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结合学生实际.……那句话在我耳边回响是怎么说的来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略。。。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千克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分、秒。这册教材的一个重点是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本册中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口算的范围扩大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加、减法。教学三、四位数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例如:时分秒的认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教学数的读、写,利用利用计数器和数位表,总结概括出法则。(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用口算,让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男性大学生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充满设想的。选择成为老师可能不是大多数男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定位。年轻人总是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当他们达到一个特定的年纪,或许才会考虑成为老师。事实上对于现在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很大,有很多行业的职位可能已经趋于饱和状态。成为老师或许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因为他们的某一句话某一种行为,都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换言之,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ROLE MODLE。的翻译:Male students are full of ideas for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Chose to become a teacher may not be the most male students for their next position. Young people always like to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when they reach a certain age, may consider becoming a teacher. In fact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 什么意思?中文翻译英文,英文翻译中文,怎么说?
青云英语翻译
男性大学生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充满设想的。选择成为老师可能不是大多数男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定位。年轻人总是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当他们达到一个特定的年纪,或许才会考虑成为老师。事实上对于现在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很大,有很多行业的职位可能已经趋于饱和状态。成为老师或许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因为他们的某一句话某一种行为,都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换言之,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ROLE MODLE。
选择语言:从
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
正在翻译,请等待...
Male students are full of ideas for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Chose to become a teacher may not be the most male students for their next position. Young people always like to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when they reach a certain age, may consider becoming a teacher. In fact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
The masculine university student future the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fill conceives regarding them.Will choose into teacher possibly is not the majority male students regarding oneself future localization.The young people always like attempting the different thing, when they achieved a specific age,
Male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is full of ideas. Choose to become a teacher may not be most male students for their future positioning. Young people always like to try different things, and when they reached a certain age, i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come a teacher. In fact for now
Male students are full of ideas for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Chose to become a teacher may not be the most male students for their next position. Young people always like to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when they reach a certain age, may consider becoming a teacher. In fact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转自我身边的人,很真实很现实——《又见学生毕业时》
又见学生毕业时……
——撩开大学教育的神秘面纱
一年一度本科生毕业的日期临近了,校园开始喧嚣:照毕业相的、开毕业班会的、举办小型PARTY的、……。欢声笑语充斥校园,就连学校周边的饭馆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了,三五好友凑在一起推杯换盏,互诉衷肠;校园背静之处,情侣对对,身影婆娑,惜别之时,互道珍重。令人羡慕啊:年轻真好……& 
他们当中,也许有人在憧憬着自己的美好未来,也许有人在庆幸自己考上或被保送研究生,也许有人在为自己未来职场上的拼杀而运筹,……。全国有多少地方在复制着如此的景象,我不知道。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照理讲,在看到自己的学生毕业应该感到高兴、欣慰才是。而我怎么总感觉有着一丝悲凉的感觉,是什么使我产生这种感觉?貌似说不清楚,而且这种悲凉感一年强似一年。到底是什么——我努力地寻找着,……。好像找到了点影子,是对现实高等教育状态产生的悲凉感,这种悲凉的感觉已经到了越积越深、不吐不快的境地。
重点大学,令人神往,莘莘学子,梦寐以求。千军万马,刀光剑影,你来我往,殊死搏杀,一朝中举,耀祖荣宗。十二年的心血、自己的命运,父辈的期望,家族的面子,似乎所有的一切都系于此。今日终于修成正果,当属人生一大幸事,可喜,可贺。
多么美好的开始,每位能够进入大学,特别是进入重点大学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期盼着有一个同样美好的过程和一个同样美好的结果。他们的期望能达到吗?如何达到?
下面我想以一个大学老师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对您的孩子——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他们,将要走过的历程做一个描述,帮助您认识一下大学教育神秘面纱背后的东西。
序:令人作呕的高中教育——无可奈何的选择  
生源,重点大学的生源,几乎无一例外地来自生源地的重点中学。不进重点中学,就别想上重点大学,这似乎已经成为“铁律”。这些重点中学无一不是集全区、全市乃至全省之力打造而成。于是乎,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是每一个家长希望。至于如何进入重点中学,那则是各显其能,各有各的高招:正规考试、特长特招、政策加分、额外交钱、人情关系、可能还要加上一些莫名其妙、不为人知的因素和交易……。目的只有一个:送孩子进重点中学,毕业后能考入重点大学。
因此,重点中学生源质量较高、师资条件优越、硬件环境良好自然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样的“优”质生源,进入大学后,却在许多方面给人有一年不如一年感觉。
例如:极弱的目标感,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欠缺点什么?更谈不上什么爱好了。那些会拍两下球就说爱好篮球、看了两本琼瑶小说就说爱好文学、会哼两首流行歌曲就说爱好音乐的学生实际上连爱好的定义都没有搞清楚。
这能怨他们吗?其实,回想一下他们受教育的过程,这又是非常自然的,我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记得有一次教务处开会,讨论学生创新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问题。有“专家”说:“我们应该让孩子根据兴趣来选择他们的喜欢做的事情……”。我接茬说:“一听你就没有18岁的孩子。你去问一问,有几个18岁的孩子能说清楚他们的爱好,我们的中学教育有时间去培养他们的兴趣吗?他们有时间去发展他们的爱好吗?”
中学教育,特别是重点中学的教育,唯一目标就是升学率,俗称“应试教育”。孩子们只是根据模拟考试的分数或者是根据亲戚朋友、老师的推荐,或是根据父母的意志去依次选择社会上热炒的专业。随着年轮的变化,热炒的专业也在变化。我们看看近几年经过热炒又逐渐趋于正常的专业:计算机、会计、工商管理、会计、生物、国际金融、通讯、新闻、法律……”。不知道今年又在热炒什么专业。
本人做过一些调查,有部分学生在毕业时,你问他,你喜欢这个专业吗?答曰:不喜欢。接着问:那你喜欢什么专业呢?回答竟然是无语,大概就是表示无可奈何吧。
于是,网上就出现了对大学生的调侃建议:
如果你是刚入学,你实在不喜欢所在学校的专业门类或所在学校没有你喜欢的专业门类,退学回去复读;
如果你是大一,你的学习成绩还可以,申请转换专业或在所属专业门类中选择相对喜欢的专业;
如果你是大二,你仍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修个自己喜欢的第二专业。当然要多破费一点啦;
如果你是大三,请你全力以赴准备考研,可以跨专业考也可以考本专业的,尽管可能你不喜欢本专业;
如果你是大四,你还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没有能力考上研究生,那就请节哀顺便吧。恭喜你,你被上大学了。
实际上,很多当年驰骋高考考场的学生是“被上大学了”。
“这二十年经济扩张、物质丰裕、资讯发达、中国日渐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死亡的二十年。我们曾本能的相信,这种环境将孕育出更独立、更自由、对世界了解更宽阔的一代人,而他们将把中国社会带入一个新阶段。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我发现他们对世界所知甚少,十五年前我读书时被认定为必须知道的人类历史和重要人物,他们几乎都很陌生……”——某博客摘抄。
同感啊。我们的高中教育,除了使学生学会考试之外大概就不剩什么了。
真是应了一位中学老师在家长会上对家长们的所言:“现在的孩子,玩都不会玩,唯一的喜好就是电子游戏”。
缺失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列举几项:
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道德水准严重下滑——基本的礼、义、廉、耻感都在弱化
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情商极低——在他们的记忆中,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感动他们;
过分的自我意识导致团队精神的沦丧——以为靠他自己什么都能成功;
保姆式的教育导致自制力极差——全省的尖子沦为留级甚至退学的事例屡见不鲜;精神世界的极度苍白——您要是与他们谈些理想、信仰、意识形态、xx精神的话题,会被认为是您的脑袋被驴踢了或是进水了。
不用举例了,这种例子太多了,走进大学校园,俯身皆是。这就是我们目前大学绝大部分生源的现状。
面对这种高中教育,您还不得不接受,要不怎么称之为无可奈何的选择呢。不接受,您的孩子就上不了大学。上不了大学,素质再高也是空话——连大学都上不了,还有什么脸面谈素质。
于是乎,应试教育周而复始,愈演愈烈,实打实地从娃娃抓起。君不见,现在的家长从自己3岁多的幼童开始就为升入重点中学做准备了,比“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口号的落实要实在的多。
大学:一幅浓墨重彩的渲染画——亦真亦幻,雾里看花  
似曾记得有渲染画这么一词,好像比较适合于形容我所看到的大学。
什么是“渲染”,百度一下,有如下解释:
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也称晕染。
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托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属辅助性用笔。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质感和立体感。
物像衬托。指物像间的衬托。
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事物铺张。指对事物铺张、夸大。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这种解释太专业了,本人不是学美术和文学的,真是隔行如隔山。琢磨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简言之,就是辅助一些不真实的东西,让您增加对主体真实感的认知。
当我们的家长通过各种媒体查看要给孩子填报的学校时,迎面而来的是学校各种各样的宣传信息。从学科建设、学术水准、学术梯队、教师梯队、硬件设施、基础建设到后勤保障应有尽有。重点大学人才济济,宣传当然不能落后,还应该突出宣传我们的特点,要不怎么能体现出我们是重点大学呢。
学科建设当然是国内领先的;
学术水准当然是世界或接近世界水平的,至少也是国内一流;
学术梯队当然是院士+博士后+博士+硕士;
教师梯队当然是i名教授+j名副教授+k名讲师(其中i尽可能的大,k尽可能的小);
硬件设施(实验室)无以伦比,有照片为证啊,规模宏大,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国际交流没得说,友好往来是三天两头,3+1,2+2的培养方式更是诱人眼球;
基础建设更是明亮的教学楼+宽敞的宿舍楼+安静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壮美的体育馆;
后勤保障几乎是完美无缺,医院+食堂+商店+浴室+几乎您所想要的一切;
还有令人瞠目的学生活动,那叫一个丰富多彩,那叫一个五颜六色,那叫一个个性十足,今天这个活动月、明天那个活动周,锣鼓喧天、条幅满院……。
还有绝大多数家长根本搞不清楚的名词和培养方式,什么入学就是导师制、什么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全程呵护、什么培养方案的个性化设计、什么第二专业培养了、什么大二就进实验室、大三就跟导师做课题……。
家长最关心的就业率,自然都会高达9x%……。
如此之好的高校,您的后代如果入读,凭借自身之天资、挟重点高校之雄风、借助一点名师之点拨,如果再读个什么研究生之类的……,那架势,虽说不太可能拿到诺贝尔奖,估计差的也不是太远了。
没跑了,还等什么,就她了,此学校不上,还上什么学校。
我们在宣传上看到的东西是真的吗?我只能告诉您:“不是假的”。那你为什么不肯定地说“是真的”呢?由中国语言表达方式带来的直觉告诉我们:两个答案有区别。
“不是假的”是指对外面的观众而言,学校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有案可查的。
“是真的”是指对学生而言,学生真正“享受”到的部分。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有些实验设备自打高校评估前买来,评估后就再没人用过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由于课程的安排而根本无法享用什么个性化培养方案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令人尊敬的博士讲课效果还不如中学老师说的清楚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上完一年大学后连班主任都不知道姓什么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第二专业只是一种“交钱、授课、‘考试’、发证”的“默契”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毕业设计导师只在答辩时见过几面时;
当您的孩子告诉您号称4年的本科教育实际只有3年时;
您会是什么感觉,但您能说当初接受的信息“是假的”吗?!
孩子的大学:2400课时的学习过程——“充实”的本科专业学习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2008年,针对理工科专业),每个专业按如下课时分配专业学习时间:
政治、法律约290课时;
英语约290课时;
体育约150课时;
文、史、哲选修约70课时;
总计约700课时。
剩下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加起来1700课时左右,总学时控制在2400课时左右。
各学校之间有差异,但差异不大。这些课程如果按照4年的时间安排会非常充实并轻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安排的。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可能这么安排。
所有的课程及教学环节加起来2400课时,不算多。大概算一下:4年,每年600课时,减去假期,每年按300天算,每天不过2小时,老师讲1小时,学生配套学习3小时,每天不过8小时。娱乐、休息10小时,还有6小时的自己支配时间,学生可以获得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比高中学习宽松多了。
考试好过吗?好像没有听说我们的高校有高淘汰率的说法。考试不及格,补考总能过吧。再加上师哥师姐们前赴后继地以死抗争(学校最怕的就是这个,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出了人命,学校还不得昏天黑地啊。有消息说,
2009年仅部属院校就“挂了”40几个,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学习的原因),谁还敢动不动就给我们不及格呢。
能进入重点大学的,当属“人精”,不出意外,肯定毕业,毕业后弄个白领什么的干干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怎么搞的:大学只有三年——学校可否退我一年的学费  
乍看题目,有点异样的感觉,但实际上确实如此。原因,就是因为考研究生和就业。
考研日期为每年的1月中旬到下旬之间,重点高校的考研学生约占同届学生的80%~85%,而且这个比例正在迅速上升,达到100%已经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大四上半年安排的课还有人上吗?实际上,各重点高校都尽可能将四年课程压缩在三年内完成,以保证考研学生的复习时间,即便在大四上学期安排课,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学生而言跟没有也差不多。应该60人的课,来个15、20人已经很不错了。老师会给他们不及格吗?让那么多学生的前途,家长的期待,断送在你这个“没有人味”的老师手中,你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大四下半年,主要教学内容是毕业设计。考上或保上研究生的学生(重点大学的这类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0%~35%)杂念少一点。如果导师在意,这部分人中间还有部分人安心做毕业设计;还有一小部分考研学生属于研究生调剂的范围,等一切事情都搞定,时间已是5月初了;剩下的人面临找工作或安排毕业后的去向,今天这里面试、明天那里笔试、后天又不知道什么公司或企业要试用一下。还有心思毕业设计吗?那些毕业设计的“成果”可信吗?老师面对这样的景象,还有心思指导毕业设计吗?您就自己琢磨吧。
我们再粗略地算一笔账:2400课时,3年,每年800课时,减去假期,每年按300天算,每天2.7小时,老师讲1小时,学生配套学习3小时,每天将达到10.7小时,娱乐、休息10小时,还有3小时的自己支配时间。这才是接近真实的大学前3年的时间分配。若加上远不止1:3时间比的外语学习、相应的4、6级英语考试复习以及各类自己希望参加的证书考试,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极少了(当然,也有远达不到1:3时间比的课程,如政治、法律、体育、文、史、哲选修课等,但基本上都被英语的学习占用掉了)。如果您的孩子还要参与其他活动,要嘛提高学习效率,要嘛降低学习质量。
当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甚至更长一点的适应期后,开始进入“被填鸭期”,约两年。大量的课程被压缩在这段时间。
“被填鸭期”过后进入到“消化期”(大三下半年开始),这段时间是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刚刚有所了解、开始进入到理论结合实际及基本工程技能的培养阶段。
但不幸过早地到来了,学生将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
考公务员,好主意,金饭碗啊。不行,竞争太激烈,好几千比1啊。再说了,还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竞争。你看,为了一个职位,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
毕业后直接工作,不错的选择。但现实是找工作不易啊。更何况,一个小本本能找到什么工作,会有什么待遇呀。看见没有,招一个清洁工都那么多本科生去抢。还是拼一拼考研究生吧,咱怎么说当年高考时也是佼佼者啊。
考研和上课学习,如何选择?如同在中学教育中,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如何选择的道理一样:选择硬道理啊。
什么是硬道理?考上研究生是硬道理——连研究生都考不上,还奢谈什么自己是高素质人才。没看见吗,连门卫都快是本科毕业生了。
那些专业课学习怎么办,别扯淡了,上了研究生再说吧。
怎么上研究生呢?保研,指标太少,一个班3、2个,把握不大。
考研,就要考虑复习时间的安排了。经过半个学期的思考,父母坚决支持的表态,亲戚朋友的撑腰打气,看看周边同学的摩拳擦掌,听听优秀师哥师姐的扇忽,幻想一下自己带上硕士帽的英姿,想象一下硕士毕业后的白领生活。一时间,肾上腺素快速分泌,美好理想让人血脉喷张:干,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立马交钱、报班、听课、制定复习计划。在床头旁、书桌上(凡是能看到的地方)写警句、录名言,让大师的语言时刻激励着自己。
一花引来万花开。思想引发行动,行动会引发新的行动,学生们立即将想法付诸实践。
那专业课学习怎么办——老子就不信,基础课都顶过来了,专业课老师会不让老子过,考上研究生是硬道理。
研究生,研究什么?管他呢,研究“生”呗。你不研究,就是个“死”。
此时,离大三结束大约还有一个月。接下来的大四情景我们已经描述过了。
随着本科文凭的泛滥,硕士文凭的贬值,会不会有朝一日大学变成两年半。这种担心实际上已经开始现实化,每年从5月份开始,就有学生参加这个辅导班,那个提高班,为考研做准备了。课程是不能再压缩了,再压缩学生就要通宵上课了。
三年就三年吧,国外不也有本科三年的教育体制吗。例如德国教育体制改革后,本科的教育就是三年啊。有兴趣的同仁可以看看德国大学的网站,比较一下就知道什么是此三年不是彼三年了。
很重要的一点差点忘了:我可是真金白银交了4年的钱啊,学校是不是应该退给我1年的学费,退半年的也行啊——估计是悬了。
毕业了:四年后的感慨——我怎么什么都不是  
如果在大四之初问学生这么几个问题:
你想做什么
你能做什么
你的优势是什么
你做过什么,谁能证明
你会发现,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
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会发现真正喜爱并准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能够达到50%就已经是高比例了。一不留神,我们的专业教育俨然已真正变成
“通识”教育了。
这种“夹生饭”式的教育过程,结果不用说您也知道,本科生找不到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本科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有很多)。本科工作越不好找,学生们就越渴望上研究生,学校也会为尽力为学生提供时间上的保证,毕竟考上研究生的多少也是学校的颜面啊。反过来,考研潮又加剧了本科教学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典型的恶性循环。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您孩子入学时,那令人目眩的专业承诺:
培养目标(中英文对照):
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积极适应新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xxxx理论和xxxx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xxxx理论和xxxx研究、教学、科研开发、产品设计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如果您受过理工科高等教育,您认为如前所述的培养过程和时间安排能培养出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吗?估计答案为“否”的居多。如果答案为“是”的居多,怎么会有那么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找不到工作呢?!
反过来说,您能说这个培养目标是假的吗?显然不是啊,您看看课程的安排、实验的安排,哪一个不是为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立的。那怎么理解呢,请您慢慢理解,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全当是在欣赏一幅“渲染画”罢了。
基础是宽泛的,理论是学过的,专业是夹生的,实践是缺失的,技能是没有的——就是我们目前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众生相。
真是应了那句话描述学生本科4年的话:第一年豪言壮语,第二年不言不语,第三年自言自语,第四年胡言乱语。
您不要怀疑本科毕业孩子的感觉,他的感觉是对的——“我什么都不是!”
我反过来问,这样的培养过程,又能是什么呢。
我不想拿个例来证明我所说的是错的。我们知道,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研究是不能靠个例或特例来解释问题的,而是关注某种趋势。根据我的有限了解,大家是彼此彼此,有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幸运:终于成了“人上人”——令人“期盼”的研究生教育  
“咱上研究生了,还是重点大学的”。一时间,家长祝福,同学羡慕,异性朋友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受人尊敬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接下来,赶紧找导师。当然要找“牛人”当导师了。上上网查一查,先按成果多少排排队。按道理讲,成果越多,应该越牛。
重点大学嘛,牛人自然多。牛人们每年的成果真可谓车载斗量:发表m篇论文(m小于2位数的还算是牛人吗?其中还得有几篇是SCI/EI牌的),申请了n个专利,论著出版o本,主持课题p个,为研究生授课q门,为本科生授课r门,参加国际会议s次,毕业研究生t名,指导毕业设计u名……,其他的事务性工作wxyz不计其数。牛人吗,怎么着也得有个什么主任啊、董事啦、常务理事、秘书长之类的头衔吧——无语……,“I绝对服了YOU”。像我这样的,就剩下被感动的热泪盈眶的份了。回顾自己的一年,羞臊的连自杀的心都有了,大有愧对党和人民培养、愧对伟大时代的感觉。怎么说呢?能与牛人们为伍、能给牛人们当一把“绿叶”也算是一种福分吧。
您信吗?还不由得您不信,真凭实据放在那里,能量守恒定律都可以被证伪。那是怎么回事呢,您就自己慢慢琢磨、品味吧。
记得在一个春节小品中,范伟有一句台词“(都是两口子),人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事实证明,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本人为本科生上两、三门专业课已经觉得非常累了——课件要更新、实验要核实、课堂演示要准备、作业要看;时不时的还要写点“论文”,搞点“科研”,以保住饭碗……。咱是不是也要创新一下、与时俱进一下啊,如果每个轮回的东西都一样,自己都觉得对不起学生。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大学老师就不应该像你这个当法——太轴实了。
“太轴实了,也太夸赞自己了吧,还要脸吗?”自责中……。记得毕业设计快结束时,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写的东西有人看吗?我内疚地回答,估计是没人看,我也没有时间全看,只能是粗略地看看,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告诉你们怎样写论文。学生说:这里还有一张评阅人的评阅意见表呢。是啊,怎么填呢——估计所有的带过毕业设计的大学老师都知道怎么填。
理工科,像我这水平的,带3、4个研究生,就足以把我累个半死。牛人带个20、30人跟玩是的,还得为其他学校的研究生当评委,少说也得评个10几20个才能与身份相符吧(研究生论文的文字量可是本科生论文文字量的2-3倍,3、4十本摞起来估计有等腰之高。……,不能不佩服,牛人自有牛人之处)。老美、老德的狗屁教授算什么呀——“数风流人物,还看我朝”。
牛人桃李满树树满园,不可能每个都照顾到,只好统一施肥打药,桃李熟了自己掉下来,统一贴上标签(其他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标签)就可以“上市”了。
施肥打药也得靠人手啊,没关系,牛人手下有的是博士后、博士,就是专门伺候你们这类小硕的。如果你毕业时,牛人还能叫出你的名字就很不错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听着师哥师姐们的吆喝干活吧:提取显著性因子,选择实验水平,安排正交试验,然后就是……。除了听课,看文献之外,当你把设计的实验做完了,估计你的PAPER也就差不多了。
这是一类研究生。
牛人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在中国更是如此。
不是有位中国人花了211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进了一次午餐吗。这可是一生的荣耀啊。
金色大厅,大家都听说过吧,国人将其称为音乐殿堂,中国的艺术家无不向往的地方。能在那里开上一场音乐会,留下几张演出影像,身价在国内立刻倍增。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奥地利小憩几天。慕金色大厅之名、受朋友之邀,在那里观看了一场中国“艺术家”的音乐会。那天有点事,去晚了,进去时,正赶上xx市xx区文化艺术馆的一位“歌唱家”在引吭高歌,接下来是xx省歌舞团的“艺术家”、xx市少年宫的小“艺术家”、……。在精彩的演出中,我差点晕过去。……金色大厅是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排练场,平时可以出租作为演出场所。于是,国内的“艺术家”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鹜,都希望在金色大厅留下自己演出倩影的照片。大牌的“艺术家”去的差不多了,开始中、小牌的去了。可见“名牌”效应在中国的力量。
咱是中国人,不能免俗。能找到牛人做导师,绝不找非牛人。
万一运气不济,没有找到牛人做导师,怎么办?没有关系,又不是你一个人运气不济,牛人再多也是少数。非牛人导师也行,咱不还是重点大学毕业嘛。
一根网线、一套电脑,路由器一装,3平米一个的隔断一打,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不偏不倚,一人一份,实验室就有了……。
什么,“网吧”?你有没有搞错,社会上那叫“网吧”,我们这里叫实验室。仿真软件一装,咱就开始研究了。
你问我,我是哪个专业的?老外了吧,哪个专业没有仿真软件啊,庄稼都可以在计算机上种,还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
你说什么,研究水平?绝对没问题,要数据有数据,要模型有模型,精彩绝伦的“实验”效果,连老板都没见过,发篇SCI毕业没有问题。
英文水平?告诉你吧,咱那套仿真软件功能那叫一个齐全,光架构就20个G,基本库还没有装。软件光盘给你你都不知道怎么装。据说是老板前两年当访问学者时“偷”回来的,不学3个月估计连基本的仿真都做不出来。瞧,我旁边的师姐,折腾这软件快10个月了,刚完成一个过程的仿真。给你点开帮助页面看看,全英文的。你想咱哥们儿毕业时英文能差吗。
说啥,理论水平不够?看你就是一死读书的料,连新闻都不看的主儿。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并选择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各30所左右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这消息你难道都不知到吗?咱这水平毕业肯定没问题。
研究生生活开始了,先把涉及到课题的本科知识补一补,当年不是考研去了,没好好学嘛。说实在的,关系也不是很大,用多少看多少就行了。再听一些学位课,读文献,做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写论文,修改论文,发表论文。
老板偶尔指点一下江山,你随之激扬一下文字,文凭基本不会不到手。
这是一类研究生。
老板从外边揽回一些工程项目,学生参与其中。图纸设计、硬件安装、软件编程、整体组装、联机调试、现场实验……。基本上是一个全活。
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好办。一个工程项目,那么多的环节,哪个环节提出来点问题,都够学生研究半年的。这些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把活干漂亮了。
这又是一类研究生。
老板术有专攻,商海驰骋,小有斩获,自立公司,研发销售,需要人才。
加入公司“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的团队,读完了研究生,商海的滋味都尝过了。万一得到老板青睐呢,未来的工作都不成问题了。窃喜中……。
这也是一类研究生。
一年的基础课,一年的实验室,再加上半年的论文和找工作……。二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好像有的学校研究生只有两年)结束了。终于到了那一天——“我们毕业了”。
毕业了,无论学生属于哪一类研究生,学到了什么,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取决于学生投入了多少,是如何投入的。导师仅仅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别指望导师整日抱着你培养。稍不留神,可能就“被上研究生”了。
实际上,就工程应用技术领域而言,所谓科学研究只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并不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科学研究活动,更是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都需要高智商,因为科学研究活动活动越来越规范化,科学研究活动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具备基本相关专业知识的人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只要他喜欢从事这份工作。
研究生则是经过了这种系统训练并掌握了这种技能的一员。
到此,我们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见下一篇博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忘那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