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营的英语作文名言之坦克学院。 引用了名言

军工生产要与科学研究及军队使用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军工生产要与科学研究及军队使用密切结合*&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
  国防工业生产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在贺总〔1〕、聂总〔2〕和罗总长〔3〕领导下,经过大家努力,这几年来成绩很大。这是大家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敢想敢干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党中央所确定的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说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但能仿制一些外国的产品,而且能自行设计出某些性能比外国好的产品,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次你们开会,聂总和张爱萍副总长要我讲讲话。事先参考了一些材料,也派人请教了一些军、兵种的同志,但我是个外行,从来没有摸科技和军工生产方面的情况,所以只能从军事学术研究和军队训练的角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科学研究、军工生产与军队使用三方面的关系问题;二是就战术上的五个问题对军工生产提出一些意见。  一、科学研究、军工生产与军队使用密切结合。  研究、设计和试制这是一行,军工生产是一行,训练、作战和武器的使用又是一行,这三行是个整体,必须密切结合。因为研究必须根据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军工生产必须根据研究的成果和满足作战的要求,而作战训练方面和使用方面又必须照顾研究与生产的可能。三者结合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国家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尽量使部队装备得更好一些、更现代化一些。关于科学研究、军工生产与使用三结合的问题,贺总和聂总这几年来都不只一次地讲过。这次再重新提一提,我想是有益处的。  (一)需要与可能。  使用单位往往从战争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军事训练的需要出发,不断向科研单位、生产单位提出要求。要求研究、设计、生产出来的武器,既要威力大、射程远、命中率高,又要体积小、重量轻并便于操纵。这说明大家都关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机动力、突击力。这对科研与生产单位经常是个压力,推动科研、生产部门要不断革命,不断改进。这是好事,也是应该的。但是,科研与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能力、工业与科学技术水平,只能逐级上升,不能扶摇直上。要满足需要必须有个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历史性和继承性,这是个普遍的规律。人们的经验和知识都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积累下来的,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洲际火箭就是从V-2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我们工业和科学技术水平,一般地讲,有仿制条件时,要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然后过渡到自行设计,搞出适合我们情况和条件的新产品出来;在无仿制条件时,一开始就要自己摸索,自己研究设计,这是目前我们军工生产必须走的道路。  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然后过渡到自行设计,这是一条捷径。这样做,可以培养技术力量,可以尽快地拿到我们所需要的军工产品。科学技术要逐步发展、逐级上升,这样才有基础,才有阶梯。由V-2火箭到洲际火箭,一直到宇宙飞船,它的最初的一步落脚在V-2,最初的起点是V-2。他们把它当成一个麻雀,解剖的清清楚楚,理论上认识的明明白白,了解了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把V-2里面“十万个为什么”都解决了,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生产出更新的东西来。如果甩开V-2,另外东翻西翻搬资料,来搞什么洲际火箭可能不可能?也许可能,可是这种没有基础的上升,没有阶梯的上升,恐怕不是一个好办法,不是一个可靠的办法。我们的飞机生产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米格-17大家认为是好的,它是从原材料到零件,从零件到配件,从配件到总装配,完全依样划葫芦,按照人家的东西一模一样做的,工艺规程也是照样搞的,小心谨慎、夹起尾巴搞,结果效果很好。为什么到米格-19就上不去了呢?就是甩开了人家的东西,不把米格-17当成一个麻雀、把它里面的“十万个为什么”加以解决,就东翻西翻,想搞出一个米格-19、米格-21,结果上不去,还是要回过头来,一模一样地照人家的搞。所以研究和仿制要结合起来,才能改型,才能自行设计。仿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培养我们的技术力量、实现自行设计的手段和阶梯。所以我觉得掌握先进技术还是一个过程,是一条逐步攀登的路,这样上楼才有阶梯,发展才有基础。苏联人也不是天生的聪明,还不是一路摸上去的。马克思早就讲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只有毫不疲倦、披荆斩棘、一步一步地攀登,才能到达顶峰。现在一些东西没有过关,是不是在思想上、工作方法上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提逐级发展、逐级上升,并不是说,人家走几步我们也一定走几步,老是跟在人家后面,那样永远摆脱不了技术上的落后状态,在科学技术上永远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逐级发展、逐级上升和科学技术上的跃进是不矛盾的,只有在稳固基础上的上升,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  上面说的这条路,是条捷径,可是,凡是新的东西,人家从不轻易给我们,总是想拿我们一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一开始就自己摸索着自行设计。这样虽然可能慢一些,困难多一些,但只要我们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本着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经过艰苦的努力,一定可以开辟出我们自己的道路,突破科学上的尖端,研究生产出我们所需要的武器装备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只要我们坚持走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的道路,我们自己是能够搞出一些好东西出来的。  不论仿制也好,自行设计也好,都必须集中力量,全国一盘棋。现在我们科学技术队伍还不强,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如果分散力量,你摸我也摸,就什么也搞不成。前年我到长春看了一个研究所,一、二、三楼我都看了,有的研究室只有一个研究员,有的是两个人,有的是三个人,当时我讲了句笑话,说你们的研究室是“一、二、三”。我是外行,可是我想,你一个青年学生,尽管是大学生,一个人孤陋寡闻,坐在房子里,能摸出什么东西来。后来了解同类的研究项目,上海、昆明全国好多地方都在搞,结果哪里也没有完全突破科技上的难关。回来我就提了意见。要突破科学技术上的难关,不集中力量是不行的,就像打仗一样,不集中优势的兵力和火力就不可能突破敌人的坚固阵地。现在我看,在科学研究工作上,必须继续坚持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针,力量越少,越不能分散,越需要集中。  (二)当前与长远。  从当前战备的需要来讲,主要是多生产一些已经定型的常规武器和零备件,使武器装备能配套,使军队能齐装。从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讲,主要是多研究、设计、试制一些新产品,集中力量搞“高、大、尖、新”。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只考虑到当前需要,只搞常规,只搞旧的,只搞零备件,我们就永远摆脱不了技术装备上的落后状态。相反,只搞尖端,只搞新的,我们军队的装备就配不了套,甚至飞机不能飞,舰艇不能航行,火炮、坦克开不动,这就不能适应整军备战的需要。因此,党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突破尖端,加强常规”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一方针兼顾了当前与长远的需要。目前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反动的民族主义正在加紧联合反华,中南半岛局势动荡,蒋介石企图向大陆窜扰,因此,党中央告诉我们要提高警惕,随时应付突然事变。为了适应战备的要求,在努力突破尖端的同时,还必须用足够的力量保障部队按现有编制配齐装备,首先是配齐值班部队的装备。现在有些值班部队还没有完全齐装,一旦有事,难以应付;所以要先把现有的东西搞起来,现有的东西维持起来,现有的东西配起套来,这是最近两三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技术与战术。  技术决定战术,这是恩格斯的一句至理名言,通俗的讲法就是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战术又反过来向技术提出要求,促进技术的发展。因此,军事学术研究部门,军事干部,要认真研究军事技术,研究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及运用,不然军事学术就没有技术基础。军事科学院这几年在总参、总后和各军兵种大力支持下,搞了个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目的就是为我军的高级干部、学术研究人员、高级机关的参谋和高等院校的教学人员学习和了解现代军事技术知识提供便利条件。技术研究与军工生产部门同样需要研究现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了解敌人的编制、装备和战略、战术,特别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我们的战法。这样研究、设计、试制和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才能适应作战的需要。基于此种认识,我认为军工生产不仅要技术配套,而且要与战术配套。  技术不配套,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能使用。生产一种新式火炮,就必须要生产相应的炮弹,以及指挥、观察、测地仪器和牵引车辆。其他武器装备也是一样。  仅仅是技术配套还不够,还要与战术配起套来。这里所谓与战术配套是指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在品种和性能上都要适合作战的要求,适合战术的要求。因为,生产出来的武器,不是为了在靶场上用,是要在战场上用,在战场上不是一件一件武器单独用,而是要各种武器结合起来用。所谓合成军队、合同战术,就是打起仗来要协同作战,因此,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武器装备还必须与战术配套。  战术对军工生产的要求只是规划与进行军工生产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上面讲过,军工生产不仅要根据作战的需要,而且要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水平。  二、战术上的若干问题及其对军工生产的要求。  政治上我优敌劣,技术装备上敌优我劣,这是当前敌我对比的基本情况。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后发制人。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战略方针,就以下五个问题谈谈战术对军工生产的要求。  (一)远战与近战的问题。  未来战争将会在空中、海洋、地面同时进行,是陆海空联合作战。但空中打也好,海上打也好,都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是在地面,还是要靠陆军攻占地面目标,因而地面作战是主要的。地面作战有远战、有近战,但是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近战,远战是为近战创造条件。在目前情况下要避开敌人的远战火力(远程火炮、导弹、航空兵),同敌人打近战,这是我军一贯的战术思想和优良传统。在敌人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更要突出强调近战歼敌。只有近战,才能避开敌人的远程优势火力,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  打近战,在战术上、技术上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最近我看了苏联和美国一九六二年的条令,看出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是防坦克的问题。在打近战的时候,敌人的核火力、炮兵火力和航空火力都转移了,这时我们要刺刀见红,充分发挥我们的近战威力;可是在这决定胜负的短短时间内,对我们来说最讨厌的是“铁牛”、“铁乌龟”,刺刀穿不进去,他缩在里面打机关枪,而且坦克不是一个两个,密度还相当大。所以打近战,怎样对付敌人的坦克是个中心问题。美帝国主义军队非常强调坦克等快速部队的作用,认为坦克等快速部队最能有效地利用核火力和其他火力的突击效果。因而美军在编制装备方面加强了坦克的数量,并注意了质量上的改进。如新编的三旅制步兵师由原五群制师〔4〕的一个坦克营增加为两个营,中型坦克由八十九辆增加为一百零八辆;装甲师由三百零六辆增至三百二十四辆,并降低了车高,改进了体形,减轻了重量,增大了火炮口径,以提高坦克的机动能力和突击力。如美军师的进攻正面按五至十公里计,仅本身编制的坦克每公里可达到以下密度:步兵师十至二十辆,装甲师三十二至六十四辆。因此,今后我们在防御中如不能粉碎敌人大量坦克的密集突击,防御就很难制胜;在进攻中如不能粉碎敌人坦克的反冲击和反突击,就很难取得胜利。美军一九六二年作战纲要讲,它的防御有地域防御,有机动防御,着重要搞机动防御。它所谓的机动防御就是以少数的掩护部队摆在前方,以大部兵力,特别是以快速部队、坦克部队摆在后头,摆在纵深内,以便在有利的时机和地点实施反冲击和反突击。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敌人前沿不是困难的事,最困难的是在纵深内对付敌人的反冲击和反突击。为了说明问题,不妨举几个战例。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在德国法西斯空中的突然袭击和地面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密集突击下,曾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战争第一天德寇就侵入二十五至五十五公里,战争第二十六天就深入八百余公里。尽管苏军的许多部队和分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但在战争的头几个月内多数防御还是失败了。其原因除主要由于战争准备和战役指挥上的错误外,最大的问题是防坦克火器太少和缺乏防坦克的经验。每公里正面上只有防坦克火炮二至五门,而且分散使用,指挥不统一(由炮兵指挥员指挥),因而当德军在主要方向上每公里以三十至四十辆坦克密集突击时,防御阵地很快就被敌人分割和摧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况。  我志愿军在长津湖作战〔5〕中,虽将敌包围,但由于我们无法克服敌坦克的阻击,未能将围敌全歼。二次战役〔6〕中,我一个师两次攻击苏民洞美二十五师一个营,伤亡五百余人,仅俘获四十六人,最后敌人在飞机和坦克掩护下大部逃跑。因此,防坦克问题是个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解放战争时期,敌人虽有坦克,但为数不多;抗美援朝战争,敌人虽拥有不少坦克,但因地形限制不便大量使用;中印边界反击作战〔7〕,打的是弱敌,而且是在高原山林地区,很难使用坦克,但是,这绝不能说明在未来战争中敌人将不大量使用坦克。应该承认,我们防坦克的经验还是不多的,特别是还缺乏对付敌人大量坦克密集突击的作战经验。因此,必须在部队的装备和训练方面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当然,坦克对付坦克是一个办法,可是,以我们目前的情况,生产大量的坦克还不可能,所以在军工生产方面多研究、多生产一些防坦克火炮及其他防坦克武器就更为必要。我想除了进一步改进现有的防坦克火炮、提高其射程和威力外,也应抓紧研究试制一些轻便的适合于近战要求的防坦克导弹和小型的步兵防坦克武器,以加强团以下的防坦克火力。根据有关材料,目前美、英、法、比利时、瑞士等国都装备有空心装药防坦克枪榴弹。美军装备到步兵班的M28式枪榴弹,仅重六百四十三克(约一点二市斤),射程七十五米,穿甲厚度二百毫米。二百毫米厚装甲的坦克用一斤二两的东西就干掉了。一斤二两的东西,一个人可以带好几个,可在自动步枪、卡宾枪、冲锋枪上发射,既轻便,又有相当的防坦克能力,制造也不大困难,很值得研究。  总之,在未来战争中,不管敌人使用什么武器,是在空中和海上解决问题?还是在地面解决问题呢?我说是在地面;地面上是远战还是近战解决问题呢?我说是近战,就是几百米解决问题,二百米过硬。近战的中心问题是防坦克问题。所以,我们生产单位和研究单位都要重视这个问题,进行重点地研究,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躲和打的问题。  要避开敌人远战火力,同敌人打近战,有一个躲和打的问题必须解决。躲,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古代兵法叫做隐匿,外国条令叫做隐蔽,但实质上都是躲。抗美援朝几年,总结起来,就是躲得好,打得好。那时敌人的装备还没有现在强,而且打的是局部的常规战争,但我们的部队稍不注意,就往往会受到敌人空中、地面火力的很大杀伤,有的在接敌运动中还没有接近到敌人跟前就伤亡一大堆,结果使攻击受挫。上甘岭战役〔8〕所以能够在一小块阵地上坚守四十余天,除人民解放军政治因素外,在军事方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利用了坑道,躲得好,所以最后能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  我们研究了抗美援朝的经验,并考虑到未来的情况,在合成军队军师、团营条令中明确提出了“躲、打、杀、反”四个字,作为防御战斗的基本打法。躲,就是在敌人用地面和空中的远程兵器向我实施突击时,除了值班火器和观察人员外,部队应迅速利用地形、工事疏散隐蔽,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保存战斗实力,待机破敌。打,就是在敌人开进过程中,派出少数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积极地袭扰、杀伤、消耗、阻击敌人;当敌人进至我各种火器有效射程时,突然开火,予以大量杀伤,并在有利情况下实施阵前出击,破坏敌人进攻准备。杀,就是当敌人发起冲击时,以短促、猛烈、准确的火力,英勇顽强的白刃格斗,同敌人死打硬拚、反复争夺,大量地杀伤敌人。反,就是当敌人攻击钝挫、协同失调、立足未稳时,实施坚决、猛烈的反冲击和反突击,消灭进攻之敌。躲、打、杀、反必须紧密结合,穿插运用。躲,不是消极的躲,而是为了保存力量,在近战中消灭敌人。  在对拥有现代技术装备的美帝国主义作战的情况下,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战略上,敌人很可能凭借其技术装备的优势,从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之外实施战略空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是躲;在战役、战斗行动中,敌人亦将在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之外实施火力袭击,我们没有远程导弹,身管火炮受射程限制打不到那么远,在我空军力量还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航空兵又不宜广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存自己的力量、待机消灭敌人,主要的办法还是躲。现代作战中,不仅要躲过敌人的各种火力,还要躲过敌人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美军一九六二年条令规定:“无论在核条件和非核条件下,无论大战和小战中,化学武器都可用于进攻和防御”,“化学武器宜于在战术上广泛使用,而生物武器,由于发生效果迟缓,宜于对付战略目标”,“化学武器必须突然而集中地使用在主要方向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火力结合使用。”因此,现代条件下,躲的要求比过去更高、更复杂了。  不仅防御要躲,进攻也要躲。无论进攻和防御,都有保存自己的问题,躲的问题。进攻中的迅速分散、迅速集中、迅速隐蔽接敌和迅速构筑工事,都是为了躲过敌人的火力,发挥战斗的突然性。防御中利用地形构筑坚固阵地、疏散隐蔽配置兵力和火器,也是为了在敌人火力准备时尽量减少损失,以便在近战中粉碎敌人的进攻。苏军一九六二年军师团野战条令在进攻一章第二百九十六条规定:军队占领进攻出发地位,当敌人火力反准备时,除留观察员和值班火器外,所有人员均应迅速隐蔽。这不就是躲嘛!他们的装备那么强,有能力压制敌人的火力,又是处于进攻地位,还主张躲,我们更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躲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隐蔽、迅速、突然的接近敌人,同敌人打混战,躲在敌人的战斗队形里面,使敌人优势的远战火力无法使用。美军条令指出,“疏散、迅速、隐蔽接近敌人,就是减少敌人核武器突击损害的良好办法”。现代条件下美军强调队形疏散,我们就可利用敌人部署中的空隙,同敌人弄在一块、混成一团,使敌人无法使用核武器。这是一个很好的减少损失的办法。这是战术问题。另一种办法是加强防空、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措施和工程保障等。特别是工程保障。在现代条件下作战,任务异常复杂艰巨,工程兵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无论防空、防炮、防坦克、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等,都离不开工程保障措施;无论进攻和防御,都要进行大量的工程作业。目前我军构筑工事基本上靠手工劳动,速度太慢,但是要求大量装备工程作业机械,我们还作不到,需要考虑搞一些小型轻便便于携带的半手工半机械的东西,如人力操纵的挖壕打洞等器械,以便加强作业进度和节约人力。据外军材料介绍,美军有一种单兵使用的爆破式掘坑器,在中等硬度的土壤中,能炸成直径一点二、深零点七五至一米的坑,然后很快即可加工成单人掩体。这件事我在广州军委常委会上讲过,这个办法好,要把它研制出来。另外,还需要加强防原子、化学、生物武器的研究,制造些防护器材和药品。你们现在已经搞出了一些东西,如防原子、化学、生物的侦察、洗消器材和防治药品,福州军区研究出防原子的感光自动密闭门,这些都很好,证明我们已经开了路,希望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最后,现在防空是个很大问题,不仅要防飞机,而且要防导弹。防空除了工程保障以外,就是要有一定数量和威力的防空兵器。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少量的防空导弹,但是部队的防空能力还很弱。这个问题请同志们作些研究,如何提高部队的防空能力。  (三)火力与机动问题。  火力、机动、突击是战术上的三个基本要素。美军一九六二年条令认为:核武器的出现和其它武器的改进,在火力和机动这个天平上增加了火力这一端的重量,因此就出现了火力与机动的不平衡,要恢复这个平衡,只有大大增加机动力。其办法是:(1)加强空中机动能力,广泛使用飞机从空中机动军队,实施空降作战和空中机动作战;(2)加强地面机动能力,增加输送车辆,并广泛使用装甲部队作战,以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有效地利用火力突击的效果。美军新编步兵师有飞机一百零三架,其中直升飞机九十九架,装甲输送车、汽车三千多辆。美军新建的空中突击师,装备有各种飞机四百六十架,可完全靠本身装备进行空中机动作战。苏军的解决办法大体也是如此。  我军作战同样也有一个机动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在地形复杂、交通遭受破坏的情况下,使各种武器装备能够带得走,部队能够开得动,并做到既能迅速分散的躲起来、又能适时的集中打击敌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我国经济条件、地形条件和今后作战的需要,要求编制装备都要轻,要适合陆战,适合车少的条件,适合山地作战;营、连无论白天、黑夜、天晴、下雨,各种情况下,都能随时进入战斗。这样一旦有事,能够配套,能够开得动。这在目前条件下是最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我们国家的工业水平低,我军机械化程度还有限,不能全靠汽车,主要还是靠走路,要在走路的基础上解决开得动的问题。人走到哪里,武器装备能够带到哪里,人和武器结合起来才有战斗力。所以,不论装备强弱,只要能够配起套来,才能开得动,才便于机动,才便于发挥武器装备的作用。  为此,要求武器的设计和生产,在保持一定威力的前提下,尽量减轻重量,使之轻型化,并尽量能够分解携带,使之既可以驮载,也可以车拉、挽曳。这次展出的六○炮、八二迫击炮、七五无后座力炮、山地火箭,我看都很好,很适合实战的需要,今后我们仍应继续向这个方向努力。此外,还需要发展一定数量的直升飞机。  使用直升飞机利于军队的输送和作战,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苏、美军一九六二年条令很强调在各种战斗行动中广泛使用直升飞机,进行空中突击和空中机动作战,作为解决火力与机动、分散隐蔽与集中突击的矛盾的重要办法之一。如美军条令规定:进攻中可用直升飞机机动步兵、轻型坦克、炮兵抢占突破口,实施包围、迂回;防御中用以机动部队堵塞突破口,向敌侧后实施反冲击;登陆时进行垂直登陆;以及用以指挥、侦察、校正等。据有关部门资料,目前亚洲许多国家如南越〔9〕、缅甸、老挝、日本、印度等也都有一定数量的直升飞机。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前沿阵地的补给和增援,主要靠直升飞机。  我们因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发展这种飞机,并把它广泛运用于战术范围,但从目前边界斗争和今后作战的要求以及可能的条件来看,生产一部分还是必要的,主要用于:  (1)紧急时刻的军队机动,如调整部署,封锁突破口,抢占隘路、渡口、制高点和桥梁,以及反空降等,只有这个东西才来得快。  (2)后方对前方的紧要补给。  (3)大陆对海岛的支援。这件事情我同许世友〔10〕同志在舟山群岛谈过,这次海岛会议也谈到这个问题。当然海岛部队本身要下死守的决心,与岛共存亡,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统帅部需要考虑到对岛子的紧急支援,如弹药粮食的补给、伤兵的后送、派部队去支援等,如没有一定的支援,长期固守是有困难的。支援时船不好去,怎么办,这就需要部分直升飞机。  近几年来摸了一些材料和情况后,特别是今年在广州搞条令后,得出了这样的认识,直升飞机这个东西,与其说是空军需要,不如说是陆军更需要。如美军一共有直升飞机三干一百架,其中陆军就占了二千七百架,空军只有一百多架,主要担任救护用。真正要用的是陆军,侦察、指挥、运输、机动都是靠它。还有,与其说是前方需要,不如说是后方更需要;与其说是大陆需要,不如说是海岛更需要。当然,直升飞机也有它的缺点,如:数量不能满足大量的陆军的需要,造价较高,不大容易保养,燃料消耗较大,使用时必须掌握制空权,还有飞得低、飞得慢、本身没有武器,容易受到地面火器的袭击等。目前外国正在研究改进,克服这些弱点,使之装载量增大。美国目前已有一种直升飞机最多能载二十三人,听说英国正在试制一种能装四百五十人的直升飞机,苏联已装备部队的最新式的直升飞机能装七十人。另外就是使之飞的高、飞的快、飞的远一些,并装备些武器。为了研究直升飞机的武器装备,美国专门编了一个叫八三○五的空中战斗侦察连,进行了四年半的试验,据说已经试验成功了。那一个连的空中火力排,有四架装备了火箭的直升飞机,有两架装备了SS――11防坦克导弹。这样,一架飞机的火箭发射架就有二十四个,九十六枚火箭,一枚火箭相当于它的一发一○五毫米的榴弹炮弹,九十六枚相当于五个以上一○五榴炮营一次发射的火力。证明他们正在向这方面研究和发展。所以发展直升飞机是目前的一个趋势,是增强陆军机动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山地和平原作战间题。  未来作战是在山地打?还是在平原打?根据战略方针和装备情况,平原地要打,因为平原地人口多,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多半在这里,必须坚决保卫。但考虑到山地便于持久作战,以山地为依托,可以避敌之长、击敌之短,更好地消灭敌人。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利用山地与敌人作战。  山地作战,部队需要一些特殊的装备。这次中印边境作战,反映出这方面不少情况。中印边境东段是高山、狭谷、森林,西段是高原严寒地区。经过这次作战,可以看出我们的装备有些还不完全适应这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例如:  (1)火炮笨重,运动困难。  (2)克服障碍用的绳子、斧头、锯子等器材太笨重,不便携带和使用。  (3)现在部队装备的通信器材还不能完全保证作战指挥上的需要。营以下除了少量的步谈机外,其他通信工具如旗子、信号枪、哨子等在森林中都不便使用。功率大一些的电台,离开公路不能行动,需要研究减轻重量。  (4)防寒、防冻是个很大的问题。  (5)野战干粮少,体积大,不便携带。这次东段的部队都是喝生水拌糌粑面,热量不够,还拉肚子、浮肿。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并生产适合于高山、狭谷、森林、高原严寒等条件下作战的武器装备。  (五)白天作战和夜间作战问题  未来作战中,我们主要是打近战、打夜战。白天敌人的火力可能压住我们不能动,所以,我们白天不动,夜间干,白天采取防御,夜间反攻。为保障夜战的胜利,除了进一步提高我军政治素质和战术水平以外,适当地加强我军夜战的技术装备也是很必要的。  目前,世界各国都很注意发展夜战器材,主要是照明器材和夜视器材。我们的情况不同,应该以发展夜视器材为重点,并改进夜间射击设备,加强反夜视器材的能力。这次展出的成品中,有一部分夜视器材,比较适用,其中红外线夜视镜,我觉得很好,建议好好研究一下。在这方面,希望继续努力,取得更大成绩,确保我们在夜战方面战胜敌人。  以上五个问题,不是系统地讲我们的打法,也不是谈科学研究和军工生产的方针、原则,而是从学术研究、军事训练和作战要求的角度提出与军工生产有关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同志们研究,提出一些考虑问题的线索供同志们参考。  注&释  *&这是叶剑英在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收入本书时略有删节。  〔1〕贺总指贺龙,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  〔2〕&聂总指聂荣臻,当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3〕&罗总长指罗瑞卿,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兼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4〕王群制师是美军五十至六十年代初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群是介于营与团之间的编制单位。  〔5〕长津湖作战指一九五○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进攻战斗。是役毙伤敌军四千余人。  〔6〕这次战役指一九五○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鲜北部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役。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动战阶段进行的五次战役中的第二次战役。  〔7〕&中印边界反击作战是一九六一年十月中国边防部队为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对印度入侵军进行的自卫还击战。  〔8〕&上甘岭战役指一九五二年十月至十一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在朝鲜金化以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战。此役共歼敌二万五千余人。  〔9〕&南越指美国在越南南方扶植的傀儡政权。一九五四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获得胜利。越南北方获得解放,美国取代法国控制了越南南方,建立了所谓“越南共和国”。一九七五年五月,越南南方解放,越南统一。  〔10〕&许世友,当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员。  《叶剑英军事文选》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人名言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