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说一下中学阶段的如何自制酸碱指示剂剂,急用

谁能告诉我酸和碱的通性急求!急_百度知道
谁能告诉我酸和碱的通性急求!急
酸的通性: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跟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 + 金属==盐 + 氢气 2HCl+Fe=FeCl2+H2↑ (3) 跟碱性氧化物反应 酸 + 性氧化物—→盐+水 3H2SO4+Fe2O3=Fe2(SO4)3+3H2O (4)跟某些盐反应 酸+盐—→新酸+新盐 H2SO4+BaCl2=2HCl+BaSO4↓ (5)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2HCl+Cu(OH)2=CuCl2+2H2O 碱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性氧化物 (1)概念: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iO2、SO3、Mn2O7等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2)注意:①酸性氧化物包括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和少数金属氧化物(如Mn2O7),可见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少数非金属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如CO、H2O等。②酸性氧化物多数能溶于水,跟水化合生成酸,也有少数酸性氧化物不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反应化合生成酸,如SiO2。 3、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4、与某些盐反应 盐的通性:其实没有什么通性,要说有的话,是下面这些性质 金属单质一般能置换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盐(像K、Ca、Na就不行,因为它们的金属性太强了,遇水就与水反应),比如Zn+FeSO4=Fe+ZnSO4.通性嘛,也不能一概而论,像K、Ca、Na它们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H2。而在H前面但在Na后面的就与酸生成相应的盐和H2。Al是两性金属,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与氢氧化钠生成NaAlO2,叫偏铝酸钠。而排在H后面的金属不与酸反应,但是能置换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盐。 金属单质都可以与O2生成相应的氧化物。这个通用性嘛,也不好说,到时候你学到了就可以详细了解了。 非金属单质可以还原一些氧化物,像C啊,可以氧化CuO,H2啊,也可以还原氧化铜。也可以与O2反应,生成相应的非金属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水生成相应的酸,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盐和H2O。 碱性氧化物则相反,它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性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相应相应的酸盐和H2O。 酸的通用性:1 可以与指示剂发生颜色反应。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 能与一些排在H前面的金属发生反应。 4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盐和H2O。 碱的通用性:1 可以与指示剂发生颜色反应。2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3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盐和H2O。
晕 我打错了 我想知道初中要求掌握的一些溶剂 就是什么溶剂除什么和一些化学推理题的常用溶剂
提问者采纳
种物质中带正电的为H+的为酸 (如HCl, H为正电的,Cl是负电的) 带负电的为OH-的为碱 (如NaOH, OH为负电的,Na为正电的) 物质由酸根离子与金属离子组成的为盐 (如Na2CO3, Na为金属离子 CO3为酸根离子 ) (但盐的特例为带铵根的物质,在盐中把铵根离子看作成金属离子,只是看作成,实际不是的!) 初中化学需要掌握: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 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最 强 ,碱性最 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一:有毒的物质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十二:实验室制法 △ 1、实验室氧气: 2KMnO4=====2K2MnO4+MnO2+O2↑ MnO2 2KClO3=======2KCl+3O2↑ △ Mn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 (常用)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4、 实验室制CO2: CaCO3+2HCl==CaCl2+CO2↑ +H2O 十三:工业制法 1、 O2:分离液态空气 高温 2、 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 H2:天然气和水煤气 高温 4、 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 熟石灰:CaO+H2O==Ca(OH)2 6、 烧碱:Ca(OH)2+Na2CO3=== CaCO3↓+ 2Na OH参考资料:知道整理 希望能对你有用!!!!!
提问者评价
谢谢这就是我要的 你也喜欢EVA?
其他类似问题
酸和碱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你不是自己都已经知道了么?请询问更具体的问题,把更改写出来,我好详细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 山东 | 按主题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上传时间:
版本版别: |
类别主题: |
年级科目: |
所属地区:
上&&&&&&传:第二教育网
E&&&&&&&币:0
大&&&&&&小:108.14KB
    第七单元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pH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学会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了解酸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知识点(重点、难点):  1.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重点)  2. 知道pH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法。(重点)  3. 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难点)  4.明白溶液酸碱 性强弱的实质。(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溶液、试液和试纸。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知识重现]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H+ ,表现出酸性;  碱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OH- ,表现出碱性。请思考:  我们如何确定某无色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哪些方法比较简单?    [导入新课]同学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板书课题]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  一、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揭示目标]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知道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  [讲解] 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一些方法,其中最简捷的方法是:将石蕊试液或酚 酞试液滴加到待检验的溶液中,根据试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石蕊就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同学们阅读并记忆课文12页《酸碱指示剂》  [过渡]石蕊和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如何变化呢?我们一起进入实验探究7-3.  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7-3】   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交流]  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通过观察试液颜色的变化,能帮助人们确定溶液的酸碱性,这种方法属于间接观察法。同学们总结一下酸碱指示剂在 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特定颜色  要求学生归纳填空——“我总结 我填空”  指示剂 酸性 碱性 中性  石蕊
  [多识一点]请同学们阅读13页酸碱指示的发现,学会如何使用石蕊试纸。  [补充实验]请两名学生演示用石蕊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过渡] 你一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同样是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酸。酸味的强弱程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板书]二、怎样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引导自学]  请同学们自学课文14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与___ _______有关,_________越多酸性越强,_______越多,______________越强。  2、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最常用______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______之间,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可以用
来粗略测定溶液的pH。  4、如何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亲自体验一下用pH试纸测出课前你准备的物质的pH.  【实验探究7-4】   测定溶液的pH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反思评价]  1、某同学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5.5,该说法对吗?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时,能否先用水润湿?为什么?结果会怎样?  [在线测试]  1. 新鲜牛奶的pH约为7,接近
性。储存了一段时间后味道变酸,pH变
  (大/小)。  2. 有一包可溶性固体粉末,如何检验它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过渡]  物质的酸碱性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板书]  三、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引导自学]  阅读课本1 5-16页的内容,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体液中酸洗最强的是
,碱性最强的是
。胃液中中的胃酸主要成分是
。  2、大多数植物适宜在接近的土壤中生长,土壤酸性太强(pH
)或碱性太强(pH
),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长。  3、根据皮肤的酸碱 性如 何合理的选用洁肤用品。       思考并回答问题,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  根据酸和碱的性质不同,可以分别取紫色石蕊试液、镁条、生锈的铁钉、氯化铜 溶液、碳酸钙固体等物质加入无色溶液中呈现不同的现象来区分。    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记忆酸碱指示剂的定义。      小组内合作完成,将观察、思考、总结的结果填在表中,并与同组同学交流。    归纳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特定颜色。  阅读,归纳,练习总结方法  完成补充实验,  品尝柠檬汁和稀释后的柠檬汁的酸味区别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填写空格。    完成相关内容用数轴表示溶液的酸 碱性与pH的关系        测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  学生就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或疑问进行交流探讨。    1.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  2.试纸不可接触试管口、瓶口、导管口等。  3.测定溶液的pH时,试纸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因为润湿试纸相当于稀释被检验的溶液,这会导致测量不准确。  4.取出试纸后,应将盛放试纸的容器盖严,以免被实验室的一些气体沾污  思考,讨论交流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记忆人体血液等的正常至范围,认识到几种作物可以再弱酸性的土壤中生长。       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拉近今天的主题,让学生有兴趣进行探究。        定位学习方向,导航学习过程。    学生自学明确概念。    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溶液的酸碱性。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观察、比较、归纳能力。    师生共同完成学会用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方法。并让学生认识到,从观察到现象到得出结论,是一个间接观察的 过程。      亲自体验酸碱性强弱的区别    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培养自学学生的归纳能力。    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快乐  培养学生分析拓展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体会到酸碱度对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它作为常识在生活中是可以发挥实际作用的。为什么中学化学给人一种不严谨的感觉?
注意专指初中、高中阶段的科目,如果大学课程中亦有这样的表现也可以讨论。相对于数学和物理,严谨的数值分析少了很多,很少有深刻的定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方面的数值计算模型实在过于理想化,难得的正面例子是酸碱滴定。数学的严谨不必说,物理给人的感觉如同是一砖一瓦所搭建的稳固大厦。相对于生物,理论系统自洽程度不足。如物化部分所给出的化学键、分子构型、电子理论等非常混乱,经常互相矛盾。而生物中很少能挑出刺。经常有一些模棱两可的概念,甚至会发生前后矛盾。比如氧化物、酸、碱、氧化反应之类的定义。是因为中学化学更加接近现实(非理想化模型),还是更加偏离现实(初级理论)?一个主观性的旁证:我一直认为化学这门学科其实很欠缺科学性,因此自中学学习化学以来就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Matrix67: My Blog
【的回答(78票)】: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化学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而彼此的相关性又不是很高。因此,很难抽离出来一部分成体系的理论来提供给中学阶段的基础教学。只能是选择一些零碎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因此看上去很不科学。
然后,化学研究本身的特点以及目前的发展程度来说决定了它几乎完全依赖于实验,理论工具对于未知的预测来说能力有限。同时化学的理论工具多数是建立在量子力学模型上的,对于中学教学并不适合。
还有就是中学化学教学开设的年级比较高,因此能够在中学教学中引入的内容非常有限,在有限的课程安排中,中学化学教学更像是科普了。
至于题主的问题,不管是化学还是物理,所有的理论模型几乎都不可能完整地描述全部的真实情况。因此,这些理论模型都是在必要的前提或假设之下成立的,中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只能使用最简化的模型,也就形成了题主所说的理想化的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模型。其实,这样的简化模型在一定的实验精度要求和实验条件下也是能够满足实验事实。物理中不还有无摩擦的桌面么?题主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桌面么?
至于酸碱滴定,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中学教学涉及到的酸碱滴定反应是一系列反应速率非常大、反应平衡常数也非常大的化学反应,这种情况下,给了题主“精确”或“定量”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样的反应在所有已知的化学反应中是极少数的。即使是这样的反应,它们也并非一定是按照严格的化学计量比发生的,而只是恰好处于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这时候,可能有正误差也可能有负误差,但是通过多次实验消除了随机误差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符合实验精读要求的结果。
至于涉及到物质的结构方面的知识,这就牵涉到了之前提到过的量子力学模型,而这些模型是不适合中学教学的。中学教学所使用的简化模型是在有些量子力学诞生之前提出的,有些是经过编辑删除了不易理解的限制条件的。即便是量子力学模型,用来描述复杂的微观物质的结构,仍然是力不从心的,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只能是近似处理。记得有一篇GRE阅读,说数学家不能理解物理学家眼中近似的美,也许相似的,中学教学灌输给人的对于精度的追求让人忽略了近似的美。
说到概念,所有的这些概念都是在有约束的条件下成立的。比如酸碱的概念,就涉及到了Arrhenius理论、Bronsted-Lowry理论和Lewis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什么是酸什么是碱的,其应用范围也不同。
Arrhenius理论认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水合氢离子的是酸、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是碱。这套理论对于研究水溶液体系下的酸碱反应很适用,但牵涉到水溶液以外的体系就无能为力了。
Bronsted-Lowry理论认为所有质子给体都是酸,质子受体都是碱,给质子能力越强的物质是越强的酸。
比如说SbF5分子在HF体系中就是强Bronsted-Lowry酸。
Lewis理论又把酸碱的概念进一步扩展了,认为电子对受体是酸,给体是碱,这样,上面的SbF5就是一个Lewis酸。但是这样的理论又出现了一定的缺陷,它无法用来比较酸的相对强弱顺序。
三套理论各有各的应用范围和缺陷,因此,三套理论,及其所涉及的概念就只能共存了。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很明确的,可能在最初涉及到的时候会是与氧气反应或者得氧的反应,这种情况只是为了方便从字面上理解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得电子的是氧化剂、失电子的是还原剂。这一概念本身没有任何疑议。
【Belleve的回答(33票)】:
不仅仅是中学化学,也不仅仅是看上去,化学它发展到现在仍然很不严谨,很像魔法,因为——
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两个东西混在一起究竟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通过分子结构准确算出它的性质,包括晶体结构、熔点、沸点、紫外光谱、NMR……(但是相反的过程发展却不错,色谱技术搞定分离,MS 鉴定已知物,XRD 和二维核磁测定未知物结构)看见了吗?即使从量子力学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几十年,人类对化学仍然是一无所知。你从文献上看到一个反应,想做一个类似的反应(比如换掉其中一个原料),你就必须去做实验,才能知道究竟能否成功。换言之,我们无法通过理论来准确预测实验。物理学呢?理论物理领先实验已经很多年了。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整个现代化学的基础——量子力学——是个原理简单但是求解困难的系统。求解量子力学里的那些方程困难到什么地步呢?困难到就算是 H2 这么简单的分子我们也算不出它的具体能级(多电子系统的 Scrhodinger 方程没有解析解)。没错,算不出。没有能级的信息,你就无法来预测光谱数据,预测化学反应。也就是说,「严谨」的链条在一开始就断开了。
所以,你所看到的现代化学,尽管地基是「严谨」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然而这个地基上面却缺少了好几个楼层。这些楼层应有的位置是由近似公式和经验拼成的框架。这样的空中楼阁,在外人(尤其是数学家)看起来摇摇欲坠,也算是情理之中罢。
【王洞明的回答(10票)】:
物理和数学是上游学科,生物是下游学科,而化学是夹在中间的“中游学科”
上游学科容易有“深刻的定律”,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完全搞明白所有事情,结论的推导过程既不甚繁,计算也相对少,程度稍好的高中学生即可较好的构建起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产生一种“我完全搞明白了”的感觉。从而整个体系显得精致而严谨
对下游学科来说,完全从基本定律推导出整个过程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干脆不管细节,将各种对象“封装”起来,(起码中学知识是)从宏观的现象入手来建构体系,先不管微观原理(当然,深入的研究做的基本是微观原理,但大多也是很大的分子层面了,几乎不可能与上游学科的层面“接”起来),所以也较为容易
而化学,即在这两者之间,于是便显得十分艰难,无论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都不能搞明白数万个分子的具体行为。从基本定律推导计算量太大,情况太复杂(所谓“混沌”?);观测又看不到。所以反应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实在无法了解,只能做些假设,而这些假设多是只适合于一个方面,而为何适用于这种情况甚至都不能很好的知道,很大程度上还是一门半经验学科,所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然也就难有“深刻的定律”,至于概念的模棱两可,前后矛盾,只是因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而已
另,高中化学还是挺浅的,似乎体系还是蛮完整的,数学是用的少,但也没有自相矛盾的概念和理论,还有“物化”一词,高中似也不会涉及吧?至于滴定,实在不大算得上是真正的化学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简而言之:简化模型,便于理解,减轻负担。
就从题主给的例子说吧。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计算模型实在过于理想化这个“理想化”是无害的。高中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掌握一些概念,不是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没必要那么切实。也许有人会说,“不用那般完全符合实际,稍微向实际靠近几步不行吗?”答案也基本是否定的。高中生精力有限,爱好各异;化学课程上更复杂,会对更多的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尤其是题主所说的平衡章节,要知道,这样的“不严谨”的化学平衡那章的学习就已经能影响许多人文理分科的选择·····
理论系统自洽程度不足。如物化部分所给出的化学键、分子构型、电子理论等非常混乱,经常互相矛盾。反过来想,若不这么粗糙,如何教学?把大学较严谨的理论扔给高中生可行吗?不严谨的理论易于理解;还有个隐性的优点:不会吸引太高仇恨值。尽管其给化学专业生理解正规理论埋下绊脚石,但是由于国内中学教师基础普遍较差,有心教学无力讲课,还是将就点吧。
经常有一些模棱两可的概念,甚至会发生前后矛盾。比如氧化物、酸、碱、氧化反应之类的定义。当不严谨上升至严重错误的程度,的确该删改,宁无勿错。
举个最二逼的例子,中学课本说,化学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相互反应后,相应生成物对应的氧化性、还原性均弱于反应物。当时我就郁闷了:更强的氧化剂/还原剂是如何诞生的???氧化剂还原剂靠氧元素来识别也是明显该改的。中学阶段,酸碱理论拓展至质子酸碱就够了,理解不难,很实用。
【胡晓波的回答(2票)】:
生物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更多,中学教科书只是接触到浅层的东西,并没有深入探究下去。
化学在中学教科书中还是属于实验性的科学,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之所以看上去比较粗陋,就是让你掌握个大概,了解下大体上说了什么就行了,每一个反应方程,每一个实验,深入下去,都是中学水平的人无法理解的。
【刘剑威的回答(1票)】:
化学和生物(至少是中学化学和中学生物)顶多算是现实的粗浅近似,而物理是现实的提纯(变化的只是纯度)。(这也不算是答案,折叠吧。)
【Simon Fu的回答(0票)】:
太深的太严谨的中学水平理解不了罢了……
【谢卓尔的回答(0票)】:
其实我很久以前的感觉是生物比化学更不靠谱。
高中学生物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选择题,因为选择题有些选项总是会存在特例,考虑特例某陈述就错了,不考虑就对了。因而生物当时给我的感觉比化学还要不严谨。但是现在大学学化学,对于自然科学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展示在初高中课本上的真是太少了,人类所不知道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而言最大的区别个人觉着可能在于数学注重逻辑性,物理生物化学等却是以客观的自然为基础的。数学中毕竟许多逻辑推导是由人来完成的,而自然规律的发现者是人,人不能创造自然规律。所以数学才会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其它自然科学就可能相形见绌了。
高中做题目的时候,看到光速或者圆周率还有自然对数的底数,这些数都不”漂亮“,有时候我会在想,若人类真的将自然规律全部摸清楚之后,应该会有一套新的度量系统出现,这样可以让所有的东西都看上去非常完美和谐,这才是自然。
【张琳的回答(0票)】:
我感觉中学入门阶段 不可能将知识一股脑说全 就像学数学要一步步来 不会算数了就要会解方程 这多奇葩 关键还是培养兴趣 了解基本常识的阶段 真正弄系统了要到大学或者研究生博士生的阶段 个人觉得化学最贴近生活 很多诈骗都是用化学知识迷惑人 如果基本的不懂 很容易上当受骗 总之由浅入深吧
【Gucci Koo的回答(0票)】:
中学时最喜欢化学的要说 化学实验太有趣了
但是理论化学涉及量子论 中学时都没教
【品雪的回答(1票)】:
前高中化学教师来拉一下仇恨。
化学是研究物质转化的学问,即使中学化学也非常强调实验,而且经常操作液体及危险品,对于被小学初中一路驯化过来只会在纸上做题的小朋友们实在过于有挑战性了,过度挫折后的应激心理反应比较常见的是觉得这门课太难了,也有觉得自己笨的,上升到认为这样一门做为学科的科学不严谨的还真是不多见。
其实物理也一样强调实验,只是中学物理老师一般不会让小朋友们去放富兰克林风筝。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其实题主的一句话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方面的数值计算模型实在过于理想化的确中学的很多内容就是大学内容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版本。因为化学中的有些理论内容很繁杂,放在中学来介绍难于学习,而且中学课程容量中放不下。如果说有互相矛盾应该都是涉及一些课程内容未讲授的理论或限定条件。
【Jerry He的回答(0票)】:
从微观基础上看,化学应该是物理的分支。大学里会有物理化学这门课,才真正从理论上解释化学现象。而中学化学更多的应该看做一种动手实践课吧。
【范瑞希的回答(0票)】:
化学本身是实验科学,但化学家们在努力将其规律化。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小学数学还不严谨呢,学负数之前都告诉你小数减大数减不了。
好吧我承认我是来吐槽的……
【肖企的回答(0票)】:
到大学学习了物化和结构化学后,就不会这么说了。
【张旭的回答(0票)】:
实验科学一定要动手做实验才能学好,生物和化学都是这样的。所以,我认为现行的教材和考核制度需要改革。生物和化学的严谨性,体现在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上,以及实验结果的获取和分析上,而非在理论和计算上。
【Shiyu Zhu的回答(0票)】:
化学理论到后来都是物理吧,所以化学本身实际没啥可研究的,其他的像化工,再不就是生物,材料,都是应用或者交叉学科了,很多诺贝尔化学奖其实都颁给了生物研究。
【沙洲的回答(0票)】:
中学只是打基础,培养兴趣为主,时间有限,接受能力也有限,很多东西不能细说,细说就涉及很多了
【冯白羽的回答(1票)】:
很多老师应该都会强调,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因此实际上化学恰恰是在中学阶段最适合用来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
中学阶段的化学的理论知识,都是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归纳,是非常简化的模型,但是每一种解释的理论,比如对于共价键,从经典的价键到VSEPR模型、杂化轨道理论再到分子轨道理论;比如对于配位键,从孤对电子配空轨道的经典解释到晶体场再到分子轨道理论;比如对于酸碱的定理从阿伦尼乌斯酸碱到质子酸碱再到路易斯酸碱……背后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如果不仅能意识到旧理论的不足,而且能看到这些局限产生的原因,那就是福缘不浅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减负造成的~课本一味简化。导致知识体系不完善。
【姜东明的回答(2票)】:
同题主一样,我也有这个疑问啊……尤其是学结构化学的时候,好多模型如果能很好地解释一个现象的话,就很了不起了。比如我们津津乐道的玻尔模型,其实也不过是很好地解释氢原子的电子轨道,多电子体系还是要借助其他的模型。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这样的问题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但是这样并不影响我喜欢化学。因为现在的化学要比以前炼金术的时代要得多了。至少我清楚水是不会变成油的,我知道点石成金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很难想像没有原子理论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
即使是今天还有人在争论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哪个更接近化学反应的事实,甚至连物理学家也重新开始思考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了。
这才是科学的真相,不仅仅是化学。即使是严谨的经典力学也被发现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化学学科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决定它最简化的模型看起来也不如物理模型那么简洁。
因为毕竟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是未知的,我们只能一遍一遍地错,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
那些令人信服的科学知识不是从天而降的,是用一代代科学家的汗水浇灌而成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那些要我们学习的理论,不是为了展示科学的强大,而是要我们看到它的破绽,让我们完善它们啊!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