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卅石族老人氏族部落3.8宝石碎片位置

我的图书馆
来自:网文
滕姓,拼音:téng。在《》中排名第73位。滕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滕姓起源很早,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还有一支滕姓起源于周朝王族之姓,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州西南),后来,滕国被越国攻灭,但是,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国攻灭,于是子孙后代就以国名“滕”为姓,作为纪念。滕姓后来在开封府发展成望族,世称开封望。
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
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说文》:“滕,田畦也。”《苍颉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尔雅·释宝》:“塍,虚也。”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其实,应以滕为是。
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从火。《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虎敢肇乍(作)……。”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彝。
或说“?”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
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
  “滕”字在上古为“塍”,即田埂、或田界的意思。因“滕”与“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水足田广的膏腴之义。
  该支滕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与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于古滕州一带。
  古代滕州(今山东滕县)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仍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地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东滕县)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乌鸦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处。
  据史籍《万姓统谱》、《广韵》等的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后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绣(字错,史称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滕国,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在历史文献《滕县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国在春秋时期是非常著名的。在史籍《左传》中,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因而在整个春秋时期有着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例如,在周桓王姬林八年(鲁隐公姬息姑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一起去朝见鲁隐公,两人争抢行礼之先后位置,结果滕侯以姬姓得为先。
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是个奇迹。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滕国还被孟子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滕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滕国文物。
  滕国的第五代国君为滕文公姬弘,还在他是太子时曾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前去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他受到孟子的教诲,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
  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八年(滕文公二年,宋文公子鲍十二年,公元前599年),宋文公看着滕国别扭,曾率军一度攻灭了滕国。但由于有其他诸侯国的支持,滕国很快又恢复起来。之后,滕文公按照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其为“贤君”,自愿来滕国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便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当时各诸侯国皆称赞滕国。
  在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越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越王为恢复先祖勾践时代的霸气,率军攻灭郯国,同时也顺带再次灭了滕国。但不久滕国又在鲁国的协助下迅速复国,此时的滕国君主称滕侯,其时滕侯名叫姬仲。
  直到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将兄长驱赶到齐国,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自己将爵位从公爵连降五级,直接降为“君”,称宋君偃。到了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为王,称宋康王,史称宋末君。
  这位宋康王十分好战,当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他四处用兵,八方征讨,在期间一举灭了滕国。这在史籍《史记》中有记载:“宋康王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
滕国灭亡的具体时间史书无载,能界定的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328~前310年)这十九年之间。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留待专家学者们考证。
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盖因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避难外迁的结果。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笔者曾借赴北京采访之机与有关领导到国家图书馆查寻资料。《中华姓氏大典》中引证《通志》介绍滕姓:“滕氏,第十四子叔绣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载:“周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综合目录》中收集了目前已知的七种滕,分别是:江苏镇江博物馆藏的《朱方滕氏五修族谱》、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浙江博物馆的《南阳滕氏宗谱》、浙江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现存美国的《浙江东阳滕氏宗谱》、山东泰安图书馆藏的《泰安滕》,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
国家图书馆珍本室仅藏一本上文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东吴滕文昭撰,序文中说:“吾滕氏肇自姬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北抵青齐,西极,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
据考证,实际上在战国晚期的周慎靓王姬定四年(宋康王十二年,田齐宣王田辟疆四年,魏襄王魏嗣二年,公元前317年),田齐宣王联合了宋康王,以齐宋两国联军合击魏国,“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这一历史事件当发生在该年,由于滕国邻近魏国,宋康王在战争中顺带灭了滕国。宋康王灭滕国的举动引起同盟田齐宣王的强烈不满,因此不久之后即掉头向宋康王施加压力,迫使宋国放弃滕国,于是滕国之地归于齐国。这一事件由于时间短暂,因此后世史书中就分别有了“宋灭滕”、“齐灭滕”之说,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今,人们只知道滕国的末代君主叫“滕伯”,是第三十二代滕国君主,本名叫姬文。
  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后来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为复姓滕叔氏,也有的改为滕氏。滕叔氏后来仍旧省文简化为单姓滕氏。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不分彼此,皆尊奉错叔绣为得姓始祖。
  由于史书记载散缺遗失等原因,关于滕国的记载非常稀少,其君主世系更为缺失,如今能够获得的滕国君主记载有十六位,他们分别是:错叔绣(姬绣,公元前1122年~前?年待考,断代工程称公元前1046年~前?年,两相差七十七年,待考)→姬嗀→(中间缺十六代世系记载)→滕宣公(姬婴齐,公元前651~前641年)→滕昭公(姬元、姬寿,公元前640~前600年)→滕文公(姬弘,公元前600~前575年)→滕成公(姬原,公元前574~前540年)→滕悼公(姬宁,公元前539~前514年)→滕顷公(姬结:公元前513~前491年)→滕隐公(姬虞毋,公元前490~前484年)→滕考公(滕定公,姬麇,公元前483~前?年待考)→滕元公(姬宏,在位时间待考)→滕侯(姬仲,在位时间待考)→滕侯(姬苏,在位时间待考)→滕侯(姬命仲,在位时间待考)→滕侯(姬虎、姬敢,在位时间待考)→滕伯(姬文,公元前?~前317年),滕国灭亡。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西燕慕容部叱罗氏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二年,前秦哀平帝苻丕太安元年,公元385年),前秦皇帝符坚被杀,而原来前秦统治的区域也划分为了很多个小国家。慕容·垂反叛后率军攻打邺城(今河北临漳),符坚的儿子符丕抵抗了很长时间后终于不支,率部退往并州(今山西太原)。而慕容·垂也占领了邺城,但是此时的邺城已成废墟,慕容·垂觉得继续留在邺城还不如退往北方,因此率部北上。在击败了其它的鲜卑族部落后占领了龙城(今辽宁朝阳),并定都于该城,恢复了“燕”的国号,历史上称为“后燕”,而他的世敌符丕退往并州后宣布继承大统,成为了前秦国的新一任皇帝。
  和其他的小分裂相比,此时的关中地区则已经是处于了大混乱的状态,羌族的领袖姚苌宣布自己为秦皇的正统继承人,建立秦国,史称“后秦”。而同时慕容·冲也自立为“燕王”,史称“西燕国”,但是由于西燕国始终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只是属于流窜性质的政权,因为史学家并没有把它列入“十六国”。
  与此同时,前秦国大将吕光在凉州自立为凉王,史称“后凉国”,由于后秦国与西燕国共在关中,地域狭小难免产生摩擦,摩擦又逐渐演变为大战,姚苌在军事指挥方面要远远的强于慕容·冲,西燕国也被打的惨败。最终慕容·冲被部将暗杀,西燕国也被后秦国挤出了关中,被迫转到并州一带,即位的慕容·暐在打败了符丕后占领了并州,又建立了一个新的西燕国。符丕被打败后逃往东晋王朝,最后死在了乱军之中。
  在西燕国慕容·暐属下各部中,有一叱罗氏族部落,部帅(酋长、大人)就是叱罗·悉罗滕。
  不久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国在成功地阻止了东晋王朝扩张后,立即把目标对准了西燕,而此时的西燕国则是一片混乱,皇帝和大臣相互不信任,皇帝杀大臣,大臣们又联合对付皇帝,打打杀杀,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矛盾却始终没有解决,因此西燕国不仅实力大减,反而让慕容·垂钻了空子。当后燕军杀到西燕面前时,西燕国的主将叱罗·悉罗滕干脆投降,反正都是亲戚族人。如此一来,西燕国诸将领纷纷归附后燕国,慕容·垂轻而易举就群并了西燕国,基本恢复了当年慕容·俊、慕容·恪在巅峰时期的势力范围。从此,鲜卑慕容部在北方地区的主要对手,就是后来称霸中国北方的鲜卑拓拔部了。
  叱罗·悉罗滕归附后燕国主慕容·垂之后,被慕容·垂任命为尚书郎。叱罗·悉罗滕的后裔子孙,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浪潮中,有取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滕氏、或腾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皆尊奉叱罗·悉罗滕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大司空陆腾,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陆腾,为南北朝末期北周政权的大司空,祖籍为代北鲜卑拓拔部人,其高祖为拓拔·俟,是北魏王朝的东平王。陆腾就是拓拔·俟的玄孙,以汉姓陆为姓氏。
  在陆腾的后世子嗣世系中,在隋、唐之际多有人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分称腾氏、滕氏两支。
  该支滕氏、腾氏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姓氏字经常混用,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沙喇图鲁腾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沙喇图鲁滕氏,亦称沙喇图鲁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latuluteng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沙喇图鲁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鲁氏、陆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元朝时期靖州直隶大夫滕文质,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滕文质,本姓刘,原籍江西南昌县梓溪土城(灌城),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执政时期(公元1333~1368年)中进士,出任靖州(今湖南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直隶大夫(州治下属七品文员)。
  后滕文质改任携家眷回归,结果受阻于抗元义军陈友谅的部队,在绕道过沅江时,第七子刘大榜不小心坠江,随即被滩下一位滕氏老人搭救,
  滕文质在深切感激之下,加之元末天下大乱,遂乘机改随救命恩人的姓氏,称滕氏,后徙居为官之地附近的麻阳(今湖南怀化麻阳苗族自治县)。从此滕文质成为湖南麻阳滕氏始祖,其后裔子孙世代称滕氏至今。
  关于该支滕氏,由于其在明、清时期与怀化地区的苗族同胞杂居,亦有少数族人与苗族通婚,因此后来被当地民政部门认定为苗族,至今大多族人皆享受当地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
  实际上,该支滕氏以及分播至江苏东阳、贵州松桃、湖南永顺等地的分支族人,皆为汉族人。
&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齐克滕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齐克滕氏,亦称齐克腾氏,满语为Cikteng Hala,汉义“箭杆”,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齐克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齐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①: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之后。滕文公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故滕氏后人奉滕文公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错叔绣。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是滕侯的后代,滕侯的子孙后代以国为氏,称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国人,追源溯本,统统都是3000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错叔绣的后代,古代的滕国就在今天的山东省的滕县,这里是滕姓的最早发源地。故滕氏后人奉错叔绣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滕文质:本姓刘,原籍江西南昌县梓溪土城(灌城),元顺帝时进士,任湖南靖州直隶大夫,改任回归,阻于陈友谅,过沅江时,第七子刘大榜坠江,被滩下滕氏老人搭救,便随救命恩人改为滕氏。是为湖北麻阳滕氏始祖。
  滕国献:湖北麻阳人。清道光中期以剿匪至邵,同治时任宝庆协副将,因籍于邵,居城内太平巷。五子,次子嗣武,历官都司、参将,授湖北郧阳镇总兵。是为邵阳太平巷滕氏始迁祖。
  滕 相:原籍山东东莱,十传至滕仲四,南宋开基于湖南麻阳。由滕仲四六传至滕宗,于明洪武二十二年以中千户职奉令镇剿峒寇,分屯常宁西鹅院,明永乐二年落业大美乡之鹅院。至民国三十七年,已传二十一代,族人六千余。是为湖南常宁大美乡鹅院滕氏始祖。
  滕仲四:字凤翔,宋淳祐年间因蒙古乱华,携眷由江西吉水迁居麻阳高村。传至十五世滕维国、滕维范,明末清初由高村迁居桃源大安村赤岩山。清光绪三十七年麻、桃二邑合续家谱,清宣统三年完成,民国三十三年桃源独修,2004年续修。至民国三十七年,全族人口二百余人,分布于南竹山、曹家冲、红山冲等处。清乾隆间建总祠于时家冲,清乾隆六年、民国二十五年建支祠于牛油坝、邱家铺。是为湖南桃源滕氏始祖。
  滕 相:原籍山东莱州。十传至滕仲三、滕仲四,因宋时金元乱华,携眷由北京真定府赵州乌鸦溪黄栗岭逃难至湖广辰州府北江洞,后移卢阳县,即沅州府。不久,滕仲三奔云南。滕仲四,号凤翔,始奔麻阳齐天坡,又先后迁移谷牛坪、江漆塘、牛隘,复迁麻阳车头硚溪口大河埠低村落脚,因水溢,元世祖十年徙居高村坪,生滕秉一、滕秉二。滕秉一生滕华庆、滕茂庆、滕时庆、滕衍庆、滕和庆,分居车头、通溪、世里桥、现塘头、大毛坡等处。滕秉二生滕隆庆、滕朝庆、滕辉庆、滕际庆,分居高村、窑里、鱼翅坡、马南、绿溪口、苦栗寨等处。至1948年,已传二十八代,族人二万余人。麻阳宗祠设高村凤凰城。清嘉、道年间纂有草谱,清宣统三年首次付梓。清道光五年建宗祠于沅州城(今芷江)。是为湖北麻阳高村滕氏始祖。
二、迁徙分布
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零九位,人口约九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左右,多以南阳、清河、辽西为郡望。
滕姓起源很早,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
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还有一支滕姓起源于周朝王族之姓,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后来,滕国被越国攻灭,但是,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国攻灭,于是子孙后代就以国名“滕”为姓,作为纪念。滕姓后来在开封府发展成望族,世称开封望。
古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著名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四千余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氏。“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公元前十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滕国,这是东周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滕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左伟》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周桓王姬林八年(鲁隐公姬息姑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次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是个奇迹。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典籍《孟子》的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滕国还被孟子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滕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滕国文物。
据《广韵》载:“周文王子叔绣封于滕,子孙以国为氏。”又据《吴门滕氏世略抄》载:“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
《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
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附近。
殷代滕国 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这说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国地。《续滕县志》说:“黄帝所封之滕,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灭。”但详情不知,今亦无考。所言当反映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是原始社会末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氏族联盟中,一个部落氏族是居于滕姓的。黄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黄帝自己亲生这么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当时已经到达了父系氏族家长制时期,每一个出自黄帝的姓,不过是指黄帝领导下的一个部落氏族。由此可见,“滕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初期,已是一方国存在。”
周代之滕:关于滕国的始封,文献有明确记载:《世本》:“错叔绣,文王子”(《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错叔绣封滕”。《世族谱》:“滕,姬姓。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县是也。”《本世》(秦嘉谟辑本)说:“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子孙以国为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系本》亦云‘错叔绣,文王子’”。根据这些文献的说法:可知周代滕国的始封者是错叔绣其人,为文王之子,被武王封于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国疆域据《左传》记:称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据《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滕在今滕县西南约东界倪,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
滕国的发展状况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滕的始封以外,关于西周时代的滕国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从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滕地至少发现了六十四处,这些遗址反映出西周时期滕国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铜鼎、石斧、石镰、陶质的鬲、豆等器物。在姜屯镇庄里村西边,还发现一座西周初年墓。出土一批重要器物。从这里可以证明滕地做铜器的技术相当高。由于滕国国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铸造的。如果是这样,就足以说明滕地冶铜业在当时有高度发展水平。如果是滕国国君向外地定做,那么,作为铜器的补偿价值,滕国也要拿出一大笔价值相当的财富来与之交换回赠。此墓还出有玉器、玛瑙珠,表明当时的制玉手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些重要的随葬品反映出滕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从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先进的。商代时滕地,其经济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在洪绪商墓葬出过一件锢鼎。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如属滕地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如果是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东周时期,滕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且人口相当稠密,经济较发达。从以上资料表明,古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其社会经济和进展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春秋时期的滕国处于列强之间,跟随大国会盟征战。今日朝鲁,明日事宋,改日又得恃晋。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在强国的夹缝中讨生活、图生存。有时也作为大国霸业的支持者比较活跃。齐桓公称霸期间曾与以齐国为首的其他诸侯国“同盟于幽”。狄破卫后,又和齐国一道为卫国提供了五千移民。助卫复国《左传·闵公二年》。滕南邻于宋,宋国力比滕强大,故不时侵扰欺凌。在宋襄公短命的霸业活动中,曾拘捕过滕宣公婴齐(《春秋·僖公十九年》)。滕在宋的胁迫下,滕国参加了以宋为首的诸侯国的伐郑(《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宣公九年、十年宋国又乘滕昭公死亡的机会以“滕人恃晋而事宋”为借口,两次征伐滕国。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之会上,宋以滕为已之属国为由而不较其“与盟”。在晋楚争霸期间,滕国是晋的同盟国,除昭公四年曾参加过楚国为首的诸侯国召开的中之会以外,晋国所主持的不少外事活动和征伐,滕国都是积极的支持者。滕鲁关系一直是比较好的。《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鲁人穆叔所谓“曹滕二邾实不忘我好”,滕视鲁为其“宗国”(《孟子·滕文公上》),多次朝见鲁侯,当滕、薛争长时,鲁支持滕国(《左传·隐公十一年》),此后在一切滕薛同时参加的盟会活动,均把滕排在薛的前面。
战国时期,滕国发展迅速,据《汉地理志》记载:“传三十一世”至滕文公。按《古纪世本录》:“文公是定公子,本是元公弘·弘为世子,定公薨,世子立,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文公以礼聘孟子,“孟子之滕,馆于上宫”。安排住在高级宾馆“上宫馆”。承孟子教,行《井田贡助(借民力助耕公田的一种劳役租赋制度)、庠序(乡农之学)、学校(士子之学)之法》。使民有恒产为世禄而有恒心,并以寓兵于农,伏险于顺;再以庠序、学校,明人伦相为表里,使人居正业,得以时教。风尚忠孝廉节,因念礼乐兵农,于是,道不变,法亦不敝,刑律无措,当世谓滕行圣人之政,远近翕然称贤君,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被誉为“善国”。
滕国之灭 关于滕国之亡,历史上曾有不同说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为齐威王灭滕;二为齐景公亡滕;三为越灭滕。因为齐威王时期,正是齐国兴盛时期,扩疆辟土,灭滕为顺势推舟之事,但从时间上推算差异甚大。《世本》“齐景公亡滕”服虔《左传·昭公四年》注亦同此说。 但《世本》又说:“隐公之后仍有六世为君”,滕隐公属于春秋末年,其后六世已入战国,显然前后矛盾。故“齐景公亡滕”之说是错误的。《古本竹书纪年》:“于粤子朱勾三十四年灭滕”,按越王朱勾三十四年为公元前414年,此时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尚未出生,故此说与《孟子·滕文公》篇所载孟子曾与滕文公相交往的史实相矛盾。因此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此外,《战国策》还有宋亡滕的说法。《战国策·宋卫策》说:“康王大喜。于是,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按《战国策年表》。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时为公元前318年,即宋康王十一年,相当于齐宣王三年。将以上几种说法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滕是亡于宋之手。但宋亡滕之后,引起齐国强烈反映。这是必然的,因为侵犯了齐国的利益。故齐国很快出兵,占领滕地,并继续进兵,灭掉了宋国。由于时间相距很近,于是,古文献中又增加了齐亡滕的说法。
滕立国约一千年,当中史册有记载的国君有“滕昭公”、“滕定公”及其子“滕文公”。滕国为齐所灭,子孙纷纷离开得姓的原居地 — 今山东滕州,而散居于山东、河南等地。
  东汉时,滕姓在北海郡繁衍昌盛,族大人众,名人辈出。这段时期滕姓登于史册的有三人,分别为:滕延、滕咨和滕抚,都是北海郡人,可见在东汉时滕姓在北海郡已成为望族。汉末动乱时,当地的滕胄、滕耽等避乱渡江,归属孙吴;值得一提的是滕胄与孙权结为亲家,壮大了北海郡滕姓之盛名。吴末时期,北海人滕牧之女嫁与孙皓而贵为皇后,滕牧后来却因失宠而被遣居苍梧,即今广西梧州;吴灭亡后,孙皓与滕皇后迁于洛阳。
  两晋时期,繁衍于南阳郡、开封县之滕族昌盛浩大,名家辈出,成为该地之名门望族。
  两晋南北朝至隋朝,北方持续的动荡不安,加剧了滕姓南移,加上之前汉末已南迁的氏族,现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湖南等地均有了滕姓人家。
  唐代及其以后,浙江金华的滕家一支独秀,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有白居易作诗为证:“身着锦衣儿戏绣,东阳门外数滕家”。另据《安远滕氏族谱》、《石城县志》所载,“唐有滕文纪,家居江西抚州临川县滕家州,生子有三,其三子学珠自临川徙居福建汀州宁化招得里南桥岭,至宋时,传八世,榜二居邵武,榜遂迁延平,榜仪移广东”。宋靖康之耻后,北方滕姓有迁居浙江临安的,其中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滕康因仕宦居湖南永州,其孙滕宬徙居吴县,即今江苏苏州。宋末元初的动乱,再加元末的动乱,使滕姓分布于南方各省份,今四川、云南均有滕姓人落籍。
  明初,山西滕姓作为“洪洞大槐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明中叶时,滕学珠之裔有迁居江西石城丰山、高田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滕姓徙至四川。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滕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亦有沿海之滕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
  如今,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黑龙江、辽宁、湖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滕姓约占全国汉族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三、字辈排行:
  江苏盐城滕氏字辈:“大本观其宗作为之如正”。
  江苏南京滕氏字辈:
   城区支派:“克明兴义远锦玉思贤良”;
   莫愁支派:“纪麦衍宏之”;
   永顺支派:“成家传代久树建召明德”。
  江苏邳州滕氏字辈:“昌国兴(玉)俊元启兴建中华”。
  江苏新沂滕氏字辈:“飞龙在天开明德学嗣旭荣昌”。
  江苏徐州滕氏字辈:“维以丙绍尚道衍文召世运长遵胜训堂开卜正家声克振贻”。
  江苏丰县滕氏字辈:“崇修敬义景仰忠良”。
  江苏泗洪滕氏字辈:“文汉守月德家思”。
  江苏盱眙滕氏字辈:“上在民奇兵立德克善兆景云光洪开家绪而作必昌”。
  山东夏津滕氏字辈:“敬承先训永兆如春光守远德庆燕长存”。
  山东昌乐滕氏字辈:“聿世隆新选”。
  山东青岛滕氏字辈:“进可启元世立玉文学安乐”;
  山东威海滕氏字辈:“树桂广仁克”。
  山东泰安滕氏字辈:“添尚□季吉起□宣(佐)思(玉)秉士(开)学(万)龄(延)国朝兴业广东福安庆长泰和德宝礼春林现吉祥”。
  山东郓城滕氏字辈:“修敬义景仰忠良克守铭顺万世永昌”。
  山东临沂、莒南滕氏字辈:“敦厚连明珍桂书春(敦昭)后(兆华)祥明孝”。
  湖北黄州滕氏字辈:“碧谷月大仑天开运熙隆尚云希鼎天国正大光明有贤良相家本裕庆荣华祚兴全忠义书田后远遐”。
  湖北仙桃、台湾滕氏字辈:“大学肇世绪奇才振家声”。
  湖北鹤峰滕氏字辈:“文章传自永仕吉于明昌孝祖存先志开家久灵光”。
  湖北滕氏一支字辈:“创守孝先仁居”。
  四川蓬安滕氏一支字辈:“培本崇忠厚明伦定纪刚水先卜正裕后肇荣昌自士家章大文招德泽长”。
  四川蓬安滕氏一支字辈:“久创守孝维先”。
  四川宜宾滕氏字辈:“家章光耀彩明德新干升仁让忠孝盛慈爱寛厚兴顕荣咸品正清洁柱兰臻”。
  四川射洪滕氏字辈:“树建昭明德”。
  四川滕氏一支字辈:“世善运自成家章光跃彩文德兴乾坤庆古必重谊”。
  浙江东阳滕氏字辈:
   大房支派:仲秉庆必谷添志子茂永祖滕朝启世善运自成家传代久树建昭明德登伦沛泽长克开荣继序作育裕经帮谱房能燕翼蕃昌阴楚湘俊英宏起秀彬蔚焕东阳忠孝仁义广礼端祜寿康厚裔寂光辉入伍保朝岗”;
   二房支派:仲秉庆必谷添志东丙守再用时名世长占国兴治成家传代久树建召明德丁伦配泽长克开荣继绪藩昌荫楚湘佐裕育金邦”。
  浙江义乌滕氏字辈:“光永奕西锦国红良”。
  浙江奉化滕氏字辈:“元享利贞五世其昌燕翼延茂”。
  广西来宾滕氏字辈:“国建日开德盛茂代明有耀怡荣华”。
  广西南宁滕氏字辈:“吉花振兴……”
  广西崇左滕氏字辈:“云世纪东玉奇洪国朝殿尚益维泽建山”。
  湖北麻阳、贵州松桃滕氏字辈:“仲秉庆毕谷添志子茂永祖腾朝启世善运自成家国代久树建昭明德敦伦沛泽长克开荣继序作育裕经邦蕃昌荫楚湘俊英宏起秀炳蔚焕东阳”。
  江西石城、福建宁化、厦门滕氏字辈:“远太定安帮诗礼传家宝经书辅帝皇”。
  福建连江滕氏字辈:“金能通国用祖宗裕后惟善克昌”。
  内蒙古赤峰滕氏字辈:“朝云树英(学)广吉庆富有余”。
  辽宁辽阳滕氏字辈:“万国云文启荣昌祝太合”。
  黑龙江滕氏一支字辈:“云叙玉仁文善”。
  滕氏一支字辈:“山士步绍光”。
  滕氏一支字辈:“凤万忠孝传家久”。
  滕氏一支字辈:“洪召彩明德”。
  滕氏一支字辈:“春明道传振士启发如常”。
四、郡望堂号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称“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得再称“上下五千年”。
南阳堂:以望立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龙城堂、和龙堂、令支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亦称清阳堂、甘陵堂、冀南堂、南宫堂、邯郸堂。
  五聚堂、卜正堂、知本堂、种德堂、秉德堂、锡类堂、崇本堂等资料有待补充。
五、【滕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治边名师;安南杰侯。——上联典指宋代图龙阁直学士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神宗时历官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除图龙阁直学士,知郓州,徙真定、太原,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下联典指晋代名将滕,字显先,南阳人。初仕吴为将帅,历广州刺史。武帝时任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在南积年,为边民所附。
楼成四绝;节著三滕。——上联典指北宋湖南人滕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进士,历官殿中丞,湖州、泾州知州,庆历年间由范仲淹推荐任天章阁待制。因事被贬守岳州,重修丘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苏舜钦书石,邵以篆书题额,世称“四绝”。下联典指北宋临安人滕茂实,字秀颖,政和年间进士,靖康间以工部侍郎与弟弟滕、滕承陶一同出使金国,被扣留,安排在代州。钦宗被俘经过代州时,他自写哀词,并篆书“宋工部侍郎滕茂实墓”九个字,报定一死的决心。当他穿着朝服迎接钦宗时,伏在地上大哭,金人让他换衣服,他坚决不从。又请求与钦宗一同到北边去,金人不签应。当时人们称他们兄弟为“三滕”。
平江义举;河南清风。——上联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滕代远(),湖南省麻阳人。1928年参加领导了平江起义。下联为宋代天章阁待制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累官殿中丞,先后出知湖州、泾州,擢守岳州,迁知苏州卒。为官清廉,好施与,及卒,家无余财。
五龄知孝;四品还乡。——上联典指梁·滕昙恭,五岁时母杨氏患热病,思食寒瓜,从一僧处得瓜与母。下联典指唐·滕,以太子右庶子致仕,四品给券还乡。
南洋世泽;卜正家声。——全联典出《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卜正”,掌管筮之官。
〖五言通用联〗
画鹅传名远;求瓜以孝闻。——上联典指五代前蜀书画家滕昌佑,字胜华,吴人。随唐僖宗入蜀,不婚不宦,惟书画是好。书善作大字,人号滕书。画工写生。其后以画鹅得名。下联典指梁代孝子滕昙恭,南昌人。五岁时,母患热疾,思食寒瓜,土俗不产,昙恭历访不得,衔悲哀切。忽遇一僧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传为美谈,是以孝闻。
暖带祥烟起;晴添瑞景浮。——滕倪撰,此联为唐代元和诗人滕倪诗句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修岳阳楼台,名传万古;获桑门瓜果,孝著千秋。——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滕子京的事典。下联典指晋代名人滕垒恭的事典。
风翰荣居,预卜风流佳婿。边陲谪镇,洵称忠直名臣。——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滕甫为李晋卿婿。下联典指宋代名人滕甫的事典。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此联为山东省滕州滕文公台联。上联中的“世子”即指滕文公,是后世的滕州人怀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联中的“莫将飞阁误滕王”之说,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来到山东滕县的古滕国任“滕王”之事,这位政声并不怎么好的“滕王”后被贬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著名的滕王阁,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更使之名传千古。该句意在点出唐代的李姓“滕王”与古滕国的“滕王”的区别。
六、历史名人
滕抚:字叔辅,北海剧人,汉朝顺帝的大将。初仕州郡,稍迁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职,兼领六县。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滕抚性方直,不交权势,宦官怀忿。及论功当封,太尉胡广时录尚书事,承旨奏黜抚,天下怨之。卒于家。
滕胄:汉顺帝时著名文人,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之父。博学善属文,孙权待以宾礼,每有军政书疏,常托滕胄修饰润色。曾任京兆尹,但不幸早卒。
滕耽:汉顺帝时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之伯父。仕吴为右马司,为人宽厚,亦短命。
滕胤:字承嗣,三国·吴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少时有节操,刚成年就娶公主为妻。孙权称王之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后来历任丹杨太守、吴郡太守和会稽太守。孙亮继位之后,滕胤出任太常、卫将军。
滕延:字伯行,东汉时北海人,后来曾任京兆尹,有政绩,世人称之为长者。官至济北相,因处死数十人,把尸体堆放在交通要道。侯览、段大怒,将此事报告桓帝,滕延被处以滥杀无辜之罪,送到廷尉审理,免去官职。
滕修:晋代名将。字显先,南阳人。初仕吴为将帅,历官广州刺史。武帝时任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在南积年,为边民所附。
滕文公: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名宏,当时世称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据《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学者赵岐考证文公名宏,文公的父亲名麋,有关滕文公的言论事迹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汉书·艺文》载《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传世。另有世传《孟子外传》四篇,因古本失传,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传世本。清版《滕县志》载有《滕文公庙碑》,是依据历代文献考证写成刻之于碑的。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国时,得知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
滕昙恭:梁代孝子。传说五岁时,他的母亲患了热病,想吃西瓜,滕昙恭所住的地方不产西瓜,急得他大哭不止,忽然不知从何方来了一个和尚,送给他一个西瓜,他拿回家去给母亲吃了,一时传为美谈。
滕昌:五代十国时候的画家。他生长在江南鱼米乡的吴郡,所以性情温和,善于画花鸟蝴蝶知了小虫等,又爱画鹅鸭,其中尤以鹅为著名。继承唐代尚华丽之风,画鹅都配以牡丹或芙蓉等花卉。
滕宗谅:字子京,北宋诗人,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那个“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与梅尧臣(字圣俞)在池州(现安徽省贵池市)西南牌楼镇大王洞赋诗唱和而名传千古。
滕茂实:字秀颖,东门外滕(陈)宅街人,北宋政和八年登进士第。靖康元年,茂实以工部员外郎假工部侍郎身份与副佥书路允迪奉命出使金国,和议割据三镇太原。金之西路军到太原城下,遭宋军抵抗,金主迁怒,将茂实二人及随从囚于云中郡,令茂实换上金国服装,投降称臣,茂实坚拒不受。他具冠帻(整好衣冠)拜伏号泣,请求随行,却不为金人所许,最终忧愤成疾而卒;其弟滕祺及族人滕承,也同时被金人所掳,却是坚贞不屈。此时,金之东路军一路南下攻克开封,掳掠徽宗、钦宗父子,北宋宣告灭亡,历史称为“靖康之耻”。
滕代远: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麻阳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与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铁道部部长,1964年至197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滕姓历史名人还有:《孟子》中有滕更;《晋书》中有滕牧、滕修;《宋史》中有滕甫。现当代则有国务院的滕文生,原国家教委主任滕藤,电影导演滕文骥等。
名人名篇:
  白居易《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
  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
  己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女唱梅花。
  入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跨。
  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甫《结客》:
  结客结英豪,休同儿女曹。
  黄金装箭镞,猛兽画旗旄。
  北阁芒星落,中原王气高。
  终令贺兰贼,不着赭黄袍。
  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於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於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扁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滕茂实《临终诗》:
虀盐老书生,缪列王都官。&&& 索米了无补,从事敢辞难?
殊怜复盟好,仗节来榆关。  城守久不下,川途望漫漫。
俭辈果不惜,一往何当还。  牧羊困苏武,假道拘张骞。
流离念窘束,坐阅四序迁。  同来悉已归,我独留塞垣。
形影自相吊,国破家亦残。  呼天竟不闻,痛甚伤肺肝。
相逢老兄弟,悼叹安得欢。  波澜卷大厦,一木难求安。
就不违我心,渠不汗我颜。  昔燕破齐土,群臣望风奔。
王蠋独守节,燕人有甘言。  经首自绝脰,感慨今昔闻。
未尝食齐禄,徒以老为民。  况我禄数世,一死何足论。
远或没江海,近或死朝昏。  敛我不须衣,裹尸以黄旛。
题作宋臣墓,篆字当深刊。  我室年尚幼,儿女皆童顽。
四海无置锥,飘流倍悲酸。  谁当给衣食,使不厄饥寒。
岁时一酹我,犹足慰我魂。  我魂亦悠悠,异乡寄沉冤。
他时风雨夜,草木号空山。
  滕宾《中吕·普天乐》: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族恨滕海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