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有人吃饭吧唧嘴要吃饭?

人为什么要吃食物?_百度知道
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能量充足了就有力气了。为什么想食呢,就是场能、另一个呢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口味和吃饱的那种感觉,我们现在叫做能量,中医的辟谷丹现象证明了这个理论的科学真理性。饮食就是吃精物质,其终生的基本目的就只有二个。什么是气,万物生矣,就不会饿了。气功的辟谷现象,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在做事情入迷的时候。为什么饮食就能够补充气使气充足而有饱的感觉: 1?气就是五行气、一个是为了补充营养来维持我们健康的生命,八卦相荡,精生气”。气生精,一天不吃也不会有饿的感觉,在着急的时候; 2、射线能这五类能量,这是正常的生理需要?易学又说. 食者。饿了就想吃食、光能,就有精力了,饮食也,渴了就想饮水、波动能,我们是不会有饿的感觉的?因为气不足了,精物质能够产生气物质——能量。气就是水木火土金五行气,根本就吃不下、热能。我们的生活经验也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刚柔相磨,阴阳既济,在生气的时候,在伤心欲绝的时候,不想吃任何东西人的一生之所以要吃东西
人的五大需求: 第一层,生理、生存的需求: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和生存竞能的掌握,生活和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说有本质区别。 第二层,安全的需求: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如住房、医疗、健康…… 第三层,社交的需求: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从而体现自我在群体中的存在,涉及给予爱和接受爱。 第四层,事业的需求:体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度,展示自...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人为什么要吃?
生活当中要吃,吃是神的旨意,是很美好的事,不是很讨厌的事。
吃是神的吩咐,是神的旨意,神有他的美意。如经上所说:“你也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心内如何,肯守他的诫命不肯。他苦炼你,任你饥饿,将你和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8:2-3)。”这其中的美意有很多层次:第一,神要我们纪念他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第二,神用饥渴苦练我们为的是使我们彰显出德性,可以表现出内心的忠贞与听命之美。所以我们必须要吃,不用吃你就不会饿,不会饿你就无法彰显出你内心对主的忠贞及遵守命令与否,并且分别善恶树对亚当还会失去彰显忠贞的意义。第三,神要我们明白人活着是靠...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为什么要吃保健品?_百度知道
人为什么要吃保健品?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体液酸化,过早的采摘和不良烹饪 四,都会造成身体的营养失衡,摄取200多种要那样素材能满足身体需要,又可以对身体进行综合调整,食物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但对于非专业人士的我们。 2。 3,这样会造成肌体营养进一步的匮乏,误食有害物超标的食品,日本专家认为需要50种以上。 三,既可以“预防为主”,胃肠每天能承受的普通食物量提供的营养,身体对普通食物的摄取是有限 1,保健品有独特的优点 保健品食品属于保健医学范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很难做到的,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降低 1,日常饮食中很难摄取足够的营养 世界胃酸组织营养专家公布,不够身体各大系统需要的营养素,营养成分严重流失 2,进食过多的垃圾食品,生活节奏加快,每天每天需要吃30中以上的食物。 4一,很多人选择快餐。 二
我觉得保健品都是心理安慰 我从不吃 身体很好
有目的性的吃对身体健康有利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1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保健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年轻人不听劝,非要吃了亏才会得到教训?
看着孩子错误的决定心里很痛,却阻止不了。
没想到大家对这个问题如此关注,而且说法众多,无论什么观点,我都衷心感谢!讨论是个学习过程,年轻人直接,过来人深刻,都值得回味……
按投票排序
907 个回答
因为他们首先要成为人,成为独立、健全人格的人,然后才有资格去谈论成败。能够自主做出选择,是成为人,是拥有独立、健全人格的关键一步。人格于人,就好比植物的根,若是人格健全,人生有很大几率会枝繁叶茂,若是人格不健全,那就不知道会长成什么样子。你看起来在让他避免失败,实际上,是在阻止他健全自己的人格,也有可能,是在酝酿一个很大的失败。这就是人生的微妙之处。某种更长远的意义上,此时的失败,避免了彼时的失败;小的失败,避免了大的失败;局部的失败,避免了整体的失败;表面的失败,避免了根本的失败。最根本的失败,是人格的失败。它会在之后漫长的人生中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根源,都是人格的失败。人的成长有它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尊重,而非违反,无论你对孩子有多上心付出牺牲有多大,违反了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如果只靠热情和付出就有效,那大跃进早就成功了。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选择权,或者说自由。人在一次次自己的选择和承担中,不断完善和健全自我,健全人格。选择权当然不是绝对的,正如自由不是绝对的一样,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选择权,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权利,自然没有做人的滋味。没有做人的权利和滋味,就是行尸走肉。很多很听话的好孩子为什么看起来呆呆的,没什么灵性,就是因为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没有自己选择的意识,就像一个机器人,他们的活力被压抑了。但是活力不会真的被压制,它们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决堤,冲毁一些什么。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拥有选择权的,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行使,加上外部的压力,最后选择用错误的方式行使,比如毁掉现有的一切,作为反抗。还有那么多神经官能症,你以为它们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吗?年轻人不听劝,是因为他们要成为人,要行使自己做人的权利,通过行使,也许暂时犯了错误,但是长远来看,他们健全了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会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探索和清晰自己行为的边界和意义,最终成为人格完善、性格健全的理性人。反而是那些看起来被父母安排的很好,仿佛很成熟,但实际上从未自己选择过的孩子,往往在长大之后的某一天,犯一个天大的错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痛心不已。不要去怪他们,他们其实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人格不健全的受害者。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可是不知道还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在经历这样的错误。我见过精神出了问题的孩子,之前是全县的第一名;我见过大学沉迷网络被最好的大学劝退的孩子,之前是全家的骄傲、全县的骄傲;我自己也差点走在这样的路上,最后运气好,自己拯救了自己。---------------------------------------------------------------你要划定界限,然后在界限之内,让他自由生长。你要划定界限,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碰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应该放手一些让他自己去做选择,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哪怕是失败的责任。(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建议、说理、引导,帮助他思考和认识,但不应该强迫和命令)这是放手的智慧,你要有勇气,也要有担当。人生很长,目光要长远。你首先要让他成为人,才谈得上成功与失败,他也才经得起成功与失败。这也是最根本的成与败。
这个可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哦。我也劝过很多父母,别去管年轻人的事情,他们需要自己去尝试,你们只需要指点,然后学着静静的看他们跌倒然后再爬起来。但似乎至今没人听进去过。其实不用太担心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成长着。作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指点。但选择的永远是自己。父母可以十年二十年的让孩子按照意志做“对”的事情,但这个过程中孩子一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犯错跌倒是最好的知其所以然的手段。同时也是有发生更多的可能的状态。作为父母也不想孩子到了四十、五十岁的时候再怨言年轻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尝试各种可能吧?并且更不想见到孩子在这个年龄你以为“长大了,应该懂了”的时候,还再犯一些你看来很傻或者很不应该犯的错。但原因就是在于他没错过,所以在这个方面就是不知道进退的。但让一个成人再犯这种错误的代价就会大很多了。我相信作为一个父母来说,如果问出这样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多数是有过多保护(控制)的嫌疑的。孩子到青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管控孩子的机会和能力都下降了,于是孩子就开始出各种状况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情况,请要真的试着放手了。让他独立的生活和运作自己的生活。就是再看不下去都要放手了。这对父母、对孩子长远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天道》
不一定是不听,而是权衡之后,不采纳。说了就要听,那不是劝,是命令。不在他的位置,不一定能理解他的心境,你说了,他知道了,就可以了。孩子总要长大,会遇到很多人,听到很多话,但自己的事,自己要决定;自己的决定,自己要负责。
说的好像老年人听劝一样(○’ω’○)随口拽一句,要不要这样,不过,赞不要停啊!
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就是因为年轻人从来不愿意听老家伙的话。
这个世界这么大,你怎么忍心让你的孩子仅依靠你自己微薄的见识去应付这个世界?
这个问题早在小学课本就有论述:见文章《小马过河》
我在这篇回答里会抛两块砖:第一,成长究竟应该付出多大的代价?第二,如何将自己修炼成”器“?这本书,是我2009年策划的,现在正在考虑做它的升级版。()当初做这本书,是为了回顾和反思自己过山车般的大学岁月,以及日后漫长的寻找自我之路。上知乎两年多,写的回答和专栏也大都围绕着这样的主题:成长,究竟应该付出多大的代价?昨天,在微信上,一个朋友上来和我聊。从未和他深谈过,但是他现在遇到了成长中的障碍,我们有了交流的契机。我讲了讲自己走过的弯路,这里面或可有值得他借鉴之处。他讲到自己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比如向家人示弱,缓和矛盾,稳定后方。我说,也许可以考虑在公司和技术社区里也尝试以示弱的方式交流,因为以往他多采用逞强的方式,但屡屡碰壁。如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积累有了奋斗的基础,若能调整与人沟通的方式,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急流险滩也就能安然度过。比如,这样的一些思考:想要去改变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情,第一步不是去下手改变,而是去想办法获得这种“改变”的权力和信任,否则的后果是,你做你认为正确的,对团队好的事儿。但是让整个团队为你的“不一样”去背锅。管理,带团队是你豁出一切,喊几句口号,简单去kpi化, 让员工多看书学习,多学英语就完事了的? 别人需要如履薄冰的,不断权衡利弊,有时妥协,有时激进,有时牺牲自己个人利益,有时主动背黑锅.,有时低三下四主动协调各部门利益. 而脖子一梗,做个英雄相比之下要简单得多.。如果我当初带团队的时候,有人能给予上述的点拨,我会少走好多弯路。但正是因为当初从高校出来,从一个封闭的环境出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和熏陶,但一个团队已经等着我来带了,因此,仓促上马,做错了好多事情。慢慢才意识到:自己尚未成器,怎能领兵打仗。”成器“一说,太笼统,细细想来,应该是在领兵打仗之前,就要具备相应的系统应对能力,既懂战略,也会战术。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出一碗水。而我当初出来带团队,充其量只是一个业务高手,管理方面还是个新兵。但我被业务光环冲昏头脑,对此缺乏认识,招聘我入职新单位的上级对此也缺乏认识。但幸好当时我已经读了MBA,初步具备了积极沟通的意识,没有继续封闭住自己,而是开始懂得向外界(包括书本)求助,如此,才没有继续封闭住自己,没有走老路。现在公司招聘人,往往只看到了技术牛人的光环,以为技术牛,管理也牛。牛人自己这么看,公司也这么看,两者的片面认识,导致矛盾丛生,冲突不断。而实际上,工程师的思维,与管理者的思维是有较大差异的,两者面对的是不同的系统,空降兵更是面对新的环境,系统的复杂性更高。因此,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简单移植复制原有的系统能力。若调整思路,技术牛人懂得自己欠缺管理团队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尊重新环境背后潜藏着自己尚未明了的规律,便会在入职后懂得示弱,不急于用自己的思路替代上级的思路,而会去思考上级管理思路中的合理性——任何管理制度都有其背景,但有可能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情景,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强拆式变革,还是耐心寻求小步快跑式的改良,这都需要仔细斟酌,急不得。另一方面,招聘技术牛人加入团队,管理者自己是否做好了帮助空降兵软着陆的心理准备?对牛人加入团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都有预案? 是否有提前的培训?出现问题后是否有能力给予有效的引导?当牛人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是一味怪牛人不给力,对不起公司付出的薪酬待遇,还是首先反思是否管理制度上缺少未雨绸缪?其实,上述问题,在许多管理者和技术人写的著作里都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比如韦尔奇写的《赢》和菲奥莉娜写的《勇敢抉择》中,都谈到了如何帮助空降兵软着陆的步骤,也写到了相应的经验和教训。国内如肖知兴教授写的一些书(如:),也都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组织管理方面的这些问题。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互联网和IT企业,往往从技术人到管理者,都忙于应付竞争压力,急切中忽视了学习,忽视了对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技能系统进行更新换代,以老系统应对新问题,不死机才怪。另外,技术人或非技术人的抱团取暖皆可休矣。总是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扎堆,自己的观念系统不易得到扩展和更新。这一点上,IBM的小沃尔森颇有先见之明。他的用人观是: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那种讨人喜欢的助手,喜欢与你一道外出钓鱼的好友,则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总是寻找精明能干、爱挑毛病、语言尖刻,几乎令人生厌的人,他们能对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安排在你周围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将是无限的。”年轻人不吃亏当然不容易成长,但吃多大的亏,付出多大的代价,是需要仔细衡量的。不能笼统地讲”吃一堑,长一智“,而是要盘算”吃一堑/长一智“的性价比。如此,慢慢可能就不会脑子一热,被”年轻就是要吃亏“这种未经仔细审视的观点给忽悠了,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不盘算,就匆忙做了决定,日后后悔莫及。为此,自荐两篇专栏:另,推荐这篇回答:===============================================再回头讲讲前面提到的”成器“的说法。来看看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为什么是瓦特?吴军老师写得好:最重要的是,瓦特开创了与前人不同的发明创造的方式。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科技的进步大抵遵循这样一个过程:从劳动中获得经验,根据经验改进工具、发明创造,再根据发明创造提炼出技术,最后从技术里总结出科学的原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通常要走很多弯路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瓦特之前,有一种笨重而效率低的纽卡门蒸汽机已经使用了50年,其间很多能工巧匠试图改进它,但都没有成功。而瓦特的做法正好相反,为了对旧时的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他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力学、化学和热力学,他做过很多实验,并且仔细计算过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效率的问题,然后才着手改进蒸汽机。对瓦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类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后人这样评价这两位英国杰出人物:牛顿找到了开启工业革命大门的钥匙,而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因此,后世评价瓦特为工业革命之父。瓦特的发明创造得以成功(包括商业上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吴军老师在《》中讲过的观点——怎样才能不山寨(山寨其实就是长长的弯路啦):希望让做工程的年轻人看到在信息技术行业正确的做事情方法。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我经常看到大部分软件工程师在一个未知领域都是从直观感觉出发,用“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这样的做法说得不好听,就是山寨。Google 成长壮大后, 渐渐有实力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招理论基础非常好的工程师,工程的正确性得到了很好保证。2006 年后, 我指导了三四个美国名校的研究生, 把Google 的拼写纠错模型用隐含马尔可夫模型的框架统一起来。在那几年里,Google 对几乎所有项目的程序进行了重写,山寨的东西基本上看不到了。邹欣老师在中写道:怎么赢? 要创新,但创新有规律么?如何平衡种种矛盾,走出一条理性的,不要拼命加班的道路,还能得到合适的回报? 这是我看到的所有软件工程教科书没有讲的,也是我想在《构建之法》这本书里面探讨的。瓦特不走前人的山寨之路,而是先用系统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从知识和技能上首先修炼成”器“,如此,他便有能力从事需要跨领域知识的发明创造,最终做出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器“——万能蒸汽机。以我的理解,吴军和邹欣坚持在工作之余,勤奋著述,就是希望持续向大家传达他们通过多年在海外学习,并在世界一流企业经过多年实践锤炼而习得、悟得的”成器“之道。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懂得这样的道理,那么就会在做事之前,就懂得先训练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大脑逐步具备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比如读好书),不仅读,还能写出来,形成自己的系统看法。如刘未鹏在《》里讲的:我们在大脑中走的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如此,方能尽量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能积蓄力量,如瓦特那样,把自己修炼成”器“,从而有机会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推荐这篇文章:
说说更根本性的原因吧。这个问题如果要找到答案,需要倒过来看。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听劝”。很简单,因为他被说服了。他打心眼里觉得你说的是对的,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说服者了解对方的真实状况和真实欲求;2.
说服者能站在对方立场去提出更进一步的选择方案。为什么总说成长和选择是自己的事?其实就是因为,“吃了亏的自己”能够担当“最佳说服者”。很多时候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为什么没有用呢?他们大多具备了“更丰富的经验”和“对未来更有益的方案”,但是他们大多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欲求”。也就是说,根本不知道孩子在这个时期内心需要什么,或者直接忽略孩子的欲求,隔靴子搔痒,毛用都没有。为什么我们总说“改变一个人,实在是太难了”。也是一样的道理。随着人经历的越多,人在越多时候没办法完全坦白自己的欲望和状况,就算和很好的朋友交流,有些内容也难以启齿。就算对方经验丰富,替你打算,由于对你的信息掌握不全,也很难提出完美的建议。所以,反倒人越小的时候越听话。当人逐渐成长,变成少年,青年,中年的时候,越来越难听进别人的规劝。一则构筑自己的“状况”与“欲求”越来越丰富,二则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所以啊,能得一两知己,实乃人生之幸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苹果的宣传片、发布会做得再天花烂坠,也不如你去现场摸摸他的产品。道理大家都懂,但人们做出选择,往往不是依据道理,而是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作为一个记者,我曾经听闻过诸多关于上访者的悲惨故事,但是当我直接面对这个群体中某个人时,却依然没能挡住精神的崩溃。再悲催的故事,化成字眼,都不如直视人眼的绝望来得震撼。所以年轻人为什么不听劝?不是他不懂这个道理,不是他不明白你是对的。而是因为,不经“体会”的道理,是没有说服力的。“哎,听说仙人掌很厉害,老子倒要看看是仙人掌厉害,还是老子的掌厉害。”言毕,一把掌呼过去,顿时鲜血直流。“仙人的掌,果然厉害。”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并不会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我曾经在 中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败坏,而是无知。因为道德败坏显而易现,而无知却遁于无形。一个轮奸犯会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万人的唾骂,而一个学艺不精的医生却很少因为自己的愚钝而受到惩罚,毕竟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没有专业知识难断真伪。这让很多人认为:病是自己造成的,只要医生尽心尽力,就足够了,一切只能听天由命。换作一个心灵鸡汤的簇拥者,他们甚至会为自己被别人误导而兴高采烈起来。——献给所有的心灵鸡汤作者和热爱心灵鸡汤的人们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我见过无数的家长,自己没什么能力,但却企图去教孩子,小孩子不听话,就去强扭。有些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棍棒底下出人才,懂不?与其这样,还不如放任他们,让他们自由成长。这些家长所有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我这样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少走弯路,所以我就是正确的。我为了孩子,付出这么多,他们还有什么理由走错?”他们从没有想过:我的这种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劝,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该如何找方法?在你的世界里,你甚至还用到了“痛心”两个字——是的,我见过很多家长经常也用这个词汇,在我看来,你们的这些操心,都是在瞎操心,你们的痛心是在为自己的无知而买单,同时买单的,还有你孩子的未来。叔本华在他的《论教育》这个篇章里写得很清楚了,在这里我先引述一遍,然后再解释:据说,人类的聪明才智之特征,表现在从具体的观察中能抽象出一般概念来,那么就时间而言,一般概念出现在观察之后。如果确实如此,对一个完全靠自学——既无老师又无书籍——的人来说,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每一种具体观察属于何种一般概念,而该一般概念指的又是哪种具体观察。他十分了解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他能正确的处理他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仅这点,也许可以称它为自然的教育方法。反之,人为的教育方法指的是听别人讲、学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书。所以,在你还没有广泛的认识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观察世界之前,在你的头脑里就已经充塞了有关世界的一切概念。人们会告诉你,形成这一般概念的具体观察是在后来的经验过程中出现的。到那时,你却会错误地运用你的一般概念,去判断人和物,并错误地认识和对待这些人和物。所以我们说,这种教育把人的思想引入了歧途。 是的,你的教育恰恰是这种方法:在他还没有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先进行概念的灌输。上述这点说明,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阅读,却总还是半天真无知,半带着对事物的错误概念开始认识世界,致使我们的行为时而精神紧张,时而又偏激自信。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充满着一般概念,而我们自己又总想着去运用它,却又不易正确无误地运用。这也是直接违背大脑自然发展的结果,亦即主张先有一般概念,后有具体观察的结果,这还不是本末倒置。教师不去发展儿童的分辨能力、教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的现成思想。错误地运用一般概念而引起的错误的人生观,须通过长期自身的体验才可能加以纠正,但也很少能全部纠正过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富有生活常识的学者廖廖无几而目不识丁者却精通世道、处世随和的道理所在。所有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取有关世界的知识。正如我们所说,应特别注意获取知识的正确启蒙方式,这样才会有认识世界的正确开端。我所说的大意是,对于事物的具体观察先于对事物的一般概念,进而便是狭隘的局部概念总要先于广泛的概念。所以,整个教育制度应遵循概念本身形成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如果逾越或省掉了其中的某一步骤,那么这种教育制度肯定就是不完善的,所得到的概念也将是错误的,最后的结果必将是得到曲解世界的观点,这是个体本身所特有的,而且几乎人人都具有,虽然有的只局限于某段时间,但大多数却终生都有。我们必须致力于使具体观察先于一般概念而不是相反,但是,常令人叹息的是,事实却并不如此,这就像婴儿以双脚先出母体、诗行韵律先行。普通的方法是,当儿童还很少对世界作具体观察前,就先在他们的脑海中印下概念和观点,严格说来,这就是偏见。一般说,在孩子们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前,不管他们是注意生活的哪一方面,也不应该先从模仿中形成自己关于人生的概念。我们不能只把书本,且仅仅是书本塞到孩子们的手里,应该让他们逐步地去认识事物——人类生活的真实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让他们对世界具有一个清楚且客观的认识,教育他们直接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概念,再让这种概念去吻合实际生活——但绝不是从其他方面获取概念,比如说是书本、寓言或他人的言谈话语——然后再把这些现成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为后者只说明在他们的头脑里充斥了错误的概念,导致他们错误地观察事物,直至徒劳地曲解世界的适合自己的观点,最终步入歧途,表现在各方面:无论是刚刚构成自己的生活理论还是忙于生活中的实际事务。早年在头脑里撒下的谬误的种子,日后就会结出偏见的果实,这种错误的观点残害人身的程度之大令人发指,他们要在今后的人生大课堂内,以主要精力去铲除这种种偏见。我想补充的是,大部分人,就我眼睛里看到的大部分人,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基本上没机会改了。大部分人,大学毕业后就基本上不再看书学习了,一个不学习的人,你别想着他会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改正。很多时候,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表现出非常地宽容大度,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和面子,就暴跳如雷,怀恨在心。我只见过极少极少的人,能高兴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并改正。再回到我们这个话题,总体而言,我们应该先对这个世界有所观察,然后再有概念。因为一旦有了概念,我们将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后,当我们再有经验的时候,首先将受到这些先入为主的概念的排斥,进而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偏见。(下面我即将举例子。)而我们的家长,尤其是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中国家长,他们想做的是,将自己的经验一股脑儿灌输到后代的脑子里,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教出来的小孩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天天叫着”要培养小孩的独立思考能力“,但行为又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我父亲甚至曾经对我这么说:“要是知识可以像汤一样灌就好了,我直接把我我的脑袋撬开,倒到你的脑子里,这个世界要这么简单该多好。“当时我也觉得这样真好,那样我就不用去花力气了。现在细想,真可怕。我且不说,你们这些家长,这些爱在朋友圈发鸡汤、从不看书学习、整天爱道听途说的家长,你们的思想是对还是错,光是把你们的这些思想要吸收,要花的功夫也不少。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很多父母爱在朋友圈和社交网络,发心灵鸡汤的原因:因为来得快。不用太多的解释,只需灌输概念就行了,比如:高情商表现你有几个?第一,不抱怨、不批评高情商的人不批评、不指责别人,不抱怨、不埋怨。其实,抱怨和指责都是不良情绪,它们会传染。高情商的人只做有意义的事情,不做没意义的。第二,热情和激情高情商的人对生活-、工作和感情保持热情,有激情。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让好的情绪伴随每天。不让不良情绪影响生活和工作。第三,包容和宽容高情商的人宽容,心胸宽广,心有多大,眼界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高情商的人不斤斤计较,有一颗包容和宽容的心。……全是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他自己定义的。没有任何的理论基础,没有逻辑、不用解释,其实你仔细想想,热情和激情与高情商有啥关系?很多时候,你想抄近路,其实你反倒绕了远路。其实说白了,你心痛的原因也是因为功利:你觉得,孩子少吃点亏就是赢,吃多了亏,就是输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题主,你可能没感觉到,先有概念,后有观察给人带来的危害——也就是很多人喜欢的这种,少让年轻人走弯路的教育方式,我就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告诉你有多大的危害: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我们早些年,小学生有所谓的爱国教育。就是一没事,大家都不用上课了,组织所有的学生去看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片“。里面的内容,无非就是《小兵张嘎》、《地雷战》这些片子,关于政治方面的东西,我就不多讲了,有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这些片子中,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性格塑造,过度的将日本人丑化了。这种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于,当我们长大以后,我跟很多人一谈到日本的产品,先来一句:”日本的东西,反正我是不买,不管他好不好,我只支持国货。“不谈数据、不谈体验、不谈做工,什么都不谈,只谈立场。假如你公开场合下谈日本的东西好,你就更有麻烦了:“你这种人要是碰到打仗,一定是个卖国贼。”这种思想,倘或仅是在对待日本这一方面,带给他民族主义偏见,那也就罢了。给他带来更多的是,情绪给他判断是非的时候,起了主导的作用,无论判断什么问题。在他看其他事物的时候,他更是带有偏见、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尽管在他本人看来,一切都是“非常合理”的。我想如果你有机会,在他还没接受这些概念的时候,带他去一去日本,感受一下当地的异域风情,他又会对日本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一个好的教育,应该在他孩童时期就开始,先让他感受这个世界,得出经验,在他受挫碰壁的时候,再逐步教他判断世界的方法。这样,让他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有助于他的独立思考,和对这个世界进行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地得出概念。很多时候,结果并不重要,思维方式才是根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当他遇到挫折时,自然会去思考、去改进,要他一味地听你的话,这种方法不可取。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同样,以引用《论教育》这个篇章里的一小段,作为回答的结尾:当人的全部抽象概念和他自我感觉的事物间完全取得一致时,人的知识才可以说是成熟的,即谓他达到了一个个体所能达到的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他的每一种抽象概念,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了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它才赋予概念以真正的价值;还说明他能够把他的每一种观察归纳到它应隶属的抽象观念中。成熟是经验的结果,且需要时间。通过自己的观察所获得的知识,与通过抽象概念的媒介所获得的知识,一般说来是有差距的。前者是自然取得,后者则是从他人处获得的。从所受教育中得到的东西,不管是有用还是有害,我们都全盘接受,结果就是,年轻时,抽象概念与真实知识间缺乏一致的联系,这里的所谓抽象概念亦即头脑里的词句而已,真正的知识却需我们自己通过观察而获取。只有当以后两种知识通过相互纠正谬误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接近,这种结合一旦实现,知识才称谓成熟。完。
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是你不让我错几次,我不甘心。
昨天我爸跟我在书房里进行了一番交谈。灯光下的他表情枯槁而严肃。他问,你真的打算研究生去读文科?这样你考出来的gmat成绩、已经拿到的推荐信还有相关的实习经历都会作废,你确定?我点点头,不说话,想到他在帮我找实习上出过力,便觉得有点惭愧。在沉默了大约半分钟以后,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了句「好好加油不行就收」,接着絮絮叨叨讲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但没有一句是关于「不要这么做我这是为你好」「我比你有经验」「到我这个岁数你就懂了」之类的老生常谈。很多时候,对于长辈的建议,我们并非刻意无视,只是年少时造访了唐吉诃德,读过了凯鲁亚克,阅遍了金庸古龙,游侠骑士,浪漫情怀,总觉得好像「整个天下似乎仅靠一把剑一壶酒就能装在心中肆意驰骋」。也许跌跌撞撞,几经摸索,到很久的后来我们才能知道——「天高地广,可是天地间有块看不见的透明玻璃,玻璃之上的月亮,只能看不能摸。」作为长辈的你,请不要一再提起「那块玻璃」的存在。你要明白,所谓的「长者圣经」,也敌不过年轻人自己跌倒时嘴里啃到的那一口土。如果他干的不是杀人犯火嗑药堕胎之类的事,就放手让他去试错吧,让他们亲手书就自己人生中的曲折,让他们在辗转之间看到别样风景,让他们不怨天尤人,让他们愿赌服输。愿每一个敢于试错的年轻人都能在那些曲曲折折的重峦叠障中看到最美的月亮,哪怕隔着一块玻璃。毕竟阴天晴天,都是明天,月盈月亏,都是风景。
86年的时候我爸爸辞掉所谓的铁饭碗下海经商,那时身边所有的人都反对,爷爷竟然提着铁锹打爸爸,爸爸被逼跳到河里游到对岸和爷爷交涉,说什么爸爸也不愿意上班了,最后开了家族会议,参加人员以爷爷为首的兄弟六个人员(爷爷兄弟六个),以奶奶为首兄弟姐妹五个,每个人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吃不上饭讨饭也不许去亲戚家,最终爸爸还是没有听话经商了,爸爸很努力的做每件事情,就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爸爸买了一辆也是这个小城市第一辆桑塔纳2000,白色的那时家里人都说我爸爸什么头脑好用,眼光远大(因为上班的人每个月300多工资)………………年轻人做事情成功了就是眼光远大志向远大,失败了就是不听劝非要吃亏才得到教训………………
题主稍安勿躁。在我小时候,我爹经常这么说我。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有些事他说的对,叫我好好学习,适应考试,我就没听,失去了更高的选择平台。同时实践也证明,他当初不看好我的婚姻,但是,我现在过得比他要好,特别是在经历了很多事以后,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她爱我,爱孩子,不断努力,为了这个家庭。你的经验不是他的成长,你的过去也不是他的未来。我们当然可以给出我们的建议,不管听或者不听,都可以帮助他们成长。但是建议不是命令,他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至于他会不会摔跤,能不能成功,只有命运,才能给出答案。
想起了王小波给外甥做思想工作的文章: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王小波  我有个外甥,天资聪明,虽然不甚用功,也考进了清华大学——对这件事,我是从他母系的血缘上来解释的,作为他的舅舅之一,我就极聪明。这孩子爱好摇滚音乐,白天上课,晚上弹吉他唱歌,还聚了几个同好,自称是在“排演”,但使邻居感到悲愤;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吉他上有一种名为噪声发生器的设备,可以弹出砸碎铁锅的声音。要说清华的功课,可不是闹着玩的,每逢考期临近,他就要熬夜突击准备功课;这样一来就找不着时间睡觉。几个学期下来,眼见得尖嘴猴腮,两眼乌青,瘦得可以飘起来。他还想毕业后以摇滚音乐为生。不要说他父母觉得灾祸临门,连我都觉得玩摇滚很难成立为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除非他学会喝风屙烟的本领。  作为摇滚青年,我外甥也许能找到个在酒吧里周末弹唱的机会,但也挣不着什么钱;假如吵着了酒吧的邻居,或者遇到了要“整顿”什么,还有可能被请去蹲派出所——这种事我听说过。此类青年常在派出所的墙根下蹲成一排,状如在公厕里,和警察同志做轻松之调侃。当然,最后还要家长把他们领出来。这孩子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姐姐、姐夫,对这种前景深感忧虑,他们是体面人,丢不起这个脸。所以长辈们常要说他几句,但他不肯听。最不幸的是,我竟是他的楷模之一。我可没蹲过派出所,只不过是个自由撰稿人,但不知为什么,他觉得我的职业和摇滚青年有近似之处,口口声声竟说:舅舅可以理解我!因为这个缘故,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我都要负起责任,劝我外甥别做摇滚乐手,按他所学的专业去做电气工程师。虽然在家族之内,这事也属思想工作之类。按说该从理想、道德谈起,但因为在甥舅之间,就可以免掉,径直进入主题:“小子,你爸你妈养你不容易。好好把书念完,找个正经工作罢,别让他们操心啦。”回答当然是:他想这样做,但办不到。他热爱自己的音乐。我说:有爱好,这很好。你先挣些钱来把自己养住,再去爱好不迟。摇滚音乐我也不懂,就听过一个“一无所有”。歌是蛮好听的,但就这题目而论,好像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我外甥马上接上来道:舅舅,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说:没有痛苦,叫什么诗人?——我记得这是莱蒙托夫的诗句。连这话他都知道,事情看来很有点不妙了……  痛苦是艺术的源泉,这似乎无法辩驳:在舞台上,人们唱的是“黄土高坡”、“一无所有”,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老井”、“菊豆”、“秋菊打官司”。不但中国,外国也是如此,就说音乐吧,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是千古绝唱,据说素材是俄罗斯民歌“小伊万”,那也是人民痛苦的心声。美国女歌星玛瑞·凯瑞,以黑人灵歌的风格演唱,这可是当年黑奴们唱的歌……照此看来,我外甥决心选择一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以此净化灵魂,达到艺术的高峰,该是正确的了。但我偏说他不正确,因为他是我外甥,我对我姐姐总要有个交待。因此我说: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玛瑞·凯瑞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因为我外甥是个聪明孩子,他马上就想到了,虽然开掘出艺术的源泉,却不是自己的,这不合算——虽然我自己并不真这么想,但我把外甥说服了。他同意好好念书,毕业以后不搞摇滚,进公司去挣大钱。  取得了这个成功之后,这几天我正在飘飘然,觉得有了一技之长。谁家有不听话的孩子都可以交给我说服,我也准备收点费,除写作之外,开辟个第二职业——职业思想工作者。但本文的目的却不是吹嘘我有这种本领,给自己作广告。而是要说明,思想工作有各种各样的做法。本文所示就是其中的一种: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马上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有的时候,不是年轻人不听劝,而是你说的太教条太生硬,无法使他信服。另外没有表明对他想法的理解,让他觉得你无法感同身受他的处境,怎么说都没用。那么外甥听了舅舅的话,之后的生活时怎么样的呢 ?没有舅舅的日子《摘自南方人物周刊》1998年,姚勇(王小波外甥)留校做了程序员;2000年,跟朋友一起开发网络游戏3D引擎;到了2002年,姚勇用“潦倒”来形容自己的状态,身边的钱刚够吃饭;与此同时,“水木年华”的一名成员离开,清华校友卢庚戌想邀请气质和音乐上都“摇滚”的他参与进来,姚勇犹豫再三,终于舍不了做音乐人的夙愿,点头同意,但又放心不下他的3D引擎,就买了个笔记本,在演出等候的时间段,继续做他的技术。“当时真的累坏了,几乎每天都要飞行、演出,别人不演出时还有空余的时间,我得写代码,一个脑子永远分成两半,一边完了忙另一边,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因为两边都是自己的兴趣。”2003年,姚勇的心脏出现了早搏现象。他决定退出,重回网游领域。也就是在2003年,某天晚上十点多,网易创始人丁磊把姚勇叫去,希望他来做3D客户端。姚勇说,当时不知道网易也不认识丁磊,觉得还是希望自己创业,就没搭理这事。日,姚勇在博客上写道:“前段飞机上翻某本精英杂志,几年富润榜,似乎就03年他是中国首富。我心说行,也就我当时还摇滚青年的范儿,傻逼嗬嗬还真拒了个首富。要知道后来想做的这白日梦会给我带来那么多技术之外的破事儿,我早上赶着颠儿颠儿给人写3D引擎去了。”几年间,姚勇胃病频发,事业也有过不顺利。“现在的社会不需要舅舅说的智慧、趣味,要的是钱。舅舅的思想曾经在我脑中存在,现在也一直都在,但你面临的责任、处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现实,逼迫你不能用这些思想解决问题。但经历了那么多,我的信仰仍然是我的兴趣,是我坚持的动力所在。”还是在日这篇博客中,姚勇写下如此一段:“身边所有被资本支撑的产品,都呼啸而过。伴随着几十亿几十亿滚滚而来之后又滚滚而去。只有我,依旧在原地,抱着最初的那些童真不放。青春逝去,再不复返。有时醒来想,为兴趣而活,真这么错么?想实现一点梦想,真这么难么?”既后悔没给丁磊写3D引擎,又为音乐梦想的破碎不甘心,人的一生就是如此纠结,通常都会为没作另外一个决定而后悔,劝别人简直没有意义的
因为很多做父母的社会地位不高,所谓的见识也往往是道听途说,所以别怪小孩不听你的。想让孩子出国,请先自己出去一趟见见世面;想让孩子从事某行业,请确保自己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接触;教孩子有时候和管下属差不多,你的资历要能压得住他才服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为什么要结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