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霍面 为什么是不连续面 有地方缺失的一角吗?

什么是不连续面?为什么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作为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依据?_百度知道
什么是不连续面?为什么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作为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依据?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为有暗香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1.地转偏向力: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转,是受科氏力水平分力作用的结果。。2.不连续面:在地震学里面把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3.地壳: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4.地幔:是指莫霍面至2900KM深处的第二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5.地核:是指古登堡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圈层。。6.地貌:是岩石圈表面的起伏形态,也是自然地理要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7.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8.类质同象:化学成分不同但互相类似的两种组合,可以在一结晶构造中以各种比例互相置换,但不破坏其结晶格架。。9.同质多象: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结构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10.岩浆:岩浆是在地壳深处生成的、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沉积后,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13.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14.断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15.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改变了原始产况,形成倾斜的及各种弯曲的形态。。16.纬向构造体系:由若干东西走向的巨大复杂构造带组成。。17.海底扩张学说:洋底一方面在不断生长扩张,另一方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21:42:12|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 (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3页免费18页免费23页免费3页免费14页免费 5页免费8页免费14页1下载券6页1下载券84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3页免费14页免费15页免费20页免费13页免费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 (3)|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地壳平均厚度17km
为什么莫霍面距离地表不是17km千米?_百度知道
地壳平均厚度17km
为什么莫霍面距离地表不是17km千米?
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分界线
提问者采纳
莫霍界面到地表的平均距离(也就是地壳的平均厚度)就是17千米。地理书上说的33千米是指大陆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书上用括号进行补充说明了),而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6千米,这样一平均,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就是17千米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平均厚度是把海洋和陆地的都平均了起来。海洋地壳薄的地方有的只有几公里。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林方红工作站
当前位置:&&&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上传: 赵娟 &&&&更新时间: 17:08:27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一、教学目标 (多媒体演示) [知识目标 ]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分析技能。 [情感目标] 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三、教学难点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 (2)运用对比法学习其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材料] 日本勘探钻地7000米,揭开地球最后的秘密 日,日本&地球&号地心勘探船正式启航,它肩负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使命&&勘探地幔。&地球&号将利用超长钻杆,在太平洋海底钻入,直达7000米深的地幔,搜集生物、岩石和土壤样本,以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并通过对地幔的研究,探索地震的根源,从而大幅提高预警能力。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多媒体演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图。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密切关系。若介质是均质的,地震波则是匀速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尤其是地震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不连续面。同学们看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图后,探究下面这个课题: [多媒体演示] 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学生观察、分析的、推理、讨论)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教师明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 学生总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教师明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 (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 (据学生回答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 &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 学生:三个圈层。(对比)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 &
提问:再看投影的右半部分,地球被分成哪几个圈层? 学生:地壳、地幔、地核。 (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 (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提问: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讨论明确: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2)提问: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3)提问: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 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4)提问: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 (讨论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5)提问: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 (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6)提问:那内核的形态呢? (讨论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 [知识拓展][多媒体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 &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岩浆和地震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 播放自制PPT)学生观察后,结合教材说说地理外部圈层的特点。 &&& 材料一&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被子&&大气层,人类就居住在大气层的底部。地球的大气成分很复杂,除氧气和氮气外,还有氢、二氧化碳、氦、氖、臭氧等气体。大气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和各种尘埃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大气质量的十分之九都集中在近地面的16千米以内的大气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由于各个不同高度的大气特征不同,因此气象学家把大气分为几个层次,距地面最近的是对流层。对流层内空气具有强烈的水平运动和垂直对流运动,从而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 材料二&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是参与生命的形成和地表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水以气态、固态、液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表、地下,成为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以及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生物水。 &&& 材料三& 所谓生物圈,是指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生物活动所涉及到的范围,大约包括从海平面下11千米到地面上15千米的范围。这个生物圈内大约生活着100万多种动物,30万多种植物,10万多种微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四个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流动。生物圈是与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是经过地球亿万年漫长岁月的进化逐渐形成的,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的、有生机的活动单位。 [小结]大气圈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气压降低。 水圈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海洋水占水体总量的96.53%。陆地水分地表水和地下水。 &&&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水圈中。 &&& 地球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才会变得生机盎然。外部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和外部的三个圈层。下面大家来做些巩固习题。 [作业布置](多媒体演示)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探究内容: (1)理解下列观点,选择一个写出一篇小论文。 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界面,它具有三个特点:A.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外的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B.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C.它在不断的变化着。 (2)你认为要真正认识人类生活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把他们列出来,交给老师。 (3)用厚纸板剪成扇状,在上面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注明厚度、界面、名称。 探究办法、过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探究并提交作业。 探究结果:小论文,剪纸制作。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后反思] 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