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三星打造不出像苹果一样的苹果笔记本操作系统统

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哪个好
文中以多个应用做例子和详细配图说明,主要描述了Android系统在分享、后台、Widget和Google Now等几方面的优势。 玩机经历:iOS从1用到5,iOS6只是偶尔玩玩女友手机才得以体验;Android从2.2玩到4.2.1。难免有不全面不成熟或者有偏向性的观点,望iOS用户见谅
文中以多个应用做例子和详细配图说明,主要描述了安卓系统在分享、后台、Widget和Google Now等几方面的优势。
  玩机经历:iOS从1用到5,iOS6只是偶尔玩玩朋友的才得以体验;安卓从2.2玩到4.2.1。难免有不全面不成熟或者有偏向性的观点,望iOS用户见谅。
  1.流畅的应用间分享机制
  这是笔者舍弃iOS全面转投安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Android的内置分享功能非常好用,只要你安装的App有相关接口就能使用分享功能。
  一个实用的例子,我在Tumblr上看到一张图,想要通过Whatsapp分享给我好友。
  安卓操作:点击分享,列出所有的能够分享使用的App和方式(蓝牙、邮件等),我选择Whatsapp,选择好友,Bang!成功。好友收到Link,点击打开,选择使用Tumblr打开(如果没有安装Tumblr的App则可以使用浏览器打开移动版),直接看到这个GIF动画,并间接获取各种信息(查看Tumblr上这个图的上传者,查看同一专辑的其他图片,关注该用户的Seed等)。
  iOS操作:想办法下载GIF(由于版权原因可能根本无法下载),打开Whatsapp,找到好友,粘贴GIF(发送图片),接收方收到图片,查看,进Tumblr搜寻该用户,关注。或者使用Tumblr内置分享(需要接收方安装Tumblr的App注册并关注你)。
  再举个例子:原生相机拍照-&分享给第三方App做滤镜、美化和手写涂鸦,再上传微博和Google+,同时使用分享键通过微信分享给若干好友。同样的操作,不夸张的说,iOS至少使用二至三倍的时间。
  另外,由于iOS缺乏统一的分享功能,每一个App想要实现分享都需要重新输入用户名密码并连接授权服务器获取Token,体验真是悲剧。
  此外,基于安卓的Bundle在多App间的协作也是非常迷人的。iOS上我仅仅发现了Facebook有类似功能,而该功能也只能用在第三方App的Facebook的登陆验证上。
  根据Google官方指南pure Android章节,各种App都不建议使用内置分享功能。
  许多国内软件使用类似iOS的内置分享功能,看上去是偷了懒降低了重新设计实现的工作量,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点名批评微信,虽然自己在iOS上退出SDK想要实现一键分享,但是App做的竟然打不开URL,只有转发和删除两个选项,非常搞笑。
  2.自由自在的定制Launcher和Widget
  如果你厌倦了iOS一成不变的桌面和图标,或者渴望拥有一些个性化的设计来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安卓绝对是你的第一选择。
  各种各样的桌面、锁屏设计绝对让你眼花缭乱,还有各种教程。只要愿意折腾,搞成什么样子都可以。随便贴几张桌面,这种程度的定制即使是越狱了的iOS都很难实现。
  有人说手机第一屏体现了手机主人的个性,所以定制能不能起到好的效果主要还是看个人,但起码提供了定制的选择。
  3.真&后台&多任务
  许多人以为iOS没有真正的后台,也就是&伪多任务&,其实不然,iOS是有后台的,不过主要适用于:
  1、苹果自家App;
  2、通话类、Voip类,如Skype;
  3、GPS类,如面包旅行;
  4、音乐类,如豆瓣fm;
  5、后台下载类,有10分钟下载限时,超时会被Kill。
  所以iOS后台的局限比较多,而Android就没有各种限制,也就是所谓的&真&多任务&。缺点不多说了,耗电、系统病毒、拖慢系统等等。
  举个推送和后台结合的例子:Pocket是一款Read it Later软件,用于存档文章、图片以稍后观看。用户可以方便的利用浏览器书签或者插件储存文章等有空时再阅读。
  iOS由于没有所谓真后台,所以软件功能有所限制,不能在用户添加完一篇新文章后马上开始下载。查看文章需要打开Pocket应用来完成下载,因此我周围的Pocket用户并不经常使用这款很不错的免费服务。
  Android上Pocket的优势:
  1、任何App可以使用分享功能保存内容至Pocket(上文第一点已经描述);
  2、推送后后台自动下载;
  Android上的Pocket程序能及时在后台预先下载,当离线阅读的时候文章已经都下载好了,非常人性化。
  除此之外,例如Zaker、Google Current等阅读器可以每天定时或者一定条件的预先下载阅读内容(如每晚/有WIFI并且插上电源时)。既能保证预先下载又不会消耗过多电量流量,希望各种后进App学习。
  再说一个软件:Dropbox
  Dropbox的Android和iOS的App都能实现手机照片视频上传到云。不过iOS必须打开App才能上传,使得这个功能变成鸡肋。Android的Dropbox客户端可以实现即时上传,这都是在后台不知不觉进行的。每当我回家一看电脑,今天和朋友的照片视频已经出现在文件夹中了,就不断感叹科技的进步。
  iCloud也有PhotoStream功能,不过有限制:在线时间30天、由于名字不好(PhotoStream)所以不能传Video。
  再推荐个软件:tawkon
  该App说白了就是监视你通话方式和通话时候的信号强度,在你直接使用手机并且信号不佳的时候提示你使用免提或者耳机来避免过度辐射。界面友好,功能创新,值得尝试。
  综上,Android的真后台给了许多App发挥的空间(当然也给了流氓软件发挥空间)。
  4.潜力无限Google Now
  有许多没有用过Google Now的人认为它是一个类似于Siri的语音控制应用,实际上GoogleNow某种程度上更类似于ifttt。Google根据自己的各种服务搜集的用户信息,在它认为合适的时候Trigger给用户提供卡片式的提示。如果说Siri是用户语音输入触发分钟信息,GoogleNow就是各种用户数据触发的,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使用Google Now的前提是你必须接受Google各种挖掘你的数据,对于我母亲这种对个人隐私安全性极度敏感的人(她甚至连GPS定位都不能接受)来说,这项服务是无用的。
  由于涉及各种我生活中的数据,所以手机就不截图了,以Google官方图举例小部分卡片。
  基于地理位置的卡片:
  Google能够&监视&你的任何地理位置变化并记录你在某个地点滞留的时间,经过简单的学习或者用户设置,Google Now能在早上给出上班路线和所需时间,在傍晚之后给出当前地点回家的时间和路线。另外,Google还检测你经常逗留的其他地点。由于我平时经常去女友那里,Google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提示我多去看看女朋友(^_^)。如果你在日历中设置了带有地点的事件,也会在事件开始一定时间前(取决于交通状况)提醒你赶去那个地点。
  在赛前给出你关注和可能关注的球队的赛程,赛中给出即时比分,赛后给出结果和box-score或者各种数据的URL。
  可以设定简单规则,收市后显示,升降幅大于百分之一时显示(AAPL)最近经常出现。
  Gmail扫描类:
  如果你放心大胆,可以让Google Now扫描你的Gmail,然后找出有用的信息通过卡片展示。
  显示你要进行的旅行,并且在机场给出登机牌。
  地址、导航、Check in和Check out时间等。
  另外还有非常多的功能如电影、生日、步行和汽车时间等可以探索。Google在过去几个月中将卡片数量翻了好几倍,可以预计会有更多方便的卡片涌现。如果能配合即将退出的Google Glass潜力真是无限!
  话说iOS有没有类似功能,回答应该是有的:Reminder里的基于地理位置的提醒,而且暂时还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现类似功能的应用。
  不过我还是保守的认为Apple暂时做不出类似Google Now一样的产品,Apple在海量数据的处理上一直是弱势,从地图就能看出。可能的情况是Apple收购或者合作一群其他公司联合对抗Google,就像Google在硬件上做的那样。不过Facebook或者Twitter会不会甘心只为Apple提供类似服务呢?
  5.下拉通知
  下拉通知从Android的早期版本开始就一直存在,并在不断进化。这个杀手级的功能一度是Android独有的,直到Apple收编了Cydia中某个仿制插件的开发者,PullDownNotification Centre才得以在iOS中同样焕发光彩。Android 4.0 ICS以后,Google给这个功能加上了不少元素,使得下拉通知更加实用美观。
  在Android Jelly Bean中,下拉通知支持了通用设置功能,在手机上,可以点击时间右侧的设置进入该Tab,也可以使用双指下拉来触发;在平板上,在屏幕左侧的下拉被识别为进入通知,右侧下拉被识别为进入设置页。如果在iOS和Android比较同样的操作,例如关闭WiFi:
  iOS上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Home键退出当前App&(Home键回到首页)-进入Settings &(进入Wifi设置)&关闭&双击Home键打开最近程序&点击App图标等待再次进入原先使用中的App。
  *括号内为可能需要的额外操作
  Android原生系统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双指下拉&点击Settings&关闭Wifi&按返回键盘返回App。
  值得吐槽的一点是Android 4.0 ICS以后,虽然加了设置页面但是上面的图标仅仅是一个通向设置页面的链接,大多数都并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设置的操作(飞行模式,亮度可以)。对比一些其他厂家的定制Rom或者一些Widgets还是略复杂了。
  一些优化过的Android系统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单指下拉&点击WiFi图标。可以看到,安卓系统在快速改变设置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通知上直接进行交互操作:
  Android的通知能够直接进行交互操作,比如未接来电能够选择回拨或者是短信,闹钟/提醒可以选择小睡或者关闭,而且这个功能也开发给开发者使用在各种App上。
  举例:截图分享。
  iOS操作:PowerHome截图&按Home键回到桌面&打开照片&进入截图文件夹&找到最新截图&分享(有限的分享选项,见上文)-双击Home&回到先前使用的App。
  安卓操作:音量下+Power截图&下拉通知&点击截图下面的分享按钮(分享后回到当前使用的App)。
  至于音乐控制等,鉴于iOS双击后也有相关功能(Apple把音乐当作主要服务,所以Music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要比Android中重好多,索性Android的音乐通知也不赖),所以就贴个图算了:
  Swipe和Notification展开手势
  ICS之后,Android的官方指南要求开发者将多条Notification合成一条,并且加入了展开和收缩通知的功能(用户可以单指下滑一条notification以看到更多内容)。Notification因此简洁整齐了不少。另外,对于大多数不想要的通知,简单的向左或向右即可划走。
  对比下iOS的通知中心:显示和删除消息的方式并没有让人体会到苹果口碑良好的用户体验。
  另外,Android的第三方App能够在通知中实现天气、金融、手机状态、下载状态等各种类似于桌面Widgets的功能;而iOS只有天气等少数官方产品能够有这个权限。
&Notification或者Notification center绝对是一个潜力十足的地方,相信之后几年Apple和Google能够在这里大有作为,将用户需要的信息更加精准的人性化的放在这里。
  6.其他(Root/NFC/无线充电/街景照相/Ubuntu for Android)
  i、Root
  对于这点争议颇多。抛开硬件因素不谈(Root为了刷机,机器太慢要超频,电池太小要降频),并且假设你不使用流氓App所以无需管理权限的话。Root对于我能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好处有以下几个(Android原生Rom):
  a、CTW。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事实上有时候我们需要一条安全可靠的连接来访问某些网站),总之我们需要CTW。VPN一方面好流量而且耗电,另一方面由于是全局的所以无法设定Rules,无法对于有需求的App和网站区别对待。Root以后使用某些CTW软件效果就好多了。
  b、破解运营商锁定的无线Tethering。
  c、AdBlock无论iOS或Android都有很多打着广告的免费软件,Root后能让你彻底在Android机器上告别那些东西。
  关于安全问题,Root必然不安全,一些游戏和支付软件都是要求机器不Root才能使用的。但是Android比较好的地方是有Root权限管理器,不像iOS 5当时打开一网站,滑动解锁,然后就越狱了然后你的隐私就灰飞烟灭了。对于Root我的观点是一般用户能不Root就不要Root,有特殊需求(CTW、热点、通话录音等)的可以考虑下。
  ii、NFC
  NFC是个有潜力的产品。传数据(iOS连蓝牙传数据都不行,更别说NFC+蓝牙或者WIFI了),和外设匹配已经做的不错。iPhone5之前盛传要搭载NFC不过结果还是使用了落后的二维码,光靠Google加上一票一盘散沙的队友要普及估计要一段时间,国内应该还要更长时间。
  iii、街景照相
  Photosphere好像用了Google街景的技术,白天拍出来的照片特别好,还能合成出小星球效果(以前用三脚架+单反玩的),晚上的话只能拍静态远景了,效果没有白天的好。iOS官方的全景没有360度功能,推荐一个App:360 Panorama,虽然感觉效果还不错,但是综合素质的确和Photosphere有点差距。
  iiii、Ubuntu for Android
  简单说就是在Android上再跑一个Ubuntu,这应该不算Android的一个现有的优势,因为这个项目好像还没有成品。但是它的巨大价值让我不得不在最后提到它。手机硬件现在突飞猛进,甚至能够匹敌若干年前的台式机,作为一个普通使用者来说Ubuntu +Chrome+一些常用软件足可以应付大多数情况。
  安卓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系统,登录所有平台应该是其目标之一,因此未来可能也会对于外接显示器和键鼠做桌面操作的优化。Ubuntu for Android能否成功就看是它先占领市场还是安卓率先进化。
(责任编辑:Ada)
------分隔线----------------------------
在上周推出的Galaxy S5智能手机上,三星终于应用上了指纹识别技术,这一新潮的技术令...
很早很早就有小米要出平板的传闻,甚至说会叫紫米,但是至今都还没有个影子。小米产品...
今天给大家带来小米M1专属的IMAK Jelly Case超薄闪粉 果冻套 超薄极简、完美贴附,超...
红米手机的推出打响了小米正式进军千元手机的集结号,红米手机是一款小米联合中国移动...
随着安卓版微信5.0在应用首发,两款微信内置游戏经典飞机大战和天天爱消除掀起的热潮...
三星i9300 欧版、港版硬件配置是一样的:1g ram+16g rom 猎户座4412四核1.4处理器支持...危险的苹果:设计电池拔不出被指为跟踪留后门|苹果|泄密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危险的苹果:设计电池拔不出被指为跟踪留后门
  阅读提示:大多数人对泄密渐渐无感,是因为不认为自己的个人数据重要到会被单独提炼,认为这些只是大数据中的一粒尘埃。
  记者|任蕙兰
  苹果牌“跟踪器”
  如果人们早点了解iPhone的定位功能,也许以调查婚姻忠诚度为生的私家侦探就会失业了。
  就像豪车的车主不会去使用80%的附加功能,普通人甚至不了解一部智能手机80%的功能。央视最近做了一些科普教育。7月11日,央视曝光苹果手机有一项大众知之甚少的定位服务,打开设置中的“常去地点”,机主每天去过哪里,停留多长时间,去过几次都被记录在案,数据之详尽,完全可能达到引发家庭矛盾的级别。难怪路人看着央视记者操作自己手机,脱口而出:这可不能被男朋友看到!
  苹果的“定位服务”始于2010年,搭载iOS操作系统的iPhone4手机可以追踪用户每分钟的行踪,记录用户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并且将用户资料上传至苹果公司服务器上。此后,苹果手机的换代产品iPhone 4S、iPhone 5、iPhone 5C以及 iPhone 5S都有定位功能。
  在央视采访中,专业人士在计算机上调出深藏在6层目录下的定位数据包,机主停留地点的经度、维度、高度、速度等值,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而用户在留下这些轨迹时,根本无需开启手机的定位功能。也就是说,你可能只是在有WiFi 的咖啡馆旁边走过,甚至没有蹭一下网,或者只是打开了一款和定位无关的新闻或游戏App,你的行踪就暴露了。
  这款随身携带的“手机形状追踪器”让人感觉芒刺在背。如果关闭定位服务会怎么样?首先,关闭后可能让 iPhone 的地图、导航等一些功能失效。更让人抓狂的是,即使用户将定位功能关掉,在你使用看似无关紧要的App时,后台系统还是能默默地将你所在地点、时间等信息完整记录下来。
  针对央视的曝光,苹果公司很快发出声明,这项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强调不会将手机用户的详细资料透露给任何第三方,但是并未对传送用户数据至数据库进行否认。
  很快有人拿起法律武器对准苹果。7月24日,一位名为马晨(Chen Ma 音译)的华人女性在美国加州圣何塞法院向苹果公司提起集体诉讼,代表个人及其他iPhone用户起诉苹果手机利用定位信息获取用户资料,侵犯用户隐私。原告诉求最重要的一条是,在苹果公司不对消费者进行有效通知、在传输数据前未经用户明确同意前提下,永久性禁止苹果继续搜集由定位服务产生的高度敏感隐私的用户数据。
  事实上,苹果的定位服务惹上官司,这已不是第一次。2011年,韩国2.76万用户就曾对苹果总部、苹果韩国分公司发起诉讼,称其通过手机周边的无线网络收集用户位置信息。最后,因违反韩国《位置信息保护法》,苹果公司被处以300万韩元(约合18200元)罚款。
  当时美国、法国、德国也对苹果公司进行了类似的疑惑调查,韩国最先做出违法裁决以及处罚决定,一时间备受关注,只是过轻的处罚力度让这个官司更像是对苹果的一种保护。
  2013年,美国一名法官也审理了类似的侵权诉讼,原告表示在使用任何苹果手机时,没有收到苹果公司追踪、记录以及传送用户信息的通知。但法官最终裁定原告在购买 iPhone 前没有阅读苹果的隐私条款。
  后门钥匙在谁手中?
  就在iPhone“定位服务”闹得沸沸扬扬之际,美国安全专家乔纳森?扎德尔斯基又为苹果补上一刀――你以为手机泄露的只是你的行踪,那就年轻又天真了。
  7月18日,在每年一度的HOPE/X黑客和开发会议上,老牌iOS黑客扎德尔斯基演讲时抖出猛料,iOS存在多个后门,用来攫取iPhone 和iPad中用户短信、通讯录和照片等个人数据。
  扎德尔斯基曾出版《iOS应用安全攻防》(Hacking and Securing iOS Applications)一书,在黑客界算得上大神级人物,他的这一曝光让人们意识到,一台iPhone在手,不止是自己的行踪尽在苹果掌握,其他个人信息也不是秘密,苹果公司唾手可得。
  比如一款名为com.apple.pcapd的服务,通过libpcap网络数据包捕获流入和流出iOS设备的HTTP数据。据扎德尔斯基称,这一服务在所有iOS设备上都是默认激活的,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能通过WiFi网络监测用户的信息。
  而一款名为com.apple.mobile.file_relay的服务让用户为个人信息上的安全锁形同虚设。这一服务完全绕开了iOS的备份加密功能,泄露的情报包括用户的地址簿、CoreLocation日志、剪贴板、日程表、语音邮件等。这一服务最早出现在iOS 2中,在后来的版本中不断得到扩充。
  扎德尔斯基指出,黑客甚至能利用这一服务从推特内容中窃取用户最近的照片、最近的时光轴内容、用户的DM数据库、认证令牌等,认证令牌能用于“远程窃取未来所有的推特信息”。
  专业人士的指控让苹果难以淡定,7月23日,苹果公司在回应中首次提到“后门程序”基本信息,称这是为iOS诊断功能服务,向企业的IT部门、开发者和苹果维修人员提供所需信息。
  “不管用户有没有开启‘向苹果公司发送诊断数据’选项,这些服务都在传送数据。如果这些服务是为了诊断功能服务的,那应该在用户启用诊断模式时才工作。不幸的是,用户根本没办法关闭这些服务。事实就是,每台手机上这些服务都是默认激活的,而且无法关闭。用户也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是否将个人信息从手机上发出去的询问。很难相信苹果公司说的是实话。”扎德尔斯基认为。
  苹果的辩解没有让内行的扎德尔斯基满意,7月25日,扎德尔斯基在其个人网站上回应,称这些“后门程序”可以突破加密的备份文件,获取用户数据,并非是开发者或运营商用来测试网络或调试应用。
  “我从不认为这些服务仅仅是为了诊断功能设计的。这些泄露的信息完全是个人性质的。而且苹果获取这些信息时完全没有知会过用户。一款真正的诊断工具在设计时会尊重用户,在它需要获取某些数据时告知用户,并且遵守备份加密协议。告诉我,为什么苹果向用户保证手机上所有备份的文件信息是加密的,却又设计一个后门去绕过加密?”
  既然远超诊断维修的必须性,苹果收集这么多个人信息数据流到了哪里?扎德尔斯基的研究一经公开,各国媒体的箭头都指向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
  “我没有指控苹果和NSA合作,不过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我怀疑苹果的某些服务可能被NSA用来收集潜在目标的信息。我并没有推测苹果和NSA之间存在某种巨大的阴谋,但是iOS上运行的某些服务确实不应该存在,这些服务是被苹果公司有意强加的,用来突破备份加密,获取用户那些本不应该被获取的个人信息。”
  窃听风云
  在美国电影《鹰眼》中,美国五角大楼地下藏着一台超级计算机,监听全美国人上网、电话通讯。只要你拿着手机,就算关机,只要不拆卸电池,超级计算机都能监听到你说的话。
  不幸的是,这不仅发生在电影中。
  早在去年9月,《明镜》周刊就曾披露过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窃密行为。该媒体披露了一份NSA内部文件,显示NSA已经破解了iPhone、黑莓和安卓设备内的数据保护措施。文章的作者之一是美国电影制作人劳拉?波伊特拉斯,她与美国中情局前情报人员斯诺登关系密切。
  根据《明镜》周刊展示的文件,NSA和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联合收集情报。每个工作小组分别承担破解一个智能手机系统的任务。在情报人员破解密码之后,他们就可以读取用户智能手机的许多信息,包括电话簿、通话记录等。比如NSA对一款iPhone设备进行电脑同步跟踪后,其脚本程序至少可以代理访问iPhone手机的38项功能。
  即便是安全性有口皆碑的黑莓,也没挡住NSA的专业黑客。谷歌董事长施密特(Eric Schmidt)曾被发现随身携带黑莓手机――连施密特都对Android的保密能力缺乏信心,要靠黑莓来保护搜索引擎龙头的商业机密。黑莓于2009年5月开始使用新方法压缩数据。美联社说,此后大约1年之内,情报部门无法读取黑莓通信的部分信息。但英国的GCHQ解决了这个问题,分析人员庆功时高呼“香槟”。最难的堡垒也被突破了,用户拿iPhone或“谷歌眼镜”拍下的照片、记录下来的资料,在NSA更不是什么秘密。
  去年底,《明镜》周刊再一次将矛头对准NSA和苹果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披露NSA在全球范围内入侵并监控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
  一份2008年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图表,描绘了当时正在开发的“Dropout Jeep”系统。“Dropout Jeep”项目是一个植入到iPhone的软件,能够利用模块化任务应用程序来提供特定的SIGINT信号(signals intelligence,信号情报,指对无线电信号监听、截获和破译获得的情报),抓取来自设备的文件、短信、通话清单、语音邮件、地理位置、麦克风、摄像头截图、手机发射塔位置等数据信息。这款“后门”无疑是帮助黑客渗透受保护系统的“特洛伊木马”。&
  苹果公司随即发布声明,“从未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在任何产品中留有‘后门’,包括iPhone在内”。并且“对美国国家安全局计划毫不知情”。而NSA没有回应。
  更严重的是,NSA被公开的内部资料显示,不止是苹果,韩国三星、美国思科及其竞争对手中国华为、美国电脑制造企业戴尔和硬盘制造企业希捷公司等,都变成了NSA的目标。
  手机泄密的普遍程度让各国政要都无法淡定。2013年,美国“棱镜”情报监视项目曝光者、美国情报机构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爆料称,美国国家安全局每个月跟踪德国公民在电信网络的5亿个联系,其中可能包括默克尔。
  斯诺登提供的信息促使德国政府怀疑默克尔的通信遭监视。去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发言人称,德国政府已得到情报,美国或曾监控默克尔的手机,默克尔致电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其立即给予解释。
  美国的回应很巧妙地运用了时态,现在没有监控,未来也不会。――只谈现在和未来,不谈过去。
  默克尔并不是唯一一位私人通讯可能被美国监控的外国领导人。巴西总统罗塞夫曾因类似原因取消了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法国《世界报》援引斯诺登披露的文件报道,2012年末至2013年初,美国国家安全局监视超过7000万人次法国公民电话通信,不仅包括恐怖嫌疑人,也包括商界和政界重要人物。总统奥朗德与奥巴马通电话予以谴责。在意大利,总理莱塔则要求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就意大利公民通信遭监视的报道作出解释。
  德国铁娘子的自卫措施只有换手机。默克尔使用的新手机是为其度身定做的黑莓Q10,可防止监听。手机安装Secusmart公司的密码芯片,芯片价值2500欧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确保电话谈话和收到的电子信息的保密。
  拿什么拯救隐私?
  普通人没办法让黑莓专门为自己定制一部手机,拿什么保护自己的隐私?一些人从电影里学到一招,最好的方式是把电池取下来,但是,苹果公司的手机设计成电池不可拆卸。名义上是为了让苹果手机更薄、更好看。
  斯诺登曾表示,苹果手机故意设计电池拔不出,因此即使关机也照样定位发情报,别人可以调阅手机里的信息。斯诺登早前在香港与何俊仁等律师庆祝生日时,要求这些人先将手机放进冰箱屏蔽信号,否则美国一下子就可以追踪定位到机主。
  不过,真正热衷捍卫自己的隐私权的只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对苹果手机泄密的反应是“So what?”虽然人们对苹果公司每天详细记录自己行踪并上传至数据库的行为感到惊讶,但也不会因此把自己的苹果牌“追踪器”扔进河里。
  在信息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让渡一部分隐私,作为从传统封闭生态迈入现代便利生活的代价。接受手机泄密,就像习惯各种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无死角无盲点的监控探头,只要有需要,随时随地能拼凑出一个人的行动轨迹。
  大多数人对泄密渐渐无感,是因为不认为自己的个人数据重要到会被单独提炼,这些只是大数据中的一粒尘埃。苹果公司2010年时曾向美国国会解释手机定位功能,称用户数据只会被匿名储存,不会暴露用户身份。
  而对于商业机构而言,在大数据时代,成千上万的记录经过建模分析就是无价之宝。饭店会根据客户的行动线路推送餐饮广告,互联网金融公司会根据用户的消费记录确定其经济能力,决定授信额度。凭借收集的用户个人资料、所在位置信息,苹果、安卓能轻而易举地向广告主销售个人化广告。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对隐私泄露的容忍度也越来越高,至少在这把剑真正落下来之前是这样。
&&& 相关报道:
 & 苹果生虫?
  苹果很炫,苹果也一直很危险。从帕里斯的苹果,伊甸园的苹果,直到毒死图灵的那一只……
  如今,最炫的当然数乔布斯种出的苹果。iPhone6的发布进入了倒计时,然而这一次,中国内地还将是苹果公司的金矿吗?
  封闭的系统、无法拔掉的电池、没有征得用户同意的“后门”……随着一系列质疑被提出,忠实果粉会不会心生疑虑?
  是的,黑客说了,无论苹果还是安卓,甚至看似戒备森严的黑莓,黑掉一切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你是猎物,人家就能探囊取物。于是,我们渐渐麻木,渐渐无感,让自己相信自己手机上的数据不过是大数据中的一粒小小尘埃,不值得成为人家的猎物――姿色平平,即便裸奔也没多少人关注。
  但是,当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我们就很难用这种逻辑说服自己了。认为阴谋论无处不在当然是一种病态,但如果患上了相信世上没有阴谋的天真,同样不能放弃治疗。这两种病哪一种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呢?斯诺登肯定会告诉你答案。 (陈 冰)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笔记本操作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