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D8F)H按权展开并求出结果

&&&&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XP+Office&2010&&第3版&&新世纪高职高专...
&31.00当当价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3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新世纪高职高专实用规划教材 计算机系列国际标准书号ISBN:3所属分类:&&&&&
本书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而编写的。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详细讲述操作技能的同时,着重介绍了如何获取更多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更多操作技能的方法。
本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基础、Word排版知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基础和计算机网络知识。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文化课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电脑爱好者的参考书。
计算机基础知识 1
计算机概述 1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1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
计算机的分类 3
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4
计算机的特点 4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4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5
各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7
ASCII编码 9
汉字编码 10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1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
1.1 &计算机概述 1
1.1.1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1
1.1.2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
1.1.3 &计算机的分类 3
1.2 &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4
1.2.1 &计算机的特点 4
1.2.2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4
1.3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5
1.3.1 &数制 6
1.3.2 &各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7
1.3.3 &ASCII编码 9
1.3.4 &汉字编码 10
1.4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1
1.4.1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11
1.4.2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结构 11
1.4.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1.4.4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4
1.5 &软件系统和计算机语言 16
1.5.1 &系统软件 16
1.5.2 &应用软件 18
1.5.3 &计算机语言 18
1.6 &计算机的分类及硬件 19
1.6.1 &主机 20
1.6.2 &外存储器 22
1.6.3 &输入设备 24
1.6.4 &输出设备 26
1.6.5 &其他多媒体设备 28
1.7 &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29
1.7.1 &计算机的使用环境 29
1.7.2 &硬件的正常使用与维护 30
1.7.3 &软件的维护 30
1.8 &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计算机病毒 30
1.8.1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31
1.8.2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31
1.8.3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31
1.8.4 &计算机病毒的结构 32
1.8.5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32
1.8.6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33
第2章 &Windows操作基础 36
2.1 &桌面概述 36
2.1.1 &桌面的组成 36
2.1.2 &桌面的一些基本操作 37
2.2 &移动、复制、删除及恢复文件和文件夹 39
2.2.1 &选取文件和文件夹 39
2.2.2 &复制、移动文件和文件夹 40
2.2.3 &删除文件和文件夹 41
2.3 &使用与设置输入法 41
2.3.1 &添加/删除输入法 42
2.3.2 &自定义输入法快捷键 43
2.3.3 &更改输入法属性 43
2.4 &使用中文输入法 44
2.5 &五笔字型输入法 47
2.5.1 &汉字的字形结构 47
2.5.2 &五笔字型键盘设计 50
2.5.3 &一般汉字的输入 53
2.5.4 &五笔字型简码输入 55
2.5.5 &词组输入 56
2.5.6 &重码输入 57
2.6 &安装硬件 58
2.6.1 &查看Windows 系统硬件资源 58
2.6.2 &安装硬件驱动程序 58
2.7 &使用任务管理器 59
2.7.1 &使用任务管理器终止程序或进程 60
2.7.2 &终止任务管理器不能终止的进程 60
2.8 &使用命令行解释器 61
2.9 &使用组策略 61
2.10 &使用【磁盘管理】工具管理硬盘 64
2.10.1 &为计算机添加新硬盘 64
2.10.2 &为添加的新硬盘重新分区 65
2.11 &认识BIOS 66
第3章 &Word排版知识 70
3.1 &Word窗口组成 70
3.2 &Word 2010中的视图方式 73
3.3 &编辑文档(1) 73
3.3.1 &输入文本 73
3.3.2 &输入符号 74
3.3.3 &输入数字序号 76
3.3.4 &输入国际音标 77
3.3.5 &修改文档 78
3.4 &编辑文档(2) 80
3.4.1 &选取文本 80
3.4.2 &删除文本 81
3.4.3 &撤销、恢复、重复操作 82
3.4.4 &移动与复制 82
3.4.5 &Office剪贴板 83
3.4.6 &更改英文大小写 85
3.4.7 &常用的双击操作 85
3.5 &插入公式 86
3.6 &设置文本格式 87
3.6.1 &更改文字的外观 87
3.6.2 &设置上、下标 90
3.7 &设置段落格式 90
3.7.1 &段落格式的处理 90
3.7.2 &设置行距及段间距 91
3.7.3 &使用格式刷 92
3.7.4 &制表位 93
3.7.5 &添加边框和底纹 94
3.8 &使用样式 95
3.8.1 &样式的概念 95
3.8.2 &样式的分类 96
3.8.3 &样式的应用 97
3.8.4 &创建新样式 97
3.8.5 &修改样式 98
3.9 &项目符号与编号 99
3.9.1 &添加项目符号和编号 99
3.9.2 &中断、删除、追加编号 99
3.9.3 &使用多级编号 101
3.9.4 &设置编号格式 103
3.10 &查找与替换 104
3.10.1 &一般查找和替换 104
3.10.2 &特殊查找和替换 106
3.11 &自动更正 107
3.12 &长文档的编辑技巧 107
3.12.1 &在大纲视图中建立纲目结构 107
3.12.2 &使用“链接到标题样式的多级符号”建立纲目结构 109
3.12.3 &抽取目录 110
3.12.4 &使用题注 111
3.12.5 &使用交叉引用 112
3.13 &浏览长文档 113
3.13.1 &使用文档结构视图 113
3.13.2 &改变文档显示比例 114
3.13.3 &拆分文档窗口 114
3.13.4 &定位文档 115
3.14 &设置页眉和页脚 115
3.14.1 &创建页眉和页脚 115
3.14.2 &首页不同的页眉和页脚 116
3.15 &分栏排版 116
3.16 &页面设置 117
3.17 &设置页码 118
3.18 &插入分隔符 119
3.19 &使用宏 120
3.20 &打印文档 121
3.21 &排版图片 122
3.21.1 &插入图片或剪贴画 123
3.21.2 &设置图片格式 123
3.21.3 &裁剪图片的边缘 124
3.21.4 &SmartArt图形 125
3.21.5 &插入艺术字 126
3.21.6 &绘制图形 127
3.21.7 &图形对象的操作方法 128
3.22 &使用文本框 131
3.22.1 &插入一般文本框 131
3.22.2 &使用文本框与自选图形制作图注 132
3.22.3 &使用文本框实现插图与图题绕排 132
3.22.4 &创建文本框链接 133
3.23 &创建表格 133
3.24 &合并和拆分表格、单元格 134
3.24.1 &合并表格和单元格 134
3.24.2 &拆分表格和单元格 134
3.25 &编辑表格 135
3.25.1 &在表格中选取文本 135
3.25.2 &表格的整体移动和缩放 136
3.25.3 &使用菜单命令增加、删除单元格 136
3.25.4 &使用键盘编辑表格 137
3.25.5 &设置表格列宽和行高 138
3.26 &表格中的文本排版 139
3.26.1 &表格中一般文本的排版 139
3.26.2 &单元格中文字的对齐方式 140
3.26.3 &根据内容或窗口调整表格 141
3.26.4 &指定文字到表格线的距离 141
3.27 &表格的跨页设置 142
3.27.1 &表格的表头跨页出现 142
3.27.2 &防止表格跨页断行 143
3.28 &表格在文档中的排版 143
3.28.1 &设置表格的对齐方式 143
3.28.2 &设置表格的环绕方式 144
第4章 &Excel电子表格 147
4.1 &Excel基础知识 147
4.1.1 &窗口的组成 147
4.1.2 &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 148
4.2 &单元格数据的输入 148
4.3 &基本操作技巧 152
4.3.1 &选定单元格 152
4.3.2 &复制、粘贴与移动 152
4.3.3 &插入和删除单元格 154
4.3.4 &合并居中 155
4.3.5 &调整列宽和行高 155
4.4 &单元格数据的编辑 157
4.4.1 &设置数字的格式 157
4.4.2 &其他设置 158
4.4.3 &设置表格的样式 158
4.5 &管理工作表 159
4.5.1 &在多个工作表之间切换 160
4.5.2 &新建和重命名工作表 160
4.5.3 &移动、复制和删除工作表 161
4.5.4 &工作表的拆分和冻结 162
4.5.5 &保护工作表和工作簿 164
4.6 &单元格引用 165
4.6.1 &单元格引用及引用样式 165
4.6.2 &绝对引用与相对引用 166
4.7 &自动求和 167
4.8 &公式与函数的应用 168
4.8.1 &公式的使用 168
4.8.2 &函数的使用 170
4.8.3 &公式和函数的自动填充 172
4.9 &使用图表 172
4.10 &数据排序和筛选 174
4.10.1 &排序数据 174
4.10.2 &筛选数据 175
第5章 &PowerPoint基础 178
5.1 &PowerPoint 2010的视图模式 178
5.2 &创建一个演示文稿 179
5.3 &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 181
5.4 &插入音频和视频 182
5.5 &设置幻灯片背景 182
5.5.1 &幻灯片背景 182
5.5.2 &使用幻灯片母版 183
5.6 &幻灯片的放映 186
5.6.1 &设置各种动画放映效果 186
5.6.2 &简单放映 187
5.6.3 &放映幻灯片的其他控制 187
5.6.4 &放映过程中的标记 191
5.7 &幻灯片的打包 191
第6章 &计算机网络知识 194
6.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94
6.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94
6.1.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95
6.2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196
6.2.1 &基本概念 196
6.2.2 &无线传输媒体 197
6.2.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98
6.2.4 &数据通信技术 198
6.3 &局域网知识 199
6.3.1 &局域网使用的设备 199
6.3.2 &局域网传输介质 201
6.3.3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202
6.3.4 &局域网的两种工作模式 204
6.3.5 &常用操作系统简介 205
6.3.6 &常见的网络协议 207
6.3.7 &共享文档和文件夹 208
6.4 &实现Internet连接的相关技术 210
6.4.1 &IP地址的作用 210
6.4.2 &IP地址的分类 211
6.4.3 &子网及子网掩码 212
6.4.4 &域名及域名服务 213
6.4.5 &网络互联 214
6.4.6 &Internet提供的服务 214
6.5 &连接到Internet 218
6.5.1 &计算机连入Internet的方法 218
6.5.2 &ISP的作用 219
6.5.3 &安装ADSL 220
6.5.4 &建立ADSL拨号连接 221
6.6 &搜索和下载网络资源 222
6.6.1 &搜索网络资源 222
6.6.2 &利用Internet Explorer下载文件 224
6.6.3 &BT下载 226
6.7 &使用Foxmail收发邮件 228
6.7.1 &设置Foxmail邮件收发程序 228
6.7.2 &Foxmail中的操作 229
6.8 &常用网站推荐 230
6.8.1 &综合门户网站 230
6.8.2 &收集网址的网站 230
6.8.3 &网上社区论坛――BBS 231
6.8.4 &百度地图搜索 233
6.8.5 &百度MP3 233
6.8.6 &百度知道 234
6.8.7 &金山在线翻译 235
6.8.8 &英语听力特快网站 235
6.8.9 &校友录 235
6.8.10 &网上购物 236
6.8.11 &视频网站――优酷网 236
6.9 &使用远程桌面 237
6.9.1 &启用“远程桌面” 237
6.9.2 &创建远程桌面连接 237
6.9.3 &远程桌面的特征 238
6.9.4 &设置远程桌面连接 239
6.10 &常用网络工具软件 240
参考文献 244
1. 本书编写背景
本书自2005年第1版、2009年第2版出版以来,被许多学校选为了教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中原有的很多内容需要修订和更新,尤其是软件的版本升级。因此,我们对原书结构和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需要。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各学科发展的基石之一,计算机及其计算机互联网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以便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年以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为此,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聘请清华大学的教授作为顾问,由来自十几所学校的教师组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编写委员会,共同承担了这一教材的编写工作。
2. 本书特点
本书注重易学性和实用性,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最新。介绍了系统软件Windows XP和办公软件Office 2010,使得学校教学与社会应用紧密接轨。
1. 本书编写背景
本书自2005年第1版、2009年第2版出版以来,被许多学校选为了教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中原有的很多内容需要修订和更新,尤其是软件的版本升级。因此,我们对原书结构和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需要。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各学科发展的基石之一,计算机及其计算机互联网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以便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年以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为此,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聘请清华大学的教授作为顾问,由来自十几所学校的教师组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编写委员会,共同承担了这一教材的编写工作。
2. 本书特点
本书注重易学性和实用性,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最新。介绍了系统软件Windows XP和办公软件Office 2010,使得学校教学与社会应用紧密接轨。
详略得当。不求面面俱到,只讲述实际当中应用较普遍的功能,避免重复讲述不同软件(如Word和Excel)的类似功能。
教辅结合。与本书配套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程(Windows XP版)》同期出版,丰富的实例训练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各章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课件配备。为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本书编者精心制作了课件,可免费赠送给选用本教材的教师。
版本较新。本书选用的是Office 2010版本,相比之前的版本在各模块的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3.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6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的维护和计算机病毒与防治等内容。
第2章介绍Windows XP操作系统知识,主要内容涉及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indows XP控制面板及常用附件的操作等内容。
第3章介绍Word 2010文档处理,包括:Word 2010的窗口及其组成、文档的基本编辑、段落与格式的排版、样式和模板、图文混排及表格处理等内容。
第4章介绍Excel 2010电子表格,包括:数据的输入、数据的编辑、单元格编辑、工作表的管理、公式与函数的使用、图表的使用、排序和筛选等内容。
第5章介绍PowerPoint 2010,包括:演示文稿的创建、演示文稿的编辑及输出等内容。
第6章介绍网络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局域网知识、Internet的基础知识、网页的浏览、资源的搜索与下载、电子邮件的收发等内容。
本书编委会成员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一线教师,这些教师均长期从事计算机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对本书内容进行了反复论证,并研究制定了教材的编写方法。
参与编写本书的人员都是从事了多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广大计算机教师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4. 本书约定
本书以Windows XP为操作平台来介绍,为便于阅读理解,本书做如下约定。
本书中出现的中文菜单和命令将用“【】”括起来,以示区分,而英文的菜单和命令直接写出,即省略“【】”。此外,为了使语句更简洁易懂,书中所有的菜单和命令之间以竖线“|”分隔,例如单击【文件】菜单再选择【保存】命令,就用【文件】|【保存】来表示。
用“+”号连接的两个键或三个键表示组合键,在操作时表示同时按下这两个或三个键。例如,Ctrl+V是指在按下Ctrl键的同时,按下V字母键;Ctrl+Alt+F10是指在按下Ctrl和Alt键的同时,按下功能键F10。
在没有特别指定时,单击、双击和拖动是指用鼠标左键单击、双击和拖动,右击是指用鼠标右键单击。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病毒防护等内容。
1.1 &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在其内部指令控制下运行的并能够自动、高速而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现代化电子设备,它通过输入设备接收字符、数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数据;通过中央处理器进行计算、统计、文档编辑、逻辑判断、图形缩放和色彩配置等数据处理;通过输出设备以文档、声音、图像或各种控制信号的形式输出处理结果;通过存储器将数据、处理结果和程序存储起来以备后用。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算起,迄今将近70年,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计算机应用非常广泛,已应用到工业、农业、科技、军事、文教、卫生、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是现代人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1.1.1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最初是为了用于计算弹道轨迹而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该机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重量达30多吨,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每秒计算5000次加法。尽管它是一台庞然大物,但由于它是最早问世的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所以人们公认它是现代计算机的始祖。正是这一台原始而粗糙的庞然大物,向人们展示了新的技术革命的曙光。与ENIAC计算机研制的同时,另外两位科学家冯诺依曼与莫尔合作研制了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计算机,它采用存储程序方案,即程序和数据一样都存在内存中,此种方案沿用至今,所以现在的计算机都被称为以存储程序原理为基础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半个多世纪以来,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从逻辑器件的角度来看,计算机已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年)电子管计算机,其主要标志是逻辑器件采用电子管。内存为磁鼓,外存为磁带,机器的总体结构以运算器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程,运算速度为几千次每秒。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慢、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价格较高、应用范围小,主要应用于科学和工程计算。
第二代(年)晶体管计算机,其主要标志是逻辑器件采用晶体管。内存为磁芯存储器,外存为磁盘,运算速度为几万次每秒到几十万次每秒。使用高级语言(如FORTRAN、COBOL)编程。在软件方面还出现了操作系统。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大幅度提高,重量、体积也显著减小,功耗降低,提高了可靠性,应用也愈来愈广。其主要应用领域为数值运算和数据处理。
第三代(年)集成电路计算机,其主要特征是逻辑器件采用集成电路。内存除了磁芯外,还出现了半导体存储器,外存为磁盘,运算速度为几千万次每秒,机器种类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已成为计算机的指导思想。采用积木式结构及标准输入/输出接口,使用高级语言编程。用操作系统来管理硬件资源。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体积减小,功耗、价格等进一步降低,而速度及可靠性则有了更大的提高。其主要应用领域为信息处理(处理数据、文字、图像等)。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其主要特征是逻辑器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实现了电路器件的高度集成化。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运算速度可达几亿次每秒,其应用已扩展到各个领域。
1.1.2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目前,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未来的计算机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在一些科技尖端领域,要求计算机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存储容量和更高的可靠性,从而促使计算机向巨型化方向发展。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要求计算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价格更低,能够应用于各种领域、各种场合。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出现了各种笔记本计算机、膝上型和掌上型计算机等,这些都是在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网络化指把计算机组成更广泛的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换。
智能化是指使计算机可具有类似于人类的思维能力,如推理、判断、感觉等。
5. 多媒体化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能进一步改进计算机的表现能力,使人们拥有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信息环境,这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使现代计算机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处理为一体,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方式。传统的计算机是人们通过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对文字和数字进行交互,而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处理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1.3 &计算机的分类
数字计算机按其应用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即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是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或面向某种算法而研制的计算机,如工业控制机、卫星图像处理用的大型并行处理机等。其特点是它的系统结构及专用软件对于所指定的应用领域是高效的,若用于其他领域则效率较低。通用计算机是面向多种应用领域和算法的计算机。其特点是它的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的软件能满足多种用户的需求。通用数字计算机根据其性能、用途大体可以分为五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微型机。
巨型机是计算机中性能最高、功能最强、具有巨大数值计算能力和数据信息处理能力的机器。主要性能指标是:运算速度可达几亿次每秒;主存容量高达几十兆字节,字长可达64位;价格昂贵,而且具有丰富高效的系统软件。主要应用领域是军事、气象、地质勘探等尖端科技领域。例如我国研制成功的“银河系列机”就属于巨型机。
大型机是计算机中通用性能最强、功能也很强的计算机。大型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几百万次到几亿次;字长32~64位,主存容量在几百兆字节左右。它有着丰富的外部设备和通信接口,主要用于计算中心和计算机网络中。如IBM4300、ES9000、VAX8800等都是大型计算机的代表产品。
小型机是计算机中性能较好、价格便宜、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计算机。它结构简单、规模较小、操作方便、成本较低。小型机在存储容量和软件系统的完善方面有一定优势,它用途广泛,多作为某一部门的核心机。如IBM AS/400、富士通的K系列机等都是小型机。
工作站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系统,它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般来说,高档微机也可称为工作站。工作站的特点是易于联网、有较大容量内存、具有较强的网络通信功能,如CAD、图像处理、三维动画等这些都是工作站的应用领域。工作站的代表机型有SGI和Apollo等。
微型机是应用领域最广泛的一种计算机,也是近年来各类计算机中发展最快、人们最感兴趣的计算机。微型机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全、操作方便,一般简称为“微机”。
1.2 &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1.2.1 &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能按照程序引导的确定步骤,对输入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或传送,以获得所期望的输出信息,从而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生产率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能够应用于各个领域。它有以下基本特点。
1. 快速运算的能力
计算机是一种高速计算的工具,其运算速度是用每秒钟执行基本运算操作的次数来表示的。现代计算机的运算次数可从几十万次到几十亿次每秒。
2. 计算精度高
由于计算机是根据事先编制好的程序自动、连续地工作,可以避免人工计算因疲劳、粗心而产生的各种错误。
3. 存储功能强
计算机中拥有容量很大的存储设备,不仅可以存储所需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存储指挥计算机工作的程序,同时可以保存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资料。
4. 逻辑判断能力
计算机的逻辑判断能力是实现计算机工作的自动化和具备人工智能的基础,是计算机基本的功能,也是重要的功能。
5. 自动运行程序
计算机是自动化电子装置,在工作中无须人工干预,能自动执行存放在存储器中的程序。人们事先编制好程序后,向计算机发出指令,计算机即可帮助人类去完成那些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劳动。
1.2.2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遍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和工程计算
在科学实验或者工程设计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方法求解或者进行工程制图,我们称之为科学和工程计算。它的特点是计算量比较大,逻辑关系相对简单。科学和工程计算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2. 自动控制
根据冯诺依曼原理,利用程序存储的方法,把要求机械、电器等设备的工作或动作程序设计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进行逻辑判断,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执行。这一过程,一般会对计算机的可靠性、封闭性、抗干扰性等指标提出要求,这样计算机就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控制,如炼钢炉控制、电力调度等。
3. 数据处理与信息加工
数据和信息处理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数据是指能转化为计算机存储信号的信息集合,具体指数值、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利用计算机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从而实现办公自动化。如财政、金融系统数据的统计和核算;银行储蓄系统的存款、取款和计息;企业的进货、销售、库存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
4. 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使用计算机可以进行辅助设计(CAD),如服装设计CAD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如电视机的辅助制造系统;辅助教学(CAI)和辅助测试(CAT)等。这些都称为计算机的辅助系统。
5. 人工智能
计算机具有像人一样的推理和学习功能,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计算机具有了类似人的大脑功能,我们说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的证明、进行逻辑推理、理解自然语言、辅助疾病诊断、实现人机对弈、密码破译等。
6. 网络应用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互相渗透、不断发展的产物,利用一定的通信线路,将若干台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目的,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形成,无疑将加速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应用最多的就是因特网(Internet)。如电子商务就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重要应用,它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商务活动。它是涉及企业和个人各种形式的、基于数字化信息处理和传输的商业交易。它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转账、快速响应系统、电子表单和信用卡交易等电子商务的一系列应用。
1.3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目前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不管集成电路如何发展,它无非是把成千上万的晶体管制作到一小片半导体芯片上。
对晶体管来说,有导通和截止两种稳定的状态。计算机就是利用晶体管的这个特性来进行运算的。而这两种状态分别可以表示数据“0”和“1”,所以在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数来表示信息最直接也最方便。
计算机要处理的信息很多,除了要处理一些数值数据之外,还要处理大量的非数值数据,如英文字母、汉字等。要了解计算机怎样处理数值数据,就要知道有关数制的概念;要了解计算机怎样处理非数值数据,就要知道有关编码的概念。
1.3.1 &数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十进制记数,十进制数的特点是用0~9十个数字的多位组合代表不同的数,以10为基数。运算规律是“逢十进一”。
对于十进制数231.43,可写成如下等式。
在十进制数中,0~9这十个数字的值取决于在一个数中的位置。例如231.43这个数中的3,在整数部分的值是3101,而在小数部分的值是310-2。而且,每个位置都有固定的值,即个位为100,十位为101,百位为102,以此类推;小数点后第一位为10-1,第二位10-2,依此类推。通常将每个位置上的固定的值称为位权。对十进制数来说,位权是以10为基数的幂。上面的等式就是按权展开的形式。
1. 二进制数
二进制数是用0和1两个数字的多位组合代表不同的数,以2为基数,运算规律是“逢二进一”。二进制数的位权是以2为基数的幂。
下面比较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对应关系。
十进制数 二进制数
10 (逢二进一)
从上面可以看到,如果一个3位的十进制数用二进制数表示,则位数比较长,显然不易使用。为了更方便地表示二进制数,引入了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因为二进制数非常容易转换成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
2. 八进制数
八进制数是用0~7八个数字的多位组合代表不同的数,以8为基数,运算规律是“逢八进一”。八进制数的位权是以8为基数的幂。
3. 十六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是用0~9以及A、B、C、D、E、F共十六个数字的多位组合代表不同的数,以16为基数,运算规律是“逢十六进一”。其中,A~F(或a~f)分别表示十进制数中的10~15。十六进制数的位权是以16为基数的幂。
为区分这几种进制数,规定在数的后面加字母D表示十进制数,加字母B表示二进制数,加字母O表示八进制数,加字母H表示十六进制数,十进制数可省略不加。例如:11D或11都表示是十进制数,11B表示二进制数,11O表示八进制数,11H表示十六进制数。也可用基数作下标表示,如(10)10或10表示十进制数,(10)2表示二进制数,(10)8表示八进制数,(10)16表示十六进制数。
1.3.2 &各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对各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只需掌握转换的方法和规则,不要求掌握数制之间的转换原理。
1. 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分两种情况进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具体规则如下。
整数部分:除2取余,直到商为0。先取的余数在低位,后取的余数在高位。
小数部分:乘2取整,直到值为0或达到精度要求。先取的整数在高位,后取的整数在低位。
例1.1 &将十进制数43.625转换成二进制数。
将43.625的整数和小数分开处理
因此,43.625=B或表示为 。
例1.2 &将十进制数0.6872转换成二进制数,小数位数精确到6位。
整数部分为0,无须转换,小数部分转换如下。
因此, 或表示为 。
2.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只需以2为基数,按权展开求和即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整数部分:
其中, 0或1,n为0或1所在二进制数中的位数。
小数部分:
其中, 0或1,m为0或1所在二进制数中的位数。
例1.3 &将()2转换成十进制数。
3. 十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
十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与转换成二进制数相似,具体规则如下。
整数部分:除8(或16)取余,直到商为0。先取的余数在低位,后取的余数在高位。
小数部分:乘8(或16)取整,直到值为0或达到精度要求。先取的整数在高位,后取的整数在低位。
例1.4 &将547分别转换成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
4. 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只需以8(或16)为基数,按权展开求和即可。
例1.5 &将八进制数312和十六进制数312分别转换成十进制数。
5. 二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
二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的方法如下。
整数部分:从低位向高位每三位一组,高位不足三位用0补足三位,然后每组分别按权展开求和即可。
小数部分:从高位向低位每三位一组,低位不足三位用0补足三位,然后每组分别按权展开求和即可。
例1.6 &将 转换成八进制数。
因此,(1)2=(315.64)8。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的方法如下。
整数部分:从低位向高位每四位一组,高位不足四位用0补足四位,然后每组分别按权展开求和即可。
小数部分:从高位向低位每四位一组,低位不足四位用0补足四位,然后每组分别按权展开求和即可。
例1.7 &将(1)2转换成十六进制数。
因此,(1)2=(14D.A)16。
6. 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是:将八进制数(或十六进制数)的每一位用相应的三位(或四位)二进制数代替即可。
例1.8 &将十六进制数(2BD)16转换成二进制数。
因此,(2BD)16=()2。
1.3.3 &ASCII编码
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机只能以二进制的形式来处理各种信息。对于数值数据,可以方便地将它们转换成二进制数,以便计算机处理。但是
店铺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