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一传 二传二传是什么意思

排球是什么?_百度知道
排球是什么?
啊啊,怎么办呢?
  【排球的起源和发展】  排球运动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旧称麻省)霍利约克市,一位叫威廉斯·盖·摩尔根的体育工作人员发明的。当时,网球、篮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认为篮球运动太激烈,而网球运动量又太小,他想寻求一种运动量适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室内娱乐性项目,就想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这种游戏开始时,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网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网球的体积扩大;三,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于是,该市的“司堡尔丁体育用品公司”试做出了圆周为25—27寸(约255—346克)规格的球。第二年,有位博士将此球命名为“华利波”,意为“空中飞球”。但因经过试用效果很好,就决定采用这种球。现在国际标准用球虽历经百年,进行了千百次的改进,但球的规格和第一代的球几乎差不多。  这种新上市的球类项目,最初没有固定的名字,也没有一定的场地和规则。参加比赛的双方人数不限,只要不使球落地,从网上回击到对方场地便行。第二年,斯普林菲尔德市立学院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它定名为“VolleyBall,意即“空中飞球”。  排球这个新的运动项目,于1896年春田市春田青年会干事培养学院青年会召开青年会体育干事会时,该校学生以示范表演的形式与观众正式公开见面,就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同年,在春田市举行了第一次排球公开赛。这是世界上第一场排球比赛。当时比赛采用五人对五人。从那以后这个新的运动项目在各学校迅速开展普及开来。与此同时,也引起了美国军队的兴趣,并把排球列入军事体育项目,广泛在军队中开展,在空军中一度达到狂热的程度。  排球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说是1905,一说是1913年。将“华利波”改称“排球”是在1925年3月举行的广东省第九届运动会上,主要取其分排站立之意。在1964年东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奥运会上,首次进行了排球比赛。  这个新的运动项目最初起名叫mintonette(小网子),1896年由春田市霍尔斯特德教授建议取名为Volleyball(空中连续击球之意)。这个名字沿用至今。Volleyball在我国最早译为“队球”,后改“排球”。排球运动自1895年创始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排球从开始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游戏、娱乐的手段,发展到今天已成为遍及世界五大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排球规则的起源和传播】  第一个排球规则是美国人卡麦隆先生通过斯波尔丁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它规定采用“轮转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场人数为6人的规定。从此,欧美开始流行6人排球。  春田学院是排球的发源队,该院的青的会是最早传播排球运动的组织。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传教士、春田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都成为排球运动的初期传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传入加拿大。同年传入亚洲的印度。19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美国军队将排球带到欧洲。至于排球是于何时何地由何人介绍到中国的,已无法考证。但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早在1905年在中国的南方广州、香港等地就已开展了排球活动。在排球运动传入我国的初期,除一些教会学校开展并传播外,基督教青年会在推广和传播这个项目上,也引起了相当的作用。  排球运动,1900年传入亚洲,在开展的初期上场人数不是6人而是16人。据菲律宾排球介绍人、美籍F·S勃朗先生说:“当时美国有体育馆,较适合于6人排排球。亚洲人多,又多在室外进行,要考虑多数人能参加排球运动。”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勃朗先生向菲律宾和日本介绍的都是16人制排球。故在1913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采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12人制,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办的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首次介绍了6人制排球规则与比赛方法,1951年正式采用6人制。从此,6人制排球在全国逐步地开展起来。  编辑本段【排球运动的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  2、技术的全面性:规则规定,每个队员都要进行位置轮转,既要到前排扣球与拦网,又要轮到后排防守与接应。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进行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  3、高度的技巧性:规则规定,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  4、激烈的对抗性: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高水平比赛中,对抗的焦点在网上的扣拦上。在一场比赛中,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水平超高的比赛,对抗争夺也越激烈。  5、攻防技术的两重性: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项目,这种情况在决胜局比赛中更加突出,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因此,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6、严密的集体性: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水平越高的队,集体配合就越严密。  编辑本段【排球知识和规则】  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由中线将球场分为两个相等的场区,中线设置长9.50米、宽1米的球网。男子网高2.43米,女子网高2.24米。球由皮革制成外壳,内装用橡皮或类似物质制成的球胆,重260~280克。1912年规定双方上场的运动员必须轮转位置。1917年规定每局为15分。1918年规定上场运动员每队为6人。1922年规定每方必须在3次以内将球击过网。比赛方法以前采用发球得分制,日国际排联决定改为每球得分制,仍为五局三胜,前四局每局先得25分者为胜,第五局先得15分者为胜,若出现24平或14平时,要继续比赛至某队领先2分才能取胜。  编辑本段【排球技术】  基本技术分为六大项 :准备姿势和移动、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网。  准备姿势和移动:准备姿势就是准备迎接各种来球的身体姿势。在排球比赛中攻防的多数技术都是在准备姿势或快速移动后完成的,因此它是完成各项基本技术的基础。移动的作用是为了接近球,保持好人与球的位置关系,以保证击球动作的合理。  比赛中常用的移动步法有滑步、交叉步、跨步和跑步 。  传球:传球是在额前上方用双手(或单手)借助蹬地 、伸臂动作,通过手腕手指的弹击力量来完成的击球技术动作。传球主要作用是把接起的球传给前排队员进攻。一个队的进攻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队的传球水平。为了争夺网上优势,使进攻战术快速多变,二传手更起着核心作用。  垫球:是在距腹前一臂距离处借助蹬地、抬臂动作,用双手前臂的前部,利用来球的反弹力将球击出的技术动作 。垫球在比赛中多用于接发球、接扣球和接拦回球,是比赛中争取多得分、少失分由被动变主动的重要技术。  发球:由队员自己抛球,用一只手将球从网上空两标志杆内击入对方场区的技术动作。发球是比赛和进攻的开始 。是排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别人制约的技术动作。攻击性强的发球不仅可以直接得分,还能破坏和削弱对方的进攻,打乱对方的部署,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威胁。  扣球:跳起在空中用一只手臂作弧形挥动 ,用手将本方场区上空的球,从两标志杆内的球网上空击入对方场区的技术动作。扣球在比赛中是进攻最积极最有效的武器,因此是得分、得权的主要手段。  拦网:队员在网前以腰部以上身体任何部位主要是手臂、手掌,在球网上沿阻挡对方击球过网的技术动作。拦网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是反攻的重要环节。拦网可将对方有力的扣杀拦起,减轻后排防守的压力,为本方组织反攻创造条件。拦网能把对方的扣球直接拦回、拦死,在比赛中是得分、得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排球战术:可分为个人战术和集体战术两大类 。个人战术即个人根据场上情况有目的地运用技术的过程,分为发球、一传、二传、扣球、拦网 、后排防守6项个人战术 。集体战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队员之间有组织、有目的的集体协同配合。集体战术包括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进攻战术是指在接对方发、扣、拦、传、垫过来的球后,全队所采取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进攻行动。进攻形式包括强攻、快攻、两次球及其转移。强攻指在没有同伴掩护的情况下,强行突破对方拦防的进攻。快攻指扣击二传传出的各种平、快球,以及用这些平、快球作掩护所组成的各种战术配合。两次球及其转移指当一传来球较高,又在网前适合扣球的位置,前排队员可跳起直接进行扣球。如对方拦网严密,可在空中把球转移给其他队员的进攻打法 。防守战术包括4种阵形 :接发球站位阵形、接扣球防守阵形、接拦回球保护阵形及接传、垫球防守阵形。  编辑本段【排球的发展趋势】  自1949年举行第 1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以来,国际排球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964年奥运会把排球运动列入正式竞赛项目后,各国对它普遍重视,它的技术、战术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0年代,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排球运动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60年代,日本女排一跃而夺得世界冠军。70年代,日本、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等亚洲队,以快速多变的打法著称于世;在拉美以弹跳见长的古巴队,和进步较快的美国女排,也引起人们注目。1980年初,世界女排呈现出中、日、苏、古、美五强对峙的形势。从男排的情况看,身材高大、实力雄厚的苏联队仍处于领先地位。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中国、波兰、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和南朝鲜等队也争相全面提高技术。当代世界排球技术、战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是:  技术全面,有所专精 当前发球虽无更多新技术,但各队竞相采用长距离远程飘球、“高吊球”和一些新的发球方法与策略,以努力寻求破坏对方的垫球,进而破坏其快攻战术的组成。在一传方面,由于训练时间和比重的增加,以及垫球技术的改进,失误率已大大减少,到位率明显增加。今后必须适应各种形式的发球,以便为组成快攻创造条件。在扣球方面,一是打破了按一定步法、一定方向助跑起跳的限制,采用各种变步、变向的起跳,以适应各种临场情况;二是打破了专位分工的限制,要求兼备扣快球和打强攻的两手;三是打破了定位扣球的限制,要求在积极跑动中实现进攻;四是打破了 3点进攻的限制,发展为前排的活点进攻和后排的纵深进攻。在拦网方面,对付强攻时,采用助跑摆臂高跳后充分展肩、伸臂的技术,而在对付快攻时采用连跳技术;对付换位进攻时,不仅采用人盯人、人盯区域的拦网,有时还采用新型的重叠拦网;对付个人战术扣球时,强调提高单人拦网的独立作战能力,有时利用手在空中的移位去拦阻变线扣球,利用手后仰拦网,力图将球拦起后组织快速反击。在后排防守方面,强调掌握多种防守技术和不断发展新技术,如肩滚翻发展为横滚动的防守技术及各种挡球技术等。  高打、快变,互相促进 世界排坛的战术风格,多年来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的亚洲型和以高打强攻为主体的欧洲型两种主要的不同风格。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技术战术的发展,两种风格不断取长补短,相互为用,逐步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别,趋向于互相揉合,结合运用。有些队还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在继承发扬原有特长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打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亚洲型的队在继承发展快变打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强攻突破能力。欧洲型的队在不断提高强攻水平的同时,积极吸取快攻的打法。从排球技术的发展趋向看,单纯依靠高度和力量,或单纯仰赖快速和技巧,都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中国的强队都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吸取各国之长,坚持把高度与速度、强攻与快变结合起来,并发展各自的独特打法。  身高弹跳不断增长,扣拦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规则的修改和技术的发展,高度因素已成为当前世界强队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高度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高手长。从198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排球赛看,目前世界强队,女排平均身高都在1.77米左右,一般都拥有4~5名1.80米以上的队员;男排平均身高都在1.92米以上。1.94米以上的高大队员,各队均有7~9名,一些身材较矮的队也正在极力物色高大选手进行培养。二是弹跳高度。各队都极重视专项弹跳力的训练与提高。作为世界优秀排球运动员,女排摸高一般都在3.05米以上,高者可达3.30米左右,男排摸高一般都在3.50米以上,高者可达3.76米。  队员的高度增加和进攻能力加强,加剧了网上扣拦的对抗。现代排球比赛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全面技术基础上的网上争夺能力,扣球和拦网是比赛得分的最重要手段。没有强大的攻势和严密的拦网与防守,单靠后排防守是顶不住进攻、赢不了球的。  进攻战术,快高又多变 当前,世界排球进攻战术发展很快,正在向着高度加速度、强攻加快攻、力量加技巧、前沿加纵深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在积极跑动、交叉掩护和突然变化中实现战术配合,以期引起对方防守判断的错误,造成以多打少的有利局面。在这方面亚洲一些队掌握得比较熟练。②打破主攻与副攻机械分工的格局,主攻和副攻互相掩护进行突破,以加强全面进攻的能力,丰富战术的内容,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③在反攻中不失时机地运用快速多变战术在对方布防未定、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实行突袭。④在网的前沿组织高点或远网的进攻,以避开对方的严密拦网。⑤结合前排进攻掩护,从后排纵深地带发动攻击,组成多种配套的立体战术,以突破对方的严密拦网。⑥重视在集体战术配合下的个人战术运用,如采用两线分化(直线或斜线扣球)、平扣后区、转手转腕、打手出界和高点吊球等技巧,以加强突破能力。  防守战术,灵活多样 世界强队在加强进攻的同时,都十分注重防守的训练与提高。随着进攻的发展,在防守战术上都注意运用比较灵活多样的形式,打破过去清一色的“边跟进”防守的格局。其原则是: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的进攻特点,合理地组织防守力量,并从有利于本方组织反攻来部署防守。日本女排根据不同轮次采用“边跟进”或“心跟进”防守。苏联男排把两种防守形式揉合运用,即 6号位队员根据判断决定进退,1号位或5号位队员则根据6号位队员的进退相机补位。中国队是根据来球的具体情况,采用放大“马蹄形”或缩小“马蹄形”防守,以及相机运用不拦后撤或内撤等。 现在实力相当的强队比赛,网上对抗非常激烈,1场比赛有时打 3小时,有时为争夺1次发球权或争夺1分,往往要激战10多个回合。激烈的争夺,使各项技术大都既能得分,又能失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具有攻防两重性。因此,在比赛时,对集体的协同配合,对每个队员全面掌握攻防技术和发展个人独特技巧以及培养顽强的作风等方面的要求都越来越高。  编辑本段【球员位置】  球员通常不需要掌握全部六种技术——发球、一传(接发球)、二传(举球、托球)、扣球、拦网、救球,而是通常根据球队的战术,以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专长。最常见的位置分配包含三种位置:攻手(分为主攻手和副攻手)、二传手和自由人(专职防守的球员) 为了有效阻挡对方的进攻,并在对方有足够反应时间之前将球以陡峭的角度高速弹回对方场地, 一般来说由身材较高且弹跳力好的球员担当攻手。  二传手(举球员、托球员)  二传手的职责在于组织全队的进攻,他们负责在二传时将球送至让攻手最适宜扣球的位置。二传手必须有能力和扣球队员组合出多种变化以破坏对方的防守。移动快速、传球精准是一个二传手的必备素质。一位好的举球员可串起全队的攻势,并且必须相当了解队上各攻击手的特性与习惯,在比赛中更要保持清楚的头脑与思维,另外,在某些时候举球员也必须扮演攻击手角色,所以除了练习举球技巧外,举球员也必须具备些许长球攻击能力,所以一位优秀的举球员的训练与养成也是相当辛苦的。  自由人(任意球员)  自由人是专职防守的球员,负责接扣球和接发球(救球)。通常自由人具有全队最快的反应速度和最好的一传技术。由于自由人不需要在网前进攻或防守,可以由一传技术好的矮个子球员胜任。在比赛被指定为自由人的球员不可以担任其他位置。任意球员的替换次数是不受限制的,但两次的替换之间必须隔一次死球,而且只能由被替换下场者做轮替。替换的时间必须在裁判吹哨示意发球前做更换。每一局开始前,任意球员不得先进场,必须等第二裁判核对先发球员后才可替换进场。  副攻手  副攻手是经常在靠近二传手的位置打出快攻的球员。副攻手专职拦网,因为他们必须阻挡来自对方副攻手的快攻,并且需要从中间向两边快速移动以组织双人拦网。通常副攻手是队中最高的球员,且不要求有很好的防守技术。  主攻手  主攻手是在靠近标志杆的位置进攻的球员。由于大多数传向主攻位置的球都是高球,因此主攻手往往采用很长的助跑,有时甚至从边线外开始助跑。在进攻中主攻手通常依靠强力扣杀得分,但有时也要求以斜线助跑和快攻来扰乱对方的防守。主攻手还需要掌握一传技术,因为在对方发球时他们通常作为自由人以外的第二一传点。惯用右手的主攻手最适合在4号位(前排左侧)进攻,相对的,惯用左手的主攻手最适合在2号位(前排右侧)进攻。  编辑本段【比赛阵型】  根据攻手和二传手的数量不同,排球有&4-2&、&6-2&和&5-1&三种标准阵型。4-2是最基本的阵型,只出现在初学者的比赛中,而在高级别比赛中,目前最常用的是5-1阵型。  4-2阵型  4-2阵型有4个攻手和2个二传手。二传手通常在前排中间的位置进行二传(在罕见的出现在比赛中的4-2阵型中,二传手更多地在前排靠右的位置进行二传)。因此在比赛的任何时刻全队有两名前排进攻球员。  在轮转中两名二传手对角站位。在典型的阵型中包括两名对角站位的主攻手,因此在任何时刻前排和后排都各有一名主攻手。发球之后,前排球员移动到各自负责的位置,二传手总是在前排中间。或者,二传手移动到前排靠右的位置,此时前排另外两名球员分别担当主攻(左侧)和副攻(中间),但缺陷在于缺少一名在二传手身后的进攻球员,使得对方有一名前排球员可以放心地参与中间位置的拦网。  4-2阵型很明显的弱点就是只有两名进攻球员,使得球队可采用的进攻手段很少。  从另一个角度看,二传手也是一种攻击力(虽然是较弱的攻击力),因为当二传手轮转到前排时,是允许扣球的,所以当一传过来的球近网时,二传手可以选择击球过网(二次球)。这意味着在其他情况下可以忽略对二传手进行拦网的对方球员,此时必须留意二传手的进攻,那么我方的进攻球员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机会。  6-2阵型  在6-2阵型中,总有一名球员从后排移动到前排进行二传,三名前排球员全部担当进攻位置。因此,所有六名球员都会在某些时刻担任攻手,其中有两人需要担任二传手。所以,6-2阵型实际上是一种4-2阵型,只不过由后排的二传手穿插到前排负责二传。  6-2阵型需要两名二传手,在轮转中对角站位。除二传手外,典型的阵型中还包括两名副攻手和两名主攻手。采用对角站位的方法,任何时刻前后排各有一名主攻手一名副攻手。在发球之后,前排球员移动到各自负责的位置。  6-2阵型的优势在于每一时刻都有三名前排进攻球员,使得进攻手段最大化。然而,6-2阵型不仅要求球队拥有两名高质量的二传手,还要求这两名球员在前排时又是有实力的攻手。在国际级比赛中,只有古巴国家女子排球队采用这种阵型。  5-1阵型  5-1阵型中只有一名球员担任二传手,不管他的位置在前排还是后排。因此当二传手在后排时,全队拥有三名前排攻击球员;而当二传手在前排时,只有两名前排攻击球员。加起来一共五名。  在5-1阵型中,轮转中与二传手对角站位的球员称为接应二传。一般来说,接应二传不参与一传,当对手发球时,接应二传站在队友们的后方。当二传手位于前排时,接应二传可以作为第三进攻点(后排进攻),这在现代排球中已经成为各队提高攻击力的常用手段。因此接应二传通常是队中扣球技术最好的球员。后排进攻通常来自后排右侧(1号位),但在高级别的比赛中从后排中间位置进攻的情况正在增多。  5-1阵型的一大优势是,二传时总有3个攻击点可攻选择。如果二传手运用好这一点的话,对方的副攻手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主攻手组织双人拦网,增加了我方进攻得分的机会。另一个优势是,当二传手位于前排时,他可以采用二次球进攻,这样能够进一步扰乱对方拦网球员:我方二传手可能扣球,也可能传球给进攻球员中的任何一位。一个优秀的二传手能深刻理解这一点,不仅能二次球进攻或者传快攻,还可以能够设法迷惑对方球员。  5-1进攻阵型实际上是6-2阵型和4-2阵型的混合:当二传手在前排时,看起来与4-2阵型相似;当二传手位于后排时,又与6-2阵型相似。  编辑本段【比赛方法】  一、赛前准备:  第一裁判主持抽签,首先选择发球权、球区。  二、比赛开始过程与停止:  第一裁判员鸣哨后,在各自场区端线站好,再鸣哨时按原定位置(比赛前填写的位置表)站好。  三、得分:  A、一方发球后对方接球失误、犯规或球落到对方场内,即发球方得分,继续发球;  B、如发球队员发球违例或发出界外则对方得分,换发球。  四、暂停、换人:  每局比赛中各队均有2次暂停,6人次换人机会。(成死球时可要求)  1、暂停:每局比赛中各队均有2次暂停;正规比赛每8分一次技术暂停。  2、换人:  A、主力队员只能退出比赛一次,同一局中他再次上场比赛时,只能回到该局替换他的队员位置。  B、替补队员每局只能上场比赛一次,可以替换任何一个主力队员,同一局只能由被他替换下场的队员来替换。  注:比赛开始上场的队员为主力队员,其它队员为替补队员。  编辑本段【比赛规则】  排球比赛场地为18米×9米的长方形 ,四周至少有2米空地,场地上空至少高7米内不得有障碍物。场中间横划一条线把球场分为相等的两个场区 。所有线宽均为5厘米。场地中线上空架有球网 。网宽1米 ,长9.50米,挂在场外两根圆柱上。女子网高2.24米,男子网高2.43米。球网两端垂直于边线和中线的交界处各有5厘米宽的标志带 ,在其外侧各连接一根长1.80米的标志杆。球的圆周为65~67厘米,重量为260~280克,气压为0.40~0.45千克/厘米2。,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排球的起源和发展】
排球运动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旧称麻省)霍利约克市,一位叫威廉斯·盖·摩尔根的体育工作人员发明的。当时,网球、篮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认为篮球运动太激烈,而网球运动量又太小,他想寻求一种运动量适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室内娱乐性项目,就想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这种游戏开始时,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网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网球的体积扩大;三,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于是,该市的“司堡尔丁体育用品公司”试做出了圆周为25—27寸(约255—346克)规格的球。第二年,有位博士将此球命名为“华利波”,意为“空中飞球”。但因经过试用效果很好,就决定采用这种球。现在国际标准用球虽历经百年,进行了千百次的改进,但球的规格和第一代的球几乎差不多。
这种新上市的球类项目,最初没有固定的名字,也没有一定的场地和规则。参加比赛的双方人数不限,只要不使球落地,从网上回击到对方场地便行。第二年,斯普林菲尔德市立学院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它定名为“VolleyBall,意即“空中飞球”。
排球这个新的运动项目,于1896年春田市春田青年会干事培养学院青年会召开青年会体育干事会时,该校学生以示范表演的形式与观众正式公开见面,就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同年,在春田市举行了第一次排球公开赛。这是世界上第一场排球比赛。当时比赛采用五人对五人。从那以后这个新的运动项目在各学校迅速开展普及开来。与此同时,也引起了美国军队的兴趣,并把排球列入军事体育项目,广泛在军队中开展,在空军中一度达到狂热的程度。
排球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说是1905,一说是1913年。将“华利波”改称“排球”是在1925年3月举行的广东省第九届运动会上,主要取其分排站立之意。在1964年东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奥运会上,首次进行了排球比赛。
这个新的运动项目最初起名叫mintonette(小网子),1896年由春田市霍尔斯特德教授建议取名为Volleyball(空中连续击球之意)。这个名字沿用至今。Volleyball在我国最早译为“队球”,后改“排球”。排球运动自1895年创始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排球从开始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游戏、娱乐的手段,发展到今天已成为遍及世界五大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排球规则的起源和传播】
第一个排球规则是美国人卡麦隆先生通过斯波尔丁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它规定采用“轮转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场人数为6人的规定。从此,欧美开始流行6人排球。
春田学院是排球的发源队,该院的青的会是最早传播排球运动的组织。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传教士、春田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都成为排球运动的初期传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传入加拿大。同年传入亚洲的印度。19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美国军队将排球带到欧洲。至于排球是于何时何地由何人介绍到中国的,已无法考证。但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早在1905年在中国的南方广州、香港等地就已开展了排球活动。在排球运动传入我国的初期,除一些教会学校开展并传播外,基督教青年会在推广和传播这个项目上,也引起了相当的作用。
排球运动,1900年传入亚洲,在开展的初期上场人数不是6人而是16人。据菲律宾排球介绍人、美籍F·S勃朗先生说:“当时美国有体育馆,较适合于6人排排球。亚洲人多,又多在室外进行,要考虑多数人能参加排球运动。”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勃朗先生向菲律宾和日本介绍的都是16人制排球。故在1913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采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12人制,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办的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首次介绍了6人制排球规则与比赛方法,1951年正式采用6人制。从此,6人制排球在全国逐步地开展起来。编辑本段【排球运动的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
2、技术的全面性:规则规定,每个队员都要进行位置轮转,既要到前排扣球与拦网,又要轮到后排防守与接应。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进行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
3、高度的技巧性:规则规定,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
4、激烈的对抗性: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高水平比赛中,对抗的焦点在网上的扣拦上。在一场比赛中,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水平超高的比赛,对抗争夺也越激烈。
5、攻防技术的两重性: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项目,这种情况在决胜局比赛中更加突出,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因此,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6、严密的集体性: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水平越高的队,集体配合就越严密。编辑本段【排球知识和规则】
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由中线将球场分为两个相等的场区,中线设置长9.50米、宽1米的球网。男子网高2.43米,女子网高2.24米。球由皮革制成外壳,内装用橡皮或类似物质制成的球胆,重260~280克。1912年规定双方上场的运动员必须轮转位置。1917年规定每局为15分。1918年规定上场运动员每队为6人。1922年规定每方必须在3次以内将球击过网。比赛方法以前采用发球得分制,日国际排联决定改为每球得分制,仍为五局三胜,前四局每局先得25分者为胜,第五局先得15分者为胜,若出现24平或14平时,要继续比赛至某队领先2分才能取胜。编辑本段【排球技术】
基本技术分为六大项 :准备姿势和移动、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网。
准备姿势和移动:准备姿势就是准备迎接各种来球的身体姿势。在排球比赛中攻防的多数技术都是在准备姿势或快速移动后完成的,因此它是完成各项基本技术的基础。移动的作用是为了接近球,保持好人与球的位置关系,以保证击球动作的合理。
比赛中常用的移动步法有滑步、交叉步、跨步和跑步 。
传球:传球是在额前上方用双手(或单手)借助蹬地 、伸臂动作,通过手腕手指的弹击力量来完成的击球技术动作。传球主要作用是把接起的球传给前排队员进攻。一个队的进攻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队的传球水平。为了争夺网上优势,使进攻战术快速多变,二传手更起着核心作用。
垫球:是在距腹前一臂距离处借助蹬地、抬臂动作,用双手前臂的前部,利用来球的反弹力将球击出的技术动作 。垫球在比赛中多用于接发球、接扣球和接拦回球,是比赛中争取多得分、少失分由被动变主动的重要技术。
发球:由队员自己抛球,用一只手将球从网上空两标志杆内击入对方场区的技术动作。发球是比赛和进攻的开始 。是排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别人制约的技术动作。攻击性强的发球不仅可以直接得分,还能破坏和削弱对方的进攻,打乱对方的部署,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威胁。
扣球:跳起在空中用一只手臂作弧形挥动 ,用手将本方场区上空的球,从两标志杆内的球网上空击入对方场区的技术动作。扣球在比赛中是进攻最积极最有效的武器,因此是得分、得权的主要手段。
拦网:队员在网前以腰部以上身体任何部位主要是手臂、手掌,在球网上沿阻挡对方击球过网的技术动作。拦网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是反攻的重要环节。拦网可将对方有力的扣杀拦起,减轻后排防守的压力,为本方组织反攻创造条件。拦网能把对方的扣球直接拦回、拦死,在比赛中是得分、得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排球战术:可分为个人战术和集体战术两大类 。个人战术即个人根据场上情况有目的地运用技术的过程,分为发球、一传、二传、扣球、拦网 、后排防守6项个人战术 。集体战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队员之间有组织、有目的的集体协同配合。集体战术包括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进攻战术是指在接对方发、扣、拦、传、垫过来的球后,全队所采取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进攻行动。进攻形式包括强攻、快攻、两次球及其转移。强攻指在没有同伴掩护的情况下,强行突破对方拦防的进攻。快攻指扣击二传传出的各种平、快球,以及用这些平、快球作掩护所组成的各种战术配合。两次球及其转移指当一传来球较高,又在网前适合扣球的位置,前排队员可跳起直接进行扣球。如对方拦网严密,可在空中把球转移给其他队员的进攻打法 。防守战术包括4种阵形 :接发球站位阵形、接扣球防守阵形、接拦回球保护阵形及接传、垫球防守阵形。编辑本段【排球的发展趋势】
自1949年举行第 1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以来,国际排球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964年奥运会把排球运动列入正式竞赛项目后,各国对它普遍重视,它的技术、战术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0年代,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排球运动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60年代,日本女排一跃而夺得世界冠军。70年代,日本、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等亚洲队,以快速多变的打法著称于世;在拉美以弹跳见长的古巴队,和进步较快的美国女排,也引起人们注目。1980年初,世界女排呈现出中、日、苏、古、美五强对峙的形势。从男排的情况看,身材高大、实力雄厚的苏联队仍处于领先地位。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中国、波兰、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和南朝鲜等队也争相全面提高技术。当代世界排球技术、战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是:
技术全面,有所专精 当前发球虽无更多新技术,但各队竞相采用长距离远程飘球、“高吊球”和一些新的发球方法与策略,以努力寻求破坏对方的垫球,进而破坏其快攻战术的组成。在一传方面,由于训练时间和比重的增加,以及垫球技术的改进,失误率已大大减少,到位率明显增加。今后必须适应各种形式的发球,以便为组成快攻创造条件。在扣球方面,一是打破了按一定步法、一定方向助跑起跳的限制,采用各种变步、变向的起跳,以适应各种临场情况;二是打破了专位分工的限制,要求兼备扣快球和打强攻的两手;三是打破了定位扣球的限制,要求在积极跑动中实现进攻;四是打破了 3点进攻的限制,发展为前排的活点进攻和后排的纵深进攻。在拦网方面,对付强攻时,采用助跑摆臂高跳后充分展肩、伸臂的技术,而在对付快攻时采用连跳技术;对付换位进攻时,不仅采用人盯人、人盯区域的拦网,有时还采用新型的重叠拦网;对付个人战术扣球时,强调提高单人拦网的独立作战能力,有时利用手在空中的移位去拦阻变线扣球,利用手后仰拦网,力图将球拦起后组织快速反击。在后排防守方面,强调掌握多种防守技术和不断发展新技术,如肩滚翻发展为横滚动的防守技术及各种挡球技术等。
高打、快变,互相促进 世界排坛的战术风格,多年来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的亚洲型和以高打强攻为主体的欧洲型两种主要的不同风格。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技术战术的发展,两种风格不断取长补短,相互为用,逐步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别,趋向于互相揉合,结合运用。有些队还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在继承发扬原有特长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打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亚洲型的队在继承发展快变打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强攻突破能力。欧洲型的队在不断提高强攻水平的同时,积极吸取快攻的打法。从排球技术的发展趋向看,单纯依靠高度和力量,或单纯仰赖快速和技巧,都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中国的强队都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吸取各国之长,坚持把高度与速度、强攻与快变结合起来,并发展各自的独特打法。
身高弹跳不断增长,扣拦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规则的修改和技术的发展,高度因素已成为当前世界强队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高度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高手长。从198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排球赛看,目前世界强队,女排平均身高都在1.77米左右,一般都拥有4~5名1.80米以上的队员;男排平均身高都在1.92米以上。1.94米以上的高大队员,各队均有7~9名,一些身材较矮的队也正在极力物色高大选手进行培养。二是弹跳高度。各队都极重视专项弹跳力的训练与提高。作为世界优秀排球运动员,女排摸高一般都在3.05米以上,高者可达3.30米左右,男排摸高一般都在3.50米以上,高者可达3.76米。
队员的高度增加和进攻能力加强,加剧了网上扣拦的对抗。现代排球比赛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全面技术基础上的网上争夺能力,扣球和拦网是比赛得分的最重要手段。没有强大的攻势和严密的拦网与防守,单靠后排防守是顶不住进攻、赢不了球的。
进攻战术,快高又多变 当前,世界排球进攻战术发展很快,正在向着高度加速度、强攻加快攻、力量加技巧、前沿加纵深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在积极跑动、交叉掩护和突然变化中实现战术配合,以期引起对方防守判断的错误,造成以多打少的有利局面。在这方面亚洲一些队掌握得比较熟练。②打破主攻与副攻机械分工的格局,主攻和副攻互相掩护进行突破,以加强全面进攻的能力,丰富战术的内容,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③在反攻中不失时机地运用快速多变战术在对方布防未定、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实行突袭。④在网的前沿组织高点或远网的进攻,以避开对方的严密拦网。⑤结合前排进攻掩护,从后排纵深地带发动攻击,组成多种配套的立体战术,以突破对方的严密拦网。⑥重视在集体战术配合下的个人战术运用,如采用两线分化(直线或斜线扣球)、平扣后区、转手转腕、打手出界和高点吊球等技巧,以加强突破能力。
防守战术,灵活多样 世界强队在加强进攻的同时,都十分注重防守的训练与提高。随着进攻的发展,在防守战术上都注意运用比较灵活多样的形式,打破过去清一色的“边跟进”防守的格局。其原则是: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的进攻特点,合理地组织防守力量,并从有利于本方组织反攻来部署防守。日本女排根据不同轮次采用“边跟进”或“心跟进”防守。苏联男排把两种防守形式揉合运用,即 6号位队员根据判断决定进退,1号位或5号位队员则根据6号位队员的进退相机补位。中国队是根据来球的具体情况,采用放大“马蹄形”或缩小“马蹄形”防守,以及相机运用不拦后撤或内撤等。 现在实力相当的强队比赛,网上对抗非常激烈,1场比赛有时打 3小时,有时为争夺1次发球权或争夺1分,往往要激战10多个回合。激烈的争夺,使各项技术大都既能得分,又能失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具有攻防两重性。因此,在比赛时,对集体的协同配合,对每个队员全面掌握攻防技术和发展个人独特技巧以及培养顽强的作风等方面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编辑本段【球员位置】
球员通常不需要掌握全部六种技术——发球、一传(接发球)、二传(举球、托球)、扣球、拦网、救球,而是通常根据球队的战术,以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专长。最常见的位置分配包含三种位置:攻手(分为主攻手和副攻手)、二传手和自由人(专职防守的球员) 为了有效阻挡对方的进攻,并在对方有足够反应时间之前将球以陡峭的角度高速弹回对方场地, 一般来说由身材较高且弹跳力好的球员担当攻手。
二传手(举球员、托球员)
二传手的职责在于组织全队的进攻,他们负责在二传时将球送至让攻手最适宜扣球的位置。二传手必须有能力和扣球队员组合出多种变化以破坏对方的防守。移动快速、传球精准是一个二传手的必备素质。一位好的举球员可串起全队的攻势,并且必须相当了解队上各攻击手的特性与习惯,在比赛中更要保持清楚的头脑与思维,另外,在某些时候举球员也必须扮演攻击手角色,所以除了练习举球技巧外,举球员也必须具备些许长球攻击能力,所以一位优秀的举球员的训练与养成也是相当辛苦的。
自由人(任意球员)
自由人是专职防守的球员,负责接扣球和接发球(救球)。通常自由人具有全队最快的反应速度和最好的一传技术。由于自由人不需要在网前进攻或防守,可以由一传技术好的矮个子球员胜任。在比赛被指定为自由人的球员不可以担任其他位置。任意球员的替换次数是不受限制的,但两次的替换之间必须隔一次死球,而且只能由被替换下场者做轮替。替换的时间必须在裁判吹哨示意发球前做更换。每一局开始前,任意球员不得先进场,必须等第二裁判核对先发球员后才可替换进场。
副攻手是经常在靠近二传手的位置打出快攻的球员。副攻手专职拦网,因为他们必须阻挡来自对方副攻手的快攻,并且需要从中间向两边快速移动以组织双人拦网。通常副攻手是队中最高的球员,且不要求有很好的防守技术。
主攻手是在靠近标志杆的位置进攻的球员。由于大多数传向主攻位置的球都是高球,因此主攻手往往采用很长的助跑,有时甚至从边线外开始助跑。在进攻中主攻手通常依靠强力扣杀得分,但有时也要求以斜线助跑和快攻来扰乱对方的防守。主攻手还需要掌握一传技术,因为在对方发球时他们通常作为自由人以外的第二一传点。惯用右手的主攻手最适合在4号位(前排左侧)进攻,相对的,惯用左手的主攻手最适合在2号位(前排右侧)进攻。编辑本段【比赛阵型】
根据攻手和二传手的数量不同,排球有&4-2&、&6-2&和&5-1&三种标准阵型。4-2是最基本的阵型,只出现在初学者的比赛中,而在高级别比赛中,目前最常用的是5-1阵型。
4-2阵型有4个攻手和2个二传手。二传手通常在前排中间的位置进行二传(在罕见的出现在比赛中的4-2阵型中,二传手更多地在前排靠右的位置进行二传)。因此在比赛的任何时刻全队有两名前排进攻球员。
在轮转中两名二传手对角站位。在典型的阵型中包括两名对角站位的主攻手,因此在任何时刻前排和后排都各有一名主攻手。发球之后,前排球员移动到各自负责的位置,二传手总是在前排中间。或者,二传手移动到前排靠右的位置,此时前排另外两名球员分别担当主攻(左侧)和副攻(中间),但缺陷在于缺少一名在二传手身后的进攻球员,使得对方有一名前排球员可以放心地参与中间位置的拦网。
4-2阵型很明显的弱点就是只有两名进攻球员,使得球队可采用的进攻手段很少。
从另一个角度看,二传手也是一种攻击力(虽然是较弱的攻击力),因为当二传手轮转到前排时,是允许扣球的,所以当一传过来的球近网时,二传手可以选择击球过网(二次球)。这意味着在其他情况下可以忽略对二传手进行拦网的对方球员,此时必须留意二传手的进攻,那么我方的进攻球员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机会。
在6-2阵型中,总有一名球员从后排移动到前排进行二传,三名前排球员全部担当进攻位置。因此,所有六名球员都会在某些时刻担任攻手,其中有两人需要担任二传手。所以,6-2阵型实际上是一种4-2阵型,只不过由后排的二传手穿插到前排负责二传。
6-2阵型需要两名二传手,在轮转中对角站位。除二传手外,典型的阵型中还包括两名副攻手和两名主攻手。采用对角站位的方法,任何时刻前后排各有一名主攻手一名副攻手。在发球之后,前排球员移动到各自负责的位置。
6-2阵型的优势在于每一时刻都有三名前排进攻球员,使得进攻手段最大化。然而,6-2阵型不仅要求球队拥有两名高质量的二传手,还要求这两名球员在前排时又是有实力的攻手。在国际级比赛中,只有古巴国家女子排球队采用这种阵型。
5-1阵型中只有一名球员担任二传手,不管他的位置在前排还是后排。因此当二传手在后排时,全队拥有三名前排攻击球员;而当二传手在前排时,只有两名前排攻击球员。加起来一共五名。
在5-1阵型中,轮转中与二传手对角站位的球员称为接应二传。一般来说,接应二传不参与一传,当对手发球时,接应二传站在队友们的后方。当二传手位于前排时,接应二传可以作为第三进攻点(后排进攻),这在现代排球中已经成为各队提高攻击力的常用手段。因此接应二传通常是队中扣球技术最好的球员。后排进攻通常来自后排右侧(1号位),但在高级别的比赛中从后排中间位置进攻的情况正在增多。
5-1阵型的一大优势是,二传时总有3个攻击点可攻选择。如果二传手运用好这一点的话,对方的副攻手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主攻手组织双人拦网,增加了我方进攻得分的机会。另一个优势是,当二传手位于前排时,他可以采用二次球进攻,这样能够进一步扰乱对方拦网球员:我方二传手可能扣球,也可能传球给进攻球员中的任何一位。一个优秀的二传手能深刻理解这一点,不仅能二次球进攻或者传快攻,还可以能够设法迷惑对方球员。
5-1进攻阵型实际上是6-2阵型和4-2阵型的混合:当二传手在前排时,看起来与4-2阵型相似;当二传手位于后排时,又与6-2阵型相似。编辑本段【比赛方法】
一、赛前准备:
第一裁判主持抽签,首先选择发球权、球区。
二、比赛开始过程与停止:
第一裁判员鸣哨后,在各自场区端线站好,再鸣哨时按原定位置(比赛前填写的位置表)站好。
三、得分:
A、一方发球后对方接球失误、犯规或球落到对方场内,即发球方得分,继续发球;
B、如发球队员发球违例或发出界外则对方得分,换发球。
四、暂停、换人:
每局比赛中各队均有2次暂停,6人次换人机会。(成死球时可要求)
1、暂停:每局比赛中各队均有2次暂停;正规比赛每8分一次技术暂停。
A、主力队员只能退出比赛一次,同一局中他再次上场比赛时,只能回到该局替换他的队员位置。
B、替补队员每局只能上场比赛一次,可以替换任何一个主力队员,同一局只能由被他替换下场的队员来替换。
注:比赛开始上场的队员为主力队员,其它队员为替补队员。编辑本段【比赛规则】
排球比赛场地为18米×9米的长方形 ,四周至少有2米空地,场地上空至少高7米内不得有障碍物。场中间横划一条线把球场分为相等的两个场区 。所有线宽均为5厘米。场地中线上空架有球网 。网宽1米 ,长9.50米,挂在场外两根圆柱上。女子网高2.24米,男子网高2.43米。球网两端垂直于边线和中线的交界处各有5厘米宽的标志带 ,在其外侧各连接一根长1.80米的标志杆。球的圆周为65~67厘米,重量为260~280克,气压为0.40~0.45千克/厘米2。,希望对你有帮助!
球类的一种
一种运动。。
排球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排球一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