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二级选择题题库……

选择题猜答案技巧
oochfovp5965
先来口诀:1三长一短就选短, 三短一长就选长.两长两短就选B,参差不齐C无敌.2 以蒙为主 以抄为辅 &蒙抄结合 保证及格 &正文:&
蒙选择题方法.20道题至少能对15道. &
由于我的英文不是很好,所以我苦心钻研蒙技.我发现了很多关于选择题的规律,十分好用.在开学考试时,总共有20道选择题,我蒙对19道(我们班的英语神童沈宜人错了两道题.沈宜人同学据说背了两万单词,可以轻易读懂原版《简爱》). &
也就是说,这个蒙题技术有时远远高过自己本身水平. &
这个蒙,总共有三点技巧. &一、
找共同点. &
比如说有一道题的选项有四个: &A.study
B.to study
C.learning
D.to read &
可以看出,其中的study有两个;其中的不定式也有两个.所以两个显著特点集于一身的to study的选择可能性就十分的大. &二、
找矛盾点(适用于单选). &比如一道题问: &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其中,有两个这样的选项: &B.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小. &D.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大. &
这就可以看出,一定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唉,你别笑!有很多的题中,都会有矛盾的地方.只要找出矛盾,再蒙的几率就大多了. &三、
培养“蒙感” &
这个所谓“蒙感”,就是这蒙题的感觉.因为不可能一面卷子上你一道题也不会做(当然也有例外),你也有很大可能有不会做的题.这时,就要看蒙题的感觉了.所有考试的人都知道,选择题中选择B、C选项的占绝大多数.所以遇到不会的题,就往B、C上靠,几率会大一点. &
还有,如果你有很多题不会——比如说五道题里你有三道不会,那就要看你平时做题的感觉了.下面有一些选项,我感觉大多数时,选项会和以下相同,大家看一看: &A: AAABC AACBB AABBC &
ABAAC ABACA ABDDC &
ACABC ACBBC ACABD &
ADACC ADCAA ADBAD &B: BACBB BACCA BABDC &
BBBCC BBACA BBABC(有时也会是BBBBD BBBBB) &
BCBBA BCABC BCDAA &
BDACC BDDAC BDCAD &C: CABBC CABCD CACBD &
CBACB CBAAC CBBBC &
CCABC CCBAD CCDBC &
CDABC CDABD CDBAC &D: DABBC DACBB DBCCA &
DBAAC DBCAC DBBBC &
DCABB DCBBA DCABD &
DDACC DDBCA DDACB &这个蒙感是要靠自己的第六感,千万不要背我的“数字”.其一是因为它也不怎么准.其二是因为,有背这个的时间,不如好好复习. &
我写这个的主要原因是想让一部分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有一些自信;遇到不会题的同学有机会得到更高的分数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不要过分依赖这个蒙题技巧.而且这个蒙题技巧也并不是很完善,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毕竟我也不是成天到晚研究它的). &1、单选:&none no nothing nobody选none,&anthing nothing……选nothing&非谓语选ed或ing&should would……选should或不填&冠词选几个选项的交集(懂不?)就是A、 a the
C 不填 the&D a a 就选A 如果只有一个空就选a&时态也先交集原则,然后有过去进行选,没就选一般过去&动词短语也是交集,还是选不出来就选C&还有啥?&2、完型&选最常见的词 感情词选文中出现过的&动词选最短的.其他和单选同&3、阅读&三短一长选长&三长一短选短&一样长选C&一样短选B&有all above 选&有we dont know 选&有绝对化的不选&有废话的选&4、改错&不会的全画勾&有非谓语的ed改ing ,反之亦然&其他的不好说&but -and&could-can&I-一you-my-me-thet&with-without&作文:&firstly ,in adition ,whats more,moreover先摆上&在加点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等&其他简单句翻译&如果答案跟顺序有关联,就选这个.比如,第2个答案是Bachelor,因为B是字母顺序里的第2个,所以就选这个.同理,第4个答案是department,就选这个.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当然要在排除了其他你认为不可能的答案之后再这样选.&还用一种方法是全都选A,或者B等等.这是在你对所有问题都不懂的情况下才这样.还有就是,如果你发现已经有连续4道题都选A了,那你就考虑一下里面很可能有一个选错了,而这很可能是你最拿不准的那个. & 答案项中有绝对语气词的一般不是正确答案项.&&这些语气词有: must, always, never, the most, all, only, have to, any, no, very completely, , hardly等.&&选项中含有不十分肯定的语气词一般是正确答案项.&&这些语气词有: can, could, may, should, usually, might, most,more or less, relatively, be likely to, possible, whether or, not necessarily 等.&&选项中照抄原文的一般不是答案项,而同义替换的一般是选项&&选项中表达意义较具体的、肤浅的一般不是答案项,而概括性的、抽象的、含义深刻的是答案项.&&选项中较符合常识的,易明白的一般不是选项;而似乎不太合理,一时较难理解的往往是正确选项.&&阅读中的干扰项的补充问题&&细节题干扰项特点: &&1、与原句内容相反;&&2、与原文内容一半相同一半不同;&&3、与原句内容相似但过于绝对化.&&4、原文中根本没提到&&主旨大意题干扰项特点: &&1、虽覆盖全文意思,但显得太笼统;&&2、其内容太窄,不能覆盖全文内容,只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或只是文章内容的一个细枝未节;&&3、与文章内容毫不相干,或与文章内容相悖. &&逻辑推理题干扰项特点: &&1、不是在文章事实或上下文逻辑基础上进行推理而得出了观点. &&2、虽然可以以文章提供的事实或内在逻辑为基础进行推理,但推理过头,概括过度 记住口诀:&1、单选:&none no nothing nobody选none,&anthing nothing……选nothing&非谓语选ed或ing&should would……选should或不填&冠词选几个选项的交集(懂不?)就是A、 a the
C 不填 the&D a a 就选A 如果只有一个空就选a&时态也先交集原则,然后有过去进行选,没就选一般过去&动词短语也是交集,还是选不出来就选C&还有啥?&2、完型&选最常见的词 感情词选文中出现过的&动词选最短的.其他和单选同&3、阅读&三短一长选长&三长一短选短&一样长选C&一样短选B&有all above 选&有we dont know 选&有绝对化的不选&有废话的选&4、改错&不会的全画勾&有非谓语的ed改ing ,反之亦然&其他的不好说&but -and&could-can&I-一you-my-me-thet&with-without&作文:&firstly ,in adition ,whats more,moreover先摆上&在加点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高中历史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解题解题技巧
一、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步骤
1、最大限度地捕捉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材料型选择题中的材料信息,它是题干的主要部分,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我们解答问题的依据。对这类信息,我们无须象语文学科的要求那样,逐字逐句地过文字关,只要真正把握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就可以了。
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以上材料说明西汉初设立王国的主要目的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恢复分封制&&&
B、分封诸侯,辅佐中央政权
C、以同姓诸侯王牵制异姓诸侯王&&&
D、安抚功臣,缓和阶级矛盾
题干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是:“西汉初年,接受秦亡的教训,分封诸侯”,至于怎么分,分几等则不是题目的主要要求。
题干中的另一种信息是答题要求,也就是题目中的一些限定词,上例中的“主要目的”就是题干的另一信息。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题干的要求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汉初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不难看出,A是一种具体做法,BCD都是目的,但只有B才是主要目的。
2、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认真区分典型题中的一些特殊限定。
历史选择题常会有一些特殊限定的要素,如“根本原因”、“本质”、“性质”、“实质”等。平常训练时,我们就应该在理论上认真区分这些特定限定词的细微区别。例如,“根本原因”指的是本质的原因,一般指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现象中的主要因素。
例如:“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的发展,”。如果分析其原因,由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因此根本原因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主要原因则是各国对生产的重视。
又如,“性质”与“实质”也是比较难分辨的,“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但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征,是一种定性论的表述,它回答了事物和人“是……的”。“天京变乱”主要是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引起的。目的是为了争权夺利,“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就是“天京变乱”这一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是天京变乱的性质。而“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由于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奋斗目标。农民阶级的这一局限性是农民阶级本身固有的,在“天京变乱”发生前就已经存在,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缓和和农民阶级政权的逐步建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就必然会表现出来。“天京变乱”的发生,固然有太平天国领导层腐化和内部争权夺利的因素,究其根源都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必然反映”才是天京变乱的实质。
3、注意换位思考,通过检验答案的方式来找出正确的选项。
在解答选择题时,对部分把握不大的题目,怎样避免出现错误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象做数学题一样,对所选的答案进行检验。检验可以采用:
(1)代入法:即把所选的答案逐一代入题干中,看看哪个选项符合题意。
如: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是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
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日本通过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这道题要求回答清朝实行变法借鉴日本的理由,把选项A代入问题中,我们会发现不妥,因为俄国1861年改革也取得了成功,但清朝并没有采鉴俄国,显然A不符合题意。选B项代入题中,就成了国情相同是借鉴日本变法的依据,过于牵强,因为国情相同,如果日本变法不成功呢?借鉴又从何谈起?而把D项代入,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改革取得了成功,中国维新变法也要实行君主立宪制,要达到相同的目的,必然要采鉴日本,也就确定D项为正确答案。
(2)推论法:这种检验方法是从题干出发,以题干提出的问题作为思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步步地到处结论。
如:两税法的实行,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多了一些,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少数民族&&
D、手工业者
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从两税法内容本身入手,因为两税法是以土地和财产两种东西作为征税依据的,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时间,这种税法从理论上使得土地财产多的人要缴纳更多的税收,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数集中在地主手里,这样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A的上面了。从上例我们不难看出检验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重要保证。
(二)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技巧
其实,选择题这种题型本身有弱点,在四个选项中,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多选题至少有两个正确,这使学生可以利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单项选择题有三种情况可以直接排除。一是:有三个选项明显错误,另一项必定正确。如1998年高考第17题,“井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确立了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选项A的开端应是南昌起义,B也是南昌起义,D是三湾改编,这三项都不对,必定是C。二是:有三个选项是并列的关系,选其中任一都不对,必定是另一个选项。
如 1998年第5题“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黑水都督府 D.安西都护府”。题中有一重要的限制词“最早”,选项中A、C、D又都是唐代地方机构,为一种并列状况,选“B”必定正确。
类似的还有1997年高考第23题“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这道题很难,难度系数达到0.16,其实B、C、D三个选项是并列的关系,都涉及日本进入帝国主义前后的情况,只有A涉及明治政府的特征。三是:有一个选项肯定是错的,有两个选项是并列关系,第4项必定是正确的。如1998年的第22题,“邓小平说:‘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倒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该题B、D选项都属于一般现象,绝不会是主要原因,而C项在时间与表述上肯定是错的,因而,A项必定是对的。上述三种方法是学生认识选择题,以及为确定答案提供支持的有效方法,并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下列几种方法,才能解决较难问题。
1.“搭桥”的技术。所谓搭桥,是在遇到一个较复杂、较模糊或者较陌生的题时,采用一些方法使该问题得到简化、明确或者更熟悉,从而加快解题的速度,提高正确率。
(1)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如,有的题目在时间限制上进行变换,将·某·朝·代发生的事情,变为·某·某·世·纪(唐代为7~10世纪,元代为13~14世纪等,为避免疏忽,应改为唐、元)。又如,1998年第24题“18世纪初和1861年俄国两次大的改革都是由沙皇推行的,这表明……”。题中“18世纪初的改革”为彼得一世改革,应随即在题上写出来,减少思考的复杂性。
(2)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1997年高考第11题),“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1998年高考第6题)。
(3)具体化法。有一些比较题,选项很抽象,做题时很难分析,就需要用具体化方法。如1997年高考第5题“《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应将两个文件的具体内容概括好再比较。如第8题中“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其中“新”指“美国扩大对华侵略”,写出来后,便于选出答案D。类似如1998年高考第35题等。
2.“联想”的技术。联想方法是每个学生都用过的,但要使其起到更显著的效果,应注重两种方法。
(1)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如1997年高考第13题,“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为伪政权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通过直接联想课本,可知三大口号前为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类似的还有1998年高考中的第4、7、13、39、40题等等。
(2)举例联想法,有一类题目的题干是概括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共同特点,在选择时应当按选项分别举例说明,再做排除法。如1998年第27题“19世纪亚洲各国反抗西方侵略取得胜利的根本途径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 C.坚持反帝斗争 D.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按四个选项分别举例与题干中的要求对比,A项可举很多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起义、中国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朝鲜义兵运动等等,但是都失败了。B项在19世纪似乎举不出实例,也缺乏有力的例证。D项可举出日本明治维新,这倒是取得胜利的途径。在排除B、C后,比较A与D可发现,A是一般途径,只有D是最根本的途径。由上述过程可见举例的作用很大,类似的有1997年高考第10、28、38题等。
3.分析关键词的技术。对题干中的限制词与回答词会不会分析,常常决定一道题能否解答。上例中的根本两字就决定了最后能否解决问题。
(1)限制词的分析技术。回答词前常用的较关键的限制词有:最早、重大、根本、主要、突出等等。做题要将这些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这些限制词中有的比较明确,如最早、重大、突出,但有的不明确,如根本、主要。根本一词在不同的题目中有不同含义,1998年第9题“《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这里的“根本”两字涉及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能否实行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选项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指的是政权的性质,“根本”两字有时也指政权的阶级性。但是,这里所指却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政策能否实行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相对应的是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即指能促使资本主义成长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条件,D项涵盖全面,也能反映最基本的条件。第34题“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这里的“根本”涉及美国政府实行此政策的“最终目的”,与前题不同,可以用“主要”来代替,此题关键之处在于用一定标准鉴别选项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与选项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两项比较可以发现A项只是直接目的,B项才是美国此时的世界性政策,A项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来实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主要”一词更含糊,有时可以是“根本的”,有时可以是“最直接的”,还有指表述最正确的等等,要依靠上下文来判断。1998年试题中第2题“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主张抵抗秦军 B.要求革新图强 C.反对君主专制 D.《离骚》触怒权贵”。题中的主要是其本意,即相对于次要而言,四选项中,C、D是错项,A为次,B为主,当选B。若追问一句为何A次B主,其一可依据课本史实;其二抗秦为对外政策,革新为对内政策,内政为本,只有图强才能抗秦;其三也正因为要革新图强,才触动权贵,被楚王流放。第25题“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这道题先要“搭桥”,弄清“创举”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然后,看其表现是哪一个,这里的主要其实指四个选项中最正确的一项。
(2)回答词的分析技术。有的回答词很好理解,如“先后顺序”、“共同点”、“作用”等等,但有的回答词就让人很费解,这就需要弄清其含义,并学会在不同的题干中进行分析的方法。如“相关”、“依据”、“目的”、“功绩”、“原因”、“实质”等等。其中有的词在上文已提及可以替换,而大多数需要弄清其含义。试以“原因”为例,1998年高考选择题涉及原因的题目共有9题(18分),有的题目答案涉及的就是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或主要原因,其他选项,或者表述错误,或者史实错误。如第2、32、38、39题等。有的题目答案涉及的是根本或实质性原因,理解能力要求高,如第20、22、23等。“相关”一词首先出自统计学中,多项选择题经常涉及这个词,不少同学对它很感头疼。“相关”实际包容了“因果关系”与“非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好理解,要么以因推果,要么以果索因。非因果关系包括包容关系(或从属关系)、互动关系(相互作用)等等,但是,历史考试中只涉及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如1998年第37题,“与城市商业繁荣相关的有 A.交子 B.岁币 C.瓦肆 D.机房”,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岁币”当然与此无关,其他三项都可选择。“依据”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根据,一类是事实根据,前者可参见1998年第28题,后者可参见一些材料选择题。关键词的分析要靠日积月累,逐步寻求其中的规律。
&&二、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以设问为指向,明确阅读重点。
阅读材料前,先要弄清设问及要求,以及把握设问角度与命题意图,从而确定阅读重点。一般情况下,每则材料都有其核心内容,因此阅读时不仅要掌握该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读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更要读出隐藏在材料深层中的有效信息。
依据材料而联系教材,打破思维定势。
就所选材料与教材的关系而言,或多或少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而在阅读与解析材料时,要尽可能找到该材料内容在教材中的对应“坐标”,然后挖掘所蕴藏的信息,联系教材认真思考。组织答案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具体材料具体分析,既不要从已有的知识中找现成的答案,也不要把老师的话语当成&
标准答案,而要根据材料的具体信息而联系教材梳理思路,精心作答。
以思维为灵魂,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具体步骤为明确材料主题,掌握相关内容,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即思考材料和教材的关系,找出二者的相似点;思考材料和设问的关系,找出二者的相关点,再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以简约为原则,力求言简意赅。
回答材料解析题要牢记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对题说话,也就是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直截了当,点到为止。二是看分话,也就是分值大的要展开来论述,分数小的列出知识点即可。切记语言精练、准确,层次清晰、分明。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可以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世界近现代史即20世纪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历程。20世纪初到1945年是第一个时期,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应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1945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第二个时期,与20世纪上半期的动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是第三个时期。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滞胀现象,表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失灵。同时滞胀也是结构性危机,曾经处于主导地位的汽车、电器等产业市场饱和,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新技术尚待开发。发达国家纷纷寻找解决滞胀的对策,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开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
--《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而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
--《新华文摘》  材料三
新加坡、韩国等,70年代,他们的经济就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不仅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材料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  &&&&&&&&&&&&&&&&&&&&&&&&&&&&&&&&&&&&&&
--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自16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在生产力方面有过哪三次重大突破?  (2)据材料一、二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加坡、韩国实现现代化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举措。  【解题思路】第(1)小题以材料为依托命题,但要求回答的内容是教材上的,同学们在回答时注意题目中的提示:"生产力""三次重大突破"。这就提示了同学们要回答的是三次工业革命方面的内容。第(2)小题要通过阅读材料得出答案,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开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等已经明确提示了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第(3)小题要求分析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这需要联系教材。第(4)小题主要联系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是灵活性较强的一道题。  【答案】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等技术的兴起。  (2)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3)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4)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科教兴国",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点拨】此题的材料内容多,信息量大,时空跨度大,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材料,而且要根据有关问题对材料进行分析,筛选有效信息。此题从多方面考查了同学们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利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此类题具有明显的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三、问答题解题技巧:
四、表格式试题的解题规律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非文字的信息源越来越大,其中表格就是一种发展较为迅速的非文字信息源。有的表格该题目信息源的一部分,有的表格则是信息源的全部。尤其以1996年试卷第46题、2001年文科综合卷第38题第一问最为典型。
1996年46题题目中的表格(表一)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font COLOR="#03700
<font COLOR="#13280
<font COLOR="#3040
<font COLOR="#8900
<font COLOR="#7570
<font COLOR="#290
<font COLOR="#0
<font COLOR="#112566
<font COLOR="#247536
<font COLOR="#0262
<font COLOR="#59899
<font COLOR="#79762
<font COLOR="#14204
<font COLOR="#0
2001年文科综合卷38题第一问涉及表格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表二)
1885—1919年
1920—1944年
1945—1964年
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
从生产技术成熟到产品投入市场
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三)
1929—1947年
1948—1973年
1974—80年代中期
<font COLOR="#%
<font COLOR="#%
<font COLOR="#%
解答表格式试题,一般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1、看提示语
提示语可分为表格内提示语和表格外提示语。表格内提示语如表格一中的“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美国”等;表格外提示语如表二中的“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表三中“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不能将这些解题的有效信息轻易丢弃,这些提示语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有的甚至是答题的组成部分。例如“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我们能够联想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再看一下另外的时间提示1965年、1993年,完全符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再如看到“美国、欧共体、日本“,我们马上联想到美、日、欧三足鼎立。又如“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示词,答案只要在提示词上稍加修改就水到渠成了,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2、看数据起点和终点,形成初步的印象
例如表一高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起点1965年为1413280百万美元,终点1993年为百万美元,我们的初步印象是增加了十多倍;低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起点1965年为163040百万美元,终点1993年为990262百万美元,我们的初步印象是增加了六多倍;两者总体印象是都有发展。再如表二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再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起点是37年(30+7),终点是14年(9+5),初步印象是时间在缩短。又如表三贡献率的起点是31%,终点是40%,初步印象贡献率是加大。
3、准确用词反映态势、变化、趋势
这一环节是解答表格式试题的关键。因为几乎所有的表格都是通过数据的变化来说明某一问题当前的态势或者变化的程度或者变化的趋势。例如表一所要回答的就是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差距越来越大);美国、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相对衰落,欧共体超过美国,日本差距缩小)。再如表二实际回答的就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需的时间趋势(越来越短);又如表三所要回答的实际上也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来的趋势(越来越大)。在表二中,许多学生的答案往往没有反映态势、变化、趋势的关键词,而是答出“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对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等好象正确但未能说明表格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一些答案。
我们常见到的能反映态势、变化、趋势的关键词有:迅速或者缓慢(增加、增长、发展)、相对稳定、占绝对优势、越来越快(慢)、越来越长(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小)等。
4、联系教材、分析阶段特征、合理组织答案
这一步骤是表格式试题解题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每一表格总是要说明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联系教材,分析阶段特征。例如表一,我们应该联系教材中的美、日、欧三者的关系是从美国的“一统天下”到“三足鼎立”。再如表二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再到产品投放市场,我们应该联系教材中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许多表格能充分反映某一时代的特征,即阶段特征。这一点对全面理解表格的信息和组织答案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表”就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阶段特征。又如“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表(部分)”就反映了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明显的阶段特征等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