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三峡的诗句山高大威猛的句子 不是古文

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②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9:00:00
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 &)&②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③江水的险,险在窄,陷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④庙里的钟声,同夔府那边山上传来的角声,断断续续地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凄凉。(&&&&&&&&&&&&&& &)&
&&试题来源:同步题
&&试题题型:填空题
&&试题难度:偏易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修辞方法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①拟人&& ②比喻③排比④拟人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修辞方法”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修辞方法”。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春冬知识的水的特点_百度作业帮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春冬知识的水的特点
  八年级上《三峡》知识点归纳  1、 文学常识: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时//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
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绝巘多生怪柏:巘 山峰 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 ,(zhǔ)连续.引:延长.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
绝巘 (山峰):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通假字:阙;同“缺”,  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③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 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 ”是唐代诗人 《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2.《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的作者 ,是 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 , ”;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 , ”;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 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 ”是唐代诗人 《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2.《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的作者 ,是 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 , ”;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 , ”;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 10
补充: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 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 ”是唐代诗人 《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2.《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的作者 ,是 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 , ”;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 , ”;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 , ,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 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 ,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5. 代诗人 的《赤壁》中,“ , ”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 , ”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6.《浣溪沙o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 写的一首词。词中“ , !”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0. 代文学家 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 , ”;后两句“ , ”,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11.南宋爱国词人 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 , ”和“ , ”。12.唐代文学家 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其中“ , ”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 , ”。14.《迢迢牵牛星》想像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终日不成章, ”“盈盈一水间, ”。16.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 、 、 。诗人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 ”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18.《幼时记趣》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 ”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19.《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 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 ;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 , , !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欢迎大家来到我校。”⑨ “ , , ,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⑩《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谈学习态度的有: 。谈学习方法的有: 。20.《三峡》选《 》。作者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文章从视觉角度描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 , ”。写三峡山高谷深的句子: “ , , , ”。写夏季行船之快的句子:“ , , , ,”。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时节,则 , 。 , , 。 , ”。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 , , , , , 。”文中引用了两句渔者的歌词:“ , !”21.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 (《韩非子》)2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 (《吕氏春秋》)23.“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有游。 , , 。”出自《天上的街市》。作者 ,他的代表诗集有《女神》等。2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 , 。“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 。(朱自清《春》)
补充:1.《梵天寺木塔》选自 ,作者 , 代科学家、政治家。2.解释带点的词。患其塔动( )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皆伏其精练(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钱帅登之 (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 七、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止有剩骨 ( ) 并驱如故 ( )顾野有麦场( )一狼洞其中 (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 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屠乃奔倚其下 ( )②以 以刀劈狼首 ( ) 投以骨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可以为师矣 ( )③之 复投之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瞑…… ( ) 又数刀毙之 ( )4.《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5、“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1分)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l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7、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3分)8、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3分)9、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4分)八、阅读《〈论语〉八则》,完成文后问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⑴默而识之( )⑵不耻下问( )⑶不亦说乎( ) ⑷不亦君子( )⑸学而不厌( )⑹人不知而不愠( )⑺学而不思则罔( ) ⑻思而不学则殆( )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视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5.《论语》是记录 的书。“论”是 的意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的创始人。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默而识之( )( ) ②学而不厌( )( )③必有我师焉( ) 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 )17.翻泽下列句子①何有了我哉: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补充:1.《梵天寺木塔》选自 ,作者 , 代科学家、政治家。2.解释带点的词。患其塔动( )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皆伏其精练(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钱帅登之 (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 七、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止有剩骨 ( ) 并驱如故 ( )顾野有麦场( )一狼洞其中 (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 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屠乃奔倚其下 ( )②以 以刀劈狼首 ( ) 投以骨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可以为师矣 ( )③之 复投之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瞑…… ( ) 又数刀毙之 ( )4.《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5、“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1分)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l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7、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3分)8、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3分)9、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4分)八、阅读《〈论语〉八则》,完成文后问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⑴默而识之( )⑵不耻下问( )⑶不亦说乎( ) ⑷不亦君子( )⑸学而不厌( )⑹人不知而不愠( )⑺学而不思则罔( ) ⑻思而不学则殆( )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视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5.《论语》是记录 的书。“论”是 的意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的创始人。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默而识之( )( ) ②学而不厌( )( )③必有我师焉( ) 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 )17.翻泽下列句子①何有了我哉: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补充:1.《梵天寺木塔》选自 ,作者 , 代科学家、政治家。2.解释带点的词。患其塔动( )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皆伏其精练(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钱帅登之 (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 七、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止有剩骨 ( ) 并驱如故 ( )顾野有麦场( )一狼洞其中 (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 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屠乃奔倚其下 ( )②以 以刀劈狼首 ( ) 投以骨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可以为师矣 ( )③之 复投之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瞑…… ( ) 又数刀毙之 ( )4.《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5、“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1分)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l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7、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3分)8、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3分)9、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4分)八、阅读《〈论语〉八则》,完成文后问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⑴默而识之( )⑵不耻下问( )⑶不亦说乎( ) ⑷不亦君子( )⑸学而不厌( )⑹人不知而不愠( )⑺学而不思则罔( ) ⑻思而不学则殆( )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视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5.《论语》是记录 的书。“论”是 的意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的创始人。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默而识之( )( ) ②学而不厌( )( )③必有我师焉( ) 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 )17.翻泽下列句子①何有了我哉: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补充:1.《梵天寺木塔》选自 ,作者 , 代科学家、政治家。2.解释带点的词。患其塔动( )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皆伏其精练(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钱帅登之 (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 七、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止有剩骨 ( ) 并驱如故 ( )顾野有麦场( )一狼洞其中 (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 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屠乃奔倚其下 ( )②以 以刀劈狼首 ( ) 投以骨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可以为师矣 ( )③之 复投之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瞑…… ( ) 又数刀毙之 ( )4.《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5、“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1分)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l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7、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3分)8、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3分)9、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4分)八、阅读《〈论语〉八则》,完成文后问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⑴默而识之( )⑵不耻下问( )⑶不亦说乎( ) ⑷不亦君子( )⑸学而不厌( )⑹人不知而不愠( )⑺学而不思则罔( ) ⑻思而不学则殆( )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视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5.《论语》是记录 的书。“论”是 的意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的创始人。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默而识之( )( ) ②学而不厌( )( )③必有我师焉( ) 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 )17.翻泽下列句子①何有了我哉: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
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
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
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词中“谁道人
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
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
氏春秋》)
你怎么和我们留得作业一模一样呢?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直接写明月的词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
“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
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
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
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词中“谁道
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
.唐代文学家韩愈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
;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雀)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
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
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诗中直抒赞秋
胸臆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
《迢迢牵牛星》
想像丰富,
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
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
涌现出众多著名诗人,
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
诗人李白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
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孔子,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
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
我们常引用
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
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
常用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
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欢迎大家来到我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
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⑩《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谈
学习态度的有: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三峡》选《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文章从视觉角度描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三峡山高谷深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写夏季行船之快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春冬时节,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描写秋季三峡景
色的句子: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文中引用了两句渔者的歌词: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
街灯。,,,,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有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
”出自《天上的街市》
。作者郭沫若,他的代表诗集有《女神》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o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词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唐代文学家韩愈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11.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2.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
14.《迢迢牵牛星》想像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6.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8.《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19.《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来到我校。”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⑩《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谈学习态度的有: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20.《三峡》选《水经注》。作者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文章从视觉角度描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三峡山高谷深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夏季行船之快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时节,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文中引用了两句渔者的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
2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23.“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有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出自《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他的代表诗集有《女神》等。
2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的感言:谢谢你帮了我大忙!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三峡的著名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