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什么是历史背景景介绍

奥运会的历史背景
奥运会的历史背景
古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经历了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按其起源、盛衰,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 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它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


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2) 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开始衰落。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并了希腊。马其顿君王菲利普还亲制自参加了赛马。随后亚历山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活动,仍积极支持,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开幕式,为其增添设施。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减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


(3) 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奥运会由衰落走向毁灭。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会,但奥林匹亚已不是唯一竞赛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运会,罗马经济规律就把优秀竞技者召集在罗马比赛,而奥林匹亚只举行了少年赛。这时职业运动员已开始大量出现,奥运会成了职业选手的比赛,希腊人对之失去了兴趣。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公元895年,拜占廷人与歌德人的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公元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奥林匹亚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连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就这样顺延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不复存在了,繁荣的奥林匹亚变成了一片废墟。


古代奥运会比赛日程和项目


古代奥运会从第1届起, 决定每4年举行1次, 每届只举行1天。随着比赛项目的不断增多, 从第22届古代奥运会开始, 组织者决定将比赛时间改为3天, 加上开幕式、闭幕式及庆典活动, 整个会期为5天。竞赛项目增多为:五项全能(铁饼、标枪、跳远、角力、跑步)、拳击、摔跤、战车赛跑、赛马等。


古代奥运会自公元前776年第1届至公元前394年共举办了293届, 都是在古希腊奥林匹亚运动场举行。比赛场建在阿尔菲斯河谷北面的小丘旁。小丘经过修整成为看台,最初可容纳2万观众, 后扩大到4.5万人, 并设有160个贵宾席。比赛场长212米, 宽32米, 跑道长192.25米, 表面未经特殊处理, 起跑处铺大理石。赛场西南部有练习场, 用石柱廊围起 ,形成一院落。一侧建会议厅、更衣室和浴室等。这里还有一个770米×320米跑马场, 供赛马和马车比赛用。


古代奥运会处罚规则


古代奥运会的比赛规则十分严厉,违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表现了他们的荣辱感。古希腊人认为,奥运会是神圣的,光明正大地取胜才是最光荣的。反之,则是对神圣事业的亵渎。


古代奥运会对弄虚作假者深恶痛绝。第90届古代奥运会上,一个名叫利哈斯的选手获得了冠军,他自称是斯巴达人,但经核实,他是另一个城邦的人,于是被取了名次。古代奥运会对于行贿受贿者更是严惩不贷,不仅要剥夺冠军的称号,还要罚重金以警世人,罚金则用于雕刻宙斯像。第98届古代奥运会上, 一拳击运动员因买通另外3名敌手取胜,结果4人皆被罚重金。古代奥运会的组织者用这4人的罚金雕刻了4尊宙斯像,其中一尊还刻上以下警句:奥林匹克的胜利不是可用金钱买来的,而需依靠飞快的两脚和健壮的体魄。


古代奥运会特色


古代奥运会有三大特色。第一, 古代奥运会是以祭神为主,内容丰富多彩, 是形式多样的全希腊综合盛会。包括祭祀天神宙斯,朝拜、祝寿众神、诗人朗诵作品演说家发表祝词、开展集市贸易等活动, 体育竞技仅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第二古代奥运会是希腊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它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 减少和制止战争的积极作用, 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三,由古希腊的风俗习惯、艺术风格、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等因素决定, &赤身运动&是它的一大特色。比赛时, 要求裸体的运动员全身涂上橄榄油, 以使身体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光 , 肌肉更富有弹性 ,更加显示出运动员健美的体态 ,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另外, 古希腊奥运会的规则规定:禁止女子参加和参观比赛,违反者要受到极刑处置。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奥运会的大部分比赛项目,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要求运动员赤身裸体进行比赛,妇女到场有伤风化。二是古希腊的体育竞技 , 是宗教庆典内容之一, 是不允许妇女出席的。据说, 最初的古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是披着兽皮衣服进行比赛的。在一次比赛中 ,一身披狮子皮的选手, 不慎将狮子皮脱落到地上, 他顿时变成赤身裸体, 可他并未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比赛。最后, 击败了对手, 夺得了橄榄冠。在这次意外的&事故&中, 人们发现裸体更能体现肌肉的健美 , 领略到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于 是规定以后一律进行赤身比赛。


赤身运动是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独到之处,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历史上所说的&力的时代&就是指这一时期。这在古希腊雕塑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均有所反映,他们的作品刻画的都是赤身裸体的人物。当时,肌肉发达,|健壮有力,被人们公认为是美的象征。


古代奥运会授奖仪式


古代奥运会的授奖仪式庄严而隆重。授奖台设在宙斯像前,橄榄冠放在一个特制的三脚台上。授奖时,先由报导官宣布运动员的姓名、比赛成绩、所属的城邦及运动员父母的名字。然后由司仪把优胜者领到主持人面前, 主持人起身, 将橄榄冠从三脚台上取下来, 给优胜者戴上。这时, 观众唱歌、诵诗、奏乐、欢呼,并向运动员投掷鲜花。古奥运会对获胜运动员的奖励, 虽曾多次改变,但原则都是着重于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也有, 但相当微薄。


以橄榄枝作为古代奥运会的精神,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象征, 寓意深刻, 影响久远。古希腊人认为,橄榄树是雅典保护神雅典娜带到人间的, 是神赐予人类和平与幸福的象征,因此用橄榄枝编织的橄榄冠是最神圣的奖品, 能获得它是最高的荣誉。据说,用于编织桂冠的橄榄枝必须得由一个双亲健在的12岁儿童, 用纯金刀子从神树上割下来, 然后精心编制。


在奥林匹亚举行的授奖仪式结束后,优胜者便可陆续还乡。这时, 各城邦还将为他们的优胜者凯旋归来而组织盛大的庆典活动。后来希腊还规定免去优胜运动员对国家的义务,在剧场或节日盛会上为他们设置荣誉座位, 个别城邦还发给有功绩的运动员终身津贴。


古代奥运会的圣火


古代奥运会召开前,依照宗教规定人们聚集在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前,举行庄严肃穆的仪式,从祭坛点燃火炬,然后奔赴希腊各个城邦。火炬手高举火炬,一边奔跑,一边呼喊:停止一切战争,参加运动会!火炬像一道严格的命令,有至高无上的的权力,火炬到哪里,哪里的战火就熄灭了。即使是在激烈厮杀的城邦也都纷纷放下武器,神圣休战开始了。希腊又恢复了和平的生活,人们忘记了仇恨, 忘记了战争, 都奔向奥林匹亚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其他回答 (1)
起源于希腊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综合体育领域专家奥运会的历史背景介绍_百度知道
奥运会的历史背景介绍
提问者采纳
现代奥运历史起于18964月6恢复古代奥运名义继承奥林匹亚德每四举办奥运传统弘扬公平竞争、奋勇拼搏、身谐发展竞技精神首届现代奥运主办雅典目前现代奥运已经举办29届吸引全世界202家区参与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奥运会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下面是某导游对北京历史的介绍..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下面是某导游对北京历史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近代史上三次被列强占领B.公车上书打破了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C.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D.解放战争时期和平解放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江苏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下面是某导游对北京历史的介绍..”主要考查你对&&《新青年》的创办,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公车上书,五四爱国运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新青年》的创办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公车上书五四爱国运动
《新青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并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来,《新青年》迁到北京,主要撰稿人还有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道思想。那时候,《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新青年》: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同意设立京师大学堂,官书局即并入其中。戊戌政变后,京师大学堂停办,至1902年才得恢复。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为“北京大学校”,后来称“北京大学”。可见,北京大学的演变过程是始终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大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北京大学原先的名声并不好。京师大学堂初办的时候,学生都是在京任职的官员,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听差,老师讲课时,要由听差通知:“请老爷上课了!”所以这个号称全国最高学府的京师大学堂被人戏称为“官僚养成所”。民国初期改为北京大学后,学生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仍把大学看成是“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因此校内管理混乱,没有多少学术气氛;学生思想涣散,如此校风能否扭转,对蔡元培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蔡元培来到北大以后他制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也基于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大胆和先进的。他提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他的“思想自由”,包括了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他们“兼容并包”也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为此,他聘请了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他亲自到陈独秀的居所邀请他到北京大学主持文科;请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请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请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授;还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主持北京大学理科。这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签订后,1859年6月,英、法、美公使接换约之际,带兵悍然闯入大沽,清军取得了大沽保卫战的胜利。英法大为恼火,遂于1860年分别派额尔金和葛罗来华率军扩大战争。咸丰皇帝出逃热河。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入西北郊的圆明园。他们抢去了园中的金银财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为了掩盖罪行,额尔金命令纵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评价:圆明园是我国皇家园林艺术的瑰宝,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残忍行径不仅损毁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与艺术的损失。圆明园遗址:雨果怒斥英法联军的暴行: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写信痛斥联军是强盗,谴责他们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1861年,参加过火烧圆明园的英国上尉巴特勒给雨果写信,希望知道雨果对这次胜利赞赏到什么程度。雨果在11月25日答复的长信中写道: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你希望知道我认为可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纪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巴黛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常说,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黛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埃尔金的名字。  当初在巴黛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从文中可以看到雨果将圆明园称为成了世界奇迹,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文明,公开揭露毁灭这个文明的英法联军为“强盗”,表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的侵略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向北京进犯。于1900年8月中旬攻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俄、英、美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6月初,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的组成侵略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清军的配合下,沿途阻击敌人。在廊坊、杨村一带,侵略军遭受重创,狼狈逃回天津租借地。6月中旬,大批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同守卫天津的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7月14日,天津陷落。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8月初,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不久,北京陷落。北京陷落前,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了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劫掠、屠杀无辜、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数千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请求变法。公车上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由康有为等人于日在北京创刊。《万国公报》由康有为、陈炽等筹集经费。随当时的“邸报”免费送给在京的政府官员,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895年12月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强学会:强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维新派的重要的政治团体。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于1895年8月正式成立。强学会的宗旨是“求中国自强之学”。强学会的活动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仇视。1896年该会被改为官书局。强学会虽然被封禁,但它促进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背景: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穿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只是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主张有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康有为的变法思想:(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2)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他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 (3)康有为在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 1896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学会、报纸、学堂的兴办 (1)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1896年8月,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2)学会: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3)学堂: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作用: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公车上书(国画):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是一战时期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号以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矛盾;(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6)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4)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充分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爱国运动:1、国际方面背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国内方面背景:阶级矛盾加深,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3、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4、时间:日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阶段:第一阶段:日~6月初,北京大学等校的三千名青年学生学生以罢课和游行示威的形式进行斗争。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段登上政治舞台。7、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免去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中国代表拒绝和合约上签字。“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实现的具体途径,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也曾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1.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其杰出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2.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发现相似题
与“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下面是某导游对北京历史的介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610592978381421835622713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历史背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