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三年前建了一间60十三平米的云房子后因几年前生病了花了几万块钱,现在家庭收入只靠爱人一个人来维持生

发现信息价值
一位青年志愿者的信[求助]
16:05 发表在
刚才收到一封青年志愿者巩玉新的信,很感人!他去年曾经在广西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后来希望留在当地继续教书,但是因为没有多余的编制,他只得一年后回上海老家。现遵照他的意思,让更多的人了解一点情况,并帮助他收集有关的材料,谢谢!信内容如下:
寄件人: "gongyuxin"
拒收寄件人 添加到通讯录
日期: Thu, 6 Mar :33 +0800
主题: 你好
回复 回复全部 按附件按正文 转发 删除 前一封 后一封 返回
胡老师: 你好!年后的一切都好吧! 我年前离开广西,现在在烟台一家公司。领导关注公益事业,准备搞一个展览,反映西部贫困及现代家教理念及误区,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西部,募捐资金,救助孩子。现收集材料,希望得你的关注。帮助搜集点材料,越感人越好。我的电话: 地址:山东烟台芝罘区新石南路10号丛氏产业有限公司 264000 另外,将我收集的一些材料发给你,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部,并与你共勉。宁艳婵是由南京的一位先生赞助的,她的材料比较感人,有代表性。网站现又完善了。请再提一些改进意见。 祝安康! 巩玉新 贫困战场上的一员 广西田阳县巴别初中初一74班 宁艳婵 我叫宁艳婵,女,1987年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个小生命诞生在幸福的家庭里。家里有一个热情勤劳善良、人人夸的好爸爸。爸爸辛辛苦苦地挣钱养家糊口,每年有吃不完的米,烧不完的柴,牲畜养得白胖又肥壮。但好景不长,92年的时候,爸爸出去打工。有一次下煤窑挖煤,那次好象我们以前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不该有那样的好爸爸。那次他再也起不来了,煤窑倒塌使我敬爱的父亲永远地起不来了。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这样的日子对爸爸来说生不如死,比死还难受。他怕拖累我们,糊涂地妈妈还跟他吵架。爸爸受伤后在县医院住院多时,医生对爸爸的伤是无能为力的。回家的时候给我的一个最深印象是爸爸被妈妈背进家门时,脚不小心碰在门槛的石头上,鲜血迸出,血弯弯曲曲地留下来,缓缓的留下来,一直滴到地上,流进我的心里,一条条血迹印在我的脑海里。而爸爸的面容在我的脑海里渐渐的模糊了。回家请了很多还有点名声的医生来医治,但都是功亏一篑。爸爸的伤口也腐蚀了,药是吃了不少,但都无济于事。94年正月十七,一个晴天霹雳般地噩耗——爸爸去世了。这个噩耗除去了往日的幸福,把我们带进了贫困的战场。后来,妈妈又找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我现在的爸爸。 家庭的变故,使我和妹妹小小年纪受人欺凌,也使我的性格渐渐变得孤僻,加上没有良好地家庭教育,让我变的沉默,对周围的事不闻不问,也变得对理解一窍不通。读几年书后,对礼节也渐渐了解,但只是心里去想,没能表现出来,感到不安与羞涩,从而使我的客气话、问候语更是轻易抛头露面。不过我相信我会让它抛头露面,我要克服不安与羞涩,因为我要感谢关心我的人,问候关心我的人,谢谢您们_hao are you . 从小学到现在我已经多次从失学的魔掌被救,这是热心人的功劳,让我受到莫大的恩惠。感到关心我的人很多,这真是处处都有热心人,而我却不能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做一个热心人,却时常被热心人帮助和关心。我最怕的是辜负关心帮助我的人的希望与厚爱。但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奋斗、奋斗、再奋斗,用我的努力去奋斗去报答关心我的人。家里有6亩多山地,只重玉米,无其它。玉米管理不好,化肥不多,产量非常低。6亩多山地,一年削去一点——成为荒地,产量比只有3-4亩山地的人家还少,年年都缺米,也没有什么收入。只靠爸爸去玉凤东游西逛的得来的一点钱买米吃。去年种植甘蔗,因为只有妈妈在家,劳力繁忙,也没有种甘蔗。爸爸家里的活是不懂干,还是不愿干,也不清楚。到玉凤去辛辛苦苦、满头大汗的开荒种甘蔗,这样的活他倒乐意干,每天几块钱,有时没钱回来,妈妈就夸自己干活多;有钱回来,妈妈也滔滔不绝地夸自己,爸爸也夸自己,还想说对方坏话,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把家里闹个不太平。他们是水火不相溶,可偏偏又到一家。家里虽然有2头猪但吃不饱,睡不好,只长毛不长肉,到急需用钱的时候,卖也得不了什么钱,家里的4,5只鸡还是外公给的。妈妈目不识丁,斗大的字不识半个,没有什么好头脑。不管做什么,种下去又管不好,买米也长吃大亏,这样的家庭不知什么时间才有钱呢?妈妈现在是自己管家,管奶奶家。爷爷奶奶最近身体虚弱,经常咳嗽,头昏发热,躺在床上没有胃口。使人心惶惶。叔叔虽然在家,但也帮不了什么忙。挑重物又怕几年钱煤窑倒塌成为的有点驼背的伤复发了,有时候也懒得干。妈妈有时间就是帮帮忙,这样按妈妈的习惯够她忙累的了,那还有时间理别的事。 我喜欢看书,我爱读书。由于没有钱,我没有什么好的课外书,一本也没有。高尔基所说“爱书吧,它能使你生活愉快,他教育你尊重他人,尊敬自己,也鼓励你去爱人类,爱和平!爱书把!它是知识的源泉!”从这句话里我知道书的重要性,“读书即是立德” 这是清代王焯所说,写出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了前进,就必须有文化,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我们人人都需要学习文化,读书等,何况这是一个高薪科技的时代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粉没学到吗”?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都需要文化。 学习文化,不仅是自身的需要,而且只有一件事最重要的是“爱祖国,爱人民,用心和灵魂去为他人服务”。我们的祖国走进日新月异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读好书,,学好文化知识,为日后打下基础,为将来建设祖国,实现现代化的重任作好铺垫。祖国需要一代有一代人的开拓,走向辉煌。世界需要人类维护和平。热心的人们帮助困难的学生,重新回到知识的海洋中,走向知识应往的道路。沐浴着未来的希望,沐浴着知识的收获。 现在我家住的房子比猪圈还难看,还简陋。屋檐低到地面上,床就放在低处,在床上蹲坐着根本不行,起床不小心——伸直头,挺直腰,就会碰到木头。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的家当,几个木箱,两三个锅,凳子也没有几个,反正一看就知道多少。外面是旧木头、旧木板围起来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只是它的矮小、破烂。如果到了雨季,地面潮湿,可以想象对人的身体也不好。凭着这样的收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建起新房子,我的家境竟如此颓废。这学期是我上初一的第一学期。注册期已快到了,我缺没有什么准备。去外公家时,二舅给了我100多块钱。回来不久,我想只有100多块,我的钱还不够交,妹妹的同龄人已上3 ,4年级了,她缺留在家里不能读书 。但自己也想读,我就用抽签的办法,结果还是我。我想了很久,决定让无知又可怜的妹妹读,把钱交给她。舅舅知道后,又叫我去拿钱,也给了我100多元。而这些是舅舅碾沙用的钱。拿钱回来还是伯父陪同我去交学费。伯父为了让我在学校安心的学习,也借了200元钱给我交清了全部学杂费。 本学期的伙食费根本没有着落。有时爸爸回来把钱交给妈妈,我的伙食费跟家里共用,能用多少就多少。有时候是外公把省下的钱给我当伙食费,有时候是妈妈拿玉米去卖然后把钱给我,有时妈妈拿玉米去卖了买油盐,剩下的钱给我,有时候根本没有钱,考前一周剩下的2,3块钱买些零食(同学给自己,自己也不能白吃)。 虽然我的性格有些孤僻,多愁善感,但少与人挣长短,富有同情心。我经常沉默着,很少跟同学说话,把忧愁和苦恼埋藏心底,容易感动。别人有泪不轻泪,而我缺有泪轻弹。别人说什么我都无所谓,当然如果是憎恶的恶言恶语来讽刺人,我就会争一争,也不争太多,太多伤感情;或是有人冤枉我,为了跟人辨别自己的清白,也得争一争,不能让别人白白冤枉自己。有些人不幸的遭遇会让我深感同情,想想如果自己遇到这样不幸的事会怎样呢?岁月飘飘悠悠,时间也在向前漂浮。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给人类带来幸福,也给人类带来惨剧与灾害,而这些惨剧与灾害,让人深感同情。而去关心与帮助他们,用帮助与关心让人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克服惨剧的根源,防止灾害的发生。帮助和关心他人的人们用爱心把他人从火海里就出来,而我现在是您从火海中救起的一名“伤员 ”,谢谢您--我的救生员。 我读书的时候,根本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教,我爱怎样就怎样。还好我没有变成坏女孩,只是变的有一些坏毛病,根本没人关心我的成绩,学的哪几个字,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成绩是从那里来的。从1-6年级5次得三好学生奖,2次双科优秀奖,2次数学成绩优秀奖,语文和数学成绩达标奖。不过奖状归奖状,已经是过去了,最重要的是把握好驶向前方的方向盘,争取更大的成绩来报答关心我人。 我初一上学期末考试成绩是399分,年级第一名。但我觉得有的科目考得不好,辜负了老师对我的教育与期望,我也觉得愧对关照我的许多好心人。我以后要加班努力。 让天下读书的人一起努力、奋斗、加油,为祖国献上绿荫! 日 走 进 大 山 ——广西田阳县桥业乡贫困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团 巩玉新 我是上海师范大学2001届毕业生,山东新泰人。去年8月份,参加了团中央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支教团,现在在广西田阳县桥业乡初中支教。这里地处大石山区深处,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活贫困,是广西35个特困乡之一,艰苦贫困的程度令常人难以想象。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在城市里见不到的一幕一幕,课余时间我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对桥业乡的贫困现状,贫困原因及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山区的贫困问题。 一、桥业乡自然、人口、农业及经济状况: 田阳县地处百色革命老区,属“老、少、边、山、穷”地区。田阳县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29.4万,占总人口的89%。全县总面积2394 平方公里,石山区面积占85.46%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县、穷县。桥业乡位于田阳县西南部,西靠百色市,南接德保县。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有67公里,有“县尾”之称。全乡辖12 个行政村,126个自然屯,181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为18935人,其中农业人口18452人。全乡有13578亩耕地,其中水田占3546亩,但其中有30%的田只有有雨水才能耕种,称做 “雨水田”,也叫“望天田”,旱地占10122亩。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一亩,土地质量差,有些是坡地,石窝地,易旱易涝。石头缝里种玉米,产的玉米仅够吃半年。由于山高,日照时间短,有的夏季日照仅6个小时,气候阴凉。全乡河流只有一条,且位于边界地区。缺乏地表水,所以主要是靠天吃饭,造成虽辛勤劳作,但收获甚少。全乡粮食以玉米、水稻为主,主要是玉米。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另有少量油茶、八角等作物,甘蔗的种植区仅局限于一些通公路的村、屯。且前几年由于甘蔗款拖欠,损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近两年,情况才有改观。 200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450元,部分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元,有些是赤贫户。人均有粮270公斤,这些粮食不仅用作口粮,还用于喂养牲口、家禽、留种,还用于买油、盐及一些日常用品方面的开支,所以许多人家的粮食不够吃,常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有的家庭干脆无力养牲口。2001年田阳闹水灾,许多农户受灾,人均年纯收人减至330元,人均有粮210公斤。今年田阳又闹旱灾,从2月初到5月上旬,未下过几场雨,耽误了玉米的播种,早些时候种下的玉米由于缺水,长不到1米高就开始出穗、结实了。天旱也将耽搁水稻的种植。99年政府号召人们建了405座抗旱工程——地头水柜,但长期无雨水柜储存的水仅够用两周,久不下雨,水柜也干了底。且由于规划设计等原因,有些水柜根本不能发挥作用,成为一些点缀在山间、路边的景点。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屯的饮水都成了问题,如太平村弄京屯到外屯驮水,来回一次要一个小时。估计今年全乡农作物将减产 30%——50% ,经济损失将突破60万元。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目前全乡尚有70% 的人口未脱贫,且由于脱贫标准低,基础脆弱,返贫率高。一场自然灾害,就又返贫了。如这两年的水灾、旱灾。桥业乡在全县以贫困出名,是田阳县南部山区最贫困的三个乡之一。 二、山区人民的居住、生活及桥业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第一次下乡调查,令我惊讶的是山区人民的居住条件,山里人多住“吊脚楼”。其实那不能算作“楼”了:房子的支撑点是一些木桩,木桩下部是一段圆形的石桩,上细下粗,防止木桩腐烂且增加稳定性。木桩很高,且内外都有,竖桩摆好后,再用一些横木将竖桩穿连起来,整个房子呈框架结构。横木上面辅上木板,另加屋面,这就是民居的主要构造。当地人戏称一家有三“局”,即底层养牲畜,是畜牧局;中间住人,是人事局;屋梁上放粮食,是粮食局。如果房子漏雨的话,那再加一局:气象局。这种房子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人畜共居一房,据说以前这里匪患很重,不少屯子外围还有当年修的防匪的寨墙,大概人畜共居比较安全,但也导致人们的居住卫生条件差,特别是夏天,气味更是难闻。雨后天晴,底层牲畜的粪便由于雨水的浸泡,发酵,散发出甲烷,乍一进到屋内,气味呛人。整个房子象一个沼气池。二是多数房子破烂不堪,不少木桩和木板已腐烂。歪歪斜斜。屋内铺的木板大小不一,长短不等,高高低低。有的木板很薄,踩上去颤悠悠的,且木板多铺的不严密。进了屋子,底层牲畜粪便气味和着牲畜叫声通过木板的缝隙一起袭来,苍蝇在脸前飞舞。锅灶也在屋内,这儿人民生活用的锅普遍较大,很少加盖。翻菜的铁铲也较大,外加一个长木柄,像小铁锹。锅沿上趴满了苍蝇,人一走近,“嗡”地一声,苍蝇乱飞。有时饭菜早被苍蝇用过了。木屋周围的墙壁条件好一点的家庭用木板挡一下,差的就是树技、木棍、芦苇、竹片,或是拿张席子钉在上面。在调查中我发现许多房子的墙壁有的部分连篱笆,席子都没有,一览无余。人们形容说拿一根扁担可以从房子这一头穿到那一头,畅通无阻。有的还是茅草房,如太平村的弄京屯,全屯10户人家有6户是茅屋,桥业乡唯一的瑶族屯——那峨村弄感屯有5户人家,全部是茅屋。四家建在山腰上,一家几乎快建到山顶上去了。出行都是攀登崎岖陡峭的山路,赶趟桥业街来回要走30公里。弄感屯去年才在乡府的帮扶下架了电,通了水。该屯有五户人家共17口人,至今未解决温饱,是全乡的特困屯之一。另外,在那峨村新建屯,甫华屯也有许多茅屋,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叮叭村八一屯黄吉安家的房子,我先后去过4次。89年建房至今,只有后半部分有百余片瓦片,其余都是塑料布加稻草,有些地方只有塑料布。梁柱已倾斜,用斜木顶着,一根斜木穿过床板。地板更是差,西北角是用小木棍排成的。篱笆墙破烂不堪、千疮百孔,全部家产不值200元,一口锅是铁桶改制的。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白天可以看太阳,晚上能望星星,室内外温度一样。整个房子风雨飘摇,九级大风就能将其吹倒。 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什么象样的家具,在大能村发才屯韦青梅家,一顶蚊帐有大小32 块补丁,爷爷的被子是用破麻袋片充当的棉胎,足有15斤重。全家的家具主要有一个呈框架结构的长桌,爷爷结婚时(53年)的一个箱子,最值钱的一件家具是韦青梅父母结婚时作为嫁妆的一台缝纫机。该屯至今“三不通”,共7户人家,发才屯并不“发才”。 为改善居住条件,当地政府号召人们从深山里迁出,并给批了地皮,但很多人由于没钱盖房子(盖一栋新房子大约需要一、两万块钱,这对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只好继续住在深山里。那些被迫搬下来的也不是每家都能建起新房,那峨村新建屯是一个比较贫困的高山屯,有20户人家,其中8户是茅屋。去年6月份3号台风将全屯的房屋全部吹倒,县里每户补助1500元,让全屯搬下山来建新房。由于经济困难,至今只有7家靠借、贷款加政府救济建起了一层的水泥砌块砖房;6家建了瓦房,瓦片是山上的旧屋拆下的;两家建的仍是茅屋。我去了其中的李风暖家,她在活旺小学上三年级,还有一个小妹妹,父母都有病在身。茅屋低矮、潮湿,屋内、外地面一样高。其余7家由于建房款不够,房子建了一半只好停下来,全家住在工棚里。其中一家住在山崖下借助山洞搭起的棚子里,棚顶除雨布外,再没其他遮盖的,如果山崖上掉下石块是很危险的。 由于经济困难,有些是兄弟几家挤在一所破房子里。桥业初中初一(3)班的周将夸家就是这样,他家住在德乐村琴金屯,一个海拔很高的屯子。全家八口人挤在三间破房里,两个叔叔已三十多岁了,因家贫还未找到对象,穿的衣服满是补丁。家境情况,看一下那身破衣服,一切都明白了。人民的饮食以玉米粥为主,有的人家难得吃上一顿白米饭。由于缺水,山里的菜也较贵,一捆重约1斤的青菜能卖到1元钱。山里面一般以豆为主菜,因为豆易储存。有的孩子长到十几岁还未吃过鱼。有些村屯,如太平、念堂、天德距桥业街都在12公里以上,村民赶一趟街,要翻山越岭,加上有的还未通公交车,往往要走上3、4个小时,时间都花费在路上,所以人们称来桥业街就像从田阳县城去一趟南宁(228公里)那么费劲,出行很不方便。由于山多,人们住得很分散,一小块一小块巴掌大的山地从山脚一直漫延到山腰,日常的生产劳动一般要走一两公里,甚至四五公里。人们外出劳作一般带着午饭,省得来回跑。总之,生产条件十分艰苦。 目前,全乡已经实现村村通电、通公路的目标,但通电,用电率不高,有的村只通电到村部所在地。据统计,全乡有28个自然屯,2686人未通电,占全乡总人口的14.68% ;有8个自然屯未通水,842人未解决饮水难的问题;29个自然屯未通公路,出行都是攀登崎岖陡峭的山路,运输还未告别人背肩挑马驮的年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天德村弄爱屯,先沿盘山路,一路上行12公里到天德村村部琴色屯。听当地人讲,天德在壮语中意思是石头竖立起来的地方。天德村和与之相邻的念堂村都是海拔高,平均700米以上,且地理偏僻,与德保接壤,原来是一个村,叫“天堂”。桥业乡另外一个偏僻贫困的村子叫太平。弄爱屯距在琴色屯垂直高度800多米的顶经山上。山路长约4公里,其中有2公里山路,绕山斜行路上的石头象脸盆那么大。另有2 公里是陡峭的石阶路,40度的坡度爬到山项需转14个弯,在山项放眼远眺,峰巅点点,万重千山尽浮于脚下,此处海拔1100多米,是田阳县第二高峰,有“打雷疑是地上滚,下雨方知天还高”的传谣。弄爱屯共18户人家,80口人,未解决温饱,因贫困而声名远扬,可以说是桥业乡贫困的缩影。当地还流传着不到弄爱不算到桥业的说法。 乡村公路的路况很差,都是劈山开道的土石公路。许多路段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深谷、陡坡,山路十八弯,翻过一座又一座山。车行其上要小心翼翼。一次雨后家访,由于路滑我坐的摩托翻下公路,幸亏那段山坡还比较缓且有小灌木作保护,如果再早几米,结果就不敢想象了。路面窄,一般宽4 —5 米,会车时要慢行,在有的路段只好一辆车先停下,让另一辆车先行,没有等级公路,汽车跑过,晴天尘土飞扬,是“扬灰路”,去县城一次,67公里的路至少要跑3个小时,一路熏陶,乘客都成了“土人”,到了县城,好象是从难民营出来的。所以人们出行时都希望能先下点雨,但雨下得过大,又成了“水泥路”。生产,生活物资都要从山外面运进来,客车一般也是货车,提高了成本。基础设施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桥业乡脱贫步伐的迈进。 三、科技、文化、通讯、卫生、教育发展现状 全乡12个村只有3个村配有农业技术员,村级农科机构的办公条件落后,没有培训教室、图书室。乡农技站一共也只有4人,对农民的指导培训都是走村串户或深入田间地头。乡文化站办公地点拥挤,一共只用两间房,1050本书,且大多是旧书。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书较少,不能满足群众对科技文化的需求,即使这点存书也多为外单位捐赠。 桥业乡1996 年安装了卫星电视,但广播电视入户率低,不到3%,天德村于2000年接上了卫视,但至今全村220 户家庭仅有7户看上卫视。活旺村有13个自然屯,2670人,至今只有1户接了卫视。普通电视只能收到两个台:广西台和百色台,且有的村屯由于地势原因还没有信号,如桥业村林基屯。据调查全乡家庭电视拥有率不足20%。人民基本上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业余生活贫乏,非常闭塞,难以了解外面的新动象、新信息,导致因循守旧,无形中凝固了人们的思想。 通讯方面,主要有电话装机率低,偏远村屯还未通电话等问题。据电信所提供的数据,全乡共有家庭4220户,目前共装家庭电话321部,家庭电话装机率仅为7.6%。目前仍有太平、念堂、德乐、那峨四个村未通电话。未通电话的村屯都距电信所多在8公里以外,需设置接转台,但资金又是问题。念堂小学的老师打一次电话要跑到5公里外的大能村。今年4月份,桥业乡终于通了手机,但发射台辐射半径仅一公里,全乡另外11个村的手机用户都要跑到桥业村才能打。医疗卫生方面,桥业乡有一所卫生院,全院只有临床、口腔、妇产、检验4个科室,5名医生,4名护士,病床9张,医院设施简陋,缺少医疗器械。1984年建院至今只有B超机一台,无X光机。在化验方面仅能做些妇科常规化验及血液、尿、大便三项最基本的化验。群众小病跑数公里,大病要到县、地级医院,无形中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由于思想观念及经济困难等原因,有的群众看病不到医院,而是找巫婆或找一些庸医。我在念堂村调研时得知了这么一件怪事:去年12月份该村一名40多岁的中年人得了皮下肿瘤,不找正规医生看,相信一个据说懂些医学知识的人,打胛胺磷,说要以毒攻毒,结果下肢更加浮肿,不行了,才去医院,但已经晚了,回家两周就死了,抛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拿农药给人治病,有这样的奇事。有人自己找草药治病,但误服毒草中毒,最后来医院抢救。有的村屯还有一迷信的说法,说妇女生了小孩,母子三天不能见外人,所以不愿到医院分娩,孕妇住院分娩率不到25%,绝大部分都是在自家找一些接生婆接生。由于技术条件和卫生消毒标准不够,容易出问题。提起此事,卫生院的苏医生一脸的无奈,接生费一降再降,几乎是白打工了,群众还是不愿来。这其中固然有其经济困难的原因,但人命关天的事,百余元费用无论如何也不应成为问题,主要还是思想观念在作怪。 绝大部分家庭的居住条件、卫生条件都较差,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地的酒文化很浓,人们经常喝酒,特别是喝酒的方式挺特别:两人甚至几人共饮一碗酒,互相用调羹敬酒,说是这样亲切。其实这不大卫生,这些都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由于喝酒频繁,当地的肝癌、酒精肝的发病率教高。有的人小病治不起,拖成大病。重感冒都可能死人,加上各种天灾人祸,人的死亡率较高。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挺特殊,有的是一方父母因忍受不了贫困的煎熬,离家出走;有的是一方父母病逝,还有的是因其他原因而亡,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桥业初中初二(2)班的黄美妮8个月时母亲离家出走,3岁时父亲病逝。初二(2)班的周有社和初一(4)班的周有好是堂兄弟,周有社父亲早逝,周有好的母亲前年上山打柴时跌下山崖……。好象人世间所有的不幸都让他们碰上了,但这样的孩子大多都很争气,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境的困难使他们的求学之路举步维艰。 那峨村甫华屯在大山深处,去甫华屯要翻一座很高的山,2001年才修成的山路呈“之 ”字形,布满了拳头大小的石块。甫华屯一共36户人家,茅屋就有21家。在调研时我去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姐姐黄美姑(18岁),妹妹黄美算(16岁)。黄美姑3岁时,妈妈离家出走,一去不回头,5岁时爸爸患心脏病而亡,年幼的两姐妹成了孤女,在伯父及众乡亲的照料下,熬过风风雨雨的日子,慢慢长大。由于家贫,两姐妹一天书也未读过,家里有1.5亩贫瘠的山地,去年收了300斤玉米。无钱买猪崽,借人家两头来养,每头有20斤重,养大了一头还人家,另一头归自己。我第二次去的时候,两头小猪已生病死了。黄美姑家的房子已属严重危房,西山墙是用烂树枝挡的,向外倾斜。一根斜木顶着,已很久。茅屋只有两间半,屋门很低,低着头走进去,左边是两个锅灶,几副碗筷;右边有一木梯下到底层养猪的地方。家里一张桌子也没有,一条1.5米长,0.3米宽的木板钉在墙上, 上面也没放什么东西。仅有的家具是两只小木箱, 还是堂哥给的。大一点的没盖,空的;小一点的放了一瓶鱼肝油和一瓶治疗贫血的药酒。由于生活艰苦,缺乏营养,黄美姑得了贫血病, 经常拖着病体干活。床头的罐子里还有十几斤米, 是家里目前仅有的粮食。床上的一床被子是政府救济的。由于屋子漏雨,蚊帐上面搭一张塑料布。妹妹黄美算今年春天同屯里的姐妹去广东打工了。未读过书,普通话也不会讲,能打什么工呢?甫华屯四面环山,层层的大山,隔绝了外面的世界。回来的路上,我想,在广阔西部的贫困地区,类似的情况还有多少呢?这样的家庭如何脱贫呢? 教育方面,全乡目前有13所小学,在校学生1380人,教师92人。初中一所,9个教学班,在校生405人,教职工34人。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舍破旧,且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有的已成危房。各类教学设备、仪器缺乏,有的小学连一台手工油印机都没有,更谈不上电脑了。小学无图书室。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部分学生欠费现象仍很严重,学校运转困难。失辍学现象严重,学校对此也是爱莫能助,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家庭困难原因及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如桥业初中初二(2)班黄美妮,无经济来源,寄居在亲戚家。黄美妮在材料中写到:每到开学时,姐姐就急我的学费,一家一家的借钱。有的人家怕我们还不起他们,不借给我们;同情我们的,每家借给3元、5元,加起来不到100元,还不够本学期的学费呢?对我来说,能够吃饱饭,有学上,就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2)、父母中一方早逝,家庭失去重要支柱,艰难度日,如周有社、周有好两兄弟,覃彩荣等。周有社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又当妈又当爹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吃尽苦难,现在到贵港捡垃圾养几头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有社两个哥哥都未读完初中。大哥打工时被升降机砸在腰上,捡回一条命,干不得重活。借钱去南宁学厨师,学了一半,没钱了,只好辍学,又去广东打工。有社现在是靠叔叔资助读书,成绩班级前三名。 (3)、家庭人口多,且有的家庭成员生病,兄妹有的已失学。如桥业初中初三(2)班农金羡,80多岁的爷爷、奶奶长年有病,经常吃药,父亲患有风湿病,两个哥哥都辍学。农金羡的材料写的也很感人:每到开学时,母亲那布满血丝的眼睛总是充满忧郁。有多少次,我真想放弃学业,加入那打工一族,为母亲减少一份负担,但望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她对我满怀希望,我又不知所措。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没有关系,只要能读书,再多的苦我也能吃。有的同学喜欢穿着花花绿绿地衣服在别人面前炫耀,我不稀罕这些,我羡慕的是她们有个好的家庭却不努力读书。读书九年了,有哪一学期的学费不是母亲东拼西凑借来的。恐怕等我读完书,借款单早已凑合成一台日历了。如果有机会让我继续读书,我一定不会让时时为我着想的母亲失望,我定会用最优异的成绩报答所有对我寄托希望的人。农金羡成绩年级前五名,肯定能考上高中,但高中每学期1000余元的学费又如何找呢?初一(4)班的凌洁,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成绩优异,文艺、美术、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得过许多奖。现为初一(4)班的班长。凌洁本学期已有三篇作文登在〈作文报〉上。有一篇还作为报头发表,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现在凌洁为《作文报》小记者,她父母身体都不好,三姐妹读书,妹妹凌冰、凌春兰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家庭负担沉重。 (4)、有的家庭由于建房、家庭成员生病等原因欠债累累,甚至贷款度难关,如初一(1)班的许美花和初二(2)班的罗英,姐姐都读高中,罗英的奶奶生病十二年后病逝, 97年家里的木屋又塌了,为此欠了10000余元的债,家里田地又少。罗英成绩一直保持年级前两名,多次是年级第一名,进入全县200强,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她也有辍学的危险,姐姐罗彩凤在田阳高中读书,成绩也优秀。两个孩子的花费使贫困的家庭不堪重负,只好贷款供孩子上学。值得一提的还有巴别乡初中初一学生宁艳婵,三坡村多曲屯人。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地家,但这一切都在宁艳婵五岁时无情地改变了:父亲下煤窑挖煤受重伤而亡,母亲没有文化,也不懂索赔,未得一分赔偿。宁艳婵去年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初中,家里没有一分钱。是叔叔将打工的300块钱给她,让她上学。但是妹妹都十一岁了,还未上小学。300块不够两个人的学费,于是决定抽签。但还是让姐姐抽到了,虽然自己也想读,但看到可怜又无知的妹妹,决定还是把机会让给妹妹。最后是伯父去借了钱,宁艳婵才得以上初中。当一个人的命运要靠抽签来决定时,生命显得是那么脆弱无力。以前我只在小说中看到这种情形,而今天我活生生地看到了。同时令人震惊地还有宁艳婵家住的房子,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呀:一个呈直角三角形的窝棚,只有二十平米大小,低矮潮湿。里面一件象样的家具也没有,共有两张破床,一个破大衣柜,两个小箱子,两口锅。家里连一张哪怕最简陋地饭桌也没有,几个小凳子多是用锯下的木头墩子充当的。粮食每年都不够吃的,养一头猪,无钱买饲料,只长毛,不长肉,等家里的粮食用完了,也只好卖了。 宁艳婵的文才很好,她写得作文被当作范文在全年级传阅。她的困难材料写了3000字,其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她写到:爸爸的音容笑貌已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了,但还记得妈妈把他从医院背回家的情景。进门的时候,爸爸的脚不小心碰到门槛的石头上,鲜红地血流了下来,缓缓地流到地上,一直流到我的心里。还写到:这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带来灾难。细想一下她说得话也挺有道理,闭塞大山里的孩子也深深懂得大千世界的变化。宁艳婵成绩优异,每次段、期考都是年级第一名。初一上学期期考在全县4660余名同级学生中排第28名。宁艳婵只是众多品学兼优的山里孩子中的普通一员,能否读完初中都是个问题。她的眼睛很大,从她的大眼睛里分明可以看出她对知识的渴求。接受多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也许这就是山里孩子同城里孩子的差异所在。 我有时想,自然和历史留给孩子们负担太重了。但环境的恶劣并没有泯灭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只是需要他们付出多于城里孩子数倍的艰辛。我常对那些因家贫而面临辍学的孩子说,不要因一时的贫困放弃了一生的梦想,不要因一时的困难放弃了一生的追求。有时,我们被眼前的困境包围着,看不到困境还有我们没努力过的、没尝试过的办法和希望。我也相信,一定会有好心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圆孩子们的一个个梦想。 我走遍了全乡的13所小学,每个学校都有一大堆的困难:德乐小学、宜洒小学、太平小学、天德小学、巴旺小学、那峨小学的手工油印机都已坏。一台手工油印机一百余元,买一台的话,这种老型号的油印机早已多年不生产了;买台高档的呢,又无经济能力,总之无力更新。印刷试卷教师自想办法,或者干脆原始的手工抄写。由于办公费缺乏,很多小学每个教师一学期只能发两盒粉笔,只好节约使用,大能小学的教师出差的差旅费都是自已垫付的。校舍方面,除桥业中心小学、德乐小学、大能小学、宜洒小学、活旺小学是 “义务教育工程”搞的新教学楼外,其余的都是旧校舍。最差的是含甫小学、天德小学。含甫小学原有6个年级,77名学生,最初的4间教室是1945年建的,土墙,早已成危房,修修补补,一直用到去年,再也不敢用了。没办法,只好将六年级赶到别的学校去读。现在 5个年级的67名学生挤在95年群众集资筹建的3口教室里,两个年级共用一口教室,中间用矮墙隔开。隔开学生但隔不开相互干扰的声音。全校只有3位教师。一位已55岁,一位50 岁,校长最年轻:32岁,担任两个年级的教学工作。学校使用的是复式教学,人手不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含甫小学地理位置优越,有水有电,就是校舍太差。如果有校舍,学生还会更多。学校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援助,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并要立碑传诵。天德小学共5个年级,4位教师,73年建的校舍已破烂不堪,地面凹凸不平,象菜地,有的已属危房,但无力维修,能用一天算一天。部分学生由于离家太远,最快也要走一个半小时,只好住在两间由教室改成的宿舍内,每天自己烧火做饭,七八岁的孩子已开始自理,穷人的孩子能吃苦。今年干旱,吃水要到很远的山洞里去打,打一趟水来回要用两个小时。缺水的学校还有念堂小学、多感小学。念堂小学的教师一脸盆水洗三件衣服。 学生的学习资料匮乏,最多是一本课本和一本基础训练。很少有人有字典,开阔视野的读物很少。桥中一次开晚会,一位男教师在上面跳舞,有的学生说:“看,农老师象嫦娥一样在跳舞。”有的老师边弹吉他边唱,学生说老师抱着钢琴在歌唱。体育器材方面,更是少得可怜,有的仅有一两个篮球,几副乒乓球拍。含甫小学篮球也没有。由于很多学校都是泥土运动场,如含甫小学、天德小学、念堂小学、大能小学、多感小学、叮叭小学、那峨小学七所学校,一个新球用不了多久,就坏了。没办法,上体育课时学生们只好自己玩耍。就是桥业初中,体育器材也比较缺乏。初一(3)班有一个足球,已被踢得面目全非,仍继续使用。 学校的交通通讯条件差、生活艰苦。大山深处,学生住在各个山头,上学不便,许多学生每天仅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达2 —4 个小时,教学时间不能保证。我下乡时,经常看到一些上学的小学生,三五一伙结伴而行,有的还赤着脚。有些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出发,路远的就提着一饭盒玉米粥当午饭。可能是长期喝玉米粥的原因,学生们大多个头矮小。我问学校为什么不安排孩子们住校,回答说别说学校没有宿舍,就是有宿舍他们也不会住的,许多家庭连孩子每学期60元的书杂费都交不上,哪有钱让孩子住校呢?况且孩子们每天放学后还要干许多的家务活和农活,在农村,放牛、喂猪、割草都是孩子们的事。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城市里的孩子相差太远了。但是他们年少的追求知识的心却始终燃烧着。有的城里人,要求太高,以致看不到握在手中的幸福,满眼是欲望未曾满足的伤悲;而在乡下,一点食物,一件新衣都会使孩子欢呼雀跃,满心感激,那种情形,会让每一个城里人感叹自己拥有的太多、太多。 每到一所小学,我都尽量拍些照片,那写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的解放前建的已破旧不堪的成危房的校舍,那学生自己带来的破桌凳,那仅有半米宽的木制纯木色的“黑板”,天德小学学生的黑黑的“厨房”,还有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一次,在那峨小学,我给全校学生拍照,学生们高兴极了,欢呼、奔跑、跳跃,很多孩子可能是平生第一次照相。 我支教的桥业初中同样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此帖单帖内容太长不便于打开已被拆分为若干帖。[此贴子已经被值班编辑08于 21:49:46编辑过]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大家都在看
天静小斋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三平米的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