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怎么样

2013年度毕业生需求计划所需专业数量学历学位需求条件工程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济南分院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400-633-1888
当前位置: > &&& >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地质专用仪器设备中标公告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地质专用仪器设备中标公告
信息发布日期:
&招标公告摘要
&&&&受业主*******委托,中国招标网于日发布中标公告: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地质专用仪器设备中标公告。
&&&&请中标单位及时与业主相关负责人联系,及时签署相关商务合同;未中标供应商也可及时向业主提出相关质疑。于此项目有关的其他供应商也可与中标商*******联系,及时提供后续设备与服务。
&&&&部分信息内容如下:(查看详细信息请)
一、采购人:**省物化探勘查院,**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地址:***历山路、********路
联系方式:
************ 二、采购代理机构:**东岳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西路
联系方式:程志刚
************ 三、项目名称:**省物化探勘查院,**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地质专用仪器设备采购
项目编号:DYXM******* 四、招标公告日期(竞争性谈判资格公告日期):时间:****年**月**日-****年**月**日(节假日除外) 五、开标日期(谈判日期):****年**月**日**:**(**时间) 六、中标情况: 包号采购内容供应商名称中标金额 A 地质专用仪器设备 **新欣地质科贸公司 *******元
B 地质勘查设备 **新欣地质科贸公司 *******元
C 地质勘查设备 **新欣地质科贸公司 *******元
七、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宋之龙 王玉吉 刘兴树 刘思亮 朱振居 刘秀霞 陈仲标 八、采购项目联系人:程先生
联系电话:************ 九、其他:
记住登录状态  
热门招标项目搜索&&&&&&&&&&
热门拟在建项目··········
热门招标公告··········
热门中标公告··········
热门VIP独家项目··········
华东:       
华北:     
东北:   
华南:   
西北:     
西南:     
华中:   
客户咨询:400-633-1888      公司总机:010-      信息发布电话:     传真号码:010-      客户投诉:010-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66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一号青东商务区A座七层(100089)
北京智诚风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招国联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招国联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国建伟业咨询有限公司     中食博研(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马玲律师让高原作证――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记略
当前位置:&&&
让高原作证――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记略
中国国土资源报
】【】【】
  挺进大场
  “青海的地质工作者是在世界上最艰苦的地区,从事着最艰苦的行业。他们在地质找矿中,脚踏实地,默默耕耘,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和极大的奉献精神。”
  横亘在青海西南的巴颜喀拉山,孕育了我国两大河流――黄河、长江。大山深处的曲麻莱大场地区,因拥有“世界屋脊金腰带”之美称,而成为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百慕大三角”。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和复杂的成因,也使这一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和特提斯研究的热点和关键地区。然而,受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一地区的地质工作仅限于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古生物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研究程度之低,又使其成为地质学界科学研究之“圣地”。
  这座雄伟的山脉,蒙古语意为“富饶青色的山”。这里有著名的北巴颜喀拉山印支――燕山期金、锑、汞、锡(稀土、钨)成矿带;中巴颜喀拉山印支期金(铅、银)成矿带;可可西里――南巴颜喀拉山印支期金、锑、钨、锡(稀有)成矿带。该造山带地势高耸,雄岭连绵,大场金矿区就坐落于其腹地中央,海拔在4500米~5100米之间,是典型的内陆高寒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人迹罕至。
  就是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原青海省地质四队的地质健儿拉开了地质找矿的序幕。
  年,大场地区经过3年预查,取得了第一阶段胜利。其间,地质队员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常年饮用水洼子里布满细密软体红虫的死水;严重的高原反应,致使嘴唇干裂、口腔溃烂;夜间气温多在零下20多摄氏度,常常被冻醒,不得不跺着脚等待天明;握着钻杆的手一不留神被粘掉一层皮;在地质填图中遭遇野狼攻击;迷路途中生吃泥鳅充饥;在沼泽地中频频陷车,之后,卸车、挖车、装车;在出工途中多次突遇洪水;甚至有的地质队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位地质专家在青海踏勘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青海的地质工作者是在世界上最艰苦的地区,从事着最艰苦的行业。他们在地质找矿中,脚踏实地,默默耕耘,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和极大的奉献精神,令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这群地质健儿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经过3年艰苦努力,在大场化探异常核心区发现了金矿化线索,并在其外围发现了加给陇洼金矿点,最终在核心区圈定金矿体28条,为下一阶段地质找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因资金短缺,这一地区地质勘查工作搁浅。
  2000年,随着地质事业第二个春天的到来,青海省地矿局进行机构改革,由原地勘单位新重组的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后并入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以招标形式争取到了大场金矿普查项目,开始了大场新的攻坚找矿历程。连续几年加大投入和勘查,至2003年,大场主矿带规模逐步凸显出来,外围加给陇洼矿区又圈定金矿体14条,地质找矿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4年,青海地矿局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青海地调院与加拿大INTER-CITIC公司合作,成立了青海中加合作大场矿业有限公司,以期扩大找矿效果。合作初期,按照方案要求,需完成1∶1万土壤测量110平方公里。这时,已是9月中旬,青藏高原能采集土壤样本的时间只剩下短短20多天,如果不抓紧,地表一上冻,任何工作都无法开展。面对工作量大、工期短等问题,项目负责人高永旺带领的项目组,分成16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间隔200米,在3.2公里宽的作业面上呈一字排开,上百人的队伍在此展开大会战,规模之壮大、你追我赶之场面,令人备受鼓舞。
  据项目组成员回忆,深秋的青藏高原,已经错过了开展野外工作的黄金季节,进入10月份以后,早晨的冻土层有10厘米厚,用铁锹根本挖不动。为了不耽误工期,项目组购买镐头,分发给每个作业组,开创了用镐头采集土壤样本的先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0月中旬以前完成26000多件土壤样品采集工作。大面积土壤测量,为地质找矿提供了最佳靶区。扎拉依陇洼、稍日哦、大东沟等新金矿区相继发现,金资源量大幅度增加,对大场特大型金矿的定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展雄风
  “大场就像一个金盆,四面环山,金矿正好分布在盆中!”“这么大规模的金矿,如果开发出来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啊!”
  2008年底,为适应新的地勘发展形势,青海省地矿局进行战略性机构调整,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正式成立。而此时,世界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地勘投入,特别是对商业投资影响巨大。五勘院这支由曾经创造过骄人找矿业绩的原青海矿勘院、地调院等单位部分骨干力量组成的综合地质勘查单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困难和挑战,五勘院党委抢抓国家、省部、局的一系列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想尽办法引进商家投资。经努力,当年地勘经费就超过1亿元,实现了开门红。院党委引领职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找矿突破进程。同时,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适合新形势下发展的地勘队伍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快速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
  近4年来,五勘院共落实各类项目172个,争取各类地勘项目资金9.25亿元。其中,年分别落实地勘项目23个、31个、51个、67个,年均增长率为43.6%;分别落实地勘资金1.07亿元、1.83亿元、2.57亿元、3.7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2.8%。
  这个以“立足地质找矿,做大做强地勘主业”为宗旨的队伍,在成立之时,便接手了大场金矿及沱沱河铅锌矿后续找矿任务。
  大场金矿是国土资源部及省政府极为关注的重点项目。为了加快地质找矿进程,2009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青海省政府,在部省合作的基础上,决定依托现有的勘查成果,对省内有较大找矿前景的成矿带实施整装勘查,大场因此成为全国特别地质找矿行动计划确定的47个整装勘查项目之一。
  2010年,国土资源部和青海省政府提出了“358”地质工程目标,大场地区金矿整装勘查项目实施,勘查投入大规模增加,当年总投入就达7200万元。国家、地方和企业联动,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统一指挥,形成了大兵团作战的宏伟态势。
  “如何在国家、省财政勘查资金及外资引入的环境中实现地质找矿的突破?大场应尽快在其外围及深部予以拓展!”五勘院院长李世金缜密思考后,立即召开技术论证会。经研究讨论,决定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向大场深部找矿,以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大场深部找矿提上议事日程后,有专家认为,大场金矿无“根”,是由古冰川搬运而来,没有找矿前景;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大场由地表水淋滤作用形成,巴颜喀拉群地层金的背景值本身就高,大气降水、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萃取了围岩中的金,在构造裂隙中沉淀成矿,前景不大;更有学者认为,大场金矿保存条件不好,已剥蚀殆尽……
  大场深部真的没有大矿吗?院长李世金与地质技术人员多次总结研究大场找矿历程后认为,制约大场找矿突破的原因主要是地质构造环境复杂、传统探矿技术和设备落后,以及部分地质工作者对成矿地质条件、赋矿规律的认识不到位。此外,勘查资金投入不足,深部验证工作程度较低。开拓思路,大胆验证,反复调研、踏勘后,他们在3个金矿床布置了15个600米~1000米的深孔,大部分钻孔见到了对应的矿体。
  与此同时,五勘院还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扩大地质找矿成果。大场的前期找矿均采用国产XY-2及XY-3型钻机,其泥浆单管取芯工艺效率很低。与加拿大公司强强联手后,引进75型全液压钻机,采用大口径90厘米清水钻进绳索取芯工艺,岩芯采取率基本上在90%以上。老式钻机在大场以往最高纪录是1500米/年,平均日进尺不足20米,机台搬迁要三四天;新式钻机平均日进尺80米,搬迁仅需4小时,大大提高了找矿效率。
  目前,除大场核心区外,承担外围地区钻探工作的青海二勘院、山东八勘院也一并引进更为先进的90型全液压钻机和国产XY-4\XY-4-4及北京勘探者1号等新式全液压钻机,地质找矿阔步挺进。
  五勘院在大场金矿勘查过程中的另一大亮点是总结采用了“化探异常+地质判断+工程验证”这一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五勘院总工程师高永旺说,大场金矿的发现,其手段和方法并非独特,关键在于地质、化探、遥感方法的综合应用和工程验证把位的准确筛选。在化探异常引领下,通过综合地质填图筛选出具体靶位,最终通过工程验证发现矿体。
  当然,大场的成功找矿还得益于槽探施工的新创举,目前,这一模式已被青海各地勘单位广为引用。
  据“老大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福德回忆,2001年以前,大场矿区和其他矿区一样,也是人工挖槽探,在海拔4600米以上,呼吸都困难,致使施工进度非常缓慢。2001年国庆节前夕,时任青海省地调院院长的杨站君一行到大场矿区调研慰问,在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后,认为尽管施工条件极其艰苦,但根据10个钻孔见矿情况,找矿前景非常好,当即决定新增加1万立方米槽探工作量,并利用挖掘机施工,开创了青海地质找矿用挖掘机施工槽探的先例。后经证实,用挖掘机施工槽探不仅效率高,而且施工质量百分之百得到保证,极大地提高了找矿效果。当年,主矿带长度延伸到3.2公里,矿区资源量也由原来的十几吨增加到60多吨,效果非常明显。此后,大场地区一直采用挖掘机施工槽探,并逐步向其他矿区推广,目前青海大部分矿区均采用挖掘机施工槽探。
  近年,随着勘查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对矿区成矿规律认识不断深入,五勘院又在核心区外围发现了扎加同哪大型金矿床和照达额、旁安、阿棚鄂一等多处极具找矿前景的金矿点。年,新增金资源量86吨,累计达200吨,达到超大型矿田规模。整个大场地区已圈定金矿体200余条,在长25公里、宽10公里的成矿带上集中分布。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山青在视察大场金矿区后形象地说:“大场就像一个金盆,四面环山,金矿正好分布在盆中!”青海地矿局局长高学忠在大场矿区也无不感慨地说:“这么大规模的金矿,如果开发出来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啊!五勘院一定要加快勘查,尽快提交主采区的资源报告,抓紧可行性研究工作,尽早使矿床开发。”目前,大场金矿田主带已达到勘探程度,正在进行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不久将实现大规模开发,为青海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大场项目组虽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但仍旧保持着“王牌项目组”的称号。这个项目组曾诞生了两名青海省优秀地质专家,每年评先评优及资料展评,项目组总是创优大户。其成果被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一五”重大成果,并荣获2006年青海省“十五”重大地质成果奖、科技成果奖,荣获2008年青海省地矿局50周年十大找矿成果,荣获2011年青海省地质找矿特等奖。
  捷报频传
  “在两年的时间内找到30万吨以上的大型镍矿床,是实施青藏专项以来的重大突破。”
  “面对国家日益看好的地勘形势,我们紧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地勘主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最佳找矿态势。”
  五勘院党委书记邹公明说:“面对国家日益看好的地勘形势,我们紧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地勘主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最佳找矿态势。”
  在大场地区找矿成果捷报频传的同时,五勘院精锐之师又转战“三江”成矿带北段―沱沱河整装勘查区,东昆仑成矿带-夏日哈木铜镍矿区及可可西里、鄂拉山、阿尔金等地区,并相继取得了重大成果。
  “三江”成矿带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地质条件复杂。2004年起陆续开展了预查普查工作,先后发现了多才玛、巴斯湖、楚多曲等矿床。然而,由于勘查资金投入较少,加之受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的限制,每年钻探工作均未能全面完成。
  2009年,五勘院在此投放重兵力,首次开创性地完成了钻探工作量,地勘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经该院综合研究团队艰苦攻关,在多才玛、楚多曲等矿区相继找到了品位高、厚度大、产状稳定的富矿体。同时,成矿规律、找矿方向等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和重大进展,矿床规模进一步扩大,当年新增铅锌资源量70万吨。目前,已发现多才玛超大型铅锌矿床,楚多曲、巴斯湖两个大型铅锌矿床,那日尼亚、纳保扎龙两个中型矿床,雀莫错、扎木曲、宗陇巴、郭仓乐玛、扎拉夏格涌等一批具有良好找矿潜力的矿区,并初步形成了北、中、南三个成矿带的布局,3年新增铅锌资源量220万吨,累计资源量达280万吨,预计2012年可新增资源量65万吨,成为青海又一个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勘查基地。去年,多才玛、楚多曲两个项目获得省地矿局找矿成果三等奖,纳保扎龙―雀莫错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荣获全省地质勘查成果二等奖。
  夏日哈木铜镍矿是五勘院近两年在东昆仑成矿带找矿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自2011年的发现至2012年的快速推进,目前矿床规模已达大型以上,开创了青海地质找矿快速勘查、快速突破的新局面。
  五院人不会忘记,2011年4月,他们在夏日哈木主异常区发现一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揭开了区内寻找铜镍矿的序幕。随即,该项目被地矿局列为局重点项目,并确定了“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快速评价、快速突破”的战略方针。
  2012年,在夏日哈木,漫山遍野飘扬起鼓舞士气的红色战旗,聚集着青海省五勘院、三勘院、测绘院及山东省物探队、八勘院、鲁杰勘探公司等几百人的地质队伍,施工钻机一度达到十五台。
  夏日哈木矿区地处沙漠地带,夏季炎热,气温在40摄氏度左右,极端温度达50摄氏度以上。地处沙漠戈壁,队员暴露在烈日下,炙热如焚,口干舌燥。这里严重缺水,饮用水甚至工程用水都要到5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队员们为了节省用水,长时间不能剃须、剪发,胡子拉碴,长发飘飘。遇到路过工区的其他同行,只好自嘲地说:“嘿,像个艺术家吧。”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白天,队员不仅要与大自然作斗争;晚上,还要咬紧牙关,整理资料,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常常超负荷工作。
  发现铜镍矿的喜讯传到省国土资源厅后,今年6月5日,厅长刘山青亲赴五勘院夏日哈木镍矿区调研。
  他在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为了避免戴蚊帽的不便,真切观察,很多同志都没有戴蚊帽……看到如此富的矿石,大家满头满脸布满了麻点般的蚊子,顾不上去赶一下!我自己也不知什么时候掀开了蚊帽,第二天满脸满手其痒难耐。我们检查工作的一会儿时间,就吃尽了蚊子的苦头,不知我们常年工作生活在这儿的地质队员受了多少的苦楚啊!”
  虽然在荒无人烟、高海拔等气候、环境恶劣的艰苦地区开展地勘工作,但五勘院的地质队员从没叫过苦,更没有发过牢骚。这是因为五勘院党委为鼓舞士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野外施工期间,班子成员各有分工,下矿区蹲点。他们日夜兼程来回奔波于各项目区之间,每到一个项目区,都要认真查看资料,亲自上山观察,解决找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个项目野外工作井井有条。
  院长李世金多次与总工程师高永旺、副院长刘长征、李琳业等,亲临海拔近5000米的大场、沱沱河及各个矿区部署指导工作,有一年,曾奔赴矿区检查工作20余次。在途中遭遇陷车无法计数,每每误车、陷车,几十个小时没有吃喝,但他们始终没有一句怨言。
  “同心协力,大干快上”的工作作风已经深入人心。据夏日哈木项目组负责人杨启安回忆,领导李世金和高永旺、刘长征不止一次亲赴夏日哈木,与队员一起“出工”。早晨8时和队员一起带着馒头出发。填图组穿路线、定地质点、记录观察点资料,测量组布探槽、定孔位,编录组编槽探、编钻孔,取样组刻槽取样、劈芯取样。下午,他们和大家一样背着一挎包沉重的样品疲惫地回到营地。吃过晚饭,即开始整理白天的工作,两个小时后组织碰头会,讨论当天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查看对比资料,完善对矿区的认识,之后布置第二天的工作任务。
  在这样一种和谐氛围中,五勘院人拧成一股绳,在各自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夏日哈木铜镍矿普查仅一年,就投资约7000万元,完成了1∶1万磁法测量76平方公里,1∶1万地质草测60平方公里,1∶1万地化剖面测量35公里,1∶1万土壤测量14平方公里,1∶2000磁法剖面20公里,1∶2000面积性磁法测量6.5平方公里,GPS控制测量180点,三分量磁测井20000米,激电测进8500米,槽探17000立方米,钻探26000米。
  今年大兵团作战实施以来,重点对主要异常区发现的含铜镍硫化物超基性岩体,采用大比例尺物探和地质相结合的综合找矿手段开展普查工作,大致查明了超基性岩体的分布范围、矿化规律、矿化特征、矿体规模、矿石质量及矿石的选冶性能等,并对资源远景和找矿方向作出初步评价。目前,已在主矿区圈出4处较好的磁异常,经深部钻孔验证,磁异常与矿化较为吻合,共圈出镍钴矿体8条,矿体厚度大、品位富,初步估算资源量:镍40多万吨、钴1.8万吨,已达大型规模。根据目前成果综合分析,该区具小岩体成大矿的地质条件,通过进一步工作,资源量有望进一步扩大,预测夏日哈木矿区镍远景资源量将会超过50万吨,达超大型规模。同时,该矿区交通便利、易于开发,将成为青海省又一个重要的矿产勘查开发基地。
  该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开发价值,为东昆仑地区寻找新的成矿类型拓宽了思路,打开了在东昆仑寻找新矿种的窗口。
  这一喜讯传到国土资源部后,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副部长汪民一行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山青、青海省地矿局局长高学忠的陪同下,到夏日哈木矿区调研。徐绍史对该区找矿重大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两年的时间内找到30万吨以上的大型镍矿床,是实施青藏专项以来的重大突破。”
  五勘院是青海省唯一具有地球化学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了全省公益性基础化探工作,先后在可可西里、沱沱河、东昆仑、阿尔金等地区完成区域化探面积10万平方千米,普查化探6000平方千米。圈定区域化探异常300余处,局部化探异常100余处,圈定70余处生态化探异常。经对40余处异常进行找矿查证和生态意义评价,提交了预查基地12处,其中6处已成功立项或纳入整装勘查区。在找矿同时,五院积极融入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几年来,先后在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7.3万平方千米,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3000平方千米,提交了可供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大批成果。
  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面,令五勘院人骄傲的是:2010年,在青海省东部的平安―乐都地区,发现84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资源区。这是国内首次在青藏高原发现面积较大、土壤层较厚、品质好的富硒区。
  富硒土壤资源的发现,不仅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其成果亦获得青海省地质勘查成果一等奖,还被评为国土资源系统2010年度工作十大亮点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这一成果已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平安县政府已将富硒产业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第一要务,编制了《平安县富硒产业开发规划》,建立了金阳光富硒农业园区。目前,已完成“高原硒都”等商标的注册,并与青海金阳光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富硒农产品基地1000亩。青海藤田富硒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青海环宇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等富硒产品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有力地推动了青海地方经济的发展。
  大胆创新
  科技创新是五勘院展翅腾飞的助推器,而质量保证是五勘院成长壮大的最终落脚点。
  “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实现找矿突破,做大做强地勘主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勘院近4年来的地质找矿突破,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也为该院今后的地质找矿战略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总结五勘院在找矿周期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不凡成效的原因,那就是大胆创新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即:依靠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地质找矿规律的新机制。
  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激励创新机制,在以往对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进行竞聘的基础上,2011年,五勘院进一步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健全完善用人机制。全院所有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采用演讲与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优胜劣汰。其宗旨是“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最终实现岗变薪变、收入能增能减的新型分配机制。对二级实体,实行的是责、权、利相结合,捆绑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在地质勘查业务管理上,建立了项目质量管理机制;在对领导班子考核中,建立管理指导、管理监控机制。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该院健全了多要素分配机制。形成了岗位工资、效益工资、节约和利润分成等多种分配形式。同时,向野外一线倾斜,合理拉开了职工收入档次。激励中,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实行绩效考核,设立地质找矿奖、探矿创纪录奖、安全质量奖、项目成果综合考核奖等。
  地质找矿是一项由未知向认知、不断探索的科学研究过程。其过程呈现出先进的技术方法、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化递进,最后一并由综合应用技术来完成。
  五勘院在地质找矿的科技创新上,其贡献在于对工作区主要成矿带,成矿类型的认识随着工作程度的不断深入而日趋完善。以大场金矿为例,1996年由原青海地质四队地质队员发现大场金矿。最初认识:大场金矿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石英脉型金矿,原因是群众开采砂金时偶尔在石英脉转石中见到1毫米~3毫米大小的“明金”。之后,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石英脉仅仅是断裂构造的指示,与金矿化关系不大。2001年,青海地矿局机构改革,新成立的青海地调院继续普查找矿,经钻探工程控制,进一步证实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金矿化产于构造蚀变岩中,与山东“焦家式”金矿相似,从而确定为“焦家式”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对于大场金矿成矿类型的认识,有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是层控型,理由是巴颜喀拉山地区的金矿都产于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砂板岩地层中,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有层控特征。2005年以后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属造山型金矿之浅成亚类。
  五勘院创新室内综合分析、精选靶区的方法及野外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夏日哈木镍矿区为例,2011年~2012年,该院组建了技术力量较强的项目组,开展野外预查普查工作。在野外首先通过土壤测量、磁法测量缩小异常范围,然后通过地质测量圈定地表杂岩体分布范围及构造框架,确定工程验证靶位,最后利用地表槽探工程发现镍矿化体,利用钻探工程控制含矿岩体及镍矿化范围。
  第三是产学研相结合,正确认识成矿类型,建立成矿模式方法。近两年,该院十分重视综合研究工作,成立了综合研究团队,并与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研攻关。
  以夏日哈木镍矿找矿为例,从室内资料分析到野外调研,提出了该矿床成矿类型,为超铁镁质、镁铁质杂岩体有关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和受深大断裂构造、杂岩体双重控制的理论。该理论对整个东昆仑地区寻找类似矿床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新的找矿方向。此外,在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优化组合上,根据区域和类似矿床的找矿经验,采取了“土壤测量+磁法测量+工程验证”的有效方法组合。首先用1∶1万土壤测量、1∶1万磁法测量,缩小靶区;其次根据地质填图和认识选定工程验证靶位;最后用工程进行验证和控制,达到了最佳效果。
  以沱沱河为例,提出了沱沱河地区以岩浆构造热液成矿为主,通过多次成矿作用,形成了热液脉型、斑岩型为主要成矿类型的矿产,保存条件较好,找矿潜力十分巨大的认识。通过理论研究指导找矿,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找矿取得较大突破,仅多才玛铅锌矿床提交资源量就达280万吨以上,2012年沱沱河地区的铅锌资源量将达360万吨以上,预测远景资源量500万吨以上。
  为把握好科技创新的基础――人才队伍的培养,五勘院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科技兴院”的高度。紧紧抓住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等环节,着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为地勘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建院以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9名,引进省内外地质专业优秀大学生近百人。通过轮训、集训及“传、帮、带”等培养模式,充实野外项目的技术力量。不断强化与科研院所的积极合作,加强人才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地质科技创新。该院不间断地邀请科研院校专家教授讲学,及时更新并掌握专业前沿地学知识;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组建院综合研究团队,积极总结推广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运用;深入野外一线探索研究新的成矿理论和方法,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快速培养德才兼备的年轻大学生,根据其不同特长,分别予以重用,安排到各个项目组到一线锻炼。目前,有4人获得省部级优秀地质专家称号,1人为青海省自然学科带头人。同时,培养出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3名。
  在地质找矿实践中,五勘院党委始终认为,科技创新是五勘院展翅腾飞的助推器,而质量保证是五勘院成长壮大的最终落脚点。该院将地勘项目质量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精心勘查、严谨规范,提供一流地质成果”的质量管理方针,建立了以院长、总工程师为首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生产的管理、指挥、协调工作,对各项目进行质量监控。针对该院项目集中分布在大场和沱沱河地区的特点,采取专人分区负责的措施,于2011年初成立了矿产一分院和矿产二分院,分别负责大场和沱沱河地区的找矿工作。院主管领导、副总工程师蹲点指挥,加强野外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质量达标实施。此外,技术先行,全面监控。高度重视综合研究,组建以院技术骨干为主、省内外专家参与的综合研究团队,加强对重点矿区的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认识,强化野外工程部署技术指导,确保地勘项目生产质量的可行性,并密切关注重点环节,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据,针对设计、报告编写和钻探、采样等关键工作,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使项目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在项目实施中,严把质量关,逐渐形成了切合该院地勘实际的重点质量防控体系,使地勘项目以“重大成果”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
  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五勘院人的足迹踏遍了巴颜喀拉、三江北段、东昆仑和鄂拉山等成矿带,共提交4处普查基地、5处矿产地、3处矿产开发基地,新增金资源量86吨、多金属资源量220万吨、镍资源量50万吨。
  五勘院这些令人钦佩的地质工作者在“无人区”、“死亡地带”忘我地工作着。他们像候鸟一样,初春时节向高原深部挺进,雪天冰封之时才返回家乡。父母病重见不到儿子,孩子出生见不到父亲……
  今年10月,五勘院被评为全国模范地勘单位,他们的努力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许。他们依然执著地奔忙在青藏高原这方神奇的土地上。
  院长李世金表示:“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实现找矿突破,做大做强地勘主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地质找矿中,英雄的五院人一定会登临更高的山峰,一幅“找大矿、找好矿、繁荣经济社会”的美丽画卷,必将在他们的手中呈现!
&&发表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承办: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