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白培”中培怎么打出来

温病四大家
时间: 22:26:47
健康咨询描述:
请问温病四大家是?包括叶天士,吴鞠通,薛雪,还有一位究竟是王世雄(王孟英)还是吴又可(吴有性)?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问题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4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4个回答1个回答
医生回复区
擅长: 中医科,妇产科,内科,心理健康,保健养生。
帮助网友:13392称赞:876
病情分析: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很高兴您对中医的关注.指导意见:温病四大家,除叶天士,吴鞠通,薛雪外,另一位是王世雄.生活护理:希望能帮到您~
帮助网友:313称赞:36
病情分析:温病四大家:温热大师叶桂(叶天士);擅治湿热病证的薛雪;集温病学大成的吴瑭;撷采诸家之长的王士雄指导意见: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帮助网友:87称赞:16
病情分析:温病四大家是叶天士,吴鞠通,薛雪,吴又可(吴有性)指导意见:温病四大家是叶天士,吴鞠通,薛雪,吴又可(吴有性)
怎么有人说是王士雄,而不是吴又可呢?
温病四大家是叶天士,吴鞠通,薛雪和吴又可(吴有性).吴有性著《瘟疫论》;叶桂著《温热论》;薛雪著《温热条辨》;吴瑭著《温病条辨》他们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帮助网友:6820称赞:506
病情分析: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指导意见:温病四大家包括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个人.
擅长: 肥胖症,失眠,中风,颈椎病,腰痛,坐骨神经痛,强直
帮助网友:1606称赞:80
病情分析:温病四大家是?包括叶天士,吴鞠通,薛雪,还有一位究竟是王世雄(王孟英)还是吴又可(吴有性)?指导意见: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建议多读读温病方面的书,对各大家就都有了解了.生活护理:按时作息,饮食规律
帮助网友:3523称赞:451
病情分析: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四大家指导意见: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四大家
擅长: 月经不调避孕流产
帮助网友:17135称赞:2174
病情分析:你好,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简称温病四大家指导意见:好,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简称温病四大家
帮助网友:200称赞:31
病情分析:你好!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清代温病四大家有: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指导意见:1,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2,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3,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4,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类似问题
1个回答2个回答1个回答2个回答1个回答
参考价格:21
参考价格:0
参考价格:10.5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化滞止泻,用于饮食不节或水土不服引起的成人及小儿...
参考价格:¥21
清热燥湿,涩肠止痢。用于腹痛、泄泻、血痢,属大肠...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56温病学重点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6温病学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2、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以桂枝为例,因时因地;3、金元时期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创新论、立新法;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一、温病DD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二、范围:风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伏暑、秋;三、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
第一单元 绪论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2、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以桂枝为例,因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作出示范。3、金元时期 刘河间 “六气皆从火化” 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孟英5、①吴又可《瘟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立杂气致病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②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③ 薛生白《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④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规范四时温病论治⑤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⑥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二单元 温病的概念一、温病DD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二、范围:风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三、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
治疗重在化湿透热。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四、温病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温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②发热时温病必具之症③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症候。五、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给付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第三单元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共性:温热性质显著、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治病迅速;性质属热;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不同温邪入侵部位有别2、各性(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6)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二、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2、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 第四单元 温病的辨证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二、卫气营血辨证1、卫分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以发热恶寒,口微渴为要点2、气分证: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以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要点3、营分证:热灼营阴,心神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为要点4、血分证:热盛迫血,热瘀交结
以斑疹,出血见症和舌质深{为要点三、三焦辨证1、邪在上焦(1)手太阴肺卫证:邪袭肺卫,肺气失宣
以发热一定之规,咳嗽,口 渴,脉浮数为要点(2)手太阴肺热证:邪热壅肺,肺气郁闭以身热,口渴,咳喘,苔黄为要点(3)手厥阴心包证:邪陷心包,机窍阻闭
以昏谵,肢厥,舌红{为主2、邪在中焦(1)足阳明胃证:胃经热盛,熏蒸于外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主(2)手阳明大肠证:肠道热结,腑气不通
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有力为主(3)足太阴脾证:湿热固脾,气机郁阻 以身热不扬,脘痞苔腻,脉濡为主3、邪在下焦(1)足少阴肾证:热邪久留,肾阴耗损
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脉虚神倦为主(2)足厥阴肝证: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以手指里动或瘛S,舌干{而痿,脉虚弱为主顺传与逆传:三焦病机及证候的传变,一般是从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吴鞠通指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病邪始于上焦手太阴肺,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过程,称为顺传,王孟英:&自肺之胃腑,病机欲出而下行,故曰顺。逆传的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惊凶险,预后差。逆传的临床表现,初病有短暂恶寒发热,甚或寒战高热,旋即热势骤降,神昏肢厥,濒于死亡。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意义:都可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归纳症候类型,掌握病程阶段和传变规律,从而确立治法,知道温病的治疗:又各有侧重,前者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深浅、轻重,后者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症候类型,故临床上应当两种辨证方法相辅运用,经纬交错。 第五单元 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第六单元 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二、温病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DD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
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DD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DD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DD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表润燥(桑杏汤)DD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DD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DD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DD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DD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DD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DD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DD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DD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DD疟疾病(四)祛湿清热法DD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1、宣气化湿(三仁汤)DD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DD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DD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DD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DD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1、清营泄热(清营汤)DD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DD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薄郁金汤)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
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预防:是指在机体健康的情况下,预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预防方法:1、培固正气,强壮体质;2、及时诊治。控制传播;3、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第七单元 温热类温病第一节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一、诊断要点:发于冬春;发病初起在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症;肺卫之邪不解,可逆传心包二、风温的辨治治则:清泄肺热1、邪袭肺卫DD辛凉解表,宣肺泄热DD银翘散,桑菊饮2、热入气分(邪热壅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肺热移肠;阳明热盛;阳明热结)3、热入心包(热陷心包;内闭外脱)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第二节 春温一、诊断要点:发于春季的急性外感热病;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症状;在病变过程中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后期易出现肾阴耗竭、虚风内动二、辨治
治则DD清泄里热,透邪外出,顾护阴液1、气分郁热DD苦寒清热,宣郁透邪DD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2、卫气同病DD解表清里DD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DD清营泄热DD清营汤
4、卫营同病DD泄卫透营D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第三节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分证治1、风热犯卫证DD辛凉解表,宣肺泄热DD银翘散,桑菊
2、燥热犯卫证DD辛凉甘润,轻透肺卫DD桑杏汤二、气分证治(一)邪热在肺1、肺热壅盛证DD清热宣肺平喘DD麻杏石甘汤2、燥热伤肺证DD清泄肺热,养阴润燥DD清燥救肺汤3、肺热腑实证DD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宣白承气汤(生石膏,杏仁,瓜蒌皮,大黄)(二)热在胸膈
1、热郁胸膈DD清宣郁热DD栀子豉汤2、热灼胸膈DD清解膈热DD凉膈散(三)邪热犯胃DD清热保津DD白虎汤(四)邪热在肠
1.热结肠腑DD软坚功下泻热DD调胃承气汤2、肠热下利DD苦寒清热止利DD葛根黄芩黄连汤(五)热郁少阳DD苦寒清热,养阴透邪DD黄芩汤加豆豉玄参三、营分证治1、热灼营阴DD清营泄热DD清营汤2.气营两燔DD清气凉,解毒救阴DD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四、热陷心包证1、热闭心包DD清心凉营,泄热开窍DD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2、内闭外脱DD清心开窍,固脱救逆DD参附汤或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五、血分证治1、热盛动血DD凉血散血,清热解毒DD犀角地黄汤
2、热与血结DD活血逐瘀DD桃仁承气汤六、热盛动风证DD凉肝息风,增液舒筋DD羚角钩藤汤七、后期证治1、余邪未净,肺胃阴伤DD滋养肺胃,清涤余邪DD沙参麦冬汤2、阴虚炎炽DD泻火育阴DD黄连阿胶汤3、邪留阴分DD滋阴透热DD青蒿鳖甲汤4、真阴耗竭DD滋养肾阴DD加减复脉汤
5、虚风内动DD滋阴养血,柔肝息风DD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第八单元 湿热类温病第一节 湿温 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一、诊断要点:夏秋季节发病,有发热而热势难退;起病较缓,初起恶寒发热,?扬,脉缓,继则热热渐升,持续难退,伴有头身重痛,胸闷脘痞,腹胀,恶心欲呕,舌苔厚腻,脉濡数;传变较慢,病热缠绵,病程较长,以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病程中易发白培,后期可见便血。二、辨治
治则DD祛湿清热治禁:禁汗、下、滋腻1、邪遏卫气D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困,四肢倦怠,胸闷脘痞,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D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DD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第二节 湿热类温病
一、卫气分证治1、邪遏卫气DD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DD藿朴夏苓汤,三仁汤2、邪阻膜原DD疏利透达膜原湿浊DD雷氏宣透膜原法3、卫气同病DD疏解表邪,清暑化湿DD雷氏清暑化湿法;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黄连香薷饮二、气分证治1、湿重热轻,困阻中焦D--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D-芳香宣化,燥湿运脾DD雷氏芳香化浊合三仁汤 (藿香叶、佩兰叶、陈广皮、制半夏、大腹皮(酒洗)、厚朴(姜汁炒)、鲜荷叶)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D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或见白培,便溏色黄,小溲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D辛开苦降,燥湿泄热DD王氏连朴饮(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3、热重湿轻,蕴阻中焦DD清泄胃热,兼燥脾湿DD白虎加苍术汤4、湿热蕴毒DD清热化湿解毒DD甘露消毒丹5、暑湿积滞,郁结肠道DD导滞通下,清暑化湿DD枳实导滞汤6、暑湿郁阻少阳DD和解少阳,清热化湿DD蒿芩清胆汤7暑湿伤气―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东垣清暑益气汤9.湿热酿痰,蒙蔽心包D身热不退,朝清暮重,神识昏蒙,清醒之时,表情淡漠。耳聋目瞑,反应迟钝问答间有清楚之词,甚则谵语乱言,苔浊腻,脉濡滑数D清热化湿,豁痰开窍DD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三、营血分证治 1、热闭心包,血络瘀滞DD清心开窍,活血通瘀DD犀地清络饮;犀角地黄汤2、湿热化燥,伤络便血D灼热烦躁,骤然腹痛,便下鲜血,腻苔剥脱,或转黑燥,舌质红绛D清火解毒,凉血止血DD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水牛角、生地黄、生白芍、丹皮)第九单元 温毒类温病第一节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外感热病。
一、病因:风热时毒二、特点:多发于冬春,起病急骤,初起憎寒发热,有肺卫见证,伴有头面{赤肿痛,热毒突出。一般不破溃糜烂。三、治则:疏风透邪,清热解毒辨治:邪偏卫表DD疏风透邪,解毒消肿
毒壅肺胃DD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毒炽肺胃,壅阻肠腑DD清透热毒,攻下泄热
局部红肿明显DD清热败毒,散结消肿
热退津伤DD滋养肺胃,清泄余邪第二节 烂喉痧
一、病因病机:温热时毒。正气亏虚二、临床特点:初起有明显的肺卫热毒表现。丹痧分布迅速遍及全身,伴咽喉肿痛糜烂,病情较重者邪热易入营血→杨梅舌,内陷厥阴→昏痉,后期余邪未净而肺胃阳伤→皮肤脱屑三、辨治
治则:清泄热毒初期DD辛凉清解,透邪外出中期DD清火解毒
后期DD滋养营阴,兼清余邪第十单元 温疫类温病:是指由疠气所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一节 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一、病因:外因DD具有湿热性质的疠气侵袭;内因DD正气不足,抗病力差病机:初起DD湿热疠气伏膜原;邪犯脾胃、大小肠、三焦;病久DD入厥阴二、临床特点: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起病急,病情重,病初多见邪伏膜原。第三节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疫毒充斥证治D-身大热,头痛如劈,两目昏瞀,或狂躁谵妄,口干咽痛,腰如被杖,骨节烦疼,或惊厥抽搐,或吐衄发斑,舌绛苔焦或生芒刺,脉浮大而数或沉数,或六脉沉细如数D解毒清泄,凉血护阴DD清瘟败毒饮(石膏 地黄 犀解 黄连 山栀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名词解释1.温毒:
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2.战汗:
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3.厥脱:
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长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4.大头瘟:
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初起常见憎寒壮汗,头面{赤肿痛,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5.烂喉痧:
是感受温热时毒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起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砂密布,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于冬春两季6.浊邪害清:
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昏目胀,甚或神志昏蒙等症,即叶天士所说“浊邪害清“之候7.阴湿:
即湿未化热之意,与寒湿近似
指湿已化热。8.膜原:
见于《素问?疟论》“邪气内膜与五脏,横连膜原”,王冰释曰:膜者,膈间之膜,原者,谓膈肓之原。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里,实属半上半下10.主客浑受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体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11.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热入血分热瘀交结亦见12.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13.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指语无伦次。往往并见,古也昏谵并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中学教育、56温病学重点等内容。 
 温病学重点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学习温病学时整理的重点【温病学】 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他的任务主要在于阐 明温病的病因...  老师秘传温病重点名词解释 1 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手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儿琐碎, 形如粟米,突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疹褪后常有皮屑脱落。...  温病学复习重点 06 临床 1 班 一、 名词解释 1、 新感温病 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 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即感...  《温病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D D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 是感受“厉气” ...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 8页 免费 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真题... 9页 免费...温 病模拟试卷(一) 学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37 小题,在每...  温病学重点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西医的考试重点,不全面题型:名词解释 填空题 问答题 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温病学?重点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温病学?重点第一单元 绪论 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庞安时在《...  温病重点整理最终版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0 中西医温病重点整理题型:选择...伏气温病(伏邪温病) Sunday, January 05, 2014 -1- (二)杂气学说 1.“...  温病学重点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医临床课程之《温病学》考试重点第一单元 绪论 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学 终极重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温病学 终极重点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温病学总结(终结版)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页
文本预览:
绪论 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 ,薛雪(薛生白) ,吴瑭(吴鞠通) ,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 (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被誉为“温热大师” ,创立了“卫气营血” 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 ” “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 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 ,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 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 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4、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 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
第1页/共1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培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