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干涉体育发展那么严重

考研指导 推荐信息还没有推荐哦!友情链接
-------兄弟高校教科院-------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
考研指导您现在的位置: >
> 第四部分发展心理学笔记作者: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 日期: 17:07:34 193040701.2.9~1225~381.& 61. 2. 3. 35426~3630~3430~3435~3925~2930~3930~3430~39作者:赵实 沙璐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 10:29:59
选择字号:小 中
教授评审抽检博士论文:差到令人愤怒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博客吐槽该论文,贴出部分论文内容,建议追查论文相关单位和作者责任
今年4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博客上发文,就一篇博士论文发表看法。网络截图
新京报讯 &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今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后,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他在博客中就此事写道,强烈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论文某一节标题被指&太奇葩&
&我从未见过这种让人晕倒的论文,不仅观点完全论述不清,而且通篇都是各种资料堆砌出来的,最可笑的是,标题雷人、语句不通,连小学生都不会犯这种错误。&昨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陈吉德仍然对这篇博士论文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现在想起来,还是会血气上涌。&
这是一篇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博士论文。陈吉德在博客中贴出了部分论文内容并&吐槽&。
论文第八章第三节标题是: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代表性的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
陈吉德表示,此标题不但奇长无比,且语病多多:&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应为&《拆弹部队》和《阿凡达》这两部&;&代表性的强的电影&应为&代表性强的电影&;&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应为&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审美倾向的影响&。
陈吉德称该标题&太奇葩&,并指出这不但说明学生的水平太差,也说明导师严重不负责任。而该节的内容,就是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新闻发布的资料,一点儿论文&味&都没有。
12条评审意见涉及文不对题等方面
此外,陈吉德还提到,论文第七章第四节整节全是专家曾接受采访的问答,而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只有一个表格,&此节的观点呢?这是论文吗?&他说。
就此,陈吉德提出十二条评审意见,涉及文不对题、逻辑有问题、参考文献少、拼贴痕迹严重、部分章节内容根本不是论文等多个方面。
陈吉德表示,这样的博士论文能够顺利通过,说明某些学校的博士培养已经差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都极不认真,极不负责。他强烈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一定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你好我好大家好会让工作失去意义&
陈吉德称他不是炒作,有问题的论文就是应该提出意见
4月25日,在&思想斗争&了大半个月后,陈吉德还是在个人博客上发文,对该论文&不吐不快&,并附上论文的一些内容。这篇博客也因其内容本身以及陈吉德的评论态度,在网络引发新一轮议论,有网友称陈吉德为炒作,也有人认为作为评审专家,陈吉德不应该泄露别人的论文内容。昨日,陈吉德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就一些问题进行了回应。
透露论文内容不应该,但实在忍不住了
新京报:你在4月初看到这篇论文,为什么过了半个多月才在博客上发文?
陈吉德:评审专家拿到的论文都是隐去作者相关信息的,就是为了避免评审专家和作者或学校产生联系,有了人情考虑,容易酿成&江湖恩怨&。其实在教育部公布评审结果之前,我不应该透露论文里的内容,但是在那半个多月里,我在&江湖恩怨&和学术良知之间徘徊,最后还是对学术的坚守战胜了我,所以我发了出来,这虽然多多少少不应该,但我实在忍不住了。
新京报:博客发出去一个月了,现在有人来认领论文吗?你要是得知了作者的信息,打算怎么做?
陈吉德:评审工作要在八九月份结束,之后才会告知所在学校。就算我知道是谁的论文,也不会进一步公布他们的真实信息,我是对事不对人。不过我在论文后面写上了12条意见,还附上了我的邮箱,我愿意为我自己的意见负责,随时等待和他们进一步交流。
对导师也需要建立考核机制
新京报:网友对这件事有很多声音,其中包括对你的质疑。
陈吉德:这篇论文里还有更奇葩的内容,我没有贴出来,但是还有人认为我是在炒作。我又不是明星,我要是想炒作,继续把里面的东西再贴出来,还是会吸引人关注。我做这项评审工作五六年了,我觉得有问题的论文,就是应该提出意见,不能给合格,如果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度,这项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新京报:你还说,一篇水平低下的论文能被通过,导师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导师是否也应有考核机制?
陈吉德:对这篇论文,我最想讽刺的对象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他的导师。学生差,可以让他改、让他延期毕业,但是作为导师,一个如此差的论文都能进入答辩流程甚至毕业,实在让人愤怒。
现在一些高校导师存在几个问题,有的人水平够,态度不够;有的人是水平不够,态度够;有的人是都不够。有的学校对导师的评定就是终身制,一朝评上终身无忧,做什么都没人管。但有些学校就建立了导师考核机制,比如我们学校就需要每个导师填资格审核表,把这一年里的学术成果清清楚楚地上报到研究生院,达不到标准就要重新评定职称,这就让人不敢怠慢。所以对导师的考核需要督促机制。
论文抽检不合格有何后果?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委托,每年进行博士论文评审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专家评审之后,会将&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结果如实反馈给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后续对于结果的适用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统筹安排和处理。
该负责人表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比例全国平均在4%左右。
某高校学位办老师表示,如果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会对学位授予单位及所在学科的声誉有影响。
根据2014年1月发布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对于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质量约谈。
学位论文抽检结果还将作为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权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
论文作者会否被撤销学位?
某高校学位办老师表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3位专家中有2位以上(含2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
据该老师介绍,是否取消学位这件事,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决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无权干涉。论文抽检结果不好,只是一种提醒,提醒学位授予单位已授的论文可能存在问题,由其再组织专家对该论文进行重新审查评价。如果认为的确达不到本单位的学位授予标准,可以启动撤销学位的程序,但要给出充足的证据和理由,并告知当事人,给出申诉的机会和时间,做到程序规范、过程合理。
陈吉德则认为,这意味着博士点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就是恶性循环,谁会自己打自己嘴巴呢?所以教育部不应该让博士点自己去研究,应该出面去收回博士资格,问题产品就是需要召回。
论文太差导师应如何处理?
据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辛自强介绍,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主要靠导师把关,同时,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才能通过,包括博士毕业前由同行专家进行匿名外审,之后进入答辩环节,包括预答辩和正式答辩。对于论文质量不达标的学生,在答辩之前会建议学生延期毕业,半年或一年、两年都有可能,等到论文修改好之后再进行答辩。近两年国家对论文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博士生延期情况比较多。
某高校学位办老师表示,论文质量主要靠学生和导师。学生自身降低要求,只想拿&学位&不想做&学问&,导师也放水的话,那么后续其他环节都很难保证论文质量。目前,学位论文的质量很难给出定量的判断标准,特别是学科之间差异大,培养单位之间水平也参差不齐,学生数量也比较多,很难保证每一篇论文都是合格论文。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实 沙璐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6/5/31 22:40:47
无所谓啦,就算逻辑再好它也不是相对论,博士死那么多总得有候补的吧
<span style="color:#16/5/28 17:33:31
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一定导致天朝的学术水平很不好.
<span style="color:#16/5/26 8:20:26
这样的事情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已经是常态了,没办法。就像腐败现象一样,习惯了。
表示一下不满是应该的,但有什么用?谁能真正管这样的事情。
<span style="color:#16/5/26 7:20:15
陈教授的再审论文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置是涉及以下方面:1教育部对博、硕论文再抽审这一机制,如果发现有重大问题,如不合格,有没有重新评审机制,若没有,就无法解决。因为这是技术论文,有院士作为评审委员会主任,有其它单位专家签字。单位还有科技委,一位教授如何推翻此结论。2.论文评审和成果评定的潜规则是单位根据论文级别及成果等级选定评委会人选,博士论文应请院士作为评审委员会主任,其他委员由导师推荐认识的相关专家参与。一般情况无人推翻论文,判定不合格。3评审费用在10多年前就是委员每人发200元,主任院士为千元。开会讨论时有的院士可以不参加。结束时对单位写的结论初稿略作修改完事。以上潜规则如何打破。一位教授的呼吁很难解决,此事变成社会热点,必有其它原因。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调查,慎重处理,不能如此状态。
<span style="color:#16/5/26 6:14:53
不只是哪一方面的问题,道德底线整体下滑的社会,所有的框都是漏的。社会观念,学校,体制,导师,学生都有原因,不过是在这种事情上导师和学生会成为最直接的载体或体现环节。
目前已有31条评论也谈足球进校园,中国人真的一定要踢好足球?
13回复 852浏览
最近黄健翔一条关于教育部将列为中小学必修科目的微博引发众议,总体来看,对于这一规定赞成的人少,反对的人多。
黄健翔说的基本在理,尤其是这一规定的出发点若是为提高球竞技水平,那真可谓是再愚蠢不过的决策了。另外,得是多脑残的人才会喊出“若足球为高考科目,中国队10年进世界杯八强,20年进四强”之类的话?有些人口口声声崇尚自由主义,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呼吁行政手段强制干涉,这思想得有多左啊?可见,大多数人在抨击行政干涉(比如足协外行领导内行,足球为奥运让路等等)时并不是真正反对行政干涉,他们只是想要另一种方式的行政干涉。同理,我也反对为提高国足成绩归化外籍球员,这种为“国家队”而“国家队”的行为实在没有意义。
归根到底,我想说的是,在足球面前国人是不是太敏感,太自卑,太容易高潮了?没错,足球确实是广受大众热爱的运动,中国足球水平低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有什么论据可以支撑中国人一定要踢好足球?实事求是的说,足球只是一项运动,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的作用可能只是消遣,它远不是生命的全部,甚至不如社会中很多人从事的行业有价值。有必要把发展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提到政策性文件的高度吗?当然,当它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情况除外。
在中国足球孱弱的当下,敢问广大中国球迷没有纯粹的从这项运动中得到快乐吗?当你亲身踢球的时候会体会到,当你喜欢的外国顶级球队获得锦标时会体会到,或许当你在这个论坛上为一件与中国足球毫不相干的话题高谈阔论时也会体会到吧?没有中国球员的和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不也是中国球迷最高级的享受吗?
南橘北枳的道理大家都懂,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是人种、经济、制度、文化等多因素决定的,照搬外国经验或计划经济式的多年计划都不可取,关键是要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当你的国民身体素质足够出色,对足球的兴趣足够高涨,人们的经济水平可以保障消费足球文化,那你的足球水平自然会提高,当然,即使做不到也不是世界末日。拒绝任何方向的外力干涉,由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及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来调整,能踢好足球自然能踢好,踢不好又何必强求?有很多国家很多体育项目都不行,人家可曾呼天抢地?而看到现在足球火热便一股脑想方设法搞足球才是最短视,最庸俗,最没有原则的行为。
说到足球与校园,很多人又要开始抱怨了,总是说课业负担重,没时间踢球;压榨体育课,国民体质差;学校怕出事,不让踢足球等等。然而我还是要说,这些都只是借口。体质锻炼的途径肯定不止足球一种,而真正热爱踢球,渴望踢球的人总能找到时间和地点踢球,论坛上的不少朋友从小到大都踢了不少球吧,有的还会自认为踢得不错,估计除了没有成为职业球员,你们会认为在足球上这个世界欠过你们什么?
1.体育课必修内容≠必修课,更不等于“必考内容/升学标准”
篮球、跳绳、跳远、实心球什么的那些也是必修内容,足球作为第一运动被添加进去很不正常吗?现在只是把足球加进去了而已,不存在什么“拔高”一说,此前一度不包含足球,顶多算是“扶正”相比于提高足球人口的作用,更主要更明显的作用是给那些想踢球的孩子一个空间,而不是被按死在书桌上。
对学习好踢球又好的苗子,可以不用去考虑三集中的问题,可以在正常的学校生活环境里成长,而不是被迫放弃一项。&2.你可能说的对,国人对足球太敏感了,太自卑了
所以,当足球进校园这件事出来后,所有人都在想国足的成绩,都在想“举国体制”“娃娃练起”这些字眼。
而不是在想足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不是在想喜欢踢球的孩子能正常的去踢球了。
政策发布的原因所有人都在想“这是因为那个10号喜欢足球”,不是在想多少孩子喜欢足球,多少人们喜欢足球。&3.这事被喷的最多的点就是“强迫”“强制”“强行”。&你中考体育考的什么?跳远、跳绳、投篮、400米还是什么其他的&是你自己喜欢的项目吗?你有选择项目的权利吗?你可以拒绝吗?你反对过吗?
那为什么现在加入一个足球,就要那么多人出来喊什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受限于众所周知的执行力低下与家长方面的阻力。&除了那些浓郁足球文化的城市、现有足球底蕴的学校和一些俱乐部有合作的学校,&这政策到了基层大部分的情况本就是“允许爱踢球的孩子在适当的时间踢球”,此外就是对那些原本不喜欢足球的兴趣培养为主的一些健身内容,”强制”何从谈起?我是无法理解这个“强制踢球”概念怎么得出的,也无法理解能怎么去“强制执行”。家长的力量对于学校来说可从来不是什么弱势方,有什么强制内容家长第一个站出来闹了。4.为了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与课业压力与教育部的冲突问题。
足球:第一运动、自身魅力大、国足成绩差、产业附加值巨大,被拿来当刀去开这个口子再合适不过。&青少年体质下降+国足成绩差+球市热度上涨+第一运动的魅力+扶持第三产业改革的大环境,几个因素完全都是互为依托共生共荣。借第一运动的魅力与球市的热度引导孩子踢球解决体质下降的问题,反过来有益于人才选拨与国足成绩。而国足成绩与球市的热度又能拉动体育产业的经济增长拉高,体育产业的繁荣又能反馈到校园体育与青训上去。一切效果看执行,万事没有绝对这种机会你足球不进校园什么时候进,就现下来看绝对是非常完美的局势和机遇,我反正是不敢奢想什么更好的机会,说句查水表的话:圣上打着“球迷”身份的幌子吹风吹了这么多次演了这么久,这种时候不搞,你们耍猴呢?5.什么因为10号喜欢足球所以下面人为了加官进爵什么云云...简直不动脑子,无脑黑。
大大有可能真的喜欢足球,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表露,发出这样的信号,单纯为了个人兴趣去推动的??
体育产业被列为国家经济策略发展扶持第三产业的支柱龙头产业,而足球是体育产业的龙头。&有闲心的随便去搜在近年对第三产业的部署,近期对体育产业的报道,估测下是什么分量的政策,板儿板儿能追股的分量好吗?6&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件很合情合理合法的事,为什么现在就变成了这么个烂痰盂。&就因为上面那位多次说了自己是“球迷”??所以就是甜菊工程??&拿“球迷”身份当幌子,增加其政策的执行力度有何不可?&不看球的在外面骂政策埋怨被足球狗拖下水,足球狗自己却不管不顾还跟着节奏飞起。“为了不丢人,牺牲孩子的选择权”&“为什么非要争这个第一”&"有个NB的“球迷”就是碉"“黄人种不行”&”举国体制“&”强行提高“&......&....&..&这种声音太多太多了,不解跟着瞎嚷的、风言风语当真相的、明知真相嘴硬的,凡事永远不缺这种人。7 我从不在怀疑担忧什么“政治的正确性”上浪费时间,我只怀疑它方式方法的正确性和基层实际执行性。&做些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今天是足球进校园,有这个开头,就够了。&我唯一的担忧来自执行面,“下有对策”的基层神人太多了。另外,我也不是太担心持续性,人亡政息这种担忧,你如果全面了解了整个事情,那就不会说这种话。持续性上的问题其实也是来自基层执行者,关键词“热度”。好在足球这个东西啊,真心自我生命力很强的,只要初期步伐正确,投下种子、种下苗子有了这个氛围,后劲儿很大,无需更多扶持也能茁壮成长。足球,是扑不灭的火焰―徐根宝你最后的问题,我只代表我我自己:对爱踢球的我而言,在足球上,这个环境从小到大亏欠我的太多太多了。你觉得很宽松吗,或许LZ你的成长环境比较宽松和发达吧,我其实很早以前也差不多这么认为的。一个N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有那么一个有足球种子的学校和社区,让我以为全世界的男孩儿起码一半都会踢球,虽然生存空间被老师学校家长压缩的非常狭窄,但它确确实实像你说的那样,是有它的空间的。可后来经过许多地方许多事我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甚至让我一度深深的为成长过程中能有机会接触到足球而感到非常非常的庆幸,这份空间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弥足珍贵。小号竟然亮了,那就改动总结下吧。[ 此帖被只是小号罢了在 13:33修改 ]
这样的话题也许最终会探讨到哲学高度
引用1楼 @只是小号罢了 发表的:
你根本没看懂那个政策。
1.体育课必修内容≠必修课,更不等于“必考内容/升学标准”
篮球、跳绳、跳远那些也是必修内容,没有高低贵贱,现在只是把足球加进去了而已。
相比提高足球人口,更主要的作用是给那些想踢球的孩子一个空间,而不是被按死在书桌上。
对学习好踢球又好的苗子,可以不用去考虑三集中的问题,可以在正常的学校生活环境里成长,而不是被迫放弃一项。
2.你可能说的对,国人对足球太敏感了,太自卑了
所以,当足球进校园这件事所有人都在想国足的成绩,都在想“举国体制”“娃娃练起”这些字眼。
而不是在想足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不是在想喜欢踢球的孩子能正常的去踢球了。
政策发布的原因所有人都在想这是因为那个10号喜欢足球,不是在想多少孩子喜欢足球,多少人们喜欢足球。
3.这事被喷的最多的点就是“强迫”“强制”“强行”。
我问你,你中考体育考的什么?跳远、跳绳、投篮、400米还是什么其他的
是你自己喜欢的项目吗?你有选择项目的权利吗?你可以拒绝吗?你反对过吗?
为什么现在加入一个足球,就要那么多人出来喊什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全部体育项目一起推进校园你觉得能推动吗?你认为可行吗??
3.为了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与课业与教育部的冲突问题。
足球:第一运动、自身魅力大、国足成绩差、产业附加值巨大,被拿来当刀去开这个口子再合适不过。
不然如何,你教教他们拿个什么项目去向教育部施压。
4.什么因为10号喜欢足球所以下面人为了加官进爵什么云云...简直不动脑子,无脑黑。
大大有可能真的喜欢足球,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表露,发出这样的信号,单纯为了个人兴趣去推动的??
体育产业被列为国家经济策略发展扶持第三产业的支柱龙头产业,而足球是体育产业的龙头。
唯一的担忧来自执行面,“下有对策”的基层。
你最后的问题,我只代表我我自己:对爱踢球的我而言,在足球上,这个环境从小到大亏欠我的太多太多了。
你对政策的解读或许正确,政策出台的出发点或许也是好的。我不知道原先的体育教学大纲是怎么写的,但在这个时候出台这个政策不可能不令人有所遐想。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无为,不弹压,不拔高,允许爱踢球的人在适当的时间踢球就行了。就我的切身经历来谈,我们初中时周末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可以任选一项运动,其中就有足球。初中高中体育课在基础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有15-20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可以选择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还有一节40分钟的体育活动课,同样任选项目参加。每天放学后也有1个小时左右可以踢球。周末同样可以去大学里的球场踢球,我不认为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样的环境还不够格宽松。
另外据我所知,大部分大学足球都是体育选修内容吧,校内足球赛事也足够多。
在这种情况下野球里也有很多踢得很不错的,即便将足球列为必修内容,在教学课时的条件和各学校体育老师的水平基础上,我不认为所谓足球人口会有多大增长。
说实话建几个免费球场都比这政策强 喜欢踢球的人有地方去足够了 强制性的足球只会让人们更反感足球发自手机虎扑
不是一定要踢好… 但是要发展。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虎扑这种鱼龙混杂的论坛上撕逼就输了。不是领域内的精英却又没完没了地在网上和人吵架,既不能改变事实和大众、从业人士心中的想法,往往也不能让屏幕对面的人向你诚心道歉,更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和能力变好。除了浪费时间就是弄糟心情。
仅以在竞赛中获得体育大国的荣光来说,足球踢得好跟奥运会金牌名次好差不多。
世界杯冠亚军和奖牌榜一二名我觉得差不多荣耀。甚至足球带来的兴奋感更强烈些,因为毕竟很有观赏性,奥运很多金牌非常冷门。
足球还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参与的国家很多,把它列为第一运动的国家也很多,所以踢得好的名次非常有含金量。
屏风就该遮冰霜 屋檐就该挡月光
其实和自由主义行政力量国人脆弱的心都没有关系,只是上有所好,下必跪舔而已
引用3楼 @ 发表的: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无为,不弹压,不拔高,允许爱踢球的人在适当的时间踢球就行了。
怎么去“允许”?靠什么去实施,发个文件说“学校要允许孩子开展体育运动”?
记得上次“挤占体育课”问题就是类似做法吧?有效吗?
执行力低下是众所周知的,10分的任务,基层最多也就出点力办到3成,还有家长方面的阻力。
除了那些浓郁足球文化的城市、现有足球底蕴的学校和一些俱乐部有合作的学校,
这政策到了基层大部分的情况就是只到你说的这一步啊,“允许爱踢球的孩子在适当的时间踢球”这步而已,此外就是兴趣培养为主的一些内容,这有什么拔高的,又何来LS另外一位的“强制”一说。
我是无法理解你们说的这个“强制踢球”概念怎么得出的,也无法理解能怎么去“强制执行”,家长的力量对于学校来说可从来不是什么弱势方。
PS:那个是我网络抽风的时候翻/个/墙浏览器保存的小号。
不太认同将足球纳入必修课这项政策,选修课还是可以的。
毕竟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足球只是多种运动中的一类,不是社会生存的必须技能。
如果这样的政策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身体,那么不是只有练足球就可以;如果这样的政策是为了提高国足水平,那么方法也是错误的,应该从小学、初中、高中关注那些有天赋且有一定水平的小孩,重点培养,而不是又搞举国XXX之类的全民足球;如果这样的政策是为了政治,那啥也别说了。
德国与波兰赛后厄齐尔表示:“我们没有得到太多机会,因为波兰有50个人堆在后场”。。。。。。我特么豆浆喷了一屏幕
因为这个事,在几个地方和人探讨过好几次了,但没什么人愿意全面的,深入的去想、去认真的去看待这件事。
基本都是拿一些想当然内容,借此话题去表达自己对政府环境的不满和一些看法意见什么的。
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个和那些可吐槽的事件一样,是个消遣的黑点而已。
不过他们都是“看世界杯的球迷”,有的都不看球,对此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本想着来虎扑看一看,专业球迷论坛上群体的看法和评点可能会更具体更客观一些吧,而不只是口水话、吐槽、黑。
谈谈关于它的一些方式方法上的正确性,执行性上的问题,对足球文化建设的益处,可持续性的预估,而不是去揣测琢磨什么“政策干预的合理性、合法性”一些政治问题。
那些都是特么口水,都是一堆为辩而辩、为思而思、为“绝对正确”堆出来的废话。
青少年体质下降+国足差+球市热度上涨+第一运动的魅力+扶持第三产业改革的大环境
这种机会你足球不进校园什么时候进。
但目前没什么人在乎,不看球的在外面骂政策埋怨被足球狗拖下水,足球狗自己却不管不顾。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件很合情合理合法的事,为什么现在就变成了这么个烂痰盂。
就因为上面那位多次说了自己是“球迷”??所以就是甜菊工程??
拿“球迷”身份当幌子,增加其政策的执行力度有何不可?
就因为国足烂??所以就是“为了不丢人,牺牲孩子的选择权”
“为什么非要争这个第一”
“黄人种不行”
”举国体制“
”强行提高“
......
....
..
我从不在怀疑担忧什么“政治的正确性”上浪费时间,我只怀疑它方式方法的正确性和基层实际执行性。
做些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今天是足球进校园,有这个开头,就够了。
PS:体育课必修内容≠必修课
必修内容以前具体有那些自行百度,足球作为第一运动为什么不能添加为必修内容。
水深火热谈足球?本末倒置!以后天朝主场全水泥地场地,地狱主场!
搞好足球 我倾向于像搞经济一样设立足球特区城市:
把一些群众基础好的城市划成足球特区:(东北大连、华北北京、中部武汉、南方广州、东部上海)。
在这些城市建球场、培植俱乐部,郊区建训练基地,用特区吸引周边省份的足球好苗子聚集。
不支持全民足球,很难想象随便喊什么全民足球口号,那么多受蛊惑的青少年出路在哪里,练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足球商业开发不足,会耽误多少年轻人的一辈子。这种全民足球注定会成为一阵分的运动一样,10年过后留下一地鸡毛。
足球特区让好资源聚集,好俱乐部聚集,会让尽可能多的有天赋的年轻人被伯乐发现。
假如一个湖北山区少年从小家贫,希望走足球之路,如果在全民足球的模式下,他一定是先去五线小城市,被几个能力有限的教练调教,被一些不入流的球探挑选,白白耽误好几年才有可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城市发展,运气好点的话二十五六岁崭露头角,但是职业生涯也没几年了,相比许多巴西人20岁左右就可以在国内联赛打出成绩被欧洲俱乐部看中,我们自己把天才蹉跎了岁月。
如果在足球特区模式下,他来到武汉,很多的足球基地,扎堆的教练、球探很容易在这群为了足球梦而来的孩子里发现天才,带到更高级别的球队和联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27人参加识货团购238.00元91人参加识货团购248.00元72人参加识货团购298.00元158人参加识货团购299.00元79人参加识货团购159.00元56人参加识货团购159.00元109人参加识货团购449.00元26人参加识货团购288.00元27人参加识货团购278.00元117人参加识货团购349.00元189人参加识货团购79.00元83人参加识货团购30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部 青少年体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