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是爸爸生的吗爸爸教育中心都主要针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小学生社会化水平》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小学生社会化水平”
【内容摘要】 &
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我们发现传统的德育要求过高,过于统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社会规则;教师教育方式陈旧单一,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合作技能缺乏;父母生存状态不佳,导致学生冷漠、敌对等不良社会情感产生;独生子女特有的生活条件,导致其适应力低下。我们认为,学生较低的社会化水平,其根源在于其心理健康问题;反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阻碍其个体社会化进程。如果不在学生时期解决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等他们成人后步入社会,不但自己难以适应社会,还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立足于学校社区背景和生源状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出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小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
我们理解的“社会化”是:个人根据其身心基础和发展要求,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所属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知识技能与行为模式,并将其部分内化为自身个性特征的过程。我们以此设计了“小学生社会化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和分析调查问卷、收集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确定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态度、社会行为习惯、社会适应力四个方面作为我校研究小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指标。在课题整个进行当中,我们不断完善和调整,根据四年来我校出现问题的多寡,将上述指标作为小学生社会化一级指标,从中分解出8个二级指标,再分解为28个具体行为,表现为三级指标,最后按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具体要求细化为四级指标,使贯彻培养目标有方向,评价目标有标准。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题,我们提出了尊重平等教育理念,拟定了“小学生社会技能21条”,围绕提升学生社会化水平,创造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我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小学生社会技能21条”为内容,编写了6册校本教程《心理健康活动课资源包》,采用了20分钟的短课形式,成功地总结了社会化水平下的心育课模式:“体验——反思——实践”。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心育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社会化交往技能和协作精神。
二是在班队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社会化水平。为了优化了班级人际关系,我们开展了无批评教育,为了促进了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行“小目标自我管理”,为进行“社会角色”教育,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副班主任制,这些班级活动帮助学生认同集体规范,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有效地改善了自身的行为。
三是在少先队活动中提高学生社会化水平。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德育的传统形式——“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了“心育队会”。如“76路公交车调查”、“模拟城市”等活动,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社会角色,初步参与社会生活,在自主教育中体会到社会规则,习得社会技能。
此外,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体操(手语操)相结合,创编6套“心育操”。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调节情绪、学会内省、真切感悟,这种方式切合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达到了潜移默化地教育效果。针对个别问题学生而开设的“知心小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宣泄和转移不良情绪的场所。我们将个体咨询中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利用学校电视台、广播、宣传栏等途径没,定期进行团体辅导,更大面积地发挥了“知心小屋”的作用。
我们从案例分析、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对比研究等途径,分析研究效果发现:(一)学生自我认知更准确,积极认同社会规则,预测社会行为和社会道德判断能力提高,社会认知能力有显著改善;学会识别和调控自己情绪,同情心、责任心趋于稳定;初步形成与人交往的技能,养成了文明卫生的好习惯;学会积极关注、参与社会生活。(二)教师由“评价性的学生观”转向“移情性学生观”,自身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教育行为不断走向成熟。(三)学校形成了办学特色,强化科研兴校意识,形成了人文化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学校竞争力。研究效果在德育实效性、学生自评、家长反馈、教师体会中得到了验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社会化
一、校园对心理健康的呼唤——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花朵,美丽而娇嫩。全社会都期待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当我们越关注孩子们,就越发现他们除了学习以外,其实还有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一些行为影响着他们,一些麻烦困扰着他们,而这些问题同样也困扰着他们的老师们和家长们,问题出在哪儿?
(一)传统的德育要求过高,过于统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社会规则
从我校过去的德育要求来看,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我校学生实际,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校内的德育要求没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性的手段和方法,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常用的德育方式往往在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缺少体验性实践,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 && 1、忽视内需,导致攻击性和退缩性行为。
小超今年7岁,由于经常变换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一直处于比较混乱、放任的状态。上学后,小超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排队时东张西望,招惹周围的同学;上课时不遵守纪律,我行我素,当众顶撞老师;课间经常做一些不文明的游戏,只要有人惹他不高兴,就大喊大叫,甚至经常打骂同学;不讲卫生,座位周围又脏又乱,饭盒,水杯,书本等扔一地,还经常往同学身上吐口水。
【对于这样的孩子的确无法达到学校德育“一刀切”的高标准高要求,因而老师的批评、斥责、否定、学生团体的排斥、拒绝就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其攻击型行为的升级。】
像小超这样的孩子每个班都有,他们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
小英胆小害羞,不爱说话,她总是与少数固定的几个小朋友玩,从不主动去结交更多的同伴;当老师要求在小朋友面前发言或表演节目的时候,她的声音总是很小,扭扭捏捏,脸红害羞,不敢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一遇到陌生人,就会不知所措,躲在父母身边。
小黄自幼与爷爷生活在一起,总是独自一人玩,喜欢独自游戏,上学后,面对同伴态度冷漠、消极,不愿与人交往,自卑胆怯,特别在意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讥笑,常常哭泣,逃避集体活动。
这种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可能是安静、听话的“乖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不会有太多的朋友;在面对竞争和挑战时,往往会因为害怕失败而退缩不前。
这种孩子性格内向、胆小,进入学校后,由于德育要求过高,标准过于统一,导致其无法得到有效帮助,胆怯、害怕等情绪等不到缓解,甚至,会在高标准面前产生更加强烈地自卑感、挫折感,使退缩行为加剧,社会适应不良程度加深。
2、苛求完美,导致“过度社会化”。
传统德育苛求完美。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的老师总是对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出错,今天一点小错,会酿成明天的大错”等等,苦口婆心,给予经常性的强化,甚至对小差错搞“上纲上线”,使学生养成谨小慎微的性格,严重的还产生心理学上的“无差错症”:他们如履薄冰,惧怕错误,不能容忍自己哪怕是很小的过错;他们根本就不敢存有“不干净”的想法;偶有小的差错就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不具备在错误产生之后积极地挽回其不利影响的意识和能力。&
小刚是家里的独子,做什么事情都十分认真,1-5年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此,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可是,小刚却并没有旁人想象的那样快乐。5年级时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在爹妈、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我是听话的三好生,而我内心的痛苦又有谁知?我不敢做错任何一件事,不然,老师就不喜欢我了,同学们也会看不起我。我真的好累!”有几次他没办好老师交代的任务,考试成绩没拿第一,就闷闷不乐,心事重重。性格逐渐变得孤僻内向起来。到后来,每天回家后,就一个人埋头思考:自己为什么没考好?为什么自己总是那么差呢?“他越是这样,成绩反而越差。”小刚的母亲陈女士说。
【这个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事例反映了学校德育带来的儿童“过度社会化”现象,它导致儿童产生无力感、失败主义、负罪感等等。为自己有悖于社会期待的行为或言行感到过度敏感,最后会变得为自己感到羞耻。】
大多数孩子都会做一些错事,但过度社会化的儿童比正常社会化的儿童更容易感受社会期待的限制。他们对错误缺乏正确认识,不敢做错事,认为必须尽量避免犯错误。而这一切实际上又难以完全避免,“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一旦犯错,这些孩子会感受到内疚,甚至产生沉重的负罪感。
(二)教师教育方式陈旧单一,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合作技能缺乏
课堂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阵地,也是学生社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渠道。陈旧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承载这样的重任。传统的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主,人文素质教育薄弱,创新能力差,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学生死记硬背,讨论课与社会实践机会少,动手与科研能力训练机会少。
1、单向、呆板的教学模式,导致合作意识不足。
传统教学一般都以教师为主体,教学的各环节,尤其是教材和教法,都是以成人的角度处罚,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更多地只能被动接受。封闭的学习活动,没有给学生创设人际交往的空间和机会,缺乏合作氛围,导致合作意识淡薄。
2、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方式,导致交往技能单一。
在中国教育史上,师道尊严历来受到推崇,教师是权威,学生是服从者。在观察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例子。
亮亮和齐齐发生了争执,怎么办呢?告老师!老师听完两人的“申诉”,义正严词的作出了“审判”:亮亮你为什么又惹别人?这件事是你的错,你必须向齐齐道歉。于是,“被告”低下了头,原告胜利地走出了办公室……
像这样的事情,在学校教育中比比皆是。从表面上看,事情似乎得到了解决。在低年级孩子的心中,教师的话都是权威的,所以,学生认为有问题找老师解决是最好的办法。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教师的教育方式来反思,以上的教育策略过于简单肤浅。教师运用自己的权威代替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只注重了判断的结果,却忽略了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主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交往中的合作技能没有作出有效的辅导。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唯权威是从自我判断能力低下,交往技能单一贫乏。
综上所述,陈旧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与竞争能力,自主独立地思考、判断、辨别与决择的能力,自觉践行能力等的发展。
(三)父母生存状态不佳,导致学生冷漠、敌对等不良社会情感产生
我校大部分孩子的父母,是下岗工人和来自各地的打工者,他们生活飘泊无依,整日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多数人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收入较低,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存压力打,对社会极端不信任,导致其事事以保护个人的自我利益为中心。这些家长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了示范和暗示效应,导致学生冷漠、敌对等不良社会情绪。
园园在学校很出名,是著名的“耿大哥”。虽然才四年级,却已年满14岁,是六年级学生都怕的“人物”,据说,打遍全校无敌手。班主任三天两头把他领到大队部接受“再教育”。这时候,他总是倔强地低头站着,一言不发,偶尔用木然而冷淡的表情瞟向窗外。
&& 园园出生在外地务工人员家庭。全家仅靠父亲搬运货物为生。母亲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曾经两次被人贩拐卖。园园是第一次被解救时带回的孩子,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继父从不管教孩子,园园直到10岁才入学。小学一年级起,母亲就管不住他。经常衣食无着的园园很早就和社会不良分子来往,沾染了打群架、抽烟、偷窃等坏习气。老师的苦口婆心,在复杂而艰难的社会环境面前是那么苍白。
15岁时,园园被父母转入工读学校。一年多后,不时看到园园跟着社会上半大的孩子在校门外逗留,勒索小孩子的钱财。那时,他已经失学了。
老师们常常谈起他,班主任还伤心地说:“太可怜了!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园园的家长自己处于混乱的生活状态,对孩子放任自流,学校教师又缺乏对此类学生有效的干预方法,造成了这种教育的悲剧。】
(四)独生子女特有的生活状况,导致其适应力低下
独生子女被夸大其辞地称为“小皇帝”。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特殊,因而导致其入学后,在学校适应和环境适应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
&&& 1、“小太阳”地位,导致利他性不足。
“独生”的环境对学生成长有许多不利的因素,过分的疼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有些家长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有的孩子稍不称心,就大吵大闹,逐渐养成 “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小于就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例子。他在班里是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与同学关系不好,与老师关系紧张。遇到挫折就大发脾气,经常赌气。大家都管他叫“小霸王”,都不愿和他交朋友。
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有矛盾时,只知道辩解、争吵、闹意见,难以互相迁就、妥协、和解,因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导致利他性不足,只考虑自己利益,很少关心别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2、父母过度保护,导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低下。
独生子女通常容易处在家庭的中心位置上,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是好群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学校举行巧手节活动,在进行节前训练时,老师们发现一年级孩子大多数不会系鞋带,而三年级学生大多不会削苹果,绝大多数同学不会洗自己的衣服。发生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家长认为孩子小,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懒惰、无能、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的不良习惯。
许经茹,三年级转来的一个模样文静的女孩,因为家长怕她受欺负,所以回家后基本上不让她下楼去和同院的孩子玩。她在学校不爱说话,也没有朋友。上课时几乎从不举手发言,如果在她没有举手的情况下请她回答问题,她可以一直站在座位上一声不吭。课间,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校园里转来转去,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勉强加入同学的游戏中,而且表现得非常紧张,拘谨。一段时间后,当和她一起转入的另外三位同学早已和同学们融为一体时,她仍是显得格格不入。
【以上事例表明,过度保护会限制儿童的活动积极性和独立性,压抑他们的创造性,妨碍他们与其他人的正常交往,因而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束缚。过度保护的结果,带给儿童的常常不是安全和快乐,而是焦虑和失望。当他们一旦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现象。】
2001年,我校对300名学生进行了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测试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社会认知能力较低,缺乏交往技巧,如:25%的学生处理同学之间的意见和冲突方法简单,效果不佳;54.5%的学生感到与同学相处不融洽;34.5%的学生不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其中男生尤其明显;44.5%的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对父母的依赖性强。
(五)多元化社会,导致学生社会规则意识落后
&&&规则意识是遵守各类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多元化的社会现状,对学生的规则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许多孩子难以分辩各种社会现象,导致社会规则意识落后。
我校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从不举手,经常大声在下边接嘴,一旦同学回答错误,就会发出嘲笑声。下课后在楼道里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甚至入厕、洗手都相互推搡。有些孩子在家里用完物品从不归回原处,随地乱扔,见人也不打招呼,不能按照有序的作息时间进餐、睡眠、起床。还有些孩子做事拖拉,穿衣、洗漱、吃饭、作业等动作都慢,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孩子进别人房间不知道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输了就耍赖;说错话或做错事时不懂得道歉。一名五年级学生家长曾向老师反映:“听说我儿子偷了班里同学200元钱,已经被他花掉了。我们只好还给人家。没过多久,他又拿了家里400元钱。问他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压岁钱放在你们那里,我拿的钱是借给好朋友急用的。’后来,我们找他的好朋友对质,才知道根本没有向他借钱那回事。另外,他还买过一些小玩具和不干胶画片,然后再私下高价卖给同学。他还多次请同学替他抄写作业,并给人家付劳务费。表面上他老老实实,实际上常说谎话,要是不改正,长大怎么得了?” 【这个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则意识教育和行为训练。我们发现不少孩子为了迎合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经常做出一些假象。加之一些父母从不与孩子讨论“行为规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些方面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是考察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反过来,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也是考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标尺。人的心理健康并不单纯是社会化的问题,实现人的社会化也不只是为了人的心理健康。二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交叉、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
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学生较低的社会化水平,其根源在于其心理健康问题;反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如果不在学生时期解决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等他们成人后步入社会,不但自己难以适应社会,还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指导儿童社会化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即,通过我校广泛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来促使大面积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为此,我校提出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小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
我们界定了社会化的内涵,根据分析调查,将社会化具体为“社会化指标体系”。我们以研究整理的社会化指标为纽带,以尊重平等为基本理念,重点研究小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态度、社会行为习惯、社会适应社会力。
1、我们理解的“社会化”
刚提出“学生社会化水平”这一理论时,教师当中立即产生了争议。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社会化就是研究更贴近社会的需要和标准;而另一部分教师认为,社会化涵盖的面太广,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于是,我们采用调查法,收集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和整理。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界定了我校课题中“社会化”的涵义。
即,个人根据其身心基础和发展要求,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所属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知识技能与行为模式,并将其部分内化为自身个性特征的过程。促使儿童的社会化要达到两个目的:首先是获得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其次是获得改造社会的能力,以推动社会前进。
根据社会化的概念,小学生社会化水平的高低应该考察多方面的内容,为了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我们重点研究小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态度、社会行为习惯、社会适应力。
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有积极的认识,唤起他们自我认知、自我保健的良好意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化水平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提高,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实现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
(2)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有效转变,并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的问题上,有一整套指导思想正确、运作切实可行、各具特点又都能产生确切效果的教育方式手段和途径。
(3)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整个学校内部鼓励大家参与、教育科研导向、认真研究问题、追求教育教学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得到确立。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都得到落实。
2、课题实施的灵魂——尊重平等的理念
儿童天生具有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教师们常常会发现,如果一刮风,一下雨,孩子们就无法专心上课,眼睛总是盯着窗外。于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索”的需求,教师特意在特意带孩子走出教室,听听风声,用身体接触细微的雨滴,让孩子在看、听、摸中感知这种日常可见的自然现象。孩子们围着老师不时地问:“小雨点的家在哪里?”“怎么水洼里有我的影子呢?”“风和雨是好朋友吗?”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了解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了观察与感受身边的事物,充分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尊重,也激发了孩子们勃勃的求知欲望。
3、寻找研究的纽带——设定社会化指标
&& && && && &&
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助于课题组发现学生中真实的问题,进而形成社会化指标。
二级指标又重新归类。列出社会化一、二、三、四级指标。以“四个因子”(社会认知、社会情感态度、社会化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力)作为小学生社会化一级指标,分解为8个二级指标,再分解为28个具体行为,表现为三级指标,最后按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具体要求细化为四级指标,使贯彻培养目标有方向,评价目标有标准。
小学生社会化指标表(附1)
社会化指标的完善过程,是教师们提升理论水平的过程;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和家长身边的过程;是教师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老师们通过四年的苦苦磨砺,体会过理性思考的艰辛,体会过走进孩子心灵的快乐。社会化指标是我校课题研究的纽带。
1、让心展开笑颜——心理健康活动课校本课程开发
小学生二十一条社会技能
(1)好好玩:(技能1-3)公平游戏;做个好赢家;做个好输家。
(2)保持积极心态:(技能4、5)积极探索;给予和接受称赞。
(3)勇敢和冒险:(技能6、7)接近和加入;当众发言。
(4)合作:(技能8-14)商量;处理争吵;建议和劝说;做小组决定;尊重他人观点;分享;容纳他人。
(5)做个有趣的人:(技能15-17)倾听和恰当地提问;讲个有趣的故事;有趣地谈话。
(6)保护自己:(技能18-21)告诉别人不要欺侮你;不理会为难你的人;学会说"不";向大人求助。
专设的心理健康课,是课题实施的主要渠道。它是让教师走进心理教育,走进孩子心灵的桥梁。
我们的教师,通过一次次心育课的研究,学会了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技能,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心育手段,更重要的是,蹲下身来,用孩子的视野看孩子的世界。我校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小社会”,辅助学生习得社会技能,提高社会化水平。我们开设以社会化指标为方向,以社会技能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验班每周一节,时间为20分钟短课。由专职心育教师和班主任任课。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把社会化指标具体为外显行为(21项社会技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常见社会技能问题,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程。
(1)课程目标:
①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
②我们希望通过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设计,使其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知、情、意、行及个性、品德,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化认知水平,强化积极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心理的最佳发展。
③团体辅导的具体目标:
  ——关注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 ——关注与指导学生提高控制与调整自身情绪情感的能力
 & ——关注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沟通的技巧,提高对冲突的处理和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注与指导学生提高控制和协调自我行为的能力 
(2)心育资源包目录(附2)
(3)社会化水平下的心育课模式研究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心理学常识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我校重点研究的是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因此我们力求选择和开拓最恰当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社会化情感、社会化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总结梳理,我们将其归纳为“体验——反思——实践”模式。
① 唤起学生对社会生活情景的回忆,感受社会角色的心理活动,产生强烈感悟。
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放松,祝你成功》一课时,老师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坐在主席台上上课,今天的教室特别大,周围的一切也分外陌生,讲台、课桌、黑板,一切是如此的陌生。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老师,正用眼睛盯着我们,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当时真实的心理体验,如兴奋、紧张等
接着老师通过自我披露,与学生共情:“其实,站在这里,在这么多人的注视下,给大家讲课,对于老师来说,也是第一次。此时我和你们一样,也感到手心出汗,心里怦怦直跳。
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人,即便是个伟人,在他第一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这是一种很正常、很自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我有点紧张。不必为此感到不好意思。”
最后,创设情境,观看小品表演《如此考级》,让学生讨论:“紧张会带给我们什么呢?”生:失败、烦恼……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语言描述渲染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堂上紧张气氛。再通过教师的自我披露,让学生认识到紧张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它是面临压力、内心冲突时产生的应激反应。在观看小品后,展开讨论,充分认识紧张情绪对生活的危害,产生强烈的感悟。】
如《嘟嘟为什么不受欢迎》一课
师:嘟嘟为什么不受欢迎?
甲:他把小丽的蝴蝶吓跑了。
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乙:他看不懂小丽的手势。
丙:他看不懂小丽的表情。
丁:明明小丽马上就要捉住蝴蝶了,在最关键的时候,他大喊一声,蝴蝶飞了。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看来,了解他人的态度,判断当时气氛真的很重要。
&【由于小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不够准确,领悟他人的态度不够敏感,这是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的表现。通过观看小品,感受角色的心理活动,再展开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促进自我感知,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以及周围人认知的准确度和敏感度。】
如:《放松,助你成功》一课中
师:为了缓解紧张情绪,老师教你们一个深呼吸放松法。
轻轻闭上双眼,现在请你这样做:慢慢地……深深地……吸一口气,请保持一会……再保持一会……(停10秒)好,请慢慢地呼气……慢慢地把气呼出来……我们再来一次。吸……保持……再保持……呼……一吸……一呼,……
请大家睁开眼睛,谈一谈,当你吸气、保持、再保持时,什么感觉?现在你们感到怎样?
甲:我觉得很舒服。
乙:我觉得全身都放松了。
丙:我好像忘记了一切,到了一个特别开心的地方。
丁:我不紧张了,就和平时一样。
……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放松的技巧,引导学生再次体验,认识到这个方法对缓解紧张情绪有很大的帮助。相信学生在学了这课后,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初步掌握简单的放松方法。】
(1)结合社会化指标,挖掘教材蕴含的心育内容
 全体教师在每期开学初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社会化指标,挖掘本学科心育内容。·
例如:在《&纸船和风筝》课堂实录中&&& 师请扮演小松鼠和小熊的同学来谈一谈:是怎样交上好朋友的?&&& 师:就这样纸船和风筝使它们成为好朋友,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它们俩竟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如果你是这两个小动物,心情会怎么样呢?& 甲:我现在的心情特别难受,真有些后悔,要是不吵架该有多好,就能跟小松鼠继续玩了!& 乙:其实,我真的想给小松鼠放风筝与它和好,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怕它不理我。& 丙:我的心情也很难过,每天都给小熊折一只纸船,但不好意思放,怕小熊不理我& 师:快看!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出示风筝图片)咦?我怎么发现有一只小松鼠哭了呢?& 甲:我看见小熊放的风筝,我太激动了,他终于原谅我了,我们又可以成为好朋友了!& 乙:我主动与小熊和好,它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太高兴了,所以就哭了。& 师:多么感人的小故事呀!大家体会得很好!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小动物说一说。& 丙:小熊你应该学会与别人沟通,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丁:小松鼠我觉得你很了不起,你能主动与小熊交朋友,而且与朋友吵架之后,你主动与对方和好,我今后要向你学习。&& 师:老师真心地愿你们在生活中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愿这个动人的小故事,永远珍藏在你的心底。谢谢同学们今天与我渡过这美好的时光!
【在这一课中,教师通过选择小动物之间的建立友谊的内容,通过情节、情境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的社会认知能力,增强其人际交往技能。】
此外,在体育教学中,借助学生喜欢的游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各种意志品质。例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多让那些身体素质差又比较胆小的学生担任勇敢的"母鸡"角色。角色扮演对学生改变胆怯心理会起到积极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社会化交往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我校在学科渗透这一途径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它使学生们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科成绩,还可以提高社会技能和同伴接纳性。
一位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为自然课带来的变化》一文中谈道:
自然课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要学习形式,而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常因不良的同伴关系导致活动不能进行,时常产生挣抢、吵闹、不参加活动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课题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以来,我采用“角色扮演法”和“角色互换法”,教给了学生一定的合作技能。
“角色扮演法”:给4小组每个人特点的四个角色:组长—领取、摆放、归位器材、对成员工作进行评价。
操作员——进行实验操作。
记录员——对实验做记录。
记时员(噪音控制员)——记时、控制音量。
“角色互换法”:每次活动互换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乐趣以及艰难。
【通过小组合作训练,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学会了从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以及如何在分工合作、各尽其责上达成统一目标,让课堂交往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各学科教师经过几年的研究,总结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方法:
(1)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相互依赖。
& &例如: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自控与倾听》课堂实例中: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说:“今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选出你们小组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希望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后我们还要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每个小组开始活动时,喊出本组的口号,互相激励,互相鼓劲。
甲组:神龙组胜利胜利。
乙组:小精灵组得第一。
丙组:花仙子队必胜必胜。
……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小组意识,让大家明白小组成员的成功就是大家的成功,小组成员的失败就是大家的失败,要让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分担失利的悲伤,要激励大家通过相互帮助,相互教育,共同创建优秀小组。】
(2)指导学生学会自控守纪,善于表达。
在活动时,老师说:“在四人小组合作时,由组长负责依次发言,每个同学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噪音控制员监控音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
活动开始,甲组长:你第一,你第二,你第三,我最后。别人发言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甲组噪音控制员:我们大家要小声一点,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发言。
……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噪音控制员的监控作用,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中认真倾听,自主表达,有组织、有纪律地完成小组合作任务。】
(3)教会学生耐心倾听、微笑接受的良好社会交往技能。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最初个别小组成员未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老师就引导发言同学在发言时先说:“请各位同学支持我的发言。”并提出“比一比,谁能做一名伟大的倾听者。”
我们的倾听技能训练分年段有不同要求,低段学生应在同学发言时有明显的身体语言,如面向发言同学,眼睛看着对方;中段学生除以上要求外,还应对发言内容用点头、微笑或皱眉等表情表达自己的态度;高段学生还应在理解发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认真的倾听、关注的眼神、认同的微笑、恭喜的掌声等方式激励交流发言的同学。在合作学习结束前,小组长或者专门的组员要逐步学会用激励的语言对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价,让大家获得成功的体验。】
(4) 引导学生以诚相待,互助互利。
教师在巡视小组活动时,发现个别学生表达有困难,于是让组长和其他组员对他们提供帮助。老师说:“对于有困难的同学你们要帮助他们,让他们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甲组长:我来帮助你吧。请你先听我说,再学着我的样子说一说。
乙组员:我对你的发言想补充一下……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同伴教育,发挥小组长的特长,让小组长成为本组的“引路人”,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促进大家共同发展。】
(5) 参与活动及时点拨,有效调控。
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依次发言,但个别小组讨论很久意见不能统一。
师:你们还没选出来吗?
甲:老师,我喜欢的小动物和他们的不一样。
乙:我喜欢小鹿,他喜欢小猴。
丙:他们都不喜欢河马。
师: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建议:当大家意见不一样时,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再试试。
(很快小组统一了意见,选出了最喜欢的小动物)
【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教给学生小组活动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到小组活动的快乐。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善于倾听,积极吸取别人的优点,通过学生组间交流,提高交往技能,促进其认知结构的优化。】
总之,“合作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合作”。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率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儿童社会化水平。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个小社会,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形成的,学生在集体中认同集体的规范,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改善自身的行为。所以,班级必然成为心育的主战场。
1、维护教师心理健康,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更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因而极易引起角色错位及冲突,从而导致心理困惑。而教育教学是一项创造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教师的劳动又具有常规性、重复性的特点。教师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焦虑、自卑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并且,教师面临多重的人际关系,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学校在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同样注重教师心理健康的培养,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
有的老师说:“有了这半天时间,我就可以带孩子看病,陪父母检查身体。感觉学校的这种做法很人性化。工作起来干劲十足,而且心情也特别愉快。”
从这位老师的谈话,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强调民主管理,真正形成了一种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奠定我校实施心理教育的师源性基础。
2、温暖的知心小屋,一个提供宣泄和转移不良情绪的场所。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和放松的场所——知心小屋。我校的知心小屋坚持定时开放,具体时间为每天中午11:50—13:20,由骨干教师担任“知心姐姐”负责接待学生。课题组充分利用知心小屋这个阵地,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个别有严重障碍、情绪不稳的特殊学生,就建议家长到专业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接受治疗。
六.(四)班的东东,是学校出了名的小霸王,对同学横行霸道,对老师的教育也是不屑,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他却喜欢到知心小屋来,开始的时候什么也不说,只是把小屋里的坐垫全部拆散,满屋扔。在知心姐姐的耐心疏导下,他才终于诉说了他心里的小秘密,不幸的家庭生活,父母、老师对他的忽略…渐渐地,他越来越频繁地光顾知心小屋,而打架斗殴的事件也越来越少,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还时常打电话慰问曾经教过他的老师,骄傲地汇报着他现在的近况,完全和曾经的“问题少年”盼若两人。
哭泣是一味特效药。很多时候,大人们总是鼓励孩子在受了委屈后要勇敢、要坚强,“男子汉有泪不轻弹”、“乖孩子是不哭的”,可是孩子没有那么好的克制力,在他们眼中“哭”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要忍住呢?在知心小屋,知心姐姐为孩子纸巾,将哭的权力还给孩子,甚至当低声饮泣不能减轻心中的不平时,干脆大声哭出声来。
&知心小屋建成后,先后接待学生两千多人次。许多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倾诉的空间,平时性格内向的、叛逆的、学习优异的、困难的,都喜欢在这里一吐为快,诉说他们的小秘密,宣泄出他们平日累积的情感。这里是孩子们另一个温暖的家。
3、友善的班级,一个和谐的儿童社会空间。
(1)开展无批评教育,优化班级人际关系。
学生在无批评教育中体验爱与被爱的喜悦,从而改善了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2)实行“小目标自我管理”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力为内力,变自发为自觉,教育就做到了孩子的心里去。
学生萌萌是一个老师眼中典型的“三不管”孩子。由于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家中仅有一个一字不识的奶奶。所以经常不完成作业,借了同学的东西总是忘记归还,所以导致同学们都疏远她。该班班主任通过观察发现,其实这个孩子每次被批评时都面露悔色,日记中还出现过“我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这样的句子。老师决定使用“系统脱敏法”来帮助她重新回到同学之中。于是从“一天之内你要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开始,到 “这一周你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老师通过一个个小目标让她一步步按计划进行自我磨练、管理。还专门在班级中开展小组互助的活动,让大家共同进步。另外还请家长和科任老师配合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这个孩子已经能基本完成班级和学校布置的任务。同学对她的态度有了明显好转,所以她的自信心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了社会化指标,运用“小目标自我管理”法,避免了要求过高过空的做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达到了行为养成的目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克服任性、娇气、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也学会合作、自主、学会关心他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3)进行“社会角色”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
社会是角色的简单集合。从社会化的涵义看,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成员的资格,必须学习适应适当的社会角色,并通过角色习得来实现社会化。作为学习者,首先要做好“学生”这个社会角色,其次是还要为了进入未来社会,不断提升角色意识。
社会角色的习得操作:A、加强学生对社会规则的教育。如学习《小学生守则》,守则中明确规定了小学生作为归属角色的标准和规范。小学生BC
(4)“小手牵大手“体现人文关怀 ”,创设和谐的班级情感交流平台。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COLOR: LINE-HEIGHT: 150%; mso-bidi-font-size: 9.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9
4、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一个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平台。
少先队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儿童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形式。我们开展心育队会,旨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探索周围的世界,学会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与社会生活交往的技能,培养其健康的社会情感,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在互动式的班队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
班队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少先队活动。除了一般的少先队活动外,我校还尝试开展了心育少先队活动。我们将心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多种方法渗透其中,使少先队活动更人性化,更贴近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心育队会在活动中非常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①& 精心创设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冲突。
在队会设计中,我们努力创设情景,用小品,心理剧等心理教育手段,引起学生内心冲突。不但培养了学生洞察发生在身边的各种问题,体验战胜自我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以心育队会《独自在家》为例:
2.3班的冷老师发现班上每天总有几个孩子不能完成作业。有心的老师问清了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原因,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晚上都没有在家,孩子不能自觉完成作业。在仔细调查,发现:班上30%的孩子家长长期晚上10:00前不在家,40%家长每周两天不能照看孩子。老师想到,开展活动,帮助这些独自在家的孩子。
首先,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家长中间展开了解:(1)您的孩子平时做作业是否需要大人守在旁边?平时孩子在做哪些事时,需要家长陪?(2)您的孩子是否经常独自在家?如果是,一般为多长的时间?(3)如果有急事需要外出一会儿,您会让孩子单独在家还是找个人来看着他?为什么?
&&&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孩子在家过分依赖的现象比较普遍。50%的孩子甚至没有独自在房间内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历。而家长不让孩子单独处理事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担心孩子的安全。包括外界的不安全因素和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2)担心孩子一味贪玩儿,荒废学业。
然后,教师在班队会上,通过讲故事,演小品等一些方式,创设学生独自在家孤立无援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思索,让学生调动以往经验,尝试解决这个身边的难题。
②& 在收集整理体验过程中,找准学生社会化问题症结
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失,许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宣泄,从而引发性格扭曲、精神压抑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种现象,如果老师和家长能找准学生的内心的症结,或许这种现象就不会发生。所以我们寻求多种途径,找准学生社会化问题症结。
例如《独自在家》活动中,我们开展的&#8220;知心小本&#8221;活动。每一个孩子都用&#8220;知心小本&#8221;与老师保持着联系。孩子们随时记录下训练时的感受。正是由于注重了这两个方面,教师才能在活动中捕捉到孩子们的真实体验,并发现让孩子们产生依赖心理的一个最大的不良心理因素&#8212;&#8212;害怕和孤独。这才是孩子们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正是通过&#8220;知心小本&#8221;使老师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让孩子们能毫无顾忌的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也让老师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找准学生社会化问题症结,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
③& 在交流体验的过程中,分享社会经验。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展示。通过互相交流,让学生一起来分享和相互学习。我们在活动中让孩子倾听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他们端正对自身体验的正确态度,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
&活动中,孩子这样说道:&#8220;以前爸爸妈妈忙,没时间顾我,不陪我玩的时候我总会发脾气,惹得他们也很不高兴。但这段时间我们班经常交流这个问题。原来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原来我们可以用很多不一样的方法来解决。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使他们能正确面对自己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讨在社会交往中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体验的过程中,分享社会经验。】
④& 习得方法,再实践,形成社会技能。
孩子说:&#8220;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会了,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突然觉得自己很烦躁,可以试着先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比如听音乐、画画什么的,或者去找好朋友聊天。不一定非要和大人发脾气,我照这样做了以后发现确实烦躁的心情平息了很多。这样自己开心,爸爸妈妈也放心了&#8221;。
【体验最终为行动服务,孩子们在交流中总结方法,并再一次进行实践操作,在行动中超越自我,产生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成长。】
(2)在模拟社会生活的少先队活动中,体验社会角色。
心育大队活动是少先队活动中参与面最广,最能全方位实施教育的形式。我们大胆地尝试在大队集会中开展心理教育。
2004年5月31日,我们将学校模拟为小社会&#8212;&#8212;城市,引用社会的经营环节,为学生创设社会体验的氛围。我们将社会生活的角色交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属于自己的角色。
活动分为:
1.准备阶段:各中队自行设计体验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并向模拟城市市场管理处(学校大队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好《成华实验小学模拟城市店铺申请表》,等待审核。
2.审核阶段:由模拟城市市长带领模拟城市工商管理所所长、模拟城市卫生局局长及相关人员对各店铺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审核,填写审核意见,商议是否同意营业。
3.办证阶段:在模拟城市启动仪式上,由市长向检验、审核合格的店铺颁发《营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提出相关营业要求,各店铺才可正式挂证营业。
4.营业、活动阶段:
5.后期工作、评优、总结阶段:各店铺法人代表、店长组织员工进行工作小结,计算出纯利润、上报市工商所备案;模拟城市市长、荣誉市长组织工商所所长、卫生局局长、督察队队长总结本次活动,评选出明星企业。
在活动结束后,三(六)班的杨杨说,:&#8220;我们班卖冰淇淋,生意可好了,在这次活动中我当了商家,学会和很多不认识的人进行交流。自己的胆子变大多了。&#8221;
四(四)班的小雨冰在日记中也写到:&#8220;在这次活动中,我担任了保安一职,才发现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吵闹、遵守秩序其实是很重要的。现在我知道了制度制订出来都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8221;
通过模拟城市大型体验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真实体验社会生活,在自主营运中学习社会技能,在交流互动中乐于参与社会生活。让学生通过经营店铺,体验挫败感、成功感,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训练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
(3)在走近社会的少先队活动中,习得社会生活技能。
活动之初: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六一班的一名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迎面驶来的公交车差点把一年级的小同学挂伤,他感到非常担忧,他在班会上一提起这件事,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同学提出曾看到小猫的腿被校外公交车压断,有的同学提出76路、86路公交车在校外倒车时有时听不到警示器,有时噪音很大,也有同学提出尾气污染的问题等。学生干部当即向校长反映情况,校长无奈地告诉大家,三年来,自己多次向政协、人大等部门递交迁移车站的提案,但一直没有解决。于是学生想到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解决身边的这个隐患,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调查、走访、向上级领导部门反映的一系列体验活动。
&我们的体验:&#8220;我第一次去访问76路车站的调度员阿姨的时候,她根本不理我,以为我是去捣乱的,什么也不说,还把我轰了出来。当时我气急了,她怎么就这么不讲情面?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遇到这样不讲道理的人,结果回到学校大家一碰头才发现,和我一样碰壁的同学还真不少。难道外面的人都是这样?还是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们:如果我们是被采访的人,在毫无准备,突然被一个陌生人&#8216;质问&#8217;的情况下会怎么样?看来,不是他们不讲道理,还是我们的沟通方式有问题。&#8221;
&#8220;第二次,我改变了我的态度,先甜甜地喊了声:阿姨好!然后坐下来和她聊起了家常,跟她聊我们学校有趣的事,她跟我讲他的儿子的趣事。等到时机成熟了,我再慢慢地问她有关76路的情况。这次,我了解到了好多:其实她们也很为难,76路是一个私人承包的公交路线,作为调度员、还有司机其实对车停在哪儿都只能听老板的,他们并没有主动权。也正因为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才意识到,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找政府职能部门,给市长写信什么的。通过这回的调查,我也体会到,与人沟通,特别是陌生人的沟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还要讲求方式方法。如果碰壁了,先找自己的原因,问题才能得到解决。&#8221;
在面对拒绝、尴尬、冷遇之后,孩子们了解到了车站设在校门口的真实原因,是社区收取了公交公司的停车费,利用队会,孩子们商讨出下一步行动策略&#8212;&#8212;寻求更有力的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孩子们利用网络给市长信箱写信,学生代表直接上访至桃蹊路街道办事处、成都市公交公司、成都市交管所等行政部门,两个月后,市交管所领导亲自到校勘查,在市长&#8220;特事特办&#8221;的批示下,校门口画上了斑马线,设立了交通警示牌,76路车站也迁到了其它地点。
有孩子这样说:&#8220;在我们解决76路车站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也遇过挫折,甚至失望、放弃。但不管是成功与失败,我们在大家碰头会面的时候都异常兴奋,体验到了平时学校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种种感受。哪个同学的任务成功完成了,都会绘生绘色地和我们分享,而哪个同学碰壁了,也会给我们讲出来,大家再一起帮他想办法。这两个月我觉得我们班好团结。其实最后问题的到完满解决还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回忆起那两个月大家共同努力的时光,仍然那么美好。特别是我们接到市长叔叔给我们回信时,那兴奋劲儿啊,甭提大家多激动了!&#8221;
【在调查车站设在学校门口的危害时,学生虽然最初与人沟通方法不当,四处碰壁,但是他们在面临困难时,仍然充满了自信。他们通过思索、分析原因,不断改进方法,再次实践,最终获得了比调查结果更重要的自我体验,并学到许多生活技能。】
在课题进行三年后,我们发现:在心育操中教孩子们说&#8220;谢谢&#8221;,但有些声音似乎只发于声带,却不发自内心;在知心小屋引导孩子感知友善,但仍然会有孩子认为家人朋友的爱是理所当然;在心育队会上呼唤真挚的亲情和友情,但孩子们却不习惯用一颗感恩的心表达情感。
当一首《感恩的心》在耳旁响起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孩子们心中拥有的所有的&#8220;善&#8221;,已经被一层一层的习惯压在了心灵的最深处&#8230;&#8230;
第一次的心育操,全校学生在《感恩的心》深沉、祥和的音乐声中,停下匆匆的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无声地体验和感悟着。一贯喧嚣的操场在无人组织的情况下,竟慢慢沉静下来,整个校园显出一片祥和的景象。虽然很多孩子的手语还十分笨拙,但脸上的表情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若有所思,沉浸在音乐声中。心育操能带来这样神奇的变化是我们事先完全没想的。
做完操后,我询问了不同年级的学生。一个高年级男生说:&#8220;我最喜欢&#8216;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8217;这句话,它告诉我欺负人不算好汉,要勇敢地战胜困难,才是真正的强者。&#8221;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说:&#8220;做操的时候,我想到了平时总是奶奶给我打伞,以后下雨时,我要给奶奶打伞!&#8221;另外一个小男孩说:&#8220;我突然觉得爸爸妈妈很辛苦,我以后不和他们顶嘴了,不再惹他们生气。&#8221;听着孩子的话,我突然想到,连小孩子都能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作为成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到身边的人和事呢?这时,我觉得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熟了。
学生在心育操中,那甜甜的表情所反应的&#8220;安宁&#8221;,已经具有了可以被称为&#8220;幸福感&#8221;的色彩。这就是社会化能力发展的第一步,即感受满足。学生在音乐中理解了父母的辛劳,小伙伴的关怀,这是社会化能力成长的第二步,即发展社会化认知能力。做手语的方式,激发了孩子心中潜在的美好情感,把这种积极的社会情感和认知主动地转化为行动。这就达到了社会化能力成长的第三步,即对生活的回报意向。我们相信,随着学生越来越趋向人格的完善,其社会化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他们会感激大自然的各种恩赐,并用保护自然的行为,努力去予以回报。他们会感激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并回报社会以更加努力的奉献。
&& 我们尝试用不同的心育操,端正学生社会认知,加深对社会情感的体验,促进其社会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力。《深呼吸》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男儿当自强》孩子用更自由的方式表达身体语言,宣泄了郁闷的心情,也达到了锻炼的效果。
在研究中,我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搜索素材分析研究效果:
一是关注&#8220;学生的心&#8221;,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心灵的变化;二是个别访谈教师、家长和学生,以及分析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体会,以此来求证学生社会化水平是否提高;三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求证学生的变化;四是对比研究前后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变化;五是分析学校的整体变化来研究课题产生的实际效果。
经分析发现,近5年的研究,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准确,积极认同社会规则,提高了预测社会行为和社会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有显著改善;学会识别和调控自己情绪,同情心、责任心趋于稳定,懂得如何去爱周围的人;初步形成与人交往的技能,养成了文明卫生的好习惯;学会积极关注、参与社会生活,努力成为一个好公民。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得到提升。
为避免强制性的制度、管理措施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潜伏性危害。增强了孩子们对规则的认同感。
三(五)班的天天对《大家来商量》这节课印象非常深刻:老师让我们参加了5分钟&#8220;无规则篮球赛&#8221;,同学们在球场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场上一片混乱,比赛根本无法进行。在讨论中,我们懂得了&#8220;没有规矩,不成方圆&#8221;,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规则,都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谁要违反它,就会被&#8220;亮红牌&#8221;,或者&#8220;罚下场&#8221;。我们不但要自己遵守这些规则,还要让大家都来遵守规则,生活才能变得更好。
讨论一:你曾经看到过哪些会引起不良后果的行为?王炜:为了证明自己勇敢就从高处往下跳。黄彰:为图方便在马路上踢球
谢丹丹:羡慕别人的好东西就偷偷放进自己包里周劲松:动不动就骂人、打架。用
刘阳:给同学起绰号,讽刺同学的缺点,嫉妒别人。
李莉洁:有些司机在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直撞。
&#8230;&#8230;
讨论二: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预测出这些行为当中,有些会导致自己和他人受伤,有些会影响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些行为会在成年后使自己走向犯罪。
讨论三:怎样避免不良后果?
周劲松说:&#8220;古人有句话,三思而后行。就是教我们做事要想清楚后果。&#8221;黄晚晴说:&#8220;做事不要太冲动,老师教过我们,生气时先从1数到3,再作出反应。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8221;有的同学认为:&#8220;要避免不良后果,还需要学会生活中的小常识,比如美术老师教我们借剪刀给别人时要用刀把对着同学,爸爸教过我各种电器的正确使用。这些都很重要。&#8221;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种经济多种思想文化并存与动荡的时期,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多次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适龄的两难问题情境,如说谎、偷窃、保护朋友等问题。将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系列化主题班队活动中体验,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感受,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接受熏陶,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心理教育,学生的情绪状态明显得到了优化,在近期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情绪状态较好,觉得自己心情较好或很好的学生占81.4%。此项数据指标与实验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心声&#8212;&#8212;&#8220;我不爱发脾气了&#8221;
我以前是个脾气倔强的孩子,因为发脾气经常被爸爸打,我的好朋友也很少。
那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心育课,叫做《认识多彩的情绪》。我知道了自己这种易怒的情绪会给我带来很多危害:首先,经常发脾气会伤害到我们的肝脏,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经常发脾气,你的朋友会受不了你,就不会跟你一起玩了。老师还教给了我们一些制怒的小窍门:比如,当你要发火的时候,你可以看看远处,转移你的注意力;或者,当你怒气就要冒上来的时候,你逼迫自己从1慢慢地默数到20,这样,你就不想发火了。
我学着采用了这些方法,慢慢地,我发火的次数少了。现在已经基本不发火了。同学们都觉得我的变化很大。
老师的心声&#8212;&#8212;孩子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课题研究之初,我班学生一上公开课,孩子们很紧张,怕自己对问题思考出错,所以不敢举手发言。
课题研究中,孩子们上了一节心育课:《放松,助你成功》,学到了一些排解紧张情绪的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一些情绪的调节中。
后来,我发现,孩子们慢慢地变了,在许多老师关注的公开课上,他们渐渐地变得轻松了,自信了,趋向于平时课堂中的积极动脑、积极探究的状态。每次公开课下,听课老师经常对我说:&#8220;你们班的孩子好乖,好聪明。&#8221;
四二班志宏的妈妈在家长座谈会上也说:&#8220;我们家那个&#8216;小祖宗&#8217;,从小爷爷奶奶爱得不得了,结果脾气还燥得很,在家里想怎么就怎么,一不乐意就翻脸,在学校也老打架,和同学相处不好。我们知道这习惯不好又不知道怎么进行教育,但自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他们班老师经常和我们沟通,我们也积极配合。现在志宏遇事虽然还是有些急,但他肯听别人讲道理了,也能克制自己的一些冲动了。过年时还给我们和爷爷奶奶做了贺卡,我觉得这孩子变化真的很大,我们也非常欣慰。&#8221;
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学会了关注他人,经常有一些同学向心理辅导教师提供近段时间情绪不太好的学生事迹,提醒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他们。学生的言行反映出他们社会化水平不断进步。
活动中,孩子们的情感变得细腻、敏锐而富有同情心。
张晓芳的家长说:以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很单一,孩子学习好了,又是买奖品又是不停表扬,如果考试考差了则免不了痛打一顿。可是孩子和我们的距离却很远,什么事也不肯和我们说,还经常撒谎骗我们让我们很是恼火。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后,给我们家长举办了很多次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孩子的老师也经常和我们沟通。我们也懂得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一方面,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我们现在非常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如果遇到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在学校里闯了什么祸,我们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对他乱指责一气,而是和他好好分析和交流。我们感觉和孩子的心更近了。
通过各类讨论辨析活动,孩子们学会了选择美好的道德行为,变得自尊、自爱、富有自我责任感。
&&& &#8220;我承诺,这学期我要反复要求自己遵守小学生行为守则,和同学团结合作,尤其是不能打架。&#8221;5.4班的小宇,将自己的这份&#8220;文明承诺&#8221;郑重其事地存入了班里的&#8220;文明银行&#8221;内。他自豪地说:&#8220;到现在为止,我没和同学打过一次架。&#8221;
&&& 小宇原先老管不住自己,还和同学打过架,在班上开展"文明承诺"存"文明银行"活动后,他进行了反省,并进行了文明承诺,终于管住了自己。班主任陈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们开始学会自我教育,现在还能通过善意、友好的方式帮助他人改正缺点了。"
学生1:我可以问导游。
学生2:我可以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3:我可以问大人。
学生4:我们可以看地图。
学生5:我们可以一边看一边记。
学生6:我们可以看标志。
五四班蕾蕾的妈妈说:以前我们的孩子很胆小,太文静了。在学校交不到好朋友,回到家也不爱说话。我们为了她想了好多办法,很伤脑筋,效果却不好。可二年级他们班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我发现她越来越爱说话了,周末经常和她们小组的同学一起搞活动。现在活泼开朗,喜欢和同学玩,回到家也经常和我们讲学校里的有趣的故事&#8230;,真的太感谢老师们了!
1、教师的观念认识提高了。
1&#8220;&#8221;&#8220;&#8221;
张晓莉老师在研究后总结说: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上课总是&#8220;坐立不安&#8221;;有的孩子老是不讲卫生&#8230;&#8230;我常常想,我们当老师的为什么那么着急呢?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点改正的时间呢?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也是需要时间的。
一、给孩子一些时间。老师要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不能用同一种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
二、给孩子一些期待。我们要用鼓励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的话语消除孩子心中的不安,用自己真诚的期待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三、给孩子一些激励的话语。当孩子作业拖拉时,我们不妨拍拍她的肩膀说:&#8220;明天能少用5分钟吗?
四、保持孩子美好的天性。对于孩子的毛病、缺点,我们不要&#8220;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8221;。有时孩子淘气,是因为他们天真;有时孩子犯错,是因为他们好奇。在我们处罚调皮捣乱的学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伤着了。在我们批评学生上课发表意见不着边际时,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创造精神一块吓跑了。
总之,批评孩子要留有余地。教育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等待。给学生一份期待,给孩子一方晴空,他们一定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收获!
我是一名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时候难免年轻急躁,急于求成。在学校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也深深意识到,自己地一些突发地急躁和对学生的武断,并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甚至会适得其反。在教会学生控制不良情绪地同时,我自己也将这些方法应用在自己身上。现在学生都很喜欢我,说我平易近人。我自己也觉得在这样地心理状态下工作非常轻松。
我是一名四十岁的老老师,在学校开展心里健康教育课题后,我们五年级组的老师比以前更加团结了,平时工作虽然忙,但大家都能合作得非常愉快,从没因误会产生过矛盾。有一次,一位老师不小心把我们年级组的一整套学生资料遗忘在了出租车上,这就意味着大家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可是令我感动的是,谁也没有把不满和抱怨发泄在这位老师身上,很多老师反而安慰这位老师:其实谁也不想发生这样的事,你也不是故意的,于是大家一起重新加了班,这位老师也&#8220;自罚&#8221;请大家吃了顿饭,愉愉快快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更近了。这在我以前的工作经历中是绝对遇不到的。
开学不久,我班重选了小组长,新选的小组长个个能干,只要我交代的任务,他们都会做得妥妥贴贴,真让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一天早上,不知什么原因第一组没按时交作业,我气冲冲地走进教室问:&#8220;第一组为什么没交作业呢?&#8221;同学们说:&#8220;组长生病了,没有人收作业。&#8221;我说:&#8220;你们把作业交给&#8230;&#8230;&#8221;话还没说完,突然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小声地请求道:&#8220;刘老师,让我收一次本子吧!&#8221; 这声音是那么微小,是谁呢?我转头一看,原来是李旭佳,她个子小小的,平时不善言谈表现平平,望着她涨红的小脸,拽得紧紧的拳头,我一愣,停了几秒钟才说:&#8220;好呀!今天请你收本子。&#8221;李旭佳听了,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跑着跳着去收作业本。
回到家后,我脑海里一直萦绕着&#8220;让我收一次本子吧!&#8221;这句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我想到平时收作业本之类的事,我只注意能力强的孩子,而很少请调皮的、默默无语的孩子去做,对老师来说收收作业本是极其平常的小事,而对孩子来说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对孩子自身价值的肯定。
&&#8220;公转&#8221;导致&#8220;自转&#8221;
&&&&&&&&&&&&&&&&&&&&&&&& --小学生自我中心心理个案分析
小宇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体育、电脑方面获得了四川省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的小伙子。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与同学总是相处不好,大家都不敢和他作朋友,因此他的朋友很少,久而久之性格也孤僻了。
在人际交往中,他的同学关系紧张,在班上基本上没有几个好朋友。1&#8220;只爱戴高帽子&#8221;:他的争强好胜心理特别严重,在与人交往时只要别人给他指出他的缺点,他不会轻易听取意见,反而会对别人一顿臭骂或者用拳头堵住别人的嘴巴。2&#8220;不想说&#8221;: 他的性格属于抑郁质,有时候与同学发生摩擦时,即使他不是有意的,他也不辩解,容易让其他人觉得他有事没事都爱欺负人,这样就会有更多小朋友因为怕他不愿意给他交往。3&#8220;太简单&#8221;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他请教问题,他会随口说:&#8220;这问题太简单了。&#8221;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他也会说:&#8220;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8221;&#8230;&#8230;就这样,有些小事他不会去宽容别人,说话又不讲究分寸。他也很骄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
&&& 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8220;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8221;在家庭中都围着小皇帝小公主团团转,从而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
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 &&&&&&&&&&&&&&&&&&&&&&&&&&&&&&&&&&&&&&&&&&&&&&&&&&&&&&&&&&&&&&&&&&&&&&&&&&&&&&&&&&&&&&&&&&&&&&&&&&&&&&&&&&&&&&&&&&&&&&&&&&&&&&&&&&&&&&&&&&&&&&&&&&&&&&&&&&&&&&&&&&&&&&&&&&&&&&&&&&&&&&&&&&&&&&&&&&&&&&&&&&&&&&&&&&&&&&&&&&&&&&&&&&&&&&&&&&&&&&&&&&&&&&&&&&&&&&&&&&&&&&&&&&&&&&&&&&&&&&&&&&&&&&&&&&&&&&&&&&&&&&&&&&&&&&&&&&&&&&&&&&&&&&&&&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8220;&#8221;
&#8220;&#8221;&#8220;&#8221;篇,获区级以上奖励的论文共257篇。2人次在市区级以上心育赛课活动中获奖。我校组织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3次,组织教师2次在全市上心理教育活动课,区级心育研讨会4次。学校心育活动在区、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校科研工作在2001~2002学年度获成都市&#8220;&#8221;~2004年度考核二等奖。
&#8220;&#8221;
51篇。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183&#8226;&#8226;&#8226;&&& 303151273
1、本项课题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心理学是探索个体和群体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它的发现可能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根据,但是在从心理学规律转化为教育规律之间,必须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因此,如何把心理学研究发现的规律转化为小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2、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如何把课题成果进一步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
(1)将心育课模式渗透到班级管理中,用心育操的原理辅助学校常规管理,提高德育
工作实效性;
(2)将心育队会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提高教学质量。
(3)让教育科研真正为教师服务,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课题组
&&&&&&&&&&&&&&&&&&&&&&&&&& &&&&&&&&&&&&&&&&&&&&&&&&&&&2005年5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马爸爸生宝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