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后高考不分文理科比分科好否

&&&&&&&&&&&&
推荐标签: |  |  | 
您的位置:&&& &&&&& &&&&& &&&&& &&正文
韩国颁布教改方案酝酿高考改革 取消文理分科
&&&&□单士磊
&&&&在韩国,一直有“拼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造就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韩国拟进行教育改革。韩国教育部于近日对外公布了2015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具体名称为“2015文理综合型教育课程大纲”改革方案)。
&&&&该方案与“2009教育课程大纲”相比,主要调整方向为重点加强对学生以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此外,还将加强学生系统全面的安全意识学习,掌握应对地震、火灾等各种灾难的技能。另外,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汉字学习也被补充为选修课程。根据韩国新教育大纲规定,学生在小学、初高中阶段应掌握常用汉字1800个。
&&&&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韩国此次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挖潜学生人文学的想象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使之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韩国将从小学开始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新教育大纲中规定,通过与发达国家教育对比,韩国小学有必要调整授课时间,同时为迎合学生家长要求小学低年级应扩大学校照看机能的呼声,自2017年开始,小学1至2年级将每周增加1课时,新设“安全生活”课程,小学3年级至高中也要开设相应“安全”课程,加强安全教育。
&&&&在1至2年级新增课时中,将注重营造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环境,加强学生系统全面的安全意识学习,掌握应对地震、火灾等各种灾难的技能。
&&&&另外,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汉字学习也被补充为选修课程。在小学《语文》与《社会》课本中,对于汉字词实行双语标记的形式,以强化学生的汉字认读能力。但为减轻学生负担,汉字学习不纳入考试内容。
&&&&根据韩国新教育大纲规定,学生在小学、初、高中阶段应掌握常用汉字1800个,在小学阶段虽不作字数限定,但原则上应掌握900字左右。
&&&&为继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2018年起,韩国的高中课程将取消文理分科,高一开始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韩国史等共同科目。另外,在高中阶段,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适应社会需求,新大纲还规定将以前的文学理论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以文学欣赏为中心的课程,强化人文学内容,如“古典阅读”、“古典与伦理”等课程也在开设计划之内。
&&&&力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根据新大纲要求,要争取改变当前单纯以追求升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减少高中学校只注重高考科目学习的畸形现象,减轻学生压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自2018年(新入学)高中开始,韩国将取消文理分科,所有学生都必须要学习除语文、数学、英语之外,以“综合社会”、“综合科学”两大主题为中心的共同科目,以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实现文理素养均衡发展。在学习共同科目的基础上,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兴趣爱好或者今后的发展志向有针对性地学习“选修科目”。
&&&&韩国高中阶段必修的共同科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韩国史、综合社会、综合科学、科学探索实验等7门课程。其中除科学探索实验外,其他6门课程均为高考出题范畴。
&&&&选修科目又分为“一般选择”与“兴趣发展选择”。其中,“一般选择”课程为高中阶段必须理解掌握的基础文化知识,并列为高考出题对象,而“兴趣发展选择”则包括某些科目的深化学习、融合学习、兴趣发展学习等。
&&&&另外,为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大纲规定,强化学生的软件(SW)教育,把初中阶段的“信息”课程列为必修科目,而高中阶段则把“信息”从深化选择科目转化为“一般选择”科目。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完成情报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并能够独立设计程序解决问题,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思考能力,把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作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吁配套高考新规早出台
&&&&在韩国“拼高考改变命运”的社会现实中,高考制度决定着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此次教育大纲修正案的出台,尽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造就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方面描绘出了详实的蓝图,但与之相对应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至今未能推出,高考制度如何改革因此更加引起韩国国民的关注。
&&&&韩国教育部公布“2015文理综合型教育课程大纲”改革方案时,对于相应的高考制度改革也给出了时间表。即新的教育大纲将于明年9月最终确定并开始实施,自2017年起小学1至2年级增加课时并进行“安全教育”,其他教改事项从2018年开始逐项有序进行。另外,根据计划,预计2017年对外公布与新教改相适应的2021年高考改革方案。
&&&&韩国某教育专家评论认为,鉴于高考左右高中教育的现实,在相应高考制度不明朗的情况,匆匆评论此次教改工作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均为时过早,只能说此次教改工作是“半拉子”工程,希望与此相对应的高考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据韩联社分析报道,尽管韩国教育部表示将于2017年下半年推出2021年高考改革方案,并且从“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委员会”陆续发表的观点中也能够捕捉到新高考制度的蛛丝马迹,但是由于在高考透明评价方式转换、高中成绩评价机制的运用以及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推行等方面都充满变数,真正实现从现有高考制度向新的高考制度的转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样重要的是在韩国,高考制度的改革还关系到小学、初高中教改工作的成败。
[ 责任编辑:泰娇玉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泰娇玉
原稿件来源:智玩派科技晚报 人机大战收官之战比分1:4--百度百家
智玩派科技晚报 人机大战收官之战比分1: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亚马逊:手机自拍就能付钱,2016 CeBIT:机器人无人机引关注
每天花3分钟了解
当天最火最热门的科技资讯
以下是晚报内容
1.人机大战收官之战:最终比分1:4
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今天与韩国棋手李世石进行最后一轮较量,AlphaGo获得本场比赛胜利,最终双方总比分定格在4:1。本场比赛由李世石执黑先行,谷歌AlphaGo执白。当比赛进行到3小时40分时,李世石的耗时全部用完,比赛进入读秒阶段。不过,今天双方用时的差距并不大,AlphaGo此时也仅剩余20分钟。
2.亚马逊:手机自拍就能付钱
据外媒报道,电商巨头亚马逊最新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交的专利申请材料显示,用户用智能手机付款时,仅需自拍就可确认支付,免去输入复杂的密码。亚马逊表示,利用智能手机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再加上可以识别人物动作和脸部特征的软件来完成付款,这样的方式比输入密码安全的多。
3.中兴发布智慧城市产品:智慧路灯
在今日开幕的2016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展(简称2016&CeBIT)上,中兴通讯对外发布了智能电表、智能路灯以及智能多参仪(多参数健康仪器)政企系列产品。中兴通讯此次推出集合路灯、充电桩、基站、智慧城市信息采集为一体的“Blue&Pillar”智慧路灯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实现了一个传统的路灯杆,既是4G/5G基站,也是电动汽车充电桩,同时可采集气象、环境、交通、安防等城市综合信息,大屏幕户外型LED屏幕还可提供便民信息及用于广告运营。
4.2016&CeBIT:机器人无人机引关注
据报道,“全球最大的数字化盛会”2016年度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和通信博览会14日在德国拉开序幕。今年展览聚焦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与数字安全等四大领域。人机是本届展会的一大重点。瑞士带来多款无人机。德国邮政则在展会上介绍第三代“联邦快递包裹直升机”。正在进行中的人机围棋大战,也带动了机器人在本次展会的火爆。便携3D打印技术也是今年展会的亮点之一。
5.三星新招破VR眼镜头晕症
Entrim&4D出自三星C-Labs之手。它是一副耳机,但不仅仅是一副耳机。在进行VR体验时,它竟然还会用电流刺激你的内耳!Entrim&4D耳机通过电流刺激内耳,能够欺骗它让玩家产生自己正在运动的错觉。这样一来,人就能够有更真实的VR体验,而且也不会感到眩晕了。Entrim&4D计划的创意总监Steve&Jung说:“虚拟现实不该只能用双眼来体验。通过Entrim&4D,我们希望人们能用VR该有的方式来体验它——那就是全身心。”
在纷繁复杂的资讯中,为你抽丝拨茧;于百家争鸣的观点里,创造别样洞天;不放过一丝细节,不拘泥于一种想法,智玩派试图为你提供更好的资讯、观点、资源。
合作&投稿:StarryNight@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智玩派
商务合作微信:dc_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2万
阅读:14万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在这场腥风血雨来临之前,王石是有机会体面离场的,但他为什么不选...
八卦掌门人
杨国英观察
牛老师商业评论
阿尔法工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明星达人都在玩【比分直播】2016温网R1:小威VS萨迪科维奇_小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163贴子:
【比分直播】2016温网R1:小威VS萨迪科维奇
nick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1-2 小威比分永远在前,...
加油加油 一定要贏
我蕴与波形纯理大妈以5...
比赛时间8:00
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额~
  新浪体育讯 北京...
战绩,55开。
看了第一轮的回放后,...
交手记录1:0领先 2014...
插播徐一璠VS蒋苏晶
希望将在中心球场第一场开打,开始时间为20:00
期待小威完胜哈哈哈
中心球场今日赛程[1]小威廉姆斯VS萨迪科维奇[2]穆雷VS布罗迪沃兹尼亚奇VS[13]库兹涅佐娃
温布尔登近期天气
央视直播吗?哪里能看到
贴吧夺宝,1元成就梦想
威威出场啦
要开始了,有谁愿意来报比分吗
挽救了一个破发点
江京体育有直播的,大家去看看吧
第一局保发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 >何时文理不分科出台文理不分科方案“时间不会太长”篇一
核心提示:近日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内容引发热议,在昨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出台文理不分科的方案。
导读:“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近日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内容引发热议,在昨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出台文理不分科的方案,“相信时间不会太长”。
北京征求意见稿与《决定》内容不矛盾
今年10月,北京公布了《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在接下来几年,北京高考仍将延续现有的文理分科考试方式。有老
师和学生指出,这份征求意见稿与《决定》有所冲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透露,“文理不分科”的提法应该是教育部即将出台的一份文件中的内容,这份文件将会提供《决定》框架下的具体措施。储朝晖表示,北京的政策只是迈出了高考改革的一步,在《决定》公布之后,北京的地方政策还可以进一步跟进。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虽然《决定》发出不久,但是此前已经有部分省份尝试“文理不分科”。山东省规定,从2011年开始,新入学的高中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这届学生明年将参加高考。不过当地媒体报道,尽管山东高考改革提出不分文理科,但高考科目还是有文史方向和理工方向之分,实际上就是过去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
文理不分科后 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储朝晖表示,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
大家,因此他支持文理不分科。
储朝晖指出,认为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他分析,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储朝晖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1 2 3 下一页 核心提示:近日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内容引发热议,在昨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出台文理不分科
预计2017年高考有望执行不分科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一旦执行文理不分科,至少需要三年的缓冲期。
储朝晖表示,缓冲期虽然必要,但也不能太长。他预计,教育部即将公布的文件更有可能在明年公布,即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就可以执行文理不分科的教学方式,2017年的高考执行文理不分科。
储朝晖表示,实现文理不分科后,对于学校的管理体制、老师的绩效考核甚至整个教育制度都要发生改变。课程设置可能进行相应调整,具体如何教学和考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文/记者 罗丹阳)
文理分科曾因争议未写入教改纲要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11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
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
社会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预期形成于2010年。当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公布,其中提到要“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
《纲要》并未提及“文理分科”。事实上,早在《纲要》征求意见之初,文理分科就引起了社会热议。《纲要》起草组成员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争议非常大,几乎意见对半开,所以现在简单决定并不是合适的时机。” 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下一步高考改革将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
最近3年,高考改革都写进了教育部年初制定的年度工作重点。2011年,教育部提出“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高考改革试点”,并“开
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
2012年,教育部提出“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同时“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
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13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核心提示:近日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内容引发热议,在昨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出台文理不分科的方案。
专家:文理改革要配合高考变革
熊丙奇指出,取消文理分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教
改的症结仍然是高考制度。应该坚定地推进招考分离的高考制度,即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
“改变了高考制度,把高考的考试内容和教学内容脱钩,那甚至都可以不用提文理分科和科目改革了。”熊丙奇说,例如美国的SAT考试是能力考试,而学生高中只需要学7门必修课,剩余的学分学生可以任选选修课程,完全没有文理分科的问题。
熊丙奇指出,如果高考制度不改变就执行文理不分科,学生的负担将不降反增,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也没有任何帮助。
教师:不考试科目恐没人学
北京一零一中学的林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取消文理科之后,重要的是如何考试。“如果减负,减少考试科目,那你觉得结果会是什么?”林老师反问,“一定是不考试的科目没人学。”
林老师说,关键还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如果继续减少考试科目,那么不在考
试科目内的学科就会很快边缘化,“就像现在不高考的那些学科一样”。 而如果增加考试科目,又不太符合“减负”的趋势。
家长:不分文理学生恐没优势
张女士的儿子今年读高一,比较擅长文科。她反对文理不分科:“如果不分文理科,那孩子的优势就丧失了。”同样从事教育工作的她表示,孩子都会在理科或是文科方面表现出优势和天赋,如果文理不分科考试,那么会“卡”掉更多在某一方面有天赋的学生。
现在朝阳区一所示范校读高中的李同学直截了当表达了对文理不分科的反对。“考那么多肯定增加了压力。”他说,“除非他不考语文、数学、英语,或者降低文综、理综的分值。”在学生看来,分值降低就意味着压力减少,而高中学习无一例外是奔着高考去的。
李同学表示,如果不考虑考试,文理不分科当然是个好事,“学得多总有好处”。如果回到考试,他认为选科考试是个好主意:“这样我们可以选择对自己有
利的科目来考。” 家具
办公室家具
北京办公家具
江苏高考将调研文理不分科 实施时间未定篇二
江苏高考将调研文理不分科 实施时间未定 高考·高校中国广播网
文理分科好,还是不分好?这是教育界思索多年的一个命题。近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内容中明确了“不分文理科”的方向,将文理分科问题再次提上议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曾经探索过文理不分科,但是没有成功。在新的改革形势下,文理不分科仍将是江苏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具体的时间表目前还不能确定。
[各方反应]
不用为选科烦神了,但担心负担加重
“文理不分科”的消息,牵动了广大高中学生和家长的心。其中最关心的,莫过于现在高一的这届学生。
南京九中高一学生小林告诉记者,听说江苏2016年高考要改革,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从自己这届开始。不知道“文理不分科”会不会实行,后面的分班直接跟这个有关,大家都在等消息。“如果文理不分科的话,就表明不需要分班了,大家学的都一样,也不用为选科而烦神了。”小林说,自己的文理科长处不明显,物理强一点,但是化学生物都较弱,文科方面历史政治现在还行,不晓得以后怎么样。如果要选科,恐一时难以抉择。不过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如果文理不分,是不是意味着九门学科都要学,那样负担就太重了。
高三学生小黄选的是物理化学组合。他告诉记者,如果文理不分的话,他可能会选物理政治这个组合,因为自己这两门比较强。可惜当初分班里,没有这种组合。考虑到以后高校好就业的专业偏理工科,所以当时选择了理科,但是很担
心化学会拖后腿。“我觉得文理不分比较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专业。”
中学老师:
不用刻意“学这个不学那个”了
对于“文理不分科”,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个方向有利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
南京五中的物理高级教师孙松庆认为,文理不分对学生成长是有益处的。对于中学来说,不用刻意让学生必须“学这个不学那个”,给教学带来了平衡。而目前高二的分班,学生的学科兴趣还不成熟,强制性地分科,并不是兴趣特长的体现,不利于其长足的发展。文理不分科,可能学习的深度不如以前,但是从广度上看,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可以了解到各个学科最前沿的动向,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南京市教科所科研员洪劬颉认为,不分文理科有助于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多体现高中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过早分文理科,人为地窄化学生的人生选择面和兴趣,从而使人生过早定型。而不分文理科,原先的理科生人文素养会更高一点,原先的文科生则科学精神会更强一点,有利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突出,高中生正是人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原先很多学生一旦选择了文科或理科,就难以发展个性,而取消文理分科,则可以使学生在人生生涯规划时期,具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培育自己的个性。
[江苏高考历史]
是否分科,一直是个纠结的问题
从江苏近十几年来不断调整的高考方案来看,文理是否分科,一直是个纠结的问题。1999年以前,实行的是3+2,即文科生考政治、历史,理科生考物理、化学,文理明确分科。
2000年开始改革,实行“3+小综合”,文科生考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卷;理科生考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虽然学科内有融合,但仍然文理泾渭分明。
2002年,江苏省高考方案再次变革,变成“3+大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学科一张卷子,学生各门学科都要考,文理不再分科。
2003年开始,“3+大综合”又被“3+1+1”取代,在保留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两门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学科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从理论上说,可以有15种组合,其中包括一些跨文理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体现了“文理不分科”。
2008年,江苏高考再出新方案。这次采取的是“语数外+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模式,其中理科生的数学有40分的附加分,文科生的语文有40分的附加分;在选测科目中,理科生必选物理,文科生必选历史。从这个意义上看,文理又开始分科。但是文理统一划线,部分高校专业招生不限文理,似乎又有点文理不分的意味。
2010年,2008方案中“文理不分”的部分,由于产生了一些问题,又进行了微调,录取时改成文理分设计划、分开划线、分开录取。
真正的“文理不分”只实行了一年
从这十几年的变革来看,江苏高考方案经历了文理分科—不分科—部分分科—分科的变迁,几经周折,摸索过程十分艰难。
南京五中物理高级教师孙松庆认为,从这些方案来看,虽然年之间实行五年的“3+1+1”,有人认为有15种组合可跨文理选科,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文理分开。因为中学开班还是要相对整合,选择诸如“物理+政治”之类的毕竟人数极少,因此最后的组合还是归并到物化、化生、史政、史地等大组合中,说白了,还是文理分开。
南大招办主任赵鸣指出,2008方案最初两年虽然文理一起划线,部分体现了“文理不分”,但因为专业录取方面的问题,南大还是自行划了文理两条线。“我们学校的生源高分要多一些,因此偏理科学生较多,如果一条线划下来,就会有部分理科生进入文科专业,学生会不满意。因此那两年,我们每年都会压缩文科计划,调整80-100个计划到理科。”正因为如此“文理不分”出现的弊端,所以这个方案只走了两年。
“江苏高考史上真正意义的文理不分,恐怕只有‘3+大综合’这一年,可是方案最‘短命’,只实行了一年。”有中学老师指出,大综合旨在打破文理分科,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要求学生同时学习9门高考科目,负担很重,所以无法推行下去。
[专家建议]
要想实行“文理不分科”,就要“上下一条线”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部分省份尝试“文理不分科”。比如山东省规定,从2011年开始,新入学的高中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这届学生明年将参加高考。不过当地媒体报道,尽管山东高考改革提出不分文理科,但高考科目还是有文史方向和理工方向之分,实际上就是过去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
如此看来,“文理不分科”实在是条艰难的路,难点在哪?
孙松庆认为,要想实行真正的文理不分科,并不是容易的事。高校录取本身是文理分科的,假如文理统招,录取时参照各科成绩的权重如何定,就是一件复杂的事。高校的专业本身有文理倾向,高校的录取模式就是一根指挥棒,直接影
响到中学的教学。如果录取模式不变,高中即使不分文理,到了高三这一年,考生还是会自觉分出文理突击的,文理不分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文理统招的话,在高校录取时,高层次学校的文理生源分布相对均衡,但是越到下面的学校,越容易出现一边倒的失衡。”赵鸣说,江苏前几年搞过文理不分,统一划线,结果给不少高校的教学带来混乱:有的理工科专业招进来的大多是文科生,有的文科专业招进来的大多是理科生,理科生进文科专业,容易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文科生进理工科专业,则会出现学不下去的问题。正因为此,江苏很快又调整了录取政策,文理分设计划、分开划线。
“要想实行文理不分科,就要上下一条线,高中教学和大学专业设置接轨。这是个系统工程。”赵鸣说,文理不分科,到底反映在哪个层面、哪个阶段,都需要教育部文件细化,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江苏2008高考方案看上去很美好,真正实行起来就会出现预料不到的问题。这是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有专家指出,如果高考制度不改变就执行文理不分科,学生的负担将不降反增,因此症结还是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而高校专业设置的口径也要更宽一些。
[权威声音]
将调研“文理不分科”,时间表未定
江苏正在酝酿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会不会已经考虑到了文理不分科的方案?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鞠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的调研肯定要涉及文理不分科的内容。
鞠勤说,《决定》中提到的文理不分科、英语社会化考试、高考统考科目减少等,是教育部的总体规划,是教育改革的最终方向,但不代表明年就能实行。一般情况下,先要在部分省市试点,再在全国逐步推开,中间要过渡几年。他坦言,江苏此前的高考方案改革调研中并未涉及文理不分,但是根据三中全会的决定,后面会将文理不分和江苏高考改革结合在一起考虑,但具体实行的时间表未定。
江苏此前也实行过文理不分,但实际上操作起来有不少问题。鞠勤认为,以后的改革,可以不用搞一刀切。有人认为,对于着眼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校,可以文理统招,实行通才教育,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高专和一般本科,可以考虑文理分开,这不失为一种思路。与此相对应的,高校录取可以推行分类考试,有的直接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录取,不一定非要走高考这条路。
据了解,关于“文理不分科”的方案,教育部近期还将出台具体措施,各省市才会有落地政策。业内人士分析,一般涉及高考改革的政策都会提前三年公布,“文理不分科”在未来三年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英语一年多考技术上没问题
鞠勤说,《决定》中提到的英语一年多考,也正是江苏高考改革的思路。单从技术上讲,2016年高考实行没有问题。而招考分离,也会是江苏高考改革的方向。从国外做法来看,教育考试部门只承担组织考试的功能,考生拿到考分可以自主选择学校申请,而学校招生都是自己的事。目前来看,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说到统考科目减少,鞠勤认为,江苏已经简化了高考统考科目,只有语数外三门计分,这比原来的五门计分,已经减轻了不少学生的负担。而选测科目和必测科目的等级,已经成为高考录取的有效补充。
高中文理不分科!高二“学考”分两次!备考只能拼时间?篇三
高中文理不分科!高二“学考”分两次!备考只能拼时间?
——大智学校提供思路: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随着各个学校期中考试以及家长会落下帷幕,学生们开始了下半阶段的学习生活,相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来讲,高二年级的学生除了学习新的课程外,还要面临对高中阶段学习状况的考核——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我们通常称之为的“高二学考”。
根据省教育厅安排,日至27日将进行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本次考试允许2007级至2010级学生报名考试。2010级考生也就是现在高二年级的学生只允许报名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科的考试,余下科目到明年6月份再进行考试。
据省教育厅解答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防止文理提前分科,保证开足开齐课程,而分两次考试,从整体上看应该是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一位家长担心的是:“这一级高二的孩子高考还是文理分科考,到了明年6月再参加学考,那他们就要比前几届的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这部分高考不考的科目。”具体是减轻了还是增加了学生负担暂且不论,单就该政策进行一下解析:
1、制定目的:现阶段高一年级实施文理不分科,而现在的高二年级依然分科,这项政策实际上是针对这个过渡期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高中阶段各科目的全面学习,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目的。
2、带来的变化:以往政策来讲,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两次参加学考的机会,高二考试完全部科目之后在高三就可以全身心的准备高考,而第一次不合格的科目也可以在高三备考时一并复习,这样相当于有两次学考机会。
现行政策来讲,高二时考完语数外三科,剩余科目必须到高三6月份参加,这对于备考的高三学生来讲无疑增加了一些负担,而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意味着学生在高中阶段只有一次取得毕业证的机会,2次学考一次性通过,拿到高中毕业证之后再战高考即可无后顾之忧;一旦没有把握好机会,就意味着高中毕业证需要在离校两年之内再回来考试才能取得,这对于处于高考冲刺期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对于考前的心态调整是尤其不利的。
3、家长和学生何去何从?大智学校提供思路:“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对高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高考作为众高校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不少高二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对这一政策的改变惊慌不已,而现在需要做的是把握准方向,考虑如何适应和应对。对于近期学生和家长来电来访所表达的担忧,大智学校的老师们十分理解也十分重视,通过深入研究以前的类似学员案例和现有政策,提供给家长和学生以下建议:
1)保持对语数外3科的绝对重视度以确保在学考以及高考中3科均取得优秀的成绩;文理全面要求之下难免会占有3门主课的学习时间,需要学生找寻到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
2)其余科目夯实基础,应对学考即可游刃有余。就学考来讲,考的是基础知识,只要从现在开始把各科的基础打好,在明年六月便可轻松过关,
想把九门功课全部学好只靠拼时间、拼精力是效率是行不通的,大智学校真诚提醒:拼方法、拼效率是适应现阶段教育要求的最佳途径。大智学校专注于中小学文化课辅导十余年,多年教育经验累积,在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过程中针对
性的对学员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进行引导,帮助学员逐渐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最终到达自己的理想学府!
文理不分科或将改变整个中国篇四
文理不分科或将改变整个中国
教育生态链
文理不再分家——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呼吁和期盼,终于有了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上海高考目前实行“3+1”方案,而加试科目的存在,本身就是文理分科的产物。考试“指挥棒”之下,很多中学生往往从读高一甚至初中开始就在为选文还是选理而绸缪。考试分科变相导致学生偏科。
不少教育专家分析,“不分文理科”的改革风向标,改变的不仅仅是围绕高考的招生制度,更重要的是,它会对我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生态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不分文理科”在沪上基础教育界引发热议——好理念“落地”,期待时间表和
本报记者 张鹏
文理分科将逐步取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此,沪上基础教育界既兴奋又期待。
有人直言,取消文理分科,教育界盼了多年,也议了多年。这一改革理念能否最终落地,希望“尽快出个时间表,尽快有份路径图”。 文理不分科,肯定是好事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文理不分科肯定是好事。”上海市民立中学校长曹斌坚定地说。
在教育界,支持文理不分科的呈“一边倒”的趋势。
杨浦区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小英说,基础教育本来是打基础的阶段,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都有所了解,任何一个科目都不该偏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并没有过时。
中学阶段设置文理分科,是我国教育在一定阶段的产物,当时主要是为了快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有为学生减轻负担的考虑。但陈小英说,“人才培养自有规律,急不得。18岁之前能全面了解学科知识的人才,在后40年的发展中,成为高端人才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当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交叉、
渗透,基础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多学科的思维方式。
但在中学里,不仅文理长期分科,而且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下,“减负”走向了它的反面——实际负担没减,分科却越来越早。
“原则上要求文理分科在高三完成,但实际上,从初中毕业后,学生就已经开始选高考科目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有明显的倾向性。这造成了文科生缺乏科学素养,理科生缺乏人文情怀的尴尬现实。”陈小英说。
叫停高中过早出现的文理分科现象,2010年,上海市教委曾专门出台规定,要求“高中指导学生文、理分科的时间不得早于第二学年末”,并要求学校尊重、保障学生自主选科的权利。
取消文理分科,改革阻力一直很大
其实,有关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从全国来看,并非第一次。但熟悉中学教育情况的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取消文理分科,推行的阻力一直很大。
早在2002年,江苏省推行“3+大综合”的高考方案,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科出成一张卷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改革1年后,这个方案就宣告失败,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高校也认为选拔人才时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
辽宁省在年也试行过类似的高考改革方案,开始形式与江苏省“3+大综合”基本一致,但仅仅坚持两年后就改旗易帜。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出台文件,率先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极大震动。
“那一年,上海教育界也开展过一次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大讨论”。一位亲历当时大讨论盛况的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分科计划最终“流产”,因为广大学生家长首先投了反对票。这位校长记得,当时,有个中学在校内做调研,结果,超过七成的学生和家长不赞同取消文理分科,担心这种改革不仅不能缓解学生偏科,还会和减负背道而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能否减轻学生负担,关键在于操作
“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并不是文理分科造成的,根本原因是招考方式和评价方式。不管哪种考试制度,高考也好,自主招生也好,仍然是‘万人同过独木桥’,没有从根本上为学生减负。”按照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王玮航的看法,取消文理分科只是第一步,但它并不是学生减负、教育改革的“救命稻草”。
更多高中校长表示,真正在中学教育阶段实现“不分文理科”,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作为保障。
适当降低考试难度和人才选拔标准,被认为是让“文理不分科”得以落地的关键词。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说,要将原来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性标准转化为通过型标准,学生达到基础知识所要求的标准即可。
陈小英则建议,大学的招生制度首先要进行调整,例如,尽快将学业考成绩逐步取代高考成绩,以此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参考;更重要的是,要将每一门学
科放在同等地位看待,降低考试的难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不要给孩子们太重的负担。”
不少一线教师表示,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启动文理分科的变革,要有教材、教学大纲、选拔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配合。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教育界应该对目前教材内容的编排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定。尤其是理科教育。“相比国外,国内理科教学的难度太大。也正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被吓得去学文科。”
聚焦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材需要做出哪些变革、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如何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育界共同反思的大问题。
和文理分科“对抗”,大学屡败屡战
本报记者 樊丽萍
随着文理分科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不仅教育界关于取消文理分科的意见越来越集中,本市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在通过政策“纠偏”。另一方面,不少名校开始动用自主招生权在招生门槛上“设关卡”,企图削弱甚至改变中学文理分科的现状。
上海学业考改革,一大初衷就是抑制文理分科
今年9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将启动新一轮学业考改革。初步设想是,在高中10门科目学业考的基础上,增加加试科目,从语文和数学开始加试。今后大学自主招生时将参考学生的学业考成绩,以学业考为初选依据,然后再由学校组织面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解析学业考改革的背景时说,以学业考成绩作为大学自主招生初选依据,是希望大学在人才选拔时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从而抑制过早地文理分科和学生偏科。比起国内很多兄弟省市,上海1985年获得教育部高考单独命题权后,在分科上分得更“甚”。
“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高考是3+2,上海多年前就是3+1。要知道,这在当时,是上海引以为傲的事情。”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沪上教育工作者回忆称,上海在推出“3+1”高考方案的同时有一个重要的配套,即当时俗称的“9门会考”制度。也就是说,学生从高中的第1到第5学期要学习9门必修课的基础知识,学完一门考一门。而高考则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报考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中,按国家招生计划选拔优秀新生的考试。学生只需在语数外三门外,根据自己的专长选一门加试科目。
这位专家认为,上海高考的“3+1”方案从最初的“成就”变成后来备受诟病的“积弊”,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在进步,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好经被念歪了”。招考压力下,学业竞争激烈,很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把“3+1”方案直接演变成了“除语数外三门外只要重点学一门的应试教育”。
分科过早、过细,削弱上海学生总体竞争力
近年来,沪上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动用手上的自主招生权,试图以“考试指挥棒”施压,倒逼高中改变文理分科过早、过细的现状。
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推行俗称“千分考”的复旦能力水平测试。该校招办负责人多次强调,“千分考”即要求考生有“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能力,复旦希望选拔的是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的学生,以适应学校正在推行的通识教育。
上海交大和同济两校,目前分属“华约”和“卓越联盟”两大自主招生军团。2010年上海交大第一次和清华大学、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组成自主招生“五校联考”后,就在分析考生成绩时发现:上海学生总体情况“不妙”。
时任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的陶正苏后来披露,五校联考设有“人文与社会”(即文科综合)和“自然科学”(即理科综合两个)科目,供文理科生选考。结果,上海学生文科综合得分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理科表现也差不多。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上海学生不适应一道题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风格”。当时上海高考实行“3+1+X”模式,学生高一选择“+1”学科后,从高二开始就不会再碰其他科目。
实施文理兼修 考试“指挥棒”有时也会失效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高校这些年不间断地向中学发信号,希望招收基础知识全面、视野开阔、具备创新潜质的人才。但自主招生考试的“指挥棒”,有时也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今年年初,同济大学公布自主招生方案。由于受教育部“笔试不得超过两门”的规定限制,其所在的“卓越联盟”的笔试,分为“学科特长基础一”(涵盖数学和物理知识)、“学科特长基础二”(涵盖数学和语文知识)两类。与此同时,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华约”军团笔试科目也有所调整,必考科目为《数学与逻辑》,另一门为选考科目,文、理科生可分别选考《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
结果,两校方案一公布,沪上考生家长就激烈抗议,原因是笔试科目对于上海加试化学、生物的考生不公平,其根本还是上海“3+1”的高考格局所致。最后,上海交大和同济单独组织了化学测试,但除了这两校以外,“华约”和“卓越联盟”中的其他高校成员均不接受这部分选考化学的考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正在通过更深入的教改,把“文理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比如,从去年开始,同济在自主招生和高考时,打通了文理科的传统门槛。今年年初的自主招生中,同济将日语、英语、新闻传播等文科专业向理科生开放,且破天荒地把该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以往只招收理科生的专业,向部分文科生开放。
【相关链接】 网友热议:赞成者和反对者势均力敌
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理不分科”的改革方向在网上引发热议。和教育界“一边倒”的赞同不一样,网友们的意见更多元。
新浪微博日前的一次投票中,2000多名投票网友中,约53%的人反对取消文理分科,47%表示赞同。
学生中确实有人在文科或理科方面有天赋,而在文理科方面都擅长的倒不多,甚至有些同学天生地怕理科或文科,可能跟大脑结构有关的吧。所以还是给学生有一个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更好吧。
——网友“0071ABC”
我不知道有多少搞教育的人对文、理科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清晰的?如果连什么是文科、什么是理科都不能精确定义,又如何来谈论文理分不分科呢?我经常遇到把地理归为文科的教育工作者。难道地理学科特性只符合文科特性吗?江苏实行“3+1+x”模式以来,清华、北大的理工科似乎不招考“物理+地理”组合的考生。所以,还是先别心血来潮讲什么文理不分科,把地理这门文理综合的科目和兄弟学科平等起来再说吧。
——网友“张剑平老师”
我家乡有一个普遍的观念就是学理科比学文科有出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去学文科。这种人格分裂的坑爹思想导致了我们当地唯一一所重点高中文科班高考成绩常年惨淡。这种大环境更是使众多本来适合学文的学生被迫选理科。这取消文理分科的决定太英明了。
——网友“李鑫”
总体来说文理不分科是一大进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水平均衡发展,提高知识水平,但是如果应试教育不改变,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下,学生的负担会加大,因此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必须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
——网友“山东财大张弛”
文理分科,为什么是“公害”?
今年上海高考,文理科一本线分差高达43分,二本线分差甚至相差72分!针对“文高理低”的巨大剪刀差,本报记者深入调查,采写了一组系列报道,分析了现行文理分科制度的弊端:
◆《剪刀差扩大传递文科生过剩信号》(详见6月27日《文汇报》) ◆《传统文科专业“示好”理科生》(详见7月10日《文汇报》) ◆《“文科尖子”为何大学失意》(详见7月11日《文汇报》)
◆《文理兼修老师面临一师难求》(详见7月15日《文汇报》)
◆《提前分科,人生少了许多选择》(详见7月16日《文汇报》)
在采写这些报道时,从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到大学招生官、校长,再到知名科学家、院士,大家对于文理分科的意见出奇一致:应该尽快取消。
未来文科发展的趋势是学科国际化,应具有问题导向、可开展实证研究。但这些方面,恰恰是传统文科研究所缺乏的。当然,很多理工科在办学过程中总是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缺少文科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所以,文理科只有协同发展才可能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中学的文理分科非常令人反感,而且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文理分科取消前,中学生们千万别因为高考指挥棒而把自己简单地圈定在文科或者理科中,这会减少你们未来人生的可能性,也会使你们离创新性人才更远。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
文科考生激增是沪上高中实行“文理分科、自然分流”的结果。但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表明,如果大学继续盲目扩招文科,一些考生跨进大学的时候几乎就注定4年后要失业。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
很多大学都在推行通识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文理通融。无论是大学招生制度改革,还是未来的高考改革,重点都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这一点而言,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流,甚至有些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实施文理分班的做法,已经跟不上大学的改革步伐。
文理分科资料篇五
【文理分科渊源】
文理分科在中国始于1977年的恢复高考。但事实上这种制度源于对苏联模式的照搬。二战使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战后重建急需以分科教育来快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中国1949年后,同样急需专业人才,因此开始了文理分化的步伐,首先成立了西安、南京、重庆等最早的8所外语学校,并在50年代开始了对高校的合并。当时实现工业化是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适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1952年起,将同类专业院校合并为专业学院,建起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体制。这样的合并加强了工科院校的专业性,但也造成专业面窄,且理工、文理分家,文法、财经等学科也被削减。
但在文革结束前,中国的高中一般都没有实行文理分科。1977年,恢复高考制后,为分类选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才开始。 分科一般是在高一进入高二阶段进行的。虽然实行文理分科,但是不管文、理都包括所分的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 必修科: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或日语) ? 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 ?
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
但现行的制度要求文、理科仍保留其他科目教学。通常在高二开始的文理分科后,学生会将重点放在文综或理综上,实际的教学上老师也不太重视,而大部分的学生也轻视这些科目,随着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束,高三时学生会全力攻克高考科目。而如果在会考或其它的检查之后学校就直接将这些科目从课程表上删除。 文科、理科的数学和文理综教材上也有所区别。数学文科一般比理科要简单,在教学和考试都有很大差异。
现前各省的高考制度略有不同,某些地区增加学业水平测试作为参加考试的判定,或有综合能力测试。目前江苏省考生可在文理综中选考2门课,上海市可选考1门课,单科考试的难度会比文理综考试高。
对于学生选文还是选理,学生乃至家长、老师都有一番艰难的抉择。当然有人对分科持反对态度,但面对高考的指挥仍须作出决定,不是选文就是选理。总体而言选理的人数要多于选文,在一般的学校这个比例是3:1。影响学生作出选择的因素有和很多,主要包括:某个学生是擅长文还是理、未来就业形势(这主要是受家长及老师的影响)、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理想。但有时候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选择,如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多会被建议选文;老师的实力对比,如果某科教师的实力强劲,则易吸引学生选择此科。 【其他分科地区】
香港大部份中学于中四开始分科,文法中学主要分为文(文商)、理两科,部份学校则分为文、理、商三组而各组的科目。工业学校另以工科代替部份理科。
各校文、理、商修读的科目会略有差异,并非所有学校都有开办某一组别的全部科目,部份学校亦容许学生选修不同组别的科目。 台湾地区 从高级中学二年级开始分组。文、理都包括国文、英文、数学(文组理组依难易不同在三年级时分为较困难的甲和较容易的乙。“数学甲”是“自然组数学”。“数学乙”是“社会组数学”),部份学校会把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也列为必修。 过去文、理分为甲组(理工)、乙组(文哲)、丙组(农医)、丁组(法商)共四组,其中甲组、丙组为自然组;乙组、丁组为社会组。
【不分科的教育体制(以美国为例)】
第一步,准备证明学术能力的材料。
一,高中成绩单(high school transcripts)。
二,SAT的成绩。SAT是标准化的学术水平测试。考三大部分:数学、批评性阅读和写作(math,critical reading,and writing),主要是测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SAT一年有7次考试时间,高中生可以任意参加其中的一次考试;也可以参加几次考试,挑最好的一次成绩。不过,根据统计,水平没有提高的话,考几次,成绩都是一样的。SAT用以辅助了解学生的未来大学学习的能力,并非“一分定终身”,所以跟中国的高考性质是很不一样的。
第二步,查找录取标准跟自己学术水平相当、而且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列出一个名单。再综合考虑各大学的所在地、学校特色、资助情况等因素,确定几所大学,分别提出申请。
通常都是在网上申请,填写有关资料。交申请费,大多为50美元。再请自己高中的老师写推荐信。通常要求1到3封推荐信。自己则写一篇申请录取文章(admissions essay)。通常写自己的经历、为什么要申请该所大学等。
大学在收到高中成绩、SAT成绩、老师推荐信和申请录取文章后,便开始审读这些材料,有的学校还要面试,而后作出决定。决定分三种,一是录取(acceptance),二是放入等待名单(wait list),三是拒绝(rejection)。随后学校就会发出信件,通知申请的学生。
被录取的学生收到的是录取通知书(acceptance letter)。如果申请了十所大学,有可能收到十份录取通知书。国内常有这样的报道,某某被美国多所名校录取。这是很正常。大学按标准录取,但学生只可能去其中的一所学校,所以,发出录取通知书的学校是作好被拒绝的准备的。当然,学生决定最终是否去所申请的大学,最晚必须在5月1日前告知学校。
因为被录取的学生不可能都去所录取的学校,所以,进入等待名单的学生,通常很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拿到录取通知书。
美国高中生在最后一年,即12年级时,申请大学。常规的申请录取(regular admissions)的时间,通常是11月底到第二年的3月15日。大学在4月份陆续发出通知决定。各大学还鼓励高中生利用提早申请录取(early admissions)政策。提早申请的截止时间大多数是10月15日或11月1日。大学的决定在12月中旬发出。
总体来说,美国高中生在10年级左右,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对自己会被哪一些大学录取,大体都心中有数。除非自己想“更上一层楼”,否则父母和自己都没有必要拼死累活。
【文礼百年分合】
高中是否实行文理分科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历史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田慧生:的确,高中(中学)是否实行文理分科应该说是一个很老的问题,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即反复出现。上世纪初,在改良派的推动下,作为西方三段制学校制度中的“中学”被引入中国,正式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于1902年、1904年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其中,“癸卯学制”在全国正式施行,中学堂学制五年。
仅仅过了5年,即1909年,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这可以说是开近代以来中学文理分科改革和争议之端。学部在奏请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的奏折中,提议将中学堂分为文科、实科两类,主要在课程设置即主课、通习课上加以区分。
记者:如果从1909年清政府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算起,中学(高中)文理分科的提出距今整整100年了。也可以说,中学(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是伴随着清末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和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就出现的。那么,学部中学“文实分科”的提议在当时是否得到真正实施?在接下来的民国时期中学“文实分科”问题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田慧生:实际上,清末中学“文实分科”并未得到真正实施,而关于分科的实践和争议到了民国时期却仍然在继续。
民国成立以后,教育部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大的革新。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在课程的设置上取消了文实分科。然而,仅仅过了3年,中学文实分科就再度实行。1915年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要求“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以期专精深造 ”。
1922年出台的“新学制”(史称“壬戌学制”),改革的核心是中等教育。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分初、高中两级,各三年,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根据次年颁布的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相当于以前的文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当于以前的实科。
1933年12月,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确立教育目标改革制度案”中,明确规定“高中不分文
理科,现有之工农商等高中,均应改为职业学校”。此后,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课程规定,高中自第二学年分甲、乙两组,分别侧重理、文教育;1948年又规定取消分科。
记者: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清楚地看出,在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学(高中)是否实行“文实分科”(文理分科)的问题就
曾出现了多次反复,并且均以“学制”等国家法令的形式作出统一规定。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在实践中又呈现出怎样的情形?
田慧生: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确与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指在新的学校制度当中,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中学(高中)区分文理科,然而在实践当中却长期存在文理分科现象。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中阶段实行
文理分科的做法已经比较普遍。同时在理工科高校大发展的背景下,重理轻文的偏科现象也很严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在当时即已流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象愈演愈烈,形成了大家都看得见的事实。 尽管1983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中特别提出“要注意克服轻视文科的倾向。重视和加强语文、历史、地理、音乐和美术等科教学,课时必须保证。不要搞高考考什么就只开设什么课程的所谓‘文理分科’”。然而,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和社会各界多方呼吁,高中文理分科在实践中依然故我。
记者:通过前面对我国中学(高中)文理分科百年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时间维度而言是分多合少、以分为主。在前一段时间的讨论中,也有学者提出高中文理分科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问题。那么,您认为现行高中文理分科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田慧生:简言之,是高考,亦即我们实行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采用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从1954年开始,高考分文、理两大类设置考试科目;1956年又分为三大类:理工类,农、林、医科和体育类,文、史、政治和财经类;1964年又分为文科、理工农医两大类。由于这一时期高考基本上采取文、理分途的设置,为应对考试,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的做法已经比较普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考试科目仍采取文、理分设科目,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象也就延续下来并且愈演愈烈。
记者:虽然说高中文理科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是分多合少、以分为主,但毕竟还有过合的时候。其间,是否有过关于是分还是合的争论?各自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田慧生:当然有,而且可以说关于高中文理是否分科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比如说,1909年学部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奏折中陈述的理由为:1.就学生毕业所升入的高一级学堂而言,本有文实之别;2.就学生本身而言,有志趣、个性的差异;3.就制度来源而言,文实分科有本国传统和他国制度为依据,即“远稽湖学良规,近采德国成法”。
再比如,1915年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中称:“现行中学校制,各科并重,,,,而于造就社会中坚之人物与高等教育之预备,均有不能独到之处”,因而要求“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这在当时就引起了相当激烈的批评。1916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二届年会通过《中学教育改良办法》案称“创文实分科者,是更甚其预备教育之意,与中等社会普通应用相去甚远,毕业生之位置,除升学外将一无所有矣”。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学教育界对文实分科则多持赞同意见。
1922年出台的“壬戌学制”明显仿效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制度。分科即区分主攻方向,选科即选修课程,兼备升学预备和职业训练,可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方向和课程,自由发展个性和能力,探索各种可能。
记者:对于中学(高中)文理是否分科,从历史上看也是意见不一,且各有理由。同时,人们可以从中很明显地看到外国学制的影子。如果我们把目光停留于此,则肯定是不够的。那么,您认为高中文理科分与合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田慧生:高中文理科分与合的背后是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国民教育(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还是升学预备之争。比如,民国初年公布的《中学校令》明确规定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国民教育面向的是大众,着重普通知识的教育和国民道德的养成,中学的目的主要就不是为造就专门人
才而作预备。既然要扭转以往中学以升学为归依的倾向,而取消基于应对升学而采取的文实分科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再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和生产建设输送人才。实际上,为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要求,高等教育成为重点发展的对象,而中学则主要承担了为高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尽管上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强调指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当前还要着重注意为四化建设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但是,在实践当中,为高校输送人才作为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出,上普高、考大学更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的首选,高中文理分科自然成为满足这一需要的现实选择。
关键是高中定位问题
记者:在前一段时间的讨论当中,有学者作了一下初步分析,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赞成维持现状的多,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所谓“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主张取消分科的情况。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田慧生:这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就自然不同。作为“当事者”,即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升学、升学率和课业负担问题。对升学、升学率的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已成为普遍存在于我国普通高中的不争的事实。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可能会使本已过重的课业负担变得更重。作为“旁观者”,即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等则更多地从人才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出发,故而认为高中不分文理科更加有利于为学生
打下比较宽厚的学业基础。
记者:当然,在高中文理分科问题讨论中也不乏跳出以上思维“框框”,从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树立基础教育新的质量观以及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知识基础等方面,对此进
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真知灼见,能够带给人们诸多启发。其中,高中文理分科与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关系问题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于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田慧生:通过回顾历史,我们看到,自清末引入中学制度以来,高中即作为高等学校之预备而存在,主要目的是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文理分科作为应对高考的方便法门,其实无力承载过多的毁誉。分科抑或不分,非此即彼,恐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对普通高中重新进行定位,同时要对高考制度和课程设置作相应调整。如果仍把高中作为大学的储才之所,高中将不得不继续追随大学,采取一切手段和可能迎合大学的选拔。而如果能将高中真正确立为普通国民教育性质,真正视高中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淡化高中升学预备教育的色彩,大学以高中毕业生的通识教育程度作为自身专业教育的始基,同时政府和社会不再以升学率作为考量高中教育的最重要的标准,围绕高中文理分科问题进行相应的、根本性的、能够切实承担起素质教育重任的改革才有了必备的前提条件。
此外,从历史上看,任何改革包括围绕高中文理分科而进行的改革,都是需要具备一定客观条件的;任何不顾客观条件的改革,也是难以取得满意成效的。比如说,1922年出台的“壬戌学制”,应当说是一种基于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考虑的较为理想的制度设计。然而,这一设计一方面对高中在师资、设备、教材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未充分注意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传统惯性下学生对升学的渴求,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如人意。
在目前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逐渐进入普及阶段、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情况下,我们期望在不远的将来高中教育能有一番大的变革出现。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明显的国家里,我们所期望的不是又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整齐划一的剧烈变动,而是允许存在不同形式、经过充分博弈、可能缓慢但却坚实的进步。这种变革和进步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教育权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的,同时是渐进式的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的。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
二,中高等教育
当然,乡村地区是不太适宜发展中高等教育机构的,就算是职业性的技术院校也不会在这种穷乡僻壤发展起步,在这里我要关注的是中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和接受情况。
在大茂山这样的贫困山区,如上文所述,由于教育质量低以及初中教育负担过重能上高中(包括职业高中)的也就在15%左右,以后能上大学的就更少了。至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当地未来的人口受教育情况了:50%左右文盲、半文盲以及初中未毕业人口,35%左右的初中文化程度人口,15%左右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可预见的10—20年里,如果当地要继续开发扶贫,人力资源的开发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中国的高等教育费用真的高的有点离谱,对于一个小康家庭还勉力承担,但对于贫困家庭简直是天文数字了。我知道国家对大学生有许多的资助政策,但是我认为对于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国家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应该承担起更多(当然勤工俭学也可算作资助方式),毕竟就算完全供养,他们的家庭依然贫困。而且我真实的知道,并从许多学校了解到,为数不少的助学金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有些搞平均分,有些班级搞部分截流,充作班费供班级挥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公共财政不应受到公共的践踏,公共“搭便车”行为不是大学生应行的。但是在助学金上我们看到大学生完全没有避开人性的丑陋。助学金制度在管理和发放上的问题我想另行讨论,在此不提。
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 2012年达到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是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
2002中国10.3万亿人民币(合1.24万亿美元)美国10.38万亿美元
2003中国11.6万亿人民币(合1.40万亿美元)美国10.86万亿美元
2004中国13.6万亿人民币(合1.64万亿美元)美国11.67万亿美元
2005中国18.3万亿人民币(合2.28万亿美元)美国12.5万亿美元
2006中国21.3万亿人民币(合2.73万亿美13.1万亿 万亿3.36万亿13.7万亿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2014文理分科选科指导篇六
2014文理分科选科指导
高二进行理科及文科方向选科,这将直接决定2014年高考的方向,在此搜集整理了相关材料,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文理科选择的五个误区。
误区1: 学习好的报理科,笨的人才学文科。这是带有倾向性的社会偏见。 误区2: 仅凭成绩确定。 一门课程成绩的高低有多种因素。不能单单凭某一门成绩的好坏就做出断然选择。
误区3:仅凭兴趣。兴趣是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学生经历所限,兴趣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现在的兴趣可能是表层的。
误区4:理工类学生就业前景一定好。未来的就业趋势很难预测,读文科和读理科都存在就业上的风险。文科和理科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的东西只是提高你的综合素质,让你的接受能力更强,以后的前途是靠你自己的。
误区5:理科不需要背书。化学生物上面的知识点非常多,物理到了电磁学的时候,光是受力分析都需要很长时间。而相对于文科,也不仅仅是背书那么简单。文科要求的综合能力比较高,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横跨几千年,并且牵扯到世界各国的地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这就需要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二、文理科选择应当注意的七个因素。
因素1:实力。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目。如果你的政治、历史比较不错,而物理、化学比较差,应考虑读文科。读文科的学生,如果数学和英语很好,那是很占便宜的。在文科高考中,最拉分的就是数学和英语。特别是数学,大多文科生数学都不是很好。
因素2:特长。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你在竞争上胜人一筹,它也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依据。
因素3:潜力。了解自己各科成绩后在作有针对性的选择非常重要。学生有必要调阅一下高一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再作具体分析比较,看哪科更有潜力,将来更具竞争力。而且还要特别关注“拉分学科”,这在文理科选择中非常重要。 因素4:兴趣。无论选文、选理,兴趣都应关注。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因素。有了兴趣,可以使枯燥的高三学习变的多姿多彩。有了兴趣,才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而不会抱怨声不断。因为兴趣所在,所以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会显得压力重重。
因素5:升学。从目前的大学录取现状来看,文科的高考录取率的确不如理科;同校来看,现在理科生的高考录取分比文科生的录取分要低;而且,适合理科生的大学比较多,系也比较多。但如果你文科很有天分的话,还是选文科去考,因为
面对整天讨厌的东西也难有发展。这里还要参考高考文理科录取比例,理科占65%左右,文科占35%左右。
因素6:就业。读文,读理,对于大家今后的志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现在尽管有的专业是文理兼收,但是很多还是分开招生的。想象一下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比如喜欢文学,将来想做记者,编辑,或者对政治经济感兴趣,将来想从政或研究经济等等,这样的一般选择文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或者对科技感兴趣的,将来想当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等等,一般选择理科。
因素7:态度。既然选择了到底读什么,就要一门心思的去读好。不管怎么样,选择好了,就应该去做好,不要再心猿意马。同学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的问题,要有勇气正视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在择文择理时,有的同学会被另外一些原因所困扰。比方说,舍不得自己的班主任,舍不得自己的同学。这些问题要正确对待,它们不应是择文择理的原因,生活中有很多方式去延续师恩与友情,不一定非要学习生活在一起。
三、我的建议
大家要结合目前的学习状况、兴趣以及志向,以务实的态度选择。通过高中第一学年的学习,各科孰强孰弱,有无偏科现象,大家心中已经有数了,因此可以区别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具体建议如下:
1、科目优势比较明显的应该扬长,即理科强的选理、文科强的选文。
2、凡总体成绩一般,科目弱势比较明显的应该避短,即理科弱的选文,文科弱的选理。
3、凡各科成绩比较均衡,并对文史类没有特别兴趣的一般应该选理。因为学理不仅报考时选择院校及专业的余地更大,而且以后考研、就业的范围更广,就业机会更多,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更强。须知学理的今后若从事文史类专业的工作大多能够胜任,反之则不一定。
4、对于数学成绩特别好、文科各科也不错的孩子,如果对理工类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选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文科尖子生。理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文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理科成绩(包括数学)不太好的学生。如果文史类科目不比他们差,而数学却比他们好,自然就成尖子生了。
5、同理,对于语文、外语成绩特别好,理科各科也不错的孩子,如果对文史类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选理。
四、近三年 湖南普通高考分数线
河南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201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文化分数线(分)
200 519 519 465 408 200
六、几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1、女生读文科更合适吗?
目前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高中文理分科时,男生偏理,女生偏文。一个文科班,五十几个学生,男生只有十来名,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如何看待文科班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是因为女生更适合读文科吗?女生认识上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她们感受力、洞察力比较强,有表达上的优势,选择文科是正常的;而男生倾向于关注自然科学,喜欢技术研究、开发创新,分析力、判断力强,逻辑思维发达,选择理科也在常理之中。不过,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关键还是前面提到的要看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个性能力的倾向。如何找到和发现
自己的特长、天赋、能力?这要看学生自己对学科的感觉。可能这个学生会对某个学科感觉特别好,或用相同的时间或少量的时间获得的效果与其它学科花学费多时间获得的效果相当或更好,那说明这个学生有学习这一科的特长和能力,与此同时就应该考虑,哪一科能更好地发挥和促进自己的特长发展。一些选择理科的男生如果在女生成堆的文科班里,可能会更加出类拔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女生心智成熟较早,女生学习更加勤奋、更加细心,有些男生对于文科方面,尤其是背、读、记等觉得很枯燥,这种情况会使女生在文科学习中比男生更有一些优势。从目前看,女生偏爱语言、文学等文科类专业,这并不是因为女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科学能力,而是女生教育中缺失了这部分内容,有不少人都认为这些应该让男生去做。
2、基础差的最好读文科吗?
有不少学生认为,文科比较好读,除了数学,大多学科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多花一些时间就容易拿到分数,这其实是一种对文科的偏见。比如,一个学生文综考了200分,理综成绩只有180分,从表面上看文综成绩优于理综成绩,但从名次上来看,文综的成绩排名还可能远在理综之后,因为分数是在两类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去排名的,二者的绝对分数不具可比性。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实力在年级、全市、全省的排名情况都要了解清楚。一如你觉得自己历史学得不错,能考80分,而别人还可能考90分,你根本就没有优势。一些学生考虑的只是某些学科更容易学习,而非真正感兴趣某些学科,更没有考虑到自己将来的就业与发展。 成绩是学生选择文理科最实际的依据。学生要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看看自己高一以来最重要的几次考试情况,是文科强还是理科强,包括语数英+理化生的分数或是语数英+史地政的分数,历次加起来平均分的名次,是哪一类有优势。对自己作一番认真客观的剖析,弄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科优势后,会使选择更科学,学习更有针对性。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要把读文科当作投机的机会。高考是公平的,它提供给考生相同的机会,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只要付出努力就完全可以取得好成绩。
3、理科生就业面更广泛?
文理分科,学生和家长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针对大学毕业之后的就业,文科与理科之间到底哪一个优势更大?目前就业的情况对理科生是比较有利,企业需要的理科生比较多,但是,并不是学文科的都无法分配工作,毕业就是失业。选择了理科,并不意味着已经捧上了金饭碗;选择了文科,也同样不会注定这个人就默默无闻。重理轻文现象历来存在,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只要有实力,不论是学文还是学理,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现在看,尽管文理科录取比例有区别,但总量还是相当庞大的。不论选文还是选理,孩子都有较大的升学机会。现在的关键是,学生在选择之后如何适应文理科的学习要求。
4、家长要注意哪些问题?
不言而喻,分科制度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以后择业的方向。因此,在孩子选择分科学习时,家长要做好引导,问一问孩子,将来到底想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让孩子自己进行一次深入、独立的思考。从现在看,尽管文理科录取比例有区别,但是文理科升学率还是比较高的。不论选文还是选理,孩子都有较大的升学机会。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在选择之后如何适应文理科的学习要求。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文理科时,只应起一个参谋的作用,可以帮助孩子对各种情况的利弊得失进行客观的分析。但是,不要勉强孩子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志愿,更不应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当孩子的选择与家长不一致时,家长要改变观念,全力支持孩子的选择。在选择文理科时不要过于功利,家长不要以牺牲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前途为代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都有长处短处,只有将兴趣爱好和学科优势结合在一起时,孩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也只有把孩子的选择和孩子未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时,这样的选择才是明智的
文理不分科篇七
关于高中文理不分科的论证
金堂县福兴镇初级中学
我国为了分类选拔人才,定向培养文理科人才,自1977年恢复高考体质后,高中便开始实行文理分科。可以肯定的是,自文理分科以来,学生学习负担减轻不少。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择向选择文科或者理科,在这种体质下的确圆了不少人的大学梦。
但是,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自从高中文理分科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也在这种体质下相应变得相对狭窄。有些学生为了逃避政史地或者理化生而选择理科或者文科。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使得大家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遇到困难选择逃避,为什么?因为在这条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
纵观如今的大学校园,只有专业知识、没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从高中开始就被限制了所接受的知识面,不仅局限了专业选择,更约束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社会人具有创造性思维,一味的按照前人的道路前行,社会、国家是得不到任何发展的。高中过早进行文理分科,让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弱,大学是为了让莘莘学子巩固知识,接收新的专业知识,但是呢,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教育要为高中时候的基础教育进行补课,这是资源的浪费。 高中的教育主要是知识的常识教育,并非大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人具有比较全面的基本常识,文理分科过早使正处于求知最佳阶段的青少年知识短缺,不利于国家的长远人口综合素质
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过早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展。不能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比如喜欢历史,讨厌政治,为了高考,可能就选理科了。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我国一直在喊着一句口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何为全面发展,绑着学生的手脚,逼其在文科、理科中选择一项这就是全面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把学生局限在文科或者理科之中,何来的全面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对知识的全面了解才是真正的教育,局限中学生了解知识的范围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为了学生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我建议:高中文理不分科。
文理分科选择依据篇八
文理分科选择依据:想学好---能学好
1、兴趣。从内心出发,喜欢就是喜欢
有一个方法,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自己将来最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医生,一个经济学家,一个政治家,一个建筑设计师或者别的什么职业。 首先是喜欢学习的科目: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选文、选理,兴趣是第一前提。你更喜欢学习物理、化学、生物还是政治、历史、地理?
其次要考虑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文科职业还是理科职业,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就是最大的职业幸福。
物理较好的,可以考虑以下专业:计算机、电子、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管理信息;
化学、生物较好的:生物工程、医学、制药、应用化学、农业等;
政治历史较好的:法律、审计、新闻、中文、哲学、国际金融等
地理较好的:地质、地球物理、考古等
不能光有喜欢,还要看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有潜力学好该科。
擅长:如果你对某科感觉特别好,总是能做到事半功倍,没用多大力气,学习成绩尚可或者很好,相同的时间得到的效果比起其它科更好
潜力:确信自己能学好,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觉得自己的实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特长:比如自己喜欢交流、能说会道,文笔流畅-----文科更好
自己沉默寡言,不擅交流、但是思维清晰、逻辑性强-----理科更好
3、成绩:后天的、可训练、可提升
成绩是选择的最真实的依据。(当然应该是真实成绩)
通过四次考试,分析自己文综理综的成绩、优势、名次等
4.将来就业
子承父业、有门路或关系
1.一般情况是:成绩差和成绩非常好尽可能读理科,因为理科容易考大学,理科顶尖的成绩的专业选择面广,读文科可惜了!而成绩中等偏上适合读文科,因为好成绩全部读理科去了,读文科容易上档次较高的大学。
2.文科数学比理科数学要简单一些。
3.文综需要背诵,但并不是说背诵了就会得分,从十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把书本知识都背下来,做高考题也不能及格。一些顶尖级的学生文综也不到200分。
4.现在之所以理科招生多,又还好找工作些,是因为中国还处于“工业时代”,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进入了“商业时代”之后,则将更需要文科生了。
5.从找工作的角度来说,重点大学(一类)的毕业生,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很好就业。文科有些专业甚至更有“钱途”。
但普通大学里,理科比文科好就业,是很明显的。但如果你读文科只能考二类以下的学校,那就宁愿选择理科了,学好一门技术性强的,以后更好找工作。
6.理科就业率低于文科 ;现在了解的最热门的专业,有70%是文科,而新兴学科中多数是理科的。
7. 文科招生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27%左右。录取率在1:2.5左右 理科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的73%左右。录取率在1:2.5左右。对应的高等院校相对较多。从录取率来看,理科比文科要高(大约8%)。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何时文理不分科”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何时文理不分科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高考文理不分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