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浓度为9克每升,nacl溶解度为100毫升实验步骤及内容流程图

当前位置:
>>>为了将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分离,并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为了将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分离,并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最初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根据流程图回答: (1)沉淀B化学式是&&&&&&&&&&&&&&&&,试剂甲是&&&&&&&&&&&,滤液C中溶质成分有&&&&&&&&&&&&&。(2)步骤Ⅱ加入Na2CO3溶液后,分离出沉淀B的实验操作名称是&&&&&&&&&&&&&&。(3)根据以上方案得到NaCl固体测定含有杂质,同学们通过分析后对上述方案作出改进:在步骤Ⅴ滤液C蒸发结晶之前,先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既能除去所含杂质,又能有效防止新杂质的引入,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为测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同学们分别提出了如下两个数据测定方案。方案1:称量混合物A的总质量和干燥的沉淀B或CaCl2固体的质量,并进行计算;方案2:称量混合物A的总质量和实验改进后所得纯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并进行计算。请你判断:上述所选称量数据不合理的是&&&&&(填:“方案1”或“方案2”)。理由是&&&&&&&&&&&&&&。
题型:推断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CaCO3&&&稀盐酸(HCl)&&&&NaCl、Na2 CO3(2)过滤(3)Na2CO3+2HCl→2NaCl+H2O+CO2↑(4)方案2&&&&方案2实验改进后所得纯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试题分析:此题属于框图式兼叙述型的推断题,解题时应根据实验的过程,结合实验过程的现象加以分析,在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发生了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故沉淀B就是碳酸钙,不难分析出试剂甲应是稀盐酸,溶液D即CaCl2溶液,而滤液C除了有NaCl外,还有过量的Na2CO3(1)沉淀B化学式是:CaCO3,试剂甲是稀盐酸(HCl),滤液C中溶质成分有:NaCl、Na2CO3(2)分离出沉淀B的实验操作名称是:过滤(3)因为滤液C中含有NaCl、Na2CO3,故为了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应加入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4)所选称量数据不合理的是方案2,因为实验改进后所得纯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为了将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分离,并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主要考查你对&&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酸的性质碱的性质
中和反应:(1)定义: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实质: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作用生成水的过程。&概念理解:①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Fe2O3+6HCl==2FeCl3+3H2O不是中和反应②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二者的关系是复分解反应包含了中和反应。 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外观现象【H2SO4+ Ba(OH)2==BaSO4↓+2H2O除外】。探究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以HCl和NaOH反应为例): 1. 指示剂法。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2. pH试纸法。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多次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 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3. 热量变化法。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中和反应的应用: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人适量酸性或碱性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性,以利于植物生长。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显酸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人们通常向土壤中撒适量熟石灰中和其酸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工厂里排出的废水有一些显酸性或碱性,直接排放会对水体和环境造成污染。通常在排出的废水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或酸性物质中和。如:废水中含有硫酸可向其中加人适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Ca(OH)2==CaSO4+2H2O。 ③用于医药人体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甚至会产生胃病,通常服用呈碱性的物质来消除症状,如氢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Cl+Al(OH)3== AlCl3+3H2O。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后,可在患处涂上显碱胜的物质,如:NH3·H2O。定义:化学上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完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的通性: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跟活泼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比氢强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酸+金属=盐+氢气 例:2HCl+Fe=FeCl2+H2↑ (3)跟碱性氧化物反应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3H2SO4+Fe2O3=Fe2(SO4)3+3H2O (4)跟某些盐反应酸+盐→新酸+新盐 H2SO4+BaCl2=2HCl+BaSO4↓ (5)跟可溶性碱发生中和反应酸+碱→盐+水 2HCl+Ba(OH)2=BaCl2+2H2O常见酸的性质: (1)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混合物。纯净的盐酸是无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工业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带有黄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立即产生白色酸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水蒸汽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酸雾。 (2)硫酸是一种含氧酸,对应的酸酐是SO3。纯净的硫酸是没有颜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易挥发。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除去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三大特性: ①吸水性: 浓H2SO4吸收水形成水合硫酸分子(H2SO4·nH2O),并放出大量热,所以浓硫酸通常用作干燥剂。 ②脱水剂: 浓硫酸可将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水分子的构成(H:O=2:1)夺取而使有机物脱水碳化。纸、木柴、衣服等遇浓硫酸变黑,这就是因为浓硫酸的脱水性使其碳化的缘故。 ③强氧化性: &&& 在浓硫酸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是H2SO4分子而不是H+,H2SO4分子具强氧化性。&&& 浓硫酸可使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后面的一些金属溶解,可将C、S等非金属单质氧化,而浓硫酸本身还原成SO2。但是,冷的浓硫酸不能与较活泼的金属Fe和Al反应。原因是浓硫酸可以使Fe和Al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里面的金属与浓硫酸继续反应,这种现象在化学上叫钝化。由于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我们往蔗糖上滴加浓硫酸,会看到蔗糖变黑并且体积膨胀。又由于浓硫酸有吸水性,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往浓盐酸中滴加浓硫酸会产生大量酸雾,可用此法制得氯化氢气体。 (3)硝酸也是一种含氧酸,对应的酸酐是N2O5,而不是NO2。 &&&& 纯净的硝酸是无色的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能挥发。打开浓硝酸的瓶盖在瓶口会产生白色酸雾。浓硝酸通常带黄色,而且硝酸越浓,颜色越深。这是因为硝酸具有不稳定性,光照或受热时分解产生红棕色的NO2气体,NO2又溶于硝酸溶液中而呈黄色。所以,实验室保存硝酸时要用棕色(避光)玻璃试剂瓶,贮存在黑暗低温的地方。硝酸又有很强的腐蚀性,保存硝酸的试剂瓶不能用橡胶塞,只能用玻璃塞。 &&&&& 硝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不管是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硝酸能溶解除金和铂以外的所有金属。金属与硝酸反应时,金属被氧化成高价硝酸盐,浓硝酸还原成NO2,稀硝酸还原成NO。但是,不管是稀硝酸还是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都没有氢气产生。较活泼的金属铁和铝可在冷浓硝酸中钝化,冷浓硝酸同样可用铝槽车和铁罐车运输和贮存。硝酸不仅能氧化金属,也可氧化C、S、P等非金属。 浓H2SO4为什么能做干燥剂:因为浓H2SO4有强烈的吸水性,当它遇到水分子后,能强烈地和水分子结合,生成一系列水合物。这些水合物很稳定,不易分解,所以浓H2SO4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能吸收多种气体中的水蒸气,实验室常用来干燥酸性或中性气体。如:CO2,SO2,H2,O2可用浓H2SO4干燥,但碱性气体如:NH3不能用浓H2SO4来干燥。 为什么浓H2SO4能用铁槽来运输:当铁在常温下和浓H2SO4接触时,它的表面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能阻止浓H2SO4;对铁的进一步腐蚀,这种现象叫钝化。 活泼金属能置换出浓H2SO4中的氢吗?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活泼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浓H2SO4和稀H2SO4的性质不同,活泼金属与浓H2SO4反应时,不能生成氢气,只能生成水和其他物质,因为它具有强氧化性。&敞口放置的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的变化:
胃酸:在人的胃液里,HCl的溶质质最分数为0.45%— 0.6%,胃酸是由胃底腺的壁细胞分泌的。它具有以下功能:(1)促进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使蛋白质在人体内容易被消化,吸收;(2)使二糖类物质如蔗糖、麦芽糖水解;(3)杀菌。酸的分类和命名 1.酸根据组成中是否含氧元素可以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如:盐酸(HCl)属于无氧酸,硫酸(H2SO4)、硝酸(HNO3)属于含氧酸。 2.酸还可以根据每个酸分子电离出的H+个数,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如:每分子盐酸、硝酸溶于水时能电离出一个H+,属于一元酸;每分子硫酸溶于水时能电离出两个H+,属于二元酸。 3.无氧酸一般从前往后读作“氢某酸”。如:HCl读作氢氯酸(盐酸是其俗名),H2S读作氢硫酸。 4.含氧酸命名时一般去掉氢、氧两种元素,读作 “某”酸。如:H2SO4命名时去掉氢、氧两种元素,读作硫酸,H3PO4读作磷酸。若同一种元素有可变价态,一般低价叫“亚某酸”。如:H2SO3读作亚硫酸,HNO2读作亚硝酸。碱的定义:碱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碱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可用通式R(OH)n表示。从元素组成来看,碱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属于碱。除这两种碱外,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的氢氧化铝[Al(OH)3)。 (2)晶体(固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表而潮湿而逐步溶解的现象叫做潮解。氢氧化钠、粗盐、氯化镁等物质都易潮解,应保存在密闭干燥的地方。同时称量 NaOH固体时要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防止 NaOH固体潮解后腐蚀天平的托盘。 (3)熟石灰可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碱的通性
常见的碱有NaOH、KOH、Ca(OH)2、氨水的特性:①氢氧化钠(NaOH)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这是因为它有强腐蚀性。NaOH是一种可溶性强碱。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作碱性气体(如NH3)或中性气体(如H2、O2、CO等)的干燥剂。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固体。NaOH溶液可以腐蚀玻璃,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的玻璃塞,只能用橡胶塞。 ②氢氧化钙[Ca(OH)2]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Ca(OH)2也有腐蚀作用。Ca(OH)2与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常用于检验CO2。 Ca(OH)2+CO2=CaCO3↓+H2O Ca(OH)2能跟Na2CO3反应生成NaOH,用于制取NaOH。反应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③氨水(NH3·H2O)是一种可溶性弱碱,NH3溶于水可得氨水。有刺激性气味,有挥发性。将氨气通过盛放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氮气、水和铜,其反应方程式为: 2NH3+3CuO=(加热)=3Cu+N2↑+3H2O,说明氨气具有还原性。此外,KOH、Ba(OH)2也是常见的可溶性强碱。不溶的碱大多是弱碱,如:Fe(OH)3、Cu(OH)2等。他们的共同性质是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比较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比较
几种碱的颜色和溶解度
概念性质的理解①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要防止沽到皮肤.上或洒在衣服上。如果不慎将碱液沽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②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而氧化钙溶于水放热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化学变化;生石灰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③由于NaOH易潮解,同时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变质,所以NaOH必须密封保存。④保存碱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胶塞、不能用玻璃塞,以防止长期不用碱溶液,碱溶液腐蚀玻璃造成打不开的情况。⑤只有可溶性碱溶液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但不溶性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Mg(OH)2中滴加无色酚酞,酚酞不变色。 ⑥盐和碱的反应,反应物中的盐和碱必须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难溶物、气体或H2O。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碱不稳定,分解为NH3和H2O。 ⑦碱与酸的反应中碱可以是不溶性碱,如 Cu(OH)2+H2SO4==CuSO4+2H2O。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鉴别:NaOH与Ca(OH)2的水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故鉴别NaOH和Ca(OH)2不能用指示剂,通常情况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鉴别NaOH和Ca(OH)2 方法一:通入CO2气体,NaOH溶液与CO2气体反应后无明显现象,但Ca(OH)2溶液即澄清石灰水与 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方法二:滴加Na2CO3溶液或K2CO3溶液,NaOH溶液与K2CO3,Na2CO3溶液不反应,但Ca(OH)2溶液与 Na2CO3、K2CO3溶液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Ca(OH)2+ Na2CO3==CaCO3↓+2NaOH,Ca(OH)2+K2CO3 ==Na2CO3+2KOH。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将二氧化碳气体直接通人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很难直接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要判断二氧化碳气体确实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 (1)检验产物的方法:验证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检验碳酸根离子是否存在。通常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是: 方法1:取样,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方法2:取样,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上述两种方法其实也可以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而且方法I还可以用于除去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2)改进实验装置,通过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如:
碱的命名:一般读作氢氧化某,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变价金属元素形成的碱,高价金属碱读作氢氧化某,如Fe(OH)3读作氢氧化铁,低价金属碱读作氢氧化亚某,如Fe(OH)2读作氢氧化亚铁。氨水:氨气的水溶液俗称氨水,主要成分是NH3·H2O,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浓氨水能挥发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NH3。氨水显碱性,能使指示剂变色。氨水的组成中含有N元素,因此可通过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来制氮肥,其本身也是一种氮肥。在化学实验中一般可用浓氨水做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发现相似题
与“为了将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分离,并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609118197928686729039123262715018算出配制质量浓度为9克每升NaCl溶液100ml所需NaCl多少克?_百度作业帮
算出配制质量浓度为9克每升NaCl溶液100ml所需NaCl多少克?
算出配制质量浓度为9克每升NaCl溶液100ml所需NaCl多少克?
1升=1000ml,因此设所需x克Nacl,则9/1000=x/100解得x =0.9克所以是0.9克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用NaCl固体(含有的杂质CaO)来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实验的流程图如下:请回答:(1)写出适量HCl加入到溶液B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2)操作2的名称是过滤,在溶液A中加入过量碳酸钠的目的是充分除尽溶液中的氢氧化钙.(3)若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5%的氯化钠溶液,除了用到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搅拌加快食盐溶解速率.(4)如果配制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低于5.5%,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用量筒量取水时错误,如取水时仰视读数、烧杯中有水.(任写一个)【考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原理分析;(2)根据过滤操作的适用范围分析,根据除杂时所加试剂的原则分析;(3)根据玻璃棒的作用分析;(4)根据配制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低于5.5%可能是水多了或者是氯化钠少了进行解答.【解答】解:(1)Na2CO3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H2O+CO2↑;(2)把碳酸钠加入A溶液中后,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要把碳酸钙除去,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所加碳酸钠一定要足量,以便把A中的氢氧化钙除完;故答案为:过滤;充分除尽溶液中的氢氧化钙;(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用到的仪器有: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食盐溶解速率;故答案为:玻璃棒;搅拌加快食盐溶解速率;(4)称量NaCl的操作错误,如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用量筒量取水时错误,如取水时仰视读数、烧杯中有水;氯化钠中混有杂质都可能配制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低于5.5%.故答案为:用量筒量取水时错误,如取水时仰视读数、烧杯中有水.【点评】该题目是根据实验流程图来分析问题,所以做这类题的关键是理清实验流程图.除某溶液中的杂质时所加除杂试剂一定要过量,以便把溶液中的杂质除完,但最后还需要把所加试剂也要除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 难度:0.65真题:2组卷:0
解析质量好中差当前位置:
>>>用含有少量CaCl2的NaCl固体,配制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实验步骤如..
用含有少量CaCl2的NaCl固体,配制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实验步骤如下图:
(1)加入的X为 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加入的Y为 _______ .(2)若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请你填写好标签 _________ .(3)若需要5%的氯化钠溶液200克(密度为1.02克/厘米3),则应量取上述溶液(密度为1.05克/厘米3)_________(精确到0.1).
题型:实验题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1)Na2CO3(名称化学式均可);CaCl2+Na2CO3==CaCO3↓+2NaCl;HCl(或写盐酸)(2)(3)95.2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用含有少量CaCl2的NaCl固体,配制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实验步骤如..”主要考查你对&&溶液的配制&&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溶液的配制
知识梳理: 1 、固体 + 水 ①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②实验器材:托盘天平 + 药匙(或镊子) ;合适的量筒 + 胶头滴管;烧杯 + 玻璃棒 ③注意事项:计算、称量和量取都要准确,溶解时固体要溶解完全 2 、液体 + 水 ①实验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②实验器材:合适的量筒 + 胶头滴管;烧杯 + 玻璃棒 ③注意事项:计算、量取都要准确,同时需要两种不同规格的量筒 配制溶液的步骤:(1)用溶质和水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等。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药品→量取水→搅拌溶解a.计算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b.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溶质,倒入烧杯中;c.把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溶解;d.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的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③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变化的因素a.称量时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放错,如止确称量5.8gNaCl,应在右盘放置5g砝码,再用0.8g游码,若放错位置,将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则实际称量NaCl的质量为5g-0.8g=4.2g,这样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b.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读取示数错误,读取示数时仰视读数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大于理论值,将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读取示数时俯视读数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小于理论值,将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大;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洒落到外面或未倒净,将导致溶液溶质质最分数偏大;d.所用固体不纯,将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e.计算错误可能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配制溶液时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原因:在配制一定质量和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的情况。1.&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①从计算错误角度考虑:水的质量算多了,溶质的质量算少了;②从用托盘大平称量的角度考虑:天平读数有问题。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左盘放纸片但右盘没有放纸片,调零时,游码未拨回“0”刻度等;③从用量筒量取液体的角度考虑: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了;④从转移药品角度考虑:烧杯不干燥或烧杯内有水,量筒中的液体溶质未全部倒人烧杯中;⑤从药品的纯度角度考虑:溶质中含有杂质 2. 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①称量时,所用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油污;②量取溶剂时,俯视读数了。综合配制溶液的计算利用:所提供的信息可选取多种方案配制所需的溶液。如现有KCl固体、蒸馏水、5%的KCl溶液、15%的KCl溶液,配制100g10%的KCl溶液,其方案有:
发现相似题
与“用含有少量CaCl2的NaCl固体,配制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实验步骤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60162315445447174004165378278724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2)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填序号).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③称量&& ④计算(3)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填名称).(4)小倩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倩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倩操作中的错误是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她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12g.(5)小民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水的密度约为1g.cm-3)18%.(6)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下: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加快粗盐溶解.2)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Na2SO4(填化学式,下同),第⑥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NaOH、Na2CO3.3)第⑤步“过滤”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2、CaCO3、BaCO3(填化学式).4)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会引入新杂质KCl.
解:(1)由图示可以看出,该仪器为烧杯,故答案为:烧杯;(2)配制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故答案为:④③①②;(3)该图表示配制溶液全过程需用的所用仪器,称量使用托盘天平、量筒,溶解时还会用到烧杯和玻璃棒,故答案为:玻璃棒;(4)由图示可以看出托盘天平的使用错误,物码放反了,由正确称量:“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得出:药品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15g-3g=12g,故答案为: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12;(5)由图示中所示数据可得,每小格所表示的质量为1mL,水的体积为82mL,再由水的密度1g/mL,由公式m=ρV得出水的质量为:82mL×1g/mL=82g,由托盘天平中砝码与游码的质量可知,该实验欲称药品质量为:10g+5g+3g=18g,溶液质量为:82g+18g=100g,由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8%,故答案为:18%(6)1)、2)、3)①粗盐提纯的第一步是溶解,搅拌时要用到玻璃棒,以加快粗盐溶解.②加入过量BaCl2溶液,与Na2SO4发生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NaCl;③加过量NaOH溶液,与MgCl2发生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氯化钠;④加过量Na2CO3溶液,与CaCl2和①中过量BaCl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BaCO3沉淀和氯化钠;⑤过滤,滤出前面生成的沉淀及泥沙;⑥加适量盐酸,与③中过量NaOH溶液和②中过量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⑦蒸发、结晶,得到精盐.4)若用氢氧化钾代替氢氧化钠则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钾.故答案为:(1)烧杯&& (2)④③①②(3)玻璃棒&& (4)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12&&& (5)18%(6)1)加快粗盐溶解;&&&& 2)Na2SO4,NaOH、Na2CO3;&&& 3)CaCO3、BaCO3;&&&&&& 4)会引入新杂质KCl.(1)认识常见的仪器;(2)依据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对照选项进行解答;(3)先由图示判断该步是什么操作,再由操作判断所用仪器,最后确定所缺仪器;(4)依据托盘天平的使用判断操作正误,由正确称量:“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得出物码放反的计算公式,进而得出实际质量;(5)由图示中所示数据计算每小格所表示的质量,进而得出正确结果,由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求出所需结果.在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关键是找准实际氯化钠的质量,而不是所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6)粗盐中的MgCl2、CaCl2、Na2SO4都溶于水,要想将杂质除去必须将MgCl2、CaCl2和Na2SO4转化为沉淀,连同泥沙一起过滤除去1)根据溶解中玻璃棒分析作用;2)从加入的物质中的离子角度分析;3)从④步前的溶液中的离子角度分析;4)可以从复分解反应得原理以及加入的物质引入的离子角度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验步骤流程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