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孩子分开后对她说图解的名言

丁宁每天只读课本上的知识,其他书籍一律不看。你会用鲁迅的一句名言对她说:_百度知道
丁宁每天只读课本上的知识,其他书籍一律不看。你会用鲁迅的一句名言对她说: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采过许多花,结果是不大好的,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枯燥了,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所得就非常有限,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其他类似问题
对她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衡中之路编发原河北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访谈文章《一个好校长与一所好学校》编者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立足现实,走自己的路,又要“睁眼看世界”,取长补短,勤于学习和借鉴,勤于总结和提高。本文值得一读,教益非浅。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我们要有胸襟,有胆识,有眼光,以校为家,把工作当作事业,带着疑问去想,带着目的去看,带着理想去干,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沿着我们业已开创的皆山之路,实现更大的跨越,走进又一个星光璀璨的明天。&&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不懈的努力,就是为了更为长远、广阔的目标。 &衡水中学长期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成效显著,破解了“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互相矛盾这样一个多年来困惑着教改实践的认识上的误区,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解读衡中现象,探寻其成功的奥秘,就不能不联系到一个人,这就是创造这一骄人成绩的导演者、领路人――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他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及管理模式上的独到探索,生动地演绎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长的角色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演绎着成功的校长与成功的学校之间的内在逻辑。李金池校长与他领导的衡中的改革实践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一、感受衡中衡水中学的办学经验见诸报端之后迅速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据来自衡水中学的统计,到目前已有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万多人来衡水参观学习。南到中缅交界的云南丽江、海南岛,北到黑龙江的漠河,西到新疆喀什,东到胶东半岛。一所中学的办学经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是一种罕见的教育现象。许多校长教师及教育行政领导万里迢迢来衡水中学,他们最关心的、最想学到的是什么?许多人觉得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有明白,于是有的连续在这里考查学习了七八天,十来天,但最后仍觉得没有解渴,许多东西仍没有明白。每天上午9时,都有一批参观者进入衡水中学,12时离开。10时多,衡水中学上课间操,学生们以班为单位在校园里跑步。整齐的步伐声、口号声震憾着校园,也震撼着参观者的心。许多人感叹:“衡水中学的学生们有一种特别饱满昂扬的情绪。”一位来自山西的校长,打开手机,拨通远在山西的学校,他对学校的领导及教师们说:“你们赶紧轮流听一听,感受一下衡水中学学生们的精神。”学生们的步伐声、口号声通过手机传到了山西。许多人的感受就是这一个一个的现象,但衡水中学的学生们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面貌?背后有什么却少有人去想。&孙爱虹,衡水中学高二222班班主任,她在接任这个班时对全体同学说:“永争第一是我的人生信条。我们222班永远是最棒的集体,我们有决心有能力”,这是孙爱虹的就职演说。在今年的第一次考试中,她的班平均成绩列全年级16个班第10位。孙爱虹病了,高烧。她的学生们来看她,学生比医生更了解他的病根,对她说:“老师,你忘了你的话吗,你对自己对我们失去信心了吗?现在还远不是结果,老师,我们需要你……”孙爱虹哭了,学生们哭了,她的病也很快好了。在第二次考试中,她的班平均成绩升到了第6位,第三次考试升到第二位。&&& 一位学生家长介绍说,过去她的孩子总爱对她说:“妈,你看人家××的妈妈,总爱给孩子买好衣服,我向你要你也不买。”孩子进入衡水中学后当妈妈主动提出要给他买件衣服时,孩子却说:“现在还不是讲吃穿的时候。”过去孩子的学习总是不主动,非得让她催着学,催得紧了,孩子就不耐烦,因此,她和孩子之间总是不断地发生磨擦。母子感情也受到影响,孩子到衡水中学时对她说:“我走后最不想的人就是你。”她因此还非常伤心。进入衡水中学4个月后,孩子得了一场病,接连七天咳嗽、呕吐、低烧,当妈妈要接他回家时,他说:“不,妈妈,我怕被同学们拉下,我怕我们班被拉下。”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需要有生存需要与精神需要,在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之后,更高的是精神需要。在衡水中学,教师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学生把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工作和学习成了他们最重要的需要,衡水中学办学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据衡水中学介绍,校长们对衡水中学建立“精神特区”的做法表现了特别的关注,他们都感受到衡水中学的教师、学生们有一种特别的精神,他们认为,有了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学校的一切事情都好办。取得优异的办学成绩,也是非常自然的。这也许正是校长们对这个问题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的原因。那么这种“精神”是从何而来的呢?许多来学校学习和参观的校长们最终不得不带着这样一种遗憾离开衡水中学。靠着一两天的参观,要想弄清这样一个深层的问题,难!所以有的校长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几次来衡水中学,最多的来了5次,他们总觉得“学不透,不解渴”。很显然,这种“精神”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必有一种精神动力来支持,这种精神动力是什么?这种精神动力如何产生的?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衡水中学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精神,一个氛围,应该说与校长李金池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作为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是如何营造这样一个精神特区的呢?当然,除了精神层面的东西之外,来参观的人们(特别是教师)所关注的另一个总是是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理念。许多人在听过衡水中学的老师讲课以后感觉到,就普遍而言,衡水中学的教师们的综合水平可能并不比其他一些学校的教师高多少,就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言,他们的水平和底子可能比不上许多来参观的老师,但是他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却出人意料地高,这是为什么?&王洪旺,衡水中学的物理教师,在学校提出改革课堂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他认为,课上少讲,减少练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离开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轨道,他找不到新的中心,也几乎迷失了自我。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学生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对规律的掌握,学生的正确率非但没有提高还有所下降,正当他迷茫的时候,校长李金池几次从外地请来专家讲课,引进教学思想,随着学习和教改的深入,王洪旺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这些过去听了不止千百遍的教学理论有了新的理解,他说:“其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不是形式。少讲,多练,精练,减少作业等都只是个形式,讲多讲少,时间长短,作业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都要做到适可而止。怎么把握这个适可而止呢?关键是,要始终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激情和主动性,完成对客观世界(即知识)的认识过程和自然发展的独立性,获得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以及知识、能力和品德全面发展的主动性”。这样,王洪旺的教学就找到了出发点和归宿,他从物理美学、民主教学、情感交流等许多方面调动知识和学生。教学改革就从单纯的形式上的生搬硬套走入了“自由王国”,王洪旺的教学效果飞跃提高,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成为了“衡水教学第一名”。许多人来衡水学习,听课,看到的只是上课的形式,为什么要这样上,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却不甚了了。事实上,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许多学校的校长都在做,许多校长做得也并不比李金池做得晚,但效果为什么衡水中学独有不同?记者最近几次与李金池校长谈,试图对以上问题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以解我们的校长和教师之惑。&二、李金池的“双首要”原则李金池,1982年大学毕业,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当时,人才奇抽,大学毕业生可谓凤毛麟角,李金池可以选择许多人生和事业的起点,如市委、政府机关当秘书,当干事,到大企业做管理。但他选择了教师。他说:“这个职业最适合我。”李金池出生农村,家庭“成份”比较高,从小养成了少说多想多做的处事方法,他不会附庸,不会逢迎,他认为这为他当好一个教师和做好一个校长奠定了基础,“因为教育事业有其很强的内在规律性,是来不得华而不实,没有认真的观察,仔细的分析、思考,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不行的。”1992年,李金池成为校长,他认为:作为校长一是要善于驾驭全局,控制局面,出工作思路,选拔和任用学校的干部,这需要一个校长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二是要善于抓微观,善于调查研究,对教学一线准确把握,对教育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二者缺一不可,不抓微观,全局工作就没有方向,只能是盲人瞎马,照搬“上边指示”和“先进经验”,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善于控制大局,就不能把观念和思想落到实处。但校长往往是一手软一手硬,在选拔校长时也往往重此轻彼,左右摇摆。李金池认为,就总体而言,校长有两种类型:学者型和行政管理型。&学者型的校长大都产生于专家治校的选拔指导思想。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的专业性很强,教师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对在业务上超过自己的人往往很折服,而对业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者不屑,所以非专家而不能治校,所以选择校长即选择专家,但事实是:许多专家并没有把学校治好。李金池说,有这样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某重点中学一位在教学上很有造诣、人品口碑也很好的老师,是河北省首批特级教师,后来,该老师被选拔为这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但数年之后,学校方方面面矛盾重重,工作陷于瘫痪,该校长不得不被免职。这位河北省首批特级教师黯然离开了学校,远走他乡,到外地一所私立学校去打工。特级教师不但没有成为“好校长”,学校反而失去了一位好教师。这位“专家”没能把学校治好,为什么?李金池说:“老师是知识分子,但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要追求的东西绝不仅仅是‘学识’,‘学识’仅是一部分,没有‘学识’不行,仅有‘学识’也不行,‘学识’本身能服人但不能凝聚人,一位校长如不能把教师凝聚在一起,是办不好学校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求校长必须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水平。”李金池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事:衡水中学的经验见诸报端后,一位从行政岗位转任中学校长的人来衡水参观,看到衡水中学严格控制学习自习、作业,教师不准辅导自习等做法,他回去后,也把学生的自习作业全砍了,学生上自习一下子没有了作业,变得无所事事。纪律一下子乱了,质量全面滑坡。同样的做法,为什么不同的结果?很显然,一个对教育没有深刻理解和研究的人,很难理解教育的实质和精髓。李金池说:“作为校长,既要是‘学者型的领导’,又要是‘领导型的学者’,二者都是‘首要’,缺一不可。校长如果不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就无法办好学校,但是如果不具备管理能力,就无法把先进的教育观念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做校长10多年来,李金池始终有这样两个目标,一是做一个教育的专家,一是做一个管理的内行。&三、管理:“公平”与“竞争”如果你在衡水中学多驻几日,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上班时间,常有教师随便进出校门,下班以后甚至晚上10点以后,仍有教师在办公区工作。衡水中学实行的是6小时弹性坐班制:上午8时到11时,下午2时到5时为上班时间。在上班时间,教师如有私事,仍可以随意回家。不告假、不统计、不批评、不扣奖金。而在下班之后,教师加班工作,也没有统计、表扬和奖励。事实上,在衡水中学,无论是干部还是教师,加班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衡水中学的学生家长们许多与学校的教师们有着经常的联系,他们发现:如果到了晚上9点、10点给老师打电话,他们往往还在学校工作,在他们心中,似乎早已没有了“8小时”或者“6小时”的工作时间概念。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也没有一个规章制度规定要这样做。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衡水中学也曾实行严格的“早操不到扣发多少奖金”、“自习不到扣发奖金”等一系列制度,但结果是学校的各项工作并没有起色。每个老师心里都有一笔帐:事实上,现在老师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远不是当初“扣奖金”时所能比的。现在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工作,过去是在制度约束下被动的工作。干部教师的这种主动的工作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李金池说:“来自竞争。” 这是《衡水中学关于学年度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工作的暂行办法》,根据学校编制,全校共设259个工作岗位,首先由教职工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工作志愿表》。每个人拿到这份《志愿表》都会对自己过去的工作情况作一个回顾,此时,竞争什么样的岗位的唯一筹码就是自己过去的工作成绩,工作成绩突出者,就有了在学校选择岗位的资本。学校聘任处室主任、年级主任等中层干部,再由年级主任、处室主任聘用所属工作人员。教职工不论上学年从事何种工作,不论是否在岗,均可竞聘学校编制内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李金池经常对教师们说:“你只要把工作做好了,什么房子呀、待遇呀自有领导为你考虑。”衡水中学的工作目标就是“追求卓越”。李金池说,竞聘制度,不单单是岗位的竞争,竞聘的结果,是对教职工工作的一种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要比评一个什么先进、发多少奖金、领导的表扬等具有更大的持久的激励作用。如何建立一种公平的有序的竞争氛围是李金池做校长以来始终不懈思考研究的课题。李金池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1993年,为了提高高考成绩,学校组织了一个重点班,配备了各科骨干教师,高考结果,这个班要比其他班好得多,但学校的总体高考成绩不但没有升反而有所降。在总结高考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却因为“特殊”条件而“理不直”,没有取得成绩的教师也觉得理所应当,心里不服气。&学校召开了表彰会对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但表彰会后就有教师愤愤地说:“如果给我这样的学生,我比他们教得还好。”这件事对李金池的触动很大,重点班不但没有提高成绩反而把人心搞散了,把大家的劲头搞没了。重点班的教师,由于学生基础好,教师好,不用尽十分努力便可胜出别人一筹,非重点班的学生、教师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会超过重点班,因而放弃了努力,其结果是所有的人都没有尽最大的努力,结果是无论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时至今日,谈起此事,李金池仍十分感慨,他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两个人赛跑,如果一方还没有跑就知道自己怎么努力加油也一定要输,而另一方知道自己即使不努力加油也一定赢,双方会同时放弃努力。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如何让所有的人都尽其所能,尽最大的努力,就是要给每一个人公平竞争的机会。从那以后,衡水中学就采取了“微机编班,教师均衡搭配”,然后,由班主任教师抽班的作法,并规定:学生一旦编班,决不允许调班。这种办法实行后,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工作的劲头调动起来,学校的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此后,李金池在处理所有问题时,总是在心里左右权衡,力尽公平,他说:“没有公平,就没有竞争。”但校长同样是人,有这样那样的感情,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和压力。作为校长又如何排除这些私情和干扰呢?&李金池法校长后的第二年,就制定了“领导班子座右铭”:以事业为重,从大局出发,为师生着想,对未来负责。还制定了领导班子准则: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补台、互相尊重。他认为:只要心里装着事业,想着大局,真心为师生的发展和未来负责,就能排除干扰和私情。那还是学校刚取消重点班做法不久,市里一位主要领导亲自上门找李金池,要求把自己的孩子从一个班调到另一个班,李金池说:“学校规定不能调班,我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调,请领导监督,您的孩子从这个班走了,班主任心里背上‘领导不相信我的包袱’,调到另一个班,班主任也会产生‘把有问题的孩子推给我’的想法,对学校对孩子都不利”,让领导碰了一个钉子。事后有好心人劝李金池,“这点小事,你都不给领导面子?” 李金池回答:“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他破坏了学校教师与教师、班与班公平竞争的原则,让教师感到‘不公平’,不公平就会影响竞争,就会影响工作热情,就会对其他学生和学校的整体工作造成影响,你说,这是小事吗?”1998年,衡水中学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在社会上散发了一则广告,招收课外复习班,办班使该教师“一天的收入比一个月的工资还多”。李金池立即召开了校党委会议,经研究并报上级批准,对该教师做出了“限期调离”的处理决定,对于这个决定,许多人不理解,包括那位教师,下面是这位教师与李金池的对话:教师:“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教师就不是人,就不该利用自己的所长挣点钱?”李金池:“……如果教师都千方百计干家教、办班,谁还会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你办班挣了外块,别人认真工作,一心扑在事业上,就受了损失,对别人不公平……”办班的教师最终被调走了。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水平,曾鼓励教师考研,于是有的教师为了考研影响了工作,有的教师为了工作影响了考研。最终是影响了工作的人考上了研而为工作的人没有考上。李金池认为,这对后者不公平。于是学校出台了一条决定:教师必须在取得相应的成绩后才能考研,被学校允许考研的教师,由学校在时间安排上给予一定的照顾。2002年,学校有两位教师没有取得相应成绩报考了研究生,学校发现后做出了及时的处理,一人因放弃考研回到了学校工作,一人因坚持考研,而放弃了学校的工作。对于李金池的这些做法,许多人不理解,提出了种种质疑,但是李金池有他的理由,下面是他在一次大会讲话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十分生动地阐释了他的理由。&李金池说:“我们要倍加注意顾全大局,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不能有被照顾的想法,我们每个人的行动、言语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利益,否则就不配当老师!”谈起衡水中学和学校的老师,李金池言语、表情总流露出一种无限的情感。老师取得了成绩,他总是适时地送上一句赞许,老师遇到了喜事,他适时送上一句祝贺,老师遇到了困难,他适时送上一句鼓励,老师遇到不幸,他适时送上一句安慰和问候。一句话、一个举动,在教师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在李金池心里都是大事。与衡水中学的老师接触,感觉到有几个明显的特点。这里的老师们牢骚少,闲事少,讲究穿着打扮的少,派别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少,他们非常敬业,积极向上。在衡水中学,没有谁是李金池的“红人”。对待教师一切以工作成绩论英雄。感情上的公平,也是竞争的一个重要前提。李金池说:“士为知己者死”,校长要成为每一位教职工的“知己”,李金池经常对那些忘我工作的老师说:“注意身体”,对那些暂时落后的老师说:“暂时落后没关系”,对新教师说:“你很有前途”,他的体会是:越是这样,老师们的干劲越大。在衡水中学,李金池是外出最多的人,全国各地几乎他都去过,但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他几乎一个也没去过,有一次他去南方考察学校,几天内从庐山、黄山脚下经过,但他一次也没有去。李金池心中对自己有一条铁的经律,“无论公事和私事外出,决不能游山玩水”。他说,校长游山玩水教师会怎样想,你校长搞特殊,教师嘴上不说心里有气、窝火,教师带着这样的情绪,不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的竞争,还会恨领导,甚至给你的工作拆台。校长搞了特殊,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被愚弄、被压迫的心理感受,就会产生逆反,这往往是校长工作被动的开始。去年盛夏的一天,李金池带着一位教师到保定某学校去学习,赶到时已经中午12时,李金池决定先吃饭,下午上班后再到学校去,于是他与干事、司机三个人去饭店吃饭,3个人点了不到20元的饭菜,惹得饭店服务员很不高兴,但又不能轰他们走,迟迟不给他们上饭菜,结果,一顿饭吃了两个小时,到下午两点多才吃完,李金池走出饭店,不但毫无怨言,反而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饭吃好了,又找了个有空调的地方休息了,吃饭休息两不误”。跟他参观的老师回到学校,逢人便说:“没想到,没想到,不是亲眼见决不会相信。”教师们听了大受感动。&我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什么是口碑,这就是李金池的口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以李金池可以自信地说:“在衡水中学,只有干不好的,没有不好好干的,调皮捣乱,给校长对着干的更是没有。”李金池说,作为学校的一把手,他尽量使自己做到五不: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结论,不施小恩小惠,不封官许愿,不以感情左右好恶。有了公平而激烈的竞争,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过去,教职工的工作由学校安排,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愿干也得干。从1998年开始,学校实行自己填报志愿竞争上岗的办法后,由“个人服从组织安排”变成了“组织安排服从个人意愿”,让教职工干他爱干的工作,教职工可以填报三个志愿,这个办法的实行,虽然使竞争更加激烈了,但矛盾却少多了。创造一种既有激烈的竞争,又很宽松的具有充分人性化的管理是李金池管理追求的目标,从6小时弹性工作制到自由竞聘上岗,都体现了李金池这种管理思想。在这里记者仍然想送给读者李金池的另几句名言:“当比工作,比成绩,比贡献,更能受到人们尊重时,人们就不去别的!”“知识分子在人群中是最优秀的,‘人往高处走’是最基本的规律,天性向上,学校的管理只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环境就够了”。“对于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其他人群,物质的东西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所以管理追求的是被管理者精神上的满足,一句话,一个问候,一个称号……所起的作用,往往比物质的更有效。”&四、教育:让先进的理论与学校实际相结合&谈到作为校长,如何成为一个教育专家,李金池认为,懂多少教育理论,搞多少研究课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让理论与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去审视教育的观点、方法,切忌盲从、追风,按规律办事,不盲目地推出不切实际的东西。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同样没有完全一样的两所学校,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教师结构,生源状况,硬件、软件、学校的背景,传统及学校的底蕴,这些都各不相同。这些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9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一时间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并不是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素质教育同“升学率”对立起来,把“升学率”同应试教育等同起来,一所学校的升学率高就是应试教育的代表。当时人们认为,素质教育落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是发展学生的特长,当时在教育理论界用的最多的词就是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传统的教育给予了全盘否定,所谓转轨就是“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组织各种特长小组,开设特长课,让学生唱歌、跳舞、弹琴、吹笛、书法、小制作……”当时,李金池固执地认为,艰苦奋斗,刻苦努力,头悬梁,锥刺骨历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没有艰苦奋斗,刻苦努力的精神,什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奔小康,实现现代化”都会成为空话。不能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学生们升不上大学,国家不能选拔人才,老百姓不答应,国家不答应。老百姓不答应的事,国家不答应的事,就不会是“素质”高了,肯定是“素质”低了。所以,李金池大但提出“过重”的摧残学生身心的“负担”必须减下来,便轻轻松松绝不是素质教育。为此,他当时就在全校组织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衡水中学当时提出:“大题量、满堂灌,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奴隶,学习的奴隶,压抑、束缚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的教育才是应试教育”。&李金池在1994年学校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大会”上,慷慨激昂的讲道,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是反对“时间+汗水”的问题,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支配下,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征途上,没有“时间+汗水”是不行的,我们反对的是学生被动的被逼压状态下的“时间+汗水”。&&& 在当时,李金池的观点一出,明显的是一种“逆潮流”的声音,他面临的方方面面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没有退却,没有盲从。在许多学校大量地砍教育内容、砍自习、砍文化课的同时,衡水中学提出了“三个转变,五个要让”,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操作、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五个要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教师不包办代替。衡水中学没有“跟风”,没有生搬硬套,没有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而是根据本校的实际,努力地寻找素质教育与本校实际的结合点,从实际出发去理解素质教育,并找到了实现它的方法,李金池说:“衡水中学之所以有今天,这是十分关键的第一步。”2000年春,浙江等地连续出现了学生弑母事件,***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提出了“减负”的任务,当时,学校也没有简单地对学生的课外作业一砍了之,而是推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自助餐”。学校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深化课堂改革的决定》,文件规定,减少学科授课时数,增设大阅览课和学科阅览课,将语文、外语周授课时数减少到3课时,其它学科也要根据学科特点做相应调整,余出的时间交给学生,一是增设大阅览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广泛涉猎,自由阅览,或发展兴趣特长,或补弱纠偏。二是开设语文、外语阅读课,开辟专门阅览室,定出必读和选读书目,规定最低阅读量,摘抄量,写作量,其中语文阅读课不少于3课时。&把自习还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一是教师不准占用自习讲课,不准发篇子(习题纸)放投影等变相占用自习,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二是每节自习最后拿出7分钟时间让学生合作学习,去讨论、辩论甚至争论。三是把自习时间分为学科自习和综合自习,学科自习由学科作业占用,学科教师可以辅导学习,当日有课的学科,最长每科有20分钟的学科自习,教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必须控制在学科自习内完成,教师必须在学科自习结束时收缴当天作业。如果教师留的作业学生不能在学科自习内完成,便被列为教学事故,给予处理并存入教师的教学档案。学科自习之外的自习为综合自习,综合自习时间教师不准进教室辅导,以免干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除上述学科作业必须控制在学科自习完成之外,文件还规定,定原来硬性摊派作业为“色香味形”俱佳的“自助餐”,所留作业要结合学生口味,能够提起学生味口,要有层次有梯度。学生对教师所留作业有选择权,教师不能强求学生做本学科作业(学科作业除外),对于所留的“自助餐”作业,教师不能收缴,也不能通过其他形式检查、验收,不能在课堂上对答案,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完全由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在当时,衡水中学也没有跟风,而是根据本校实际,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减负”方法,李金池说:“这是几年来衡水中学走过的十分关键的又一步。”作为校长,李金池时时告诫自己,要时刻注意了解教育观念、思想前沿的发展状况,要时刻注意了解学校的校情。这两个“时刻注意”形成了李金池作校长10年来的生活规律。&&&&&&& 每星期六一大早,李金池就早早出了门,无论报纸上,网上,还是开会时听到哪里的学校关于教学的一些新思路、新经验,他都要亲自跑去听一听,看一看。每到星期二、三,李金池又回到学校,许多星期李金池一半时间在外学习,一半时间在学校搞调查研究。李金池说:“一出校门,总是急急忙忙往家赶,回到家里又总是急急忙忙地出去。”&出了门为了能多了解一些情况,他有时不得不昼夜兼程,2000年,为了了解学校图书馆建设的经验,他曾经4天行程4000多公里,跑了8个省;今年考察全国部分师范毕业生的质量情况,为学校引进合格的教师做准备,他曾经40个小时跑了4个省,行程2000多公里,由于长期在汽车里颠簸,李金池尾骨骨折,落下了严重的脊椎骨病。李金池在外参观,总是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哪些东西适合于本校推广,如何在本校推广,推广时有哪些困难,所以在外边他总是急着往家赶,回到家针对一些经验调查研究,安排工作又遇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想法,了解了许多信息,又非常想了解别人的一些做法、经验,所以又往往急着往外跑。李金池经常利用自习、吃饭的时间与学生聊,他说,吃饭时,学生一边吃饭,他一边与学生聊天,课间碰上也要聊几句,学校的教学情况,哪个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学校的伙食,学生的思想状态等等在聊天中掌握的清清楚楚,我直接与学生座谈的人数和次数、甚至比有的班主任还要多,他说。一个十分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理论,又十分善于联系实际运用发展理论的校长,这就是李金池。3月16日记者结束采访,离开衡水中学时,又有几辆来自山东、江苏、河南的大轿车隆隆地开到衡水中学校门前,又一批校长、教师匆匆地带着一脸渴望走进衡水中学。看到此景,记者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预感:不远的将来,全国各地就会出现成千上万个“衡水中学”,出现成千上万个“李金池”。&本文原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中小学校长》(2003年No.3),题目为编者所加,原题为《一个好校长与一所好学校――记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作者系该刊特约记者杨占苍。&&&& 编后记: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也许觉得非常普通特别平凡。的确如此,平凡孕育伟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踏踏实实干教育,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搞创新的集体所创造的不平凡业绩。成就是客观的,不容置疑。回过头看我们,不也是在平凡中创造了和创造着不平凡的成绩吗?老百姓的口碑就是对我们的肯定、褒扬、鞭策、促进和激励! &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不容易,真正化用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更不容易,真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则不仅仅是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要时刻牢记责任,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效用上,倍加珍惜人民群众给予的期许与厚望,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团结、求实、创新的皆山精神,倍加珍爱我们用血汗打拼的皆山教育事业,加倍努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她说图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