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与中国年代发展有什么规律或者生活中的奇怪现象象

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_二十四史_资治通鉴_中国历史文化
中华励志网 - 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精神家园
&|&&|&&|&&|&&|&&|&&|&&|&&|&&|&&|&
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
范晔、司马彪
令狐德棻等
欧阳修、宋祁
分享思想,传递文化:
热点关注: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浙ICP备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精品现货&&&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2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徐俊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
黄晓峰新中国古籍整理项目中,规模最大也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点校本二十四史。随着古籍整理事业的发展、学术研究尤其是断代史研究的深入,点校本二十四史的问题也逐渐显现。2006年起,中华书局开始着手规划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今年将出版《史记》修订本。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先生全程参与了二十四史修订本的组织与出版工作,他认为,由于现在的学术积累和便利条件,在程序保证质量的原则下,相对上一次的点校本,修订本的质量会有显著的提高。8月17日,徐俊先生将在上海图书馆做题为“《史记》点校往事”的讲座。先请您简单介绍当年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情况。这项工作从规划(1958年)到最终完成(1978年)花了近二十年。这么长的时间,有这么多的学者参与(其中还经历了“文革”),是如何在具体运作中保持质量的?徐俊:中国人重视历史,这是传统。就特别重视古籍,好读史书,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整理出版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郑振铎语)成为很多人的心愿。1958年2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直属国务院科学发展委员会。在古籍小组制定的第一个古籍规划中,就有二十四史点校本。日,由吴晗、范文澜召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尹达、侯外庐,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和地图出版社总编辑张思俊,在历史所三所(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召开“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工作会议”。会议研究确定了前四史点校方案,还决定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标点,也由中华书局订出规划。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决定了二十四史和重绘杨守敬地图两个历时弥久的学术项目的走向,重绘杨图就是后来复旦大学谭其骧先生主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两个项目,实际上是“文革”前后开展并相继完成的中国人文学科最重大的成果。当时原本计划是要把一部分地图放到新的二十四史点校本中,在《史记》出版的时候,因为重绘杨图的进度问题,才放弃了。前四史原本是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但是到1959年9月才出版了《史记》,12月《三国志》出版。前四史出齐已经到“文革”前夕的1965年了。起初有两套出版计划,一套标点集注本,一套标点普通本。集注本应专门研究之需,普通本供一般读者之用。普通本就是现在通行的本子,当时是要给一般读者阅读用的,所以主要工作是标点,目标是做一个准确简明的标点本。《史记》没有校勘记,仅用方圆括号的形式来表示文字的改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列入集注本计划的,《三国志》用卢弼《集解》,《汉书》《后汉书》用王先谦的《补注》和《集解》,《史记集注》则明确为新编。要新编的还有《南北史补注》,另外至今还没有出版的王先谦《两唐书合注》也在其中。但标点集注本,一本也没做出来。原本为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的普通本,反倒成了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最通行的本子。从这件事看,上世纪五十年代,虽然意识形态主导很严重,但是从领导人、主事者到参与者,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深厚的功底,也有非常高的学术标准。前四史主要由中华书局的编辑或外聘编辑完成,《史记》由宋云彬在顾颉刚点校本上加工而成,《汉书》由傅东华在西北大学点校本上加工撰写校勘记,《三国志》《后汉书》分别由陈乃乾、宋云彬承担。前四史的整理处于摸索阶段,体例做法明显不统一。其他各史虽然确定了点校者,但进度缓慢。到1963年,中华书局向中央写信,要求把外地承担点校的学者调进北京,集中在西郊翠微路中华书局大院办公。像南开郑天挺先生、武大唐长孺先生、山大王仲荦先生、中大刘节先生等,都是1963年被借调进京的。聂崇岐先生故去后,罗继祖先生进京接替《宋史》的工作,北京参加的有陈垣、聂崇岐、翁独健、冯家昇、傅乐焕、吴则虞等先生,留下了一段盛传至今的“翠微校史”的佳话,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1963年以后,结合前四史的经验和教训,对各史具体情况及问题作了全面研究,在校勘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做好版本对校外,还要比较系统地进行“本校”(本史各部分的互证)和“他校”(以有关史籍及类书等比勘),并强调要汲取前人对本史的研究成果。为了使标点、分段更为合理,使各史点校体例大体统一,还重新拟订了适用于《晋书》以下二十史的标点和分段体例,大大提高了各史的整理要求。南北朝两史八书,大部分都是在那时候做的,体例规范,学术质量也高。这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二十四史点校的学术基础,1971年恢复工作,也是在此确定的标准下开展的。在1967年中央“文革”小组戚本禹主持文化工作的时候,曾短暂恢复过点校,除了一部分原先的点校者,何兹全、卞孝萱等先生也在那个时候来中华工作了近一年。这段时间指导思想比较“左”,对之前成果的颠覆性很大,但对后来工作的影响很小,因为这些做法,并没有被1971年恢复点校工作后所吸收。这段时间政治化非常厉害,标点也要讲阶级斗争,档案里有不少记载。有一位先生当时还写了文章,举例说,什么情况下要用感叹号、问号,什么情况下要空行分段。当然,这些政治化的做法很荒唐,最后并没有带入正式出版的点校本中,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1971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请示过毛主席后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建议恢复二十四史点校,作为研究批判历史的资料。周总理当天就作出批示:“二十四史中除已标点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请中华书局负责加以组织,请人标点,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1971年到1978年,又有一批学者集中到北京,在中华书局参加点校工作。略有变化的是,其中的两《唐书》两《五代史》和《宋史》五种,交由上海学术界完成,此前没有做完的底本、校本、校勘资料,都移交到上海。上海五史作为二十四史点校的一部分,体例的调整和确定仍由中华书局负责,具体编辑工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后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承担,出版用中华书局名义。上海方面完成的情况非常好,五史出版后,部分编辑档案,包括底本、校样后来都移交给了北京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出来之后,不少人有个笼统的认识,认为上海五史质量欠佳。实际上,上海五史的点校体例、整体标准和后期编辑工作,与1963年确定的体例、1971年的北京中华的具体要求没有大的不同,而且也是在北京已有的基础上做的,包括陈垣先生主持的两《五代史》初稿、王先谦《唐书合注》稿本,都提供给了上海参考。从现在能看到的上海五史的校勘长编看,做得非常规范、详实,校点情况、校改意见、终审意见都在。《宋史》的原稿,每一本前面都有标校人、复校人署名,非常认真而规范。当然,校勘记的数量是不太一样,《宋史》多,两《唐书》的《地理志》也非常详细,但总体而言校勘记出得简单,这是受大环境影响。专业的校勘问题,其实各史都是相对存在的,往往有其独特的历史成因,比如《旧唐书》的底本问题、二史合校的问题等。总的来说,上海五史与整个二十四史的点校质量是相当的,尤其是后台各环节的工作。这次修订,《旧唐书》、两《五代史》《宋史》依然由上海学术界承担,另外还新增了《三国志》。点校工作历时二十年,先后参与其事的近二百人,客观地说,点校本二十四史是国家意志与全国学术界、出版界,三方面力量协同完成的成果,是一座集体智慧的丰碑。其中尤其是点校者的付出,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当时点校工作既有便利的条件,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您现在看来,这项工作有哪些缺憾?这应该也是这次修订的主要原因吧。徐俊:点校本的问题,总体而言是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成书时间跨度太长,导致标准和体例不统一,整理深度也各有参差,有的底本选择不够精当,有的校勘过于简略,标点也间有失误。点校本一开始作为“普通本”的定位,确定了它简明、通行的特点,但也同时留下了学术上的遗憾,比如“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问题,比如校勘记过于简略的问题。在后来长达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不同阶段的整理标准也不完全统一,最明显的是形式上的差异,就前四史而言,《史记》没有校勘记,以张文虎《札记》代之;《三国志》校勘记集中在全书之末,仅标注页码卷数;《汉书》《后汉书》校勘记放在每卷之末,但校勘记用页行标示次第,正文中不出校码。再如文字校改方式,开始是用方圆括号来标示,方括号为正字、补字,圆括号为误字、衍字,不出校记说明校改理由。后来各史都用改字出校的方式。当然,统一体例更重要的方面是整理标准要基本统一,包括校勘方式、取校范围、取舍标准、分段及标点方式。点校本二十四史大多采用“定本式”校勘方式,通常做法是根据校勘结果,改正底本衍脱误倒,并出校说明校改依据。但是点校本部分采取“不主一本,择善而从”,而且不一一出校的方式,有违“定本式”校勘规范,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本子。“不主一本”的校勘方式,受到的争议最多。究其原因,还是最初规划时这套书“普通本”的定位。“定本式”是历来使用最多的传统做法,随着现代学科意义的古籍整理的完善,“定本式”的体例也越来越具体。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底本的面貌,文本更准确,又汇聚各本异文,一本在手,如对众本,是现代古籍整理最通行的规范做法。因此这次修订,全部采用“定本式”,所有重要改动都出校说明。有些缺憾是时代使然,比如断代史研究水平的差距。当年一批学养精深的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参与了点校工作,保证了整理的学术水准,顾颉刚、陈垣、郑天挺、翁独健、唐长孺、王仲荦等先生,都是断代史顶级学者,当年的整理主要依靠学者个人的学术积累来完成。半个世纪之后,回过头看,当时断代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换句话说,现在各断代史研究的深入远远超过当时。除了断代史研究,还有与二十四史整理有关的专书研究、专题研究,深度和细节方面,都有大的进步。随着断代史研究和各项专题研究的深入,点校本的缺憾更加显现。再比如版本和文献资料的使用,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部分史用书不充分,是另一个缺憾。《史记》因为顾颉刚之前已经开始三家注汇校的工作,由贺次君遍校北京图书馆藏本,校勘基础相对充分。两《汉书》和《三国志》版本校不够,重点在标点,校勘主要采用清代以来成果。1963年以后强调统一校勘标准,各史用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地区的藏书。当时用书得到中宣部、文化部、古籍小组等主管部门支持,甚至直接下令调书,解决了基本用书问题。为大家所熟知的张元济、张森楷校勘记,都长期借在点校组参考。现存档案中还有向图书馆借用张森楷校勘记的完整记录。即使这样,从现在国内古籍的善本以及海外回归的善本情况看,有部分史所用版本和校勘用书是很不够的。在点校本之前,通行了两百年的是殿本,后来是百衲本,因此最初的考虑,就是直接拿殿本来点校,有些尽管版本更换了,但还留下了殿本的影子。如《汉书》虽然用王先谦《补注》作底本,但大量用字同殿本。对于宋元本,当时普遍依赖百衲本,百衲本依据宋元善本影印,是当时条件下使用宋元善本的最便捷途径。但是百衲本校改修补严重,参考最多的也是殿本,其实是用影印的办法整理出版的一个新的二十四史版本。这次修订,我们大面积地使用和核校了百衲本及其祖本,明确了百衲本与其祖本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一点学术界也有深入探讨,比如杜泽逊先生就曾对百衲本《史记》的校改修补写过专题长文。百衲本《宋史》用元至正本和明成化本拼合而成,《宋史》修订组发现因为两个版本行款不一,百衲本进行剪裱,无异于重排。总之,各史所用版本、善本情况不均衡。最后一点,是当时文献检索途径的单一。做古籍整理的人都会有这个体会,点校一部书,到最后总有一些问题是下不了手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有限,文献查不到,无从印证,无从判断。以前查一首诗是否佚诗,最早见于什么书,还见于哪些书,要想尽各种办法查检,有时还得靠运气。现在科技发达,数字化带来的文献检索的优势是当时无法想象的。当时的老先生,主要靠自己读书的积累标点下来,靠自己的学识判断校异同、定是非,综合质量全面深入、处理得体,但细节上难免挂漏。比如一些有版本异文的语词,到底哪一个更接近史文,在同时期文献中是否有大量的用例,现在用数据库检索,大大扩展了采样范围,提高了判断准确性,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比较多地能解决了。再如史书中有大量小地名,是隶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当时很难判断,出错在所难免。举《明史·河渠志》中的一个例子,原文“筑海阳登云都云步村等决堤”,点校本标点作“筑海阳、登云、都云、步村等决堤”,看起来没有一点问题,其实不但地名点破了,而且将隶属关系误成了并列关系。“云步村”隶属于“登云都”,“登云都”隶属于海阳县(都是县下村上的一级行政单位),看起来“二二二二”并列结构,实际应该是“二三三”的结构。类似还有各种渠塘湖堰、河闸堤坝的小地名,原来主要靠查各省通志,现在历代地方志都可以利用,可以作更多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帖子主题:熟读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简单 你同意吗?(转)
共&6514&个阅读者&
军号:5523549 工分:5546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熟读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简单 你同意吗?(转)
文章提交者:托尔斯泰伯爵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二十四史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四千万字什么概念?假定一个人每天读一万字,一年读三百六十五万字,他需要读将近十一年才能读完一遍。有人说了,每天一万字太少了吧,我追小说一天十万字也不是问题。这位仁兄,二十四史不仅用古汉语写成,而且很多是不认识的字,人所不知的人名、地名、物品名等等,别说您了,古人也一下子读不懂,年代这么久远的书籍您要是一下子都明白什么意思,您就已经是古文专家了。咱假设您就是个一般人,古文功底稍好,那么您需要看注疏,注疏的数量是原文的十倍以上,于是您今天要看十万了,而且这十万字中肯定很多您还是不懂——因为注疏也是古文写的,您可能还需要翻古文字典、说文解字、尔雅之类的工具书,如果您能一天一万字,就已经很厉害了。如果不信的人,可以抽一天时间试试《史记·五帝本纪》不到五千字,您可以看看您能否一天时间看完看懂。假设您的古文底子还是蛮厚实的,一天一万字带注疏不成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您休息吗?上面的计算是每天都算在内的,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意味着您每天早上吃了早饭就得坐到桌前读书,一直到读完为之(读完了估计一天也就过去了,您再逛逛知乎,就得洗洗睡了。)人家周六周日休息了,您继续读,人家十一出去玩了,您还得照读,人家过年了,您还得继续。这事情您干过吗?哪怕是每天早上早锻炼或是晚上小看会儿闲书,请问您能连续十年每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吗?恐怕还没有什么事情能做到吧?再假设您不但古文底子厚,而且毅力超人,连续十一年,每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每天读史,十一年之后,恭喜!您读完了一遍二十四史。不过别高兴得太早哦,我们说的是“熟读”,请问您现在能不能说出隋朝都有哪几个皇帝?每个皇帝主要都干了哪些事情?什么?那是你四年前的读的,早就忘了?哦,那对不起,您不算熟读,回头再返工吧,当然这次读得就快一些,应该三四年可以完成。又继续假设您不但古文底子不错,毅力超人,而且记忆力也很好,这次能记住其中的“主要情节”了,不错,您已经不是一般人了,按目前的标准可以上《百家讲坛》了,可能也算个学者,不过咱们说过了,得“熟读”,记住主要情节绝对不算熟读,您还得知道细节——这下玩了,细节可比主要情节多好几倍,您也得再回头用功。还继续假设您不但古文底子厚、毅力超人、记忆力好,而且总不厌倦,连续读了五遍二十四史,终于记住了其中大部分情节,这时候,就最少需要二十年,而且这还是在您每天光读史不干别的的前提条件下的——不过这条件不现实,您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官二代跑来读几十年历史,脑子被门挤了?),您总要找个营生吃饭啊,每天上班下班,装样子也总要装一下,另外您还得有生活,总得花点时间陪老婆回娘家,给孩子买玩具,上父母那里尽孝心吧,这样您一年可以用来读史的时间最多只剩下全职的一半了,也就是您需要四十多年。假设您跟周瑜一样早慧,七岁习文,那么等您熟读二十四史,您也已经五十了。这可能吗?几乎不可能,如果没有对历史非凡的热爱,谁可能把四十年业余时间全花在读史上?想想就头疼是不是?历史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就算您想这么干,恐怕你父母爱人也要聒噪死你了。所以,能把二十四史好好读过一遍的人,便绝非寻常人,应该尊敬,真正熟读二十四史的,应该已经可以归入准大师级别了。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熟读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简单 你同意吗?(转)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10909 工分:1112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据我所知,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有这么一个读完二十四史,后来活学活用,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7009 工分:40252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据我所知,毛泽东不仅读完了,还读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07336 工分:1075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家里有一套,只看了《史记》、《三国志》、《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大概花了三年业余时间,收获是:刚摸点门道,想要进补,起码还得再花三年时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48026 工分:2839
左箭头-小图标
只读了&史记&&三国志&,&宋史&只看了一点,&资治通鉴&算是看完了,&清史稿&看了一部分,&民国史&看了一部分.因为看了&资治通鉴&所以对断代史看的不多,下了二十四史,说实话,&史记&比以后的诸家史还好懂些,后来史家,艰涩难懂.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83280 工分:486
左箭头-小图标
14楼&据我所知,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有这么一个读完二十四史,后来活学活用,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刘项原来不读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24480 头衔:伏波将军 工分:39304
左箭头-小图标
23楼&据我所知,毛泽东不仅读完了,还读通了他是读懂了过去,但是他没读出未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66 工分:23300
左箭头-小图标
这帮没见识的,网络传言,韩二高中就通读24史。所以说啊,楼下各位争的根本就不是那个事儿。还拿大师出来举例子。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85106 工分:1236
左箭头-小图标
21楼&据说吕思勉大师通读,还是数遍!吕思勉对于二十四史是批判着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99078 头衔:左军师中郎将 工分:126571
/ 排名:9070
左箭头-小图标
26楼&《明史》-[清]张居正 24本纪220列传 ?张廷玉打错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0125 工分:265843
/ 排名:3112
左箭头-小图标
《明史》-[清]张居正 24本纪220列传 ?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99078 头衔:左军师中郎将 工分:126571
/ 排名:907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5楼&还有一种学法叫做站在巨人的肩上,二十四史的翻译工作早就有人作的很好了,为什么要学原文?读现代翻译作品,历史就是一部超级长篇小说。如果研究战争,很多小人物的传记可以略过,如果研究政治,很多战役可以一带而过,如果研究赋税,杀戮和朝代更替更可以一笔带过,如果研究制度变迁,在大概了解《纪事》的基础上阅读《志》就可以了,史书其中还有大量天文地理孝子节妇的篇章更不需要看一眼。研究历史哪有这么恐怖?何况把握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很多历史事件,更可以一目十行,因为你看到开头,立刻你就明白了结果。否则的话照楼主这个说法,我们这么些个的史学大师岂不永无出头之日。参见黄仁宇介绍自己怎么读史书的。黄仁宇大学第一个本科居然是学电机工程的。黄仁宇在教学之余也就读了一遍《明实录》,全书133册,费时两年半。8楼&谁会那么无聊,把个二十四史从头到尾一个字不拉的读下来,要是读下来,那也成了书呆子,保管一无所用。读书的目的,在于汲取,在于吸收。不是真的要一字不落的读。分享一下我读书的心得吧。大学期间,四年下来,的确看了不少书。有时间么,什么都看,小说、野史、纪实、言情,来者不拒。很杂。后来上班就没有时间了,只能晚上睡之前,花个小时时间,看上一点。我读书,第一遍向来都是一目十行,这不叫读,这叫浏览。10万多字的书,最多2到3小时,我就能把他看完。遇到看不懂的地方,折个页,跳过去接着看后面的,遇到重要部分或说整书灵魂部分,也折个页。整部书,浏览完。大意初现。第二遍,细读。那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就不用再看了,直接细读这些看不懂的部分,或者与整书有重要关系的部分,仔细把玩。第三遍,比对。把这些细要部分,或上网查阅资料,或与其他书中写同样事例的地方相对比较,心中肯定有所收获。也得益于我以前在学校时,文言文功底还不错,至少在读这些史书的时候,不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就算个别字不认识,结合上下文之意,也大致猜的出来是什么意思。不过,我还是很佩服那些读书的古人,因为以前没有标点符号啥的,最多只有断句的句读。书看起来,超级吃力。以前我也没有感觉。只是后来我在一次查资料时,要去看明实录,1600万字,全无标点。别说你一目十行了,就是一目一行都没有用,眼睛叫一个累。内容又枯燥,你还仔细的一个关键字一个关键字的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难怪没有人愿意把这些实录编纂出来,这不是人干的活。19楼&楼主的说法基本同意,我下载了二十四史原文,就看了个隋书的一半吧,电子书一页两百字至少五分钟,勉强看一半,除了以前就知道的故事啥都没看出来!然后我就放弃看其他的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字不认识,认识的字也不知道放在这里啥意思! 刚开始看我就觉得我是个大文盲!想哭可见楼主并没有认真读过二十四史我来来看下二十四史的体例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实际所谓熟读二十四史,读的就是本纪,世家、列传除史记外,没有世家。也就只有纪,传。表,书,志。除了专业历史研究和古文献研究的有用,其他人基本不用。他就是资料。所以,二十四史叫做 纪传体。9不像资治通鉴叫 编年体那看纪传体可比看编年体轻松多了我们来统计一下《史记》-[西汉]司马迁 12本纪(30世家)70列传《汉书》-[东汉]班固 12本纪70列传《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12本纪80列传 (皇后的传记,《后汉书》列为本纪第十一和本纪第十二)《三国志》-[西晋]陈寿 4本纪65列传 (《三国志》不承认吴国和蜀汉,把吴国和蜀汉的皇帝写在列传里)《晋书》-[唐]房玄龄 10本纪70列传30载记 (大家从来没听过《十六国书》吧,其实这些内容在《晋书》的载记里)《宋书》-[南朝梁]沈约 10本纪60列传《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本纪40列传《梁书》-[唐]姚思廉 6本纪50列传《陈书》-[唐]姚思廉 6本纪36列传《魏书》-[北齐]魏收 12本纪92列传《北齐书》-[唐]李百药 8本纪42列传《周书》-[唐]令狐德 8本纪42列传《南史》-[唐]李延寿 10本纪70列传《北史》-[唐]李延寿 12本纪88列传 (含隋朝)《隋书》-[唐]魏征 5本纪50列传《旧唐书》-[后晋]刘昫 20本纪150列传《新唐书》-[北宋]欧阳修 9本纪150列传《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 59本纪79列传《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 12本纪(10世家)45列传 (世家是十国的内容)《辽史》-[元]脱脱 30本纪45列传《宋史》-[元]脱脱 47本纪255列传《金史》-[元]脱脱 19本纪73列传《元史》-[明]宋濂 47本纪97列传《明史》-[清]张廷玉 24本纪220列传《清史稿》-[民国]赵尔巽 25本纪316列传合计是 427篇本纪 2425篇列传所谓熟读,也就是读这些东西这里面还还排除那些并不是很出名的,很重要的打酱油的角色.然后以每天阅读一篇计算(就看小说那样,记住大概事迹,而不是把文章精华句子背诵的那种)多久?你买的精装的,只有记传的。7.813699年。而且依照常人的记忆力,哪怕书瞬间记 ,至少可以把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记个大概。记性好的,一些常用历史典故都能一遍就记住当然。8年时间,每天都坚持阅读,也是个十分有毅力的人,再进一步,你要学习这么多人物的处事方法,应变能力,乃至历史上比较有用的权谋(这你得先看三十六计,)也就10年时间而已(坚持每天阅读)所以,以业余历史学家的标准通读,8年。以政治家的标准,10年。真的历史学家,难点不在二十四史的情节。而是在不同史书的记载,包括文集,地防志。还包括类书等。那叫考据,叫研究,叫辨伪,不叫熟读。所谓熟读,只在于记载了这件事,提供了借鉴和方法。别看的太神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58753 头衔:草根历史研究者 工分:201748
/ 排名:4861
左箭头-小图标
本人就读了《史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7009 工分:40252
左箭头-小图标
据我所知,毛泽东不仅读完了,还读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792991 工分:7585
左箭头-小图标
2楼&本大师没有熟读,也没有全读。24史,读了大部分。6楼&我看见一只牛在天上飞。2楼定律啊,我也看到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51061 工分:557720
/ 排名:762
左箭头-小图标
据说吕思勉大师通读,还是数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07336 工分:10758
左箭头-小图标
家里有一套,只看了《史记》、《三国志》、《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大概花了三年业余时间,收获是:刚摸点门道,想要进补,起码还得再花三年时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48846 工分:725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的说法基本同意,我下载了二十四史原文,就看了个隋书的一半吧,电子书一页两百字至少五分钟,勉强看一半,除了以前就知道的故事啥都没看出来!然后我就放弃看其他的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字不认识,认识的字也不知道放在这里啥意思! 刚开始看我就觉得我是个大文盲!想哭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29127 工分:13351
左箭头-小图标
2楼&本大师没有熟读,也没有全读。24史,读了大部分。6楼&我看见一只牛在天上飞。应该是有人把牛吹死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85106 工分:1236
左箭头-小图标
其实,即使把史书背下来也不难,但是读史能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不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065040 工分:26
左箭头-小图标
读了汉书和后汉书,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不过都是业余时间,感觉算不上熟读。不过古文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看问题的角度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10909 工分:11124
左箭头-小图标
据我所知,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有这么一个读完二十四史,后来活学活用,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86880 工分:28397
左箭头-小图标
即使是专门的学者,能“熟读二十四史”估计也是凤毛麟角。多数号称“熟读二十四史”的应该是相对比较熟悉这些历史,或者能将历史事件举一反三,联系今天的实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29252
左箭头-小图标
太多了,没法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3656 工分:36096
左箭头-小图标
24史从99年第一次接触直到现在读了不到百分之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85240 工分:8458
左箭头-小图标
有搜索引擎的今天,去找一段来网络装逼,真心很简单,网络臭名昭著的神论工厂南北朝不就这么玩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37 工分:3723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就拿红楼梦来说吧,我初二的时候,就开始看了,那时候就觉得三国演义好看,因为当时三国电视正在热播。红楼梦一遍看完,感觉没啥大不了的,也就写的很好玩,尤其王熙凤戏弄贾瑞之类章节,写的幽默风趣。我心里就在纳闷,这写的也不如三国演义,凭啥是第一名著?当时太小,环境又很蔽塞,看不懂也找不到谁能指点一下。后来陆续又看了几遍,还是原来的那些感觉。后来上大学了,遇到一个老师,讲现代文学的,年纪只比我大不了几岁。课堂上就爱讲红楼梦。当时记得有堂课,讲的是人物比对法,说到“袭乃钗副”之说,心里一动,回去以后,拿起书再把老师讲的,和书中情节一转。不觉惊叹出声。以后下去,网络开始了。上网随便都能搜到那些大红学家对红楼梦的精彩解读,然后我自己再回去拿着书仔细看。越看越觉得老曹真的很了不起,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如此大手笔,不愧是第一名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337 工分:3723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谁会那么无聊,把个二十四史从头到尾一个字不拉的读下来,要是读下来,那也成了书呆子,保管一无所用。读书的目的,在于汲取,在于吸收。不是真的要一字不落的读。分享一下我读书的心得吧。大学期间,四年下来,的确看了不少书。有时间么,什么都看,小说、野史、纪实、言情,来者不拒。很杂。后来上班就没有时间了,只能晚上睡之前,花个小时时间,看上一点。我读书,第一遍向来都是一目十行,这不叫读,这叫浏览。10万多字的书,最多2到3小时,我就能把他看完。遇到看不懂的地方,折个页,跳过去接着看后面的,遇到重要部分或说整书灵魂部分,也折个页。整部书,浏览完。大意初现。第二遍,细读。那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就不用再看了,直接细读这些看不懂的部分,或者与整书有重要关系的部分,仔细把玩。第三遍,比对。把这些细要部分,或上网查阅资料,或与其他书中写同样事例的地方相对比较,心中肯定有所收获。也得益于我以前在学校时,文言文功底还不错,至少在读这些史书的时候,不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就算个别字不认识,结合上下文之意,也大致猜的出来是什么意思。不过,我还是很佩服那些读书的古人,因为以前没有标点符号啥的,最多只有断句的句读。书看起来,超级吃力。以前我也没有感觉。只是后来我在一次查资料时,要去看明实录,1600万字,全无标点。别说你一目十行了,就是一目一行都没有用,眼睛叫一个累。内容又枯燥,你还仔细的一个关键字一个关键字的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难怪没有人愿意把这些实录编纂出来,这不是人干的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159 工分:20463
左箭头-小图标
3楼&读书有很多种,比如有的人务于精纯,有的人观其大略。但没有听说要每天限定一万字的。能够观其大略者,皆英才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0125 工分:265843
/ 排名:3112
左箭头-小图标
我看见一只牛在天上飞。2楼&本大师没有熟读,也没有全读。24史,读了大部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0125 工分:265843
/ 排名:311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还有一种学法叫做站在巨人的肩上,二十四史的翻译工作早就有人作的很好了,为什么要学原文?读现代翻译作品,历史就是一部超级长篇小说。如果研究战争,很多小人物的传记可以略过,如果研究政治,很多战役可以一带而过,如果研究赋税,杀戮和朝代更替更可以一笔带过,如果研究制度变迁,在大概了解《纪事》的基础上阅读《志》就可以了,史书其中还有大量天文地理孝子节妇的篇章更不需要看一眼。研究历史哪有这么恐怖?何况把握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很多历史事件,更可以一目十行,因为你看到开头,立刻你就明白了结果。否则的话照楼主这个说法,我们这么些个的史学大师岂不永无出头之日。参见黄仁宇介绍自己怎么读史书的。黄仁宇大学第一个本科居然是学电机工程的。黄仁宇在教学之余也就读了一遍《明实录》,全书133册,费时两年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17886 工分:56092
左箭头-小图标
读书有很多种,比如有的人务于精纯,有的人观其大略。但没有听说要每天限定一万字的。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35510 工分:16148
左箭头-小图标
本大师没有熟读,也没有全读。24史,读了大部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0条记录]&分页:
&对熟读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简单 你同意吗?(转)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四史年代信息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