里来回走几圈,突然意识到一个现象――几乎没有人穿白色衣服。  不穿白衣服,不是当地风俗,也并非民间禁忌,一切原因指向一个字――水。  小镇地处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深居“八百里洞庭”腹地。73岁的镇上居民李清兰告诉记者,三仙湖镇以水为名,因水而兴,曾被称为洞庭湖的“小南京”。  上世纪70年代末,三仙湖的水质开始出现问题。李清兰回忆,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长期排入湖中,水质开始变差。加上河道淤塞,水运衰落,三仙湖变成“哑湖”,成为一湖死水。  “有时候工农业污水集中排泄,一大片湖水都是黑色,这种水怎么喝?”三仙湖镇水管站副站长赵勇告诉记者。小镇居民有的开着拖拉机去外地运水,有的到田里挖一个大坑,收集雨水。  1980年前后,无奈的小镇居民打下了第一口水井,地下水从70多米深的地方取出。看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小镇居民欢庆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没过多久,又有一件事让大家心头蒙上了阴影。  “那时候女孩子喜欢白裙子,结果用自来水一洗,却发现裙子上出现大块大块的黄斑。”李清兰说,越来越多人家发现白衣服、白毛巾、白床单等下水洗后,都变了颜色。大家开始怀疑自来水有问题,只好尽量避免在生活中用白色布料。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满镇难见白衣衫”的现象。  又过了好些年,省里专家检测,发现是地下水铁锰严重超标。“铁超标84倍,锰超标25倍,洗涤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在白衣服上留下了印迹。”赵勇知道了答案。  2008年,财政部门专门拨款给三仙湖新建了水厂,86米的深井,配备了铁锰处理设备,情况稍有改善。但三仙湖地下水铁锰超标太高,处理效果一般,加上处理工序影响了供水速度,小镇每天只能分时段供水。  长期水量不够、水质太差的小镇,在2015年3月切断了地下水源,自来水厂全部改用湖水水源。带记者到水厂看过后,三仙湖镇镇长游涛眉头紧锁:“怎么说呢,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打口浅井滤水喝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蓿亥图牧业村面积250平方公里,有678名村民,大多靠放牧和种玉米、草料为生。  在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记者看到干涸的河床,一棵大树孤零零地伫立在岸边。“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河里的水早干了!”村民说。在离河岸百米距离的地方,村里用挖土机挖出了一个两米深、大约200平方米的大坑用来储水。大坑底部是黏土,上层是沙石,下雨时,雨水和河水可以透过沙层汇聚到大坑底部。“上次河床有水的时候,还积攒了一些,可以灌溉农田和牧草,但现在也快见底了。”村支部书记拉外告诉记者。  打一口大约6米深的浅水井是村民们普遍的做法,原理与蓄水的大土坑一样,都是通过沙层过滤汇集浅层地下水。“好在附近没有工业污染,水还比较干净,但是干旱太久,水也不够喝。”拉外说,家家户户惜水如金,平日里人和羊都喝井水,遇到特别干旱的时候,只能保证人有水喝,顾不了羊。  “现在全村一口深水井都没有。”拉外说,打一口深水井需要花费十几万元,这对村里来说是不小的数目。最关键的是,村里目前还没有通上高压电,如果没有动力电,即使打了深水井也抽不上来水。
(责任编辑:DF078)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2002-.cn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4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泥水分离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