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一般情况如何通过分析地面,高空雾霾天气图片如何进行天气预报

昨天是个阴天,预报说今天有 小到中雨看看这个天气预报是怎么报 出来的
  收集气象资料  用公式转换为天气图  降雨预报流程示意图  天气会商  发布天气预报
  □本报记者 王红妮  8月1日,济南市气象台预报称,1日夜间到2日白天,省城多云转阴,有小到中雨,伴有雷电。像这样的降雨、雷电天气是如何预报出来的呢?记者采访了济南市气象台的多位预报员,解密天气预报背后的科学知识。地面观测、气象卫星、探空气球 收集气象资料是天气预报的首要工作  在济南市区舜耕路南端的龟山山顶上,伫立着一座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龟山气象观测站,不管刮风下雨,这里的值班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定时到露天的观测场里观测气温、气压、湿度、降雨量、风向风速等情况。在济南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全世界都分布着这样的地面观测站,他们织成了一张天气观测网,为天气预报提供实况监控信息。  “制作天气预报的首要工作就是收集气象资料。”济南市气象台的预报员尹承美告诉记者,除了上面提到的地面观测站,气象工作者收集气象资料的途径还有很多,包括:气象卫星、探空气球、移动气象车、雷达等等,“所有的这些观测方法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高空的立体监测网络”。  当然,仅仅进行观测是远远不够的,气象资料收集来以后,工作人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资料逐级上传,最终由世界气象组织对世界各地的数据进行汇总,再返回给各地的气象部门,为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气象资料的收集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连基本的资料都收集不来,后面的工作,包括分析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就无从谈起。”尹承美表示。地面图、高空图、探空图 预报员要分析大量的天气图才能得出结论  气象资料收集的下一个环节就是制作和分析天气图,这也是制作天气预报的一个关键环节。  8月1日,是济南市气象台预报员孙长征和张永婧值班的日子,上午9点多,当记者来到气象台时,两名预报员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一边仔细地看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天气图,一边认真地做着记录。这些在记者看来布满了数字、符号、线条的图片,在两位预报员的眼中却是充满了有用信息。  记者了解到,通过地面观测、气象卫星、探空气球、雷达等方式收集来的气象资料,经过计算机程序的转换,最终呈现在预报员眼前的就是这样一张张包含大量信息的地面图、高空图、探空图、雷达图。  “图片看起来更加直观,不管身处何地,预报员只要看图,就能知道几月几日几点某地的天气状况。”预报员尹承美解释说,地面图是地面观测站得到的气象资料,高空图是从上到下监测到的气象资料,探空图则是从地面到高层大气的情况,“通过分析这些天气图,预报员可以对未来的天气形势作出一个判断”。  像这样的天气图,预报员每天要看多少?尹承美想了想,笑着告诉记者:“看几十张是家常便饭,遇到特殊天气状况,每天反复看上百张也是常有的事。”计算机模拟推算未来天气状况 天气预报还要借助数值预报产品  由于人工观测得来的实况天气图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比较短时的预报,如果想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预报员还要借助数值预报产品。所谓的数值预报产品就是根据大气的实际情况,通过大型计算机作数值计算,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你看这张图,在咱们省的上空有两个风场,一个是东北风,一个是西南风,两个风场交汇产生的能量不断堆积,导致暖湿气流攀升,到了高空遇冷凝结,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降雨。”张永婧看着一张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图告诉记者,根据图片显示的信息,济南未来24小时可能会迎来一场降雨。  不仅如此,降雨量的大小也是能预测出来的。张永婧接着分析说,降雨量的大小,要看高空的水汽条件,如果有明显的水汽输送条件,雨就会下得比较大。“这场雨应该不会下大,因为南边过来的水汽基本被高压拦截住了,依靠局地水汽条件的降雨一般不会下大。”  这次降水过程可能还伴有雷电,对此,张永婧解释说,打不打雷也要看天气形势。“如果大气底层的温度和高层温度,温差达到30℃以上,就容易产生比较强的对流。”  看完了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图,张永婧又接着分析了日本传真、德国降水、日本降水、天气在线等数值预报产品,在分析大量气象资料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一个预报结论。就像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 预报员对天气预报也要进行会商  由一名预报员分析得来的天气预报结果,还不能作为最终的结论向社会发布,实际上,天气预报是很多人会商的结果。“这就像给病人看病一样,不同的大夫看同一个病人,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大夫需要会诊,预报员也需要会商,目的就是大家的意见一致起来,尽量让天气预报更加准确。”预报员尹承美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济南市气象台,每天上午10点左右,两名值班的预报员会先进行一个两人内部会商,10点半左右,济南市气象台要跟济阳、商河等县区气象台进行会商,下午2:50,济南市气象台还要参与山东省气象台组织的全省17个市的会商。由于目前的通讯网络比较发达,天气会商都是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的,不同地方的预报员就像坐在同一间会议室里开会一样。  “预报员和预报员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经常有。”尹承美说,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天气图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会商就是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预报的结论达成一致。  在充分会商之后,预报员将作出最终的天气预报,并对外进行发布。据介绍,目前,济南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既有常规天气预报,还有中高考预报、节假日预报等气象服务专报,遇到特殊天气还会发布相应的预警信号。□相关新闻 今年为何雷雨频致大面积航班延误  今年,全国常出现大范围雷雨天气,致使众多旅客遭受长时间的航班延误,疲惫不堪。今年为何频繁出现雷雨天导致的大面积航班延误?不少公众心存疑问。记者走访了相关专业人士。  “与往年相比,我国今年以来雷雨天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运控中心值班经理王耀勇8月1日接受采访时说。他具体介绍,统计显示,今年北京雷雨天开始的时间比去年提早了一个月,去年七月中旬才开始,今年五月底就开始了,而且发生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比去年同期多。雷雨天气对航班正常运营造成严重影响。王耀勇介绍,今年1至7月,国航受天气影响而延误的航班同比增加六成多。  来自中国民航局空管局气象部门的统计证实了王耀勇的话。中国民航局空管局气象中心副主任周建华拿出统计图对记者介绍,统计数据表明,全国6至7月出现雷雨影响机场的天数明显多于去年,大约多出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  “今年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时间早、个数多,也影响到航班飞行。”周建华表示。今年3号、4号热带气旋分别于6月11日与23日在广东省登陆,福建、华南沿海、海南出现大到暴雨及大风天气。第5号热带气旋于6月26日在山东省登陆,福建和浙江沿海、上海、江苏、山东、辽宁南部自南向北出现一次大到暴雨的降水过程,局部大暴雨,并伴有大风和强对流性天气。  周建华进一步分析,我国的天气状况比欧洲复杂,与美国相似。但是,我国的航空气象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据美国运输安全委员会的事故报告,民用航空事故的40%都与天气有关。周建华指出,中国民航运输快速发展,航班量增加迅速,空域资源紧张,“老天”又常给“脸色”看,致使航班延误的矛盾突出。 (据新华社)天气预报小常识中央气象台预报济南的天气吗  很多人都有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习惯,有时候还感觉中央气象台做的天气预报更加准确。然而,济南市气象台的预报员却告诉记者,不管哪个电视台、哪个广播或是哪份报纸,只要跟济南有关的天气预报,都是由济南市气象台做出的。  “第一手的预报结论肯定是从我们这里出来的。”济南市气象台的预报员尹承美告诉记者,济南市气象台每天要把预报的结果上报给山东省气象台,山东省气象台把全省17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汇总起来并对外发布。与此同时,全国各个省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预报也会上传给中央气象台,中央气象台会把收到的预报再进行汇总和发布。24小时预报指的是哪段时间  对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会感觉有些迷惑:难道天气预报不是指从每天的零时到24时这24小时之内的天气情况吗?对此,济南市气象台的预报员表示了否定。  预报员尹承美表示,人们每天晚上通过电视看到的天气预报实际上指的是当天20时到第二天20时的天气预报。“比方说,天气预报称‘多云转小雨’,前半部分‘多云’说的就是当天夜间的天气情况,后半部分‘小雨’说的就是第二天白天的天气情况了。”尹承美表示,因为对预报时间段的认识误区,很多人可能会产生天气预报不太准的感觉。               (记者 王红妮)小记者感言  每天看电视,天气预报是人们所熟悉的节目,那通俗易懂的图标和讲解,对我们第二天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看似简单的节目,背后要花的精力却很多。  单说收集气象资料吧,龟山观测站位于山顶,是地面观测场。烈日当空,我们不一会儿就被晒得浑浑噩噩,进入场地有好多观测仪器,百叶箱用于测量温度与湿度,还有我叫不上名的仪器,用来测量太阳光辐射、地表温度、降水量、风向等。这些数据要四小时采集一次,还有的地方是一小时采集一次,不论刮风下雨,炎炎暑日,365天天天如此。  陈雪 民生大街小学  生活日报小记者编号:1006098  气象台对我来说可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为什么说它神奇呢?因为那里有许许多多的测量仪器,而且都是些特殊的仪器。测量基地在龟山山顶的一片草地中,那里设有许多特殊仪器,如:测量降雨量的仪器、测量风向与风速的高塔,非常神奇。原来天气测量这么有意思啊!  丁崇航 济南市育新小学  生活日报小记者编号:1006059  在济南市气象局的会议室里,我们一边听气象阿姨讲气象日的由来、天气和天气预报的不同、暴雨和雷阵雨的差别等知识,一边忙着记录。当气象阿姨讲到气象资料如何收集时,我赶紧从笔记中抬起头来仔细观看。原来,观测气象需要四种工具:地面观测场、气象卫星、探空气球和移动气象车。而它们也各有用:地面观测场负责由下往上观测天气和测试地表、地下的温度;气象卫星负责从上往下观测天气并发回卫星云图;探空气球负责升空观测云层内部的变化;移动气象车负责举行特殊活动的时候去活动现场发回气候变化。  刘笑宇 六里山小学  生活日报小记者编号:1007211  在龟山气象站,我们参观了测量数据的各种仪器。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测降雪量的仪器。要想测降雪量,要看雪的厚度,用专用秤过秤,等雪化了用专用测量杯测量。除了测降雪量的仪器,还有很多别的仪器,如:测降雨量的、测能见度的,还有测地面温度的等等。  胡文丽 济南市纬十路小学  生活日报小记者编号:1007229
本版主要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瓶颈在哪里?
  图① 中央大平台。  图② 华山气象站观测员于进江进行气象数据观测。  图③ 四川成都信息院正在考察气象观测员运用设备的能力。  图④ 用于进行数值模式计算的大型。  图⑤ 陕西三原县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天气预报的各种操作平台。  人们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风云变幻的天气如同娇羞而又狡黠的少女,人们至今还是难以完全读懂“她”的心迹。前不久美国纽约等地居民在轰鸣的除雪机声中醒来时,发现预报的“史上最大暴风雪”并未如“约”出现。为此,美国新泽西、费城等地多位气象专家为这次暴风雪天气的预报错误公开道歉。说好的风霜雨雪为何屡有“爽约”?我们如何与天气对话,探寻这位“天气少女”的心意?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瓶颈在哪里?  探秘天气的“水晶球”: 数值模式如何 看现在算未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向大地,在我国2000多个气象观测台站,观测员已经来到观测场,他们观云测天,记录下当时的日照、云量、冰冻以及天气现象,这些观测数据从早8点到晚8点以每三个小时一次的频率发报。与此同时,上万个自动气象站正高速运转,不停地将监测到的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数据传递到中心。上百个高空气象站上空太空气球载着各种器冉冉升起,一会儿向东飘,一会儿向西去,地面雷达则追着这些气球跑,实时监测不同高度的温度、气压、风向情况。  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沙漠地带,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气象观测台站遍布东南西北,从地面、海洋到万米高空,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准时上传,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任凭天地如何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全世界所有的气象观测站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同时对大气进行观测,这些观测数据迅速通过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络传递汇集,成为数值天气预报的初值条件。  “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这就是当今时兴的数值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唐健说。  观测员搜集上来的是当下的数据,预报员预报的是未来的天气,数值预报的方法凭什么通过现在可以预知未来?  “如果种下一棵树,通过观察得知它每天长5厘米,那么就能知道十天以后这棵树会长多高。大气运动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能做预报,就是因为有一个闭合的大气运动方程组,这个方程组的系数更复杂,如果知道现在的温度、压力、风速等,换算到大气的方程组中,就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知道未来的天气状况。”唐健说。  在这种模式下,全球被划出一个个网格,有的网格很密,可以达到50公里乘以50公里,有的则是100公里乘以100公里。他们共同构成一张渔网兜住了地球,每一个网格点就是数值预报模式计算的一个点。分布在网格中间的观测台站通过数学方法把观测到的数据插值在这些网格点上,通过计算得出数值预报的产品。  没有这张渔网之前,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寻找规律,有了诸多预测天气的经验,后来人们更多运用的是根据天气学原理和经验,利用天气图推算的预报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误差较大。直到有了这张渔网,天气预报才有了更为科学有效的预报手段。  数值预报方法的建立虽然只有几十年时间,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数值预报在使用过程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预报短时效的预报不见得比预报员的主观判断有明显优势,但较长时效的预报,尤其是对天气形势的预报,准确率远远好于预报员主观推理。”  扇动起飓风的蝴蝶翅膀:天气预报  因何会“看走眼”  把数值代入公式,在计算机里算一算,就能得出未来天气吗?就像把玉米放入爆炒机,在里面搅一搅,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爆米花?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事实上,计算机算出来的数值是不能直接用的。  “计算机给出的答案有误差,它只能是一个无限接近的可能,而不是一个确定的解。”唐健说。  答案的误差从何而来呢?原因之一是作为初值的观测数据可能不准,哪怕是0.1的误差放到方程组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无限的放大,导致最后跟实际相偏离。  正如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大气运动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当人们从大气运动的初始状态出发计算未来大气状况时,初始状态微小差异会使后来的演变结果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大气的内在随机性。” 气象专家曾经这样作出解释,内在随机性使得人们对于未来大气运动的描述不可能做到精雕细刻。  除了自身的随机性,大气运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外在干扰,如城市热岛、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这些都是影响大气运动的外在随机性,成为“无数扇动的蝴蝶翅膀”。大气周家斌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开始是失之毫厘,后面就是差之千里。内在和外在随机性同时影响预报的精度,当然预报的难度就增大了很多。”  造成答案误差的另一个原因是用于计算的方程组本身有缺陷。“计算机去求解的时候,在数学分析过程中会使用一些近似,这个时候可能引入误差,这种系统误差和初始的观测误差会使得最后的结果偏离它应有的真值。”唐健说。因此,计算机出来的数据是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订正的。  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每天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式各样的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员每天都要研究大量的天气图表,结合、雷达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天气预报。  “数值模式中进行计算的一个网格可能有几十公里,这几十公里都是用一个值来表示,但是这几十公里内海陆状况不一、地形复杂多变,一个值是无法呈现更多细节的。就像一张照片的像素一定,如果就某一点无限放大会发现这个点是模糊的,没有更多细节。这时候就需要人为修补。预报员的分析和订正就是在把数值模式这个‘大照片’修补出更清晰的细节。”唐健说。  “具体而言,石家庄一带西边靠近太行山,那西风吹过来就会发生沉降增温,但在数值预报模式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因此数值模式对地形条件下的预报是有欠缺的,这时候预报员就会在模式预报的结果上进行订正,将山上的温度数值调低一些,更贴合当地的实际状况。这方面,天气预报员的经验大有可为。”唐健说。  当然,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也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像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进行天气会商。“有时候对着同样一个区域的天气数据分析,预报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说风场辐合条件好,利于水汽汇集抬升,因此会有降雨,那个说降水条件不足,不能形成降水。常常发生很激烈的讨论。”唐健说。  尽管每次天气预报之前都经过了充分会商,但这只能保证天气预报尽量准确。气象专家表示,在天气预报中,人的分析判断毕竟会带有主观性,但天气预报又离不开这种主观判定,这也是影响预报不准的原因之一。  “”遇上“疑难杂症”:  何不让“抱怨”  先飞一会儿  把天气报准是每个预报员的心愿,因此检验自己报得准不准成为预报员的通病。“有的预报员预报了第二天傍晚有雨,下午就会搬个小马扎到窗台上等雨来,有时候预报夜间有雪,不等雪下来预报员就睡不着。”唐健说。  对于天气预报员而言,每次预报都像是高考。高考考生最多考3天,考完可以放松;但预报员每天都在高考,在天气平稳时他们考不了满分,在天气复杂时他们更担心考不及格。但是他们还是要面对全国人民,包括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部门的阅卷。  “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目前的水平所决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唐健说。  “哪怕一万年后,天气预报也不一定能报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这样的看法。“因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观众在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即便把时间、区域和量级具体到‘下班前后海淀区将有今年以来最大降雨’,也没有人说你准,因为大家会接着问,那什么时候停呢,哪里下得最大呢?”  其实,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一直都在艰难提升: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3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分别达到87.5%、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但是天气预报中也有难以诊断的“疑难杂症”。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不同类型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不同的。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这种天气预报起来就比较难,准确率低。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雷电、大风、龙卷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尽管天气预报达不到100%准确,当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可能导致社会应急做无用功,耗费人力财力,还容易引起公众“白防了”的抱怨。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却十分必要,因为即便空防也不会白防。对于公众来说,每一次防范,都是一次应对灾害的演练。  日23时至13日2时,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发生强降雨,造成国内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特大山洪灾害。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过程中,四川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及时沟通、准确预报、提前发出暴雨预警信号,清平乡紧急转移村民,涉灾的5000多名群众得以安全转移。“当时真是好险,如果没有预报预警之下的提前转移,上千条人命就完了!”清平乡村干部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  即便天气没有预报那么准,气象专家也呼吁大众在批评预报员之前让“抱怨”先飞一会儿,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预报不准现象。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司司长张祖强告诉记者:“就拿美国这次预报来说,虽然纽约的暴雪过程不如预期的强,但是他们及时发布了暴雪预警,并采取措施规避危险,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试想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及时把这个信息告诉公众,一旦暴雪来临,就会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当然,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这种极端性灾害天气,尤其是大暴雪,对于全世界来说预报都是难题,需要加强相关的来不断提高对这种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这个难题需要全球的气象人共同面对克服。”
扫描二维码,在上查看和分享:
webinar 视频讲座
按关键词搜索:当前位置:
>>>下图为中国天气网所作的我国春节假日天气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
下图为中国天气网所作的我国春节假日天气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本次天气过程的形成主要是受:(&&&)A.蒙古西伯利亚气旋的影响B.冷高压产生的锋面天气过境的影响C.副热带高压产生的暖锋过境的影响D.副极低低压产生的冷锋过境的影响小题2:初七与除夕相比较,我国0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A.会向南方移动B.会向北方移动C.会向秦岭山地北坡的高海拔地带移动D.基本不移动小题3: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除青藏地区外,图中受影响的地区降温幅度由北向南递减B.因秦巴山地的阻挡,四川盆地的天气不受其影响C.如果海水不结冰,渤海湾地区的海上航行不受其影响D.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的损失较南方地区小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B&小题2:A&小题3:D试题分析:小题1:蒙古西伯利亚来的是冷空气,是高压系统,属于反气旋,A错。由图可以看到,是冷空气在南下,推动锋面移动,所以是冷高压产生的锋面天气过境的影响,B对。2月份副热带高压不在影响我国陆地,C错。副极低低压不会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由北方过来的冷空气是亚洲高压的影响,不是副极地低压, D错。小题2:春节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正在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在不断升高,但是北半球地面的热量收入仍然小于支出,气温继续下降,所以我国0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向南移动,A对。B、C、D错。小题3:图中受影响的地区不同日期的天气变化并不是由北向南变化,所以降温幅度不是由北向南的规律变化,A错。因秦巴山地的阻挡,四川盆地的天气受其影响小,不是影响不到,B错。如果海水不结冰,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大风天气,对渤海湾地区的海上航行有影响,C错。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早已经收获,损失比南方地区小,D对。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图为中国天气网所作的我国春节假日天气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主要考查你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A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易出现大气污染B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C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过程为: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5)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
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示意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逆温产生的过程图示:
特别提示: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2)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为中国天气网所作的我国春节假日天气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14789993315963022352720306821594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气图片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