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有什么兵器 ,武术有什么兵器 国术和有关武术的手抄报兵器有什么不同?

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古武术门派存在?
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古武术门派存在?
09-03-10 & 发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正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少林寺》一片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崇尚少林,《拳霸》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泰拳厉害(当然的确厉害!)但,这些不能让我们做为依据来“分析”拳术的高低的。 拿什么来做依据呢?实战!还有对手! 大山倍达:空手道之父。大山倍达于1923年生于南韩的一条村庄。9岁时在其姊居于满州的农场内,首次接触到武术,并学习到中国南方拳法&十八手&。1938年,15岁的大山 移居日本,并加入日本空军之列,成为空军飞行员。其时,他开始接受柔道和拳击的 训练。后来,他跟随松涛馆空手道创立人船越义珍学习冲绳空手道。醉心武学的大山, 进步神速,17岁时已取得松涛馆空手道黑带二段,20岁时更考获四段之佳绩。同时, 20岁的他亦成柔道黑带四段之高手。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军投降。 就像其它日本年青人一样,大山陷入绝望之中。他从绝望中跟随着刚柔流空手道大师 曹宁柱学习空手道,曹宁柱以其惊人的力量和精神意志而闻名,对年青的大山倍达有 着极具深远的影响。他鼓励大山应一生献身于武道,并建议他离开文明的人类社会去 进行肉体及精神上的隐居修炼。这时,大山接触到吉川英治之著作「宫本武藏」,他 从书里学习到剑圣宫本武藏之武士道精神,自此这本着作就成为他心灵上的导师。 为了测试自身的力量和宣扬其提 倡的实战空手道,大山于1950年开始,分别与五十二头公牛交战,结果三头当场死亡, 有四十九头公牛的牛角被其以空手道手刀徒手砍掉。1952年间,大山倍达远赴美国多个 地方,公开实地示范他所主张的武学。其间他将所有270个对手全部击败,大部份他都 以&一击必杀&的招式取得胜利。而每一场对决都在三分钟内分出胜负。有人如此评 论大山倍达的威力:「对决时,当他走近你,你就完了。没有人能抵御他的攻击。如 你用手臂去抵挡他的拳,你的手臂必然折断,但如果你没有抵挡,那折断的必然是你 身上的骨头或肋骨。」据说,他能以拇指及食指扭曲十元硬币,更可以用徒手手刀一连 劈断十四瓶威士忌瓶颈。正因大山倍达的惊人力量和技术,自此,人们都称他为 「神手:大山倍达」。 1953年,大山倍达在东京成立 他的第一个道场。其时他正处于高峰状态。他揉合了不同武术派系加以舍短取长,融 会于自身所提倡的实战空手道中,加上他对学生的训练非常严格,奠定了极真空手道 的基础。1957年,第一所「大山」道场由Bobby Lowe师范于夏威夷成立。Bobby Lowe 热爱武术。自幼接受教头父亲的中国武术训练。23岁时的他,已是柔道的黑带四段, 剑道的黑带二段及合气道的黑带初段。如此一位武学高手亦于1952年间,大山在夏威 夷之空手道示范中,被其惊人的力量及技术所震摄,随即与大山会面,并拜其为师, 追随学艺。而Bobby Lowe亦成为极真会馆首位「内弟子」。&若狮子& 之传统亦由 此而来。极真会馆每年均会选出少数精英进行1000天的入室严格训练。 本会之世界性总部于1963年开 始建立。于1965年于东京正式启用。并命名为「极真」,全名为「国际空手道连盟, 极真会馆」由1969年起,每年主办全日本空手道大赛及每隔四年主办全世界空手道 大赛,至今从未间断,并以全接触式赛例闻名于世。亦因为极真空手道的训练严格, 努力不懈,不屈不挠的斗志精神。令极真派得到全球;武术界之认同。在短短的三十 多年间,极真会馆在全球120多个国家都设立了分部,学员超过一千二百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之武术组织之一。 1994年4月,很不幸地, 大山倍达总裁于日本病逝,享年70岁。 大山倍达可以说是日本的“李小龙”,如果他跟李小龙比武,要我下注,我会犹豫不决,很为难。两人,同是百年罕见的奇才,是真真正正具实战力,叫全球震惊的人物。最终,两人凭一己之力开宗立派,同时,被自己原门派视为叛逆者。 我的偶像李小龙宗师生前对于大山前辈也是非常的尊敬的。 好!!现在是言归正传的时候了!我要告诉你的是,在大山倍达的自传中,他曾亲口承认,他在天下访寻对手期间,确实难寻一败。唯一一次,他来到香港,遇上一位使太极的陈姓老人家,大山倍达莫名奇妙地败了! 据大山记述,当年他在泰国大败泰拳王“黑色眼镜蛇”后,有人对他说,香港有一位姓陈的太极高手,如果他有意了解中国武术的根脉,或有兴趣对之,不用找谁,打倒这位老人就可以了。 然而,当他千里迢迢来到香港,第一眼看见这位陈姓老人时,最诧异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几乎打遍地球无敌手的大山倍达,竟然由他亲口先提出取消战事…… 我跟一位在行内真正让我敬服得厉害的前辈,《武岗车纪》的梁国健先生说:“你怎样看大山倍达?”他的答案是要让我笑死的,他说,大山当然厉害,当年,他横扫天下的事迹,国内也有所闻,当中也有不少高手看他不顺眼,希望打败他! “有胜过他的人吗?”我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然有武当\少林都还在,精武门\陈氏太极\咏春都在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正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少林寺》一片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崇尚少林,《拳霸》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泰拳厉害(当然的确厉害!)但,这些不能让我们做为依据来“分析”拳术的高低的。 拿什么来做依据呢?实战!还有对手! 大山倍达:空手道之父。大山倍达于1923年生于南韩的一条村庄。9岁时在其姊居于满州的农场内,首次接触到武术,并学习到中国南方拳法&十八手&。1938年,15岁的大山 移居日本,并加入日本空军之列,成为空军飞行员。其时,他开始接受柔道和拳击的 训练。后来,他跟随松涛馆空手道创立人船越义珍学习冲绳空手道。醉心武学的大山, 进步神速,17岁时已取得松涛馆空手道黑带二段,20岁时更考获四段之佳绩。同时, 20岁的他亦成柔道黑带四段之高手。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军投降。 就像其它日本年青人一样,大山陷入绝望之中。他从绝望中跟随着刚柔流空手道大师 曹宁柱学习空手道,曹宁柱以其惊人的力量和精神意志而闻名,对年青的大山倍达有 着极具深远的影响。他鼓励大山应一生献身于武道,并建议他离开文明的人类社会去 进行肉体及精神上的隐居修炼。这时,大山接触到吉川英治之著作「宫本武藏」,他 从书里学习到剑圣宫本武藏之武士道精神,自此这本着作就成为他心灵上的导师。 为了测试自身的力量和宣扬其提 倡的实战空手道,大山于1950年开始,分别与五十二头公牛交战,结果三头当场死亡, 有四十九头公牛的牛角被其以空手道手刀徒手砍掉。1952年间,大山倍达远赴美国多个 地方,公开实地示范他所主张的武学。其间他将所有270个对手全部击败,大部份他都 以&一击必杀&的招式取得胜利。而每一场对决都在三分钟内分出胜负。有人如此评 论大山倍达的威力:「对决时,当他走近你,你就完了。没有人能抵御他的攻击。如 你用手臂去抵挡他的拳,你的手臂必然折断,但如果你没有抵挡,那折断的必然是你 身上的骨头或肋骨。」据说,他能以拇指及食指扭曲十元硬币,更可以用徒手手刀一连 劈断十四瓶威士忌瓶颈。正因大山倍达的惊人力量和技术,自此,人们都称他为 「神手:大山倍达」。 1953年,大山倍达在东京成立 他的第一个道场。其时他正处于高峰状态。他揉合了不同武术派系加以舍短取长,融 会于自身所提倡的实战空手道中,加上他对学生的训练非常严格,奠定了极真空手道 的基础。1957年,第一所「大山」道场由Bobby Lowe师范于夏威夷成立。Bobby Lowe 热爱武术。自幼接受教头父亲的中国武术训练。23岁时的他,已是柔道的黑带四段, 剑道的黑带二段及合气道的黑带初段。如此一位武学高手亦于1952年间,大山在夏威 夷之空手道示范中,被其惊人的力量及技术所震摄,随即与大山会面,并拜其为师, 追随学艺。而Bobby Lowe亦成为极真会馆首位「内弟子」。&若狮子& 之传统亦由 此而来。极真会馆每年均会选出少数精英进行1000天的入室严格训练。 本会之世界性总部于1963年开 始建立。于1965年于东京正式启用。并命名为「极真」,全名为「国际空手道连盟, 极真会馆」由1969年起,每年主办全日本空手道大赛及每隔四年主办全世界空手道 大赛,至今从未间断,并以全接触式赛例闻名于世。亦因为极真空手道的训练严格, 努力不懈,不屈不挠的斗志精神。令极真派得到全球;武术界之认同。在短短的三十 多年间,极真会馆在全球120多个国家都设立了分部,学员超过一千二百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之武术组织之一。 1994年4月,很不幸地, 大山倍达总裁于日本病逝,享年70岁。 大山倍达可以说是日本的“李小龙”,如果他跟李小龙比武,要我下注,我会犹豫不决,很为难。两人,同是百年罕见的奇才,是真真正正具实战力,叫全球震惊的人物。最终,两人凭一己之力开宗立派,同时,被自己原门派视为叛逆者。 我的偶像李小龙宗师生前对于大山前辈也是非常的尊敬的。 好!!现在是言归正传的时候了!我要告诉你的是,在大山倍达的自传中,他曾亲口承认,他在天下访寻对手期间,确实难寻一败。唯一一次,他来到香港,遇上一位使太极的陈姓老人家,大山倍达莫名奇妙地败了! 据大山记述,当年他在泰国大败泰拳王“黑色眼镜蛇”后,有人对他说,香港有一位姓陈的太极高手,如果他有意了解中国武术的根脉,或有兴趣对之,不用找谁,打倒这位老人就可以了。 然而,当他千里迢迢来到香港,第一眼看见这位陈姓老人时,最诧异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几乎打遍地球无敌手的大山倍达,竟然由他亲口先提出取消战事…… 我跟一位在行内真正让我敬服得厉害的前辈,《武岗车纪》的梁国健先生说:“你怎样看大山倍达?”他的答案是要让我笑死的,他说,大山当然厉害,当年,他横扫天下的事迹,国内也有所闻,当中也有不少高手看他不顺眼,希望打败他! “有胜过他的人吗?”我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回答者:匿名 12-11 16:24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风采。武术的主要内容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风格不同,表现各异。但共同的要求是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快速敏捷、节奏鲜明。在武术的动作和练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因素,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演练特点和攻防规律。中国武术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神韵,由于武术动作是从格斗攻防技术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和谐一致。在中国武术的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十八般武艺或十八般兵器。通常认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中国古代的兵器远不止这18种,平常所说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艺只不过是一种泛称。 中国武术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按流行地区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可划分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按形象分类,可划分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术内容分类,划分为拳术类、器械类、气功类、摔跤类等。拳术类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器械类包括刀术、剑术、枪术、棍术四大主要形式。气功类包括禅家、道家、儒家、医家和拳家五大派别。摔跤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力和相扑,现称为中国式摔跤。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武术流派是少林派、武当派和峨眉派。 (1)少林武术。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2)武当武术。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武当武术起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武当拳的风格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见长,以慢击快,以意运空,以气运身。武当派拳术有无极拳、鹞子长拳、猿猴伏地拳、六岁散手和五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兵器有武当剑、白虹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太权拳属武当著名拳种,影响极大。太极拳在长期流传中,演变出许多支派,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太极拳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后经提炼整理,又出现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等套路。 (3)峨眉武术。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峨眉拳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风格。它的主要技击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静制动和以动制静并用,攻防时多顺势前钻,借力反击,以快取胜。峨眉拳术有僧门、岳门、杜门、赵门四大家和洪门、化门、字门、慧门四小家,还分为黄林、点易、青城、铁佛、青牛五大门派。 此外,气功与摔跤也在中国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气功是一种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养生术和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气功 在发展中,逐渐与各学说流派相结合。儒家养气,旨在修身。武术拳家养气,旨在积气。医家养气,旨在治疾健身。佛家养气,旨在排除杂念,达到禅定。气功门派众多,尤以道家气功见长。 摔跤是两人相角的一种武术体育运动,摔跤一般均按体重分级进行,能使对手的身体任何部位(两脚除外)触地为胜。摔跤也是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和保安族等都喜爱摔跤。 中国武术自唐宋后,就逐渐传向国外。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习武者不少,并形成一些武术门派。在欧美国家,中国武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称中国武术为“功夫”。很多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首先是从了解中国武术开始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古代的兵器“斧”有哪些种类?
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开山钺”和“压丑钺”等。
&  汉 & 刘熙《释名&释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斧与钺是罕见的兵器,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名为钺,也叫大斧,长达2.66米。《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在木工中,斧头一般都是砍伐树木手工具。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开山钺&和&压丑钺&等。短柄的斧,有单,双斧之分,为古时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状扁宽,也称为&板斧&。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两把板斧。
  三板斧:古代长兵器的一种,又名&马战斧&。相传为程咬金所用。斧阔五寸,柄长七尺。用法有劈、砍、剁、搂、截、撩、云、片、推、支等。
  大斧:斧重柄长,斧头有铜制和铁制两种。斧头一面有刃,刃阔八寸左右,尾部厚而窄,并带有突出往下弯曲的尖角。柄长丈余。大斧用于仪仗之兵,也用于骑兵作攻城斩关或先锋拔寨之用。
  鱼尾斧:斧头形似鱼故得其名。其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搂、抹、刺、云、片、钩、挂等。
  宣花斧:斧头刃的一面特别大,斧端之刺较一般长。其用法与斧同。
  短斧:短斧的主要种类和作用,具体可以参考长斧中的介绍。另有多种双斧,均在双兵械中再作介绍。少林板斧长二尺八寸,斧头长一尺二寸,刃宽九寸。
  凤头斧:斧头长八寸,刃阔五寸。尾厚刃薄。柄长二尺五寸。是斧中较短的一种。
  峨嵋斧:长九寸,刃阔为五寸,柄长三尺,粗约盈把,常用于近战或地道内掘土所用。
  双斧:现代斧作为的器械之一,由于演练起来比较笨重,有的套路已经失传了,故而使用斧者已不多见。练习斧时,要求吞吐起落,粗犷豪爽的风格,舞动起来,姿态优美,是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武术器械。
  板斧:短斧的一种。斧头刃阔五寸,双面开刃,颈长八寸,尾厚刃薄。柄长三尺,可作兵器之用。一般为双斧并用,少单用者。力大者方可使用。
  双板斧:属双短兵器。斧头呈扇形,柄长二尺五寸至三尺。用时左右手各持一斧。其用法有抡、劈、砍、扎、由、云、撩、挂、削、扫等。
  凤头双斧:由月斧、曲刃、凤头、护手盘、斧柄、尖镦等部分组成。
  少林宣花斧:少林双兵器之一。杆长二尺七寸,头长六寸九分,两尖宽距七寸五分。
(责任编辑:浮生若梦)
------分隔线----------------------------
相关文化资讯
点击:82 评价:0
点击:278 评价:0
点击:246 评价:0
点击:243 评价:0
点击:236 评价:0
点击:236 评价:0
点击:222 评价:0中国武术的历史与文化之武术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0:50:20  
  作为一个属于体育文化范畴、并包含多种价值功能的技艺名称,“武术”一词目前所见始于清晚期。
周伟良: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谈谈有关中华武术的历史与文化这个话题。
周伟良: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耀眼的活动内容。谈起武术,人们往往用八个字来形容它,那就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什么是武术?
周伟良:确实,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作为一个名词,史料中最早见于南朝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奠会作》,文中说:“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但是,文中的“武术”和现在语境中的“武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当时的武术是指军事而言,作为一个属于体育文化范畴、并包含多种价值功能的技艺名称,“武术”一词目前所见始于清晚期。
周伟良:1908年7月的《东方杂志》第6期上引载了7月12日《神州日报》的一篇文章,其名曰“论今日国民异崇旧有之武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后人称为“武术”的人体活动方式,史料中或记作“技击”,或通称“武艺”,有时又写成“技勇”等等。民国时期普遍使用“国术”或“武术”两名。到了新中国以后,“武术”才被作为稳定的专用名词。
周伟良:从清末出现武术一词一直到现在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一个名词约定俗成的使用,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它的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概念是人们有关客观对象本质的认知,是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从这个角度讲,有关武术的概念认识,同样是人们认识武术、研究武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起点。《形式逻辑》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性,也就是本质属性,和它外在的规律性,也就是形式范围所决定的。
周伟良:对于概念的界定,《形式逻辑》要求我们,概念的内涵以外延明确。作为武术的内涵,也就是内在的规律性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界说并不一致。就新中国成立以后而言,早期的教科书中,有的把它称为体育,也有人提出武术的内在规律性就是技击功能,最近这个说法也比较流行。但是,我们从概念的要求来看,把武术的技击功能直接等同于它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发生了一种逻辑上的错位。
周伟良:大家知道,事物的价值与功能和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是一回事,同样,单纯的技击价值,也不能作为中华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中华武术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是什么呢?简单说,它就是中华先人对于中华武技之道的追求,并由此逻辑形成了以套路、散打、功法练习三者有机结合的外在活动形式。前者我们称为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后者称为武术的活动形式,也就是外延。
周伟良:我们说武术的外在规律性是中华先人对于武技之道的追求。这里面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什么是中华武技之道?千百年来,史学者们争论不休的一个字莫过于“道”字,老子的五千言为“道”字做了很多解释,“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无形无象,难以言说,但它其中包含着中华先人的文化智慧。武术同样也体现着道的精神。历史上文以载道,事实上,武也载道,传统武术一向推崇道的意义和功能。站在道的角度来看,千姿百态的各家传统门牌的招式练习,只是操作层面的有形表达,这是一种基础,是有机可循的形而下的东西,只有道,无机可化的神明,这才是中华武技之道所追求的功夫深处,这种道体现了一种非逻辑言语所能概括的特征。
周伟良:传统武术历来推崇 “因敌成体”、“有感皆应” 的臻美境界,同时把那种以硬犯硬,如同牛斗视为莽汉粗夫的下乘之技,和真正的拳学是没有关系的。乾隆年间有一个人,他写的一篇文章中讲得很清楚,四两拨千斤,险非力胜。因此,对于武技之道的追求,是构成武术这一事物发展的特有属性和共有属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两两相当的搏技只技,但不同的历史条件、文化规律,使得不同的民族有自己对技击的认识和实践。最终进入一种人不制我,我独制人的神秘之境,由此组成了中华武术的基本活动样式,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武术讲究技和道的文化特征。
中华武术的技击之道
周伟良:中华武术的技击之道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首先是要明阴阳之变。在中国哲学看来,阴阳互变,是天地之道的运动特征,天地之道离开了阴阳,也就成了一个混沌的存在。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辨证思维方式,它是用对立项的矛盾形式概括出事物运动的特征,以便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宋人程颐认为:“道无无对”,“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 指出了道(理)的对立统一性。受中国哲学文化深刻氤氲、影响的传统武术同样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系列阴阳范畴,如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起落、进退、攻防等等。对于传统武术而言,达到人不制我,我不制人,是中华武技之道的生动体现,也是阴阳互辨的结果,因此,明阴阳自辨就成为一种近乎道的行武原则。
周伟良:乾隆时苌乃周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习武不外乎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
周伟良:我们刚才讲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的一个方面就是明阴阳之变。传统武技之道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体现“柔弱胜刚强”,传统武术理论认为,诸如“壮欺弱”、“有力打无力”之类“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只有“四两拨千斤”式的随机而发,方是传统武学中特有的臻美境界与技艺精髓。从先秦《庄子·说剑》中记载的“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到明代俞大猷《剑经》中提出的“旧力略过,新力未生”(即“拍位”学说),继而至清代形成的“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的太极拳理,都清楚记载了中华武技之道的历史延传以及道家哲学色彩。
周伟良:柔弱胜刚强的另一层表现就是,中华武术认为,习武者个人的意志品质在某种意义上比身体条件更重要。近代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曾说过,光凭身体条件的得天独厚不能代表拳学,达到了技近乎道的中华武技,是通过后天刻苦锻炼才能获得的。中华武术认为,先天的身体条件并不重要,只要具备了因有的意志品质,加上训练得法,就能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哪怕身体有点残伤,都能练就惊人的功夫,这就是武术中一再强调的苦寒出高手。历史上有不少引人入胜的武林故事都在讲述着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比如以《水浒传》中的英雄武松为例,传统拳种中有“武松脱铐”,有“打虎棍”等等,传统文化背后就在讲述着身处逆境,或者身残技高的主题,充分反映了传统武术积极自强、独立的精神。从这个讲,中华文化中一贯倡导的“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传统武术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武术的活动形式
周伟良:我们刚才从武术技击之道的内在规律性分了两个层面讲述,下面我们看一下武术的活动形式,也就是它的外延。
周伟良:我们刚才说武术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和功法练习,首先,套路是武术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武术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应该是古代武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关于这一点,民国时期就有人指出,国术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注重套路。从实践的角度讲,套路的形成为广大习武者提供了一个可依防,可规矩的行为样式,其次以两两相当,角力的散打格杀,又是中国武术内容的主要构成,武术的主要价值也是由此而来的。大量史料表明,武术的徒手和散打格杀,显然早于被称为单武者的套路。早在先秦时期的庄子一书中,也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先秦时期宫廷内部开展的为满足统治者观赏而需要的斗角活动,并已总结出了“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剑术理论
周伟良:除了套路,除了散打以外,一些目的在于为了提高强化技击能力的功法练习,究竟属于不属于武术的范围?近代以来是有争论的。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加以分析,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脆弱的小农经济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驱动着众多习武者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武术技击能力,尽可能弥补自身物质力量的不足,这是人们除了习练拳技以外,又致力于各种功夫练习的原因。另外,追求达到刀剑不伤,疾病不侵的至高武功境界所产生的张力是促使习武者进行功法练习的又一个特殊原因。“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的“功”应该就是指像气功、硬功等多种功法练习。
周伟良:练习武术除拳脚功夫之外,更应注重软硬功夫,这是前人普遍的习武观。因此功法、套路与散打一起共同构成传统武术内容。当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传统功法中会不同程度地充塞着一些貌似古奥的艺术妄语,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甄别的,但是我们不加分析的把功法全部屏除于武术之外,这不符合武术的历史概貌,在认识上也是不完全的。
周伟良:我们了解了武术的内在规律性,基本了解了武术的外在活动形式,接下来有必要谈谈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文化事项中的类别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武术和古代军事武艺的关系上。
周伟良: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逻辑学上所提出的事物之类,也就是事物的文化归属,武术的文化归属是什么?尽管近代以来人们一致指出它是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清晰,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不少人把武术视同于古代的军事武艺。翻开今天,解放以后,一直到现在出版了将近十本武术史著作,也大多把古代的冷兵器,战场上的军事武艺不加甄别的归为古代武术内容。我们不否认,古代的军事武艺是古代武术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源,在古代的冷兵器条件下,武艺和武术往往表现出十分相近的功能作用和活动特点,尤其是在武术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文化体系前,两者的关系更为紧密,即使在武术已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文化形态以后,武术和武艺之间也是彼此交融互动。大概正是这么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使得相当多的研究者在寻觅武术的发展流程时,往往把军事武艺看成武术本身。
周伟良:但是,事物发展的源与流,毕竟不是一回事,两种事物在价值功能上和活动特点上的近似性,并不意味着两种事物在文化归属上的等同。首先,在活动特征上,尽管军事武艺和武术都讲究克敌制胜,但是,军事武艺,更体现为一种开大阵对大敌的集团性协同作战;而武术的技击则表现为一种两两相当的个体性技艺较量。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也就是,历来被习武者视为金科玉律的技击理论在古代军事理论中并不受到重视。原因很简单,因为军队不是武术团体。
周伟良:其次,在价值取向上,冷兵器战场上的军事武艺相对单一,它的价值功能按照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的说法,那就是杀贼救命的勾当。就是用来杀贼的,相比之下,武术的价值结构就显得丰富得多,除了技击以外还有强身,娱乐,养性等等。另外我们还看到,在具体的活动内容上,并不是所有的军事武艺内容都可以成为武术内容的。武术对于军事武艺其中还有一个自身的文化筛选过程。
周伟良:在文化源头看,除了武艺以外,武术还不断受到古代舞蹈、戏剧、杂技、导演等等多种文化形式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两者不同的文化归属,同时也正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差异所致,使得武术不可能走上以军事武艺相同的历史道路。我们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传统的军事武艺随着火器的普及而退出历史舞台时,武术却在同一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两种不同的走向和结果,归根到底也就是由于武艺和武术不同的文化属性所造成的。
周伟良:在上半个世纪下半叶有关武术属性的讨论中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武术原来是技击术,这种技击术是到近代以后才被体育化,成为体育项目的。仔细分析,这样的观点在理论上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既然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以类而甄别,那么武术被称为技击术,这种技击术文化“类”的归属是什么呢?主张武术是技击术的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第二,既然武术是一种技击术,那么,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逻辑,使得这种技击术到后来被体育化的呢?难道武术在西方近代体育影响中国以前就不是中华古代史上的一种体育项目吗?
周伟良:所以说,主张武术原来是技击术,这种技击术是到近代以后才成为体育项目的,至少在这两个问题上,他们很难回答。
周伟良:这里面我们指出的是把武术的本质属性命名为追求技击之道,它的文化事项应该属于体育,这种体育绝不是和传自于西方的近代体育做等同类别。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有着多种文化价值功能的体育,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它是包括东西方在内的整个人类自古至今的文化创造。同时,我们强调,武术的文化归属是体育,也丝毫不否认武术应具有的技击价值,而且可以肯定说,技击是武术价值体系中的主体价值。但是,武术的内在属性不能独立存在,它一定是依附于事物内的,就像当今西方体育中的拳击、击剑等等,人们绝不会因为这些运动具有明显的技击特征而不把它作为体育项目一样。
周伟良:我们刚才对武术的概念,分别就武术的本质属性、内容形式、文化类别做了简单介绍。通过这三个层面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对什么是武术有了一个基本认识,接着我们就顺着这个逻辑前提对自先秦一直发展到近代的中华武术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一下归纳。
武术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
周伟良:对自先秦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武术,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更好地认识武术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我们首先把武术按照通史的分法分成:古代武术、近代武术和现代武术。
周伟良:这里面有个问题要事先说明一下,按照中国通史的一般分法,1840年开始,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一个分水岭,这种社会变革对武术文化而言,并没有由于社会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武术文化就马上产生变化,而是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武术的近代化转型一直要到清末。在这里,我们把自先秦一直发展到清末的这段历史称为“古代武术”;辛亥革命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近代武术”;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武术运动称为“现代武术”。
周伟良: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古代武术的历史无疑是最长的,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末,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也就是:初始期、发展期、完善期和它的成熟期。
周伟良: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武术的初始期:武术的初始期大致是指先秦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武术在各种社会文化影响下开始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人体文化形态,请注意,是“相对独立”。在这个时期,武术的发展还不是完善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初始期,初始期的武术发展特征主要反映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武术活动形式的基本形成。在先秦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武术活动已经开始从军事活动中分化出来了,并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以自身的活动方式展现在社会舞台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先秦时期的角力、剑技和武舞三个方面反映出来。
周伟良:角力在周代春秋,原来是一种军事训练手段,《礼记》上记得很清楚:“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到了春秋时期,原来“孟冬之月”的“一时讲武”,变为春秋二时,马王堆帛书《王兵篇》和《管子》等书中都提到“春秋角武,以练精材”。显然这种角力属于古代军事文化范畴。但是,我们看到,到了战国时期,原属于军事训练的角力活动在它的形式和价值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这一点,《汉书.刑法制》有条材料非常重要,记载了先秦角力活动的重要变化:“春秋之后,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为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这条材料讲了角力已经由原来的军事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人体活动方式,而这种分化的时间大致在战国。被分化出来的角力明显以练武的军事有很大的区别,明显具有了强烈的娱乐观赏成份,因此在史料中被称为“戏乐”。
周伟良:当然,这时候的戏乐并不是一般的戏耍作乐之意,有条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这类戏乐的情形。有个贵族经常和两两相当的侠客进行格打,但两两相当的格打中总有损伤,但这位贵族并不以为意,终日以此为乐。这种材料也说明,这种角力不同于军事活动。这种角力就成为秦代的“角抵”,两晋相扑的来由,这也是中国武术古代发展的基本特征。
周伟良:第二我们来说说剑术,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在商周时期由于没有出现铁器,因此剑的成份主要是青铜,由于是青铜制造的剑,它的形制就比较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剑术终于开始了它的发展期,特别是随着铁制兵器的出现,使剑的加长成为了可能,剑原来是军队的装备之一,前人曾经说过,“所谓用剑,短兵击敌,欲制死”,但是到了春秋以后我们看到,一种不同于军事征战的斗剑活动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记载比较详细的应该是庄子的《说剑篇》一文,在文中记载了赵文王喜剑,并招募了很多身穿短衣、头发蓬乱的斗剑士,日夜相击。从这类材料中可以看出一点,这类斗剑功能不是为了军事上的练兵,两两相当的斗剑较技,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观赏,其次,出现了依附于权贵的斗剑士。
周伟良:由于史料所限,我们很难对春秋战国的剑技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但是,《史记》中所记录的“吕氏春秋”的一段话非常重要,《吕氏春秋·剑伎》云:剑技乃“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也”, 表明了剑术是种“短兵长用”之技,“持短入长,倏忽纵横”八字,可以说概括出了中国古代剑术的基本技术特征。
周伟良: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先秦时期出现了武舞,简单说,所谓武舞,就是手持兵器而舞。按照韩非子的书中所记,早在舜(原始社会后期)”中就出现了拿兵器的武,后期发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先秦史料中记载的武舞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万武,所谓万武见于《左传》;一种是“象舞”,见于《诗经》中。另外《毛诗正义》中还记载,小孩长大以后就要练习象武。象就是模仿的意思,象武就是模仿军事技击之术。很显然,《礼记·内则》中所记的“成童舞‘象’”是作为一种当时的教学内容。另外就是西周时期的大武舞,乃是周武王为了庆贺而作,整个舞分为六段,表现武王伐纣,用的就是干器,干就是盾,器就是斧子。所谓的文献材料中还提出,所谓干器就是一手拿盾,一手拿斧子的舞。
周伟良:对于武舞的记载并不表明,武舞本身就是武术,但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武舞和军事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但它本身还不是军事活动。这是第一个方面,武术初始时期的三种活动形式。
周伟良:第二,我们看到在武术先秦时期,无论是民间还是统治阶级内部,习武之风非常盛行,因此在社会上先秦时期出现了以武犯禁,被称之为“侠”的特殊群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侠,主要是一些在某种观念支配下,凭借自己的技勇为人效命,或者以武技谋生的人。《韩非子·八奸》中曰:“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不死之人以彰其威”,由于这些人是以个人的技勇谋生,因此就促使这批人在技艺上很下功夫,使得技艺精益求精,同时又重视对于传人的传授,开创了我国数千年来民间传授武技之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传,他说他祖上有一只在赵者以传剑论先,讲的就是民间私家武技传授。
周伟良:另外我们可以看到,统治阶级层面出于军事的目的,都非常重视军队的作战素质,当时许多国家纷纷废除旧有的世卿世禄制,通过武技博取功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当时民间习武人士的一种动力,刺激了民间习武活动的广泛开展。《管子》一书中曾经记载了齐桓公对一位地方官吏说:“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在您所管辖的乡里,谁的技勇,谁在武技上有得道之处,必须上报朝廷。这充分说明了齐国君王对武技人才的重视。这反映了社会习武之风。
周伟良:初始期的发展体现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武术理论的初始建构,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萌芽生成,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活动样式,还深刻反映在当时的理论建树上,从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初始期的武术理论建构分为两个方面:一类是对技击方法的描述,比如《庄子》一书中所提到的“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另外,汉代人所记载的大家熟知的“论手战之道”,大家知道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以后卧薪尝胆,在这期间他聘请了一位越女,这位越女非常了不起,有着精湛的武功,在材料描述过程中,记录了越女一段关于首战之道的论述,这段论述可谓是中国古代武术理论中的经典之言,在后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吴越春秋》一书出现得较晚,越女故事本身也充满了一些神话色彩,但我们知道,春秋之时,吴越一地乃是制剑名地,而且汉代的王充《论衡》中也提到“剑使之家,斗战必胜,得曲城、越女之学”,可见,越女擅剑并非空穴来风。
周伟良: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理论建构中已经出现了用中国古代哲学词汇加以阐述这一现象,比如《庄子》一书中用阴阳,来指双方的变化,在《论手战之道》中,阴阳则成为一种道的存在,并由此推出了首战之道的若干范畴。
周伟良:以上三个方面清晰反映出大致从西周自春秋战国,中国的古代武术正逐步从军事中分化出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呈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化形态。这种初始期的文化形态和后来成熟期的文化形态相比,表现出了它的不完善性,比如当时两两相当为特征的手博活动,不管是角力活动还是斗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享乐,这种特点和公元一世纪罗马贵族命奴隶们在圆形广场上进行残酷角斗,以满足其血腥嗜好非常相似。另外,这时期的武术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理论建构上,都显得比较单一。因此,中国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充实,有待于它以后的历程。
周伟良:这是我们讲的武术在先秦时期初始期的三个特征。
中国武术的发展期
周伟良:到了公元前221年,一直到隋唐,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从活动的范围、形式上,和初始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历史的发展期。历史发展期体现的特征有哪些呢?第一,从活动内容上看,越来越丰富多彩。比如我们刚才讲多的角抵,角抵在先秦时期叫做角力,但是这种活动到了秦代以后更名为角抵,什么叫角抵呢?古代有不少学者曾经对它进行了注解,比如东汉人应劭注“角抵”云:“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而文颖则明确指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这充分说明,秦汉时期的角抵并不专门特指一种活动形式。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周伟良:秦汉时期的角抵活动发展至现代又称为相扑,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上以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的活动,有时候被写作角力,有时候被记作角抵,也有的时候被称为相扑。这三个词有时候是通用的。从秦汉一直到隋唐我们可以看到,角抵,或者说相扑,在宫廷中非常盛行,尤其到了唐代,宫廷内部还专门设有管理角抵相扑的机构,叫做“左右军”,又称“二军”,有些帝王经常在他的宫廷内部备有角抵之徒,以满足他们的欣赏,比如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等等。每当帝王们设宴招待时,角抵往往是一项席间的重要活动。
周伟良:不光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角抵同样在民间也有广泛的活动人群,我们从南北朝人写的一部书中看到,“晋初之人,相伴为费”(相扑)。值得注意的是,五代的时候有了明显的角抵竞技形式了,当时每当春天新草如茵时,就会有很多自发组成的社来组织角抵比赛,获胜的人得到奖品,骑在马上很多人簇拥而去,观者如堵。应该说民间的角抵活动和以前相比就有了很大的特点。
周伟良:另外除了徒手的角抵相扑以外,我们还看到武术的功法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记载。我们看到,在两晋南北朝时,武术的功夫已出现在史料中,这种功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是手上功夫,当时的史书上记载了一个叫杨戡(音)的人,人称虎将,有一天皇帝问他,杨戡,大家都说你的手上功夫很厉害,你能否显示一下?杨戡说,好吧,宫廷里有一根大柱子,他一用力,据史料上说,他的手指都插入了柱子里,把柱子移动了起来,当时皇帝百官皆惊怕。
周伟良:第二种是非凡的弹跳功夫。也是以杨戡为例,他不光有手上功夫,弹跳功夫也了得,《梁书传》中记载的杨戡,说他曾经在山东兖州一个庙里,“踏壁直上五巡,横行七级”巡是什么?巡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古代以前是八尺为一巡。说得白话一点,也就是能够在墙上跑五巡,就是四十尺,也就是将近四丈。“横行七级”,就是说那个人沿着墙壁,不是这样跑上去,而是横着走,可以走七步。直上五巡也罢,横行七级也罢,都表现出一种改变人的自然属性,改变地球引力,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能力。当然了,这种能力的可靠性如何,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是不可能的。
周伟良:第三种是一种金钟罩式的抗打功夫,在《魏书》中记载了一个和尚,身被白刃而不伤,这显然是一种抗击打功夫。从秦代到唐代中就记载了这三种活动形式,和以前相比,写得显然丰富多彩多了。
周伟良:第二,除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以外,就是先秦自隋唐武术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发展趋向。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秦代由先秦时期角力活动分化出来的角抵,到了汉代,这种两两相当的角抵活动在广泛吸取了诸如舞蹈、杂技、戏曲等文化内容基础上,形成了规模庞大而奇技异异的角抵戏,又称百戏,在历史上延长了很长时间。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有些研究者把角抵戏和角抵混为一谈,事实上角抵和角抵戏有关系,但不是一码事,角抵是一种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的活动方式;而角抵戏是到了汉代,在角抵基础上又吸取了舞蹈、杂技、戏曲、音乐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的一个庞杂的文体活动现象。所以,角抵戏又称百戏,但是角抵不能称百戏。
没有相关新闻
我来评两句!
网易通行证:
网易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
网易新闻24小时评论排行
网易新闻图片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武术的手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