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你让我怎么活的那个小孩是谁在一年级小孩子画的画里

当前位置:
>>>我能发现错误。(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1.老师让我把课文在读一遍。..
我能发现错误。(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1.老师让我把课文在读一遍。(&& )2.夏天到了,小孩子们到海边去尤泳。(&& )3.这里的风景珍美丽啊!&(&& )4.爸爸座在沙发上看报纸。(&& )&5.大像的鼻子能卷起木头。(&& )
题型:改错题难度:偏易来源:期末题
1.在——再&&2.尤——游&&3.珍——真&&4.座——坐&&&5.像——象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我能发现错误。(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1.老师让我把课文在读一遍。..”主要考查你对&&改正错别字&&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改正错别字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写错别字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增减笔画(2)变换偏旁,改变字的部件,如:把“喝彩”写成“喝采” (3)因字音相同而写错别字,如:克苦(刻苦)(4)因字形相近而写错别字。如:喝洒(喝酒)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辑录:1
40、错别字辨析方法:1、归类析异法:   有些字的字形十分相像,像是孪生姐妹,只是一笔之差,或是某一笔、几笔的长短曲直略有不同,如果把这些字集中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各自笔画的特点,是可以帮助记忆的。例如:“戍”“戌”“戊”,笔画特点是中间一笔有不同,可以概括为“点戍”,横戌”,“戊中空”。再如“己”“已”“巳”,笔画的特点是左边这竖笔的长短上有不同,可以概括为“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   2、以音辨形:  对于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扑溯迷离”,“溯”读sù,“朔”读shuò,此处应为“朔”;“贪脏枉法”,“脏”读zàng,“赃”读zāng,此处应为“赃”;“气慨”,“慨”读kǎi,“概”读kài,此处应为“概”。   3、形旁辨析法:  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许多音同音近的形声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可避免用错字。例如:“国藉”应为“国籍”,“藉”从“草”,“垫、借”的意思,而“籍”从“竹”,“书籍、籍贯”的意思,应为“籍”。“幅射”应为“辐射”才对,“辐”是“从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或传播”,而“幅”从“巾”与布帛等有关,与词义不合。   4、据义定形法: 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字,就应从三者入手,以义为纲,据义定形。例如:“不径而走”,成语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责无旁代”,成语意思是“责任不能往别处推,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把责任承担起来”;“代”是代替,应为“贷”(推卸)。 5、来源推形法:  对于不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例如:默守成规、世外桃园等。“默守成规”与墨子有关,战国时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应为“墨”,不能误作“默”。“世外桃园”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应为“源”,不能误作“园”。   6、语境推字法:  对于给定语境辨析错别字的,我们一定要依托语境的限定、选择功能来判断。例如:“……常言道‘勤奋是成功之母’,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春天里的劳作,那能换来金秋的硕果累累?”“颠簸”的意思是上下震荡。“颠扑不破”是个成语,意思是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从句意上看应为“颠扑不破”“那”是指是代词;“哪”是疑问代词,包括有疑而问(询问)和无疑而问(反问)。从语境上分析,这是一个反问句,应为“哪”字
发现相似题
与“我能发现错误。(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1.老师让我把课文在读一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343697271246139658144267923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07.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我今年20岁自食其力,父母在外打工,家里有弟弟6岁,下半年弟弟读一年级,父母说让我帮他们带半年弟弟_百度知道
我今年20岁自食其力,父母在外打工,家里有弟弟6岁,下半年弟弟读一年级,父母说让我帮他们带半年弟弟
我今年20岁自食其力,父母在外打工,家里有弟弟6岁,下半年弟弟读一年级,父母说让我帮他们带半年弟弟1不发工资只给生活费,我说要发工资,他们说是我应该带的,是吗????我订场斥渡俪盗筹醛船互应不应该帮他带???我不上班自己用钱怎么办,我是不是应该上自己的班,让爷爷奶奶带
提问者采纳
自己的弟弟还小。应该多关心他。能带的就带吧。不能带的也得带上。父母在外打工不易。请以长兄为重。
可是我不挣钱,我自己花什么呢,我有我自己的梦想啊
带着吧。再苦再累也是自己的亲弟弟。可以边工作边照顾弟弟了。年轻多担待点。父母不在身边。长兄为父哦。
我是姐姐,我们是同母异父的姐弟
完了。肯定是你的后爸对你有偏见了。要不怎把这么大的担子给你担?只好交给爷爷奶奶照看。自己工作出钱帮着养了。就当着母亲来照顾他吧。会有后福的孩子。
以前上学交材料费200元还是我吧头发卖了自己交的,就连学校10元捐款还是班主任垫付的
我有2个弟弟,我觉得这样不公平
是有点不公哦!尽你的努力吧。全责也不在你身上。只要尽力了。问心无愧就好。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帮肯定是要帮的,班肯定也是上的,在家附近找个工作,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弟弟订场斥渡俪盗筹醛船互呗 。弟弟平时也要上课 不会花太多时间
我和朋友都安排好了我们的工作之类的事,工作的地方离家不近,
在一座城市就行,不在的话 这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到底是选弟弟 还是工作
我想选择工作,他们老是拿应该带弟弟来压我
你是哥哥 其实也有义务的,只不过说多少的问题。自己跟父母说明自己的处境 双方都退一步。其实这事放在我身上 我肯定没啥纠结的时
可以帮~但是全职带孩子~没有这个义务~
我找到了工作但是他们让我帮他们带孩子,他们在外挣钱1不给我发工资
如果你方便的话~带个一两年~弟弟大了也就好了~一边工作一边带~自己的工作最好还是别丢了~全职带孩子~没必要吧~
开玩笑吧,一两年,
呵呵~看你自己呗~
不是你应该带的
每个人对这个家都有付出的义务,
以前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弟得尿片都是我洗得,他爸没洗过一张,是我养父
看他对你妈是不是有感情了,父母为了子女好,做子女的也该为他们分担一些,另外你养父对你怎样
以前上学交材料费200元还是我吧头发卖了自己交的,就连学校10元捐款还是班主任垫付的,你说对我好嘛
乘年轻时多付出一些吧!你家境应该不是太好吧?你是女孩吧!偏远地区还是重男轻女,尤其你寄人篱下,你妈也很为难的
五年前,我自己出来上班没花过她们一分钱
你还为出阁?
你还为出阁?
趁早把自己嫁了,你弟弟是你妈和继父生的嘛
你身为长兄应该带的
我是姐姐,为什么应该带呢
以前养父在家弟弟不听话时经常说“你不听话以后房子留给姐姐了”我很不爽,不给就不给,我又不稀罕,在家天天挂嘴上
姐姐也属于长辈, 如果你己结婚就另当别论, 父母也不容易!都是为了这个家生活能好点
可是我无偿的付出,能换来什么呢???半年我上班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
呵呵!你带弟弟也可以增加你兄妹感情, 人生凡事都有得有失, 放开心态, 只是半年而已又不是很长时间转眼就过了
可是我有两个弟弟,很麻烦,小弟弟我以前已经付出很多了,大弟弟没带过,
呵呵你父母养你也可以说是无线偿的付出啊, 你只是在外面的世界比较好点, 在家里不习惯了而已
养父也没有怎么养我
是啊,以前上学交材料费200元还是我吧头发卖了自己交的,就连学校10元捐款还是班主任垫付的
以前,我妈在家带弟弟,养父在邻居那打牌,而我在山上砍玉米杆,砍完玉米杆,然后拔地里的草,就连我满15岁生日那天,还在还在干农活
那天我一个人在地里大哭
家家有本难念经, 你养父没什么经济来源, 小孩多生没办法啊!
他一个人挣得钱都比我挣得多,
他们是装修的
孩子你恨意大深了, 很多事情是多面性的,
可能是他觉得你木是他亲生的吧
你在那里工作
装修很有钱二三百一天!
我刚回四川不久
我也不是恨他们,只是他们老是说什么是应该做的,我很不爽
我也不是恨他们,只是他们老是说什么是应该做的,我很不爽
呵呵!那干脆给爷爷奶奶带好, 在家没钱用也烦
你是在广东工作吗
以前在苏州,餐厅里面
呵, 二十岁了己成人!自己决定!毕竟生活是要靠自己的
呵, 希望你天天开心
可以交个朋友木
可以告诉我你的qq号吗
不应该,难道你不上学了吗
我上了5年班了
20就上班5年了
是啊,以前上学交材料费200元还是我吧头发卖了自己交的,就连学校10元捐款还是班主任垫付的
那你的父母!!!!
可能是因为你是女孩吧
所以我觉得虽然我弟弟很听我话1但是我不能无偿的付出啊,毕竟我也要为我的未来负责,再说他们比我挣得多
那你就多要点生活费
自食其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评价湖南卫视的《一年级》?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趣味盎然的成长故事,七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各异的一年级新生。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告别父母家庭的悉心呵护,独自在寄宿制小学学习生活。两位明星化身“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全程陪伴孩子们的一年级成长。《一年级》讲述的是一群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之后的生活故事,从学生、老师、学校、家长多方互动中来探讨一年级启蒙教育这个严肃而又至关重要的命题。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明星元素的加入自然可以带来相应的关注度,但湖南卫视此次再度挑战这一定律,《一年级》中,性格各异的小学生才是绝对的焦点。纯素人的节目模式既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自然状态,向承担小学教育尤其是一年级启蒙教育的老师们致敬。由徐晴担任总制片人(作品:《变形计》、《非常可》等),由《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变形计》导摄团队参与节目拍摄制作,由《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花儿与少年》后期制作团队参与后期制作。
按投票排序
知乎首答,好紧张嘤嘤 。跑宣讲会途中看到邀请我答题,一天没想好该怎么说,认真看了上面的所有答案,作为《一年级》的工作人员之一,总担心自己说的会太主观,因为毕竟那么久下来,每天看到这些孩子,整个参与他们真实的生活,整个导演组都很爱他们,第一期开播的时候,也很紧张地问身边朋友的意见,生怕大家不喜欢。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不能客观地评价,只是想从节目参与者的角度,对上面大家说的一些问题做一些说明,也希望能让大家更加了解《一年级》吧1、关于原创其实我没有真正参与节目最前期创作的过程,所以我也不能肯定节目最初的创意是否来自于《国民师生 约克郡校园》(话说这个是不是就是英国的《青春校园》啊?)。但是从《一年级》后来的思路来看,其实已经完全与《国民师生》不同了,《国民师生》是每集聚焦1-3名学生与1-2位老师的方式,记录这些师生在一个学期中的各种互动故事,可以说是每集有一个故事主线吧,而且主角也是1-3名学生,算是比较完整的故事了。而《一年级》每期节目都是36个学生和老师的故事,每天每个孩子其实都有很棒的亮点,怎么在一期节目中既展现那么多的孩子又能兼顾每期大的故事主线,其实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不要说只有7个孩子是主角,大家每天在一起生活,故事点精彩点其实都交织在一起的,主角自己一个人也演不出一期节目啊)前期的每期节目故事大纲都是节目组根据目前一些社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列出来的,剧透一下后面会涉及到孩子教育一些很重要、有些也比较敏感的问题。可以说很能反映目前存在的教育方面、亲子方面的问题,这么本土化的节目内容,原创度够高了啦。虽然我们没必要一直拿原创做噱头,但是这也是一次很不错的尝试。2、关于真实性 说不喜欢陆煜琳的镜头感,其实就我个人观点来看,她的那段话很大程度上真的是真情流露——因为陆总(是的!她自称小陆总)的父母其实长期在外地忙生意,她从小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看开学也是,只有爷爷奶奶送她),也可以算是城市里另一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了。所以孩子第一次离开家,通过镜头给爸爸妈妈说一段心里话也很正常吧,毕竟她平时能见到父母的时间很少。其实节目组在最开始选孩子的时候,就已经避免那些演艺经验太丰富,镜头感十足的孩子。现在很多长得好看的孩子都被爸妈送去什么演艺兴趣班,节目也参加过不少,有一些真的知道镜头对着自己的时候应该怎么表现。可是这样的孩子就不够真实了,所以导演组最后确定孩子人选的时候都倾向于选择仍是一张白纸的孩子。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李昊煜整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王梓璇虽然爸爸是主持人但是自己其实没有参加过什么训练,小苹果虽然外表定位是女神但她其实真的很开朗逗比,还有我最最喜欢的陈思成(第一期虽然打了酱油但是他真的很惹人疼)外表韩范好动其实内心很柔软也很敏感……这些都是孩子本身的个性,不是我们人为塑造出来或者通过剪辑让大家看到的,只是可能我们通过节目编排放大了他们的闪光点或者平时不被人注意的那些东西。关于情节上,节目组设计的肯定也有,但是我们大方向是不要破坏学校生活的真实性。就像第一期出现的校园大冒险,其实是这个小学本来就有的活动,只是原本的安排是家长带着孩子校园转一圈就好了,我们为了节目的呈现改成了小组探险,更容易发生故事点吧。再说一个小插曲好了,其实陈学冬和宋佳第一天到学校的时候,我们为了不让两个老师撞到一起进学校,特意找借口耽误了陈学冬一下,结果他一见到宋佳就说“怪不得节目组不让我进来呢,肯定是怕我们两个撞到一起了。”瞬间拆穿我们,搞的好尴尬。每天孩子们是6:40起床,工作人员大概6点就要到岗,孩子们吃完中饭的午睡时间是我们唯一可以稍微休息的时间,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为了防止晚上的突发情况,还要有人守夜。导演组还要赶回酒店开会,整理每天的拍摄内容和故事线,调整第二天的拍摄内容,经常搞到2、3点才能休息。周末,我们又要跟着自己负责的孩子回家,继续记录他在家的生活。这样连轴转的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只是想说工作人员都是好样的!借用一个小伙伴发在朋友圈的话结尾吧,他说的有文采多了,其实这也是《一年级》想说的:我们在反思教育与天性的矛盾一体,在试图用一种客观的立场去理解寄宿对一个6岁孩子的意义。我们聚焦顽皮,但又不夸张其对于儿童心理和成长的作用。我们崇尚童真,并希望通过冷峻的镜头,去给观众呈现童真真正的内涵。是的,童真或许并非一个早已丢掉童真的成年人想象的那样。对于孩子来说,这叫共鸣,为对于成人来讲,这是生活中的一眼清泉,看见马浩轩王梓璇小苹果,也看见自己的当年。
看完第一集及纪录片,一年级 给我们一个审视教育的窗口1.近距离接触学校教育虽然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接受过各种各样的学校教育,但不提各个阶段、地区学校教育的差异。 有多少人有机会以旁观者的角度近距离接触学校教育呢?这是非常宝贵的观察素材,家长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孩子在学校接受是怎样的教育,以及孩子是如何和同辈、老师相处的。这样的视角对教育的反思作用很大。现在社会变化实在是太快,即使我们才大学毕业,也无法想象现在小学生的世界,更别提那些家长了。了解学校教育能为以后成为家长或者当好当下的家长说有一定的帮助的。2.重新思考启蒙教育我是相信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的说法的,孩子的习惯、语言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是和父母亲人以及社会相处学习发展出来的。一般来说,不考虑幼儿园的话,小学应该算是小孩子比较独立地进入同辈群体的阶段(幼儿教育不熟悉~)。如何和同辈相处会在以后的人生中成为越来也重要的部分。而在这个相处过程中,许多家庭教育的缺陷会体现,有的会改善,有的会恶化。同时,家庭教育的优点也能得到体现。那么具体的过程是怎样,这样的节目能给我们一个近距离观察的机会。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不受欢迎?为什么有的小孩子人缘很好?不受欢迎的孩子怎么调整,学校如何帮助他们?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从节目中看到。3.家长、老师、学生、学校关系一年级特别好的地方在于比较全方面地展现部分同学,比如家长的镜头,上课,以及在寝室。相当于提供了很丰富的背景信息,对我们理解孩子行为习惯的成因是有帮助的。另外,给予老师的镜头让观众了解到一个老师的成长与辛苦。当这四者在同一个节目出现的时候,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能够更加立体。4.明星老师非常赞同 关于明星老师的说法这两个人选得很好第一,好看.小孩子也是外貌协会啊,好看的老师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亲近感啊第二,两个人并没有太多和孩子相处的经验,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同时也更能展现新老师的成长。想象一下如果找黄磊当班主任,应该就是欣赏了吧。第三,互补性。生活老师和班主任,男老师和女老师都是不同角度,我觉得这个节目一直在尽力给我们呈现更多的角度。不足:我觉得节目本身的不足我还没有发现态度,毕竟还只有一期。谈谈我觉得作为老师,他们的不足吧(还是学生,纸上谈兵)1.巧克力奖励。这个不太好。我曾经因为课程的关系要去美国一个小学的课堂上几节实验课,在提交研究计划的时候,老师指出我们不能给孩子奖励糖果和巧克力。原因是家长不主张他们吃这些,如果老师将他们作为奖励的话,就是暗示这些是可以吃的,是好的。(是因为蛀牙么?)老师的导向性特别重要,你奖励的东西最好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家长认可的,惩罚的手段最好不要用罚写作业之类的方式,这会让孩子觉得既然老师觉得这是一种惩罚,那就不是愉快的东西之类的。2.竞争与合作我当时的论文写的就是游戏对于词汇教学的影响,之前实习发现孩子很喜欢游戏、喜欢比赛,就想看看效果。在过程中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发现,比如,如果竞争的气氛很浓郁,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放在"赢"这个角度上,而不是说多学一些东西,孩子可能就会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方式比如作弊,比如攻击对方(肢体语言)。所以如何利用竞争这个因素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像取水杯这个活动, 老师发了指令说不要乱不要挤,又在这么多孩子中只强调第一名,必然会导致孩子一拥而上。相反,像校园冒险那个活动就好一些,孩子分组,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而小组内是合作关系,组员互帮互助能发挥出1+1&2的效果,不足是没有老师的监管,容易出现一些失控的情况。暂时想到这么多,期待第二期的课堂教学。
=长文,多图预警=纵观湖南卫视这几年的节目类型,幼儿阶段有《爸爸去哪儿》,中学阶段有《变形计》,大学阶段有《花儿与少年》。除小学阶段外,湖南卫视所推出的节目几乎涵盖了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而《一年级》就是补足为「青少年」这样的核心用户所打造的最后一块拼图。从目前来说,《一年级》作为接档《爸爸去哪儿2》的节目,在关注度上暂时还无法超越后者,但在我看来,从节目意义上来说,这会是超越后者的一档节目。孩子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节目的主人公:孩子。这一批一年级适龄儿童已经是 05 后了,你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帮小家伙的表达能力,对事物的想法判断与我们上小学时相比几乎是两个数量级的。当然这可能和湖南卫视一开始对节目的设计有关,这并不是随随便便选中的一个班级,也并不是随随便便组成的一群孩子,尤其是镜头更多关注到的那七个——他们原先的角色性格设定分别为:「王子型、鬼精灵、小暖男、爱哭鬼、萌丑妹、女汉纸、灰姑娘」这七大类,尽管我并不觉得被选中的几个小孩都符合节目最初的设定,但无论是讨巧的外型,还是麻溜的嘴皮子功夫,又或者独特的性格,他们都是 05 后这批孩子的代表,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小孩子们的与众不同。比如当得知要离开心爱的幼儿园、离开妈妈去上寄宿制小学时,李浩煜小朋友的表现着实震惊了我,这么煽情地撒娇,要我是他妈,在这张小嘴的攻势下不得立马缴械投降:「好好好,妈妈 love you 啊」。这样「语出惊人」的表现几乎贯穿了整个节目,包括介绍妈妈为小朋友们准备的零食「不添加防腐剂」,在作为小队长参加寻宝活动率队出征时「飞向宇宙,浩瀚无垠」的口号。这样「语出惊人」的表现几乎贯穿了整个节目,包括介绍妈妈为小朋友们准备的零食「不添加防腐剂」,在作为小队长参加寻宝活动率队出征时「飞向宇宙,浩瀚无垠」的口号。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能说会道的小姑娘是陆煜林,你能在她身上很明显地感受到同年龄段女孩比之男孩的成熟。当同寝室的苹果被小伙伴打开的门意外撞到额头委屈哭了时,陆小姑娘表现得特别好,她一边搂住苹果一边用知心姐姐的口吻说到:「她是不小心的,那就说没关系,你们两个就可以称为好朋友了呀。」包括晚上临睡前她对着镜头和爸爸妈妈说话,或许「我长大了一定会孝顺你们」单纯听起来有些做作,但你看她的表情和语气就会觉得娃说得真实特别诚恳,也特别地贴心和温暖。啊还有就是排队的时候西蒙子和另一个小朋友讨论「高矮」的问题,那个此前并没有多少镜头的小男孩面对着「太阳比你高」的「挑衅」回道「太阳是吧,我黑洞吸了你太阳。」先不管科学性如何,反正在我一年级的时候对「黑洞」几乎没有概念。插句题外话,最近在准备教小朋友口才方面的内容,一直觉得挺惶恐的怕教不好,我妈安慰我说 4-7 岁的小朋友懂什么呀可好教,但是这个节目却很好地展现了现在小孩子的认知水平,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远胜于我们同时期,词汇量也比我们那时多得多,真的是挺让我惊讶与佩服的。家长说回原题,有让人觉得懂事的小朋友就有让人觉得头疼的主,比如第一集中戏份最多、个性也最鲜明的马皓轩小朋友,而他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元素可以说是相当典型的,也完全可以看出家长在孩子身上的影响。取杯子时因为没能成为第一名拿到实习班主任陈学冬准备的奖励而气到哭。这种竞争意识,或者说对「第一名」的渴望和杨阳洋有些相似,表达方式也很相同,都是用生气的表情和哭泣来宣泄,我觉得胜负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推动小朋友的积极性,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在这里马皓轩小朋友的家长对场面暂时性的控制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和自己孩子说明情况「他(西蒙子)是第一个,你是第二个」的事实,同时安慰自己的孩子「第二名已经很不错了,下次争第一」。但在这里还是个问题,但在这里还是个问题,「下次争第一」其实还是在强化竞争意识,仍旧突出了「第一」的概念,所以根本不能怪自己的孩子「不喜欢第二名」。相反的,真正的第二名其实是陈思成,但是他就表现得非常安静。之后马皓轩小朋友因没能成为自己小组的组长而生气其实也是类似的行为。家长的话语影响。从一开始在报到时威胁摄影师叔叔「你再动一下我就揍你一拳」,到同桌因与父母分离哭泣不止时也习惯性地说了一句「你再哭我就揍你了」,有没有感觉很熟悉?私以为「我就揍你了」这句,就是马皓轩自己在调皮或者哭的时候家长会对他说的,以至于对于小朋友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或者习惯性的解决方案,于是在自己面对哭泣的小伙伴时,这种潜意识里的反应就被激发了。其实这一点和杨阳洋又很相似,当时三羊被诟病的就是一些很可能出自家长之口的语句,比如「你不要和我讨价还价」云云,所以其实作为家长,有些话真的是不可以随便说,且不说小孩子心里都明白,更可怕的是作为家长把一些有问题的说话方式、价值观灌输给了小朋友。参考:小少爷脾气。这一点在宝藏任务环节体现得比较明显。从一开始被小伙伴们遗忘就开始憋着一股气「哼!我现在都走丢了!」;再一次被丢了的时候骂道「真是群笨蛋」;再再终于找到医务室之后对着老师发火「讨厌你们!哼!」甚至攻击医务室的老师「丑八怪」……这也可能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独生子女从小就养尊处优,尤其是当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也共同参与孩子抚养时,宠溺的情况会更加严重,一方面培养出了少爷脾气,另一方面也没有怎么经历过挫折教育,当遇到自己无法掌控的情况就情绪崩溃也是有理由的。当然我觉得马皓轩小朋友也有非常棒的地方,比如一直坚持完成寻找宝藏的任务,又比如在宋佳给了他一些提示之后马上就能乐呵呵地「放肆找」。所以我觉得这个节目很好的一点是,不同于《爸爸去哪儿》,《一年级》的孩子们更加的接地气,或者说有参考价值,我们大人,可以看看这些孩子非常真实的表现,在挖掘他们闪光点的同时,总结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和问题有可能的来源。老师陈学冬和宋佳的组合相当好。虽然《一年级》节目的整体呈现方式是真实记录,但还是加入了一些真人秀的元素,比如明星。但与其他真人秀又不同的是,明星的设置意义和功能,是以实习生活老师和实习班主任的身份加入节目中,没有主角光环而是充当绿叶,更多的是推动情节发展或者创造「冲突」。尤其是当他们俩本身就呈现出一种反差。陈学冬在荧幕上的角色定位一直都是「暖男」。这次也不例外,他融入得相当快,也相当投入。就我自己觉得,和小朋友相处只要投入真心,总有开花结果的那天,因为小朋友们对谁真的对自己好的问题门儿清。你可以看到陈学冬在开学前做的细致、充足的准备,除开整整一箱为小朋友们准备的零食、礼物,更让人觉得窝心的是在整顿好自己的东西后他就开始对着名单记小朋友们的名字、学号,而当报到时他基本上已经背熟小朋友们的名字和学号,又或是一遍遍地打扫、整理教室。在正式上课宣布任务时,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比如奖励机制(第一名拿到水杯的小朋友奖励巧克力),又比如「哪个小组先安静地坐好就可以先出发」,很好地安顿了小朋友们,还有设定小组长,激发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积极性。包括吃饭前,面对小朋友们一连串的问题轮番轰炸时即使有些崩溃还是耐着性子一一解答,当发现马皓轩丢了的时候,没有太过惊慌,在去教室的路上同时想好了利用广播找人的备用方案。在一屋子的小朋友混乱地等待分宿舍时,他也很从容地、有条不紊地按照名单将小朋友们一个个安排好。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开始。于是,宋佳的感性迷糊和陈学冬的理性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节目开头在的士上连学校地址都搞不清,到糊里糊涂搞不清开会地点,包括教师培训时的糟糕状态,再到开学前一晚和辗转反侧,可以说从一开始她就没有完全适应自己角色的转换。而真正面对小朋友的时候,她更是心力交瘁直接崩溃。这就是一种反差和冲突,陈学冬和宋佳这样有各自鲜明特点的组合非常好地完成了节目的预设。但就像《一年级》的总导演徐晴认为的那样:老师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跟孩子一样,老师们也会经历很多的不适应、搞不定,在「成长」这件事上,老师和孩子们是绝对平等的。今天的孩子们,早已经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时代了,他们更关心老师说的道理他自己有没有做到。老师和孩子们永远是一起在成长的,这个过程里会有很多细腻温馨的故事,我们期冀讲好这些故事,呈现教育原本该有的美好。相对于湖南卫视以往偏娱乐性、明星化的真人秀来说,《一年级》更具备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全方位、无死角的记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出作为家长关注,却几乎没有机会看到的情况。关于孩子和教育,每个人都会有无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作为节目制作者的我们特别想知道答案的,相信大家看完节目也一定会找到答案。这也就是我认为,《一年级》从意义上超越《爸爸去哪儿》的原因。以上,待补充。
站在一个未来幼儿教师的角度谈谈我所看到的教育学,其实也主要是我的泪点所在的。在一次的代表教师发言会上,宋佳的话,一下子搓着我的泪点了,因为我也正在体会着感受着这种情感。“在我的生活中,坦率地说我被很多人照顾着,但是到了这里,我成为了一个老师,我的工作是照顾我们班36个孩子,我一下子就疯了”(宋佳在这句话之前给加了一个前提,“我是一个艺人演员”。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家庭的中心 ,从一个被父母家长们照顾着的孩子,成长成为一个老师,更有说是学生们的父母,这中间是没有过渡的阶段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自己不断摸索,不断地克服别人所谓的娇气任性,逐渐扔掉以自我为中心,我们需要做到万事以孩子为主,一下子就疯了豪不夸张,)“天天哭天天哭,一天哭八遍”“你说我都已经不吃不喝睡了,我都干不好,你说那我还能干吗(很多人会质疑宋佳的一天哭八遍的矫情做作,但是千万别忽略了在她的哭里除了委屈,更多的是无力感无助感——就是那种我努力了,但是却没有好的成果,我开始怀疑我的价值了,我想说这份职业不适合我,我干不好这件事,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我却在这里苦苦挣扎,我能不能让给其他更有能力的人来做这件事,也可以说出现了那种推卸责任的感觉,但是我更愿意是说不想搞砸事情,给任何人包括孩子们添加任何负担)我想过放弃,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资格站在这里,我不想一个老师每天都是带着负能量站在这里的面对同学们(放弃的这种念头不是因为我们觉得辛苦觉得累希望寻求更多的轻松,而是资格——一种对于职业的敬畏,任何职业都是不容亵渎的,我觉得我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我更多地是愧对于这份职业的神圣性。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能量的正负永远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孩子最开始的模仿对象是父母,老师,周围的小伙伴,也许就是你身上那种无意识的话语动作却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这丝毫没有夸大教育的影响,所以身为教师这点,你难免事事小心,你很难知道你的哪个行为正在被孩子模仿着,所以你就开始举步维艰了)所以这一周我要停止抱怨,我不想自己多么不容易,我就去面对解决,哪怕我做的不好,但是我要努力,我要对得起每个学生看着我的那种特别干脆纯洁的眼神。(宋佳的态度确实是越来越平缓,没有那么激烈了,也应该是适应了这个过程。但是那句不去想自己多么不容易,让我突然间觉得对于很多事情释然了,原来所有的烦恼只是因为我们将眼光立足于自己的不容易上,所以说庸人容易自扰,当面对自己的苦难,悲伤的情绪往往被无限放大,却忽略了这是事物的共通性,其他人也是会遇到这种事的,一句话就是太专注于自己了,突然间就想到了文天祥的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我最开始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他们可爱,我讨厌他们,我觉得每个孩子都在给我添麻烦添乱,但是现在我有一点点喜欢他们(不至于说对孩子有恐惧症,但是对于一帮熊孩子,真的是很难做到喜欢。至少这点儿,我曾经被批没有母爱的光辉,不具女人天生的母性。我讨厌他们,这句话宋佳说出口了,也许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也从未敢这么直说,虽然这是内心真实感受。也还好她最后只说了有一点儿喜欢他们了。孩子的可爱之处在于你跟他们的相处中不断去挖掘发现的,这种可爱足以融化心灵的寒冰的。就跟宋佳说的当工作时候孩子上来抱着你说老师我好喜欢你,那种力量带给你的感动就已经让你喜欢他们了)他们也知道你是爱他们的,对他们好,只是目前我没有这个能力达到的(我想对他们好,可能我很多时候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这点认识不仅仅存在于宋佳身上,他存在于爱情亲情友情等各种人际交往中,爱的方式的偏移却不能否认他们爱的真切。爱是一门需要技术的学问)
看着湖南电视台节目长大,小时候看就只是乐一乐,现在初涉教育界,看到湖南电视台能如此强大地把教育与娱乐结合,真是要感叹一句其中不易和由衷的佩服。在节目规模、策划、编排、剪辑(一年级,爸爸去哪儿)上,台湾、香港等地方都不一定能比得上湖南电视台的完整和精细。(所以我“符蓝”人就是霸得了蛮啊!~~)马屁暂时不拍了,言归正传。孩子的性格分析因为节目播出的集数有限,暂时还分析不出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先粗暴地分析其中一个吧~李昊煜李同学在第一集用琼瑶式的台词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情景着实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我就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 还珠格格的歌词啊这是!!)但李同学妈妈的反应其实比孩子的反应更大,而且在节目中说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只离开过5天,而且5天对她而言简直就是折磨。(这让每天想着怎么从带孩子的地狱里解脱出来的妈妈们情何以堪!!)可以看出这位妈妈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孩子对于她的情感需求要大得多。在节目刚播放看到这个画面,当时心里暗暗想,估计这个孩子离开这位情感需求很大的母亲会表现得更好。结果,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在第一集的最后,李同学偷偷跟老师说了一个秘密:“妈妈不在,我自由多了。”(不知道她妈妈听到这样的话会不会很难过)。他与母亲的这种依恋型态(attachment pattern)可以归为焦虑逃避依恋型态(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孩子反而离开了父母后能得到更好(如)的(释)发(重)展(负)。 那么问题来了!那他之前的琼瑶式表白难道是假的吗?!当然不是,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离开亲人,难过伤心害怕再正常不过,但是他的表白,其实除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外,很有可能是在安慰自己那位安全感缺乏的母亲,希望她能心里好过些。在这一点上,孩子的善良和领悟力是值得大人们欣赏和学习的(虽然有点小无奈)。(插播一个八卦,个人见解,求不吐槽~~)在节目里其实有很多细节。在父母最后要离开的画面中,每一位母亲都表现出了最真实最不舍的难过,同时在这时,在身边的爸爸们其实有不同的反应。小苹果(我最爱的小女神)的爸爸把手搭在她妈妈的肩膀上,有点无奈但是又充满关心地说:孩子没哭,你倒是哭了。西蒙子(混血小王子)的爸爸更是秉承了英国的西式传递感情的传统方式,紧紧地抱着妻子给她力量。(其他的没有播) 但是李同学的妈妈和爸爸虽并排走着,可是两人之间起码隔着两个拳头(以上)的距离。当然!爸爸也带着关心的眼神看了妈妈一眼,但是很显然,几乎不知道怎么安慰自己的妻子。其实李同学的妈妈应该属于感情很丰富的小女人,她的感情需求是很强烈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感情需求无法从伴侣处索取时,就会转向自己的孩子。爸爸在孩子的教育系统里,很大程度上是影响妈妈的教育模式。如果爸爸更多地参与到亲子教育里以及能更敏感地体会和理解妈妈的情感需求,那么无论是直接和间接,都能给孩子带来更正面更健康的影响。爸爸们要记住,那一位不仅是你孩子的母亲,更是你的女人!!!哎呦~
第一次发评论,小激动呢~~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我就直白简单的就节目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一些小小看法。 首先我自己还是很有兴趣看这个节目,因为你可以通过里面的某个孩子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个节目来试着去假设如果是你面对这些问题,你会怎么解决。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的适应期对大人和小孩都是一个考验。我期待我能学到更多,也可以做好一些准备。 里面关于马皓轩的表现,提到马皓轩总是会说你再这样我就揍你了之类的话,可以从中看到家长教育马皓轩的影子,孩子真的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这也可以提醒家长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孩子是很善于模仿。 还有一个是小花老师的两次哭泣,一次是早上起不来床,一次是接到家长的责问电话,小花老师显然还是对于第一次做生活老师有些不适应,和努力想做好却做不好的难受。这令我想到第一次当妈妈,失去了睡懒觉的奢侈,要伺弄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面对孩子的种种调皮和不听话,还有面对孩子突然的发烧突然的呕吐拉肚子,真是多么的手足无措,奔溃,哭泣,而后慢慢地去坚强。我想任何一个第一次当老师,大概也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吧。总之,当我们经历过了,最后都会变得既坚强又柔软。再有就是李昊煜妈妈提前来接孩子,却影响了课堂的秩序。我觉得家长应该多跟老师配合,要对老师有所信任,一起对孩子的成长共同做出努力。另外马皓轩妈妈晚上来找老师,对老师的哭诉,我觉得陈老师可能话语有些直白,但心是为孩子好的。通过陈老师对马皓轩的种种关注可以看得出来。当妈妈的还是要坚强一些。也许在每个妈妈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是最亲的,但我们往往也会因太过亲近而忽略孩子的缺点。而外人是可以看到孩子的缺点,很希望在陈老师和小花老师的努力下,孩子们会有所改变。把孩子交学院,交给老师,是他们独立成长的一步。孩子不可能永远面对如妈妈般的温柔,他们总要经历挫折,经历失败,经历不是第一名的失落。家不可能永远护着孩子,有些道理,需要外面的世界来教会孩子。所谓人教人不如事教人。愿孩子、父母、老师都能学会成长。还有我自己。也要加油!
【长文,多图】总体来说,风格继承《爸爸去哪儿》,原创内容好评,第一期孩子基本认全了,说明节目组塑造得不错。节目最大的亮点不是明星老师,而是语出惊人一口湘普的熊孩子,意外之喜。故事叙述得不是很流畅,也不能全怪剪辑,36个活蹦乱跳的熊孩子带来的信息量肯定是巨大的,在这之中找故事不容易,所以节目组的方向很对,重点挑几个性格迥异的,把他们组一起等待碰撞的火花。但个人以为,节目组对这些孩子有过度展现之嫌。综艺,电影,电视,都需要有不和谐的存在来打破平淡剧情,吸引观众注意力,引发爆点,但在亲子节目中如果让一个孩子来承担不和谐的身份……我觉得节目组还应更慎重些这是一档原创节目,能放在湖南卫视周五晚十点的时间段,足可以看出湖南卫视对它的重视和信心。这个时间段从《我是歌手》火起,到《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再到《歌手2》《爸爸2》,一路下来几乎都是引进,开播前已经积累出了一定的话题量和人气。这方面原创节目《一年级》显然吃了亏,录制时间与播出时间过近,再加上同时间段中国版跑男和《极速前进》的播出,《一年级》很难再有当年爸爸去哪儿的好收视和关注度。在百度指数搜了一下《一年级》《极速前进》和《奔跑吧兄弟》的搜索指数,红线-跑男,蓝线-一年级,绿线-极速前进。可以看出《一年级》虽输提前一周开播的跑男,但关注度还是不错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三个节目的观众群居然都是男性偏多,十分想不通。。。后两张图是一样的,不用多看。。。但是,没有先入为主的原版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原创节目的观众期待度普遍较低,更容易给人们带来意外惊喜。从几个方面来说说《一年级》1.摄影+后期这次的画面非常漂亮,归功于《爸爸》《花儿》《变形记》这只常年跑来跑去的苦逼拍摄团队,经验值满满哒~受节目风格影响,画面干净明朗,很透澈的暖色系。你们感受一下而且这次的摄影师好像开发出了新技能,有的动态镜头拍出来很像移轴摄影,画面动起来相当之炫酷,好看哭了。。。有时间一定要看动态的不得不说,某飘飘选在这时候出来,真是个心机广告婊。。。再贴一张移轴摄影的2、关于人物两位明星老师的表现,上面也有人分析了。一淡定一懵圈,很反差很娱乐,观众接受的也就快些。更难得的是,这两位都很懂得把握个度。宋佳的迷糊马虎,甚至崩溃大哭,并没有给观众输出负面情绪。因为她的行为一直是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观众能明白,有些事搞不定是她性格大条造成的。她会焦头烂额,会手忙脚乱,但是从来没有出现没有像“抱怨”这种可怕的负面情绪流露。当迷糊成了她真实性格的点缀,又为节目增了不少笑料,观众的接受度自然会高。至于陈学冬,可以看出他在尽力维持一个粉丝们希望能看到的形象,克制有礼,体贴温暖,额我跟他不熟,只是这期对他的印象确实有所改观。。但当娃儿们真的表现出一些令人抓狂的行为时,他也会有一两个瞬间不淡定的表情,或努力压火的憋屈样子。对观众来说这一两个瞬间就够了,这才是真人秀要出来的效果。看预告陈学冬下期会发火,而之后某期如果一向迷糊的宋佳能严肃认真起来,那节目的效果就出来了。因为人物偶尔出现与平日反差较大的性格变化,尤其随突发事件无意展现,对真人秀来说不止更真实,人物的形象也会更立体,这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后面还想分析一下节目组对孩子的选择和性格展现,以及节目的情感核心。没时间了先写到这……
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弗兰塑普,啊哈哈哈
(多图)得是多好的一个节目,才能让人看到里面的人喜怒哀乐有种看见自己的感觉。《一年级》之前我压根不知道宋佳是谁,看完第一集也是完全无感,第二集看下来,却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宋佳的哭戏很多,对此观众都褒贬不一。第二集中那天晚上,她接完家长的投诉电话,对着摄像头边哭边狂喊有没有人,快来人。她所描述的这种情况,应该大多数观众工作和生活中都会有遇见过一二,只是感触深浅,致使共鸣深浅的问题。刚进大学军训,每天5点起晚上10点回屋,闷热的夏天18天下来都没法好好洗个澡,厕所脏到不忍直视都不敢上厕所,偷偷摸摸用手机,充电得问遍了全连找到一个屋里有插口的寝室,在黄土操场晨跑走齐步踢正步,前面的人仰起灰尘让人蓬头垢面不说,吸入喉咙嗓子哑得,第二天起我就在想我TM什么时候是个头,自问自答18天,熬过去就好了。其实有盼头的苦日子是会过得比较快的,尤其当你无须对后果负有什么责任,只需掰着手指把这段时期度过去就好了的时候。说说宋佳参加的这个节目给我的感觉:早上很早起(具体来说是6点?),晚上倒不用很晚睡,但是得把每个小朋友安排妥当了才能睡,起床和睡觉之间的空档充斥着:给小朋友打饭,给小朋友洗衣服,给小朋友整理床铺收拾寝室,可能还有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非常多繁琐的工作。就像是一帮猴小孩的妈妈一样。他们闹起来的时候叽叽喳喳简直让你抓耳挠腮想大喊一句“shut up!!”。想都想得到,这个模式一定是和宋佳作为一个明星时的生活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她之于《一年级》这个环境,就如我之于大学军训,苦不堪言,甚至更加苦不堪言,分分钟都想撂挑子不干了。可是还不行,就如她自己所说,她觉得这是一个责任特别重大的事情。这种感觉,大概又和大家刚刚毕业实习那段期间的感受类似了。不吃不喝不睡,急切地希望把活都做好,特希望得到领导大大的肯定。当他们不置一词,就觉得已经是在侮辱你的努力了。何况是打电话来质问,说“你,明,天,必,须,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劲儿,我已经把我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做到最好,我已经把自己掏空了,还是被骂了。简直绝望,一下子不知道还可以做点什么。当然这个片段只是节目中昙花一现的偶然,我很高兴找到了除了一味娱乐之外,新的一种让节目能够持久的吸引观众的方式:让观众在节目中看见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自己,人同此心,情同此情;但是很遗憾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表现和传达。有种感觉,节目每一个细节都通向结局大感动,收官之时,老师和孩子,家长甚至工作人员的成长,我们都将有目共睹。用第二集的两张截图作结。BTW,关于纪录形态真人秀节目选人蹲点的疑惑:节目中有个叫谢明航的小男生,他本身并不在几个“主角”之内,但两期下来(尤其第二期),你会发现他的戏份几乎仅次于马皓轩。那么问题来了,类似《一年级》这样的节目(包括之前的《花儿与少年》),他们在选人的环节是怎样进行把控的呢?如何保证选出的人是否让人印象深刻是否能够产生故事?录制中发现了比预设“主角”更有“主角”光环的人怎样做出调整?
艾玛这个表情简直吊炸了哈哈哈-----------------------------------------------------------------------------------------------------喜欢这个熊孩子,继续更新~哈哈哈哈哈-------------------------------------------------------------人小鬼大,说的一些话还挺有道理。------------------------------------------------------------------------哈哈哈哈,姐姐觉得你的审美没有问题。---------------------------------------------------------------------很认真地说出:“这是原则问题”很认真地说出:“这是原则问题”----------------------------------------------------------------------------------------------------------------等下期再更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完结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完结啦!!!!祝大家我是歌手看得开心~~~
作为一个实习班主任,我对节目里两位鲜师的处境有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天真烂漫,大部分孩子对规矩都没有概念,为了让他们学好常规,每天的班上下来都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还要去应付各色各样的家长,其中不乏不讲道理胡搅蛮缠的父母。无数次想过要放弃,不明白这么累这么低的薪水,自己在坚持些什么。看了两期《一年级》,最开始我是笑着看的,看着看着却哭了,主题曲里的一句句都让我想起了平日里和他们相处的一幕幕,尤其是一句简单的“老师你辛苦啦”是那么的熨帖人心。这就是这个节目的正能量。
先从节目设计的角度来说,是爸爸去哪儿之后的细分市场开拓。趁着幼儿上节目的热潮开始还没散去紧跟趋势,可以借势头,这样观众接受认可度高,有效填补《爸爸去哪儿》之后的空档期,并有效延续亲子节目秀的收拾习惯和热情,将本类节目的忠实观众平稳过渡过来,当然也包括同类产品广告商。《爸爸去哪儿》走的是明星路线,第一季真的很惊艳,但是第二季已经显露出疲态了。模式固定,明星子女的表现开始表演化了,因此,找一些既普通而又活跃的孩子,孩子们的表现更真实有趣,正好可以与其他各类明星爸爸节目区别开来,又更有笑点。《一年级》的题材决定了它的时间跨度较长,维度广,取材切面更多,因此不用太挖空心机设计环节,只要能把有趣又平凡的矛盾点和笑点抓住并适当剪辑,相信效果会非常好。目前只出了一集,有后续发现再更。
同为一年级教师,且为班主任。《一年级》里的小宋佳,简直就是我们这个群体的写照
湖南台号称《一年级》的节目模式是原创的,不过创意点还是参考了(其实4频道的节目多多少少都有点奇奇怪怪)。抄不抄的问题先放一边不说,拿「原创」来当噱头未免有点太言过其实了吧。虽然黄台在抄袭和炒作上的历史向来不好,但不可否认他们是中国电视制作领域里的佼佼者,与之并肩的估计只有CCTV了,将其它的市场化制作公司/电视台远远的抛在了后面。纪实类真人秀最重要的是如何营造出一个真实的环境,尽量让参与者没有在录制节目的感觉。尤其是《一年级》涉及到儿童、小学教育这方面的内容,操作起来必须慎之又慎。夹带点私货,我不是很喜欢 陆煜琳,虽然她躺在床上所谓的真情流露挺感人的,但她是明确知道自己正在录制一档节目。有镜头感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当感觉到镜头对准了你,自然就会开始不自觉地演。这其实是背离节目主旨的行为。如果我是节目主创,在开拍之前一定会和家长说要告诉孩子你是真真正正地来上学而并非参加一个节目。最大限度地降低拍摄对正常生活的影响,节目组大量使用了固定机位的松下一体化高清摄像机,有七十多个机位,个人估计使用的应该是
这个型号。对重点的场景,例如教室、食堂、寝室、教室办公室、两位老师的寝室进行全方位的布控,同时在校园的过道等可能需要的点也做了零星的布控。并且在校园里建设了一个机房,遥控摄像机并对于通过SDI传输视频信号进行收录。并且在校园里建设了一个机房,遥控摄像机并对于通过SDI传输视频信号进行收录。节目组号称有海量的素材量,其实中间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无用的,人物出现的地点都是统一的,比如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宿舍和食堂的摄像头肯定是无用的。而把这些素材量综合统计只是为节目在通稿上增加噱头罢了。除了固定机位的摄像机,还有二十余台的游机参与了节目的拍摄,从第一期节目呈现里可以看到各种机型都有,针对单个人物的跟拍使用了DV,空镜部分应该是5D3,剩下的就是小高清了。当然还有GoPro、旋翼飞行器等等辅助器材来参与拍摄。可以看到湖南台通过两季《爸爸去哪儿》和一季《花儿与少年》的训练,摄像功力已经大有提升,最简单去对比一下《急速前进》和《一年级》当中对奔跑的跟拍就很能提现出差距。可以看到湖南台通过两季《爸爸去哪儿》和一季《花儿与少年》的训练,摄像功力已经大有提升,最简单去对比一下《急速前进》和《一年级》当中对奔跑的跟拍就很能提现出差距。当然这些游机也不是说直接就去拍摄,湖南台采用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做法,单面镜,在场景当中设置立柜或者直接借用现有的玻璃进行改造,有效地保证了拍摄效果同时很好地隐藏了摄像机。至于定制的主题歌、专门设计个赞助版、空镜头的运用、字幕、节目中间的手绘地图、频道整体包装的推广等等都是常规项目了,不是不重要,只是这么多季真人秀下来黄台早已经驾轻就熟,而其它台也在试图努力跟上,不过第一名已经领跑太久了。至于定制的主题歌、专门设计个赞助版、空镜头的运用、字幕、节目中间的手绘地图、频道整体包装的推广等等都是常规项目了,不是不重要,只是这么多季真人秀下来黄台早已经驾轻就熟,而其它台也在试图努力跟上,不过第一名已经领跑太久了。不过精良的制作还是不能弥补内容上的缺失。相比起隔壁的《女神三下乡》和《比起跑来跑去的兄弟好像撕逼的女神更加有看头》这样的传统真人秀,《一年级》更像是一个纪实的节目,它给后期的压力更大。在节目最后工作人员的滚屏字幕里是没有「编剧」这一职位的,换而言之所有的矛盾冲突、所有的萌化点都是不可控的,不会有人去引导,只能在日常的流程当中产生。所以就需要在海量的素材当中找到矛盾冲突点,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也正是很多人觉得无趣、看睡着的原因。从第一期来看,节目更多的是在展现流程,少有的几个亮点比如「孩子家长分别」、「马皓轩失踪」、「宋佳崩溃」等等都没能很好地提升节目。原计划2小时时长的节目,首播集只有90分钟,可见节目组已经尽力了。但这是天生的不足,后期如何再努力也没有办法完全弥补。个人认为要解决两条路子,要么等,要么编。到新环境不适应是人的天性,况且还是刚刚上学的小学生,各种冲突的产生是必然的,不用等太久,开始上课自然就会有了。而编的话就困难得多了,在这样一个「纪实类真人秀」里如何编的自然不突兀是很考验团队功力的,小弟不才,还没到那水平也没法给出建议。除此之外,还有一大问题是乱。节目组当初选定了7个学童来作为主要的呈现对象,并有了各自对应的形象。不过实际呈现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没有编剧的引导,一切都是不可控的。一个班里36个孩子不可能所有的点都围绕着选定的7个人发生,而且像是《爸爸去哪儿》还有父亲-孩子这样的依附关系,但这里的36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加上两个老师和其它的旁系人物,四五十个点都有可能单个爆发或者相互发生关系,乱肯定是必然的了。真人秀就是要展现人物,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用故事来展现人物是一种很讨巧的手法,但人物太多、故事不足、篇幅不够很明显就是硬伤。另外节目组让宋佳和陈学冬来念旁白视图营造出一种第一人称视角叙事的感觉,不过实际上好像没有发挥什么特别的功用。还有节目的重点也不明确,究竟重点是要放在明星老师和孩子哪个是重点?是要表现明星面对孩子的手足无措还是他们获得的成长?[划掉]小孩撕逼虽然很有看头但会被说成不积极向上老子辛苦工作一周回来不要在电视上看到一堆小孩哭啊哭吵死了,平铺直叙展现萌点又会被说成就是一堆长得好的孩子在电视上一个劲的傻笑这bleep有什么好看的。[/划掉] 观众的口味是什么这是很难以把握的。再来说说所谓的社会意义,跳跳虎的好基友最近就说过,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个「社会效益」也是向来中国电视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蔡康永当年批李敖的时候说过「在电视里面找深度,(是)太看得起电视了」。电视要不要有深度?当然要有。但这个深度和社会意义不是说我把巨额奖金换成「公益基金」就能完事的,也不是说在节目里如同完成规定动作一般不停地重复「梦想」、「励志」这些关键词。娱乐节目里硬塞进去所谓的「社会意义」只会让人感觉到别扭和生硬,民众茶余饭后看个电视乐呵也不需要别人来教化。专业的东西让专业人士来解决,作为管理者制定好方向,不要什么事情都插手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就是娱乐的归娱乐,公益的归公益,作为公共频道不能花着纳税人的钱去搞一些高投入低产出的无意义节目,也不能一位向市场妥协,撤并收视率低但却有意义的节目。比起收入更多来源于广告商的卫视,某拥有奇奇怪怪的建筑的电视台更加应该做到这一点。而真正有社会意义的节目必须要从根子里就有这个意味,在创意阶段就有这个诉求,在执行阶段也时刻记着自己应有的价值取向,尤其是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节目是一时的,而对参与者自身的影响则是深远的。目前来看,《一年级》从立意就很符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个要求。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两个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时期,展现家庭教育当中可能的缺位,老师在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孩子性格当中的缺陷,家长、学校、孩子之间的三方关系,并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体现成长等等都是很好的立意点。包括节目后面会有的「国学之旅」、「防拐测试」等等都是立足于此。但湖南台能否坚守住底线,不向收视率低头,还有待观察。如何在平淡的内容中挑出看点,给无趣的人文关怀、社会意义加上精美且易于接受的包装才是真正考验制作团队的难题,而能否坚守应有的道德素养保持大众传媒的社会意义则是另外一条必须遵守的准则。就目前来看,湖南台的路还很长,但最起码,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其他几十个孩子作为巨大人肉背景真可怜。。。
只有我觉得这是缩略版楚门的世界吗。
我今天刚刚看完竞选班长那一集,说点想法。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真的是培养孩子?这一集中,为了竞选班长,女生爸爸拉来明星拍助威mv,男生妈妈做了五层蛋糕分给班上同学,允诺如果你们选我将有吃不完的蛋糕,并不擅长发言的男孩在家乡的半强迫下走上舞台并介绍自己喜欢走模特步,在众人的轰笑中不知所措。我觉得这世界从未如此赤裸
我看一年级就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像皓轩一样经常因为小事而生气又不满,看见了我妈像昊煜他母亲那样爱自己的孩子甚至不小心打扰了全班同学上课,看见了我父母像陈思诚父母那样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过孤独的中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今天性格的形成都能在里面找到影子,折射出自己的模样,给人的启发真的很大。即使是那两个老师的成长也让我感受颇多,陈学冬90后,做事却给人很成熟的感觉,他可能也会做的不好,但他在努力,我以前一直觉得他就是小时代里的小白脸。宋佳80年的,给人一种很真实感性的感觉,而且她为了做好老师经常自责的责任心让人觉得很不错。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我希望能给他像西蒙子那样的环境,不要像养皇帝一样养出娇气,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间的爱。当然要是能有个像安琪儿一样的闺女那绝对是馅饼掉头上了。
更新:微博上有人说我是强盗逻辑,认为是我虚设了一个“收视率最重要”的前提。但实际上“收视率最重要”和“我开一个超市最重要的就是赚钱而不是救济穷人”一样,是市场环境下的必然。何况,我也并没有说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收视率,但是“收视率压倒一切”这样的想法是我所担心的,我当然没有证据说明湖南卫视或者《一年级》的制作团队就是秉持“收视率压倒一切”这样的信条,不过从《变形记》和《爸爸去哪儿》中的表现来看,这种担心恐怕不是杞人忧天。我也无意去黑湖南卫视或者《一年级》这个节目本身,真人秀自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湖南卫视的节目,立意总是很高,看看一年级的介绍,大谈“亲子”、“启蒙”、“教育”,但是不要忘记了作为一档真人秀,收视率始终是第一位,而收视率是要用来换广告费赞助费的,因此它能否承担这样沉重的责任,不得而知,我对此表示怀疑。《变形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湖南卫视标榜的“成长”“改变”等等的重大意义我一个都没看出来,相反充斥着虚伪、夸张和欺骗,这就是电视节目的伪纪实,你以为你在屏幕上看到的是全部,实际上只是机房里无数个片段拼接起来的秀而已。
另外,作为真人秀节目,里面的人物都是高度符号化标签化的,每个小孩,我想赋予你一个什么标签,我就要拼命地寻找甚至编造素材,把它们组合起来呈现给观众,好让观众相信就是这样的。这样做有两个可能的恶果,一个就是可能会影响小孩,如果ta的名气越来越大,上越来越多的节目,为了维持这种刻板印象ta就可能学会表演,但实际上ta的本性可能并非如此。如果形成了这种表演型人格,对小孩的成长是不利的。另一个对于观众来说会形成一种错觉,即“我也是评论家我也是专家我看人很准”。《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很多人成了教育专家,对于节目中的小孩评头论足,还煞有其事的教育别人的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小孩。你怎么知道别人父母在平时生活中是怎么教育小孩的?真的就像节目中表现的那样吗?你又怎么知道小孩在生活中表现如何呢?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肆意评价他人是非而且觉得颇有道理,长期以来就会愈发的骄傲自大。
如果制作团队真的想体现一些些教育意义,就应该在“萌娃”“偶像”之外,更多地从一个真正教育者的角度考虑,多与专业的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多听听儿童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的意见,多听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见,这才是一个真正负责的态度,才能对得起自己所标榜的那些高大上的意义,而不是只想着“我这个点子放上去可以值十万广告费”。
当然也不能一口咬定制作方只是为了收视率而罔顾伦理,只是从电视制作者一贯的作风来看,有一些隐忧。我举一个记忆深刻的例子:爸爸去哪儿2中和姚明打篮球那场大家不知是否记得细节,插播广告前的一个预告,放的是杨阳洋在哭,说“不跟他们玩儿了”,接下来一个镜头就是大家在发出嘘声,字幕说是面对嘘声杨阳洋该怎么办。这里大家都会以为杨阳洋又闹情绪了,这也符合大家一贯的印象,即杨阳洋不太懂事,喜欢哭,有时不合群。但事实是,杨阳洋哭了是因为比赛时小伙伴们不遵守规则,而大家发出的嘘声也并不发生这个场景中,也不是针对杨阳洋,只是开玩笑的。
所以如果电视行业仍然不注重伦理建设和审视,以收视率压倒一切的话,那么特别是对于这种以未成年人为主角的真人秀,要尤其地警惕,它会给我们一种错觉,用30分钟的卖萌,25分钟的搞笑和5分钟的眼泪让我们以为真的在看一档教育节目,而忽视了60分钟之外的日常生活。
芒果台找到一个素颜上镜的女明星也是蛮拼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教一年级小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