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培训实地考察简短简报

&&&&&&&&&正文
赴重庆、四川学习旅游业发展先进经验考察报告
成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湄潭是一个地底资源匮乏、地表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县,以天下第一壶、十里桃花江、万亩茶海、核桃坝茶叶专业村、浙大西迁陈列馆、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百面水天生桥为代表的各种资源在旅游发展中逐步显露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近十余年来,全县在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为我县旅游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为此,在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我县量身定做的《湄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十分清楚地指出,以中国茶海文化、浙大西迁文化、清新自然乡村山水环境为核心的旅游资源组合是湄潭的显著特色,以追求绿色健康环境、身心回归感受、特色文化体验为主导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趋势是市场的需求,因此,湄潭旅游发展特色主线就应该定位在“中国茶海”特色文化乡村休闲度假,湄潭旅游将成为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随着未来“杭瑞高速”和“黔北高速铁路”的开通,新舟机场的通航,遵义市城区的东扩,沿江渡库区码头的建立,湄潭的区位优势将大幅度提升,对我县的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牢牢抓住有利机会,学习外地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展现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就是摆在旅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对我县的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如下思考: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策略决策。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湄江镇、黄家坝镇、鱼泉镇、兴隆镇、永兴镇、复兴镇、茅坪镇、石莲乡等)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旅游资源资讯网
(二)研究制定切实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同时,中央明确提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将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是,我们又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建议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在规划编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医疗卫生、生态建设、广播电视等)、土地使用开发、吸引投资、旅游商品开发、从业人员培训、品牌打造、宣传促销、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结合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成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三)有效做好乡村旅游规范管理。抓紧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相关地方性标准。建立乡村旅游经营的准入机制,对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经营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展现湄潭健康形象。
(四)编制并落实好乡村旅游规划。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特色产业型、现代农业型、农场庄园型、特色农艺展现型、农场园林型等农村旅游发展模式,挑选出一批有发展潜质的特色村,纳入规划,重点打造,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充分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内涵,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按照城镇功能旅游化、建筑风貌景观化、文化氛围个性化和服务经营规范化的要求和“建设一片新村,就是一片景点”的思路,积极推进旅游型乡村建设。想去就去吧
(五)重点打造一批城郊型乡村旅游示范区。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顺应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休闲需求,借鉴成都打造“五朵金花”运作模式,树立精品意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瞄准重庆、贵阳、遵义市场,着力打造十里桃花江(包括偏岩塘)和核桃坝茶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区。这些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开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生活特点、营造乡土休闲氛围,同时又要挖掘资源优势、丰富旅游内涵,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县城周边打造一批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有名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景区,带动全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版权所有&成都蜀都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联系地址:成都市郫县德源新城红旗大道北段211号县机关办公区五栋5楼 电话:(028) Email: 邮编:611730双击自动滚屏
台湾乡村旅游考察学习报告
--临沂市旅游局
&&& 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先进经验,推动临沂乡村旅游发展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根据省旅游局统一安排,2月19至26日,山东乡村旅游考察交流团临沂分团一行25人,赴台湾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先后考察了头城农场、南元农场、立川渔场、池上米香休闲农业区、涌旺羊妈妈农场、大湖酒庄、飞牛牧场等乡村旅游点,与台湾乡村旅游协会专家学者及从业经营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全体团员一致认为,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经验,增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模式
&&&(一)基本情况。
&&& 在台湾,乡村旅游一般称为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90年代初,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参与耕种的市民农园开始出现。截止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据介绍,台湾目前开放乡村旅游点(休闲农场)约3700余处,其中,休闲农场1200多家,民宿1800多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近400处。
&& (二)主要模式。
&&&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台湾乡村旅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1、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旅游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一般包括田园风景观赏、农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生态解说、垂钓等。如头城农场。头城农场位于宜兰县头城镇,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农场内提供农家特色餐食、农业种植体验、烧烤、祈福天灯及农业知识教育等休闲活动。
&&& 2、乡村民宿。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景观、特色文化、民俗,让人们深度感受民风、民俗,于优雅宁静中体验乡村生活。优雅的环境、朴素的民风民情,优美的风景和朴实亲切的主人,使乡村民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者的最爱。比如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就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把原先的台湾冶金矿区,从炼金厂、古烟道、废矿坑、战俘遗迹等进行合理规划开发,独特的景观吸引着无数前来到访的游客。
&&& 3、观光农园。依托农业特产,通过规划建设,使其具有观光休闲与教育修学的功能。园内提供各类旅游服务设施,以便利游客体验采收农特产的乐趣并了解农特产生产过程,以增长旅客时间,寓教于乐,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要。目前,观光农园的类型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等。各式各样的观光农园因开放时间不同分布全年不同季节,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观光、休闲、摘果、赏花的田园之乐。
&&& 4、教育农园。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之场所、教案和解说员。在教育农园里各类树木、瓜果蔬菜均有标牌,有昆虫如蝴蝶是怎样变化来得等活生生的教材。游客在此参与农业、了解农场品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尤其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创造了条件,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功能。比如南元农场的农场生态系中有一仿照台湾全岛地形的岛屿,上面栽培了台湾各县市所代表的花卉植物以及农耕区内的蔬果农作物示范栽培展示区,极具户外教学的意义及功能。
&&& 5、休闲牧场。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比如飞牛牧场内宽广辽阔,乳牛及乳制品是主要的经营目标,以奶牛饲养,品尝自产牛奶、奶酪、牛肉,并以其秀美的牧场景观吸引游人。特别是牧场开设的牛奶特色火锅,更是别具一格。
&&& 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 1、政策扶持力度大。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台湾“农委会” 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各自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并从技术、资金、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除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外,还享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等方面的专项经费支持,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台湾2001年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设立国民休闲消费特约店,不仅鼓励和支持把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农业场所,还把公务员的年休假制度与到休闲农业消费结合起来。同时还规定休闲农场作为中小学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基地,有计划安排中小学生到休闲农场学习和体验生活。台湾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台湾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 2、行业协会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台湾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乡村旅游协会”以及多个县市级行业协会组织,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协会是由休闲农业从业者组成的民间团体,是联结产业界、官方、学界的桥梁,致力于休闲农业的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营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发扬,甚至参与到法规制定等工作中。协会根据业者需求,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休闲农业相关从业者提升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推动整合行销、加强社会教育等,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3、经营管理方式先进。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建设企业网站,实行网上购销,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查询和消费,扩大了客源市场。他们还十分重视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和地区间的统筹协作,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的综合。同时,注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结合,除了实物产品外,还有奇观、氛围和主题体验等“情景消费”的产品,有效地拓展了产业链。
&&& 三、几点体会
&&& 1、乡村旅游注重产业规划。台湾乡村旅游点,不论是农场还是民宿,其在规划设计上都综合考虑到乡村旅游中的八大要素,强调文化、教育、环保、科学、观光,与生活化,构建“宜住宜游”的农村。
&&& 2、乡村旅游向多元化发展。台湾乡村旅游历经多年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形成了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多种类型。
&&& 3、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旅游商品。台湾的乡村旅游最吸引游客的是它的伴手礼(旅游商品)。台湾的旅游纪念商品很少雷同,各自有自己的品牌和主题,伴手礼的设计很有创意,而且多是充分利用在地的农特产品。伴手礼的设计结合地方人文与乡土亲和感,创造故事性话题,赋予农产品鲜活感。
&&& 4、旅游活动丰富,走深度体验化之路。台湾乡村旅游内涵丰富,休闲项目精彩纷呈,不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更加注重游客情感和生活的体验。
&&& 5、乡村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台湾农业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乡村旅游为教育体验提供了理想的户外自然教室,游客可以在此参观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和体验农村生活,尤其为城市的少年儿童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乡土文化创造了条件。据了解,台湾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参与乡村旅游教育,达要求到一定课时。
&&& 四、加快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 1、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是成立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门机构, 整合农业、林业、渔业、供销等部门产业发展政策,对乡村旅游涉及到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权限、宣传等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 发挥好乡村旅游合作社,为乡村旅游提供培训、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2、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应把对乡村旅游的支持作为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别的举措,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多方金融筹措,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优先支持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乡村旅游区域开发,为招商提供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并给予财政资金或贴息贷款支持。同时,投入资金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环境。&
&&& 3、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根据《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按照地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战略布局规划,明确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路和重点。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避免雷同,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建议对具备条件的市、县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以及对经评审通过的重点乡村旅游区、旅游线路的乡村旅游规划,给予适当补贴和支持。
&&& 4、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在创新上下功夫,以加深旅游的吸引力。并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创意农业、特色主题与节庆活动等新型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各镇村、企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应注重休闲游、文化游和体验游的开发和应用,争取尽快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精品乡村旅游产品。
&&& 5、强化教育培训。邀请乡村旅游有关专家,有针对性的对全省乡村旅游业主、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我省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临沂市旅游局&&&& 刘彦强
省旅游局监察总队 徐& 强
二〇一四年三月
CopyRight&2009 临沂市旅游局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旅游信息中心 sdta@西秀区举办乡村旅游培训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 扶贫简报 - 安顺扶贫办
安顺市扶贫开发网
您现在的位置: &
西秀区举办乡村旅游培训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15:16:35
& & 日&&日,西秀区扶贫办在&扶贫办攻坚示范村&&刘官乡大黑村&举办乡村旅游骨干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参加培训的有乡镇&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支书、主任, 培训人员共计100人。培训内容以理论培训和参观学习实训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主要内容:一、区扶贫主任詹发军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作讲解。二、大黑村主任房学凯对大黑村的发展作交流发言。三、重庆游客肖老师和崔老师就来大黑村旅游谈谈他们的感受。参观学习培训的内容:一、参观大黑村扶贫攻坚示范村建设情况。二、到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镇、九坝镇参观乡村旅游建设及其发展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次培训给全区乡村旅游示范村灌输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认识到西秀区作为&旅游胜地、避暑天堂&的区位优势,同时坚定了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主要支柱产业的信心。各村的支书、主任都表态:回村后将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的创建,搞好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推动我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市扶贫办、西秀区扶贫办)当前位置:&>&&>&&>&正文
湖北武汉黄陂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次 发布时间: 09:56:07
随着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的到来和私家车的普及,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惠州旅游区位条件优越,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乡村旅游正在成为惠州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长期以来,惠州的乡村旅游一直处于自发的发展状态,缺乏引导、规范和支持,旅游发展起起伏伏,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乡村的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大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构建新型乡村社区,在市旅游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的共同组织下,我们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专项考察。通过此次考察,我们找到了惠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发现了惠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这对我们制定正确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推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陂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概况
(一)产业规模。2012年,黄陂乡村旅游接待8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9%和98%,解决就业岗位5万多个。到2012年底,黄陂共建成特色旅游集镇10个,休闲专业村38个,休闲山庄168家,星级农家乐479家。
(二)品牌打造。依托发展乡村旅游,黄陂地区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家,3A级旅游景区2家,A级旅游景区成群连片分布,旅游的集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今年,黄陂整合位于木兰山区的7家4A级景区,启动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
二、经验总结
(一)政府主导,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领导,组建了由区长主持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二是完善政策和规划。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先后编制了十余个总体和单项旅游规划,形成了完备的旅游产业规划体系。三是多方筹集资金,完善区域旅游基础设施。黄陂区每年整合各类资金近10亿元,用于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旅游者和旅游投资商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2012年,全区投身旅游的创业者达2.5万人,其中投资50万以上的创业者达1550人,规模化旅游企业12家。四是不断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和区域旅游合作。区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基本旅游宣传资金,组织旅游企业开展联合旅游宣传推介,并对旅游企业的对外营销和行业合作予以奖励和补贴。
(二)社区共建,让农民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通过使用权转让、承包租赁、折价入股等方式,盘活农村土地市场,使农民手中的土地成为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和增收来源。二是总结出了&业主+村组+农民+行政组织&的&景区带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吸引大量资金投资乡村旅游,在木兰地区形成了全国4A级景区最密集区。三是支持当地农民自主创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特色手工业品制造等,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行业自律,推进旅游产业的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强旅游从业培训,提升创业者的主题素质。二是制定出一系列的旅游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如星级农家乐评定、星级酒店百分制考核、旅游特色集镇(村)评定等。三是坚持走旅游产业的多元化之路,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旅游产品结构,错位竞争,满足了旅游的多元化需求。
(四)打造品牌,形成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一是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通过木兰影视文学作品、系列木兰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专项文化宣传推介等,打造木兰文化旅游品牌。二是推进区域龙头合作,与周边5个县区建立了旅游紧密合作关系。三是大力推进木兰地区4A级旅游景区群的合作,共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旅游大品牌。四是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目标,制定了&从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从地方旅游强区到全国旅游强区、从区域旅游目的地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的三大跨越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三、惠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惠州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优于黄陂地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但缺乏规范、引导与支持,仍处于自发的发展状态,这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如何实现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是我市打造乡村旅游大品牌的关键。
惠州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资源依托型。在惠州城区的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环城乡村游憩带;在巽寮湾、罗浮山、南昆山等大型旅游景区的周边地区,也出现了大量乡村旅游景区。如南昆山涌现一批森林度假乡村旅游点,代表了我市乡村旅游的较高水平。另外,依托本地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我市也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如香溪堡、龙华五村、田牌村等。目前,惠州的城郊环城游憩带已经初具雏形,依托核心景区的乡村旅游点也如雨后春笋,惠州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成规模之势。
(二)存在问题。一是缺乏规划、规范和引导。目前,我市尚未开展过专门的乡村旅游规划,只有个别乡镇或景区开展过地方性规划或景区规划,覆盖面小,规划层次偏低。我市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缺位,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标准执行覆盖范围有限,除个别上规模旅游景区外,绝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游离于旅游管理之外,不能对他们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规范和管理。因此,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普遍存在品牌意识差、管理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经营混乱、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无序化竞争严重。二是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以名村古镇为例,我市国家级和省级的名村古镇尚未得到有效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更勿论一般特色的村落了。由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一些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村落依然&抱着金碗讨饭吃&。三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普遍不够深入。很多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点依然沿袭传统&农家乐&的模式,只是提供餐饮服务,缺少创新和突破。拥有复合型旅游资源的较大规模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往往&单枪匹马&,忽视旅游产品的融合,缺乏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思想、方法和理念。
四、惠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和行业规范。一是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抓大放小,抓好重点旅游资源的政府主导开发,产生示范效应,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乡村旅游发展领域,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的自主创业。二是合理控制乡村旅游开发区的投资强度,慎重引进大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开发领域,避免造成乡村旅游景区的城镇化发展和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三是加强行业规范。制定相关行业标准,通过标准的推行,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和质量提升。
(二)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建立惠州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重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发展予以扶持。二是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市小微企业贷款信用基金向乡村旅游发展的倾斜和市旅游发展基金的贷款贴息,为乡村旅游发展搭建金融平台。三是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我市的统筹城乡发展计划之中,优先解决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交通等瓶颈问题。使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四是把乡村旅游纳入到我市旅游发展的大框架之中,在旅游宣传推介、旅游线路的设计和推广等负面予以支持。
(三)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是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便利,借鉴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使土地成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本。二是协助农民与投资企业建立新型旅游社区关系。探索民、企合作的多元化新途径,建立平等和谐的旅游社区关系。三是多种发展模式并举,探索适合惠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道路。现在又很多流行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个体农庄、&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股份合作制等。但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要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模式。四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联合发展之路。团结力量大,虽然乡村旅游景区大多规模偏小,但数量多,分布广泛,一旦联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政府要在乡村旅游的联合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行业规范、技能培训、产业支持等方式,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推进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一是逐步改变以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等为主的较低层次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的现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推进第二居所、分时农业、节庆活动等旅游产品的发展。二是推进旅游产品融合,打造复合型乡村旅游新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运动休闲、红色旅游等的结合,丰富旅游产品内容,适应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三是市场细分。通过游客的社会属性、偏好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的营销。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工具,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平台,满足以自驾游为主的自助游的市场需求。四是打造精品。逐步改变乡村旅游吸引半径小,以满足本地游客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市场结构,培育一批高端乡村旅游景区,在国内外产生良好的市场影响力,提升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五是品牌打造。着力加强乡村旅游整体大品牌的打造,规划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知名景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的旅游商品,形成几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乡村旅游发展区域。
乡村旅游不再是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而应当成为一个主力军,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惠州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珠三角地区旅游竞争优势明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我市发展旅游,推进城乡统筹意义重大。目前,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过夜率降低、人均旅游消费增长缓慢的不利局面,甚至影响到了我市旅游产业较好较快健康发展的良好趋势,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格优势和产品的新颖性,培育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撰稿:资源与市场开发科&&李海涛)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旅游的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