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桐梓县政府于2003年底,挂牌出售的桐梓县大河镇七二弯台湾乡村旅游游的商业用心。我们购买后,有两地

罗溪村网站首页-罗溪村介绍-罗溪村生活-罗溪村供求-罗溪村旅游-罗溪村图片-罗溪村社区-罗溪村特产-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罗溪村网站-村村乐
热门分类:  
罗溪村新闻
·[生活信息]
·[供求信息]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供求信息]
·[供求信息]
·[供求信息]
·[供求信息]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生活信息]
·[供求信息]
·[生活信息]
·[生活信息]
罗溪村供求信息
罗溪村生活信息
·[交友信息]
·[交友信息]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餐饮娱乐]
·[其他信息]
罗溪村旅游资源
·[农家乐]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罗溪村资料
还没有罗溪村的资料,如果您是罗溪村村民,可以为村庄添加介绍……[]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罗溪村周边地区
今日天气:
微信关注罗溪村
罗溪村站长
罗溪村网站站长(网络村官)正在热烈招募中,赶快来申请吧!
◎2010-村村乐-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40号桐梓县大河镇践行党群路线: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_市州新闻_贵阳网_贵阳新闻网
桐梓县大河镇践行党群路线: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
走马上任,令狐荣鹏在第一次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当前全镇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下乡倾听群众意见,广泛收集群众诉求,痛下决心转变干部作风……  万事开头难。10年来,大河镇通过一批批共产党人不懈的艰苦奋斗,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一系列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生活一天天改观。
  广大群众在干部们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热火朝天的乡村公路建设中。
  天桥村群众送来锦旗感谢政府帮助修通公路。
  镇党委、镇政府领导深入各乡村小学帮扶贫困学生。
  □/╱王 洒
  大河是个小镇,天天在变迁,在这一片热土上,一代又一代大河儿女的生活在改变,梦想在实现。
  大河是个考场,天天有人赶考,考官是人民,考生是共产党人,考卷是人民给的,考分是人民评的。
  大河!大河!
  走进大河,伫立野旷天低的高山之巅,思索一个群体的奋斗史、赶考史,在静默中生出许多联想,禁不住用心的触角与奔流的大河、明丽而宁静的大河、考场的大河默默对话——
  大河你阅历丰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你由贫穷变得如此的美丽和富饶?
  一个镇党委书记坚守这里10年的故事;一个1000多位农民朋友义务抢修塌方铁路,不索取一分一厘报酬的故事;一个将20万元买汽车的钱来为学生购买衣服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令人感动、感动……
  采访手记
  桐梓县大河镇一度由于穷根难拔,社会矛盾重重,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紧张,政风、民风陷入低谷。
  大河人的命运该如何改变?大河人的路又该怎么走?一道道难题考验着这里的一百多名干部。
  “一盘葵花子”
  拉近了干群距离
  由于民生欠账太大,群体性事件太多,群众上访率太高。全镇人均年收入不到940元,镇里的财政收入不到20万元,政府欠账一度达到50万元。干部下乡,不是被骂就是被赶,群众与干部甚至玩起“捉迷藏”。
  令狐荣鹏是13任书记。有人劝他说:大河镇那个烂摊子,不好收拾呀。
  令狐荣鹏犹豫过,可开弓没有回头箭。
  走马上任,令狐荣鹏在第一次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当前全镇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下乡倾听群众意见,广泛收集群众诉求,痛下决心转变干部作风……
  万事开头难。群众一听干部下乡收集意见和诉求,就骂开了:以前向你们反映不少问题,不是没回复,就是久拖不办,有谁还相信他们现在干的这一套骗人的鬼把戏。
  全镇干部下乡征集意见整整半年,没一个群众愿意讲真话、道实情。
  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是我们干部的作风不实?还是群众的民风不纯?
  院坝会、农村大讲堂…… 这些与群众打交道的形式就这样开始。可你讲你的,我干我的,大多数群众根本不买账,一次会、一堂课下来,参会者、听课者寥寥无几,收效甚微,群众甚至反感干部那种说教式的教育。
  怎么会是这样呢?大河镇一班人冷静分析后找到答案:群众反感高高在上的灌输式教育,他们需要的是尊重,需要的是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
  为避免为开会而开会、为上课而上课带来的距离感,大河镇党政班子想出一个“奇招”:每开一次群众会,都让干部买上葵花子、花生米、香烟,甚至酒水,通过这些小食品“搭桥”,并和群众同座一条板凳上,给群众递上一支香烟、敬上一杯小酒、嗑上一粒爪子,然后再与他们摆摆龙门阵,感情距离在无意中得到拉近。
  这种方式真的很奏效。之后,该镇在各个村召开群众会,大家都会积极参与。镇水利站长令狐绍利说,2007年7月,他们一天时间就召开三场群众会,10天时间就达30多场。干部都在掏心掏肺与群众交流沟通,由此,群众不仅参会的积极性高涨,而且也会向干部道路出他们的愿望和疾苦以及对干部的不满。
  冰冷的局面得到融化后,第一次收集汇拢的群众诉求就达500多条,这些诉求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回复和落实。有了群众认可,大河镇的干部从此有了服务群众的底气,并且还信心满满。
  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大规模、全方位、全覆盖的群众思想教育会,有力促进了作风和民风的大转变。
  石牛村烤烟种植大户王元会接受采访时感叹:“一边嗑瓜子,一边听政策和技术,这种一举两得的特殊群众教育,哪个群众都欢迎,农村群众思想教育为她更新了观念,使她种的55亩烤烟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十年来,通过“葵花子”的凝聚力,大河镇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犹如春风化雨。全镇出现四个零的纪录:越级和非法上访为零、政府安全责任事故为零、吸毒贩毒为零、重大刑事犯罪为零。
  “一盆洗脸水”
  引出的民生话题
  如何拔掉穷根,造福于民,使党的群众路线在群众中得到持之以恒的开展?一盆洗脸水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2008年3月的一天,令狐荣鹏带领干部驻进石牛村指导农民进行烤烟种植。当天晚上,他们夜宿村支书杨至红家,杨支书的爱人为他打来一盆洗脸水让其洗脸。他洗完后正准备将这盆洗脸水倒掉,这时,杨支书的爱人却说:书记,别倒哈,让我们也用来洗一下。
  杨支书家人用书记刚才洗过脸的这盆洗脸水洗了自己的脸后,再让令狐荣鹏用来洗脚,随后,这家人又将其用来洗脚。脚洗完了,主人还舍不得倒,又再次将这一盆洗脸水拿来喂耕牛。
  一盆洗脸水人畜共用的尴尬,深深印进令狐荣鹏的脑海。回到镇里,他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群众路线的核心必须改善民生,民生就从群众急需的饮水做起,就从石牛村做起。
  当年,配合烟水工程,全镇在石牛村开始修建水窖。五个月的艰苦努力,一口口小水窖完工。
  几年后,大河镇七个村的人饮工程全部结束,据镇统计,目前,全镇平均两家人就有一口水窖,总算解决了人饮问题。
  “当初一盆洗脸水多人使用的尴尬场景,如今已经成为历史了。”令狐荣鹏说。
  大河,在解题的期待中前行。而就在此时,大河等来了一个人,一个带领一群共产党人来赶考解题的“班长”。这个“班长”,就是大河建镇以来的第13任党委书记——令狐荣鹏。
  当时,有人私底下动摇令狐荣鹏:大河那个鬼地方千万去不得,否则,你会后悔的。可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而且已经在桐梓县多个岗位干过的令狐荣鹏不信这个邪。
  走马上任,令狐荣鹏和镇长李安平商议决定,召开全镇干部大会。会上,这位新官的讲话掷地有声:要求干部当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乡听取群众意见,收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以此来改进作风、纯洁民风……
  大河又一次选择当家人,又一次把难题交给赶考的人。
  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
  群众的事,芝麻大的事也是大事;群众的事,滴水的事也得过问;群众的事,鸡毛蒜皮的事也必须办好。要彻底改变大河,必须从解决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别因小或容易做而粗心大意,否则就会失分。”上任伊始,令狐荣鹏和班子成员充分认识这些“小题”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带领全体干部从小题做起,从容易答对的题做起。
  2005年8月,坐落在向阳村的大河煤矿动工在即,可涉及农民的土地怎么征?如果按照之前丈量了再给补偿的惯例,农民肯定有想法,搞不好还会出现阻工现象。
  这道题摆在大河镇党政“一班人”的面前,这题如果不改变方式做好,肯定会成难题。“你是‘班长’,你叫咋整就咋整。”当时负责煤矿建设的班子成员王庆华说。
  “包括土地的丈量、土地的征收与赔款都让农民全程参与”。令狐荣鹏急中生智。第二天,大河煤矿征地工作开始,家家户户全都参与到丈量、征地的工作中。几天时间,包括搬迁房屋的丈量与赔偿全部办理完结。这种民主、这种公开、这种速度,群众怎么也闹不起意见,量得群众心服口服,赔得群众心满意足。
  由于过去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大河的生态一度恶化,山坡坡上找不着一片树林,可要改变农民观念栽上树,比登天都难。
  就因为难,我们当干部的才要去解决。喊出号子,必须干出样子。由此,镇党政“一班人”分片带队,进村入户,向农民宣传退耕还林政策,带领群众栽树种花。大河,就这样绿了荒山,美了家园,还因退耕还林让农民领取补偿。
  由于补偿及时到位,全镇的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完成,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0%。农民不用种地就能生活,今后森林还归自己。这题,解在群众心坎上,解在群众利益上。然而,大河的退耕还林,有谁知道,是大河“一班人”在没有政策的情况下各方筹资、向各级争取项目解决的。
  龙坪村10多位大妈,干完农活后闲不住,就找到镇里,请求政府为她们解决一套音响,让她们跳舞锻炼身体。抱着一试的想法,大妈们走进镇政府,没想一开口,镇里就答应为她们购买。而今,每天清晨和傍晚,龙坪村村头的院坝里,50多位大妈、大爷和年轻小伙、大姑娘,围着唱得欢快的音乐节奏跳过不停。
  谈起为群众办“小事”的故事,龙坪村村委会主任王维友说,村里有时两口子吵架,一个电话打来,你就得披衣下床上门调解。“我是担心两口子干架最后干出傻事。”
  办群众细小事,已成为大河共产党人的习惯。一天下午,令狐荣鹏与一名干部检查烤烟生产情况后到石牛村夜郎组,87岁的残疾老人王进忠向他反映:他的“低保”不知怎么4个月没有着落,不知是不听话的儿子领去了,还是镇里没有发。
  令狐荣鹏立即向镇里负责社会事务工作的同志打电话核实情况。这位干部说是老人的残废等级标准不够被取消了“低保”。“你马上请县残联的同志来看看这老人,他用手走路,知道吗?他的伤残必须重新评定,必须把”低保“给他恢复!”啪,令狐荣鹏挂了电话。第二天,传来好消息,这位叫王进忠老人的“低保”得到了恢复。
  44岁的曾庆海,是天桥村文兴组村民,在外打工多年,村干部找到他,要他回乡办理领取农业直补的手续。几年时间,要领好几千呢。曾庆海说,干部办事办到这个份上,如果还有群众不满意,那就真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了!
  奔涌的江河,以不计点滴、不计小流的胸怀,才成其雄伟。一件件、一起起群众小事,汇集成群众民生工程。
  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凉风丫,风好凉,农民四季都在忙;忙到春天桃花开,忙到冬天雪飘荡;仓里不见几粒米,青黄不接饿断肠!
  这首当地方农民自编的歌谣,印证了凉风丫的凄凉。凉风丫,这个一听名字就让人打寒战的地方,多少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百回的战天斗地,怎么也改变不了它的凉与寒。
  如果将“喝西北风”这句话用在这里恰如其分。时间定格在2009年。按照上级要求,七二村村民的房屋要进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风貌改造,并按黔北民居标准实施。然而,村民们一直认为这种改造很不适用,既不符合乡村旅馆需要,又不符合农民“卖凉风”给重庆人的需求。
  可上加级的硬性规定让镇党政一班人左右为难。村民们纷纷找到令狐荣鹏:书记,你得为我们做主呀!如果干那种所谓的风貌改造只图外观好看而内里没好东西,即使改造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你们对此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呀,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不然,农民的脱贫致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群众的意见,触动了大河镇的党政“一班人”。对此,镇里立即组织干部进行调研,最后果断决定:如果不想发展农家旅馆的,就按规定进行风貌改造,如果想开农家旅馆的就按避暑山庄的要求进行修建。
  此意见一出,全村沸腾起来:26户农民大兴土木进行避暑山庄的修建。“这是谁的主意?”这一消息很快传出去,上级相关部门便组织调查组进村调查此事。
  “是我的主意。农民必须这样干,他们想发展、想致富的愿望没错。再说,他们开农家旅馆,只是在原有旧房子的基础上修建,并未多占土地。搞风貌,农民都知道那是搞路边政绩、形式主义,不适合发展。”令狐荣鹏坚持自己的观点。
  “‘卖’凉风?我看是喝西北风算了!”有人质疑,但令狐荣鹏和镇党政“一班人”坚定不移地认为,群众有群众的智慧,他们要这样发展肯定有道理。
  看到七二村农民和大河镇党政“一班人”的信心和决心,上级相关部门只好尊重农民朋友的意愿。“对着干”换来了支持,换来群众的拥护,也换来了26家避暑山庄红红火火的生意。由于七二村风景优美,夏天气候凉爽,来这里避暑的重庆游客特别多。在镇里组织引导下,七二村农民就这样开起农家旅馆把凉风“卖”给重庆人。目前,七二村26家农家旅馆、山庄,年收入超过500万元。
  2006年秋天,按照县里的要求,七二村必须“排水晒田”搞秋种。然而该村因是“冬水田”无法掏沟排水。对此,农民和干部的对立情绪就非常大。镇党委、政府针对现实民情,决定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改泡冬田掏沟排水为稻田养禽。班子会上,个别班子成员提出建议,抓秋种开沟排水是政治任务,必须要端正态度。原七二乡党委书记易正强曾因这项工作开展不利被拆职处分,还有其他干部也因此被通报批评,如果这样“顶风作案”,肯定会被问责甚至“掉帽子”。
  大河人不担心受处分,担心的是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搞不符合农民意愿的形式主义。很快,大河搞泡冬田开发的稻田养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上级充分肯定。从此,县里再不要求群众开沟排水,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自主选择。
  大河顺应农民出题答题,顺应农民意愿搞发展,从而使七二村发展史无前例。“如果不是令狐书记他们‘顶风作案’,我们今天的秋种仍然搞开沟排水,不仅劳民伤财,还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七二村也没这么多群众‘卖’凉风!”七二村村民张绍武、水平、黄道荣不无感慨。
  不买汽车为孩子们买衣服和鞋子
  大河的冬天,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时常积雪覆盖。检查完越冬的村庄,令狐荣鹏和副镇长毕波等十多名干部到210国道旁的新场小学、高山上的营盘小学、河兴小学、石牛小学等学校,看望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
  走进新场小学,操场上的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跑步,不少孩子脚上穿的胶鞋已破,冻红的小脚趾露在外头。“冷吗,孩子?”“不冷,如果冷或者脚僵,老师就带我们跑,跑着跑着,就热了。”一问一答,看看山上皑皑的白雪,令狐荣鹏的心情显得非常难过。
  检查完几间小学后回到政府,他立即与镇长王思信商量,随后召集干部开会。大家不清楚两位领导又要发什么“疯”,反正已习惯他们经常晚上开会。镇党政班子和部门领导到齐了,心情沉重的令狐荣鹏对大家说:我们现在坐在火炉边研究工作,还觉得冷。知道吗,我们的孩子,大冬天还光着脚在操场上跑步取暖。是我工作没做好,对不起他们呀!现在也要对不起大家了——我和镇长的意见是,把准备买车的20万元钱,全部用于赞助贫困学生并为他们买衣买鞋过冬,大家有意见吗?
  “没有,书记。我们听你的!”大家异口同声点赞。几天后,满载学生衣物和书包的车辆开到了大河镇的每一间学校。
  “都几年的事了,直到今天才知道这是镇里把买车的钱用来购买孩子衣物的!太令我们佩服了,我得给学生们讲。”接受采访时,石牛村小学校长胡开权满脸惊诧。
  扶助群众拔穷根
  穷则思变!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户,大河镇实施“借母生犊”工程,让贫穷的农户向镇里或养殖户借母牛、母猪或母羊喂养,待生崽后再将其还回。有了养殖基础,农民开始发展起养殖业。通过这种方式或政府补贴的形式,全镇七个村的养殖户达100多家,大型牲畜存栏近2.5万头。
  罗溪村养殖大户代天进,当初就因得到政府的补贴和实施“借母生犊”工程,使他放弃外出打工念头,在家里发展起养殖业。几年功夫,养殖的山羊从最初的20只到现在的200多只,年出栏收入10万多元。
  四月的石牛村,春光烂漫,一派繁忙的景象。在自家烤烟种植土地上,王元会正哼着小曲,与请来的10多位农民工,忙碌地为烤烟施肥。
  见笔者采访,王元会一开口就直奔主题:“你是不是要问我的收入?告诉你吧,一年收入15万元,还除掉开成本包括请来的帮工哟。我今年55亩,收入也肯定不会低。种烤烟有烟水配套工程,哪怕遇到天旱也不用担心!”王元会自豪地说,由于收入高,她在城里买了房,还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
  像王元会这样富裕起来的石牛村人,都是通过当年“送烟入户”的扶贫工程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当年,镇里就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地膜、烟苗、烟肥等。第二年,高产值使农民尝到甜头后,不用干部再做思想工作,脱贫致富路上的农民你追我赶。种植烤烟还使大多数农民修上小洋楼,部分还买上轿车。据石牛村统计,全村四分之一农户存款在10万元以上。
  大河镇根据各个村的特点发展农村经济。在向阳村,他们开展劳务输出培训,让当地剩余劳动力培训后在当地煤矿企业就业。因劳动技能的更新,在煤矿就业的村民每月收入1万多元。向阳村村委会主任陈开明说,向阳村牛家大坡组,轿车就达30多辆,几乎家家都有轿车。
  在上台村,因来这里避暑的重庆游客特别多,村里就组织农民开展农家乐,从而使这里的农民收入越来越高。不懈的奋斗发展促进了大河镇的农民人均收入从当初的940元增加到2013年的6000元,稳定财政收入从当初的20多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700万元。
  “没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富民工程的实施,没有大河共产党人赶考的精神,今天的大河镇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在大河镇工作了22年、见证大河发展的干部张绍强感触颇深。
  通村路 致富路
  有铁路经过,有国道线经过,有高速路经过,可大河的交通依然闭塞,三条直来直去的道路,难以连接起大河的每一块土地。,交通不便是大河镇贫穷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大河人民抛出的另一道考题。
  展开大河镇地图,一个个村、一个个组、一户户人家展现在大河镇“一班人”眼前。大家心情沉重,几条通往山外的通道原本会带来福音,可连接在动脉上的小血管却受阻,新生血液输送缓慢,造血功能难以发挥。
  不用多说,说干就干,打通每一根“细小血管”!“要想富先修路”!龙坪村长水组,38度高温的乡村公路修建现场,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干得热火朝天。不久,一条从山谷通往山外的山路,很快铺展于山间。
  没水,背;没沙,背;没水泥,赊。挖的挖,抬的抬,铲的铲,誓把公路修给历史、修给人民。在干部带领下,整个村的群众都参与其中,七二村张山组60度陡坡的通寨硬化公路、龙坪村龙塘组工程难度大的硬化路等等,各村各组的通组通寨路硬化攻坚战也相继拉开……
  一个月一个进程,一个季度抢修一条通组路,一年抢建一个村的通组公路。为抢修公路,镇里的干部周兴文、王永亮因过度操劳以及高温昏倒在地;党委副书记何波因抢修路一条腿致残不能正常走路,也不曾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为抢公路,向阳村高家坡组村民张现荣、共产党员王永义的背被磨破鲜血直流……
  攻坚,使一条条通村路、通组路、通寨路连接在每家每户,连接在每个群众心坎上。罗溪村党支部书记令狐昌厚说,过去没有公路,他每次赶集,来回至少8个小时,农产品运到镇上出售,必须在半夜就要出发。如今,只要花15元车费,乘上小客车半个小时就能到集市了。
  一通百通。这是真正的致富路,真正的民生路。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初,全镇修建村组公里近300公里,全镇100%的行政村通上硬化路,100%的村民组和寨子通公路,80%的农户通公路,且三分之一通组通寨通户路硬化。
  最铁面无私的监考官就是人民群众;最权威的评卷人就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评分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共产党人是非功过,自有他的群众、他的考官评说;题答得对不对,由考官评判,由人民给分。
  10年来,大河镇通过一批批共产党人不懈的艰苦奋斗,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一系列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生活一天天改观。
  大河镇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可以肯定,大河这10年是超前发展的10年,是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水乳交融的10年。这些,都是大河镇的干部们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果,是他们在考场认认真真做题的结果。”接受采访时,离任村干部杨志红、李亚辉感慨地说,如果硬要给这些干部打分的话,我打100分。
  千人抢通塌方铁路
  无一人伸手要报酬
  2010年7月的一天夜里,暴雨如注,整个晚上,暴雨依然没有停下的迹象。在凌晨4时的暴雨中,出诊回家的乡村医生陈明龙顺着川黔铁路,在大雨中疾步穿行,他担心爱人和孩子。
  走进铁路隧道芭焦洞,陈明龙突然听到隧道外传来一声巨响——山体塌方了!不由分说,他沿路返回,用手电筒照射一看,塌方的面积太大了,返回洞后,他迅速向铁路机站跑去。他一口气跑了好几公里,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到目的地,向值班员报告情况后,值班员很快就通知前方停止正向受灾区驶来的列车。
  回到家,他通知爱人和孩子起床,一边向附近的村民打电话立即前来抢救塌方的铁路,打不通电话的,他就挨家挨户的去敲门。
  一传十、十传百,几个村庄的村民很快就知道情况。天一亮,得到通知的村民就带上工具,迅速向芭蕉洞铁路塌方现场赶去。不到一个时辰,塌方区就集结了600多村民,有的戴着草帽,有的背着蓑衣,有的裹着塑料布,在镇村干部统一指挥下,一场抢险救灾战役打响。
  大型机械根本开不进去,全靠人工一锄一锄地挖,一肩一肩地挑。整整27个小时的暴雨,村民们毫不畏惧,在衣服全湿透的情况下,没一人停歇。人越来越多,施工场地挤满1000多人,最后不得不轮换施工。
  附近的妇女小孩不能参与抢险的,就做饭。离芭蕉洞200米远的农户谢锡平家里,几桌饭菜摆得整整齐齐,正等抢险人员用餐。在塌方附近的几家农户里,也在紧张地做就餐准备。
  陈明龙说,当时至少有10家人做饭,米和菜不够,当地群众就自发送到工地;没有肉,他们把家里喂养的猪拖来宰杀,村民一共送来大肥猪10余头。1000多人参加抢险,整整两天两夜,铁路终于抢通。抢通铁路后,近1000名群众没有一人提要报酬的事,附近做饭的群众,没一人讨要饭钱菜钱。几天后,铁路部门统计完参与抢险的群众后,准备为他们发点补助,可大部分群众都未领取。
  勤政为民才能让群众满意
  在大河镇采访,时时刻刻都被这里的人和事感动着。
  在大河镇采访的第一天,镇里正在召开人代会选举新一任镇长。第二天,候选人王宏亮全票当选新镇长。年轻的王镇长行事雷厉风行,眉宇间透着精明与干练。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大河工作第一是做学生,向“班长”学习,向班子成员学习,向全体干部群众学习。
  “每一个来大河的干部,都是赶考者,只有勤政为民才能得到考官的评分。我希望用我们100%的努力,获得群众的满分,这是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
  吴昊是镇党委副书记,镇里的党建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吴昊在大河工作已经三年,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大河给了她许多。她说,大河让她懂得如何开群众会,懂得如何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懂得人民群众最需要什么,最不需要什么。
  已在大河镇工作了8年的人大主席周在福说,如果我还在大河镇,我一定努力把大河工作做得更好,如果调离大河,我也会弘扬大河精神。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人民群众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要求。相信,在大河,人民群众会给我们高分。  (本版图片由桐梓县大河镇提供)
  近千名群众自发投入到川黔公路抢修中。
责任编辑:
贵阳“我想大声说”儿童公益活动:画出朦胧思想 “爸爸去哪儿” 观山湖组织消防亲子体验活动
广场舞:考验公众理性还是管理智慧? “代客扫墓”为何遇冷?
有驯养繁育证,没办运输证,带着猴子去外地表演就是犯罪—“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河南 ...[]
昨日,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我省社保缴费基数有所调整,原本最低要缴纳上一年度全省 ...[]
Copyright &
Gywb, All Rights Reserved
贵阳网 版权所有
黔ICP证03060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黔)字第80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号娄山关数字报-《中新网》:贵州桐梓七二村
农民借力乡村旅游成百万富翁
第04:特别策划
| &&&&&&&&
星期二 出版
《中新网》:贵州桐梓七二村
农民借力乡村旅游成百万富翁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进接受采访
  红瓦白墙,五层小楼,50个房间,配有卫生间,还有厨房、娱乐室等设施,这是贵州桐梓大河镇赵福意的宾馆,每年夏天,来自重庆的客人在这里住一至三个月。  赵福意家住贵州桐梓大河镇七二村,210国道黔渝段和黔渝铁路从此经过。1935年,为打通川黔公路而修刻在凉风垭垭口和蒙山山上的七十二个回头弯盘山公路,是由四川入黔的交通要道。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里出现一些“公路飞虎队”“劫道班”“飞车大盗”等靠“路”发财的村民。  赵福意也曾是“飞车大盗”的一员,还因盗伐将护林员砍成重伤因此入狱长达8年。刑期满后,他回家在公路上当清洁工、杀猪匠,种起了庄稼,一年下来也只有几千元收入。现在,赵福意开农家乐,每年收入至少十余万元。  赵福意说:“我有今天要归功于村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七二村的乡村旅游始于2006年。炎热的天气让紧邻的千余位重庆游客来到七二村,并在农家吃住起来。这让原本只知道务农,收入微薄的村民有了可观的收入。  就这样,在镇政府的组织引导下,七二村做起了“卖凉风”的生意。目前,七二村有乡村旅馆40余家,每天能容纳近3000人。一年下来收入至少十多万,是十年前的近十倍。未开旅馆或农家乐的村民,他们大量养各种家禽,大面积种庄稼,然后卖给开旅馆的农户,年收入也有七八万。  赵福意的农家乐修建于2012年,是在政府帮助下投资了100多万。2013年第一年运营,整个夏天收入20多万。“今年天气不是太热,收入要差些,才挣了10多万。”赵福意说。  虽然旅馆投资大,还欠有一些外债,但赵福意一点不为此担忧。他说:“我的房子现在已有百万价值,现在村里的乡村旅游越来越成熟,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七二村作为桐梓县重点打造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点,充分发挥独特气候优势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里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黄墙红瓦的农家别墅整齐排列在娄山关山脉脚下。  (&《中新网》记者 任莉)  《腾讯网》:七二弯欢迎您  桐梓县大河镇七十二拐,有神州第一弯的美誉。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您避暑休闲,观光养生的好地方,每年夏季,也是重庆人的避暑首选之地。  (《腾讯网》& 记者&汤燕榕)  《遵义新周刊》:七二弯等您来  【踏着红军足迹·感知遵义变迁】“桐梓县72道拐”有神州第一弯的美誉,位于桐梓县大河镇72道拐,近年来,在“三化一游”的带领下,村民们做起了乡村旅游生意,家家户户都建起了乡村旅馆,每年主要接待从重庆来桐梓避暑的游客。       (《遵义新周刊》 记者 穆向东)&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娄山关特别策划04《中新网》:贵州桐梓七二村
农民借力乡村旅游成百万富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