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夕不绝的意思绝对值是什么意思?

游南亭_百度百科
南朝宋的诗人谢灵运所著作的五言诗,423年(景平元年)春末夏初,谢灵运远贬永嘉(今浙江温州)已近一年了。在朝时就因“既不见知,常怀愤愤”的诗人,这次受徐羡之挤排而远放,在他真是不幸;更何况南荒瘴疠,沉疴久缠,不能不感慨万千,顿生去志。这就是谢集中自《登池上楼》以下数诗的共同主旨,《游南亭》即其中之一。
游南亭作品原文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1]
游南亭作品鉴赏
清人说:“自病起登池上楼,遂游南亭,继之以赤石帆海,又继之以登江中孤屿,皆一时渐历之境,故此数诗,必合诵之,乃见其一时情事及语言之次第”,是很有见地的。
,据《太平寰宇记》,在温州城外一里处,诗纪南亭之游,分三个层次·“时竟”以下四句,写季春某夕,雨过天清,夕日黄昏之澄净清秀景色。“久痣”以下六句,写久雨而神思昏瞀,今日偶眺郊野岔路,引动游兴,又因所见景色,感知春去而夏来。“戚戚”以下八句,即游而生老病之叹,归隐之志。确实,在作诗后三个多月,灵运就挂印买舟,归返会稽故宅了。
灵运之动归隐之思,既不如那样基于对仕途的厌憎,对人生的悟彻,也就没有陶潜那种恬淡心境。“久为谢客寻幽愦,细学周颞免兴孤。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只,老杜可称是谢客的隔代知己,“磨愤”,才是此诗的核心,这种心理特点,借游历出之,也弓I起了谢诗表现手法上不同于陶诗的特点。
首先是盘旋层折的诗歌结构,诗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先勾勒了一派清澄之景。然后,“久晦”、“旅馆”两句逆笔补出身在谪宦羁旅的处境,时逢久雨阴霾的黄梅,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久已昏昏沉沉的了。于是可见起处所写偶一眺临所见的清景之中,实隐含有诗人企图摆脱烦闷的企望。清景使诗人神思为之一爽,但是潜在的幽愤是如此的难以解脱。
为清景引动,诗人漫步郊垌,其本意当是希望进一步让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为他澡雪精神,但是一路行来,见到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而当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白白的朵营。这美景在他人或会感到悦目赏心,但对诗人却适足以勾动其幽愤的潜意识,于是顿生春夏叠代之感,更由“物”移而触发“人”老之叹,于是潜在的幽愤转为强烈的悲歌。药饵,“药”当作“乐”,反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语,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
那末人生应当怎样才对呢?只有乘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这种真正的赏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那末这赏心乐事的内含究竟为何呢?“秋水”用《庄子·秋水》事,《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情呢?从此诗的意脉看,这只是一种企望强自从幽愤中挣脱的高言快论;从他的行事看,虽然几度归隐,但却未能如陶潜那样在自然中终其天年,终于在四十九岁时,吟唱着“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眠”的感愤之句,被砍下了脑袋。
企图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以排解幽愤,而解不去,吟还愁,反将幽愤潜注于景物之中,这种反复曲折的情思,即使谢客的幽愤表现得看似清逸,实则更为深重;又使他诗作的结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层次,奇景迭出,转转入深,确实到了“一重一掩皆肺腑”的境地,而他更善于营构,通过顿柬、离合,顺逆的安排使诸多的景物移步换形圆融一体。而情思一以贯之。如此诗起首之“时竞”(春尽),中腰之“朱明移”,篇末之“秋水”,思绪依节候的顺次,虚实相同地展开,却以“久痞”一联,“戚戚一一联作顿束收放,依其感情的变化,出现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画面,达到情景理交融的境地。王夫之《薹斋诗话》评谢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此评正道出了谢诗以幽愤的情思为内含,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的特点,这与陶潜诗结构之如行云流水大异其趣。
与结构相应,此诗的意象也与陶诗异趣。陶诗语言天成,所构成的诗歌意象较单纯而韵味醇厚,而谢诗则“造语极奇险深曲,却皆稳老而不伤巧。一,其意象层次多隽秀耐咀。试以与此诗前四句景物相近的陶潜《杂诗》二之前四句作一比较,陶诗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四句每句五字都是一个层次,且三、四承一,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银辉满空,启人远思的景象。谢诗则不然:“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同样每句五字:而前二句每句是两个层次:时竟、夕澄霁;云归,月西驰。以下三句“含余清”承一句“夕澄霁”;四句“隐半规”则承二句“日西驰”,又分别拈入了密林,远峰二物,组成了新的景象。前两句从大背景落墨,富于动态美,后二句更从细部勾勒,近处是密林余清,较远处是青山落日,则与一、二句共同构成三个大层次的画面搭配,而“密林”之与“余清”,“远峰”之与“半规”本身又有各自的层次,再缀以一个“含”字,一个“隐”字,遂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这层迭的景象正体现了诗人由“昏垫”中苏生的复杂心境。
与观察的细密,锤词的精严,选景的密致相应,谢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使用语典的工巧。“泽兰披径路”以下四句分用楚辞“皋兰披径兮斯路渐”;“芙蓉始发,杂芰荷兮”;“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四语,不仅与即目之景相切相符,而且隐含“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透出归隐之想,以下更用《庄子》“秋水”之典,既承“朱明”而预示归期,更如前所析表示要从伤感中超脱达到忘我之精神升华。数典连用,一气呵成,含义深长,遂使诗歌意象于精致之外更显出一种典雅的美来。所谓“奇险深曲”,而“稳老不伤巧”,于兹可见一斑。
谢灵运与同时开创了中国。他们的诗风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境界;然而由于二人诗内含的不同,也由于自然观的不同。文化素养的区别,二人诗的体格却迥然不同,预示了后世山水田园诗两种不同的创作途径。只要把陶潜诗与《》等诗合看,以谢客此诗与《》等合看,就不难发现不同的传承关系。清人以刘宋元嘉、唐元和、宋元祐为古典诗歌三个前后相承的丕变阶段,是很有见地的,而谢客正为元嘉之雄。[2]
游南亭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的创始人。有《》。[3]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0页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0-642页
企业信用信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十一有爱0421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 ?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 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 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弦歌不绝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弦歌不绝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弹琴、歌吟之声不断。
弦歌不绝弦歌不绝
弦歌不绝名称
弦歌不绝拼音
xián gē bù jué
弦歌不绝解释
弹琴、歌吟之声不断。
弦歌不绝出处
《北史·传》:“兄元信,杖气豪侈,每食方丈,坐客恒满,弦歌不绝;而善独恭己率素,爱乐闲静。”
弦歌不绝事例
所以在举国闹学潮的期间,只有神易大学的师生依旧~的修业乐道。 ★ 《赵子曰》第八章
弦歌不绝用法
作、;用于
弦歌不绝近义词
企业信用信息“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译文]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我整夜里把你思念。
&& [出自]&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
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 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 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 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 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 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 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 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 之境 ,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 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 &,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因为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一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与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
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
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 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 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 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 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 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 韵味深长。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 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 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 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 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 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 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 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 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 &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 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沈熙乾)
上一篇: 下一篇:
唐诗三百首
初唐四杰 唐诗精选 唐诗名句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鉴赏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王 勃 杨 炯 卢照邻 骆宾王泰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泰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对值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