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切莫自绥绥靖的意思思,能告诉我切莫自绥绥靖的意思思吗?

凯绥·珂勒惠支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凯绥·珂勒惠支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德国版画家、。14岁时即开始学习。1889年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女子艺术学院任教,并且已经成为一个者。外文名Kaethe Kollwitz别&&&&名凯绥·勖密特国&&&&籍德国出生地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出生日期日职&&&&业版画家、雕刻家毕业院校慕尼黑女子艺术学院主要成就影响较大的女画家代表作品《自画像》等性&&&&别女
凯绥·珂勒惠支,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1945 年4月22日卒于。早期作品《织工反抗》《》和《死神与妇女》《》《》(组画)等,以尖锐的形式把在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凯绥·勖密特(Kaeth凯绥·珂勒惠支e Schmidt)以日生于东地区匿培克(Koenigsberg)。她的外祖父是卢柏(Julius Rupp),即那地方的自由宗教协会的创立者。父亲原是候补的法官,但因为宗教上和政治上的意见,没有补缺的希望了,这穷困的法学家便如之所说:“到民间去”,做了木匠,一直到卢柏死后,才来当这教区的首领和教师。他有四个孩子,都很用心的加以教育,然而先不知道凯绥的艺术的才能。凯绥先学的是刻铜的手艺,到1885年冬,这才赴她的兄弟在研究文学的,向斯滔发·培伦(Stauffer Bern)去学。后回故乡,学于奈台(Neide),为了“厌倦”,终于向闵兴的哈台列克(Herterich)那里去学习了。
1891年,和她兄弟的幼年之友卡尔·珂勒惠支结 婚,他是一个开业的医生,于是凯绥也就在的“小百姓”之间住下,这 才放下,刻起来。待到孩子们长大了,又用力于。1898年, 制成有名的《织工一揆》计六幅,取材于1844年的史实,是与先出的霍普德曼(Gerhart Hauptmann)的剧本同名的;一八九九年刻《格莱亲》,1901年刻《断头台边的舞蹈》;1904年旅行巴黎;04至08年完成连续《农民战争》七磨镰刀(1905年)幅,获盛名,受 VillaRomana 奖金,得游学于意大利。这时她和 一个女友由步行而入,然而这旅行,据她自己说,对于她的艺 术似乎并无大影响。1909年作《失业》,一零年作《妇人被死亡所捕》 和以“死”为题材的小图。
世界大战起,她几乎并无制作。1914年10月末,她年轻的大儿子彼得作为义勇兵死佛兰德(Flandern)战线上。1918年11月,被选为艺术学院会员,这是以妇女而入选的第一个。从1919年以来,她才如梦初醒,又从事于了,有名的是这一年的纪念里勃克内希(Liebknecht)的和石刻,零二至零三年的木刻连续画《战争》,后来又有三幅《无产者》,也是木刻连续画。1927年为她的六十岁纪念,霍 普德曼那时还是一个战斗的作家,给她书简道:“你的无声的描线,侵人心髓,如一种惨苦的呼声;希腊和时候都没有听到过的呼声。”法国(Romain Rolland)则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怀着阴郁和纤秾的同情,将这些尽收眼底,表现在她慈母般的手腕之下。这是作出巨大牺牲的人民的沉默之音。”然而她在现在,却不《战争》系列木刻版画 《牺牲》能教授,不能作画,只能真的沉默地和她的儿子住在了;她的儿子像那父亲一样,也是一个医生。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艺术界,现代几乎无出凯绥·珂勒惠支之右者——或者赞美,或者攻击,或者针对攻击为其辩护。诚如亚斐那留斯(Ferdinand Avenarius)所说:“新世纪的前几年,她第一次展览作品的 时候,就为报章所喧传的了。从此以来,一个说,‘她是伟大的版’;人就过作无聊的不成话道:‘凯绥·珂勒惠支是属于只有一个男子的新派家里的’。别一个说:‘她是社会的宣传家’。第三个却道:‘她是悲观的困苦的画手’。而第四个又以为‘是一个宗教的艺术家’。要知道, 无论人们怎样地各以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来解释这艺术,怎样地从中只看见一种的意义——然而有一件事情是普遍的:人没有忘记她。谁一听到凯绥·珂勒惠支的名姓,就仿佛看见这艺术。这艺术是阴郁的,虽然都在坚决的动弹,集中于强韧的力量,这艺术是统一而单纯的——非常之逼人。”德国女凯绥·珂勒惠支是本世纪很有影响的。中国曾出版过她的集、开过她的画展,可以那么说,我国老一辈的版都间接地成了她的学生。直到今天,在他们的每一幅作品中,都能明白无误地辨认出珂勒惠支鲜明风格的刀法和造型等。本姓施密特(Schmidt),日出生于德国。父亲是一位建筑师,也是社会民主党的党员;外祖父是一位激进的牧师,曾被普鲁士官方教会驱逐。[1]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以自己的艺术投身于工人运动。
1889年,珂勒惠支到慕尼黑深造艺术,受德国著名的版麦克思·技法的影响很深。后来,当珂勒惠支的组画《农民战争》《战争》系列木刻版画 《寡妇》称誉德国艺坛时,还代表艺术学院授予她维拉·奖金。珂勒惠支在去慕尼黑之前,1885年已经在学过,但慕尼黑之行,却奠定了她成为家的基础。
1891年,她与卡尔·珂勒惠支结婚。卡尔是个医生,婚后,他们一个为工人、贫民治病,一个作画。我们在珂勒惠支的中,发现大量表现贫病交迫的工人生活版画和赈济病人、扶救妇孺的宣传画,就是生活的写照和感受。她有两个儿子,分别生于1892年和1896年。[1]
1894年至1898年间,珂勒惠支完成了第一套由6幅和石版画组成的组画《织工的反抗》。在《珂勒惠支集·序言》中说:这套组画&第一次描写了在发展中的下的德国劳动阶级的痛苦生活,——跟今日中国的工人同样的痛苦生活。&这套组画取材自1844年纺织工人暴动史实。
1904年至1908年,珂勒惠支又完成了7幅铜版组画《农民战争》,这套组画以其深刻的内容和无与伦比的《母与子》精湛的艺术技法,轰动德国界。著名、利勃尔曼等,都给以很高的评价。国家艺术馆收藏了她的。
1928年,珂勒惠支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部主任,同时被授予教授的学衔,这是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个女教授。
1933年,对进步文化界实行镇压。在首批受迫害的人中,就有珂勒惠支。她被解除一切职务,作品禁止展览和出版。但是全世界的进步人士都尊敬这位杰出的版。称颂道:&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日,珂勒惠支逝世于附近的摩里茨堡。把珂勒惠支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是。
日出版的《》创刊号上,有一幅珂勒惠支组画《战争》中的第一幅《牺牲》。作为珂勒惠支第一幅介绍到中国来的,有着深刻的含义。这是鲁迅为纪念&&五烈士等特意选刊的。
这幅画的是一个母亲悲哀地闭上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后来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说:被害时,报章上毫无记载,“许多人都明白他不在人间里,……只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上海翻译和校对。偶然看到德国书店的目录上有这幅《牺牲》,便将它投《死亡的召唤》寄《》了,算是我的无言的纪念。&柔石等牺牲后,还曾写信给珂勒惠支,请她画一幅烈士被害情形的图画作为纪念。但她来信说不能,因为她没有看到过真实的情形,而且对中国的事物又很生疏。
日收到诗荃寄来的5种珂勒惠支的画集,高度的思想力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引起的重视,遂产生了搜集珂勒惠支原拓的念头。后来,就托写信去求购,先后购得组画《织工的反抗》、《农民战争》及别的,都是署有珂勒惠支亲笔签名的精拓品。此后,将这些画陆续发表在刊物上。
1932年11月,在《文学月报》第1卷第4期上,发表《&连环图画&辩护》,同时选发珂勒惠支黑白组画《》中的两幅。、8日,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在同年4月1日《现代》第2卷第6期上发表的同时,选登了烈士的照片和手迹,并再次刊出《牺牲》。1935年10月,还在《译文》上,介绍过黑白《纪念李卜克内西》。这是珂勒惠支所作的第一幅黑白,也是她唯一的一幅表现工人运动领袖人物的作品。写于日的《写于深夜里》的文章,在英文刊物《Thevoiceof China》(《中国的呼声》)上发表时,他又选发了《农民战争》组画之五《反抗》,这是被评自画像[1]论家称为珂勒惠支把自己画进反抗行列的著名的一幅。
日在上海举办讲习会,请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来讲解创作技法,自己当翻译。这是我国第一个创作技法讲习会。20日,将珂勒惠支亲笔签名的一套组画《织工的反抗》送给内山嘉吉。
当时参加讲习会的回忆道,先生曾对学员们说,由于《农民战争》这套组画特别感动他,因此写信请珂勒惠支创作表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但未成。1932年,被捕入狱,通过关系送给江丰国外版的珂勒惠支集一册,鼓励他继续从事。
自1931年收到珂勒惠支的后,在与青年会晤或通信时,经常谈起珂勒惠支先进的艺术思想、严格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版画技法,一再要求木刻青年学习珂勒惠支。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凯绥·珂勒惠支选集》,是1936年5月由自费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的。这是中德人民文化交流的一件纪念品。
这本书不但内容精彩,就是装帧也早为出版界盛称。它由编印并自《饥童》行设计封面,为4开本,前有茅盾译亚格纳斯·史沫德黎序文,内收21幅,其中石版画7幅、14幅。此外,在《序》中还附有3幅黑白。这些一部分采自原拓本,一部分从德国艺术护卫社画帖中选取。21幅画系在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印刷厂,用珂罗版、宣纸精印,线装包角、磁青纸封面上粘有手书的题签,显得质朴大方,清新悦目。
《凯绥·珂勒惠支选集》是生前亲自编选的最后一本版画集,自病前病后,前后经年。原定1936年5月出版,中途因病势转剧,一度工作停顿。至7月间,健康转佳,在酷暑中,和许广平一起在地席上,一页页地将印刷好的宣纸,排正次序,衬添夹层,然后送到印刷所,以中国民族传统的线装装订成册。
这本选集限于财力,又要求印得精美,可以作为艺术学徒的范本,所以只印了103部,其中40部为赠送本,30部在国外发售,在国内仅售了33部。已很难觅到这个珍贵的版本。希望能够翻印此书,在画册扉页上印着:&有人翻印,功德无量&。1936年10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根据初版本,用铜版纸缩小重印了该书。分精装、平装两种版本,都为16开本,其中精装印了500本、平装印了1000本。至此该书便广为流传,为艺林所推崇。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展出,是在日开幕的德国展览会。
这个展览会由德侨汉堡嘉夫人出面主持的,展出的作品由提供。凯绥·珂勒惠支(铜版画)
日第二次外国展览时,又展出了珂勒惠支版画。这一次展览很成功,在展览会场上,与青年们谈起收集珂勒惠支原拓的情况,还提到他曾经和珂勒惠支通信的事。
过了半个多世纪,1992年,在上海再次举行珂勒惠支作品展。展出80多幅珂勒惠支的、石版及。参观者中,有白发苍苍的画界老前辈,有刚踏入美术界的青年,也有美术爱好者,他们在展品前流连忘返,细细地品味珂勒惠支与中国的千丝万缕的缘分和其作品的本身。
——《德国研究》1999年1期当印造凯绥·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所作的选集时,曾请史沫德黎(ASmedley)(2)女士做一篇序。自以为这请得非常合适,因为她们俩原极熟识的。不久做来了,又逼着茅盾先生译出,现已登在选集上。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许多年来,凯绥·珂勒惠支——她从没有一次利用过赠授给她的头衔(3)——作了大量的画稿,速写,铅笔作的和钢笔作的速写,,铜刻。把这些来研究,就表示着有二大主题支配着,她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的是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而笼照于她所《孩子》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
“有一次我问她:‘从前你用反抗的主题,但是现在你好像很有点抛不开死这观念。这是为什么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语调,她回答道,‘也许因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我那时看到这里,就想了一想。算起来:她用“死”来做画材的时候,是一九一○年顷;这时她不过四十三四岁。我今年的这“想了一想”,当然和年纪有关,但回忆十余年前,对于死却还没有感到这么深切。大约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的认真了。有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最怕死。这其实是不确的,——但自然,每不免模模胡胡的死掉则有之。
——节选自《死》
距今已有七十二载的1931年,对于中国的艺术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经历了明清两季的鼎盛之后,中国的艺术终于在国运衰弱的清末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式微和没落。是,在他用如橡大笔进行韧性的文学战斗的同时,竖起了又一面大旗:!这场由鲁迅倡导发起的、志《母亲与两个孩子》在重振中国版画艺术的运动,有一个十分贴切而又响亮的名字:“新兴版画运动。”这一年,正是1931年。
与此同时,在世界另一端的欧洲,德国版凯绥·珂勒惠支已经64岁,早就以其富于抗争精神和表现母爱的悲怆而深沉的版画,赢得了世界声誉。法国作家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浓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里了。这是做了牺牲的人民的沉默的声音。”
凯绥·珂勒惠支1867年生于德国,1885年在学习,1889年又前往慕尼黑深造,学习铜版技法,并开始用表现工人的生活。1898年她完成了组画《织工的反抗》;1908年创造了组画《农民战争》,由此轰动了德国画坛,荣获维拉·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的大儿子在战火中阵亡。十月革命后,她又创作了组画《战争》和《无产者》。1927年,珂勒惠支应邀访问苏联。1928年,她作为德国艺术教育界第一位女教授被选为艺术学院系主任。但是时隔不久,上台,她即被开除了一切职务。自此,她以沉默为抗议,度过余生。
倡导现代运动,以介绍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版画新作、举办“青年讲习会”为滥觞。从1930年起,他委托当时正在德国留学的徐诗筌(梵澄)购买德国和法国的,还请珂勒惠支的好友,当时在上海的美国进步作家写信去求购。据《日记》载:战场
日,“收诗筌所寄Kathe Kollwitz画集五种。”
日,“收到诗筌所寄Kathe Kollwitz画选”一贴。
日,“托A·Smedley寄K·Kollwitz一百马克买”。
日,“收到Kathe Kollwitz十二枚,值百二十元”。
日,“得Kathe Kollwitz作十枚,共泉百十四元”。
1931年,2月7日,、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等五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这一暴行立即引起了世界进步文化人士的强烈抗议,而珂勒惠支正是在抗议书上签名的一位。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牺牲》,刊登在正要创刊的机关刊物《》上,以表示对等五位青年作家的纪念。在后来的《写于深夜里》一文中写道:
一九三一年——我忘了月份了——创刊不久便被禁止的杂志《》第一本上,有幅画,是一个母亲,悲哀的闭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这是珂勒惠支教授(Prof. Kathe Kollwitz)的连续画《战争》的第一幅,题目叫做《牺牲》;也是她的绍介进中国来的第一幅。
这幅是我寄去的,算是遇害的纪念。他是我的学生和朋友,一同绍介外国文艺的人,尤喜欢,……然而不知道为了什么,突然被捕了,不久就在龙华和别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枪毙。当时的报章上毫无记载,大约是不敢,也不能记载,然而许多人都明白他不在人间了,因为这是常有的事。只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上海翻译和校对。
1932年2月,又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以纪念五烈士,当该文在《现代》杂志上发表时,又一次刊印了珂勒惠支的这幅《牺牲》。
1931年8月,请来了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的胞弟内山嘉吉,在北四川路底长春路的一幢三层楼房的顶层,日语学校的一间教室,举办“中国青年讲习会”,由自任翻译,并且还亲自讲了三次,其中的一次即是让大家一起观摩珂勒惠支的。据当时参加讲习会的回忆:
……一次是先生带来刚从德国托人买来的凯绥·珂勒惠支夫人的代表作——《农民战争》七幅铜版组画作观摩。这组,是作者签名的十份中的一份。按欧洲的惯例,凡名作家签名的作品,一般只供美术馆收藏和展览会之用,不卖给私人的。想必这是由于先生的名望以及通过她与作者双方都是好友的美国女作家的关系,才得到这组珍贵的版画的。先生对这位“和颇深的生活相联系”并“被周围的悲惨生活所动”的大艺术家,而且她又是全世界进步文艺家联合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五个青年作家的抗议书上的签名者,因而在谈话中表示由衷的敬佩。当时他对学员们讲述珂勒惠支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时,想必是出于爱护艺术珍品的心意,出现了一个异常现象,平时不停吸烟的先生竟没有吸一口烟,而且这次观摩的时间又特别长,超过了规定的下课时间。
我记得,在这次观摩会上,先生还说:他曾去信给当时在德国的,请她转达珂勒惠支是否可以创作一组中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先生这一愿望没有实现,因为这位德国大艺术家不大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实现这一愿望的,该是中国版了!
还在刚开始构藏珂勒惠支时,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急于向中国民众推介她的作品。1930年10月间,由先生策划组织,内山完造赞助,另一位日本友人谦田诚一具体操办,在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的楼上,举办“展览会”。由于珂勒惠支的所具有的战斗性和反抗性,为避免反动派的寻衅闹事,特意把它们分散在几个房间。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展览会之一,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使中国的文艺界对版画有了初步的认识。
1931年末,寓居上海的第三国际工作人员、开设瀛寰图书公司的德国汉堡嘉(Hamburger)夫人,筹办“德国作家展”,展品全部由提供,其中包括珂勒惠支的多幅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展览延至次年6月4日才正式举行。特意撰写《介绍德国创作展》一文,发表在机关报《文艺新闻》上。德国杰出的版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原名:Kaethe Schmidt)是现代美术史上最早以自己的作品反映生活和斗争的版画家之一,在我国革命美术运动中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不少中国进步青年,无论是创作思想或是表现技法,都受到过珂勒惠支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产生与发展于上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那时的上海,进步的美术青年,在政治上随时随地会遭到迫害,在创作上又受着资产阶级艺术的冲击。承受着政治上、创作上和生活上的多重压迫,处境虽然困难,他们在以珂勒惠支为代表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的指引与影响下坚持奋斗,以刻刀为武器不断创作,不断开展进步运动,使得新兴木刻成为了中国木刻第一次真正的吸收了西方的风格,从而改变了中国木刻版画历史的进程,正如所说:“中国木刻图画, 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却和历史不相干。”在这一重大的变革中,直接最先深受其风格影响的是身处上海这个中国新兴的发源地与最前沿的版们,他们是:、、、、、陈烟桥、、、、、、、、荒烟、、周金海、陈葆真、王紫萍、曹白、、何白涛、吴渤、、、等。石刻,制作年代未详,按《作品集》所 列次序,当成于一九一○年顷;据原拓本,原大 34×30cm.这是作者从许多的肖像中,自己选给中国的一幅,隐然可见她的悲悯,愤怒和慈和。石刻,原大 15×15cm.据原版拓本,后五幅同。 这是有名的《织工一揆》(Fin Weberaufstand)的第一幅,一八九八年作。 前四年,霍普德曼的剧本《织匠》始开演于的德国剧场,取材是一八四 四年的勖列济安(Schlesien)麻布工人的蜂起,作者也许是受着一点这作品的影响的,但这可以不必深论,因为那是剧本,而这却是图画。我们借此进了一间穷苦的人家,冰冷,破烂,父亲抱一个孩子,毫无方法的坐在屋角里, 母亲是愁苦的,两手支头,在看垂危的儿子,纺车静静的停在她的旁边。石刻,原大 22×18cm.同上的第二幅。还是冰冷的房屋,母亲疲劳得睡去了,父亲还是毫无方法的,然而站立着在沉思他的无法。桌上的烛火尚有余光,“死”却已经近来,伸开他骨出的手,抱住了弱小的孩子。孩子的眼睛张得极大,在凝视我们,他要生存,他至死还在希 望人有改革运命的力量。石刻,原大 27×17cm.同上的第三幅。接着 前两幅的沉默的忍受和苦恼之后,到这里却现出生存竞争的景象来了。我们只在黑暗中看见一片桌面,一只杯子和两个人,但为的是在商议摔掉被践踏 的运命。铜刻,原大 22×29cm.同上的第四幅。队 伍进向吮取脂膏的工场,手里捏着极可怜的武器,手脸都瘦损,神情也很颓 唐,因为向来总饿着肚子。队伍中有女人,也疲惫到不过走得动;这作者所 写的大众里,是大抵有女人的。她还背着孩子,却伏在肩头睡去了。铜刻,原大 24×29cm.同上的第五幅。工场的 铁门早经锁闭,织工们却想用无力的手和可怜的武器,来破坏这铁门,或者 是飞进石子去。女人们在助战,且痉挛的手,从地上挖起石块来。孩子哭了, 也许是路上睡着的那一个。这是在六幅之中,人认为最好的一幅,有时用这 来证明作者的《织工》,艺术达到怎样的高度的。突击铜刻,原大 24×30cm.同上的第六和末一幅。我们到底又和织工回到他们的家里来,织机默默的停着,旁边躺着两具尸体, 伏着一个女人;而门口还在抬进尸体来。这是四十年代,在德国的织工的求 生的结局。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歌德(Goethe)的《浮士德》(Faust)有浮士德爱格莱亲,诱与通情, 有孕;她在井边,从女友听到邻女被情人所弃,想到自己,于是向圣母供花 祷告事。这一幅所写的是这可怜的少女经过极狭的桥上,在水里幻觉的看见 自己的将来。她在剧本里,后来是将她和浮士德所生的孩子投在水里淹死, 下狱了。原石已破碎。(Tanz Um Die Guillotine)一九○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是法国大革命时候的一种情景:断头台造起 来了,大家围着它,吼着“让我们来跳加尔玛弱儿舞罢!”(Dansons La Carmagnole!)的歌,在跳舞。不是一个,是为了同样的原因而同样的可怕 了的一群。周围的破屋,像积叠起来的困苦的峭壁,上面只见一块天。狂暴 的人堆的臂膊,恰如净罪的火焰一般,照出来的只有一个阴暗。原大 31×45cm.这就是有名的历史的 连续画《农民战争》(Bauernkrieg)的第一幅。画共七幅,作于一九○四至○八年,都是铜刻。现在据以影印的也都是原拓本。“农民战争”是近代德 国最大的社会改革运动之一,以一五二四年顷,起于南方,其时农民都在奴 隶的状态,被虐于贵族的封建的特权;玛丁·路德既提倡新教,同时也传播 了自由主义的福音,农民就觉醒起来,要求废止领主的苛例,发表宣言,还 烧教堂,攻地主,扰动及于全国。然而这时路德却反对了,以为这种破坏的 行为,大背人道,应该加以镇压,诸侯们于是放手的讨伐,恣行残酷的复仇, 到第二年,农民就都失败了,境遇更加悲惨,所以他们后来就称路德为“撒 谎博士”。这里刻划出来的是没有太阳的天空之下,两个耕夫在耕地,大约 是弟兄,他们套着绳索,拉着犁头,几乎爬着的前进,像牛马一般,令人仿佛看见他们的流汗,听到他们的喘息。后面还该有一个扶犁的妇女,那恐怕 总是他们的母亲了。同上的第二幅,原大 35×53cm.男人 们的受苦还没有激起变乱,但农妇也遭到可耻的凌辱了;她两手,躺着, 下颏向天,不见脸。死了,还是昏着呢,我们不知道。只见一路的野草都被 蹂躏,显着曾经格斗的样子,较远之处,却站着可爱的小小的葵花。同上的第三幅,原大 30×30cm.这 里就出现了饱尝苦楚的女人,她的壮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块磨石,磨快大镰 刀的刀锋,她那小小的两眼里,是充满着极顶的憎恶和愤怒。
(13)《圆洞门里的武装》(Bewaffnung In Einem Gewo-elbe)
同上的 第四幅,原大 50×33cm.大家都在一个阴暗的圆洞门下武装了起来,从狭窄的戈谛克式阶级蜂拥而上:是一大群拼死的农民。光线愈高愈少;奇特的半 暗,阴森的人相。同上的第五幅,原大 51×50cm.谁都在草 地上没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全体上洋溢着复仇 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像 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片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也如《织工一揆》里一样,女性总是参加着非常的事变,而且极有力, 这也就是“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的精神。同上的第六幅,原大 41×53cm.农民们打败了,他们敌不过官兵。剩在战场上的是什么呢?几乎看不清东西。只 在隐约看见尸横遍野的黑夜中,有一个妇人,用风灯照出她一只劳作到满是 筋节的手,在触动一个死尸的下巴。光线都集中在这一小块上。这,恐怕正 是她的儿子,这处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着的却不是汗 而是鲜血了。同上的第七幅,原大 33×42cm.画里是被捕的孑遗,有赤脚的,有穿木鞋的,都是强有力的汉子,但竟也有儿 童,个个两手,禁在绳圈里。他们的运命,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各人的 神气,有已绝望的,有还是倔强或愤怒的,也有自在沉思的,却不见有什么 萎靡或屈服。一九○九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 44×54cm.他现在闲空了,坐在她的床边,思索着——然而什么法子也 想不出。那母亲和睡着的孩子们的模样,很美妙而崇高,为作者的作品中所 罕见。(Frau Vom Tod Gepackt),亦名《死和女 人》(Tod Und Weib)。一九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死” 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由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 孩子,无法叫回他自己的慈爱的母亲。一转眼间,对面就是两界。“死”是 世界上最出众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而这妇人则是全作品中 最伟大的一人。制作年代未详,铜刻;据《画帖》, 原大 19×13cm.在《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中所见的百八十二幅中,可指 为快乐的不过四五幅,这就是其一。亚斐那留斯以为从特地描写着孩子的呆气的侧脸,用光亮衬托出来之处,颇令人觉得有些忍俊不禁。石刻,制作年代未详,想当在欧洲大战之 后;据原拓本,原大 30×28cm.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的仅有的慈爱。
(21)《德国的孩子们饿着!》(Deutschlands Kinder Hu-ngern!)
石刻,制作年代未详,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 43×29cm.他 们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脸上的圆睁的眼睛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 谁伸出手来呢?这里无从知道。这原是横幅,一面写着现在作为标题的一句, 大约是当时募捐的揭帖。后来印行的,却只存了图画。作者还有一幅石刻, 题为《决不再战!》(Nie Wieder Krieg!),是略早的石刻,可惜不能搜 得;而那时的孩子,存留至今的,则已都成了二十以上的青年,可又将被驱 作兵火的粮食了。
——《凯绥·珂勒惠支选集》序目1867年 7月8日
生于珂尼斯堡(二战后的俄罗斯),原名凯绥·施密特,她在全家7个孩子中排行第五。
1886年~1890年
在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师从卡尔·斯托弗·伯尔尼,后又到慕尼黑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师从路德维希·赫特里希。之后,她在珂尼斯堡学习了铜的基础知识。
其第一个儿子汉斯出生。观看了盖哈特·霍普特曼的话剧《织工》的一场早期演出,深受启发,于1897年完成了第一组作品《织工反抗》。
开始创作《农民战争》组画,并首次前往巴黎进修。在巴黎居住期间,她在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技艺,并拜访了。
52岁的珂勒惠支成为艺术学院的第一位女性院士。被授予教授头衔,但不承担任何教学职责。受的木启发,珂勒惠支开始努力研习木版画技艺。
珂勒惠支在认识了美国作家、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后来迁至上海居住,成为她与相接触的中间人。
应苏联政府和苏联艺术家联盟的邀请访问莫斯科。苏联的建设大大鼓舞了她,回国后创作的石《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
阿道夫·成为德国总理,作为一个勇敢的反纳粹女战士,66岁高龄的珂勒惠支被迫离开艺术学院,并被撤销了“大师画室”部主任的职位。虽然受到迫害,她仍坚持作画,代表作《死亡》和《哀悼基督》便用粗犷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描绘了生与死的激烈搏斗,宣泄了其愤懑的情绪。
“全面开战”时,其采用歌德的主题创作了自己的最后一幅石作品《不应碾磨播种的种子》。
由于空袭,珂勒惠支离开了工作和居住了52余年的城市,在诺德豪森找到住处。她的公寓连同她的许多作品和文件,在一次空袭中毁于一旦。
在萨克森州恩斯特·海因里希亲王的邀请下,珂勒惠支定居在附近的莫里茨堡。
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珂勒惠支去世,享年78岁。她开始被安葬在莫里茨堡,后来被转葬于利希滕贝格的弗里德里希斯菲尔德中央公墓。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不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