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一了,开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还是很好的,一个假期就这样慢慢长大了,着急啊。

(10分)平时成绩优秀的小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整个寒假她都一言不发,开学后一直是个“闷嘴葫芦”。阅读小静的事例,回答以下问题:(1)小静出现了什么心理现象?(2分)(2)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什么危害?(2分)(3)你认为小静该如何帮助自己走出困境?(6分)
(1)出现了心理闭锁,不愿与他人沟通的现象(2分)(2)如果处理不当,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1分),使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任其发展下去会形成有缺陷的人格(1分)。(3)(6分,1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①要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②主动与他人沟通,大胆向别人倾诉③积极参加集体文娱活动④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方式进行倾吐、宣泄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我考砸了,对于我来说这个成绩相当不理想,我本是一个学习较好的孩子,在班一直担任学习委员,但这次的期末成绩,让我从班里的前十一下子降到了倒数后20,我很难过,一写起作业,就会想起那惨不忍睹的考试,我本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努力学习,但一学就会想起那不好的成绩,我怕爸爸妈妈会“吃”了我,更重要的是,我在班里抬不起头来,我该怎么办啊,这次的成绩我一直没敢告诉爸妈.我该怎么办,
  我也有过你这种经历,不过经过调整我现在都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那.  这是你升入初中的第一次考试,不管再严厉的父母都不会过多的责备你,因为你的路还很长,他们给你的更多的是鼓励.我就以我的经验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  首先,你应该调整你的心态.这只不过是一次考试而已,他只能说明你最近的学习成果不怎么明显,可是这决定不了你的未来.不要觉着别人都看不起你,就算有人看不起你,那也只是暂时的,因为你还有机会来弥补.考试出来差成绩我们必须接受,伤心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伤心之后并不是一直的堕落.一定的伤心会给你带来动力的.伤心结束之后就该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的成绩会下降的这么快,最有用的就是反省自己.  反省之后就是行动了.假期肯定是有期末作业的.其实我觉着对于初一的孩子,在假期只要把期末作业认真完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多预习或者复习之类的.  我想给你开学之后的学习提几点意见.  我想你们应该没有晚自习吧?如果没有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回家写完作业就玩,但是这样是不可以的.想着我上初中的时候,只要是回家写完字就玩,考试肯定考不好的.接受教训,我回家写完作业都要复习预习到十点左右,其实那时候已经很晚了.我更强调的是复习,经过这样不断的努力以及坚持,我从很差的成绩跳到了班级第四名.  另外,就是找一名竞争对手,一名就够了.我当时的竞争对手就是住在我家楼下的朋友,我们每天在一起.他就是我的目标.因为他的成绩比我的好很多,每次考完试爸爸都拿他和我比,其实我也挺厌烦的,但是没有办法,我能摆脱厌烦的唯一办法就是超过他.所以平时我都盯着他做什么,我一定要比他做的好做的多.就这样,最后,我远远的超过了他  真的,提高成绩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断的努力,坚持,才可以胜利.  送给你一句我的初中老师送给我的话,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你的孩子为什么考不了高分
阚兆成的博客
你的孩子为什么考不了高分
&文/杜君英
当下,好像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分数更能牵动家长的心了,对于妻子而言,老公拿回家的钞票远不如孩子拿回的成绩单更重要。不得不说,孩子的成绩,已经成了决定家庭幸福系数的主要因素——孩子得了高分,妈妈会兴高采烈地做一桌好菜,爷爷的胡子里也满藏笑意;考得不好,家里的气氛马上沉闷起来,那俨然雾霾天了。
无数家长在想,我的孩子为什么就是考不了高分呢?他们绞尽脑汁,想得脑袋都疼,也没能想出个所以然。而作为老师,我们何尝不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考个好分数呢?事实很残酷,在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标准的今天,总有学生考进前10名,也总有学生考到后10名。
夜深人静闲暇无事的时候,我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都是我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连任课老师都是一样,考试分数为什么差别就那么大呢?我想到了几个主题词:
天资 习惯 意志
不得不承认,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不管多难懂的数学题,多难背的文言文,多难记的英语单词,人家眉头一皱就心中有数了;也有的孩子无论如何也背不过那看似并不复杂的英语单词,弄不懂那复杂的数学公式,背不过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有个上课老是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孩子,很是让老师们头疼,在向我告状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只要他不影响别人,就随他去吧。结果,在接下来的一次重大考试中,人家的数学考了个120分。数学老师拿着那张卷子,老长时间合不上嘴巴,似乎在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这之前,我通过家长了解到,那些老师不厌其烦讲来讲去的数学题,人家早就了然于心了。其聪明如此,只有用“天资”来解释了。
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习成绩突出同学,依靠的是良好习惯和坚强的意志。
●上课铃响,老师在黑板上写好了题目,导入已经结束,三五分钟过去了,不信,你下去走走看看,仍旧有同学没有拿出课本和笔记本,在低着头翻找桌洞里那一团乱麻。此时,即使提问他哪怕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引得大家一阵哄笑——这是从小没有养成“预备”的习惯。
再看看那些早就养成了“预备”习惯的孩子。预备铃一响,她们就差不多从厕所里出来了,看一眼课程表(也许,其实,他们早就记住了每一天的每一节课),回到座位,拿出该科的课本、文具等有关物品,从思想到物质均已做好准备,等待上课铃响老师进门。他们端坐着,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聆听着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环节的关键。他们可以回答出老师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等到下课铃响,所有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我详细地观察过那些成绩突出的同学的听课状态,他们神情专注,目光紧紧盯着老师,盯着黑板,积极举手发言,并不时地在书上或者本子上写写记记。他们也有疲惫的时候,但绝不趴在桌子上或者交头接耳,他们有让自己保持清醒状态的办法,有的主动站起来,有的使劲摇摇头,还有的用手拍拍自己的脑袋。他们很在乎,如果有不太懂的问题,他们绝不放过,不把问题解决,好像饭也吃不下,课间,或者找他们商量,或者去问老师,直到弄懂为止。
一个教室里总有几位(甚至是十几位)“活跃分子”,上课不久就坐不住了,他们有的眼睛盯着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人在教室,心早就不知道分到哪里去了;有的经不住窗外一点动静的诱惑,即使飞过一只小鸟驶过一辆汽车,抑或是一点声响,都可以转移他们的全部注意力,如果有一只麻雀从窗户里飞进教室,那他们可就兴奋起来了,唯独,一听讲,马上就或者神情倦怠,或者交头接耳。他们每节课都有知识的盲点,但哪里在乎呢?往往一下课,“嗖”的如箭一般就飞出了教室。
●写作业,从质量而言,那差别是很大的。具有良好作业习惯的同学,会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即使是比较简单,他们也一丝不苟。可以说,一丝不苟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明白,注意细节是取胜的法宝。拿作文来说,他们工整书写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按照要求,写够字数,对每个词语仔细推敲,更不要说对立意、内容、修辞、手法的斟酌。作业发下来以后,他们对每一道错题,都紧皱眉头,一定弄清楚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并且保证,今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也很有一些同学,作业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负担,不管留的多与少,他们都以排斥的心情待之,就像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无论那人怎么做,做什么,均不合吾意。迫于老师的压力,无可奈何不情愿翻开作业本,质量从何谈起?字迹潦草,漏洞百出,有的居然直接就把选择题的答案写了上去,我才懒得去弄清楚为什么选“A”而不选其他呢,有那功夫玩会儿多好!作业发下来,满是红红的叉叉,可他们哪里在乎呢?大有虱子多了不怕咬的架势。试想,成绩从哪里来?
●成绩较好的同学大都主动举手。就学习效果而言,举手与不举手是大不一样的。积极思考举手示意的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进行了快速而认真的思考,心中大致有了答案才自信地举手等待老师的提问,即使没有叫到自己,他也会将别的同学的发言与自己进行比较,完善自己的答案。在举手前后等待回答的不长时间里,他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运转状态,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实质已经了然于心。一旦老师叫到了自己,那他就又得到了口头表达的机会,当他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众回答以后,实际上,他的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了训练。
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不是身体是脑力,有意思的是,脑子越用越灵,越懒越钝。再来看看那些不举手的同学,他们虽然与积极举手的同学坐在一个教室里听同一个老师讲课,但因为他们常时间出于被动状态,对问题的领悟和掌握与举手的同学自然相去甚远,久而久之,考不出一个理想的分数也就是必然的了。
●毋庸置疑,学生是一个最辛苦的团体,许多行业,休息就是休息了,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处理家务,走亲访友,外出旅行,游戏娱乐,唯独学生不可以,周末休息或者寒暑假,学校都要布置作业,有时,量还很大。在这里,我没有责备学校留作业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对待节假日作业的态度的不同,拉大了同学之间分数的距离。
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会根据各科作业的数量合理安排时间。拿周末来说,放假的那个晚上做什么作业,第二天早晨什么时间起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头一天做什么,第二天做什么,都心中有数,有的还要写在纸上,完成一项划去一项。由于对时间进行了统筹安排,他们既高质量的完成了假期作业,又给自己留出了适当的玩的时间——他们看起来很是阳光呢!
真的有不少同学,一走出校门,就把什么作业放到脑后去了,他们必先释放在学校积累了抑郁之气,尽情地玩耍游戏,或者找同学聊天,或者拿起手机报复性地上网。等到开学的前夕,才想起来作业还没有做(或者还没有完成),于是猛补。但是,时间紧任务重,哪里补得了啊!于是,开抄!至于为什么等于8而不等于1,为什么答案是D而不是C,随它去吧!就这,也还是不能完成,至于书写,有的字早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念什么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比的是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意志。面对那些难题,就像面对一座座山,要爬上去,必须得付出努力。爬山,靠的是体力和意志;学习靠的是脑力和意志。除去父母给的天资不说,优秀成绩的取得,凭借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合格的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
考试结束后,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快就出来了。孩子的分数,家长们怎么看呢?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成绩的优劣而呈示出喜忧不同的态度;但对于视孩子分数为命根的家长来说,就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甚至采取或奖或罚的行为。究竟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呢?
  观点1. 不关注结果,只欣赏过程
  有网友说: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我历来是不关注的。我很佩服儿子,他是一个出色的孩子,我看他写的作业,考的试卷都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他写的数学卷子特别干净、整洁,我经常把这样的试卷当作书签。儿子喜欢阅读,写的文章既生动有趣,又充满了真情。所以,我不关注结果,只欣赏过程。我感受着儿子的成长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一个在非常宽松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充满了创造性的孩子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是无以言表的。他无需家长的督促,他会自我教育,自我关注学习成绩。在谈到该如何面对期中成绩时,儿子说:“几乎每个学生在考砸了以后都会很伤心,可是老师还要批评,有些家长回家再骂一顿,那就太倒霉了。”是啊,当孩子真的没有考好而受到老师的奚落、受到同学的嘲笑时,我们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落井下石,而应该敞开宽广的怀抱,给孩子一些安慰。
  观点2. 儿子在妈妈眼里总是最优秀的
  还有网友说:我的儿子在一所小学六年级上学,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特别是儿子的数学成绩更是让我不敢恭维。说出来惭愧,在儿子班里那个经常被数学老师请家长的人肯定是我的儿子,而那个被请的家长肯定是我。
  曾经有一位知名的心理咨询师问我,你给儿子的将来定的目标是什么?我回答说,只要他能够养活自己就足矣。出乎意外地是得到了她的称赞,说我是众多家长中唯一一个回答得让她感觉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在专家眼里的“正确”确让很多人看上去很不理解。
  儿子喜欢看书,我就不顾别人说儿子会“不务正业”之嫌,给他买了大量的课外书阅读;儿子对数学不是很感兴趣,于是,我有时也会底气不足地对儿子说,其实妈妈小的时候数学也不是太好……也许就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儿子自己也好像对成绩好坏不是太重视吧。但是如果让我说心里话,我还真是对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看重,我认为成绩只能衡量孩子水平的一方面,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还有很多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又到了孩子们期中考试的时候了,又到了要检验孩子们这半年是不是认真学习的时候了。在这里,我要借这个机会告诉我的儿子,只要你努力了,不管成绩怎样,你在妈妈眼里都是最优秀的。
  观点3. 考试分数是孩子的隐私
  我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四年以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接送孩子的时候,常常有家长向我讨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总是把孩子的学习当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的考试分数也当成孩子隐私的一部分。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我除了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可以随时提出来,妈妈会很高兴帮你”以外,我并不多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包括从来不问孩子作业做完了没有,考试考得怎么样等等。遇上孩子的试卷需要家长签意见,我总是问女儿:“你对自己的成绩满意还是不满意?”在得到女儿确切的回答后,我便完全按照孩子的意见签下“满意”或“不满意”,所谓的家长意见其实就是孩子自己的意见。正因为一开始就给孩子树立了“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思想,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当然,孩子自己是很在意分数的,每次考试成绩发下来后,她总是一进门就告诉我,她班里最高分是多少,她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哪个地方减分了,减分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但我总是告诉她:“孩子,不管你考多少分,在妈妈的眼里你永远是最优秀的!”我因此常常听到孩子大发感慨:“妈妈,我有好多同学没有我这么幸运,她们一旦考砸了,妈妈就会变成母老虎!”
  我想,如果一个做母亲的经常在孩子面前扮演母老虎,她早晚会把孩子吓成惊弓之鸟的。别去在意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上面三位家长在孩子的眼中不但是合格的,而且是优秀的。其实,家庭应成为孩子幸福安宁的港湾,而不是一个惩罚站。特别是孩子考砸了的时候,懊悔悲伤之情流转心中,是最最需要家长抚慰的时候。但有的家长在恨铁不成钢之时,失去了应有理智,也失去了那份父母应有的慈爱。大发雷霆者有之,谩骂打人者也有之。身处苦痛之中的孩子,是在最爱的父母那里尝受到了投石下井的悲哀。
  对此,建议在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需做到:
  A看到孩子的进步。
  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进步更不同忽视。如:这次考试成绩虽然不理想,但之前一直没有掌握的知识或是一直做错的题目这次竟然做的很完美。那家长就应该狠狠的表扬,这是给孩子自信最好的方式。也是激发他努力向上的有效途径。
  B 沟通、鼓励为主。
  正如上文所说,若家长不想让孩子成为惊弓之鸟,不想让本应温馨的家庭变成讨厌的惩罚站,那就请家长多鼓励孩子:“考试没考好是吧?来让妈妈(爸爸)看看试卷,恩,这道做错是不会还是?这道是因为粗心吧?没事,我虽然嘴上没说过,但心里一直觉得你很棒,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下次就会考好的。……”
  C总结经验教训。
  像之前一样,拿出纠错本,与孩子一道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总结每一道题的得失:是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欠佳,还是上课不够专心,不懂又不敢请教老师,没有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做事不够仔细,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及时复习功课,考试时紧张或不够细心等等,在探查原因的过程中,一方面,家长要坚持深入地分析,要态度和蔼,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使孩子能说出真正的原因,不作搪塞性回答。另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找到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措施。
教师讲得越多,教学就越有效吗
一、无理的课堂教学容量之批判
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早在1946年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他把各种学习经验划分为三大类十个阶层:第一类“做的经验”,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和参与活动;第二类“观察的经验”,包括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电影、电视和录音、广播、幻灯、照片;第三类“抽象的经验”,包括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
该理论衍生的发现是,在没有学生具体经验与活动的参与下而仅仅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死记许多抽象知识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看似在一堂课中讲的内容数量很大,但学生的实质收效却很差。因此,该理论启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入手逐步向抽象过渡;有效的教学必须融入学生的积极参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过类似的研究,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两周后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其研究结论与戴尔“经验之塔”理论大致吻合,只是认为“阅读”比“听讲”的学习效果稍好。该结论被称为“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从塔尖(学习效果最差)到塔底(学习效果最优)依次是“听讲”“阅读”“借助声音、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实际演练”或“做中学”“马上应用”或“教别人”。对于该理论提出的学习者两周之后学习效果的具体数据虽存在几个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对其数据的精准性存有争议,但是该研究发现的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效果绝对要好的结论获得学界公认。“经验之塔”和“学习金字塔”理论无疑证明了教师“填鸭”式教学是最低效的教学,而高效的教学方式都是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行文至此,事实已显胜于雄辩,所谓“大容量”的满堂灌输只是表面上的“虚量”,其教学效果并不好,课堂教学的实质容量并不大。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却信奉着“教师讲得越多,教学就越有效”的所谓“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容量观,并将“多讲多练”视为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金规玉律。这些做法将教学这件本需要“巧干”的智力活,硬生生变成“苦干”的体力活,教学呈现讲得多、练得多、写(作业)得多的局面。这种企图以讲授内容数量多取胜的“全面撒网”型教学,看似属于“一个都不能少”的万全之策,实为无理的课堂教学容量。贪多求全的结果往往导致师生无力深钻,唯能在每个点上浅尝辄止,学生看似都听过,却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课程多,如果每门课程都采取量多取胜的做法,学生因接受力和时间的限制则学习质效甚微。由于课堂教学质效低微,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不得不对学生的课后时间“大动干戈”,布置给学生大量的作业,计算的、抄写的、背记的……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这样被“炼”成!
在这种无理的课堂教学容量观的“引领”下,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其一,教学目标上,胸无成竹,宏伟叙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渗透,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大都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是很多教师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含哪些要素、受什么因素影响,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到底要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如何注重过程与方法,怎样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于如何关照学力不同学生的具体需要而落实“三维目标”等问题都不是很清楚。因而,这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笼统地宏伟叙事,落不到具体的操作层面。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常呈现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的盲目蛮教局面。
其二,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遮蔽重点。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不知道学生到底需要掌握什么、存在着什么样的学习问题,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容量上企图以多求质,面面俱到,唯恐遗漏了什么而让自己“良心不安”。在其“良心”的促使下,所有内容都被看作是不得不讲授的重点,“宁可多讲一些,不可少说一点”。由于讲授的知识数量过多,教师自然对重点问题缺少深入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若全是重点,也就没有了重点。
其三,教学方法上,满灌多讲,机械重复。为完成教学任务,文科教学通常采取教师对知识点反复讲授而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理科教学则惯用“题海战术”。例如,语文古诗文和英语教学多是教师逐句翻译讲解意思,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了检查学生背记的效果,很多教师还“盯背”,或让学科小组长和家长“盯背”并签字。然而,结果往往是学生背了忘,忘了又背,增加师生负担不说,其学习的盲目性和效果的低微常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对数理化的教学通常是“一丝不苟”地讲授概念、原理、公式和法则,让学生被动接受;随后以机械重复的方法让学生埋头做题,似乎可以达到“解题万遍,其意自见”之效。其实不然,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做题越多产生的误解越多。
上述课堂教学弊端的存在,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
第一,浪费时间,增加负担。一堂课的时间通常是45分钟左右,教师的大量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投入的时间成本与实际产生的质效落差巨大。教师在完不成计划的教学任务情况下,要么就“抢堂”“拖堂”,要么就占用自习课或课外活动等时间“补堂”。尔后,课外作业似小山,师生成天“连轴转”,身心“苦难深重”。
第二,学生对机械学习厌烦。无视学生学习的意愿而是以自己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教师,自然不知道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是什么、学生需要掌握什么,而是以一刀切的讲授方法千人一面地去“套”学生。曾有教师在一堂自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的讲授课后激动又“骄傲”地说“这节课把我讲美了”。但是面对听得迷惘甚至瞌睡的学生,他何尝想过这种“一言堂”中“学生是否学美了”。这样的教学注定滋生学生的厌烦情绪,以致其身在课堂而心思游离。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如果不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
第三,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生怕自己讲授的东西少了就是“有违师德”或者“误人子弟”,对学生的学习不敢信任。因此,他们事事躬亲,以教代学。这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越俎代庖、满灌多讲的教学让学生鲜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动力定势,形成凡事都依赖教师“等、靠、拖”的被动学习习惯。
二、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之界说
我国教育界关于“课堂教学容量”的研究缺乏而且零碎。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探讨仅限于经验描述,对其内涵的分析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多是在概念的含糊中大谈如何增加容量。这也是观念上对课堂教学容量产生误解,实践中出现操作失范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于什么是“课堂教学容量”,也有学者发表过一些见解,此处列举数例作以审视。观点一,“所谓教学容量,一是指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精心设计和安排训练项目,提高练的密度,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二是指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实际,增加一节课新授内容的输出量,使学生较完整地接受某一类知识,使他们一开始就要多角度思考同类或类似知识的多向性”。此界定的不合理性首先在于不符合概念界定的逻辑规范,它把“教学容量”落脚为“目的”和“多样性”,未能阐明容量的本质属性,导致内涵不明,外延无界;另外,“安排训练项目”“提高练的密度”“增加新授内容的输出量”等观点实为宣扬传授知识数量的多少,是对教学容量的误解。观点二,认为课堂教学容量是课堂教学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即中学课堂教学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的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知识的多少”。其合理性在于限定了“课堂教学单位时间”,但缺陷是一方面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递知识,另一方面将认知的容量仅限于数量的多少,为容量计数说。观点三,“所谓课堂容量,就是教师安排这一节课要求学生完成的教学内容”。此界定是把课堂教学容量与教师教授的内容量完全等同起来,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越多,课堂容量就越大”错误观念的产生。观点四,课堂教学容量归纳起来应从“知识量”“练习”“思维量”和“思想教育渗透量”四个方面来衡量。该说法的优势是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知识量视野,将思维训练和德育纳入了容量范畴,但其仅是对课堂教学容量的外延做了一些分析,并没有阐释其内涵。
那么,如何科学地界定“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呢?其“合理的”依据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厘清“教学”的本质和“容量”的内涵。
关于教学的本质,见仁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上述关于教学本质的论述大同小异,有可借鉴之处,诸如认为教学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而且提到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形成品德等。仔细辨来,它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侧重教师的教授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相长(教学相长);倾向于教学的认知方面而忽略了感情、兴趣和意志等非认知因素。可见,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外,更应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之价值。“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理解为作为主体的师生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在认知、感情和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活动。对于“容量”,《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解释为“可以容量物品的数量、容积的大小”,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偏向于物理意义的解释。一般而言,我们在理解“容量”的时候,其背后的潜在物通常是具体的容器。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容量”理解为数量的多少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认识、感情和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实践活动,学生更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课堂教学容量不能仅从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数量多少来理解,即不能只关注量之广度的计数方面,更要注重量之深度的质效方面。
综上分析,“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指在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作为主体的师生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认知、感情和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广度与深度,是广度(计数量)与深度(质效量)的统一。具体来说,“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主体的师生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的前提。这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师生同是教学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主体性的确证,就没有教学的高质高量。其二,合理的教学容量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如果超过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学生自然就会“吃不消”。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学生的接受力为容量取舍的限度,知其不足,方能长善救失。有学者把课堂教学情境比喻为“往瓶子里倒水”,“决定瓶子能接到多少水的关键因素是瓶子口的大小,而不是倒水的多少。学生的瓶口只能接那么多水,而教师倾盆般的倾倒,只能是大部分都倒到瓶子的外面而已”。
第二,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一堂课合理教学容量的把握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确,也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规划。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规划时间,不能任意“随波逐流”,重点问题多花时间,次要问题少花时间,可舍弃的问题不花时间。只有合理计划,充分发挥时间因素的最大实效,才能增大容量。
第三,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不仅包括认知因素,还包括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如果把教学容量偏颇地理解为讲授知识量的多少,那么学生就注定成为被填塞的“容器”。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它只是筹划与实现学生生命可能性的一部分。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还包括学生在情感、兴趣和意志等非认知方面的发展。“感情与智慧是教学的重要关系之一。合则俱兴,离则两伤。”
综上所述,教师讲授的量只不过是教师个人表演呈现的量,属于“形式的量”,再大的数量,如不能被学生接受也是“无效的量”或“弱质的量”,即“虚量”。学生接受和发展的量才是“习得的量”,属于“实质的量”“高质的量”,即“实量”。由于每个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同,而且合理的教学容量既包括计数量又包括质效量,我们无以对每节课的教学容量提出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但是我们可以为合理的课堂容量提出可评判的质性标准。第一,教学目标是否涉及认知、情感和道德维度,是否明确具体并具可操作性;第二,师生研习重点是否透彻,当堂练习是否精炼;第三,教学方式是否适切,学生参与程度如何;第四,当堂检测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教学目标。质言之,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就是要追求增大学生情智行方面“习得的量”“实质的量”和“高质的量”这些“实量”。
三、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之实现策略
(一)明确目标,有的而教
教师想高质量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再依据目标有的而教。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仅仅通过加快节奏而多讲授知识以增大课堂教学的计数量,必然导致教学漫无边际,实效低微。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依据学生的学情。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凭借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而应该依据学生的学力、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就是其发展的“实然”水平与“应然”水平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第二,依据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可见,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和道德目标的确定具有导向和评价功能。第三,依据本堂课内容在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学科知识通常具有链条性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掌握是一种连续的建构过程,理解了本堂课内容在知识链条结构中的作用,教师就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基点和重点,能在教学中有效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联网,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维度,可以从生命可能性筹划和实现的角度设定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道德目标,而且尽可能将之具体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越是细化和具体,就越能确保教学有据可依,而且也越有利于当堂达标。
(二)固本而进,突出重点
课堂教学中的“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夯实基本”,即打好基础,对基础性知识做到一教一得,让学生“理解”“记牢”“活用”;二是“遵循规律”,就是要寻找并遵循规律进行教学,或让学生掌握具有本质联系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按规律学习,由一得变为多得,能举一反三,实现量的飞跃和质的提升。“基本”和“规律”性的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如果这些东西掌握不好,学生就会在后续的学习中疑难越积越多,在误解中产生更多的误解,陷入恶性循环。这就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越来越跟不上”的原因所在。因此,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要抓住“基本”和“规律”,重点研习理科的数理、公式和法则,文科的词汇、语法和相关的文体特征、修辞等,在学生较好地“消化”后再“进食”。
对于教学中的“基本”和“规律”性知识,教师还要提炼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反映事物特性的重要结论和概念、公式、法则、规律。高水平的教师,首先是认识、理解和掌握教学的重点,然后引导学生对其重下工夫。重点内容要少而精,研习要透彻,切忌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当作重点面面俱到讲授。“只有少精,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学去获得多博的知识;只有少精,才能使学生有余力思考问题,不致被过重的教学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当然,这里指的‘少’是相对的,不是说越少越好,不是说内容可以简单、空洞。”
(三)问题导向,抓大放小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任务,解决了一个教学问题就是完成了一项教学任务;二是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疑难和错误。这里的“问题”主要是指后者。“教学的有效程度取决于降低无效和低效教学活动的程度。针对学生问题的教学最有效,否则无效或低效。”因此,“问题导向”的教学就是指教学主体盯着学生的疑难和错误开展教学,不断解决疑难、不断改正错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加速学生素质的发展。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案例。
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知名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一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育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育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实践安排精当。当教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时,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下面近百名听课教师随着铃声响起,掌声雷动。可是五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教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该案例反映的教学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教学惯用的就是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看似有“互动”“对话”,其实是教师主宰的“表演”。“问题”是教师预设的,是教师“想当然”的问题,没有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思考,实质是“假问题”。有研究显示,在重庆市,小学语文课堂在19.94分钟的讲授时间中教师提出了16.7个问题,中学物理课堂在23.1分钟的讲授时间中教师提出了19.2个问题。教师用高频率、低质量的提问“霸占”了课堂。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会积极思考,仅是“配合”教师“完成任务”。另一项关于中学课堂提问的调查显示,32.3%的中学生认为教师的提问无聊而枯燥,73%的学生表示教师没有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准备问题,仅有13%的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显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须是学生确实存在的“真问题”,或学生发挥主体性提出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经过学生思维加工的问题,特别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问题,富含智慧与感情;学生的问题显露了学生生命结构中尚未完善的方面或环节,即‘最近发展区’,为教学提供了针对性”。
课堂教学在“问题导向”中还要做到“抓大放小”。所谓“大”,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问题,也指大多数人的问题;所谓“小”,是指非重点内容和细枝末节的问题,也指少数个别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就“大”问题进行解决,为解决“大”问题而花费较多时间也在所不惜;不占用大家的时间纠缠一些“小”问题,“小”问题可以暂时舍弃,不为其浪费时间。对于课堂教学要舍弃一些问题,恐怕有教师会产生顾虑:“不舍弃给学生讲了他们都难搞懂,舍弃了他们不就更搞不懂了吗?”其实大可不必担忧,这里的舍弃不是完全放弃,对于学生的问题要进行反复跟踪。问题跟踪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有疑必究、有错必改,因此,要采取课内外教师跟踪、同伴跟踪和自我跟踪的方式,不让舍弃的问题“漏网”变成学生永远的问题,让师生在问题跟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情智。
(四)团队合作,复合交流
在传统观念中,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宗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填塞”的容器,这样的课堂是教师一人主宰的、以“讲”为中心的课堂,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方式,可谓以教代学、以教定学的“知识包办课堂”。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不断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广度与深度,课堂就必须是一个生命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也必须是一个学习型共同体,“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作为学习型共同体和生命课堂,教学就要结合“战术”和“战略”。战术上要从教师的“单打独斗”向师生团队合作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采取个人自学、小组互帮、师生共同释疑和反思的方式,消解个人中心,让师生在相互砥砺中共同发展。此举能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不同学力水平、学业互补的学生结成学习伙伴,结对帮扶,在课堂内外研究和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战略上从单向交流向复合交流转变,除了知识学习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多重交流外,要消解知识中心,在情感、行为与认知之间实现多维复合交流,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筹划和实现学生整体生命的可能性而教学。“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将战术性和战略性的教学有机结合,就能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广度和深度上更好地筹划和实现生命可能性,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量”。
教师子女教育:“先得月”还是“灯下黑”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耳边常听见这样的话:“对别人的孩子,我总是教得很好;对自己的孩子,我却束手无策。”“自己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却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出类拔萃!”“我能带出一个出色的班级,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士,在教育自己子女方面是否有优势?就此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鹏在苏州、无锡、山东等地展开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子女的成长成才经历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好的特别好,但出问题的也多。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也在四川部分学校发起了一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75%的教师认为比起其他行业,自己在教育子女上并没有优势。54%的教师认为自己陷入“教不好自己子女”的困境,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反而容易出现“灯下黑”现象。
  “老师家的孩子”是光环也可能是枷锁
  王婷(化名)是四川绵阳市一所城区学校的中学生。一天,她心情很好,突然想学做番茄炒蛋,当她在厨房忙活了半天,终于把热乎乎的番茄炒蛋端上饭桌时,父亲的反应令她永远忘不了:“你怎么能先放番茄后放蛋!”父亲几乎是怒吼。随之而来的,是父亲漫长而可怕地说教。
  王婷的父亲是学校教导处主任,在学校有较高的威望,这得益于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他对女儿的要求也是一样。在他的“高标准、精细化”管理之下,王婷的成绩在初一时名列前茅,到了初二,成绩却开始下滑,王婷自己也被吓到了。她把父亲的高标准强加到自己身上,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允许有任何玩耍的时间。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的王婷,出现了早期精神分裂的症状。
  “过高期望值之下,产生的是两个结果,要么妥协,强迫自己满足父母的期望;要么回避,努力之后怎么也达不到,就选择逃离。”成都心希望青少年心理关爱中心心理老师胡东海说,这样的案例他都遇到过,王婷是不断强迫自己妥协,而有的孩子,就表现出要远离父母。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案,甚至有一些极端的例子见诸报端,也有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发生在身边。在平昌县长大、同为教师子女的敬浩(化名)清楚地记得,初中时,一位教师子女的手腕上有道清晰的疤痕,“是用刀片割的”,身为教师的母亲给她的压力太大,一次成绩考差就会被母亲喋喋不休地念叨。
  “教师子女这道所谓的‘光环’,在有的孩子身上是动力,但在另一些孩子身上可能是巨大的压力。”成都市一名教育科研人员车芸(化名)说,她最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活动中他发现,学校的一位教师子女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表现非常好。因为是教师子女,参加活动的教师们大多对他很关注,而恰巧这个孩子是很适应和享受这种状态。
  身为教师子女,就像时刻站在聚光灯下,暴露在父母、父母的同事等众多教育从业者的目光之下,无形中朝着众人期待的“品学兼优”方向发展,德智体美劳样样不能落后。车芸说,如果孩子本身不是那么优秀,不能轻易地“用智商碾压他人”,不是爱表现的性格,那么来自教师父母及其同事的关注,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让孩子在无形中想努力变成令大家认可的优秀学生,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会让孩子透不过气来。
  教师角色“不下班”压缩子女成长空间
  一旦教师以职业的身份介入对孩子成绩及行为的高度关注和管束中,他和子女之间的“拉锯战”就开始了。
  石凡(化名)自打上小学开始,就展开了与父亲的“拉锯战”。石凡的父亲在一所乡村学校任教,他小学6年都在父亲的班上,到了初中还是被父亲安排到亲戚执教的班级。石凡成绩不错,常常是班上第一第二名,即使这样,父亲也极少表扬。父亲总是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我全部的生活重心就是给父亲一份满意的答卷。只要有一点瑕疵,父亲就会站出来批评指正。”石凡说。
  在这场“拉锯战”中,父亲总是“赢”的那一个,直到在县城上高中,留在乡村的父亲才远离了他的生活。但父亲注视的目光依然在,高中时,石凡有一次考砸了,父亲知道后,立马就翻脸,那是石凡第一次跟父亲激烈争辩:“你就从来没鼓励过我!”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孩子犯错误,不自觉地就要吼出来。”在眉山市教育机关部门上班的郭林(化名)说,可能自认为懂教育、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忍不住要去纠正他眼前的错误,忘记了孩子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
  “任何家庭,孩子刚读书时,对孩子的要求都很高。”车芸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要求会递减,参与教育的热情也会递减。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作为家长,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作为教师,班上有许多优秀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集体中处于靠前的水平。
  “教师的职业被崇高化了。”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心理老师谢岁寒认为,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具有权威性,社会要求教师有知识、有很高的道德水准、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也在不断满足这个形象。
  教师大多数是管理主义者,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面有章可循,这是优点,但隐患是容易在家做权威、当教师。有的教师出于职业习惯,将教育学生那一套不自觉地带到家中,动辄就把孩子也教育一番,这绝对是失误。父母的角色不一样,需要更多的倾听、陪伴,给予子女无条件的爱,给子女提供安全、轻松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沉迷于老师的角色‘不下班’,那么孩子就没有一个舒展自我的空间。”谢岁寒说。
  一些教师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正是在父亲这样的严格要求下,石菲琳(化名)一直都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她把父亲的要求当作自己的目标,甚至按照父亲的喜好,不跟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起玩,以免被影响。
  父亲为了争取上重点高中的少量几个名额,让马上升入初三的石菲琳重新读初一,石菲琳没有反抗。她顺利考上最好的高中,大学也是名校。这时,父亲感到十分欣慰,石菲琳却陷入迷茫的深渊。
  因为没有特别的爱好,从来都是按照别人希望的方式成长,她选专业成了一个难题。胡乱选了一个看起来有前途的专业,学习之后却发现根本不喜欢,到了大四择业时,石菲琳没有方向,直到毕业都没有落实工作,面试时对应聘职位一无所知。
谢岁寒说,教师大多习惯把听话乖巧当作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
  当教师的父母的愿望太强烈,就会压抑孩子的人格,孩子会不自主地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迷茫。
  从进入初中,被编进父亲执教的班级开始,敬浩的快乐童年几乎就宣告终结了,随之而来的是魔鬼式的训练。进校时,敬浩除了语文成绩,其他科目的成绩均为倒数,这个成绩让父亲傻了眼,他当即宣布:“我要是连你都教不好,怎么能教好别人?”从此,敬浩早上5点半起床读英语,父亲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给他布置一张又一张的试卷,然后守着他做完,现场批改,一道接一道题讲懂。这样下来,硬是让敬浩成为了全校第一名。
  不过,敬浩清楚,这些成绩都是“身外之物”,是父亲努力加给他的,到了高中,到了新的学校,他
  的成绩一落千丈。这时,父亲慢慢开始接受这个成绩不太理想的敬浩。敬浩认为,可能是离开了原来的学校,父亲再也不用在他身上证明自己的教育能力了。
  教师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很大程度上与成绩挂钩,这与教师的自我成就感有关,教出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教出成绩好、表现好的子女,成了教师评价自身是否优秀的一条标准。
  “好面子”思想来源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谢岁寒认为,教师是道德感很高,对职业成就感有着强烈渴望的一群人。而目前不少教师获取认同的方式,就是教出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而他们的子女是否优秀,则成了检验教学水平的一个“试金石”。其中的认识偏差,跟教师的评价体系有关。
  教师也需要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
  王鹏认为,教师教育子女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跟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修养有关。教师有着专业、系统的培训——师范教育,而且教师入职后还有长期的、制度化的培训,但家庭教育却是“孤军奋战”,很难达到系统化的学习。
  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士,有一些优势:如,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可以辅导孩子学习;见过许多教育案例,能够解释孩子的行为等。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个系统,他们有交集,但有着本质的区别。王鹏认为,教师倾向于比较,倾向于制定奖励和惩罚的标准,但家长需要给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一定比例的教师选择从事教育,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许多教师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对教师职业褒贬不一,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导致教师群体的压力很大。王鹏分析,教师的责任心非常强,想要为每个孩子服好务,但一个班上总有几个调皮孩子,教师每天与孩子“斗智斗勇”,心里的“负能量”不可忽视。但由于老师的道德感又很强,“负能量”往往压抑在自己心里,难以宣泄。
  “负能量”过多,也有可能对自己最亲的人发火。王鹏认识一位副校长,在学校对学生很好,回家却要打自己儿子。别人劝他,他说:“学生我不敢打,儿子我还不敢打?”
  王鹏认为,每个父母都是第一次当家长,家庭教育都要从零学起,无论是否身为教师,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会暴露诸多问题。
  “教师教育孩子要学会放下。”车芸在孩子读初中时,终于放下了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目中优秀孩子的想法,而是承认他现在的样子,她和儿子的矛盾一下子就解除了,并且儿子虽然成绩一直没有突破,但在艺术、审美等方面表现出的才华让她欣慰。车芸终于明白有些“短”可能“补”不起来,但依靠一技之长,孩子就能幸福。
  谢岁寒认为,和石菲琳、车芸的儿子一样,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成人”就意味着孩子要找到自我、相信自我、认可自我,当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时,就懂得如何发挥自我的优势和潜能做到“成才”。
  对于教师来说,让孩子成为自己,首先就是要放下对子女过多过高的要求,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另一个更重要的,谢岁寒认为,是教师首先要找到自我。当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认同的需要得到满足,找到稳定的职业幸福感时,即使不需要言传,孩子长大后就能够知道为什么而活,应该怎样活。
  【专家观点】
  好老师如何不做“坏父母”
  赵刚 李学义
  许多教师的经历证明,如果不能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正确转换自己的角色,正确区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可能是失败的父母。
  一般看来,身为教师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父母文化素质高,家庭氛围好,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但是,教师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未必就是合理的,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有局限性。人往往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都能看清楚,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犯糊涂,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
  一位上初一的学生说:“我觉得当老师的孩子很可怜。比如我,我妈在学校做老师做惯了,在我面前也还是老师那副脸孔,不是指责就是教训,我真是够惨的,在学校当学生,在家里还要当学生!”教师在学校常常是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面前比较庄重、严肃,在家里如果仍然习惯性地做权威、当教师,是不恰当的。教师回家后应该立即转变角色,变成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妈妈、开朗爱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所以,教师回家后,一定要把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分开,不能还像对学生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应该在家庭中少一些教师的尊严,多一些亲情的关爱;少一些教条的思维灌输,多一些慈爱的情感滋润;少一份苛刻的要求,多一份宽容的理解;少一份批评,多一份鼓励;少一份烦躁,多一份耐心。教师要努力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自然、能安全放飞自己心灵的空间。
  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要求来进行的;而家庭教育则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的维系,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父母细雨润无声般地渗透子女的心田而实施的一种爱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它属于一种养成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容、方式和目的上的不同,切不可把学校教育搬到家里来。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平时工作的对象往往是相对单一的同龄学生,而教育自己的孩子却需要孩子成长过程中系统的教育知识,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
  在少子化时代,父母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比多子女时代更为强烈。当今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期望高,而身为教师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他们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事实证明,期望越高,要求就会越严;而一严起来,就把握不好度;而把握不好度,就会出问题。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想着自己的孩子也是普通的孩子,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长。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非要出类拔萃呢?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可以犯错误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因材施教,让孩子自然成长,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就是成功的教育。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更要教好自己的子女。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是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教师(未婚教师例外)。须知,教子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其他方面的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子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伤痛感和愧疚感。教师若能够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使得家庭教育也成功,那才是真正的最大的成功!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
  教师教育子女的优势与劣势
  中国教育报记者 倪秀 通讯员 胡敏
  能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收集历年高考状元的资料,我们发现教师子女占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有人发现“2010年,在媒体报道的高考状元中,27人里有14人的父母至少有一位是老师,比例超过一半”。许多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也有教师家庭的背景。
  书香家庭的育人环境。教师家庭属于知识分子家庭,即使只有一方是教师家庭也会营造一个书香家庭的环境,孩子很容易接触书籍,对知识有亲近之感。教师家庭的交往对象也以知识分子家庭为主,在社会交往中,家庭环境的人文素养、知识水平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容易产生博览群书、拥有更多知识的愿望,从而促进学业进步。
  亲子沟通更顺畅。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在孩子的一些关键期(如小初衔接、青春期)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学业辅导更便捷。在子女学业辅导上,特别是低年级的学业辅导,教师往往“轻车熟路”,既能提高子女的学业水平,又能点拨子女的学习方法。
  职业规划更前瞻。教师懂得育人的终极目的,能有意识地提前与孩子沟通,做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打算。教师对子女各方面发展的信息收集得较多,会及早发现子女学业的特点和特长,更容易了解高校专业发展背景,帮助子女高考时报考合适的学校、专业。
  教育子女容易“过度”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教师认为比起其他行业并没有优势。教师由于一些职业思维定势和环境特点,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反而容易出现“灯下黑”。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定势。教师都容易产生“权威意识”,尤其是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自信,凡事喜欢树立标准,分对错,希望孩子都能够约束自己往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上靠,在家容易混淆角色,在家仍然给孩子规定很多条条框框,希望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而且,一线教师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的意愿强烈,容易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发挥个性的空间。
  对孩子分数升降敏感。许多教师非常注重学习成绩,有时会因为孩子分数的升降过分敏感,从而忽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难免形成“自己子女都教不好,还怎么教学生”的观念,将自我成就感过分与子女成绩挂钩,给子女带来巨大的压力。
  求稳的心态。教师的生活方式稳定、规律且比较清静,对孩子的学习有利,但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也可能有害处。平时生活太规律会使有的孩子缺乏应变能力,一旦生活不规律就很难适应。
  社交狭窄。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人际交往的圈子小,人脉一般在教育界。这样当然可以避免孩子接触一些负面东西,有利于孩子升学。但反过来看,孩子接触到的人群太单一,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相对窄小,性格也容易变得小心谨慎。
名师指导:中学生自主学习60计
来源:海淀名师团队
【柳栖士·言】自主学习,不是什么心慈,但绝对是个热词。学生为本,以学为本,离不了自主学习;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少不了自主学习;评价课堂,调查学生,缺不了自主学习……可以说,自主学习的有无不再是讨论你的焦点,学生自主学习安排的优劣、自主学习质量的高低才是评价的重心。推出本文,希望能让更多师生深度走进自主学习,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一、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1、以一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目标,努力超过他(她)。
  2、有一个关于以后的人生设想。
  3、每学期开学时,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立一个学期目标。
  4、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会分析原因,再加把劲。
  5、学习目标设定之后,会自己思考或让别人帮助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6、会针对自己的弱项设定学习目标。
  7、常常看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或自己找(课外题)习题做。
  8、自习课上,不必老师要求,自己知道该学什么。
  9、总是能很快选择好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料。
  10、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也好好学。
  11、课堂上很注意老师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12、会花很多时间专攻自己的学习弱项。
  二、时间管理
  13、常常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14、为准备考试,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15、会给假期作业制定一个完成计划,而不会临近开学才做。
  16、常自己寻找没有干扰的地方学习。
  17、课堂上会把精力集中到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上面。
  18、做作业时,先选重要的和难一点的来完成。
  19、作业总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0、作业少时,会多自学一些知识。
  三、学习策略
  21、预习时,先从头到尾大致浏览一遍抓住要点。
  22、根据课后习题来预习,以求抓住重点。
  23、预习时,发现前面知识没有掌握的,回过头去补上来。
  24、常常归纳学习内容的要点并想办法记住。
  25、阅读时,常做标注,并多问几个为什么。
  26、读完一篇文章,会想一想它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
  27、常寻找同一道题的几种解法。
  28、采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帮助自己记住学习内容。
  29、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常常标记下来以便问老师。
  30、常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
  31、常回忆当天学过的东西。
  32、有时和同学一起“一问一答”式地复习。
  33、原来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马上改变方法。
  34、注意学习别人的解题方法。
  35、一门课的成绩下降了,考虑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不合适。
  36、留意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学来用用。
  37、抓住一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做题或思考。
  38、不断试用学习方法,然后找出最适合自己的。
  四、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39、解题遇到困难时,仍能保持心平气和。
  40、在学习时很少烦躁不安。
  41、做作业时,恰好有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仍会坚持做作业。
  42、学习时有朋友约我外出,会想办法拒绝。
  43、写作文或解题时,会时刻注意不跑题。
  44、解决问题时,要检验每一步的合理性。
  45、时时调整学习进度,以保证自己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五、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
  46、做完作业后,自己认真检查一遍。
  47、常让同学提问自己学过的知识。
  48、经常反省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进步与否。
  49、常常对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50、考试或作业出现错误时,仔细分析错误原因。
  51、每当取得好成绩时,总要找一找进步的原因。
  52、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心里就过意不去。
  53、如果因贪玩而导致成绩下降,就心里责怪自己。
  54、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鼓励自己加倍努力。
  六、学习环境的控制
  55、总给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56、常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
  57、遇到问题自己先想一想,想不出来就问老师或同学。
  58、自己到书店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
  59、常到图书馆借阅与学习有关的书籍。
  60、经常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有关课外学习的资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一女神的羞耻假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