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单人糖糖脱口秀秀3到5分钟日常趣事,含有哲理

中考作文素材篇:报刊文摘•哲理短文精选(三)
中考作文素材篇:报刊文摘·哲理短文精选(三)
101.树繁招风
小时,一个夏秋相交的午后,家门口的一棵柿子树被一场罕见的大风拦腰折断了。那棵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所以很是让人心痛。我问正在对树叹息的祖父,冬天风也好大啊,还那么冷,它怎么就没被吹断呢?祖父说,这树毁就毁在枝叶太旺,招风啊!随着经历渐多,我才慢慢体会到祖父话中的意味。
柿子树在夏秋之际的断折,是因为它在最繁华的时节,背负了太多的沉重。而在深秋或寒冬,华叶落去,果实卸下,生命归于简单而平静,再面对风霜雪雨的袭击时,就显得无畏无惧,宁静泰然了。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智慧,有时就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
(摘自《涉世之初》第3期作者南北)
102.看摆哪儿
超市里的货架有许多格子。只有离顾客近的格子,上面的货物才好卖。而脚下和头顶格子里的货,被人光顾的次数就少了许多。
展销会上,总是摆在最靠近人行道的货摊最先吸引人。而摆在角落里的摊位就差了些。货与货本来没有差别,但因为被摆在不同的地方而有了不同。
不光是货物,人也是这样。
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怎样,应当靠自己的努力。但在一个具体单位,事情常常并非如此。我们见到许多人,就是因为被“摆”得好而吃了香。而另一些人就是因为没被“摆”好,而一般般了。
因此,许多人就悟出了道理,在具体的环境里被“摆”到哪,往往才是努力的目标,而不一定是真要干得怎么样。于是会钻营的人,就尽量去钻营,想法被人“摆”得好
一点。有些人就不干正事了,专门走旁门左道。一个单位里,这样的人多了,也就失了公正感。
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许多人的一生是因为被人摆错或摆对,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况。为了能被“摆”得好一点,多少人不得不低下头来,拍马屁,献殷勤,说瞎话,日日做着嘴不对着心的事。
因此,用人或提拔人时,最好不要一个人说了算。因为这是相当危险的。
(摘自《羊城晚报》作者星竹)
103.赞美如良药
在南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许多优秀的生活礼仪和处世方式。譬如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人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种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善事,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对前面已经有人提及的优点和善行,后面的人不能再重复叙说。总之,每个人在叙说时,都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褒扬。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的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赞美”的仪式结束以后,紧接着便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典。庆典在老族长的主持下进行,部族中的男女老少都要参加。人们要载歌载舞,用一种隆重而热烈的礼仪,来庆贺犯错的人脱胎换骨,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实事求是的赞美,就像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的痼疾,矫正行为的错误,鼓舞改过的信心,点燃向善的正气。
(摘自《知音·海外版》作者李智红)
105.采&&& 访
一名女运动员在奥运会比赛中获得一枚铜牌,记者采访她。
记者:“你觉得你发挥出水平没有?”
运动员:“发挥了,不发挥出水平怎么能获得铜牌?”
记者:“获得铜牌,你有什么感想?”
运动员:“我非常高兴。”
记者:“除了高兴,还有没有别的感想?”
运动员:“没有。”
记者:“你有没有感到遗憾?”
运动员:“没有。”
记者:“大家都预计你会获得一枚金牌,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运动员:“获得铜牌我已经很高兴了。”
记者:“难道你不想获得金牌?”
运动员:“当然想。”
记者:“现在只获得铜牌,你一定很遗憾吧?”
运动员:“我不是告诉你了吗?我很高兴,你为什么非要我遗憾不可?”
记者:“对不起,我最后问一个问题:下届奥运会,如果你还能参加,你估计能获得金牌吗?”
运动员:“我没想那么远,我只知道我获得了铜牌,本来高高兴兴的,你却不让我高兴,非要我遗憾,要我想金牌。我问你:为什么获得铜牌不能高兴?”
记者:“好,你高兴,你高兴。”边说边悻悻地走了。
(摘自《中外文摘》作者杨萍)
104. “证件”与人生
一个人,一生不知要有多少证件。
当你呱呱坠地之后,医院给你以“出生证”。
经过多年的学习、多次的考试,不同等级的学校颁发给你不同的毕业证:有小学的,有初中的,有高中的。大学毕业时,又有了“大学毕业证”。个别的高才生,经过继续深造,还可以得到“硕士证”、“博士证”。
当你走上工作岗位后,又有了“工作证”,比如医生、护士有“执业资格证”,记者有“记者证”。
有的人,工作勤奋、认真,在某些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就会荣获各种获奖证书,比如“五一劳动奖”、“特殊贡献奖”。有的人灵魂深处,暗藏着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种人窃取权力之后,势必要贪污、索贿、受贿。一旦东
窗事发,等待他的将是极其可怕的“逮捕证”。经过三年五年或十多年的劳动改造,当他走出铁窗高墙之时,怀里装的是“劳改释放证”。当然,这只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或者是各级的领导干部,都是好的,他们平平安安,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这时领到的又是“光荣退休证”。
这许许多多的证件,铺在一起,就成了一条条人生之路,或崎岖,或平坦,或漫长,或短暂,或金光闪闪,或污秽肮脏……
因此,面对复杂的现实,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眼睛,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否则,就会掉进自己或别人替你设下的陷阱内,一个令人心悸的“证件”让你的人生黯然无光。
(原载《北京晚报》转摘自《学习时报》作者郭振亚)
105.差&&& 距
GPS卫星定位不是什么新技术。前些天到法国采访,体验了一下法国的车用GPS导航系统,才发现这个东西带来的方便。在巴黎,当地的主人温经理开车带我们去吃饭。要去的地方他也没去过。只见他在GPS系统上输入了餐厅的地址,液晶显示屏上立刻清晰地标出了路线,我们一行人按照这个箭头的指示,不一会就分毫不差地到了目的地。温经理告诉我:整个欧洲,除了东欧一些国家,这个系统都可以派上用场,它可以带你到任何一个有门牌号的地方。
在巴黎大巴车上的另一件事也颇让我感慨。导游告诉我们,巴黎交通规则规定,客车司机驾驶车辆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个司机一天好像只能连续工作6个小时。当时我就想,这个规定没有可操作性,警察怎么去判断他连续驾驶的时间呢?原来在车上有一张圆形的卡片,当一个司机上车后,必须输入自己的驾驶证代码,电脑会自动开始记录这个司机的驾驶时间、车速和行程。警察检查时只要抽出这张圆卡片,司机是否超时驾驶甚至是否超速驾驶等信息就一目了然。
国内的汽车上不少也有GPS导航设备,但为什么这些设备成了聋子耳朵?我们长期以来都强调要跟踪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可能更重要。比如GPS,法国多数小汽车都安装了这个设备,费用是包月的,一个月大概要几十欧元。因此,开发GPS服务的公司收入颇丰,而有了利润就可以开发更多的新技术。相比之下,我国似乎还没有哪个公司靠GPS技术赚到钱。可见,我们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可能不仅仅在先进的核心技术,其实对技术的应用可能是更大的差距。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萧然)
106.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前面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树苗种下来后,植树人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补种。
我起先认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他说:“种树是百年基业,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摘自《林清玄散文》作者林清玄)
107.免费食品风波
2003年秋,我到美国旧金山留学,租住在珍妮太太的家里。为了省时省钱,我常常早上煮一大锅饭菜,中午、晚上回来热一热就随便吃。
珍妮太太见我吃得这么简单,建议我不如到Food Bank(食品银行)拿来吃,那不用花钱。
她告诉我,所谓Food Bank,就是食品超市把客人买了而特意留下的食物集中在一块,以供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当年圣诞节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我从FoodBank抱回一大包食品,饱餐了一顿,还剩好多。
第二天,珍妮太太发现其中的一块牛排有异味,她要我马上就去投诉。我说算啦,人家是白给的,还投诉什么。
她很吃惊地问:白给就可以给变质的?若是你当老板,你可以把变质食品送给人家?
我说虽然有点异味,但问题不大,我吃了一整天都没事,不必小题大做。
她愤愤不平地问:“你今天吃了没事,明天别人吃了中毒怎么办?难道你要等死了人才投诉他们?你做人怎么这样自私!”说着又要我马上打电话。
白吃了人家的还要投诉人家,这事我实在做不出来。
她很生气地骂我做人太自私,然后抓起话筒,看了看食品袋上的电话号码,用她那又大又粗的手指狠狠地拨打了电话。
大约10分钟后,一个侍者带着一袋牛排来了,他进门就连声向珍妮太太道歉说,圣诞节这几天,里边堆放的食品太多,他们还来不及清理,所以发生了这意外,请我们原谅。
珍妮太太看着我,很得意地笑着,一副英雄凯旋的样子。
(摘自《海外文摘》作者蔡志芳)
108.富裕后的幸福
1980年,美国通过《新难民法案》,居住在纽约水牛城收容所的512名难民,成了美国的合法公民。他们大多是来自贫困国家的偷渡者,来美国的目的是寻求自由和幸福。
2004年,新法案颁布25周年,这批得益于该法案的人搞了一次集会。他们承认自从成了美国公民,生活有了空前的改善,但是,幸福的梦想远远没有实现。
霍华德·休斯是位法学博士,专门研究难民问题,他闻知此事,便展开了调查。下面是他对其中的几位所作的调查记录:001:水产商,初来美国时,在迈阿密的水产一条街做黄鱼生意,现已由原来的一间店铺,发展为连锁店。20年来,为挤垮竞争对手,未休息过一天,更未出外度过一天假。
039:旧车经销商,住休斯敦郊外,别墅面积460坪,二楼为仓库,存旧车胎3600条、旧发动机420台。现有旧车7辆,改装的摩托车6辆。
382:房产开发商,1995年之前,在13个市镇拥有房产开发权,因逃税被判一年六个月监禁,剥夺开发权,罚款8600万美元,现从事涂料进出口业务。
495:中介商,一直从事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国的劳务输出工作,通过他,本家族60%的人在美打工或暂住,现和他一起居住的亲属14人。
霍华德的调查报告被交到美国国务院之后,迅速被移交到移民部。没过多久,原纽约水牛城收容所的512名难民每人收到一个小册子,小册子的封面上写着:一个穷人成为富人之后,如果不及时修正贫穷时所养成的贪婪,就别指望能跨入幸福的境界。
(摘自《羊城晚报》作者刘燕敏)
109.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看捷克影片《深蓝世界》,描写一批捷克飞行员在德军入侵之后,投放英军加入战场的真人实事。二次大战结束了,身经百战、历劫归来的男主角回到故乡,去他未婚妻的家,先看到他寄养的爱犬,与那爱犬相拥;接着看到正在晾衣服的未婚妻。未婚妻已成少妇,见到他先吓了一跳,接着掩面哭了,说早听说他死在了战场。
男主角立即懂了,背着沉重的背包转身离开。走出门,一个小女孩坐在篱笆旁。当男主角的爱犬跟着走的时候,小女孩喊:“那是我的狗。”男主角愣住了,先问那小女孩的名字,再对自己的爱犬说:“不要跟我,留下来。”
电影结束了。坐在一旁的女儿问:“他为什么不带走狗?他已经没了未婚妻,狗是他的,他为什么不带呢?”
&“他自己失去了,他不要那个小女孩也失去。”我拍拍女儿。女儿一脸懵懂的样子。
我笑笑:“总有一天你会了解,天地原来可以如此广阔,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摘自《现代女报》作者刘墉)
110.已成一种习惯
《南方都市报》日前报道说,有19名韩国学生春节期间来到广东省麻风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义务工作。在那里,他们热情地为村民收拾房间、帮助村民修葺房屋、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等。
韩国学生的义举十分感人。在中国,不少人仍对麻风病怀有深深的恐惧,即便是治愈后的麻风病人也仍遭歧视和冷落。然而,这19名韩国志愿者却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自己挣钱做路费来到中国,和麻风村村民共度春节,这份异国情谊怎不令人感动。
其实,最打动我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记者采访时他们“轻描淡写”的回答。他们说,在韩国,为康复后的麻风病人服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现在韩国已经消灭了麻风病,于是他们便来到中国当义工,继续帮助别人。这样的回答,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更能引人深思。
与我们一些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活动前轰轰烈烈的誓师相比,这些韩国志愿者低调多了。因为他们已经将做义工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摘自《世界新闻报》作者朱慧松)
111.做人的成本
山村偶尔来了一位大员,象征性地吃了几口百姓的饭食,坐了一回百姓的炕头,那百姓就感动得什么似的,“人家是县里的大干部,握着我的手半天不撒开,一点也不嫌咱脏,还给咱点烟抽哩!”
这让我想到了做人的成本问题。
毋庸讳言,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各色人等,做人的成本差异是相当大的。老百姓向老百姓问声好,那是起码的礼貌;官员向百姓问声好,就是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老百姓起五更爬半夜拼命打工那是食人俸禄、尽人本分,而官员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就是夙兴夜寐、呕心沥血。还有,平头百姓不贪不占那是做人的基本规范,而一个官员在位几年也能做到不贪不占、廉洁奉公,那就可以颁发“廉政奖”。您看看?
为官者做人成本低,获得评价高。如果就是这样,许多官人依然做得不能令百姓满意,就说不过去了。
(摘自《南方日报》作者朱铁志)
112.一盏灯的学问
一位友人聊到这样一件事:在厦门老市区的某处小巷中经常发生抢夺案,派出所几次伏击,收效甚微。后一位毕业于某公安大学刑侦专业的片警,到那地段研究之后做了一件小事,该辖区的案发数即明显下降。
那位片警所做的事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他经过勘查之后发现,那条小巷案件频发是因为光线昏暗且小巷幽深。因为灯光昏暗,行人较少,被害人很难注意到陌生人的接近,再加上小巷曲折,作案后容易逃逸,也就成为犯罪的多发地。在安了路灯之后,可视度好,再加上小巷原本就连通着两条繁华的商业街,往来的人多了,犯罪分子自然就不敢在此地轻举妄动了。
事实上,那位警察在无意识中启动了犯罪建筑学这门学科在公共安全中的实际运用。
(摘自《人民法院报》作者黄鸣鹤)
113.我们是群懦夫?
我和我的许多同学都曾抱怨不已。如果不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不是志愿填报不当,怎么也不至于被“扩招”进这么一所“三流学校”。
这样的心态一直持续到了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天,系里举办讲座,主讲人张教授,据说还是我们的师兄,现在是某名牌大学研究生院的院长,讲座的主题是“如何度过我的大学?”
张教授开门见山:“听说你们有80%的人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是的,我为各位感到委屈和不公平!但是各位,你们既然读的是这所大学,就说明你们只配上这所学校,这是由你们的能力和智力等因素决定的!
&“如果说进这所学校,是你们人生的一次失败!那么,你们不去想办法解决已成定局的失败所带来的问题,而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找借口,这样,我不仅感觉到你们弱智、无能,还感觉到你们的虚伪,你们是群懦夫!”
说到这儿,张教授走了。讲座不到5分钟,结束了。台下的学生,惨兮兮地离开。
春节结束了,黑板上方多了一幅字:我们是群懦夫?3年来,每次开班会,班长都会带大家大声朗读3遍黑板上方的条幅:我们是群懦夫?
终于,考研成绩出来了,我们班共60人,51人报考,51人上线!余下的9人,去年年底就相中了满意的“婆家”。
大学毕业临近,大家一致要求辅导员再请张教授来做报告。张教授来了,报告依然很短,他只用了一句西方谚语:“没有失败,只有失败者。”
掌声经久不息,为张教授,更为自己。
(摘自《现代女报》作者唐子)
114.一句话的力量
前些时读到一则短文,说二战期间,英国小说家西雪尔·罗伯斯到伦敦郊外的一个墓地去祭奠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意外地看到一块新的墓碑,上面写道:“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枝蜡烛失去光辉。”奇异的语言,温暖了罗伯斯阴郁的心。起初还以为一定是哪位名家的名言,可回来以后怎么也查找不到来源。还是重返墓地才从管理员那里得知,长眠于那个墓碑之下的是一位年仅10岁的少年,几天前,德军空袭伦敦时不幸被炸弹夺去了生命。少年的母亲怀着极度悲痛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墓,并立下了那块墓碑。
这句话,让西雪尔·罗伯斯顿生无法释怀的激情,顷时,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短文迅速传播开来,鼓舞了一批反法西斯青年为胜利执著向前。
这句话后来还让一名叫布雷克的大学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企业的优厚招聘,拒绝亲友的劝阻,去了非洲,在那里照出一片亮地,终被联合国授予“扶贫大使”称号。
这句话甚至还激励了一位老教师,也去点燃他的微弱蜡烛,去帮助一对百里以外的80岁无子女的夫妇;去牢房看望一位被判重刑的失足学生,让他重燃生活希望……这位教师就是我。
这句话,不急不暴,不恐不怨,不浮不躁。一种正义的力量,一种由爱释放出来的母亲的力量,最强大也最平和。
真正的强力,可以是这样。
(摘自《今晚报》作者潘国本)
115.你的生活在这儿
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她从12岁开始,每天放学后,都要到一个富人家里打几个小时的零工。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亲发了几句牢骚。父亲听后对她说:“听着,你并不在那儿生活。你生活在这儿,在家里,和你的亲人在一起。只管干活就行了,然后拿着钱回家来。”从父亲的这番话中,她领悟到了人生的四条经验:一、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为你的老板,而是为你自己;二、把握你自己的工作,而不让工作把握你;三、你真正的生活是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四、你与你所做的工作是两码事,你该是谁就是谁。
在那以后,莫里森又为形形色色的人工作过:有的很聪明,有的很愚蠢;有的心胸宽广;有的小肚鸡肠。但她从未再抱怨过。
(摘自《星火》第2期作者刘军)
116.别错过天边的彩虹
一个孩子看到一枚闪亮的硬币躺在路边。他把硬币拾起来,紧紧握在手里,心里充满自豪和兴奋:“这枚硬币是我的了!而我什么代价也不用付出!”
从此,这个孩子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喜欢低着头,眼睛盯着地面,希望发现更多的珍宝。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生中他捡到了302枚1分硬币、24枚5分硬币、41枚1角硬币、8枚2角5分硬币、3枚5角硬币和一张破损的1元纸币——总计12元8角2分。
捡到这些钱,虽然他什么代价也没付出,但他为此却错过了无数次壮丽的日落美景,几百次绚丽的彩虹;上百片在秋风中摇曳的红枫叶,上百个在草地上蹒跚学步的儿童;在碧蓝的天空飘过的白云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对他友好的微笑……
太多的人和这个无知的孩子一样,被束缚在自己的习惯之中。为了几个铜板,错过了无数更有价值的珍宝。
(摘自《环球时报》王悦编译)
117.老虎与牙签鸟
在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奇妙的“共生现象”。越南北部森林里有一种小鸟,叫牙签鸟。它们的食物竟来源于老虎之口。原来,老虎吃了一些小动物之后,残留在牙缝里的肉丝肉渣难以剔除。当这些小鸟飞进老虎嘴里,甘当活“牙签”之际,老虎不仅不吃掉它们,反而大张着嘴让鸟去受用。
人是大自然中最高级的动物,其“同生行为”就显得更加巧妙。没有制假者,也就没有售假者。和制假售假相似,行贿受贿,也是一对共同体。打“老虎”也不能放过“牙签鸟”,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还世界以清明和祥和。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郭振亚)
118.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
月光如水。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地站立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以规整的姿势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呀?”“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放屁!”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人们被震住了。在这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稚嫩的肩,“记着,要想着家里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走了。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悄悄将手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摘自《周末文汇》第3期作者张唱)
119.拿生命为他人一搏
曾经看过一篇小说,是说一个酷爱打篮球的德国纳粹军官,对一群战俘说:只要能把篮球投进篮内,就饶其一命,反之,立刻就地枪决。
战俘群中刚好有一名篮球运动员,他目睹前面不少人悲惨地死去后,很镇定而迅速地把篮球投进篮内。
德国军官又想出新花样。他说:“你可以走了;但留在这里的还有十余人,你可代他们一一投篮。如全部命中,他们也可获释放,但如有一次不中,那你们都得……”
运动员坚毅的脸上肌肉抽动了一下,就点头同意了。当然,人群几乎都望着他那双手。但是他一眼也不望别人,一下一下地,把篮球全部投进篮里。只在最后一次,篮球在铁圈的边上晃动了几下,人群中发出绝望的叫声,但篮球终于还是滚进圈中去了。
他望望自己的手——手在发抖。
人们获救了,都敬重地望着他。
不是人人都肯这样拿自己的生命去为别人做赌注的。
为了旁人,为了一群与你毫不相干的人,你会拿自己的生命去搏一搏吗?
(摘自《今晚报》作者潘淦君)
120.最后的卫生纸
一次我在寺院进香时,突然感到肚子非常难受。我急忙冲到离我最近的卫生间,可是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日子里,哪里还会有卫生纸剩下呢。于是我强撑着找到了另一个偏僻卫生间,人很少,我开始逐个隔间查看是否还有剩下的卫生纸。万幸的是,在这里我居然找到了一小卷,薄薄的只有几层。此时,急迫的我有一种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全都扯下来用掉的冲动。但是我转念一想,如果哪个与我面临同样困境的可怜家伙再跑到这里怎么办?出于对上一位把纸留给我的人的感激,我只使用了那些卫生纸的一小半,把其余的留给了下一个使用者。
大约两小时之后,我的肚子又开始难受起来!与上次一样,我先跑到了离我最近的那个卫生间。可它的卫生纸还没有补充进来。我只好怀着近乎绝望的心情又来到了原先那个偏僻人少的卫生间,我甚至确信,这里已经不会再有卫生纸剩下了。令我惊讶的是,在我上一次使用的隔间里,上一次我所留下的卫生纸居然都还在那儿。本来我想做点好事,把卫生纸留给别人,可那个人居然是我自己!我成了那“下一个使用者”!猜猜我是怎么做的?出于对上一位把纸留给我的人的感激,虽然我知道他就是我自己,我还是尽量只使用了剩下的卫生纸的一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摘自《环球时报》刘俊成编译)
121.“牛皮糖”精神
犹太人会做生意,这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上世纪40年代初期,有犹太人逃到上海谋求生存。我见过犹太人肩上掮一叠毛织衣料,到洋行、公司的写字间兜售。他们耐心极好。无论是被讨厌,被驱赶,他总是一块料子一块料子地展示,总是一成一成地让价,总是一只写字台一只写字台地推销,即使是无人理睬,也总是笑脸相向,鞠躬离去。我想,犹太人在做生意方面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一恐是得之于这种“牛皮糖”精神。
(摘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作者贺友直)
122.纸篓该由谁倒空
一只纸篓——在教室门口,也在讲台边上,里面装满了各类零食的包装袋。
将纸篓倒空,来回一分钟几十步路的事。“哪位同学去把纸篓倒一下啊?”我确信只要我这么说了,立刻会有人去做。但我选择了自己默默去倒空纸篓。有点儿以身作则的意思。我“作则”了两次;第三次还打算那么去做的,有一名同学替我去做了。他回到教室后对我说:“老师,有校工应该做这件事,下次告诉她就行。”
我反问:“有那种必要么?”立刻有同学回答:“有。如果我们总是替她做,她自己的工作责任心不是会慢慢松懈了吗?”
我不得不暗自承认,这话是有一定的思想方法的;尽管不那么符合我的思想方法。
我又反问:“是不是有一条纪律规定,不允许带着吃的东西进入教室啊?”答曰:“有。但那纸篓不是就成了多余之物?”
于是第三种看法产生了:“其实那一条纪律也应该改变一下,改成允许带着吃的东西进入教室,但不允许在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还继续吃。”“对,这样的纪律更人性化,对学生具有体恤心。”
我说:“那不可能。大约任何一所大学的纪律,都不会明文规定那一种允许。”辩曰:“老师,如果不是因为作业太多太杂,课时排得太满,谁愿意匆匆带点儿吃的东西就来上课呢?”
于是,话题进一步引申开来了,而且变得具有超乎寻常的严肃性。
由此我想,世上之事,原本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只要那件事并不关乎什么重大原则和立场——比如一只纸篓究竟该由谁去把它倒空。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随自己的意愿选一种做法。只要心平气和地倾听,我们还会听到不少对我们自己的思想方法大有裨益的观点。那些观点与我们自己一贯对世事的看法也许对立,却正可教育我们———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包容对世事的多元看法合理存在的社会。不包容,则遑论多元?不多元,则遑论和谐?
(摘自《广州日报》作者梁晓声)
123.命运之上的风景
有一天读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文章中,他讲了朋友的一个故事。他的朋友因出言不逊而遭了人生的挫折,生活中样样待遇都不能与人平等,于是他便盼望能以他的长跑来获得人生的真正解放。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了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可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他几乎绝望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去上课了。课堂上,我不断猜测着这个人的最后命运。是不是他最后放弃了,而让自己沉沦下去;或者,他放弃了长跑,选择了另一种让命运转折的方式。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读了故事的结尾。结尾很简单:“他以38岁的年龄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结果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朋友苦笑一下什么也没说,只在傍晚的时候来园中(地坛)找到我,把这件事平静地向我叙说了一遍。”
&“平静”,多么让人震撼的“平静”两个字啊。或许,这就是一个从命运的逆境中走过来的人,呈现给生活的最美的姿容。
(摘自《思维与智慧》第1期作者马德)
124.让你吮指头
在一本讲家庭教育的书里,作者皮莱特回忆童年时母亲如何杜绝他玩火柴的瘾头。她把家里一切要点火柴的活儿都留给他干:无论他是在津津有味地看书,或在院子里自得其乐,还是在街上和小朋友玩,他母亲都兴致勃勃地把他叫来,要么点炉子,要么点烤箱,要么点蜡烛……当然,母亲总是在一旁看着并指导他。不出两个星期,小皮莱特对点火柴这事儿厌烦得不得了,更别提偷偷去玩它了。
皮莱特长大以后成了家庭教育咨询专家。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有吮手指的毛病。孩子的父母当然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这么大还在吮手指头,于是那孩子就躲起来偷偷地吮。
皮莱特建议父母与孩子达成协议:每天放学后的20分钟定为吮手指头时间,孩子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吮手指头,但其它时间就不许了。最初几天,放学一回家,这孩子就在客厅里迫不及待地开始吮她的手指头,当着众家人的面,她使出吃奶的劲儿,弄得啧啧有声。有一天她吮着吮着,看看父母,忽然脸一红,噗哧一声笑了,她父母也笑了。之后她对吮手指这事儿就没了兴趣。
在对待人性的弱点时,较之简单的压制禁止,西方人更愿意往“先承认再疏导”的路子上想办法,像我们古时的“大禹治水”,也是值得借鉴的。
(摘自《视野》作者清林)
125.爱在心间
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8点半,医院来了一位老人,看上去80多岁,是来给拇指拆线的。他急切地对我说,他原本应在一个小时后去找另外一位大夫拆线,但因9点钟他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照顾一下。
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正好我当时又有一点空闲时间,我就为老人拆起线来。
在治疗过程中,我和老人攀谈了几句。我好奇地问:“来这么早干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要在9点钟到康复室和我的妻子共进早餐。”
这一定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心里猜想。话题便转到老人妻子的健康上。
老人告诉我,妻子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我问道:“如果你去迟了,你妻子是否会生气?”老人解释说:“那倒不会,至少在5年前,她就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
我感到非常惊讶:“5年前就已经不认识你了?你每天早晨还坚持和她一起吃早饭,甚至还不愿意迟到一分钟?”老人慈善地笑了笑说:“是啊,每天早上9点钟与我的妻子共进早餐,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一次约会,我怎么能失约呢?”
&“可是她什么都不知道了啊!”我几乎脱口而出。
老人再次笑了,笑得有点甜蜜,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两人恩爱无比的甜蜜日子里。老人一字一句地对我说:“她的确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但是,我却清楚地知道她是谁啊!”
听了老人的话,我突然想掉眼泪。我心中默想:这种爱不正是我及很多人一生都在期望的那种爱吗?真正的爱未必浪漫,但一定是真挚的;真正的爱,在自己心间。
(摘自《大众阅读报》作者尹玉生)
126.时&&& 差
一位内地企业家到香港办事,他住的别墅到停车地要经过一段“S”形草地,其实路很短。那天,他出门晚了,一急便从草地直接穿过。这时,一位年轻的香港警察走了过来,很礼貌地给他撕了张罚单,处罚280元港币。他愣了,根本没想到这会是“事儿”。280元港币合人民币也不过区区300元,问题是太丢面子了,而且丢在香港。他尴尬地笑着,赶忙递上一支好烟,说:“对不起,我错了。主要是有急事……”那年轻警察也笑了,并摆摆手很礼貌地谢绝了香烟。他见对方笑了,且很真诚,松了一口气,使劲比划着:“我保证,下不为例,绝对下不为例!”年轻警察始终微笑着。他的心彻底放下了。他收起罚单,向对方亲切地“拜拜”一声,开车走,在警察微笑的目光中渐渐远去。
这件事,他很快忘记了。一星期后,他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他莫名其妙,急忙找律师,律师问他近日有无“犯规”的情况?他猛地想到了那次过草地,可已经解决了呀。律师听后摇头道:“你误会了,绝不可能那样解决。按香港法律,一个星期不到指定地点交罚款,法院传你;再不理睬,就要拘捕你。”他慌神了,忙请律师疏通。律师认真道:“这不比内地,没用的。我也不会去疏通。最好的办法,老老实实认错受罚。”他没辙了。开庭那天,还有几个“犯规”的人也来了。他确实老实,见到法官,就点头哈腰地笑。法官问他“犯规”事实,他一一承认,从不犯犟。谁知宣判结果,其他人都按罚单罚,惟独他加罚一倍,560元港币。他憋气,又不敢问,交了罚款就去找律师。律师建议他直接去问法官,并说这是法律允许的,很正常。他想了想,决定不能当冤大头。去一问,法官很严肃:“违反了法规,自己也承认,可见法官就笑,这本身就是藐视法庭,所以加重罚款。”
他简直傻了!后来,他忍不住逢人便讲这个“教训”。
这是个在内地标准的鸡毛小事,在香港却如此较真的真实的故事。
(摘自《新华日报》作者阿华)
127.走出人生的循环圈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群蚂蚁放在一个圆盘的周围,使它们头尾相接,绕圆盘排成一个圆形。于是这群蚂蚁开始前进了,它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像一支长长的游行队伍。法布尔在蚂蚁队伍旁边放置了一些食物。这些蚂蚁要想得到食物,就必须要离开原来的队伍,不能再绕原来的圈子前进。
法布尔预料,蚂蚁会很快厌倦这种无始无终、毫无目的的前行,而选择分散队伍,寻找食物。可蚂蚁并没有这样做,出于纯粹的本能,它们只是沿着自己或自己族类留下的化学信号前行。它们沿着圆盘的周围,一直以同样的速度走了七天七夜,一直走到它们累死、饿死为止。
这虽是个生物现象,但世上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凡是身安心寂,不思改变,长年囿于既定模式中生活的人绝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而不满于现状,积极寻求改变才是人生进步的真正力量所在。所以积极向上的人生只能主动求变,只有变,才能串起人生的璀璨斑斓。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第2期作者童建松)
128.谁是精英
冯远理在4月7日《南方周末》撰文说,4月2日晚,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小城欧登堡,4万人举行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盛大晚会,丹麦王室包括女王玛格丽特和内阁大臣出席了这次晚会。
欧登堡是一个小城,在它并不宽敞但却十分整洁的街道上到处是安徒生的塑像。每年一到安徒生的诞辰日和逝世日,欧登堡的人民就自发地来到安徒生的雕像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自己对这个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人的敬意。
不仅是欧登堡,也不仅是丹麦。巴黎的“先贤祠”供奉的虽然有拿破仑一类人,但更多的却是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以来的巨人们:伏尔泰、卢梭以及那些文学大师、艺术大师们如雨果。在新千年到来的时候,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来白宫做客的人,不是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的总裁,也不是华盛顿的达官贵人,而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一批学者。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英,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人物。在我看来,我们这个民族的最不该容忍的缺点就是只把做官作为精英的标准,一些人担任一官半职,在自己辖区的一些不经意的讲话也被当成“指示”;那些所谓的星级宾馆的宣传材料里总有提几个当官的在此住过以提高自己的身价。更可笑的是大学,本来是最不世俗的地方,现在有些学校的介绍里定要说自己出过几个多大的官。每看到这些东西,我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感到无地自容。
129.绝不是最后一击
一筹莫展的时候,最好去看石匠敲打石块。也许他已经打击了几十次仍不见裂缝,可是就在第100下的时候,石块终于裂开了。我们知道,那绝不是最后一击才成功的,而是前面99次所奠下的基础。
不少人以划单人艇的心情去生活,着意去发展自己、表现自己。这样做本来无可厚非,因为我们都要实现自己,以肯定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划的却是龙舟,其他人的成败得失,都与我们命运休戚相关;若不对他人施以援手,或做适当调节,终会造成连锁反应,祸及全体。
有七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没有责任感的享乐、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不道德的生意、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人性的崇拜。
(摘自《海外星云》第11期)
130.在乎的是水
姐姐从新西兰回国,我请她来家吃饭,饭后她要洗碗。人家不远万里回来看我,怎能让她洗?于是我洗,她在一旁陪我说话。渐渐地,姐姐的眉毛皱了起来,说:“你怎么这么洗碗?”“那应该怎么洗?”我好生奇怪。“你先接上一盆水,倒上洗涤剂,把碗洗干净,再接上一盆清水,涮一遍,这么涮上两三遍也就可以了。你一直开着水龙头,多浪费水啊!”我不以为然:“没事,不就是一点儿水钱吗,我不在乎。”“你不在乎一点水钱,难道家家有车的新西兰人就在乎?”姐姐说,“他们在乎的是水啊!”
(摘自《工人日报》作者 老三)
张先生的女儿突然被查出长了肿瘤。为救女儿,心急火燎的张先生自然想到了身边的有钱人。比如大款刘旺、老同学王四……可张先生深知这个年代,是一个不能随便借钱的年代。张先生想来想去,还是准备自己卖掉房子救女儿。这时,医院传来消息,说他的女儿是良性瘤,只要做一个小手术就可以了。手术做得很顺利,女儿很快就出了院。
张先生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他拿起电话一一找到那些旧日的朋友,想把自己的高兴带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款刘旺听到张先生的声音,寒暄了两句,说他现在贷款两千多万元。要有小忙他还能帮,大忙真的帮不上。张先生愣住,他并没有说要请谁帮忙啊。房地产朋友王四听到是张的声音,同样十分警觉,每一句话都很小心。说别看我做房地产,其实我也很困难,现在还背着一身债……
张先生打了几个电话,大家都警觉小心着,惟恐张先生给他们摆下什么套,敲他们的竹杠。
现代人把一切都想得复杂了。当你给一个朋友突然打电话时,对方总会如此小心紧张。总是想你绝不会没有目的地给他打电话。更不会想到,你是要想和他共享什么。反过来,别人给我们打电话时,我们也一样。
张先生的悲哀,其实就是我们的悲哀。谁能很轻松,很自然地接听张先生的电话,并从中得到这份分享呢?作为现代人,这大概已经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摘自《羊城晚报》作者 星竹)
132.后悔或者遗憾
一位密友的祖母年届80突患重病,病变部位是在大脑。医生说可以手术,但风险很大,成功率只有10%,让她和弟弟商量。他们的父母去世多年。弟弟的意见和祖母娘家亲戚的意见统一,那就是保守治疗,虽然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至少可以让祖母的生命延长一些时间。朋友拿不定主意,跑来问我。我力劝她手术,并且陪她在手术责任单上签了字。我的理由很简单:10%的希望,也是希望。
然而,在我们的忐忑期待和朦胧幻想中,手术还是失败了。祖母满头白纱地被推出手术室,我和朋友也一起面临了一场激烈的指责。
我心里对老人涌起了深深的愧疚和懊悔:如果当初不劝朋友,她一向是那么注重我的意见;如果一切还都有机会改写——我惊奇地发现:我还是会选择手术。
我似乎并没有从这件事情中吸取到真正的教训,理由也很简单:1/10的希望,也是希望。
做了,也许会后悔。但不做,却一定会遗憾。
我宁要后悔,不要遗憾。
(摘自《上海译报》作者佚名)
上车时,我就注意到了她。一个衣着俗艳的女售票员,脸上有着似乎打了通宵麻将的疲倦,她的嗓音沙哑,面无表情地嚷着:“上车买票。”在她挤过我的身边时,我厌恶地躲闪了一下。
上来一位抱小孩乡下女人,干枯的头发胡乱用旧格子围巾扎着,过时的衣服缀着补丁。没人多瞟她一眼。女售票员叫道:“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让个座?”没有反应,有看窗外的,有低头看手机的,还有对镜子补妆的……就连乡下女人也木然着,她似乎还没意识到与她有关。女售票员又叫了一遍,乡下女人倒明白了是为了她,脸上有窘羞的神情,仿佛因惊扰了他人而抱歉。
一个刹车,慌张的女人险些跌倒,女售票员却处变不惊地接着卖票,边固执地叫着“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让个座?”仍未有回应。
女售票员挤到一个染着栗色短发的女孩身边,示意她起来让个座。女孩很不情愿地起了身,乡下女人终于抱着孩子坐下了。
下车时,我已对那位衣着俗艳的女售票员改变了印象。因为为了一个衣衫陈旧的乡下女人,“哪位同志请给这位抱小孩的让个座”这句话,她固执地重复了11次。
(摘自《工人日报》作者刘秀梅)
134.穿针心理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张师傅是一名杂技演员,脚耍大缸已有多年,可谓驾轻就熟。因为年龄偏大,他决定改行。在告别舞台演出的那天晚上,他把亲戚、朋友都请来观看。然而,正当人们为他精湛的技艺喝彩时,他却“失手”了:因一脚顶偏,偌大的瓷缸重重地砸在他的鼻梁上,他当场昏了过去。
事后有人问他:“凭你的技术,怎么会出此意外?”他说:“那天,心里总是想,这是自己杂技生涯的最后一场演出,而且请那么多亲戚、朋友来捧场,一定要表演得很出色,千万不能出错。谁知表演时一走神,就出事了。”
从表现上看,很多失手都是偶然的,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因为人有这样一个弱点:当对某件事情过于重视时,心理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往往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很多人在人生的关口失手,心理紧张与焦虑是重要原因之一。
做每一件事,我们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既然如此,我们何不给失败一个心理准备呢?
(摘自《广州日报》作者章剑和)
135.自&&& 强
我的朋友应邀到一位美国友人家中做客并探望其孩子小约翰。朋友到访时,年仅两岁的小约翰正坐在大水盆中玩水呢!朋友问:“孩子玩水哪?”
美国友人纠正道,小约翰不是在玩水,而是在洗澡。洗澡?朋友大惊:仅仅两岁的小孩子自己会给自己洗澡?美国友人肯定地回答,是的!朋友再度担心,小约翰才两岁呀,他自己能洗干净吗?美国友人的妻子微笑着说,不必担心洗不干净,多练几次,小约翰准能行!
时隔不久,我的朋友到美国的一家超市购物。大约半个小时后,朋友购物完毕走出超市。在超市大门口,朋友看到一位戴着漂亮帽子的上了年纪的美国女士还在拿着铁扳手修理自己的汽车。之所以说“还在”,是因为这位美国老太太在朋友刚到超市时就已经站在轿车前忙着修车了。老太太是自己驾车到超市来购物的。而30分钟过去后,这位老太太满手油污仍在车前忙来忙去,看来车还没有修理好。朋友当即命令自己:一定要马上过去帮老人家一把!
出乎意料的是,美国老太太婉拒了帮助:“谢谢,我能行,还是让我自己修吧!”交谈中,朋友惊讶地得知,这位老人家已经93岁啦!
(摘自《今晚报》作者绘丹)
136.我们到底是中国人
日前,与一位在国内的同学打电话,倾听着他在电话里面絮叨着当日同校老同学聚会时的欢快情景……放下电话,呆呆地坐了半晌。
我们这一代人,出国的时候大多二三十岁。多年传统的中华文化的沉淀和烙印,我们很难真正融入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体系之中。我们的骨子里还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们喜欢老白干就猪头肉,我们喜欢一口烟就一口酒,我们喜欢摆弄图画一般美丽的方块文字而不是26个拉丁字母乏味的排列组合,我们喜欢没事到邻居家里坐坐,为他二大爷的七姑添孙道喜,而不是邻里之间的联系只是散步相遇之时夸一夸对方手下牵着的小狗。
我们,我们到底还是个中国人哪!
我看不懂美式足球,听不懂脱口秀,不知道童子军的运作方式,甚至不知道美国最红的影星是何方佳丽。我秉承温良恭俭让的东方传统,不懂得作秀,不懂得去争去抢,对所有的人微笑,默默地做着自己手里的一份工作。我们大多是企业界的工程师、大学的教授、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我们在美国社会中有我们的地位和价值。也必须看到,我们拥有的一技之长,集中在大部分的美国人不能也不愿学习的枯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
我们远离我们的文化源泉久矣,我们跋涉在北美的文化沙漠上久矣,我们似乎既不属于现在的中国,也不属于现在的美国,我们是大洋两岸文化的边缘人。日复一日,生活的圈子萎缩,雄心不再,脑筋迟钝,自我封闭……突然有一天,我们或许会发现,要靠回忆过去来满足自己心灵的渴望。
我们真的要在波澜不兴的北美永远生活直到天荒地老?
(摘自《羊城晚报》作者阿唐)
137.鹰的启示
一个美国老人告诉我,他的牧师讲的一个关于鹰的故事,让他在即将过93岁生日时重返学堂。那个故事是这样的:
鹰是自然界最长寿的鸟,它们通常可以活到70岁。然而,在活到40岁的时候,鹰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们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们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们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这时候,鹰必须面对两种痛苦的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再获生命力。
再获生命力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150天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们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去。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老鹰重新开始飞翔。这样的痛苦历程,使老鹰再活30年的岁月!
(摘自《海外星云》第11期作者汤新华)
138.最后一题错了
一位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由一名学生上来做——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老师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错的这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不是吗?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更多的是看到其阴暗面,还是看光明面?
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的是看其缺点,还是优点?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更多的是看到失败,还是看到希望?
当我们处于低谷,更多的是看到失去,还是看到得到?
诸多的事实已经表明,决定结果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的艰难与复杂,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
(摘自《广州日报》作者杨海亮)
139.500尾小金鱼
商人到小镇去推销鱼缸,尽管鱼缸做工精细造型精巧,但问津者寥寥。
于是,商人在花鸟市场找了一个卖金鱼的老头,以很低的价格向他订了500尾小金鱼。老头很高兴——他在小镇卖金鱼多年,生意一直惨淡。商人让担着金鱼的老头和他一起来到穿镇而过的水渠上游,“把这500尾金鱼全都投进去,你只管放,买鱼的钱我一分不少给你。”
刚过半天,一条消息就传遍了小镇:小渠里,不可思议地有了一尾尾漂亮、活泼的小金鱼!镇上的人们争先恐后涌到渠边,许多人跳到渠里,小心翼翼地寻找和捕捉小金鱼。
捕到小金鱼的人,立刻兴高采烈地去买鱼缸,那些还没捕到的人,也纷纷涌上街头抢购鱼缸。大家都兴奋地想:既然渠里有了金鱼,虽然自己今天没捕到,但总有一天会捕到的,那么买鱼缸早晚能派上用场。
卖鱼缸的商人把售价抬了又抬,但他的几千个鱼缸还是很快就被人们抢购一空。欣喜若狂的商人想,如果不是自己灵机一动在水渠里投放进区区500尾小金鱼,自己的玻璃鱼缸不知要卖到何年何月呢?
有舍,才有得。不舍弃那500尾小金鱼,你就得不到几千个玻璃鱼缸的大买卖。“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抛舍我们生活里的砖,引得我们人生的玉,这是镀亮人生苦旅的最好方式。
(陈抗美摘自《健康良友》作者李雪峰)
140.感知幸福
2004年3月17日,美国情报部门截获两份电子邮件,邮件的主人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女儿拉娜和她的密友阿伊莎。前不久,英国《太阳报》刊登了这两封信。
阿伊莎:阿布杜拉国王总算正式收留了我们,居住条件也有了改善,热水已正常供应。虽然我们还不能自由活动,但至少安全有了保障。昨天,红十字会的官员带来一封信,说,父亲的精神并不像外面传言的那样糟糕。感谢真主!能让我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现在我正在考虑写一封既能通过检查,又能给父亲安慰的信。他太需要我了。另外,军管处已允许我们其中的一人回伊拉克与律师接触,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一切都在好转,感谢您的支持!
阿伊莎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位公主。她的信是这么写的:
拉娜:我烦透了,所有的仆人都在跟我作对。我要的是凉咖啡,端上来的却冒着热气;我最讨厌带奶油的芝麻点心,而他们送来的偏偏就是这种东西。今天,班斯玩水果刀划破了手,服侍他的六个仆人已被我全部辞退,他们是一群我所能见到的最无
责任心的家伙。明天我准备到班加西去,如果日子再这样下去,我非发疯不可。祝你好运,真主保佑你。
对比这两封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现了衡量幸福的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不关痛痒的事挂在心上,才会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感觉;那些正经历着大灾大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只有像拉娜那样,在失去了幸福以后,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摘自《解放日报》作者刘燕敏)
14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是一名赴美移民律师。我的客人徐先生因为父亲在美国去世,而提出前去为之料理后事。徐先生的父亲早年靠偷渡去了美国,几年以后才设法转正了身份。这种情况下,被拒绝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我们手里已经没有任何对我们有利的法律法规作为依凭,唯一能祈求的是签证官看在骨肉亲情的分上,相信他料理完老人的后事以后能够按时回国。
面试以前,我给了徐先生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忠告:要诚实。诚实地告知领事你所面临的一切现实,诚实地坦白你父亲当年的行为,只有诚实,才能让对方相信你此刻的感情。
申请的结果是让人激动的,领事在看完我的律师函和听完徐先生所有的讲述以后,沉思良久,最后却给了他一个认可的微笑。为父送终固然是中国人讲究了几千年的孝道,在一个外国人看来又何尝不该如此。守住法律公正严肃的底线,该讲感情的时候,不妨讲一讲感情,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并没什么太大区别。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法律有时候也是如此的。
(摘自《新闻晨报》作者李家祥)
142.好儿子
某一监狱的牢房中关了数名重刑犯。
有一天,大伙翻着彩色杂志在那里闲聊,其中一名犯人指着杂志中的珠宝图片感叹地说:“我母亲要是能戴上这些首饰一定很高兴。”
有一个则指着上面的房屋图片说道:“我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多好啊。”
另一个犯人则说:“要是我母亲有这么一辆车子,就可以常来看我了。”
最后杂志传到一个年轻的犯人手中,他拿着杂志良久未言,然后流下泪水说:“如果我母亲有个好儿子就好了。”
大家听了都沉默无语。
(陈抗美摘自《健康良友》作者佚名)
143.季羡林的大实话
2001年,凤凰卫视主持人对季羡林进行了一次访谈,季老的大实话听了让人忍俊不禁,久久不忘。当时是凤凰卫视主持人的杨澜几次诱导性地提问:“您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中国,到底是什么驱使您回国呢?”季教授回答:“钱多。”他接着解释说,当时一个副教授50元,一个正教授80元。而当时一石谷只两元钱。薪水和物价实在很悬殊,因此他选择了回国。杨澜显得很失望,但是仍不死心:“依您看,北京大学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季教授说:“北京大学本来就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但要更进一步,主要是钱的问题,教育经费的问题,如果没有钱,就请不到好教授,就不能把学办好。”杨澜问:“您认为怎样才能当好北大的校长?”季教授回答:“会弄钱!就是能把经费提高,能把教育经费提高。”
(摘自《老年博览》第4期作者用功)
144.羊羔的说服力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不以为然,口头上答应,可没过几天,他家的猎狗又跳进牧场横冲直撞,咬伤了好几只小羊。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法官如此这般交代一番。牧场主连连称是。一到家,牧场主就挑选了3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3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顺的小羊,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结结实实地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为他着想,让他也能从中受益。
(摘自《环球时报》编译王悦)
145.“不过如此”的名人
因为出差,在一架从南疆飞往北京的班机上,我遇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名嘴”崔永元。
对于这样的人物,自然班机上的人十有八九能认出来的。我想,今天的班机上肯定有热闹可看了。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切平常如昔。没有乘客向小崔致意,没有拥挤向前的场面,机上的空姐们也没有为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他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翻看着机上提供的《北京青年报》。“追星”场面并没有在班机上上演。
下机后,偌大的北京机场,小崔独自一人走在我们广大乘客的队列里,看上去有一点孤独,根本看不出“名人”“名”在哪里。我突然想起了小崔写的一本书:《不过如此》。
是的,一切不过如此。人生而平等。只是有些人因为机缘成为了“名人”,但他的内质和普通人并没有两样。假如他出现在一个没有人能认得出他的山村里,谁会把他看成名人呢?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所谓“名人”,不过是我们自己心造的幻影,一旦你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看待,就算哪国的总统向你致意,你也会一笑了之。
(摘自《合肥晚报》作者程程)
146.麦琪和她的天才班
麦琪是学期中间被调到这个学校的,校长要她当4年级B班的班主任。他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很“特别”。
第一天走进教室,麦琪先被吓了一跳:横飞的纸团、架在桌子上的脚、震耳欲聋的吵闹声……整个教室活像混乱的战场。麦琪翻开讲台上的点名册,看到上面记录着20个学生的IQ(智商)分数:140、141、160……在美国,学生入小学都要测试智商,按智商分快慢班。正常人的智商在130左右。麦琪恍然大悟,噢!怪不得他们这么有精神头,原来小家伙们个个都是天才!麦琪为能接手这么高素质的班级而暗自庆幸。
刚开始,麦琪发现很多学生不交作业,即使交上来的也是潦草不堪,错误百出。麦琪找孩子们单独谈话。“凭你的高智商,没有理由不取得一流的成绩,你要把潜力发掘出来。”她对每个学生这样说。
整个学期里,麦琪不断提醒同学们,不要浪费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特殊天赋。渐渐地,孩子们变得勤奋好学,他们的作业准确而富有创造力。
学期结束时,校长把麦琪请到办公室。“你对这些孩子施了什么魔法?”他激动地问,“他们统考的成绩竟然比普通班的学生还好!”
&“那很自然啊!他们的智商本来就比普通班学生要高呀,您不是也说他们很特殊吗?”麦琪不解地问。
&“我当时说B班学生特殊,是因为他们有的患情绪紊乱症,有的智商低下,需要特殊照顾。”
&“那他们的IQ分数为什么这么高?”麦琪从文件夹里翻出点名册,递给校长。
&“哦,你搞错了,这一栏是他们在体育场储物箱的号码。”原来这个学校的点名册,在一般学校标智商分数的地方,注的是储物箱号码。
麦琪听了,先是一愣,但随即笑道:“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天才,他就会成为天才。下学期,我还要把B班当天才班来教!”
(摘自《环球时报》编译荣素礼)
147.没有一个人人喜欢的橘子
我喜欢吃橘子,而我父亲,再好的橘子也不吃。有时候我们劝他,橘子富含维生素C,他就强调说:“再好的橘子我也不喜欢吃,因为我根本就不喜欢橘子的味道。”我觉得很遗憾,但他的话突然让我有了想法。是的,作为一个橘子,哪怕是再好的橘子,也照样有人不喜欢。
去年,我在学校教务处主任竞选演讲中,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橘子的问题来,我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说:“请相信,我将尽我所能做到最好。虽然我无法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橘子,但我一定努力做一个最好的橘子!”
我的演讲获得了成功,我想,是因为我的态度很真诚。
当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他人对我不满时,我首先检点自身,然而,也有太多力不从心的时候,有时并非我的过错。这个时候我便对自己说:“何必苦恼?你无法做一个人人喜欢的橘子。”
(摘自《广州日报》翻译韩星)
148.美国军人学孙武
自从有人发现西点军校贴出雷锋照片之后,&美国军人也开始学雷锋&之说曾热闹过一阵。后来有机会访问西点,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西点军校有一个例行做法:定期向学员们介绍外国军队。他们确实贴出过雷锋的照片,介绍过雷锋的事迹,这些事迹也确实让一些美国军人有所触动,但他们的目的是让学员&熟悉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包括他们的偶像&;通过雷锋了解一支他们不甚熟悉的武装力量,并非他们也要开始以雷锋为榜样。
发现美国军人学雷锋是假的同时,却看到他们在认真地尊崇与学习另一个中国偶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1997年在美国国防大学学习时,我们得到的第一本赠书,是装订精美、全红皮封面的孙子兵法研究,全部由该校学员和教研人员撰写。该校是美国最高军事学府,它的学术主任绍尔上校告诉我们,很多美国军官都看过孙子的著作,美国陆、海、空三个军种的多所军事院校中都开设有孙子兵法课程。很多对中国并不熟悉的美国军官,说起孙子兵法竟然能够侃侃而谈。
(摘自《学习时报》作者金一南)
149.老师,我站着呢
这是一所能看到大海的地势较高的中学。
那年约有80名新生入学,其中大多数是那些与大海搏击的渔民们的子弟。
那是我给新生上第一次课的事情。“起立。”大家都站起来。但是,有一名学生耍滑头未起立。“站起来,刚入学就是这种态度可不行!”我的语气顿时严厉起来。这时,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站着呢。”是的,A君站着,但是由于他个子太矮,我看着像是他在坐着。
糟糕!我做了对不起A君的事。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不安,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周围的学生都笑起来。下课后,我想向A君道歉,但忙乱之中竟把此事忘掉。晚上,我犹豫是否给A君打电话,但打电话道歉太不礼貌,于是只好作罢。
第二天,我给A君的班上第二次课。“起立。”这时,忽然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老师,我站着呢。”A君,他站在椅子上,微笑着。我只觉得眼前发黑。从A君的微笑中,我看出他这样做并不是讽刺,并不是抵抗情绪的表露。
我感到了“老师,我不在意,不要为我担心”这样一种体谅,我的心口感到疼痛。晚上,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给A君拨了电话。“老师,别在意,别在意。”对面传来A君爽朗又充满稚气的声音。
(摘自《年轻人》作者[日]菊池哲哉)
150.纽约人和我们差不多
一般而言,“从众”的事做起来不需要上天入地地搜罗信息,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分析判断。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把头脑让渡给他人的习惯。如此循环往复,“从众”就演变成了一种基因。
有一个很出名的心理测试案例,说的是请几位无所事事者站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仰面望天。天上其实什么也没有,但功夫不大,测试者的身边就聚起了一群行人,纷纷举目望天。有人把这道题的测试地点安在了中国,安在了上海。但究其实,这是一桩不折不扣的冤案。这起心理测试案例的原产地其实在美国纽约,一个叫米尔格雷姆的美国心理学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了它。测试的结果显示,当一个人向天上望时,只有4%的行人遵从了他的行为;5个人望时,则增加到16%;10个人望时,达到了22%;到15个人望时,遵从率高达40%。
原来,纽约人和我们差不多。
(摘自《上海支部生活》作者姜龙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人脱口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