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ndaryless careerbuilder 什么意思

的海词问答和网友补充:
相关词典网站: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在以往的组织研究中,通常把员工当作消极适应和被动接受组织赋予的任务和角色的受体,但事实上,员工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对其行为的限制,相反,他们总是试图改变现状,他们会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来了解环境、获取信息,以增加其组织和工作适应能力。而组织制度及工作性质的变化也向员工提出了更多的主动性要求,例如,组织中的分权制度、监督职能最小化的管理形式,这些使得员工必需依靠自己的个人主动性来识别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研究涉及到了员工的主动行为,例如,员工的主动社会化(proactive socialization)、主动职业生涯管理(proactive career management),而主动行为倾向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主动性人格,也越来越受到研究关注。
2 主动性人格
2.1 定义与测量工具
Bateman和Crant(1993)在探讨组织行为中的主动性成分时,首次提出了主动性人格的概念,他们认为主动性人格是指个体采取行动影响其周围环境的一种主动行为倾向。
研究者进一步指出了主动性个体与非主动性个体的区别:主动性个体较少受环境的限制,而是主动改变环境;他们能识别有利机会,并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直到他们能带来有意义的改变;他们是传达组织使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先导者,他们会采取行动来影响其周围的世界。而不主动的个体却表现了相反的特征:他们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消极适应环境,甚至为环境所塑造;他们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抓住机会来做出改变。
Seibert等(1999)也谈到了主动性个体与非主动性个体的不同特征:主动性个体选择、创造条件,从而增加他们获得高工作绩效的可能性;他们更倾向于参加职业生涯管理活动,例如,搜寻工作与组织信息、获得职业相关支持、制定职业计划、坚持不懈地解决职业生涯中的障碍;他们更容易识别自我提升的机会,并且不断努力,例如,不断学习晋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非主动个体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而非主动创造环境,他们倾向于保持现状。
对于主动性人格的测量主要有两个量表:Bateman和Crant(1993)编制了包含有17个项目的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ctive Personality Scale,PPS),此量表被证明有较好的信度、聚合效度、区分效度、预测效度。Seibert等(1999)以Bateman和Crant的研究结果为基础,从17个项目中选取因素负荷最高的10个项目作为测量工具,并检验了此简缩量表的信效度。
2.2 与组织效果变量的关系
在对主动性人格的研究中,涉及到个人工作绩效、领导能力、组织变革、团队绩效、创业等组织变量。
个人工作绩效 Crant(1995)以131名房地产推销员为被试,进行了一次历时9个月的纵向研究,以9个月内的房地产销售数量、签订的合同清单、获得的佣金收入作为个人工作绩效指标,检验了主动性人格与个人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控制了经验、尽责性、外向性、社会称许性之后,主动性人格解释了个人工作绩效8%的变异。
领导能力 Bateman和Crant(1993)通过对MBA学员的研究发现,在主动性人格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也是其同伴所认为的变革性领导者。Deluga(1998)以39名美国总统为被试,研究了主动性人格与其魅力型领导、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主动性人格与魅力型领导、工作绩效呈正相关。Crant和Bateman(2000)也对主动性人格与魅力型领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56名管理者及他们的直接上级参与了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对于主动性人格的自我报告与上级对其魅力型领导的评价呈正相关(r=.35),层级回归的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所解释的变异,比诸多额外变量(大五人格因素、角色内行为、社会称许性)分别解释的变异要大。
组织变革 Parker(1998)对一家经历了多次管理革新的玻璃制造厂进行了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与一系列组织实践、组织变革有关。
团队绩效 Kirkman和Rosen(1999)对来自4个不同组织的101个正式工作团队进行了现场研究,研究表明,团队主动性与团队授权呈正相关(r=.49)。与生产率(r=.70)、客户服务(r=.73)呈正相关。高主动性的团队有较高水平的工作满意感(r=.29)、组织承诺(r=.43)、团队承诺(r=.35)。
创业 Crant(1996)通过对大学生和MBA学员的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r=.48),在控制了性别、教育水平、以及父母一方为企业家等额外变量之后,主动性人格解释了创业意愿17%的变异。Becherer和Maurer(1999)以215家小公司的总经理为被试,研究主动性人格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总经理主动人格量表的得分与公司销售额的改变呈正相关(r=.17),在主动性人格量表上得分高的人,会在公司寻求发展机会、占据市场位置时,表现出积极的创业状态。主动性人格与开创公司(而非购买或继承公司)以及开创公司的数量有关,主动性经理会积极地改造环境,并且会积极地发展其公司。
3 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
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及管理发生了变化,员工不再是在一个或者两个组织中完成终身职业生涯,而必须在多个组织、多个部门、多个职业、多个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学者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随着职业生涯特点的变化,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传统的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直接等同于薪资水平、晋升速度,这些客观的衡量标更多地体现了人们终生就业于同一组织的情况。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研究者指出职业生涯成功不仅应考虑客观的衡量指标,也不能忽视主观标准。
Seibert等(1999)将职业生涯成功界定为个人在工作经历中逐渐积累和获得的积极的心理感受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成就。根据这一界定,研究者将职业生涯成功区分为外部职业生涯成功和内部职业生涯成功(也称为客观职业生涯成功与主观职业生涯成功)。所谓外部职业生涯成功,是指从工作中获得的客观的可观察的职业成果,一般是通过薪资水平和晋升次数来衡量;而内部职业生涯成功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所做出的积极主观评价及感受,主要通过职业满意度指标来衡量。有研究者指出,许多外部职业生涯成功的人,对自己的成就和现状并不满意,因此,在研究职业生涯成功时,应同时包含内、外部评价标准。近年来的研究普遍采用此内外结合标准。
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出现,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更加突出,组织间的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加薪和晋升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需要确定新的职业生涯成功标准。Eby等(2003)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衡量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一是个人的职业满意度;二是在组织内部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在组织外部的市场竞争力。该标准以内外部市场竞争力指标取代了薪资和晋升,既消除了传统客观标准不易实施的弊端,又能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结合起来,比较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因而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成功的新标准。
4 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
4.1人格因素与职业生涯成功
关于职业生涯成功的研究有很多,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人力资本、动机等)和组织变量(组织大小、所属部门、地理位置等)。在以往大多数的研究中,往往只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个体被认为是消极的、被动适应的,研究者忽视了人格因素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正如Seibert所说,职业生涯成功是一个在工作中长时间行为累积的结果,对于此累积结果,人格因素的影响比任何一个行为的影响作用都大。而组织生活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允许员工在实现他们的组织角色的过程中,表现其个人特质与独特之处,作为一个处于不确定情景中的长期的行为累积,职业生涯的研究应该包括人格因素。
近年来,一些研究涉及到了大五人格因素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发现,尽责性、随和性、神经质性与职业生涯成功有关系(Boudreau et al., 2001)。
4.2 主动人格研究价值凸现
研究者指出,在21世纪,职业生涯越来越变得“无边界”和“变化无常”,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是是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无边界职业生涯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个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能力将变得极其重要,个体在组织生活中需要采取更多的主动行为,需要自己设计职业发展道路。员工的主动行为、主动性人格变得越来越具有价值。
Bateman和Crant(1993)检验了主动性人格与大五人格因素的关系,发现主动性人格与尽责性呈正相关(r=.43),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r=.25)。Crant(1995)在检验主动性人格与客观工作绩效的关系时,发现主动性人格比大五人格因素解释了更多的变异。因此,有研究者指出,理解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显得更有价值(Seibert,2001)。
总之,在职业生涯成功研究中,人格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因素,在无边界的职业生涯中更显其重要性。
4.3 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主动性人格的确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成功有着紧密的联系。
Seibert等(1999)以不同职业、不同组织中的496名员工为样本,检验了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与客观职业生涯成功呈正相关,其中与薪资水平的相关系数为.15,与晋升次数的相关系数为.17。主动性人格也与主观职业生涯成功即职业满意度呈正相关(r=.31)。为了进一步检验其关系,研究者采用了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当主动性人格最后进入回归方程时,所解释的变异有显著增加,这说明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成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Crant(2000)提出了一个关于组织中主动行为的综合模型,模型包含了主动行为的原因、工作中的主动行为、个人工作与职业结果。Crant认为主动行为是指“采取主动来改善现有环境或创造新环境,是指对现状提出挑战而非被动适应”。模型描述了导致主动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个体差异中包含了主动性人格、成就需要等,主动行为包括一般行为(例如,创造有利条件)与特殊情景行为(例如,社会化,职业生涯管理),最后,模型指出了与主动行为相联系的组织结果,包括工作绩效、职业生涯成功等。虽然此模型探讨的是组织中主动行为的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但由此我们仍可以看出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具有一定的关系。
与Crant(2000)的模型框架相类似,Seibert(2001)也提出了一个关于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的模型假设,研究者假定主动性人格通过三个行为变量(发表言论、革新、表现职业主动性)和一个认知变量(呈现组织的政策知识)而影响职业生涯成功。他以180名全职员工为样本,进行了历时2年的纵向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与革新、组织知识、职业主动性呈正相关,而与发表言论无关,进而,革新、组织知识、职业主动性又与职业生涯进步(两年内工资增长水平、晋升次数)和职业满意度呈正相关,而发表言论却与职业生涯进步呈负相关。此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可以通过创造有利条件而导致外部及内部职业生涯成功。
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关于主动性人格与组织效果变量的研究,而国内关于主动性人格的研究是一片空白,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是必须的,我们在引用现有研究资料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应对主动性人格量表做相应修改,以便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及组织特征。而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由单一的客观指标,到主客观相结合的指标,继而发展为Eby的职业生涯成功三指标,此标准以组织内、外部市场竞争力取代传统的客观标准,比较符合经济时代发展的特点,但是市场竞争力又以什么来测量呢?并且,此标准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极具动荡性的无边界职业生涯中,我们依靠什么来达到这三方面的成功?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国外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的确存在着联系,并且,是通过相应的主动行为及认知变量而起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在组织工作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组织及职业生涯辅导者可以以这些研究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计划,以鼓励员工参与主动行为,从而提高员工职业生涯成功的可能性。组织也可以将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工具。而作为组织员工,可以采取更多的主动行为,通过职业生涯自我管理、参与工作相关活动等,来达到职业生涯成功。
怎么没人发言呢?唉!
2 个回复,游客无法查看回复,更多功能请或
我来自湖北!
扫一扫微信订阅
浏览: 4579
关注: 0 人
6SQ质量日刊
服务号: Lsqdnet
6SQ质量周刊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精品: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职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职业生涯发展与事业成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生涯混沌理论53276+
摘 要:生涯混沌理论是20世纪末期产生的一种生涯心理学理论。生涯混沌理论认为,生涯心理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分形特征的静态结构;其变化过程是非线性的,对初始条件有敏感依赖性,但在复杂的变化中蕴含着可把握性;在生涯心理辅导中,该理论主张采取以叙事为主的方法。与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相比,生涯混沌理论日益显示出它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可弥补经典生涯心理学理论之不足。
关键词:生涯心理;混沌理论;生涯混沌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7)      诞
生于物理学、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混沌理论(chaos theory)被誉为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性事件之一。它揭示了复杂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以及这种变化的非线性等特征。它对传统的确定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严重挑战,也打破了牛顿拉普拉斯力学机械因果决定论的思想束缚,引起了人们关于世界和科学观念的变化。其影响不仅遍及自然科学,而且已渗入到了人文社会科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混沌理论就已介入到心理学的研究[1]5365。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生涯心理学受其影响势所难免。在20世纪末期,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开始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生涯心理的变化,重新审视那些所谓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在此基础上,生涯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of career)就逐渐浮现出来。
     一、 生涯混沌理论的形
     (一) 生涯混沌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混沌理论是其建立的直接理论基础。“混沌”并不是简单的混乱无序,而是指确定的系统产生的非周期性行为。这是混沌系统的内在随机性所决定的。   当混沌系统演化到足够复杂时,就能够进入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可用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来表达。当奇异吸引子出现时,一切吸引子之外的运动都向它靠拢因而呈现出一种稳定状态,但同时,一切到达吸引范围内的运动都因对初始条件的敏感和相互排斥而表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因而复杂的系统就表现出稳定与不稳定、无序中存在有序的内在统一状态。
混沌理论认为:(1)非线性是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常态;(2)复杂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对初始条件有敏感依赖性,即初始条件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系统最终结果的显著变化,如所谓的“蝴蝶效应”;(3)复杂系统具有一个或多个吸引子,它们是事物运动的稳定点,也是动态系统运动所趋向的目标状态。其中,奇异吸引子最具混沌运动的特征;(4)复杂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是一种分形(fractal),它将自身揭示为不规则的结构,但每一个分形在其形式内都是有组织的整体,因而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惊人的自相似性,即部分与整体有相似的形;(5)复杂系统具有回归对称性,不管测量量尺如何改变,混沌现象的复杂形式在不同量尺标准间的回归递移线路仍是对称的,而且从各种角度看,不同量尺标准间仍是相互连接的。除此之外,复杂系统本身具有反馈机制,能将系统的输出通过反馈转为输入。
     (二) 生涯混沌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处在急速变化之中,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比如,人们的工作变动性越来越大,生涯发展路径更加难以界定和预测;工作环境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化,意外事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个人的生涯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等等。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人类生涯是一种新的生涯型态,有人称之“无疆界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2]295306,也有人称之为“无常生涯”(protean career)[3]816,以区别于传统的生涯型态,其意即开放的、弹性的、变化的、个人驱动的和自主的生涯。这种生涯现实的变化使得人们需要更多更完善的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承担更多的引导人们生涯发展的责任,而要与这些实际工作的变化保持一致,就必须在理论研究、指导思想和实践工作上有新的发展,各种时代思潮的发展也为此提供了思想契机。
     (三) 对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的批判
  一种新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批判前任理论,试图弥补其缺陷为基础,生涯混沌理论的形成也是如此。它是一些研究者以混沌理论为基础,以急速变化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生涯现实为依归,对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如帕森斯(Parsons)、霍兰(Holland)以及萨帕(Super)等人的理论展开了批判。他们不仅批判了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机械的因果决定观和还原论的科学方法论,还具体指出了它们存在的一系列不足。他们认为,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倾向于将人类生涯心理看作是确定的、理性的和合乎逻辑的,而忽略了人类生涯心理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长期变化的难以预测性;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采用的所谓科学的还原论方法,将人类生涯心理当作静态的,并将其还原为几个有限的关键因素,而忽略了人类生涯心理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以及人们对生涯意义的追求;人类生涯心理的发展也并非按照经典生涯心理学理论所设定的几个阶段线性的发展,而是非线性的,跳跃性的,混合着意外事件和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们开始思考,“什么样的生涯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条理地将诸如复杂性、变化和机会等生涯新观念结合起来呢?”[4]29220世纪末,就有心理学家,如Bloch,开始研究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人类生涯心理的可能性[5],到了21世纪初,Pryor与Bright就正式提出了生涯混沌理论[67]。
     二、 生涯混沌理论视野中的人类生涯心理
     生涯混沌理论认为,生涯心理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7]121128。影响个体生涯心理的内外部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它们构成了个体及其生涯发展背景的亚系统、系统和超系统。它们既可以在不同的普遍性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普遍性水平、以不同的方式被解释。这使得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并将个体生涯心理置于复杂的关系网中才能理解和把握它。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生涯心理具有分形特征的静态结构;有着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的非线性动态变化过程;从整体来看,生涯心理系统的复杂变化中隐含着不稳定与稳定,无序与有序、不确定与确定以及难以预测性与可预测性的统一。
(一) 生涯心理的分形性静态结构?   就本意而言,分形是“破碎”、“碎片”的意思,在分形几何学中,它用以描述事物不规则的形状。混沌理论认为,复杂事物的空间结构是一种分形。人类的心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不胜枚举,且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层次、等级和隶属关系,“它们可以视为心理运动的相空间”[8]108,因此,人类心理在其静态结构上,可以视为一种相空间的分形,有着复杂的不规则结构。每一种心理关系亚系统就是一个相空间的分形几何体,且在其形式内是有组织的整体,与整个人类心理有相似性。这“有些像中国古代的套箱或洋葱头的结构,……组成套箱或洋葱头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类似的结构,这样一层层的套下去以致无穷”[9]24。人类生涯心理也是如此,有着复杂的构成要素,分属于不同的等级、层次、领域和隶属关系,因而在静态结构上,它也是一种相空间的分形结构,是复杂的、不规则的,但每个分形几何体在其形式内也是有组织的,且具有层级结构的相似性。不同的生涯心理要素所构成的人格类型、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生涯心理亚系统,都可以看成是生涯心理系统的一个个分形,与整个生涯心理系统有相似性。个体的生涯心理则是其整个生活经验的分形,与整个生活经验有某种相似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个体生涯心理亚系统的考察,可以发现个体生涯心理的某些属性,在考察个体生涯心理的过程中,会发现其整个生活的模式和动力。更进一步来看,个体生涯心理也是我们整个职业和经济体系的分形,是所有劳动者经验的分形,是整个人类经验的分形,与其具有相似性[10]1942。
(二) 生涯心理的非线性动态变化过程
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在一定的环境和内部动力的推动下,经过一系列的选择而发生的,因此,动态变化性是人类生涯心理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其过程并非经典生涯心理学理论所揭示的那种线性的、确定的和可准确预测的过程,而是非线性的、不确定的和难以预测的。  复杂系统动态变化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输入一个四舍五入的微小误差,可以使系统指数发散,逐级上升,湍流式放大,对输出值产生巨大的影响,使结果变得与预测面目全非”[8]108,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表明,初始条件一个非常微小的变化,经过时间的酝酿,系统的反复迭代,最终会导致结果极为剧烈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原因与结果间的确定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系统的演化而消失,对长期行为的预测就变得难以进行。显然,复杂的生涯心理系统的动态变化同样对初始条件有敏感依赖性。在个体生涯中,经常是微小的随机性事件导致了生涯及其心理重大的改变。如在现代金融业中,操作员的一次按键失误,都可能导致公司破产,甚至会引发全球性金融动荡,使个体失业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心理崩溃。这说明,对生涯心理系统来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成比例的、合规则的。这也意味着生涯心理的发展和变化是非线性的,原因与结果间的关系并非是确定的;生涯心理的发展和变化有着随机性和难以预测性特征。?
(三) 生涯心理的可把握性?
如果我们将生涯心理视为复杂的混沌系统,那是否就意味着它一定是混乱无序的、不确定的、不稳定的、不可预测的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做出回答。因为复杂的混沌系统表面上的混乱无序、不确定、不稳定和难以预测性实际上蕴含着有序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每个人的生涯经历都有其自身发展的模式,都是有意义的,可理解和可把握的。?   首先,复杂系统本身具有自我组织能力。尽管系统在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其成分甚至形态都可能发生变化,但它有能力维系自身。它是自我组织的,有内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它总能将内外部影响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模式(pattern)。这就是自组织理论所描述的无序的事物中包含有序的过程。人类生涯心理也是如此。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的交互作用下,人们的生涯在不断变化,但人们总能通过学习,适应这些变化,将其生涯经历组织成自身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实际上就包含着从无序的生涯心理中产生有序的过程。
其次,吸引子的作用。吸引子的存在使得复杂系统表现出稳定与不稳定的内在统一状态。不同个体的生涯心理发展和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吸引子,当吸引子出现时,就引导着个体的行为朝向某个目标,从而导致个体生涯在不稳定的变化中出现稳定。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中所假设的人格类型、职业兴趣类型、职业价值观等变量都是个体生涯心理发展的稳定点,可以发挥吸引子的作用。由于吸引子的运动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是可预测的,所以尽管长期的生涯行为我们难以预测,但短期的生涯行为却是可以预测的。
最后,尽管混沌系统的运动具有内在随机性,但是其前提却是系统的确定性,其运动的初始条件也是确定的,服从动力学规律,可用动力学方程来描述,所以它在不确定中有着确定性。生涯心理发展同样如此,尽管其变化有着内在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用动力学方法来分析,用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四) 生涯心理的其他几个特性?
从生涯混沌理论来看,人类生涯心理还有一些其他特性:(1)目的性或意义性。复杂的混沌系统最终会自我组织为模式,这种功能会使系统达到有序发展的目标,吸引子表达的就是这种目标状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生涯行为是有目的的,有意义的。目的性不仅仅是要学习或适应内部亚系统的构造、变化或外部超系统的发展,重要的是它还能做出创造性反应,改变自身和环境。很显然,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要么忽略了,要么没有解释,要么不能解释包括目的性、意义等生涯心理属性。(2)独特性。最具有混沌运动空间特征的吸引子——奇异吸引子,是一种随时间而变化的自我组织结构和形态,趋向该吸引子的轨迹或路径是随机的、自我相似的,但从不重复。一旦奇异吸引子形成,就使得人们的生涯心理及生涯呈现出新的、以与以前相比差异非常大的形式,这也意味着所有人的经验在历史上都具有独特性。(3)突创性(emergence)。系统的功能是其构成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突创”的结果,是全新的、整体的机能,如同一个“格式塔”,不能等同于系统各要素之和。生涯心理也是如此,具有整体和突创的属性,是生涯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如兴趣、人格类型、职业类型、职业承诺等,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整合而形成的全新结果,不能简单地还原成这些构成要素,并试图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来预测未来生涯。?
三、 生涯混沌理论的生涯心理辅导?
在生涯混沌理论的视野中,生涯心理辅导就是要帮助来访者理解其生涯心理过程及意义,发现生涯心理中的吸引子,寻找做出创造性反应的机会。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及其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只能解释生涯心理整体中的部分,而不能对生涯心理的突创性做出解释。为此,生涯混沌理论倡导整体的叙事方法,以帮助个体理解其生涯心理和生涯。Amundson[11]、 Savickas[12]曾建议使用叙事性技术,认为叙事性技术强调故事和建构在理解生涯中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生涯心理变化过程的整体方法。“个体通过赋予其职业行为和职业经验以意义来建构其生涯”[12]43,“经验的、理性的生涯心理传统无法理解复杂的人类属性,如精神、意识和目的”[10]204。建构主义重视的不是个体环境适合性模式中的个人或环境,而是构成其生涯心理的一系列的冲突。这种方法与生涯混沌理论强调理解生涯心理过程和模式而不是界定或预测稳定的变量(如结果)是一致的。在生涯心理辅导中,辅导者的任务是:倾听来访者的故事,帮助个体寻找关系网中的联系,使个体认同自己而不仅仅是那些职业名称;帮助个体认识到生涯的复杂性、变化性和不舒适性,用混沌理论的概念帮助个体摆脱理想生涯或完美生涯的观念,减少生涯变化过程中的不舒适感;使个体理解生涯中微小变化的力量,并帮助他们鉴别其可能的尝试;帮助个体确认维系其生涯的吸引子,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其工作的;对那些急于脱离混乱边缘的人,帮助他们认识到,急于脱离本身就已经是个起阻碍作用的吸引子,会导致不满足感和变化的虚幻性;承认工作中情感关系的必要性,为来访者留出讨论此问题的空间;在生涯心理教育中,重视发展变化的机会性因素。此外,辅导者还可使用神话、心理地图、电影、隐喻以及来访者日记等方法,使用叙事性策略,鼓励来访者探索其生涯及心理的正常或异常状态,协助来访者发现其生涯的目的和意义。?
四、 简要评价
     生涯混沌理论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充满变化的、非线性的生涯心理世界,其内容已超越了传统的生涯心理学理论框架,因而是一种新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尽管生涯混沌理论还不是很完善,有不少生涯心理问题未能解释,但仍日益显示出它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 强调整体论,反对还原论
目前,主流的生涯心理学理论仍然遵循着实证主义思想,采取还原论的方法,试图通过分析生涯心理的各构成要素,如兴趣、人格、职业承诺、职业满意度等,来理解个体的生涯心理。生涯混沌理论认为,这种还原法是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生涯心理的,因为它只能研究有限的生涯心理现象,而对生涯心理的目的性、意义性和突创性无能为力。我们只有对生涯心理现象进行整体的考察,将围绕个体生涯所发生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它。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生涯心理,提供了有别于主流生涯心理学理论的新理念。?         (二) 强调“影响”而非机械的“因果”决定观?   生涯混沌理论较少受严格的实验室因果决定论研究范式的限制,它重视的是影响生涯心理的各种因素的模式,而且这种影响模式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的传统理论所界定的,而是像整个系统理论那样包罗广泛。“影响的观念不是假定因果的直接性”[7]125。这种观念与经典生涯心理学理论所奉行的机械因果决定观和经验实证的时代潮流不同,它强调的是“影响”而不是机械的“因果”决定关系。这为我们摆脱严格的因果观,深入理解个体的生涯心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 重视微小差异和机会性因素,反对僵化的科学追求?   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常采用测量和统计推断等所谓科学方法来了解个体生涯心理的特征、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各种因素间的关系;追求研究的科学价值,强调显著性、普遍性、可控制性和预测性。因而,它经常忽视微小差异和机会性因素在个体生涯心理发展变化中的重要性。但生涯混沌理论认为,微小的差异对个体生涯心理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有时它就像是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会带来个体生涯心理意想不到的大变化。同样,机会和偶然性因素能起到奇异吸引子的作用,使得个体生涯出现新的形式,而且在急速变化的环境中,机会性因素在个体生涯决策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生涯心理辅导不能为追求科学,而忽略个体经验世界中微小事件及其可能的影响,相反,我们要注意个体经验中的各种非常规因素的作用,重视它们在个体生涯心理或职业选择中的价值。?
(四) 不严格区分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
  生涯混沌理论认为,没有必要严格区分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因为没有实质性的理由表明变量不能既是建构的又是现实的。建构主义不过是针对我们选择什么理论体系作为生涯心理研究和辅导的观点而言。在生涯心理辅导实践中,有些来访者以意义宽泛的发展性言词叙说其经验,而有些则更强调其生涯的社会角色,还有些则把生涯看作是问题解决等。这种来访者的多样性变化,使得生涯心理辅导者必须选择越来越折中的观念作为其工作的理论基础。生涯混沌理论的折中观一方面强调个体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影响的普遍性,这不仅从理论上提供了合理解释现有实践的可能性,而且还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扩大辅导者的干预与来访者相结合的可能性。
(五) 重视质的研究而非量的研究
生涯混沌理论认为,传统的量的研究方法,无法理解个体生涯心理的意义性、目的性和突创性等,要想深入地理解个体生涯心理的复杂特性,洞察复杂的、动态的、多层次的生涯发展和选择,就必须采取深度观察,进行个案研究或其他质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观为我们进一步打破生涯心理学中量的研究一统天下的格局,倡导方法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六) 重视辩证统一性,反对片面性
生涯混沌理论充分认识到了人类生涯心理的复杂性和内在统一性,因而对人类生涯心理的考察充满着辩证法的思想。它反对受实证主义影响的经典生涯心理学理论只强调生涯心理的确定性、稳定性、有序性一面,而忽略生涯心理的不确定、不稳定和无序性的另一面的做法,主张人类生涯心理是确定与不确定、稳定与不稳定、有序与无序的统一。这种辩证统一的生涯心理观更贴近人类生涯心理的本来面目。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生涯混沌理论可归为一种系统论,对现有生涯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有着明显的突破,为我们理解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但它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它认为,生涯心理发展是相位转换的过程,但由于它强调生涯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变化性、非线性,所以就很难也没有像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那样对个体的生涯心理发展阶段做出明确的划分。
参考文献:?   [1]Loye, D., Eisler, R. (1987). Chaos and transformation: Implications of nonequilibrium theory for social science and society[J]. Behavioral Science, 32(1).?   [2]Arthur, M. B. (1994). The boundaryless career: a new perspective for organizational inquiry[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5.?   [3]Hall, D. T. (1996). Protean careers of the 21st centu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0(4).?   [4]Bright, J. E. H. & Pryor,R. G. L.(2005)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3(4).?   [5]Bloch, D. P. (1999). Chaos, connections and soul work: The inspired leader[R]. Spirituality, leadership & management.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Australian Conference. Richmond,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6]Pryor, R. G. L., & Bright, J. (2003). 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12(3).?   [7]Pryor, R. G. L., & Bright, J. (2003). Order and chaos: A twenty?first century formulation of career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5(2).?   [8]乐国安,管健.混沌理论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介入[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1).?   [9]程静.从哲学的角度认识混沌理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2).?   [10]Bloch, P. D. (2005). Complexity, chaos, and nonlinear dynamics: a new perspective o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3.?   [11]Amundson, N. E. (2003). Active engagement: Enhancing the career counseling process[N]. Richmon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Ergon Communications.?   [12]Savickas, M. L. (200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A]. In R. W. Lent & S. D. Brown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Hoboken, N: Wiley.
【上一篇】【下一篇】
您必须才能发表留言!
2016 年六月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日志总数:16 篇
评论总数:7971 条
标签数量:0 个
链接总数:7 个
建站日期:
运行天数:16960 天
最后更新: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B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areersky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