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训鹰视频翻译成数字是啥意思

老鹰训练为什么要蒙眼?
那个是鹰眼罩,套在鹰的头部只露出喙,遮住眼睛让 他不能看见东西.目的是让鹰保持安静避免奋力的飞扑碰到硬物导致损伤猛禽的飞羽和尾羽,和不必要的身体损伤.猛禽羽毛的保护是最为重要的.主要是在捕猎的时候才用,接近差不多20米就可以去掉眼罩了.然后飞扑- -、一般情况下戴是为了耍酷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有《论语》的翻译么?要全文的、、谢谢了额、、_百度知道谁能翻译下面的俄语_百度知道《早过大通驿翻译》
早过大通驿翻译
范文一:”通过“的英语翻译through 形容比较抽象事物的通过 一般都是从事物内部穿过 ,形容 时间,痛苦等VIA 一般指电子,网络类媒介的通过across 是平面上的通过,过马路什么的pass v.+sth 通过(抽象或具体物体)e.g. pass the examacross prep. 平面穿过(立体的用through e.g. run across the street, look through the window,go through the forest)
cross v. 与across向对应,可直接加名词pass by经过区别:through有3种词性“介词”,“副词”和“形容词”;而via只有一种词性“介词”。。。 我想既然这2个词要区别对待的时候,一定都是它们都被用做“介词”的时候。下面来比较一下:through做介词的时候,有如下意思:(1)穿越:从一边进,从相对的或另一边出:例如:
went through the tunnel.穿过隧道(2)在…之中或之间;在…之中:例如:a walk through the flowers.在花丛中散步(3)由,经过:例如:climbed in through the window.从窗户爬进去(4)通过:用…途径或媒介:例如:bought the antique vase through a dealer.通过一个商人买到这只古花瓶via做为介词只有2种意思:(1)经过:例如:went to Pittsburgh via Philadelphia.经过费城到匹兹堡(2)通过,凭借:例如:sent the letter via airmail.通过空邮寄信总结起来。。用via的地方都可以用through。。因为via的2个意思都被through包括了。。但是用through的地方不一定能用via。因为through的意思比via要广泛。。而且还有多种词性。。一般through较常用。。via相对而言用的比较少。。pass,through,across,along的区别pass,through,across,along的区别 最好能举几个例子再比如Walk _____(通过) the park and
you'll find the post office.最佳答案pass v.+sth 通过(抽象或具体物体)e.g. pass the examacross prep. 平面穿过(立体的用through e.g. run across the street, look through the window,go through the forest)cross v. 与across向对应,可直接加名词by pass by经过past n.过去 in the past three yearsalong 沿着 walk along get along with sb.(与某人相处)Walk through the park...原文地址:
范文二:通过翻译而思通过翻译而思:翻译研究的哲学途径?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通过翻译而思:翻译研究的哲学途径刘军平(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3摘 要: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哲人们就开始关注有关人、语言、符号和世界的关系。柏拉图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论、奥古斯丁的符号论、洛克的指称论给翻译理论提供无尽的理论源泉。直到现代,随着语言的转向,语言哲学与翻译的关系联系得更紧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翻译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戴维森的不可通约性,都从不同的角度或解释翻译活动的现象,或给翻译研究以形而上的启迪。因此,任何完整的翻译理论离不开哲学的途径。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不少哲学大家要么把翻译作为研究哲学的一种媒介,要么直接通过翻译而“思”,研究语言和哲学问题,翻译既是他们研究的手段,又是目的。关键词:翻译;哲学;形而上;途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041.引言思维方式,。腊,门学科。,已经非常独立,但是人们还是离不开哲学的理性思辨,例如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演绎归纳能力、鉴别判断能力等。毫无疑问,作为一门新型学科的翻译学必然需要哲学的理性思维和理论建构。在翻译研究中,作为具体的翻译个体经验有待上升到一般的翻译原则,译者从事翻译实践的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翻译理论研究也需要从翻译现象深入到本质,这一从具体到个别的过程揭示了翻译活动或翻译研究的规律。翻译的理性思考反过来进一步深化对翻译过程的认识,逐步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思辨能力。有鉴于此,翻译理论范畴的建构同样也必须以哲学作为其总的指导原则。“道归如一”既指哲学作为“一匡天下”起的高屋建瓴的作用,同时也说明译学需要形而上的思辨。2.翻译与哲学研究的渊源、海德格尔、加达默尔、德里达、奎因等人纷纷、翻译角度探讨哲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翻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真正能够对翻译学起指导作用吗?翻译理论研究又如何加强与当代哲学思潮的互动?20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语言转向”和翻译的“文化转向”使二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从语言哲学、文化哲学上给翻译以形而上的思考,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我们看到,翻译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研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就需要以跨学科为切入点,来规范其研究范式与概念范畴。就翻译的本质而言,翻译是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思维活动,它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再现。从哲学角度看,语言及思维的共性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可能性。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许多哲学家认为语言哲学并不以形而上学或认识论为基础,相反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其他任何哲学学科都必须以语言哲学为基础。只有通过语言分析,才能澄清或解决哲学问题。20世纪的哲学流派,无论是分析哲学、现象学、结构主义,还是解释学、解构主义,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语言进行阐释。在阐释语言的过程中,有关语言的理解、解释和翻译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这样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到达了语言哲学阶段。翻译学通过利用语言哲学的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其研究疆域。例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建立在唯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上,而乔氏的理论又可追溯到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和康德的先验论这条发展线索。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翻译理论模式就建立在乔氏的深层/表层结构之上,从而使其在翻译理论研究上迈出了一大步,成为建构现代翻译科学的开拓者。由此,我们会发现奈达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然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的翻译观又超越了心灵主义的羁绊,使翻译更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从而成功地建构了现代翻译科学的基石。翻译与哲学有着水乳交融,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研究、特别是语言哲学中涉及到大量的翻译理论问题,翻译理论也包含哲学思辨和哲学方法论的运用。作为一门新型学科,翻译学也应该有意识地从哲学中吸取营养,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从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的世界观与翻译学的方法论之间存在深刻的一致性。哲学的世界观使翻译理论工作者成为自觉的主体,使经验性的方法形成理论,从而使翻译理论者在哲学观点的指导下自觉地认识翻译的本质,从事理论研究。从这个方面看,一定的哲学原则运用于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时即表现为方法论,一定的翻译方法论则总是以一定的哲学原则为内在依据和理论前提。众所周知,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西方哲学3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翻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立项资助[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刘军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哲学642010年 第2期 总第251期从另一个层面上看,研究翻译也就是研究语言。不少哲学家们通过讨论语言与翻译,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关注哲学与语言的关系可追索到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但万物的变化与转换是有(言语、规律的。赫拉克利特把这种规律称之为“逻各斯”言),它是永恒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不依说、论说、“道”图认为在可感世界之外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世界。每个可感事物都在理念世界有一个理念或型相作为其真实的本原,可感事物只是本原的模仿和影像,因此是不可靠的。我们所看到的白马也好,黑马也好,都不过是“马”这个理念的“影子”或“摹本”的理念。理念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是第一性的,具体事物或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论证,其中的著名“洞穴理论”用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柏拉图想说的是,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念”世界的关系。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永远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译本不过是“理念”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只有理念(原文)才是永恒的。译文作为一种艺术再现,只是原文或艺术的影子而已,。。,因此可以说”原文。“幻象”或者说“坏的影像”尽管在效果上与原文有些相近,但毕竟有差距。以此类推,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原文是原型,是译文的试金石,而不同的译文都是理念(原文)的摹本,只是分别有了理念的结果。由此推衍开来,赖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人不是简单地通过感性可以认识“逻各斯”,而是需要理性才可以抵达真理的彼岸。希腊人又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换句话说,人通过言说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人通过言说来体验语言,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那么,经受一种语言之体验,就意味着通过接受和服从语言的要求,让我们与此语言发生关联。人果能在语言中发现他的此在的合适居留———不管他是否注意到———那随着语言所经受的一种体验,就会触及我们此在最内在的结构。我们说着语言的人,也就会一天天在时间的进程中被这种体验所改变。(海德格尔,),我们讲话只是为了让语言言说自己《》中,译。“,让语言的处女体验出现。,用福科的话来说,就是思考‘他者’,也就是表达前形而上学的思想,我们必须进行翻译。翻译可以被看作一个行为,一种思维活动,将自己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仅仅从语言学的角度,科学地将(Gentzler,)对于海德某种东西翻译成现在。”在翻译研究中,柏拉图思想的影响是,原文的权威是绝对的,译文(摹本)对原文(原型)是否相似取决于理念的本体先在,从而使译文(摹本)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无数译文的重译,也只是柏拉图影像制造(image2making,eidolon)的过程,它建立的只是幻影的世界,而原文(理念)永垂不朽。当然,在后现代语境中,这种理念与影像、原文与模仿、原型与幻影的二元对立观点正在逐步解体。亚里士多德最先区分专业门类,其概念体系雄霸西方两千余年。从翻译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给翻译理论的启迪是:(1)“是”概括了诸如“本原”、“存在”、“本质”、“一与多”、格尔来说,语言不仅仅是“存在之家”,而且也是存在的牢笼。如果我们让语言自身说话,语言的本质就会显现出来。在翻译古希腊思想最古老的残篇《阿拉克西曼德残篇》时,海德格尔对翻译的这种阐释也成为其哲学理论的关键所在。“就翻译而言,允许语言处女般的体验发生,回到前初始状态,就可以理解翻译。为了言说最初的言语,思考福柯所说的‘他者’———即前形而上学的思想,我们必须进行翻译。翻译被看成是行为,思想的行动,把我们自己翻译成(变为)其他的语言,而不是一劳永逸地把过去翻译成当下语言的科学转(Gentzler,)一切言语活动包括翻译,应该回到换。”“不变与变”等研究对象,哲学自从围绕这样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之后,便可以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2)文艺的本质是模仿,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中的个别事物,即第一实体。文艺要模仿现实,再现人生;(3)关于语言、符号的论述,包括口语重于书面语、名词与动词的功能区别以及语言中的时态范畴。这些观点对后来的洛克的“词语是观念的符号”观影响很大;(4)语言具有的普世认知功能。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亚里士多德的语言观,即有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沃尔夫否认概念范畴的先验存在,提出除非所有的观察者语言背景相似,否则所有人不可能分享同一宇宙图式。这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包含两种涵义:一是语言决定论,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二是语言相对论,不同的语言表示不同的社会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的认知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认知思维完全由语言决定,因为他只能根据其语言中编码设定的概念范畴来区别定义和认识世界。人的观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取决于语言的词汇相结构,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每一它的本真状态,这种纯净的状态类似于本雅明的“纯语言”。海德格尔通过翻译达到两个目的,第一,翻译是推陈出新推出新的意义,它可以打破读者约定俗成的僵化思想,让言说产生大音希声的共鸣。第二,海德格尔为翻译指向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已有的命名和意义,更要考虑没有过的命名与意义。通过翻译,海德格尔提出了语言、存在与翻译的哲学洞见。3.从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哲学思想的启迪综观整个西方翻译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哲学是翻译理论的元学科,翻译研究所关注的问题,翻译理论的框架结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都离不开哲学的视野,与哲学休戚相关。如果不了解西方哲学,可以说无法把握西方翻译理论的本质特点。例如,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柏拉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65通过翻译而思:翻译研究的哲学途径种语言都以独特的方式为它的说话者建构自身的世界。不同的语言结构赋予世界以无限的多样性,每一种语言系统中的范畴类别和概念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享,很难与其他范畴概念通约。由此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个相对的概念,将来也是如此。可以说,每一种翻译代表着一种语言世界观对另一种语言世界观的移译。语言的改变或变形,一定会引起世(Wilss,2001:41)。译者所能达到的只是原语界观的改变”(涂基础。只有通过语言分析,才能澄清或解决哲学问题。”纪亮,世纪的哲学流派如分析哲学、现象学、结构主义、解释学、解构主义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语言进行阐释。与此同时,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到达了语言哲学阶段。弄清楚哲学语言的意义成为哲学家的首要任务。作为语言哲学相邻学科的翻译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学科从中获益匪浅。当然,这几门学科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方法。无疑,翻译学通过利用语言哲学的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其研究疆域。奎因认为,翻译的不确定性首先基于意义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在绝对意义上确定可接受的规范是否正确(参见全增嘏,1995)。“言的翻译手册,,但彼)翻译的不确定性作为一与译语之间的近似对等。在中世纪后期,奥古斯丁进一步综合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符号”理论。奥古斯丁的语言观对中世纪以及现代的符号学、翻译学理论影响尤其大。4.19世纪以降的哲学思潮与翻译19世纪中期,哲学掀起了反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狂飙。百年来,这种哲学思潮渗透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翻译研究也毫不例外受其影响。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对世纪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论语言及词语》中,表现。他说:“,(参见同样在另一种语言中也难以找到一模一样的相对物。”Robinson,)叔本华认为,由于概念的非对应性,翻译,“根本翻译”时,我们没。不确定性既包括意义,也包括指称的不确定性。土著中的观察句Gavagai和英语Rabbit的关联就是典型一例。Gavagai作为一个词项,它也可能指“兔子”,也可能指与其有关的抽象词项或具体词项。这些不同的含义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条件而言,是合情合理的。但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可见在“根本翻译”上,语言学家根本无法判断Gavagai的指称对应关系。由于其行为指称意义是不可测知的,从而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即使在解释母语时,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主要是解释者对不同的话语有不同的理解。按照理解就是翻译的观点,不同的理解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翻译。奎因的讨论给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和多重译本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不足之处是,奎因所讨论的语言与翻译语境通常为发生在社会中的自然现象,从而忽略了语言和翻译的文化现象,使其论证建立在虚构的观察空间上。翻译研究中真正的哲学转向发生德里达身上。他将解构主义引入译学,试图打破形而上学的束缚,宣称译者是创造者。德里达摧毁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堡垒。两千多年来从赫拉克利特到柏拉图,从康德到黑格尔,追求现象背后的逻各斯成为哲学的终极目标。通过对能指—所指、主观—客观、原文—摹本等二元对立的言说方式的解构,德里达推翻了西方语言和翻译的暴政。其次,重新给翻译以定义。翻译不再存在固定不变的意义,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没有绝对纯粹的所指。翻译是一种改写、增补和“扬弃”。再(参见Davis,2001:9)。除非将文本置次,“文本之外无它物”中所表达的概念要么有差异,要么没有对应,因此所有翻译是无法一一对应的,特别是传递孕育多种意义的文本时,尤其困难。每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每掌握一种新的语言,也就改变或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即使通过翻译,译文与原文距离也相隔遥远。这种强调文化相对主义、翻译的不可译性观点对当代翻译理论影响很大。当我们论及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观点时,我们不能不提及尼采。从哲学上说,尼采是叔本华的直接继承人。首先,尼采的翻译观向传统的翻译理论观发起了挑战,它颠覆了意义的一致性。在《译者的隐身》这部著作中,韦努蒂提到他写作该书的初衷:为了突出译者主体性,而采用尼采—福科的谱系方法,放弃西方翻译界长期所追求的两个目标:目的性和客观性。这种描写法将原文的再现看成是非连续性的,将意义看成是变动不居的、多义的(Venuti,1995:39)。其次,翻译是一种语言融合的策略,例如罗马帝国时代将希腊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对于尼采来说,翻译毫无疑问是某种形式的征服。尽管尼采有关翻译的论述不太系统,在《令人兴奋的科学》中,他提出了翻译的征服观和创新观;在《超越善恶》中讨论过如何翻译出原文的节奏。尼采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的思想家和翻译理论家如本雅明、海德格尔、加达默尔、斯坦纳以及德里达。当翻译理论家越来越关注翻译时候,哲学家对翻译的问题也情有独钟。特别是20世纪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之后,许多哲学家认为从语言的角度考察哲学是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许多哲学家认为语言哲学并不以形而上学或认识论为基础,相反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其他任何哲学学科都必须以语言哲学为身于具体语境中阐释,否则无意义可言。在德里达眼里,翻译的意义是流动的,超越了地缘和民族的疆界。总的来说,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对于二元对立采取了一种既非/也非,既是/也非的逻辑,从而打破了翻译研究中的原文本质中心论、模仿论、原文决定译文论,给后来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如果我们用解构主义的眼光审视、重估翻译研究,我们不仅看到了尼采的影子,也看到了新的翻译理念的诞生。662010年 第2期 总第251期5.结语[M].Shanghai:ShanghaiForeignEducationPress,2001.[9]海德格尔.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毫无疑问,翻译与哲学的关系是由翻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翻译既是具体实践,也是一种理论思考。德里达说过:“我们所研究的翻译问题,也恰好是通向研究哲学问题之(参见Benjamin,1989:1)显而易见,对于许多哲学家而路。”社,2004.[10]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言,讨论翻译本身,也就是探讨哲学所面临的问题。这无疑给翻译研究带来活力和契机。一言以蔽之,通过翻译而思,是当代哲学家的使命和目的。同样,通过哲学而思,也是当代翻译学学科范式发展的需要及概念范畴确立的要求。舍之,翻译学学科理论系统构建难以跃上人们所希冀的高度。参考文献:[1]Benjamin,Andrew.TranslationandtheNatureofPhilosophy[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89.[2]Davis,Kathleen.DeconstructionandTranslation[M].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2001.[3]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Translation[M].LandNewYork:Routledge,[4]Quine,WillardVr.Wbject[M].Cambridge,MA:MITPress,1960[5]Robinson,Douglas.WesternTranslationTheory:fromHerodotustoNietzsche[M].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1997.[6]Venuti,Lawrence(eds.)Rethinking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2tivityandIdeology[C].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2.[7]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π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2la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8]Wilss,Wolfram.The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Abstract:ThispaperholdstheviewthatbeginningfromPlatoandAristotle,philosophersstartedtoshowtheirconcernfortherelationshipsamongman,language,signsandtheworld.Platoπstheoryofmimesis,Aristotleπsartofrepresentation,AugustineπssemioticsignsandLockeπstheoryofreference,allhaveprovid2edinexhaustibleresourcesfortranslationtheory.TherelationshipbetweenphilosophyoflanguagetranslationhasnevebecomemoresinceL”.FromWittgensteinπse,Qπsinacyoftranslation,πstranslationview,Derridaπsde2toDavisonπsincommensurability,allthesephilo2viewshaveeitherprovidedtentativeanswerstotheex2planationoftranslationphenomenafromdifferentangles,orin2spiredtranslationstudiesfrommetaphysicalpointofview.Therefore,noholistictheoryoftranslationcandoawaywiththephilosophicalapproach.InthehistoryofWesterntranslationthe2ory,quiteanumberofphilosopherseitherconsidertranslationasamediumtoengageinphilosophicalresearch,orthinkthroughtranslation.Theyregardtranslationasanendaswellasameansinstudyinglanguageandphilosophy.KeyWords:approach(上接第63页)[5]益岡隆志.複文[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7.[6]森山卓郎.日本語動詞述語文の研究[M].東京:明治書院,orarelationshipandamodifyingrelationship.Thusacontrastivestudyisneeded.Bycomparinganattributiveclause+nounwithanindirectanaphora,thispaperfindsthatanindirectanaphoraisformedwhenasentenceandanounformtherelationshipasthatbetweeneventandposition,eventandresult,andeventanda2gent.KeyWords:comparison1988.[7]山梨正明.推論と照応[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2.Abstract:Inadiscourse,twoexpressionsmustbearsomeseman2ticrelationshiptoformanindirectanaphora.AsintheJapaneselanguage,therearesomesimilaritiesbetweenanindirectanaph2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67阅读详情:
范文三:题大庾岭北驿阅读答案_题大庾岭北驿翻译赏析_作者宋之问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宋之问。古诗全文如下: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阅读答案_题大庾岭北驿翻译赏析_作者宋之问。[前言]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诗旨在写“愁”,全诗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注释]⑴大庾(yǔ)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⑵阳月:阴历十月。⑶殊:还。题大庾岭北驿阅读答案_题大庾岭北驿翻译赏析_作者宋之问。“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⑷瘴(zhàng):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鉴赏]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呢?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阅读详情:
范文四:通过翻译了解世界文化任吉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主任。主要翻译作品――《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布罗迪小姐的青春》、《马亚一家》(合译)、《战争风云》(合译)、《富人,穷人》(合译)、《任性的卡琴》、《丛林故事》(合译)等等。一切优秀的、得以传世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那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能使我们的读者也享有了这种财富。不记得哪位学者说过“优秀的文学是全人类的”,当然因为有语言障碍,就需要把它翻译过来。因此可以说文学翻译是一项既重要又光荣的事业。几十年来,我国一代代的翻译家、翻译工作者,都是沿着严复、林纾、鲁迅、瞿秋白等先驱者开创的路,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的劳动在文学翻译这片园地上辛劳地耕耘着。我无法说出五十多年来到底有多少文学译著,有多少人翻译过文学作品,但是对那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那些名著、名译,我们会终生难忘。那些伟大的翻译家(他们确实伟大)的名字我们也会铭记在心。比如,梅益先生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部只有三十余万字的书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从五十年代起,不知有多少青年人都把那段有关生命的名言抄录下来,记在心中,他们正是怀着不虚度年华的人生信念,为保卫祖国奔赴战场;为建设祖国奔赴大西北、北大荒,献出了他们的青春乃至生命。据说这个译本已经印了三百八十余万册,这个数字说明了它的影响,也说明了它受到热爱的程度。回顾五十多年来外国文学的翻译,就不能不想到为我国文化建设作出独特贡献的“三套丛书”,即《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文艺理论丛书》。今天四十岁以上的读者可能还记得那些绿底浅网格封面的名著。这三套书是1958年由中宣部领导提出、社科院负责具体工作的丛书,集中了全国著名的外国文学专家、学者、翻译家、出版家,共同制定计划并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经专家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精选出的约200种世界上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几乎涵盖了东西方各民族自古代中世纪至近代,思想艺术均臻完美的史诗、诗歌、戏剧和小说中的杰作,规模宏大、系统完整,基本上能反映出截至当时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丰富多彩、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为后来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打下了基础。参加翻译工作的均为我国一流的翻译家。由于他们的学识渊博,中外文功底深厚,加之他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译文既忠实了原著又保持了原作风格,堪称译作精品。(例如,《堂吉诃德》的译者杨绛先生精通英、法文,没学过西班牙文,为译好这本书,她自学了西班牙文。)这些书中的绝大多数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受到一代代读者的欢迎。这三套书的问世确实开阔了我国读者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对于我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开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人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当时的世界政治环境,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对欧美当代作品鲜有介绍,不过作为供文艺界内部参考,曾经出过一批“黄皮书”,而这些书是当时十分敬业的外国文学出版工作者通过对西方当代文学的跟踪调研,经与外国文学专家研究选出了当时西方有代表性作者的代表作翻译过来,因封面为简单的黄色故称为“黄皮书”,这之中就有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以及阿克肖诺夫的《带星星的火车票》等。其中一些书在八九十年代均获正式出版。“文革”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因“文革”停下的“三套丛书”工程重新启动,许多“名著”的翻译工作继续进行,同时翻译界又开始填补外国文学介绍中的空白(如东方文学的介绍),过去一些转译的作品由专家们从原文重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方一些有代表性或有认识价值的当代畅销书也开始翻译介绍过来,并受到读者的欢迎。例如《战争风云》,就一版再版。八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作开始被有计划地翻译介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选收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影响大的优秀作品,以小说为主,兼及其他。使读者通过作品了解一些二十世纪历史的变化、社会思想的演进,以及各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劳伦斯、毛姆、康拉德、德莱塞、海明威、福克纳、托马斯?曼、加缪、莫拉维亚等等二十世纪名家的佳作陆续问世。从八十年代中期,尤其到了九十年代,更多的现当代外国名著和现代主义各流派如象征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中的代表作也先后译介过来。读者们也逐渐熟悉了萨特、辛格、贝娄、契弗、莫瑞森、纳博科夫、马尔科斯、杜拉斯、昆德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博尔赫斯等各国名作家。现当代优秀作品和有代表性作品的译介确实使中国读者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更广泛地认识了世界,对西方现代主义也有了了解,当代外国作家的艺术风格对中国作家也有可借鉴之处。也是在九十年代初,两部被称为西方二十世纪初文学经典巨作的《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相继给翻介过来(其中《尤利西斯》有两个译本,一个译本译者是研究乔伊斯的著名学者金 教授,一个译本译者是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文洁若夫妇),在中国文坛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海外有些媒体也刊登了相关报道。到了二十一世纪,外国文学工作者们对外国当代作品的跟踪研究更加系统,外国优秀作品的译介更及时,而选题的确定、版权的购买、翻译组稿、编辑加工以及出版,都更强调时效性,这就要求学者、译者、编者之间协调配合。可喜的是,在上述人员共同努力下,从本世纪初面世的那套“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除了作品的译介,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文艺理论著作的译介工作也受到重视。应着重提及的是陈朵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这套书精选了当代欧美各国“有代表性、有影响、有学术价值的各流派论著”,译者多是外国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学者,且许多是年轻专家。这套书的翻译对我国文艺界、理论界和教育界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总之,几十年来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成就有目共睹,老一辈翻译家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且今天译者队伍空前壮大。更令人欣慰的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确实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译者,他们是今天中国文学翻译队伍的中坚力量。我们相信,他们的奉献会使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更加辉煌。当然,今天的文学翻译工作中仍有令人担心之处。近几年,许多老专家们也不无忧虑,那就是一些书的翻译质量差,名著复译太多,甚至还有滥竽充数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要评论家、读者、出版社共同努力,做好文学翻译的评论工作,给读者以指导。出版社编辑要有责任心,把好质量关。读者购书时应选择可信的译本。阅读详情:
范文五:过大孤山小孤山翻译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突兀:高耸的样子
迥:差别很大
特:特殊的
罗络:蒙络,缠绕
开霁:阴天放晴
营葺:修理房屋
葭苇:初生的芦苇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用楼台亭榭稍加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阅读详情:
范文六:过小孤山大孤山翻译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阅读详情:
范文七:露天通事,中国最早的翻译在我们谈论上海近代史时,一个世俗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当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人陆续登陆这座陌生的城市后,谁是他们的第一个翻译?这个问题体现了好莱坞电影的一贯趣味,其实也是老上海民间述事中的一个“眼”。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无解。但是我们可以从卷帙浩繁的史料找到这个专有名词――“露天通事”。“洋船水物登岸,人地生疏。有曾习西语无业之人,沿江守候,跟随指引。遇有买卖则代论价值,于中取利。因衣多露肘,无室无家,故以‘露天通事’名之。若辈自为一业,有三十六人之例,如多一人,必致争殴。”这是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的记录。葛元煦写的这本书,完成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点像今天的旅游手册。书中所写的露天通事,实际上就是翻译、导游和打桩模子的合体。他们的外语水平应该不会很高,借助手势或可会意,但也够用了。那种结结巴巴的“外国闲话”,就是后来“洋泾浜”英语的先声。后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相续登陆,上海出现了不少教会学校,产生了一批精通外语的人才。同时,商业发展对语言交流是个急切的要求,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也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通过西方语言文字为载体渠道,进行更广泛的、更高层面的学术沟通与学习。在这种形势下,官方和民间以及教会等力量还创建了形形色色的外语学校、译书馆和外语补习班。与正规学校及补习班的严肃相对应,民间学习外语的活泼劲头也一直高涨,因为一般在职场上打拼或在社会上瞎混的上海人也深深懂得,外语可以为他们大大加分,可以获得比别人多得多的机会。那些没有机会踏进正规学校的市民与小职员,倒有别样的聪明与通达,或用汉语渗透到外语之中,或将汉语与外语相互嫁接。他们所说的英语就被讥称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是不通中文的西人与不通英语的中国杂役、仆佣、买办、商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英文作pidgin-English,汉语音译为“别琴英语”,这个词汇本身就是洋泾浜英语的典型。洋泾浜原是上海县城北面的一条小河,就是今天的延安东路,开埠后成为英法租界的界河。洋泾浜两岸及桥上逐渐成为商品贸易场所,那么在那里使用的夹生英语就被叫作洋泾浜,后来,经过“露天通事”及其他商人的规范,洋泾浜英语也形成了特有的语法和规范。洋泾浜英语词汇量少,大概只有700多个单词,往往一词多义,比如my可以与l,we,mine,ours等同义通用,其次,为英语语法的中国化,一般不用介词,比如把“好久没有见到你了”说成“long time no see you”等。早在清末,一些粗通英语的中国人还编写了一些用中文标注读音的英语会话手册,比如广方言馆毕业的杨勋就曾编写了一本《别琴竹枝词》百首,将洋泾浜英语编成顺口溜,便于初学者熟记。据说虞洽卿、叶澄衷等人在发达前就是靠宁波话注音的会话手册自学英语的。于是,上海的街头巷尾就流行着“来到克姆(come)去叫谷(go),是讲也司(yes)勿讲拿(no),雪堂(sitdown)雪堂请侬坐,翘梯(tea)翘梯吃杯茶”这样的顺口溜(用宁波方言朗诵,味道更足噢)。平时,英美人与中国佣人沟通,也使用洋泾浜英语,但只能作些简单的交流,无法深入沟通。所以在外侨上流社会中,洋泾浜英语被视为粗俗的标志,一般欧美人士与中国商人、买办打交道时,先用正式英语试探,不得已才用洋泾浜英语,否则一开始就用洋泾浜英语就是不礼貌行为。但常住上海的欧美人,平时私下交流也乐意用洋泾浜英语。斯诺夫人回忆她初到上海时与美国副领事谈话,彼此用的就是洋泾浜英语。她认为:“洋泾浜英语是当时整个中国沿海城市通行的混合语,新来的人都喜欢它。”正因如此,1876年伦敦就出版过一本《洋泾浜英语歌谣集》,在1945年专为美国飞虎队出版的英语《上海指南》中,也介绍了洋泾浜英语的特点。再举一个例子,那是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写道的,1934年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访华,在北平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他是否学会汉语时,他说:“余一字不知,但对洋泾浜英语颇感兴趣,盖大半文字,太受文法拘牵,洋泾浜语则无此弊,余信此语或将成未来世界语。”毫无疑问,洋泾浜英语是海派文化的一朵奇葩,至今灿烂。(于四凤荐自《新民周刊》)责编:小侧阅读详情:
范文八:Catti翻译二级笔译通过经验CATTI翻译考试二级笔译经验谈我过了2011年下半年的CATTI翻译考试二级笔译,综合能力70多分,实务62分。现在就谈下个人的经验吧,但愿有人看,下载,我也赚点百度文库的分数。个人背景我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都是英语,现在是大学英语老师,自从工作以来两年内,每个月做兼职翻译笔译字数是3000字左右,主要是文化景点、展览翻译。英语、翻译是本人的爱好。考前准备考前也没怎么准备,因为正好要考GRE,所以狂背单词,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GRE考试的准备上了。但是发现背的这些单词偏难,是不常用的单词,到翻译考试也没有怎么用到。考前几个月,向以前的校友半价买了二手的翻译教材,有4本,外文出版社的笔译综合能力、试题及解析、笔译实务,外研社的二级笔译。结果也没有怎么阅读,就随便翻翻看了题型,就在考试前一个星期看了外文出版社的笔译实务,并在考试前两天背了背那本书法律翻译和商贸词汇和翻译的部分。结果到考场上也是没有用到。因为考试的时候不能用电子词典,更不用说电脑了,而且我自己书房里也没有大辞典,所以只好考前一个星期我去图书馆找词典以便能带到考场,但是工具书室里的大本的英汉,汉英词典不能外借,只好到社科书那个部找了一本大概像字典的词汇书,该书的前面半部分是英译汉,后半部分是汉译英,厚厚的,我觉得足够了。后来又赶紧在当当上买了一本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口笔译高频词汇词典。考试的感受综合能力考试的难度我觉得不高,考完了还剩下半个小时,所以我只好再慢慢的检查一遍,但是我觉得英语考试不像数学考试,考试者不会出现演算不细心,产生错误的情况,语法词汇题是靠语感的,如果不会,再多看几遍也无济于事。能检查的就是阅读题吧,阅读的文章再看看,看有什么文字遗漏掉没看。总的感觉是这个二级综合的难度跟我六年前的考过的八级差不多。下午的实务考试我也觉得比较简单,考后的感觉良好,觉得可能也会70分吧。后来成绩下来,才62分,看来评判比较严格吧。刚开始考实务,我怕时间不够,我拼命地快速地写字,写了一篇,自己看了,字迹潦草,难看,惨不忍睹,后悔自己没有练好字。后来我就放慢速度。英译汉的一个题目是关于野火种类和蔓延的情况,我觉得不是很难,但是难度还是有的,因为翻译出来的汉语通不通顺,文笔如何,自己一看就知道,有些地方我还去涂改了,看着卷面我真是汗颜,后来有个地方没怎么翻译正确,我怕影响卷面,我干脆放着不改了。幸好自己也没有用插入号,或者长长的删除横线,所以总体来说也不是很糟糕。看来还是有打草稿最好,或者下笔前就在脑子里想好句子,词序了。汉译英部分自己做得兴头很足,平时有看CCTV NEWS频道,也有看上海日报和中国日报或者用yahoo news搜索中国的新闻来解闷,所以觉得轻车熟路,词汇也不是很复杂,基本上不用词典都可以翻译出来,要查的、不是有把握的词汇大概有4个,后来写出来的英语自认为可以,虽然外国人看了不知是否会说是中国式英语。最后看时间也快结束了,所以又加快速度翻译,翻译完成后还有10分钟的时间吧。考试是笔试,不是机试,我觉得这种考试方式落后了。听说澳大利亚的翻译考试是用电脑的。我想翻译考试要是能模仿实际工作的翻译方式就好了。用笔写翻译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如果用电脑翻译,查词方便,翻译时候结合机器翻译再修改,估计用一个小时就可以翻译完了。考后的感觉考后虽然感觉可以,但是听到同学考了一次没有考过,而且考的感觉就是拼命写写啊写,最后在考试结束前写完了。这个跟我考实务的感觉差不多,她没有过,所以我也是担心会不过。她说别的同学没有通过的,不是综合没过,就是实务没过。本来我认为的“综合能力差,没有过的话,实务一定也不能过”这个想法是错的。现在想攻下二级口译,不过看了数据,这二级笔译通过率是10%左右,口译6%左右,看来口译考试前要好好训练了。附录,参考文献通过率:2009上半年| 2009下半年 | 2010上半年 | 2010下半年二笔 | 二口 | 二笔 | 二口 | 二笔 | 二口 | 二笔 | 二口8.87 | 7.42 | 11.09 | 4.72 | 10.09 | 4.41 | 10.40 | 6.10摘自杨英姿 [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谈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三个衔接》,《中国翻译》,2011年第3期阅读详情:
范文九:从汉译本《驿站长》看翻译实践的创造性文学翻译是一种以形象译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决定了翻译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做出灵活而富于创造性的处理。创造性的翻译使得文学翻译比其他类型的翻译在原则上更加重视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普希金的中篇小说《驿站长》(《ста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在中国有多个译本,但从读者接受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由翻译家水夫所翻译的《驿站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译者不仅准确传达了作家的思想感情,而且成功地处理了文章的细节,使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实现了中国读者与作家以及俄罗斯文化的顺利对话。一、增减词语,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增减词语是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由于俄汉两种语言词语的涵义范围、使用习惯、句子结构特点、语法手段和表达方式不同,因而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将两种语言机械对等,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所谓增减,实质上即隐现,是指翻译时为确切、通顺表达原文意义和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而增词或减词。例如:(1)《Это твоя дочка》― спросил я смотрителя. 《Дочка-с, ― отвечал он с видом довольного самолюбия, ― да такая разумная, такая проворная, вся в покойницумать》“这是你的女儿吗?”我问驿站长。“是我的女儿,”他带着得意洋洋的神气回答说,“她聪明、伶俐,跟过世了的母亲一模一样。”翻译时译者在形容词“聪明、伶俐”前加上了代词“她”,使其统领后面的形容词做主语。如果按原文直接译出,就会造成成分的残缺,造成汉语的语病。又如:(2) проезжий в черкесской шапке, в военной шинели, окутанный шалью, вошёл в комнату, требуя лошадей.一个头戴契尔克斯帽、身穿军外套、裹着披肩的旅客走进来要马。原文的句子主语是“проезжий”,谓语是“вошёл”,“требуя”为伴随状语,其余的带前置词短语或形动词短语皆为定语,经过翻译的整合,使其变为一个结构紧凑的定语+主语+谓语的主谓句,避免了语言的拖沓。(3)Старик не снес своего несчастья;/老头经不住这不幸的打击。尽管原文中没有出现“удар”之类的字眼,但从语境中我们能读到这种不幸是对驿站长莫大的打击,经过译者对潜在词语的重现,读者更加体味出作家的思想感情。(4)《Здесь стоит Авдотья Самсоновна》 ― спросил он.“阿芙多季娅?萨姆松诺夫娜在这里吗?”他问。动词“стоить”一词涵义丰富,在原句中相当于俄语动词“есть”,作Авдотья Самсоновна的谓语,但在此语境中显然不能将其直接译出,否则不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故在此译者将其删减掉,更加符合汉语的口语习惯。二、转换语言形式由于俄汉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语法和表现形式可谓大异小同,由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语言形式的转换。这种转换包括:类别转换(词类的转换)、结构转换、语态转换、句型转换以及语言单位的转换。(一)词类的转换(1)Наконец представлено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его к отцу;最后画着他回到父亲那里。原文中的动名词“возвращение”在此被转换成动词,由主语变为谓语。(2)Дуня обвязала ему голову платком, намоченным уксусом, исела с своим шитьем у его кровати.杜妮亚用醋浸的手帕包扎他的头,坐在他床边做针线活。原文中“с своим шитьем”本来是谓语“села”的状语,在此译者将其译为谓语,与动词“坐”构成连动谓语。(3)Военный лакей,чистя сапог на колодке, объявил, что барин почивает и что прежде одиннадцати часов не принимает никого.一个勤务兵在擦用鞋楦撑着的皮靴,他说主人在睡觉,十一点钟以前不接见任何人。“чистя сапог на колодке”在原文中本来是副动词短语作伴随状语,译者在此将其译为简单句的谓语,使其与后面的主谓句排列整齐,避免了因为同一个主语造成的句子过长,便于读者的阅读。(二)句型转换(1)Гусару подали кибитку.骠骑兵的马车拉来了。原文的俄语句子是一个不定人称句,虽是主动态,但没有指出具体的主语,经过翻译之后“马车”一词成了主语,但句子却成为了汉语中的被动句;骠骑兵成了马车的定语,表示所属关系,从俄语到汉语,语言的深层意义没变,都是强调马车被拉来的事实。而且经过转换的句子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语言思维习惯。(2)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 овладело им до такой степени, что он не утерпел и пошел сам к обедне.他感到六神不安,忍不住自己也跑去做礼拜。原句是一个带程度、度量关系的主从复合句,从句的主语本是“беспокойство”一词,而主句的主语是он。在此,译者为使用四字成语“六神不安”使译文凝练,故打破原句成分的限制,统以主语“他”,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
  (三)语言单位的转换所谓语言单位的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单位级别不对应的现象,即原文中某个单位可以对应成译文中不同级别的另一单位。通常有词级转化为句级或词组级转化为句级。通过这种转化使得译文更加连贯通顺,便于读者的阅读理解。(1)Больной обмакивал губы и всякий раз, возвращая кружку, в знак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 слабою своей рукою пожимал Дунюшкину руку.病人润着嘴唇,每次递还杯子的时候,都用他的无力的手握握杜妮亚的手,表示感谢。原文中的状语是由前置词短语“в знак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构成的,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依然生搬硬套就会造成语言的堆砌和混乱,故单独将其译出,依然作方式状语。(2) Он простился с смотрителем, щедро наградив его за постой и угощение; простился и с Дунею и вызвался довезти ее до церкви, которая находилась на краю деревни.他同驿站长告别,因为在这里又吃又住,重赏了驿站长。他也同杜妮亚告别,并且表示愿意送她到村边的教堂。原文是由“которая”引导的定语从句,用于限定“церквь”(教堂)一词,因为在从句中有谓语和状语成分,所以在俄语中必须用短语从句将其分出,而汉语可以省略表示“坐落” (находилась)一词的谓语成分而不影响其逻辑关系,所以将原有的定语从句浓缩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从而节省了笔墨。(3) Тот же лекарь, который приезжал к гусару, лечил и его.给他治病的就是给骠骑兵看病的那个医生。和上个例子相似,俄语原文的主句是“Тот же лекарь, лечил и его.” “который приезжал к гусару,”是主语“лекарь”的补充说明,是定语从句。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可将其简化为一个短语作定语,且这种转化不但使行文简洁,而且加强了语势,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色彩。(4)Испуганный Минский кинулся ее подымать и, вдруг увидя в дверях старого смотрителя,/明斯基吓了一跳,跑过去扶她,猛然看见老驿站长在门口。原文中的被动形动词“.Испуганный”作定语修饰主语“Минский”,说明了明斯基当时的神情,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细心地想象了当时的情景,将形动词短语变为一个简短的句子,与后面的一系列动词“跑”和“看见”连续,生动地再现了明斯基面对驿站长上门寻女的紧张不安。可谓妙笔生花。三、词语的锤炼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它有许多其他语言所没有的现象,比如叠词、象声词、对举词、四字成语等。这些词语如果使用恰当,就会使译文增色生辉,产生鲜明的艺术特色,提升翻译的整体水平。(一)叠词的使用在汉语中,叠词是一种能产型的构词法,通过重叠词素来构成新词。在翻译中,叠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语性叠词、描写性叠词都能增强译文语言的感受度、想象度,使译文生动、想象、绘声绘色。以下笔者选取译文中的部分实例加以简要分析。(1)Ею дом держался: что прибрать, что приготовить, за всем успевала.家由她管:收拾房子啦,做饭啦,样样都安排得妥妥当当。(2)Мы пришли на кладбище, голое место, ничем не огражденное, усеянное деревянными крестами, не осененными ни единым деревцом.我们到了墓地,四周光秃秃的,毫无遮拦,满眼都是木头十字架,没有一棵小树遮阴。有生以来我不曾见过这样凄凉的墓地。(二)四字成语四字成语是汉语修辞中常用的一种辞格,合理使用会使译文高度凝练、朗朗上口而传神达意。(1)отвечал он с видом довольного самолюбия,/他带着得意洋洋的神气回答说,(2) он сидит за столом, окруженный ложными друзьями и бесстыдными женщинами.他坐在桌旁,一群虚情假意的朋友和无耻的女人围着他。(3)Вижу, как теперь, самого хозяина, человека лет пятидесяти, свежего и бодрого, и его длинный зеленый сертук с тремя медалями на полинялых лентах.这位五十来岁的主人,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绿色长礼服上用褪色的绶带挂着三枚奖章,仍然历历在目。(4) Появление Дуни произвело обыкновенное свое действие. Гнев проезжего прошел;杜妮亚的出现起了它惯有的效用:旅客的怒火烟消云散了。(5) Бед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 не понимал, каким образом мог он сам позволить своей Дуне ехать вместе с гусаром, как нашло на него ослепление и что тогда было с его разумом.可怜的驿站长不明白,他怎能让他的杜妮亚同骠骑兵一起坐车走呢?他怎么会瞎了眼,怎么会让鬼迷了心窍?他感到六神不安,忍不住自己也跑去做礼拜。(6)《Чего тебе надобно》 ― сказал он ему, стиснув зубы,“你要干什么?”他咬牙切齿地对他说,本文为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英语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语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80)和2011年宁夏师范学院科研一般项目“英语教学语料库建设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关系研究”(项目编号YB2011001)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 (俄)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M].水夫,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2] 王秉钦.新编俄汉翻译教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3] 张会森.新编俄语语法[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4] 李世俊,张永泉,丛亚平.中俄名作译文选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阅读详情:
范文十:金陵驿阅读答案_金陵驿翻译赏析_作者文天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其全诗如下: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前言]是南宋末期诗人文天祥的组诗作品。金陵驿阅读答案_金陵驿翻译赏析_作者文天祥。第一首从景物写起,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殉国之志;第二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并告诫自己,在生死关头要以大丈夫自勉。全诗巧妙化用前人成语旧句,描写婉曲,风格悲壮,用典贴切,语言精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注释]⑴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⑵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驿阅读答案_金陵驿翻译赏析_作者文天祥。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⑶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⑷别却:离开。⑸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⑹金瓯:金属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坚固。⑺衮衣:衮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⑻恶:病,情绪不佳。[翻译]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赏析]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分页:
3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训蒙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