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凤立尤明朝百户是什么意思人物

典藏福州,福州大全_谈天说地_厦门小鱼社区_厦门小鱼网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6 total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乌塔)(五代十国) 位于福州市乌石山东麓的"乌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塔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建筑,"乌塔"所在地也是福州著名的风景区,其围边保护范围内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塔会馆、慈善堂、邓拓故居、林枝春故居等,文化积淀十分浓厚。   乌塔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乌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临乌塔,九十年代又经修缮,已焕然一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源县中房乡陈太尉宫(清) 陈太尉宫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总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宫外建筑物有大道、门亭、旗碣、宫埕等5地约1800多平方米,宫内占地1155.07平方米。陈太尉宫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原南宋嘉熙三年(1239)苏十五世孙陈庆封“都统伏魔太尉”,改名陈太尉宫。后历宋、明、清扩建,形成集以上4个朝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整座建筑由正偏殿、戏台、宫门组成,支承构件为拱斗叠接,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宋、明、清三朝风格的一座木结构古建筑,系省级文物。被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文物专家誉为江南建筑瑰宝。1985年陈太尉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马尾福建船政建筑群(清) 依山傍水的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     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优等生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下设英语、地理、 航海天文、 航海理论学等课程, 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同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在前学堂内又附设了绘事院;1868年沈葆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又在前学堂内增设一所技工学校——艺圃,艺圃的艺徒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
  船政学堂的学风极为严谨,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1871年船政学生(其中包括刘步蟾、严复、方伯谦、林泰曾等)驾驶练船“建威”完成了北起辽东南至新加坡的远洋训练。1877年船政首此派出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李鸿章曾盛赞马尾船政学堂为“开山之祖”,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学堂将永远彪炳史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鼓山摩崖石刻(宋至清) 鼓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州东郊鼓山。自宋以来,名人墨客在绝顶峰、灵源洞、白云洞、舍利窟、达摩十八景及石蹬路旁等处留下各种字体的石刻计549段,其中宋刻中有丞相赵汝愚、李纲,吏部尚书张镇,理学家朱熹,书法字蔡襄,礼部尚书黄冕仲,参加政事真德秀、常挺等。元刻题名的有中书平章事朵儿只班,都元帅参议焦德裕,闽海肃政廉访副使郑至等。明刻题名的有吏部尚书王翱,巡按关中,福建李元阳,册封琉球国使郭汝霖、陈侃,状元龚用卿,福建布政使周颐、屠侨、徐乾健,镇守福建太监陈道等。清刻中题名的有闽浙总督李率泰,福建巡抚余国鼐、黄国材,太子太傅陈宝琛,福州将军成基、长庆,船政大臣沈葆桢,四川总督苏延玉等人。民国题名的有军阀孙传芳,师长卢兴邦,旅长陈国辉,海军台澎要塞司令李世甲等人。1949年以后题名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和菲律宾华侨工商学回国考察团全体团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闽侯甘蔗昙石山遗址(新石器) 昙石山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闽江北岸昙石村旁,属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
  遗址中己发掘墓葬76座、五座陶窑旧址、两道部落防护壕沟和许多灰坑。主要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墓葬分为三层,由下而上,距今分别为五千年、四千年、三千年左右,其上层叠压着商周时期黄土仑类型墓葬。出土的文物和标本有多具人物、动物尸骨化石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等,其中几项重要发现,在全国亦属罕见。
  昙石山文化与台湾高雄的凤鼻头文化等内涵相似,年代相近,昙石山遗址对研究福建与台湾古代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清市瑞岩弥勒造像(元) 瑞岩弥勒造像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福清市,它始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弥勒造像。 瑞岩弥勒造像按照花岗岩的自然形态雕凿而成,高9米,宽8.9米。造像为圆脸、扁鼻、高颧骨,两眼平视,开口大笑,双耳垂肩,双腿盘曲,胸腹袒露,右手置于腹部,左手握有佛珠。此外,在造像的腰部和腿部还雕有3尊小罗汉。整座造像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堪称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瑞岩弥勒造像对于研究元代雕刻工艺以及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文庙(第六批) 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殿”,在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观察使李椅将州儒学移建于此,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闽王王审知置四门学。宋太平兴国中转运使杨克让始作孔子庙。景祜四年(1037年)权州事谢微表请于庙立学。其后,郡守范亢、许宗寿踵其事,历五载乃成。明洪武七年(1374年)构大成殿,建明伦堂。永乐四年(1406年)以学厅为乡贤祠,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修庙学,凿泮池,为桥其上。弘治初,改作棂星门,易木为石。嘉靖十一年(1532年)诏庙称先师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修庙学、棂星门。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初三遭火灾。现存庙宇建于咸丰元年十二月至四年六月,按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外门埕、棂星门,泮池,左右有廊对列,大成门的楼厅,东、西有殿庑对列,月台、大成殿、后照壁等,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解放后,曾作为学校、红卫商场、少年宫等场所。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复故居,墓(第六批) 严复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内,坐北朝南,分正落和花厅两部分,总占地面积625平方米。严复晚年寓居于此直至逝世。1992年,福州市政府将其列为名人故居,同年被鼓楼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位于福州市郊阳岐村鹅头山前,为严复生前所营造。东北向,风字形,土石结构,五层墓埕,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环以围墙。墓前石墙护卫墙中洞开二门,门上覆以石构歇山顶,沿门可拾阶而上至封顶。第三层墓埕中立一石横屏,屏上阴刻“惟适之安”4字楷书。封土形如覆釜,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碑面楷书:“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柱为瓜顶龙柱,飞龙盘柱。墓柱两侧立卷形石围屏,雕有梅、雀、松、鹤等图案,雕工精致。围屏西侧竖有土地、财神两尊造像,形态逼真。墓茔庄严雄伟,为福州近代大型墓葬。北侧墓道上有1块自有严复生平事迹的石碑。其墓地在70年代受到破坏,1984年重修。 严复,初名体乾,后改宗光,字又陵,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卒于 1921年。世居闽侯阳岐村,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7年赴英国学习海军,1880年学成归国,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后任校长。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附设翻译馆总办。1905年任复旦公学校长,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2006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名山室(第六批) 永 泰 名 山 室 是 福 建 省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福 州 著 名 旅 游 胜 地 , 又 是 这 个 县 四 大 名 胜 之 一 。     名 山 室 , 位 于 永 泰 县 大 洋 镇 棋 杆 村 高 盖 山 , 海 拔 1187 米 。 相 传 , 汉 代 徐 登 在 此 得 道 成 仙 , 与 同 道 赵 炳 将 麒 麟 崖 辟 为 东 西 两 名 室 。 唐 文 德 元 年 ( 888 ) 建 有 道 观 , 后 唐 天 成 年 间 赐 额 “ 名 山 室 ” 。 闽 王 郊 天 封 此 山 为 “ 西 岳 ” , 《 道 书 》 称 为 天 下 第 七 福 地 。     山 下 有 一 名 山 院 , 是 明 末 进 士 黄 文 焕 早 年 读 书 处 。 自 山 下 至 名 山 室 , 铺 设 有 2000 多 级 石 板 台 阶 , 在 登 云 梯 顶 , 岩 刻 “ 第 一 山 ” 。 沿 着 石 阶 而 上 , 有 一 半 山 亭 , 又 称 晴 雨 亭 。 游 人 到 此 可 稍 作 休 息 。 山 的 东 边 , 有 一 石 祠 , 悬 岩 覆 盖 , 可 容 纳 几 百 人 , 殿 建 其 间 。 有 东 西 二 室 , 称 为 仙 公 殿 。 相 传 , 除 、 赵 二 真 君 在 此 飞 升 , 故 称 飞 仙 台 。 洞 前 有 一 巨 石 如 龟 , 传 说 被 徐 真 君 叱 此 而 出 , 辟 室 为 殿 。 山 上 叠 岭 霏 烟 , 绝 壁 悬 泉 , 古 洞 清 幽 , 奇 峰 环 绕 , 有 紫 盖 峰 、 宴 玉 峰 、 玉 华 峰 、 放 云 峰 、 风 立 峰 、 水 帘 洞 、 龙 含 池 、 池 螺 泉 、 灵 龟 石 、 升 仙 台 等 十 景 。 古 迹 有 : 唐 文 德 元 年 石 碑 , 男 相 石 观 音 , 宋 木 建 的 飞 檐 翘 角 的 祖 师 殿 , 元 代 佛 龛 、 香 炉 , 明 朝 铁 铸 大 钟 , 清 建 的 “ 惜 字 冢 ” 与 石 槽 , 还 有 为 数 众 多 的 文 人 墨 客 题 咏 碑 文 。     由 于 年 久 失 修 , 名 山 室 殿 堂 、 半 山 亭 及 千 级 台 阶 失 修 , 近 由 省 道 教 协 会 副 会 长 、 福 州 裴 仙 宫 主 持 陈 ( 上 “ 焱 ” 二 “ 木 ” ) 官 捐 资 人 民 币 7 万 多 元 修 复 , 并 立 碑 纪 念 。 2006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乐圣寿宝塔 三峰塔为中国名塔之一。塔身八角七层,仿楼阁建筑,石构,高27.4米,塔壁刻有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三峰塔原名“圣寿宝塔”,始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年),政和丁酉年(1117年)落成。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登塔察看港口时知该塔为宋徽宗祝寿而建,颇为不悦,说赵佶乃昏君,被金人所俘丧身北国,遂题改塔名至今。据《长乐县志》载,郑和下西洋中多次“奉施喜舍”修建该塔及塔旁的“三峰塔寺”。三峰塔是当年郑和登塔俯瞰其停泊太平港庞大船队的了望塔,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乐显应宫泥塑 显应宫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距今已有860多年历史。几百年间,显应宫数度重修。据出土的碑文记载,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此后,由于一场风暴海啸之类的特大天灾袭击,显应宫随同邻近的村舍,一夜之间被风沙掩埋在地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若干年后,人们在这里又建起了村庄,村的名字叫“仙岐”,却没人知道显应宫及其“仙人”们就在村庄的地下。日,福建日报登载了国务院批准建设长乐国际机场的消息。事隔一日,机场所在地仙岐村的一位村民在村居中的一块沙丘挖沙,挖着挖着,竟然挖到了一堵墙!当地政府获悉后迅速与省市考古部门联系,派人指导现场挖掘。一个月后,沙丘变成了沙坑。数十尊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的彩绘泥塑神像展现在人们面前。国家文物学会罗哲文会长、故宫博物院单士元院长以及国内著名古建筑专家马瑞田、杜仙洲等教授,闻讯前来考察指导,并题赠墨宝。专家们指出,这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掘的数量最多,群体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泥塑神像群。从《长乐县志》查知,显应宫曾被列为县内十五都的名胜古迹。当时显应宫俗称大王宫,因前殿祀有妈祖神像,又称天妃宫。显应宫出土重见天日之时蝴蝶从四面八方蜂涌而至,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蝴蝶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源栖云洞塑像(第六批) 位于罗源县城南郊莲花山圣水寺侧栖云洞内。栖云洞为天然石洞,形如巨钟罩地,中有澄心井,高1.3~2.85米,方广37米内置石雕罗汉像18尊,围壁列坐,其中16尊为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刻,2尊为明代所补。另有石雕观音造像1尊。造像高0.75~0.84米不等,形态各异,造型美观。洞壁尚存摩崖题刻9段,书法遒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侯灵济宫碑亭(第六批) 灵济宫碑亭的所在地为福建省闽侯县,类型为古建筑,批号为,具体地址位于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南侧。 灵济宫,位于闽侯县青口乡青圃村金鳌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敕建赐封,并御制宫碑。御碑亭于灵济宫前殿东侧,与碑同期而建,木构建筑,方形,高9.8米,边长8.89米,单檐歇山顶,抬梁木构架,覆莲石柱础,斗拱藻井古朴。该亭为福建仅见的一座完全按官式作法修建的木构建筑。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的代表,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
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
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
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
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
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
建筑博物馆。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侯官设立晋安郡,以冶城为郡治。郡守严高因冶城狭小,遂将城池自北向南扩展,是为子城。子城南门称虎节
门,位于今鼓楼区虎节路北(虎节门河已淤寒为虎节路)。子城内设东西二坊,东依仁坊,西遵义场。这是福州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坊巷。三坊
七巷位于子城外东南隅,可证三坊七巷的形成应晚于此时。
晋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战乱频仍;晋安郡(今福州)远距中原,间关阻隔,未受战乱波及,正是避乱好去处,中原贵族、士人纷纷入闽避
难。福州子城是晋安郡治所在,自是南来避祸者的首选之地。《三山志·罗城坊巷》“新美坊(旧黄巷)。晋永嘉南渡,黄氏之居此……。”宋
代新美坊就是唐代黄巷,黄巷就是今七巷之一。
宋帝行宫 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今杭州),皇帝赵 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浮海南下,三月到达福州林浦,驻于平山堂(今泰山庙),屯兵九曲山。五月,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九岁的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号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以城内大都督府为垂拱殿,号召恢复宋室江山,文天祥也赶来福州受命,参加抗元斗争。十一月,元兵攻破福州,赵昰再次渡海南逃,景炎三年(1278年)死于今广东吴川南海的一座小岛上。元代,当地百姓保存了宋赵昰皇帝的行宫,以祭祀泰山名义供奉他,故名泰山庙。
现存的泰山庙为清代建筑。坐东向西,由门亭、将军殿、戏台、厢楼、天井、大殿等组成,建筑面积373平方米。门亭为跨街宫门形式,建在石砌高台上。亭顶藻井华丽,绘有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图案。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风火墙,殿内供奉赵昰皇帝等人雕像。
泰山庙左侧为总管殿(宰相府),右为大王庙。总管殿为两层木构楼房,古朴典雅。大王庙高大宽敞,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风火墙,门额楷书“平山福地”四字由辛亥革命志士、民国陆军上将林之夏书写,字迹凝重端庄。
泰山庙与大王庙、总管殿组成一组古典的建筑群,占地总面积1484平方米,门埕砌有石栏杆,并植有两棵古榕树。
在中华民族两个朝代更迭的关键时刻,林浦作为宋王朝最后的行宫,留下历史文化的信息,其人文价值已融入闽江的山水,成为福州市郊重要的景观。
位于福州市庆城路化民营、八角楼一带。原是王审知的故居,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建为祠庙。自宋到清的1000多年中,每到立春这天,地方官员都要率官民来此祭祀,并在祠前取泥土捏成春牛,而后开始春耕。庙毁于元代,仅存一厅。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奉旨重建。清以后旧址大部分被浸圮,仅存府第前门的一部分,即今闽王祠大厅、聣太后享堂、拜剑台等。1962年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又重修。
祠厅内有一尊王审知像,周围陈列着从王审知的宫殿遗址和墓中出土的墓志铭、青瓷和白瓷的唐碗等文物。
祠内碑亭立着《恩赐琅琊王德政碑》,碑高4.9米,宽1.87米,为唐天佑三年(906年)于兢撰、王倜书。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绩,还记载有当时福建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往来的史料,是研究闽国史、五代史的重要文物。
祠内还有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所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忠懿王祠碑记》以及“乞土胜地”等碑刻。
福州西湖——全国第二大西湖 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称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现占地面积为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水面面积30.3公顷。
西湖形成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自然湖,因福州河口盆地脱离海洋环境而生就,年代久远,演变为泄洪通道。一据史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了游览区。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制《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扩大。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使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福州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鼓山耸立于城东10千米许的闽江北岸,方圆1890公顷,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山中古松参天,怪石嶙峋,洞穴林立。在曲径灵岩、清泉幽壑、雄亭杰阁之间,常有岚烟笼罩,构成风光胜迹160多处。自宋以来,历代名士文人在全山各处镌刻的摩崖题刻计有500多段,成了“宇内名人铭刻之盛,未有逾此者”的艺术宝库。   
鼓山的风景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游人上山到寺有3条路:一是乘车沿公路盘旋至山门;二是坐缆车至达摩十八景区再步行入寺;三是从山脚登古道石阶上山。2145级的古石阶长3500米,古香古色。散镌于道旁的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令人陶冶。上山古亭共有7个,依次为:“东际亭”、“石门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更衣亭”等。“茶亭”边的石刻“欲罢不能”,为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拔所书。“更衣亭”为闽王王审知发愿建造涌泉寺时,更衣的地方。亭柱上有联:“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
鼓山涌泉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院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迦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楹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祥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
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钢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主持神晏手植。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现在仍保留有明未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块。此外在藏经殿中还藏有许多国内少见的佛学孤本、手抄本,如元刊本《延祜藏》76卷,据说内50卷为公元1315年的建阳“麻沙版”,最为珍贵。清康熙、乾隆时收藏的“赐御藏”12橱以及《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书本藏》、《日叙本藏》等经书9000多部皆为珍宝。1925年,弘一法师“倡缘印布”鼓山涌泉寺住持道濡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他曾写序称赞涌泉寺为“庋藏佛典古板之宝窟。”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现在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景祜年间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拉,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福州乌山 福州自古别称“三山”。乌山是三山之一。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位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镶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后程师孟延请福州前任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钤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一时洛阳纸贵,驰名远播。
乌山素有36奇观之称,从山东南麓拾级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冲天台”。 乌石山最高点为凌霄台,蔡襄曾写有《凌霄台诗》,其中:“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传为绝唱。
乌石山除36奇景之外,还有摩崖石刻200多处,最著名的首推华严岩侧的唐朝李阳冰《般若台铭》。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书法界称为“大小李”。《般若台铭》与浙江处州《新驿记》、缙云的《城隍记》、丽水的《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此外程师孟、陈襄、赵汝愚、梁克家、叶向高等在乌山也皆有题刻。
做为道教名山,乌石山历代建造的道观祠堂亦有不少。如纪念理学大师朱熹的“朱子祠”,纪念我省9位名学者杨时、游酡胡安国、罗从周、蔡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以及“先薯祠”等。
乌石山南麓灵鹫庵左,有南宋遗民游汶居所。游汶曾得罪奸相贾似道罢官,元初不仕,并自题其居曰“遗民浮宅”。他平素穿一布袍,自书其背曰“遗民破袖”,其气节可与郑所南同誉。山之东北麓有“第一山”,邑人建“第一山房”。屋旁鳞次台,登其巅可望老城中屋宇鳞次。石上刻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3字,宋朝状元黄朴曾居此并刻诗一首于石:“祖居山下自唐迁,故老镶传七百年。若使儿孙能守分,免教沧海变桑田”。革命前辈邓拓也曾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今“第一山房”已辟为“邓拓纪念馆”,古老的乌山,也为此而生色。
马尾罗星塔 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位在江心。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
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谪入闽库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产业,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山丘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漩涡,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
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勃等人倡议复建。所以,“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出自明代叶向高诗句,感慨古塔的销沉。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和泻水檐。檐角上镇有八方佛;角下悬铃铎,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语,月近家园渐觉圆”。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就在塔下开火,石塔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替代被炮火所毁之塔刹。1964年重修,因栏板和塔檐剥落,只好改用铁管栏杆。但建筑的艺术风貌,仍存旧观。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镶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又明代林世壁的“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掳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把罗星塔的观潮,与杭州钱塘“八月中”观潮相提并论,足显奇观。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制有诗曰:“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
罗星塔形势险要: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凤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5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的见证。所以《福建通纪》有述:“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从辽宁至广东)形势最胜之区”。
罗星塔山现已开辟成公园。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穿过公园入口处的牌楼,园内四时花木繁茂,风景宜人。几株参天古榕,紧紧镶挨,郁郁葱葱,像一座绿色的城墙,环抱着巍巍古塔。从塔内拾阶而上,旋至塔顶,视野突然开阔,心旷神怡。纵目四望,远观闽江两岸的风光,近看港区建设新貌,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图画,水天一色,山秀物新,尽收眼底。
福州西禅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冶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约1.5千米,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记载:梁时有王霸在怡山修道,隋末废圮,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了。步入大坊前,石埕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观音阁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放生池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本大小不一的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址,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啖荔枝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莘田的“荔支风点佛龛灯”传世,广布佳话。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啖啖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海外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属西禅廨院,至今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所以说这里是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许多国外高僧信徒登临参谒,又成古刹与众不同的一大景观。
福清石竹山——道教圣地 竹山位于福清市城西东张水库之畔。因山石嵯峨,竹松苍翠而得名。最高峰海拔534米,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山峰嶙峋、峻峭,奇崖幽洞甚多,有紫磨、狮子、象王、状元、龙女诸峰,鹤影、双鲤、棋盘、伏虎、罗汉等奇石和紫云、通天、桃源等岩洞。胜景有一线天、二塔、三岩、四泉、五仙、七峰、十二石之称。状元峰半山腰的石竹寺,由九仙阁、玉皇殿、伽蓝殿、文昌阁、土地庙、观音堂、石佛宫等组成,建于唐大中元年(874),建筑精美。相传汉武帝时,福州何氏兄弟曾在此修炼成仙。至今还传说只要心诚意善,在寺中的九仙楼上住一宿,做个好梦,心中夙愿便能实现。因此上石竹寺祈梦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1980年后旅外华侨捐资重修,并修建了山门大道、仙人台等。石竹山山下东张水库碧波万顷,与石竹山相辉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延接南后街南端的是一条窄窄的古街,称“澳门路”。街的两侧古木森森,林则徐纪念馆临街的红色门墙和绿色的琉璃瓦,就掩映在这一片绿树之中。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福州马尾昭忠祠 昭忠祠也称马江海战纪念馆,是100年前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埋骨处,位于福州马尾区马限山东南麓,与罗星塔遥遥相对。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8月22日),法国远东舰队以访问为烟幕,闯入马尾港,猝然发动袭击。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很快便全军覆没,死难的水陆官兵达796人。战事结束后两岸乡亲协同官兵打捞烈士遗体500多具,分成9冢,依次安葬在马限山麓,并立碑纪念。同年12月,奉旨在墓畔建造昭忠祠。民国9年,海军总长刘冠雄认为祠墓过于简陋,委托福州船政局陈兆锵向京、沪等地募款2.3万多元进行扩建,并将原葬在马尾造船厂石船坞旁的一批烈士遗骨也迁入,与原有的9坟合为1冢,墓前置“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处”碑石。
马江昭忠祠广27.6米、深24.6米,五楹并列,红墙绿瓦。祠正中置796位烈士神主牌,梁上高挂一方“碧血千秋”金字匾额,为萨镇冰题、沈觐寿书。两侧壁上各镶嵌3块铭刻烈士姓名、职务的碑石,两边回廓分立昭忠祠碑和记叙烈士业绩的碑刻。厅中陈列有马尾港地形沙盘,西厢及廓庑陈列大炮、炮弹及烈士遗物、遗嘱等。从边门出祠西,有口池塘,池畔建有一座双层楼阁,沿池畔石径行约100米,即到达墓台。台高约1米,环台三面各设一座5层台阶,台正中有一座圆顶雕花四柱的石碑亭。墓宽约34米,深7.5米,墓前置华表一副,骏马一对。昭忠祠后山岩悬壁上有三处摩崖题刻:一是“蒋山青处”,取于萨都刺的诗句,意寓烈士与青山长存;一是“仰止”,取自“高山仰止”,表示对殉身的将士的崇敬;一是“铁石同心”,歌颂烈士忠贞品节。墓西有一登山古道,拾级而上,便是马限山炮台遗址。
福州马尾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 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位于马尾。该馆为五层建筑,第一层为门厅,主要展示的是巨型灯箱,它标示出的是1882年出版的闽江口海域图。有一艘中法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的旗舰(指挥舰)扬武号的船模,它是按1∶14的比例做的,扬武号全长约62.4米,排水量1560吨,时速12海里,于1872年下水。它是由法国人设计,中国人自己造出的第一艘木壳巡洋舰。还有3门古炮,它们虽大小不一,但都是舰炮。一门(黑色较小的)是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炮,一门是从法国引进的,还有一门是从英国法华式兵工厂引进的,炮口比较特殊,成喇叭状,这种炮在世界上比较少见。
二层为续厅。左宗棠和沈葆桢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当时全国唯一的船政。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了船政局,推荐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他接任船政局后,经过5年的苦心经营,船政局已初具规模,沙盘上的模型,就是船政局1874年的大致概况。当时船政局占地600多亩,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造船厂,还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现在只剩下轮机车间,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台车床,就是原轮机车间使用的,它是1871年的文物,是1997年征集来的。
三层总展厅。分为9个部分,主要以图片的形式简述了一段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史。介绍北洋水师与甲午海战。
福州开元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 福州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年间(五九四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古刹曾于宋天禧二年(一0一八年)毁于火,一0四三年重建。寺中存有“三宝”:唐代石槽,高达五米多、宽约四米、重达五万公斤的宋代铁佛及号称“国宝”的宋代《毗卢大藏经》。古刹历代多有高僧驻锡,四十年代该寺住持宝松和尚在寺中创办全国首家佛教医院,一九六二年,他赴马来西亚募集资金时,为抗议超级大国发动核战争,以祈求世界永久和平,在马来西亚舍身自焚。新中国诞生后,该寺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九年,继任住持、高僧提润法师为继承宝松和尚遗志,在寺内创办了全国首家福建省佛教中草药肿瘤门诊,由于疗效显著,使古刹享誉海内外。
福州桃源溪风景区 源溪风景区是新开辟的旅游景区之一,位于日溪乡境内,主要景观有七个潭--蛤蟆潭、布袋潭、长岗潭、黄楠潭、石巴潭、鳄鱼潭、鸟语潭。还有七个有趣的景观:章鱼树、泉眼、鱼跃龙藤、多节草、枯木逢春、绝壁林和七曲溪。
溪水把七个潭分成好几段,各段有它们的特色,人们既可以欣赏它的美景,也可以到溪里戏水。在桃源溪,还可以领略独特的畲家风情。畲家人,服饰艳丽,语言独特,而且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与故事。桃源溪全长12公里,两岸绿树成荫,人迹罕至,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这里目前已开发了3公里林间小径,可沿溪边蜿蜒而行。
福州旗山国家级风景区 旗山,又名“翠旗山”,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境内。它处在福州盆地西部,脉延闽侯县南屿、上街两镇,东西宽约5.4公里,绵延16公里。主峰海拔775米,与福州鼓山遥遥相峙。晋朝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右旗左鼓,全闽二绝”。这右旗即指旗山。
旗山重峦叠嶂、终年苍翠,山上处处有奇岩,峰峰有洞府,风光旖旎,素有“三十六洞天、一百零八奇岩”之美誉。这里古时曾是佛教圣地,在清朝之前仅山南山北就有“九庵十八寺”。据《闽都记》载,旗山寺观鼎盛时期,曾是“钟声佛号闻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后多次毁于兵匪和火灾,现存8个庵寺。较有名气的有石松寺、注福寺。旗山诸胜景中,以棋盘峰、五峰里、双峰顶、福厝岭、龙泉等景区的景点较为集中,是人们揽胜探幽的好去处。
棋盘峰位于闽侯南屿镇316国道西侧3公里处,主峰棋盘顶海拔535米。景点以古寺、奇石、洞府为著。
石松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初名灵凤寺。宋绍兴十年,寺僧天石在石缝种松,改名石松寺,至今寺左的3棵龙爪松,枝牙横空,苍虬遒劲。该寺木构大殿结构严谨古朴,现仍保存较完好。寺内还有一个宋绍兴年间石槽,刻有“石松寺”及花草鸟禽浮雕。寺后侧岩壁上有“坐禅室”题记,“灵凤山”题刻,植树题记,以及祖天书的七绝诗刻等,均为宋刻。位于石松寺至棋盘峰顶的半山腰小路左旁,有一组巨石林立,似几个形状各异的罗汉,面朝西天跪拜。在罗汉拜西天巨石群中的两块岩石之上,托有一块与众不同的岩石,人称“飞来石”。整块石头高约4米,厚约3米多,抱围10余米。此石底部与下座石接触面极小,1/3悬在峭壁上,似乎摇摇欲坠。
在飞来石东侧,有个大石酷似兽头骨,人称“兽骨石”。在“罗汉拜西天”西侧几十米处有一大石,中间裂开一缝,象一对恋人相拥接吻,情意绵绵。有诗赞云:“雷霹顽石成异景,恰似情侣俩依依。”
从接吻石上行,路右有一大石如床,称“游仙卧床”。路左一巨石上,刻有“右旗左鼓,全闽二绝”8个大字。
福州连江青芝山 青芝山又名百洞山。位于闽江下游连江县琯头镇。因山上盛产青色灵芝而得名;又因山势奇伟、岩洞众多而称百洞山。
青芝山,高仅100多米,面积也仅1平方公里,但却有108景。奇石、幽洞是它的两大奇观,素有一石一胜、一洞一幽之誉。其中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以及三泉、三台、三宝是景色最佳的地方。自明天启元年(1621年)工部侍郎、乡人董应举开辟以来不到400年,青芝山已成为东南一秀。
“初地引人徐入胜,好山一望已开怀。”这是青芝百洞山第一亭的一副对联。放眼远眺,只见满山怪石奇岩堆叠成群,相聚成形,有的山形似禽兽虫物,如蛤蟆上山、杜鹃泣月、金猴抱桃、独鲤朝阳;有的形态肖人,如太白脱鞋、西施浣纱、美女照镜、童子就读等等,风姿迥异,神态奇绝。
登至半山亭,又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莲岫耸奇观,喜百洞垒垒,从此振衣绝顶”,概括了莲花峰的山林特色;下联是:“虎门留战绩,叹大江滚滚,更谁击楫中流”,记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时,包括青芝山在内的闽江口人民奋起反侵略的英勇史迹。过半山亭,呈现在眼前的是莲湖,两座曲桥连接湖内亭榭,从龙门桥跨过莲湖,有平坦的山道通向青芝寺。
青芝寺创建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寺分前后殿,还有梅花楼等建筑物。现在的建筑物是光绪和民国期间改建的。进入青芝寺,有一条贯穿众多山洞、曲折迂回的山道。从莲湖旁的古径进入第一道洞门,转四个弯,便是藤阿,再四个折,就到达受人岩,这里有一蹲一立的岩石,似两人互相揖让。从此洞走进宛宛门又折入翠帘洞,洞西有一壑“琴泉”,春雨过后就有流泉叮咚声。从翠帘洞东转,再走一个之字形的弯道,就来到星窝洞,洞顶形如半月,岩表的风化孔内聚满水珠,水珠与斜射的阳光相映,宛若满天星斗,所以又叫星辰岩。由此向上,有巨岩悬于两石间,即悬石洞。再拾级而上,是观仙洞,由此洞的虚隙西望,对面山上,有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仙岩像,岩像隐逸飘忽,栩栩如生。由观仙洞再回转五曲,洞口的青芝寺就立于眼前。故有人称曰:“武夷九曲水,青芝百洞山。”
宏琳厝——全国最大的古民居 宏琳厝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是全国最大的古民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道光三年(1823年)由乡民黄作宾等建造。占地面积近1782平方米,有666间居室,35个厅堂,15个花圃,其宏伟的古代建筑规模,精妙的艺术风格,是我国民间建筑瑰宝。这座房子的始祖是明代黄祖嘉,祖嘉的长子叫宏琳,祖嘉是一位著名的中医,《闽清县志》有记载他的业绩,而自己却体弱多病,他就用长子宏琳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房子,所以叫宏琳厝。宏林厝居住着黄姓家族,从始祖到现在,已经十一代了。族居上百户人家,形成一个自然村落。宏琳厝布局分三组,左右二组为前后三进的二层廓屋,且一进比一进大,两边厢房对称,正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双坡顶,封火山墙,保存较好。第三进大厅最为高大魁梧,第三进大厅是这个家族的重点和中心。第三进大厅正中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这块匾额是清朝咸丰皇帝(1859年)赏赐的圣旨。写着“紫微驾”的这块圣旨匾额向前倾斜,后面有个宽敞的空间,在那里装一个密封桶,圣旨的原件就藏放在里面,现在看到的是圣旨的复制件,第三进大厅原先的对联匾额众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焚于一炬,只有这块圣旨匾额经过家族的通力保护,保留下来,现在成了非常珍贵的文物
永泰赤壁 赤壁景区方圆23平方公里,村名亦为景区名。赤壁景区亦为青云山景区山脉延伸,位于大樟溪野猫岭南岸。赤壁为古渡口,现可通过赤壁大桥深入9公里水泥路抵赤壁仿古栈道。古栈道沿赤壁峡谷修建,铺架松板或登山石梯,曲折延伸上岭入峡3公里。行一圈需2个小时。水碧潭清,空气一等,天下奇绝。尤其赤壁瀑布多潭多叠飞泻千里,赤壁瀑布水出绝壁危崖,落差80多米,水落碧潭渌如宝石。赤壁景区路随山转,山依溪转,溪位崖下,崖穿栈道,道隐林中,林中的千年古梯田层层叠叠数百丘,面积50亩以上。小石子砌成,磅岸依山顺势,整齐划一,逾千年而无损,成千古奇观。为已发现该类梯田面积最大、最集中、最成片、保存最好的一处。沿途有象鼻山、猛虎岩、雄狮峰、一线天、凤尾际、神色石、猴洞等景点很美。赤壁“生命七根”吸引天上七仙女传说很美。溪里石柱显雄风,华岭三雄多威风,双溪合流一根挺,栈道仰视图腾尖,瀑布后山起阳刚。石柱根长20米以上,周长10米,的确神奇美妙。尤其聘请河南训猴专家训化的当地50多只短尾群猴一会儿攀树,一会儿跃岩,实在令人称奇,野猴就地训化这在福建尚属首例。赤壁漂流由锣鼓潭下水,于大樟溪交汇处赤壁码头上岸,全长大约6公里,漂程3.5小时,目前备有双人橡皮舟,救生衣,沿途或急流冲滩,或平湖划舟,或滔滔流水,或穿峡过山无不惊险刺激,一年有六个月以上漂流期。赤壁景区包括大樟溪河段、赤壁峡谷、田头寮、斗湖天池等几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斗湖天池又称赤壁天湖,水面60亩,高山湖泊自古天成,海拔1100米,四周为草甸,视野开阔,赤壁崛起,预示大青云山轮廓的初现。
永泰方广岩 位于永泰葛岭山腰,为一座天然岩洞,海拔300余米,为中生代白垩纪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的基岩,由于断层峭壁分化崩裂,形成了高20余米,深宽各10余米,面积400平方米的洞穴,宋代建隆二年(961年)有人选在洞中创建了“方广岩院”明代重修佛寺,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5间,纯以巨杉依崖支撑,构成“空中楼阁”式建筑,高60余丈,宽深各30多丈。
自葛岭至方广岩约4公里,沿古道石崖1400多级,1小时可抵方广岩,沿途古松146棵曲折盘旋,俯视如青龙卧于山中。有悬岩削壁立于千仞;有石峰似笔,高耸入云。
夹涧中清泉飞泻。 历代摩崖石刻很多,如“飞佩”、“方广洞天”、 “闽山福地”等。山道上还有铁壁篆、渡石桥、石天门等景观。
方广岩形如覆釜,石色苍然,藓苔斑斑。照在穹顶的光影与钟乳、石色、莓苔等交映,幻化出多种飞禽走兽、山川人物、奇花异果的景象。每年中秋节,皓月斜照岩山,更会看到“童子拜观音”的景象,这一奇景自古流传。
闽侯雪峰崇圣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 雪峰崇圣禅寺简称雪峰寺,在闽侯县大湖乡雪峰山南麓。雪峰山原名象骨峰。传说有一次开山祖师义存登山巅遇大雪,留宿其上。下山后,闽王王审知问他:“象骨峰有何奇景?”他答道:“山顶暑月犹有积雪。”于是象骨峰遂改名雪峰。
雪峰寺也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禅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汉民族地区重点佛教寺院雪峰寺。初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开山祖师义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他精通禅道,弟子遍及全国,中国禅宗中的云门、法眼两宗就出自他的门下,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全国有不少高僧在雪峰寺出家受戒、学道。新加坡的东莲小筑、法海、圣泉等禅寺都是它的廨院。当年高僧义存来雪峰传法,当地人谢效、方训等斩茅结庵于柽洋映凉台北,此为建寺之始,后逐渐扩大。唐乾符二年(875年)僖宗帝赠名“应天雪峰禅院”。唐乾宁元年(894年)移寺陈洋,即现址。当地富人蓝文卿施舍田宅建寺,闽王王审知也大力捐助,使殿宇遍布山间,僧众多达1500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正式改名“雪峰崇圣禅寺”。1000多年来,雪峰寺始终50年一小修,100年一大修,所以寺庙、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峰寺内大雄宝殿宏伟壮观,有明木雕观音坐像两尊,善才、龙女立像及达摩祖师像。法堂右有义存祖师塔,是闽王王审知按义存自绘的图案建造的。塔身的花岗石来自江西瑞迹山,质地精细,每块石上都雕刻一个禽卵。塔内存有义存自撰的《难堤塔铭并序》和闽国御史黄滔的《雪峰真觉大师碑铭》。寺前有古柽4株,前2株分别为王审知和义存手植;后2株为清光绪间达木禅师手植。寺旁有金鳌桥。连接通往大湖乡的石板古道。桥旁有亭,有古磨坊。寺东北的狮子岩还有尼姑庵。雪峰寺附近还有磨香石、棋盘石、文殊石、黄迹石、古境台、雪峤路、梯云岭、应潮泉、留香堂、汤泉、古法堂、塔林、无字碑等24景。此外,雪峰寺的牡丹花也很有名。从牡丹的原产地山东荷泽引种1500多个品种,还在福州举办过牡丹花展。
永泰高盖山 高盖山(名山室)位于永泰县大洋镇高盖山腰,有仙公殿、水帘洞、一线天、霖雨潭、飞升台、放云峰、玉华峰、紫盖峰、龟石、螺泉等10多处景点。高盖山自古便有“八闽西岳”的美称。名山室文化中最为珍贵的人文与自然遗产当属峭壁上的石窟艺术,全国仅存的莲社七组百莲菜造像石刻。
名山室融道教、佛教为一体。始建于文德元年,五代十国闽王封为西岳,唐元成年间赐额“名山寺”,内为元代道教活动场所,神龛、石柱、石香炉、石阶均保存完好,海拔900米。进室又见对联:登斯山也,目极屏障千里外;游其景哉,人在高盖别有天。名山室由五个大小自然岩洞构成独特景观。主殿名山室,悬崖覆盖,可容纳数百人,有东西两室,善男信女分东西入梦叩神。灵龟洞,有一长10米,高2米摩崖石窟图,可能是我国仅存“白莲菜”造像遗迹。“白莲菜”南宋盛行江南,“连社七祖”为宗门之祖,教义大多不抵荤酒,不杀生,近于为善。有说是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过。包括游观农务、牧女献糜、世尊诞生、太子纳妃、6年苦行、世尊成道、禅河大司、习炬降魔、二商粥食、希会宝地、佛现金刚等组画。其中七佛图更是雕得栩栩如生,一幅生动的佛教史卷。祖师洞建有宋代飞檐角古建筑,明末贤人余潜士在傍书斋撰对联“草草花花世界,山山水水人情”耐人寻味。西侧凤立峰下率帝殿,观音阁依洞而建。尤其观音阁上供奉的石象男士观音极为珍贵。有诗日“登高观世成真梦,山静闻声悟妙心”。此处放云峰洞穴、一线天、凤立石内池螺泉,宴玉峰岩洞都是景观。名山院夏日傍晚,阳光折射高盖山石壁成一定角度,可见“佛山”字形。和“和尚拜观音图形”。“一山容三教”(道教、佛教、儒教),一山存三龟(古道迎宾龟,名山室灵石龟,高盖山向天龟)。人与自然合作“金鼓吸雨”、“银杏王”等皆为妙景。西山平湖为高盖山山域景观。水面111。8万平方米,海拔600米,高山平湖,摇橹伐舟,湖泊效应冬暖夏凉。游客娱乐、度假、生活区建在西山平湖周边,通讯交通便利。往下300米为七峡谷。平湖库底,别有洞天,如天然石阵、猿人巨头、鳄鱼石、一片石广场、花岗巨洞、鹅卵石滩、碧水潭、枯藤绝壁等景观奇特。登名山室石阶1200多级,大约需要50分钟。
永泰姬岩 姬岩风景区位于永泰县白云乡西南面,距县城23公里,主峰大帽山海拔1237米。据《福建通志》记载,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爱妃葬在这里,故名;又传仙人炼丹于此,丹成有五鸡飞来守护,又名“鸡岩”。方圆18平方公里,有罗汉岩、普陀岩、雷霹洞、玳帽峰,麒麟山,五鸡岩、大小湖,龙都津、观音岩和姬岩寺等景点60多处。其中普陀岩,高十数丈,顶部伸出一块10丈见方的大扁石,如天然亭阁,底下可容百余人遮阳避雨。数百步处有两崖夹峙,直插云天,人称“天门”,有清初黄任题刻。过天门为丹灶,有宋陈旸“神仙第一家”题刻;附近还有明谢肇淛碑刻“古鸡岩”三字。雷霹洞,如雷劈而成,内有石乳等自然岩景,洞外壁有三尊天然石雕,似着戌装,极其威武。姬岩寺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建。多用花梨木构建,现存建筑有大宝殿、藏经阁、香积堂、仙君府和梦亭等。现建有桃花山庄,寺前左侧有丹台,镌“二十奇景”;石壁上还有明谢肇淛等题名刻,以及曹学佺“来天台”榜书。台前有仙被、仙床、仙庵、观音岩、悬钟岩诸景。月台上有“一片瓦”,长21米,宽约10米,下有石室,建仙公殿;顶如巨鼓,涉而登,可远观周围诸山胜景。一片瓦下路狭、阶陡,过一线天,可至龙洞,名曰:龙都津,深不可测。岩壁状若盘龙,泉从龙首涌出,清冽生寒,终年不涸。
福清瑞岩山 位于福清融城东10公里的海口镇。海口周围土地平坦,惟独此山怪石突起,迭成千姿百态的岩洞,吸引着无数游人。岩分前后两部分,前岩始辟于北宋年间。宋宣和四年(1122年)因乐居士在山南开辟景物,并创建了瑞岩寺,佛殿梵宫依山而筑,面对海口。
寺中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仙君楼等。后岩是福清元代雕刻家吕伯恭等元至正元年(1341年),依岩石自然状貌,雕刻的一尊巨大的的弥勒石佛,高6.4米,宽8.9米,厚8米。石佛盘腿跌坐,袒胸露腹,双耳垂肩,左手捻珠,右手抚腹,两眼平视,笑容可掬,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腰间还刻有3尊神情各异的小罗汉。吕伯恭所刻石佛之大和雕工之精,都不亚于泉州清源山的太上老君像,是福建最大石雕佛像,被誉为“江南第一佛”。198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上建有报恩寺。明嘉靖间,倭乱已经平定,戚继光利用疆事之隙,发动军士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景,把游览范围扩大1倍以上。他把山南山北新开辟的景物寓意命名为:蓬莱峰、醉仙岩、醒心泉、双龙洞、归云洞、冲虚洞、振衣台、望阙台等等,还更改一些不贴切的景物名称。如把自在门改为穿云洞,把山光水色亭改为皆醉亭,又在亭后命名一石为独醒石。在望阙台旁,刻有他所赋的诗:“万里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乘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中表达了他驰骋沙场、勤劳国事的耿耿忠心。此外,戚继光还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写了一篇《瑞岩开山记略》,立碑于弥勒像左,还撰有《瑞岩寺新洞碑》文,称这里有37洞天胜景,并记述他在弥勒岩旁设宴庆功的盛况。
瑞岩上著名景物还有佛窟岩、天章岩、桃花洞等,都是古人精心开辟出来的。弥勒佛像传说 弥勒石佛又叫“仁佛”。传说,在扩建瑞岩寺时,弥勒佛祖变作一个肥胖木匠,混杂在诸工匠中劳作。竣工之日,主持修寺的吕伯恭想雕一石佛以志纪念,众石匠见胖木匠笑呵呵乐哈哈的,十分有趣,便以他为模型,利用天然巨石琢下了一尊石像,谁想就在石像落成之时,那胖木匠竟立时化成一楼青烟腾空而去……
福清市黄檗山万福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西北的黄檗山上。黄檗山古时以盛产黄檗木而得名。唐贞元五年(789年),莆田人正干从六祖慧能处学禅得法后回闽,路经黄檗山,爱其山川灵秀,想起师父“遇苦即止”的赠语,因悟“黄檗味苦”,便开山结茅,募缘建寺,初名“般若堂”。贞元八年(792年),又于堂之东向增辟院落,禅寺粗具规模,朝廷赐名为“建福禅寺”,俗称“黄檗寺”。大中二年(848年),希运来此出家。他后至江西百丈山参拜怀海,得传心印后又返回黄檗山。怀海传希运、希运传义玄,黄檗山成为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宋时宗风犹盛,绍兴年间(年),临济宗杨歧派善果禅师从湖南沩山来此住持,达10年之久。元朝时逐渐衰微,寺几荒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寺僧大休得莆田周心鉴居士之助重修殿宇,香火盛极一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扰福建沿海,寺毁于战乱中。隆庆初(年)僧中天发愿重修,并进京奏请藏经,苦候8年未果,竟圆寂于京师。其徒孙鉴源、镜源继承遗志又进京,越六寒暑,得邑人宰相叶向高之助,朝廷乃赐藏经678函、紫袈裟三袭,同时赐额“万福禅寺”,一直沿用至今。时殿宇尚未修复,鉴源、镜源回寺后即着手修建大殿与法堂,叶向高亦捐建一座藏经阁,寺院始起衰转盛。崇祯二年(1629年)又建东西客堂,寺僧赴湖州金粟山广慧寺礼请密云圆悟为住持。崇祯六年(1633年)密云退居,费隐通容禅师继席,隐元被推为西堂。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得传心印,住持黄檗山万福寺,他远到漳州、潮州一带募化,经过数年的辛苦经营,修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山门、斋堂、钟鼓楼、库房、寮舍等大小30余处。同时,隐元还大力弘扬临济宗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东渡日本,由其门人慧门性沛接任住持。至清乾隆年间(年),寺又趋衰微,僧清馥一度募化修复。1928年突遭山洪之劫,寺院损失严重。1949年又罹火灾,千年古刹毁于一炬,藏经、文物焚毁殆尽。    1957年春,虽经多方努力,仅于唐代故址修建法堂、方丈室两座,供僧众栖止,寺院全貌难以恢复。1966年,寺更濒于荒废。1982年,寺院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89年4月成立了"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修建委员会",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任名誉主任,已故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师任主任,省级及全国级开放寺院住持(监院)任委员,着手对万福寺进行修复,国务院与省人民政府均有拨款。在十方善信的资助下,从1989年夏开始进行第一期修复工程,首先重修一座有600多平方米的法堂与新建一座160平方米的大寮。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海外华侨的资助下,黄檗山万福寺重建工程得以告竣,现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隐元纪念堂等皆轮换一新。日,隆重举行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现寺中文物尚遗石槽三口,其中宋代一口有“僧淳生为四恩三有舍,庆历五年己酉(1045年)七月造,住持沙门复其”的题刻。    黄檗名山,唐宣宗观瀑联吟之地,梁江淹至闽游咏之区,裴丞相皈依远祖断际,叶相国护藏书联。岩、洞、石、岭、溪、潭、井、泉、庵、堂、塔、院,森严罗列,自成景观。释子白衣、朝野名流,赋诗吟联,摩崖题刻,倍增方外之趣。    今盛世重明,梵宇新起,若夫达观之士,亲到黄檗峰头,豁开双眼,洞壑林峦,真文炳著,潭涧木石,觌体成章,自然得大受用。    明灵舒居士诗云:
   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一宿禅房语,经时客路尘。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
福州戚公祠 戚公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于山白塔寺东,在补山精舍之侧,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浙江参将戚继光(),明代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废。   现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戚公祠厅建在石岗上,旁有五株苍松,前为平远台,岗台之间跨有天桥;厅东怪石迭垒,中有一石如榻,上镌“醉石”二字,相传为戚公醉卧处。石畔为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又有榕寿岩、补山精舍诸胜。戚公祠正厅塑戚公座像,厅两侧壁上悬挂“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四幅历史画卷,歌颂了戚公抗倭功绩。
永泰青云山 青云山景区在距永泰县城10多公里的岭路乡,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景区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山高林茂,云雾飘缈,岩奇洞怪泉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稀植物——桫椤和羚羊、猕猴等。主要旅游景点有云天石廊、火烟瀑布、十八重溪石林、藤山草场、天池和状元洞、红军洞等。 云天石廊在青云峰近山顶处,又称“登天廊”,因软硬岩层受风化的差异,形成一层层长条形通道。石廊共4层,累计长度约300多米,人行其中,惊而不险。 藤山周围几个山头,坡度平坦,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号称“万亩草场”,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胜地。藤山顶部有一口古火山爆发形成的天池,呈弯椭圆形,周长约400米,面积12亩左右,丰水时平均水深1.5米。池内碧波荡漾,池旁绿草如茵,周围还有不少火山喷出物如火山弹等。在乌后村附近的乌后天池面积约6亩,也是古火山口积水成池。 火烟瀑布即青龙瀑布,落差80多米,水流跌落的悬崖岩壁经淘蚀呈半圆凹槽,上小下大,如倒漏斗形。瀑布分三迭,上部水流顺峭壁滑落;中间部分越过悬崖飞泻而下,形成水帘,水珠四散,水雾弥漫;下部有一岩坎,瀑流打在上面,再沿崖壁分流滑落,最后汇入底部的青龙潭。此外,还有凤尾瀑布、珠帘瀑布、石龙瀑布和新月瀑布等,其中的石龙瀑布,水流从半山坡近乎直立的崖壁上跌落,总落差达150米左右。除青龙潭外,景区内还有龙潭、鲤鱼潭、长生潭和济生潭等
闽侯五虎山 五虎山位于闽侯县尚干镇,距福州35公里,脉延永泰、福清、长乐三县、横隔祥谦南通两乡,是古时闽县和侯官县的天然界线。5个主峰巍然耸立,势如五虎雄踞。凭眺福州,与双门前(今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附近)的三狮对峙,俗称“三狮朝五虎”。由福州市东望,端方如几,故又名“方山”。   五虎山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元末陈友定曾遣兵在此驻守,至今寨门遗址犹存。隘谷以内平畴数顷,岩洞幽深,溪流屈曲,水声潺潺,附近有灵壁岩、鲤鱼石等胜景。宋朱熹避伪学来游,筑吟翠山楼于下卓,留有诗篇《方山》:“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汉玉”,至今石崖犹存其“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的题刻。   五虎山山上自古产有柑桔,味甜美,被称为神果。还有荔枝名种“满林香”,明徐勃《荔枝谱》记载:“皮微黄,味甘,其香位(佳)于众品。”可惜此品种今已无存,据唐朝《国央补》,及陆羽《茶经》载:远在唐朝、方山就以盛产露芽茶著称,为全国贡品名茶十四品目之一,明朝以后,由于福州茶业逐渐衰落,方山茶园随之荒废。80年代以来,茶园重新垦复,种有新茶三、四百亩。
福州王审知墓 王审知墓位于福州市北郊莲花峰下斗顶南麓。王审知夫妇原葬于凤池山。长兴三年(932年),九月十九日将其迁葬莲花峰下。建莲花、永兴二寺,招八名僧人守冢,给田15顷为香灯费用。明宣德五年(1430年),墓被30名屯军盗掘,出土王审知像、玉带,玻璃碗等器物。万历三十年(1602年)裔孙王亮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王审知墓多次修缮。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省、市考古工作者联合对其墓室进行科学清理,出土有侈口白瓷碗、青瓷唾壶、青瓷莲瓣杯、白瓷匣钵(缺盖)、玻璃碎片,以及王审知墓志一合、王审知之妻任内明墓志一方。   王审知墓坐北向南,平面呈钟形,砖石结构,三层墓埕。面宽27米,深31米。最高层墓埕中并列两个封土堆(宝顶),石砌勒脚,上叠以砖,内实杂土,平顶,高2.8米,长11.1米,前宽4.9米,尾部收敛为弧形,两宝顶间隔2.03米。墓室建在各自宝顶下方,石构,券顶,进深7.26米,宽2.52米,高2.96米,用方整条石叠砌封门。东为王审知,西为其妻任内明墓室。两墓室前均有斜坡墓道,长8.8米,宽2.52米,坡度5度。沿两墓道两侧与墓室之间各有一条宽、深约0.2米的石砌排水沟,自北而南通向墓坪边沿。王审知墓埕前方正中有一条长63米、宽3.7米的石铺墓道,两旁有文武石翁仲各二。文臣高冠秉笏,身高2.23米、宽0.67米;武将着盔、披甲按剑,高1.61米、宽0.72为。石兽有虎、羊、狮各二。石虎俯伏,高0.35米、长1.37米、宽0.58米;石羊俯蹲,高0.48米、宽0.45米;石狮,高0.70米、宽0.38米。封土后有弧形挡土墙,基座用条石叠砌,上砌砖以防坡土滑落。山坡上方竖有一块高2.87米、宽0.94米、厚0.2米的墓碑。碑额琢有双龙戏珠浮雕,碑面正中楷书“唐闽忠懿王墓”。右镌“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左刻“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前兵科给事中裔孙亮重立”,字径分别为0.35米和0.12米。
福州屏山 屏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北面,其山加屏,拱卫州城,因而得名。海拔62米,面积50公顷。又名平山,俗称样楼山。据史书载:汉代闽越王无诸曾于前麓建“冶城”故又称“越山”、“越王山”。至今市内屏山之麓华大路一带,遗留下越王时期的古迹甚多,虽时代沧桑,犹依稀可寻。山之北面亦名“龙腰山”。后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将屏山南段围人城内。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王恭重筑福州府城,造样楼于山巅,作为四城建楼样板。后更名镇海楼,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五虎山,与杭州吴山、广州越秀山的镇海楼齐名。民国时,毁于火。1945年改建为林森纪念堂,“文化大革命”期间拆废。   福州屏山山南麓是冶山,有欧冶池,唐刺史裴次元在山南辟球场,当时有望京山、观海亭、玉泉池等29个胜迹。西麓叫马牧山。南麓有越王饮马池、琴石、金鸡井。山颠有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翠涛亭等。古时山麓遍种桃花,每当早春二月,一望如锦。今皆废圮,仅存苔泉、华林寺大殿。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山上又遭破坏,屏山已成为荒山坡。   1950年后,曾几次在福州屏山上大修绿化,80年代后整个屏山已郁郁葱葱,山的南麓是省府所在地。山上原有楼一座,屹立山顶,名“镇海楼”。可望见闽江口浩瀚江水,惜毁于火。楼前有七星缸,用石雕琢而成,排列如北斗七星,据传缸中积水,经年不涸。山的周围有冶山、欧冶山、华林寺大殿等景观。其中华林寺大殿创建于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是我国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遗址坐落在福州市西23公里的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1954年,闽侯县政府在修筑公路时首次发现该遗址。考古工作者立即对其进行了挖掘,迄今已先后发掘8次。目前昙石山已揭露的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共出土了60多座墓葬、5座陶窑旧址、2道部落防护壕沟。   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介绍,1995年到1996年之前,昙石山遗址先后被发掘7次,出土过许多文物,但由于文物零散,一直不为人们重视,直到1996年,第8次发掘,一次就发掘出30多个墓葬和2个壕沟,才引起福建考古界的关注,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研究。   考古专家们依据昙石山遗址墓葬的叠压关系,经过科学论证,研判昙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个时期,距今分别为、3000年左右。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尸骨化石及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经上海博物馆热释光测定,距今4340年左右。遗址内多以贝丘堆积形态出现,有的地方厚达1米,贝丘堆积物中除有少量淡水蚬、蚌外,以经常性食物海蛎为主,并有为数极多的鱼骨及海龟、海鳖遗骸。这些遗物证实了5000年前昙石山曾是闽江口与海洋交汇地,也是先秦闽族文明的发源地。而如今的闽江口已向东南后退了80余公里。   有关专家认为,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初步证实了以闽候昙石山遗址为代表,以闽江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是福建古文化摇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已发掘出的众多文物中,有几项重要发现,在全国亦属罕见:1999年11月,我国鉴定古人类骨骼的权威、中国社科院潘其见教授与日本考古专家在昙石山挖出的一女尸头骨上发现了大部分日本人都有的“日本颧骨”(左侧颧骨中下部有一贯通颧骨的骨缝,此缝将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之颧骨被称之“日本颧骨”),说明日本不仅在文化上与中国有着渊源关系,而且从人种方面也与中国人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欧冶池 欧冶池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冶山(泉山、将军山)北麓,今鼓屏路北端东侧,是2000多年前福州最早城池的遗址所在地。   据宋朝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三山志》记载:"闽越故城在今府治北二百五步。"又明朝王应山的《闽都记》载:"将军山一名冶山,在贡院西南,闽越古城。"实际上,从何处起是屏山,到何处止是冶山,其分界线分不明白。那么,福州最早为何称"冶城"?这跟春秋时期著名的冶铸宝剑能手欧冶子有关。《吴越春秋》一书说:"赵王允常聘请欧冶子作名剑五枚,允常传数世至无缰,因灭于楚,乃徙于闽。"由于相传欧冶子在此铸剑淬火,故名"欧冶池"。《三山纪略》也有这样的记载:"冶山者,冶铸之地。"欧冶池是福建最古老的一口池,现在冶山路省财政厅院内。古时欧冶池范围很大,环池一周达数里,池畔建有楔游堂、秉兰室、五龙堂、剑池院、欧冶亭等。欧冶亭为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福州知州程师孟所建。程有《欧冶亭序》说:"……于是亭阁其上,浮以画舫,可砚可游,州人士女,遂为胜概。   欧冶池:水光山色,树绿花红,朱筵华宴,红男绿女,令人眼花缭乱。但明代之后欧冶池多为民居所占,仅存半亩方塘,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欧冶亭"被镇守太监卢胜移至"欧冶池"之西,不久为风雨所圮,清道光八年(1828年)购民居重浚,并扩大"欧冶池",重建"欧冶亭"于池之南。池畔有冶池园。1983年重浚池塘,疏通水源,垒砌石驳岸,环池筑有石栏杆,修复欧冶亭、剑光阁、石舫、喜雨轩、月台、曲桥等。种花植树,郁郁葱葱,既为古迹,又作胜景,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出土的一块古石碑,上刻"剑池"二字,现陈列于于山上福州市博物馆里。
嵩山风景名胜区福清少林寺遗址 少林寺遗址坐落在少林自然村嵩山分脉嵩山风景名胜区之九莲山弥勒峰南麓,背山面溪,朝东偏南。寺东面的五老峰与河南篙山的五乳峰维妙维肖,少林溪的流向亦与北少林寺旁的少阳溪相同。   从寺址地形上看,从少林尾经少林石路,过少林桥,进入山门,有九个层次分明的大阶地,寺院依山起势成阶梯式建筑,前后进深180米,主座及两厢附廊宽达68米,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寺院建筑群十分浩大,寺内有极为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用特制的瓦筒安装的供水设施,其四周还筑有防火墙,墙外还有附属建筑物,极为雄伟壮观,是一座高规格的大型禅宗寺院。在寺院西南角约百米处,有800多平方米的马厩,相传系当年和尚圈马之地,至今村民仍称该处为马房。另外,在少林寺南面约300米处有一座小山坡,为当年和尚放马的地方,因马群常遭虎豹伤害,称为虎咬马山坡。   嵩山风景名胜区福清少林寺遗址,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批准,从1995年7月起由福建省和福州市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少林寺文物,充分验证该遗址就是史籍记载的少林寺。
长乐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位于福建省长乐市区,长乐市区中心有一座小山,因古时位于县城南面而名南山。山上有一座公园,原名“南山公园”,始建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公园历经宋元明数代营建,特别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风期间,全面整建,亭、台、楼、阁、塔、寺等建筑众多,成为佛、道教者朝拜圣地。园内树林苍翠,草木葱茏、环境优美。塔、馆、亭、廊依山势而建,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郑和公园园内的三峰塔为中国名塔之一。塔身八角七层,仿楼阁建筑,石构,高27.4米,塔壁刻有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三峰塔原名“圣寿宝塔”,始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年),政和丁酉年(1117年)落成。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登塔察看港口时知该塔为宋徽宗祝寿而建,颇为不悦,说赵佶乃昏君,被金人所俘丧身北国,遂题改塔名至今。据《长乐县志》载,郑和下西洋中多次“奉施喜舍”修建该塔及塔旁的“三峰塔寺”。三峰塔是当年郑和登塔俯瞰其停泊太平港庞大船队的了望塔,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   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风时,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奏请明成祖恩准在长乐南山塔东面的三峰塔寺旁,建造一座雄伟壮观的“天妃宫”,为船队官员祈报和谢神之处。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天妃移祀吴航头附近新建的“天后宫”,而把原南山天妃行宫改为“吴航书院”。书院毁于抗日战争。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开航580周年,政府拨款在“天妃宫”和“三峰塔寺”旧址上兴建郑和史迹陈列馆。南山公园亦改为“郑和公园”。   馆藏珍贵文物《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亲自撰文镌立的石碑。碑文楷书计1177字,详载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年)间,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经过与第七次下西洋任务,是研究我国明代海外交通史及中外交往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长乐显应宫 显应宫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仙岐村,又称大王宫、妈祖庙。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距今已有860多年历史。几百年间,显应宫数度重修。据出土的碑文记载,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大约在清光绪年间也就是100多年前,由于一场风暴海啸之类的特大天灾袭击,显应宫随同邻近的村舍,一夜之间被风沙掩埋在地下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若干年后,人们在这里又建起了村庄,村的名字叫“仙岐”,却没人知道显应宫及其“仙人”们就在村庄的地下。   日,福建日报登载了国务院批准建设长乐国际机场的消息。事隔一日,机场所在地仙岐村的一位村民在村居中的一块沙丘挖沙,挖着挖着,竟然挖到了一堵墙!上级政府获悉后迅速派人指导现场挖掘。半个月后,沙丘变成了多尊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的泥塑神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掘的数量最多,群体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泥塑神像群。同时出土的还有20多件陶瓷器皿、石碑、匾额以及部分古币、砚台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清朝嘉庆皇帝颁赐的匾额,虽然边缘已腐烂,但“愿愈应”三个御笔亲书依然清晰可见。   经文物专家考证,这里就是有800多年历史的显应宫。从《长乐县志》查知,显应宫曾被列为县内十五都的名胜古迹。当时显应宫俗称大王宫,因偏殿祀有妈祖神像,又称天妃宫。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香火鼎盛不衰。那些神像属大王殿、妈祖殿、临水夫人殿、巡海大臣殿与马将军殿。专家断定,已发掘的遗址仅是显应宫的后宫部分,前宫尚埋在邻近十余户农舍之下。足见当年显应宫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人们看到的显应宫,是根据古建筑专家规划设计重建的,分地面新宫和地下古宫两个部分。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5600平方米,保留原遗址旧标高,作为地下宫,原有神像、柱础、神龛等按旧定位保护,以供研究和观赏。地面部分总平面布局以中轴线左右对称,采用传统的庭院殿堂形式。前立照壁,依次建有牌坊、山门、将军殿、天妃殿、大王殿,天井左右为钟鼓楼,后院两边角楼相峙,两翼配殿附龙,回廊绕院,主次分明,格局有序,气魄宏伟。第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有花圃、停车场及综合楼等,目前正按规划设计施工中。显应宫各尊神像及其基座均保留原位不动。
长乐琴江满族村(三江口水师旗营) 琴江满族村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位于闽江南岸,与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江相望。距长乐市区4公里,闽江口15公里。流经这一段的闽江宛如一把古琴,故名琴江,为古代控马江卫省城的重要港口。清雍正六年(1728年),镇闽将军阿尔赛奏请朝廷从老四旗中抽调513名官兵携眷进驻琴江,围地筑城,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这是当时全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比马尾的福建水师还早151年。水师旗营布局相似太极八卦,故又称“旗人八卦城”。辛亥革命后,水师旗营逐渐成为一个居民小镇。   据琴江志载,林则徐多次来到琴江,江滨照壁曾书林公墨宝“海国屏藩”。萨镇冰为贾氏海军世家墓园题写“江城海域”碑刻至今犹存。琴江的“福州三江口水师”是中国海军的摇篮。琴江水师最辉煌的一页是参与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抗击侵略者。统领黄恩录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率部奋勇杀敌,600名官兵中壮烈牺牲100多位。后人奉旨在村中敕建“忠魂堂”,设置烈士灵牌。至今每年七月初三举行公祭活动,琴江满族村村民们自发来到江边放送水灯,剪纸焚香,祭奠先烈英灵。   琴江村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洋务运动后,水师旗营中青年人纷纷投入船政学堂,毕业后成长为中国海军的栋梁之材,其中将级3名,上校级4名。如与萨镇冰深交的民国海军少将贾勤。近代的如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曹维廉,我国海商法奠基人黄挺枢教授,荣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的指墨山水画家李育中等。   琴江满族村村民每人都会三种语言:普通话、福州话和满族“旗下话”。村里有一种名叫“台阁”的民间文娱活动,由旗人祖先从北方带来,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琴江还是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出太平港口转舵出海之处,村附近有郑和修建的云门寺和妈祖庙。琴江地理区位优越,水陆交通方便,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开发以满族风情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前景广阔。琴江全体满族同胞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刨美好的未来!
福清弥勒岩风景区 弥勒岩风景区,因景区内一樽巨大的立体花岗岩弥勒佛石造像而得名,位于福清市海口镇北1公里,距市区10公里,景区规划保护范围4平方公里。   弥勒岩风景区主要景观有弥勒佛、瑞岩寺和摩崖石刻等。弥勒佛石造像建于1341年,成与1369年,高9米,宽8.9米,厚约8米,是依整块岩石自然形态就地凿成。石佛盘腿坐地,坦胸露脐,腿、腰上还雕有三尊小罗汉;造型匀称,线条流畅,型神兼备;其石质、规模和雕工艺术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是全国最大的立体石弥勒佛坐像,1996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岩山有岩洞千姿百态,山上更有宋、元、明、清历代许多名人摩崖石刻约100多处,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驻军于此,留下了许多抗倭的历史印!明朝宰相叶向高曾在次读书,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瑞岩寺始建于1222年,毁于南宋,重建于明洪武初年;1981年列为县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海外华侨投资一千多万修复一新。   弥勒岩风景区环境典雅精致,历史文化沉淀浓厚;景区交通便利,是周末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Pages: ( 6 total )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3.276823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历史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