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里的本性发展说的是那几句

蝇王_百度知道
蝇王&怎么样?
已有75人参与评价
好评:&87%
中评:&12%
蝇王用户口碑出现错误!
出现错误!
错误原因:对不起,该文章不存在!请三字经里的文章是什么意思(QQ:)_百度知道
三字经里的文章是什么意思(QQ:)
三字经,三字经
到底是写的什么意思啊!
提问者采纳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至于你所要的翻译,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找到,链接如下:
其他类似问题
三字经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原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①,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世,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②。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③。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注释】 ① 羲(音希)农:伏羲、神农,都是传说中的古帝。②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王。③迁夏社:指灭了夏朝。迁,改变;社,古代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这里借指国家。 【译文】 经书和子书都通了,然后读各种史书;考查帝王的系统,知道历代的始终。从伏羲、神农,到轩辕皇帝,号称三皇,都在上古之世。唐尧、虞舜,号称二帝,互相让位,称为盛世。夏禹王,商汤王,周文和周武,合称为三王。夏禹传位给儿子,天下变为一家有,传于四百年,夏朝才灭亡。商汤讨伐夏,号称商朝。传了六百年,到商纣(音宙)王就灭亡了。周武王,杀商纣,传了八百年,统治最长久。 【批判】 《三字经》要人们去“读诸史”,“考世系”,究竟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还是向后看?从这里鼓吹远古的唐虞之世是什么“盛世”,渲染奴隶制度的周朝是什么“最长久”的王朝,就可以看出,它完全是在宣扬儒家“法先王”的反动、倒退的历史观。 儒家主张复古,认为“今不如昔”,一切都是过去的好,所以主张“法先王”。孔丘就是这样,他到处叫喊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大骂他自己所处的春秋末年是“天下无道”的时代。法家主张革新,认为“今胜于昔”,现在比过去好,所以要“厚今薄古”。战国时代,法家的杰出代表荀况就响亮地提出了“法后王”的口号。他热情赞颂当时的秦国“威力比商汤、周武王统治的国家强,国土比虞舜、夏禹同志的国家大”。这种认为地主阶级的后王超过奴隶主阶级的先王,一代胜过一代,社会是不断前进的观点,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对复古派的有力回击! 一切反动派都是复古派。林彪恶毒污蔑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金不如昔”,把自己比作周文王,教子学习周文王“明传子孙”之道,同鼓吹“法先王”的儒家,唱的完全是一个滥调。 【原文】 周辙东①,王纲坠②,逞干戈,尚游说③,始春秋④,终战国⑤,五霸⑥强,七雄出⑦。赢秦氏⑧,始兼并⑨,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蜀魏吴,争汉鼎⑩,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⑾,梁陈承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⒀。迨至隋,一土宇⒁,不再传,失统绪。 【注释】 ① 周辙东:公元前七七○年,周平王从镐京向东迁都到洛阳,史称为东周。辙,车轮辗后的痕迹。东,往东去。②王纲坠:指奴隶制度的崩溃。王纲,朝廷的纲纪、法度; ,衰落。③尚游说:尚,崇尚。游说(音税),劝说各国诸侯推行自己的主张。④春秋:指公元前七七○年至前四七五年。⑤战国:指公元前四七五年至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⑥五霸:指春秋时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⑦七雄:指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⑧赢秦氏:秦国姓赢,赢秦氏,即秦国。⑨始兼并:指秦始皇统一六国。⑩争汉鼎:争夺汉朝的天下。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古代奉为传国之宝,把它置放在宗庙里。因此,鼎成了帝王统治权力的象征。⑾宋齐继:刘裕代晋,国号宋。萧道成代宋,国号齐。⑿梁陈承:萧衍代齐,国号梁。陈霸先代梁,国号陈。⒀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北魏,为鲜卑族,本姓拓跋,孝文帝时改姓元。北魏后分为东魏、西魏。东魏后被北齐文宣帝高洋取代。西魏后被北周闵帝宇文觉取代。⒁迨(音待)至隋,一土宇:到了隋朝又统一了天下。迨,到。土宇,天下。 【译文】 自从平王东迁后,周朝的纲纪已崩溃。各个诸侯国动刀动枪,彼此注重游说。开始于春秋,结束于战国,先是五霸争强,接着七雄出来。到了秦始皇,天下才统一,传了两代,发生楚汉相争。高祖刘邦起来,创建汉朝帝业。传到汉平帝,王莽篡了位。刘秀复兴,称为东汉。传了四百年,完结于献帝。魏、蜀、吴、争天下,号称三国,直到西晋、东晋。刘宋、南齐接着来,梁、陈两朝承上去。这些属南朝,国都在金陵(今南京)。北朝有姓元的后魏,后分东魏和西魏。还有姓宇文的北周,以及姓高的北齐。待到隋朝,统一天下。只传了一代,丧失了帝统。 【批判】 《三字经》这一段,说的都是帝王的胜衰,朝代的更换,看来好象给人们讲述历史知识。但是,实际上是在宣扬形而上学的唯心史观。它一会儿说这个“坠”,那个“兴”,一会儿说这个“终”,那个“继”,就是不讲前进与倒退,故意颠倒是非,把历史搞成一笔糊涂帐。春秋战国时代,当新兴地主阶级逐步战胜没落奴隶主阶级,封建制逐渐代替努力制时,它哀叹“王纲坠”,为奴隶制大唱挽歌。它把推动当时历史前进的革命暴力,和阻碍历史前进的反革命暴力混淆起来,不分青红皂白,通通斥为“逞干戈”。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则加以抹杀。秦始皇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他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推动法家路线,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了割据的诸侯,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制度在全国得到确立。秦始皇不愧是个推动历史前进的“千古一帝”。但是,《三字经》的作者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但有意勾销,而且在他的另一本书中,还对秦始皇进行恶意攻击,胡说什么“秦灭于始皇”,“灭人之国乃所以自灭也”,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业,说成是自取灭亡。可见,他对秦始皇的“兼并”是充满着刻骨仇恨,对“传二世”而亡是幸灾乐祸的。 林彪为了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也反对革命暴力,恶毒攻击秦始皇。 【原文】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①,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②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③。辽与金④,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⑤。莅中国,兼戒狄⑥;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阉⑦肆,寇如林⑧;至李闯⑨,神器焚⑩。 【注释】 ① 隋乱:这里主要指各地农民纷纷起义。②炎宋:宋朝。据儒家五行学说,宋太祖赵匡胤是火德而称王的,故称宋朝为炎宋,又称炎宋。③南北混:南,指南宋。北,指北宋。混,合计。南宋、北宋合计十八世。④辽与金:唐代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五代后晋时,其子耶律尧骨改国号叫辽。宋徽宗时,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⑤元灭金,绝宋世:元世祖忽必烈,灭了金,又灭了宋。⑥兼戒狄:指兼并中亚细亚,建立四大汗国。⑦权阉(音淹):掌了大权的宦官。⑧寇如林:流寇四起,这是对农民起义军的污蔑。⑨李闯: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⑩神器焚:神器,帝位,政权。焚,毁灭。 【译文】 唐高祖李渊,发起“仁义”之师,情书隋朝大乱,创立国家根基。传了二十代,历时三百年。后梁灭掉它,国家才改变。后梁、后唐、后晋,以及后汉、后周,称为五代,都有来历。姓赵的宋朝起来,接受后周的让位。北宋加南宋,传了十八代。辽国和金国,他们都称帝。元朝灭金朝,绝了宋代,莅临中国称帝,兼并边疆部族;九十年,地位垮。朱元璋起来,建立大明帝国,年号是洪武,国都在金陵。待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传了十七代,最后到崇祯。宦官当权,“盗匪”遍地。到了李闯王,皇帝宝座被摧毁。 【批判】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历来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斗争的焦点。从“十七世,至崇祯……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这几句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字经》从反动的唯心史观出发,极力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反动观点。它对推动历史前进的农民起义进行了恶毒污蔑和攻击,对反动的封建王朝的灭亡却充满了惋惜之情。 明末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进行了极其残酷的压榨,当时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其势如暴风骤雨,锐不可挡。斗争锋芒所向,直指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威力。正如毛主席所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三字经》咒骂农民起义军是“寇”,对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发出“神器焚”的绝望哀鸣;而对李渊镇压农民起义,篡夺农民革命成果,却说成是“起义师”、“除隋乱”。作者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其反动立场不是很明显吗! 【原文】 清太祖①,膺景命②,靖四方,克大定。廿一史③,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注释】 ①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满洲王朝第一个皇帝。②膺(音英)景命:承受上天的大命。③廿一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廿一史。后加上《新唐书》、《新五代史》、《明史》为二十四史。这些都是所谓正史。 【译文】 清太祖,受大命,平靖四方,能安定天下。廿一史,全在这里,记载治乱事实,知道兴衰道理。凡读史的人,要考查记录,要博古通今,象亲眼看见。口里读,心里想,早晨在这里钻,晚上也在这里钻。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启示〗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 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 水之纪 〖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启示〗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启示〗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启示〗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启示〗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辨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辨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启示〗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启示〗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启示〗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 〖启示〗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启示〗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后人的哀思。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启示〗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启示〗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启示〗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启示〗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启示〗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 〖启示〗孔及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启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启示〗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启示〗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启示〗《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启示〗《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启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启示〗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启示〗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启示〗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启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彩,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启示〗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启示〗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启示〗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启示〗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启示〗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当然舜也不负众托。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启示〗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启示〗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满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译文】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启示〗周朝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 【译文】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启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战争连年不绝。使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译文】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启示〗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译文】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启示〗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灭的贡献。 【译文】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启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启示】: 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译文】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启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字经全文朗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