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真是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介绍的是地球变暖的具体变化。關於地球变化的一般讨论,请参看「」。
本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適合的人士。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您可以关注您所擅长领域的专家关注分类。
本条目以部分區域為主的論述,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以,或本文的問題。
從1958年莫勞島二氧化碳含量變化
環境氣體循環圖
美國一所石化廠的排煙
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或稱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中,的和因而造成上升的,為之一,而其所造成的稱之為。
在時,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活動所推動。
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據資料顯示 ,大氣中(N2O)的含量比18世紀中葉(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從275ppbv增加到310ppbv,(CO2)的含量從280ppmv增加到360ppmv,(CH4)從700ppbv增加到1720ppbv,這些增長趨勢主要緣于人類的活動。燃燒、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变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的研究團體所確認。
的在的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的变化情况。(如右图)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濃度的變化與氣溫上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从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的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但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和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带来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和。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肆虐。預計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变暖。因為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原則上,「全球变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变暖」意味著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根據不同的重組所展示過去2000年的平均地表溫度。每十年找一個平均值。特別顯示2004年的溫度來作參考。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與,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地球有温度记录以来第二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年平均地表温度記錄低了0.06摄氏度。和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更開始利用來量度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日,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国的溫度達到攝氏38.1度,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中國大陸、、、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53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 日,中國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台灣在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日,日本溫度高達40.9度,破了1933年日本的記錄。
過去40萬年的含量與自的急速飆升;地球軌道的週期性改變(又稱為)被相信是十萬年的循環的背後推動者。
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活動及。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变暖。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但是科學界的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变暖的主因。可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有。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及,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变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侧重於大氣層中及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舉一個重要的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這樣使变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
因為地球的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平,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至1度。
1980年至2003年,全球主要溫室氣體的趨勢圖
類造成的排放比較
對於太陽的短波輻射來說是透明的。可是,它們卻吸收了來自地球發放的()部份。這樣使地球難以降溫。它們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作指標。
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的濃度自1750年比前工業化水平(280)分別上升了31%與149%。而現在的水平已經長期高於380,並即將突破400ppm。從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數據指出,與過去65萬年的作比較,這是個明顯的飆升。從一些非直接的地質學證據,有理由相信過去400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在過去的20年中,大約四分之三的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燒。其他的人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別是。
1958年在大島海拔約3400公尺的上對混合比率展開了最漫長的連續的儀器測量。從此以後,人們發現每年的測量結果不斷攀升,如(Keeling Curve)顯示,數值由當初的315上升至2006年超過了380,升幅大約是21%。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個月出現輕微季節性變動而整體上全年是不斷上升。
是的主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產和從天然氣管道和其它基礎設施洩漏出來。一些的生物來源是自然的,譬如。可是其他來源則是由人類農業活動增加而帶動的,例如稻米的耕種。最近的證據顯示,森林也許是的來源。如果屬實,這會是對天然溫室效應的額外貢獻,而不是人為溫室效應的。
雖然實際的趨勢軌線視乎不確定的經濟、社會、科技及自然發展,預期未來的二氧化碳水平將因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續攀升。的《》羅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況,在2100年可以達致由541至970的水平。如果煤與焦油被廣泛地採用,現時的化石燃料儲備是有能力實現這個水平並且在2100年後繼續排放。
於2000年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各個組成部分
全球的主要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是來自燃燒燃料。餘下的大部分來自“短暫的燃料”(生產與運送中耗用的燃料)、工業及農業體增多。生產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們的比重分別是5.8%、5.2%和3.3%。當前的數據都可以作比較。大約17%來自發電時所耗用的燃料。很少來自大自然與人為生物來源,大約只有6.3%來自農業所產生的和。
效果會導致更多溫室氣體的來源。譬如從中的釋放的可能多達7百億噸。注意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如硫酸鹽氣溶膠有冷卻的作用。雖然被干擾的自然循環可能導致二十世紀中期的溫度記錄中所見的高原,但那些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在某個程度上也引致同樣的溫度記錄
人類曾企圖測量關於「在過去50年觀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類活動所致的」的科學公眾輿論程度。 在中,的歷史學教授從中的928份科學文獻的摘要中尋找全球氣候改變(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結論,當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這個公眾輿論的觀點。可是,奧勒斯克斯教授並沒有表示多少摘要指出人類導致的暖化效果。
除了這個公眾輿論外,還有其他的假說嘗試解釋全部或部分的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某些假說如下:
全球溫度升高仍然屬於自然溫度變化的範圍之內。
全球溫度升高是的來臨。
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是太陽輻射的變化及雲層覆蓋的調節效果。
全球溫度升高正反映了。因為很多讀數都在人口稠密或正在擴張的地區。
過去30年的太陽輻射的變化圖
的第三份評估報告所闡述的模型研究發現最近40至50年的氣候改變並不需要太陽發光度的變動。這些研究發現火山及太陽活動只能影響1950年前的溫度改變的一半,但這種自然力量最近已經被抵消。特別是,自1750年的溫室氣體所推動的氣候改變比同期增加的太陽活動所推動的高出八倍。
有些研究(Lean等人,2002年;Wang等人,2005年)認為前工業時期的太陽發光度比第三份評估報告中所提及的復原紀錄(例如:Hoyt和Schatten,1993年;Lean,2000年)還少三四倍。其他研究人員相信太陽發光度對全球变暖的影響被低估了。他們估計太陽活動促使近來溫室效應的16%或36%。其它人則建議雲層和其他過程的回饋加劇了太陽活動的變動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是真的,太陽活動的變動真的被低估了。從普遍的科學理解來說,太陽發光度變動對歷史上的氣候改變貢獻是十分小。
現在的太陽活動水平是歷史性高。科學家:)博士等人認為過去60年至70年的太陽活動是八千年來的高峰期。 Muscheler等人則認為過去幾千年都曾經出現類似的高峰期。 Solanki博士根據他們的分析斷定了太陽活動在未來的50年會降低的機會率大約是92%。再者,美國的研究者在2005年發現過去二十年的改變中的10%至30%可能來自增加的太陽輸出。回顧了現有的文獻,Foukal等人斷定自從1970年代中期太陽輸出的變化很難加劇全球变暖並且沒有證據顯示太陽發光度在這個時期有所增加。
全球森林资源是有效防止全球变暖的工具。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和糖类。当人类将森林破坏后有一部分会被用作燃料使用用于供暖或是烧制成碳木。在使用的过程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进一步加重温室效应,加速全球气温变暖。因此,一方面减少吸收二氧化碳这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破坏或是不合理使用森林资源资源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是全球气温上升的一大诱因。大面積的草原與植被同樣具有吸收二氧化碳與涵養地下水的功能,草原與植被嚴重破壞的區域同時會造成嚴重沙塵暴,加速草原與植被的沙漠化。
過去幾年以來,大眾對地球暖化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人們對地球暖化原因的各項科學解釋高度關注,同時引起了政治與經濟上的辯論。雖然貧窮地區,特別是的排放量很微小,但卻面對著全球变暖所帶來的極大風險。同時,美國不滿能夠免除的約束,並且以這個為拒絕簽署協議書的理由。在中,相比,有很多人接納了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及努力對抗变暖這些說法。
化石燃料組織及公司譬如由:)及某些-和所代表的及利用一些運動來淡化全球变暖的。環保團體及公眾人物則舉行運動來強調當中的風險。最近,一些化石燃料公司已經減少了淡化運動,甚至呼籲制定避免全球变暖的政策。
這個議題促發了關於限制工業的排放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的辯論。在美國,對科學證據及報告作也成了重要的議題。其他國家則更會討論為了而採取另外一些更潔淨時所需要的成本。
其他爭論焦點則在於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如印度及中國在控制排放的力度應該有多大。2007年,已经超越美國,中國辯稱因為中國人均排放量是美國的三分之一(2010年),所以在減排上沒有很大責任。美國辯稱如果他們必要承擔減排成本,中國也要。也快將成為工業排放的大國之一,將會與中國一樣面對同樣的問題。
本条目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以。
受全球暖化影響,在的正在不斷後退。
一千年内北半球温度变化趋势(1000年-1950年每50年一刻度,每10年一刻度)。
由于海洋温度升高,海水體積膨脹,和的大陸也会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区,例如島國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离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陆地面积缩小会极大地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甚至可能导致。河、海堤的建立,可降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保護地勢低的地區。(要注意,广为流传的“海洋上漂浮的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实际上,海洋上漂浮的冰川融化后海平面仍会保持不变。只有当陆地的冰川融化后流入海洋才会改变海平面的高度)
由于海洋温度升高,水蒸发加快,大量水气被输送进入大气,会导致局部地区短时间内降雨量突然升高,这样天气就会导致、、等更加频繁的发生,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于河流下游的广大地区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胁,水灾面积因为短时的强降水而迅速扩大,问题也比过去更加严峻。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导致热带向高纬扩散,目前已有热带传染病扩散的迹象。而过去在低温下难以存活的病毒随着冬季温度上升,有全年活动的可能,最近一段时间的监控发现,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结核病等有再度爆发的可能。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令蒸发量上升,在以往干旱少雨的地区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不正确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让以前植物覆盖的半干旱地区失去保护成为半沙漠化地区,从而导致内陆地区加速,有扩大的危险(实际上沙漠化问题已经困扰着东亚和中亚国家,在撒哈拉边界地区更是情况堪忧)。
由于温度升高,如果食物链中的上层和顶层生物如果不作出相应变动就会严重危机到种群的繁殖和发展,整个会受到威胁,许多物种会加速灭绝的步伐。
由于两极冰山崩塌,、近极地的地方温度会迅速下降(因冰溶化有溶化比潛熱,大量冰同時溶化會吸取大量能量以作溶化之用,所以近极地的地方温度会迅速下降),会严重影响当地,造成不可逆的变化。
澳洲流行病學家:)於美國微生物學會的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暖化使得多種流行病的流行模式發生改變增加爆發機會。
由於:)會使失收,減少糧食供應,在一些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引致,例如乾旱會使的範圍擴大,下降。
預言世界能量和礦物燃料用法在下十年內將上升。
不少公司和團體組織設法削減全球变暖。為全球变暖的緩和提議的某些戰略包括新技術的發展和碳垂距。可再造能源例如、風力、、、電或混合動力的汽車、燃料電池、能量守恆、碳稅;改進自然二氧化碳水槽;硫酸鹽濕劑的故意生產,哪些導致一個冷卻效應對地球;人口控制;并且碳捕獲和存貯。許多環境小組鼓勵單獨行動抵抗全球变暖,經常瞄準消費者,并且有對氣候變化的業務商業活動。
關於參與全球变暖的主要世界性國際協議就是在京都協議書。京都協議書是1997年討論聯合國氣候變化應變中心(UNFCCC),批准這個協議的國家承諾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五種溫室氣體,如果他們繼續增加排放這些氣體,他們就會受到其他國家的譴責。於1995年簽訂,大部分科學家認為的增加不足以引致全球暖化。
Raymond Kurzweil在軍隊科學顧問委員會面前作證,他在纳米科技科學看可觀的潛力解決重大全球性問題例如氣候變化,即纳米科技可能給全球变暖減輕。
(※各看法互相独立)
实际上,地球46亿年来,不断经历温暖化与寒冷化,海平面也有升有降,二氧化碳水平也时高时低,有的时代甚至远高于现在的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然气温、海平面、二氧化碳水平都是不断变化的,而最近几十年气温、海平面和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完全在自然变化范围内。现在“防止全球暖化”的行为试图让地球的温度保持一定违反了自然规律。
“平均气温”应当以什么时代的气温作为标准也是含糊不清的,且不说数十亿年的地球史,近两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就出现了和这两种平均气温极端对立的情况,在没有确定什么气温才算标准时去谈防止全球暖化并不合理。
海平面在数万年来一直是在上升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最初,亚洲与美洲、日本台湾与亚洲大陆、英国与欧洲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海平面上升才被分开,因此,将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人类是不合适的,是缺乏科学常识的体现。
“低碳”和“防止全球暖化”等口号实际上成了政治作秀,签订了《》的国家并不积极减排,甚至还有所增加。(见相关章节)令人们怀疑这是政客们为了骗取选票的手段。
一些国家以“防止全球变暖”为名义,开征各种税收,加重国民负担,使原本处于贫困线上的人口更加贫困。这些国家并不着眼于改进技术减少碳排放而是只顾着收税,引来人们的批评。使人们怀疑“全球暖化”是政府为了从人民身上多收税而故意夸大。
商业利益:许多商家把“低碳”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低碳产品往往比其他产品更贵,如果强制放弃普通产品而改用低碳产品会加重贫困人口的生活负担,是很不道德的。
一些號稱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作法,事實上反而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例如;而植樹的效應也是被懷疑的,因為此過程及植物本身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比其能有效減少的溫室氣體更多。
根据化学原理,“关灯点蜡烛”实际上排放更多的碳元素。因此,“”中许多人关灯点蜡烛实际上与他们减碳的主张相违背,作秀的成分更多。
全球暖化令死於者減少,有說指死於寒潮的人比熱浪多。有人认为,全球暖化使得高緯度地區夏天更熱,冬天更冷的極端氣候常發生。但事实上,发生寒潮恰恰证明地球没有发生全球变暖。而且,变暖、变冷都归咎于全球变暖显然是一种不科学的强词夺理,违背了科学的原则。
2013年北极夏季盖面积比2012年增加了60%,超过100万平方英里。科学家警告,世界正在经历气温急速下降,可能面临全球变冷。气温急速下降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以后。前此根据计算机预测灾难性的气候变暖是危险的误导。
全球暖化很有可能會造成冬天更冷,全球暖化是可怕的、該減緩的,但其影響並不是單純的變熱而已。
《》(1997年)
《》(2009年)
(). 2007年氣候變化-物理基礎.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個評估報告第一個工作小組提供. .
. "The updated hundred-year linear trend(1906 to 2005)of 0.74 °C [0.56 °C to 0.92 °C] is therefore larg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trend for 1901 to 2000 given in the TAR of 0.6 °C [0.4 °C to 0.8 °C]."
. 國立橡樹嶺研究所.
(PDF). . 3 (英文). "carbon dioxide(CO2),methane(CH4)and nitrous oxide(N2O),have grown significantly since pre-industrial times(about 1750 A.D.):CO2 from about 280 to almost 360 ppmv3, CH4 from 700 to 1720 ppbv and N2O from about 275 to about 310 ppbv. These trends can be attributed largely to human activities, mostly fossil-fuel use, land-use change and agriculture."
Hegerl, Gabriele C.; et al..
(PDF). 2007年氣候變化-物理基礎.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個評估報告第一個工作小組提供. . 690.
. "Recent estimates(Figure 9.9)indicate a relatively small combined effect of natural forcings on the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the seconds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a small net cooling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olar and volcanic forcings"
Ammann, C et al..
(PD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04 (10): . :.  . "However, because of a lack of interactive , the model cannot fully simulate features discussed in (44)." "While the NH temperatures of the high-scaled experiment are often colder than the lower bound from proxy data, the modeled decadal-scale NH surface temperature for the medium-scaled case falls within the uncertainty range of the availabl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The medium-scaled simulation also broadly rep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seen in the proxy records." "Without anthropogenic forcing, the 20th century warming is small. The simulations with only natural forcing components included yield an early 20th century peak warming of ≈0.2 °C(≈1950 AD),which is reduced to about half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because of increased volcanism."
. . 2001-05 .
. . 2005-06 .
. "In common usage, 'global warming' often refers to the warming that can occur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human activities."
的研究報告全球溫度趨勢
. 天氣在線 (中文(中国大陆)?).
. 人民網 (中文(中国大陆)?).
. 湖南新聞網 (中文(中国大陆)?).
. 大紀元 (中文(香港)?).
. 大紀元 (中文(香港)?).
. 新華網 (中文(香港)?).
. 大紀元 (中文(台灣)?).
(中文(台灣)?).
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
. 烟台农业信息网. .
, , (编) , , , 2006
Revkin, Andrew. . .
Brahic, Catherine. . .
Crampton, Thomas. . .
. Little Consensus on Global Warming. Partisanship Drives Opinion. .
Begley, Sharon. . Newsweek. .
Adams, David. . .
Sandell, Clayton. . .
, 新聞稿. Ceres. April 28, 2004 .
Holzer, Jessica. . .
Zabarenko, Deborah. . .
Steven Mufson. . Washington Post.
Somni Sengupta. . New York Times .
. 蘋果日報. 20-7-2007: (A18) (中文(香港)?).
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
(PDF). 2005-06 (英文).
Barnett, Tim P.; Adam, J. C.; Lettenmaier, D. P.
(abstract). Nature. , 438 (7066): 303–309. :.   (英文).
Behrenfeld, Michael J.; O'malley, RT; Siegel, DA; Mcclain, CR; Sarmiento, JL; Feldman, GC; Milligan, AJ; Falkowski, PG et al.
(PDF). Nature. , 444 (7120): 752–755. :.   (英文).
Choi, O Fisher, Ann. . Climate Change. 2005-05, 58 (1–2): 149–170. : (英文).
Dyurgerov, Mark B.; Meier, Mark F.
(PDF). Institute of 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Occasional Paper #58. 2005.
Emanuel, Kerry A.
(PDF). Nature. , 436 (7051): 686–688. :.   (英文).
(PDF). Science. , 308 (5727): . :.   (英文).
Hinrichs, Kai-U Hmelo, Laura R.; Sylva, Sean P. Molecular Fossil Record of Elevated Methane Levels in Late Pleistocene Coastal Waters. Science. , 299 (5610): . :.   (英文).
Hirsch, Tim. . BBC.
Hoyt, Douglas V.; Schatten, Kenneth H.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3–11, 98 (A11): 18,895–18,906. : (英文).
Karnaukhov, A. V.
(PDF). Biophysics. 2001, 46 (6) (英文).
Kenneth, James P.; et al.. .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Keppler, F et al.. . Max Planck Society. .
Lean, Judith L.; Wang, Y.M.; Sheeley, N.R.
(abstrac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2–12, 29 (24): 2224. :.
Lerner, K. L Lerner, K. L Wilmoth, Brenda. Environmental issues: essential primary sources. Thomson Gale. .   (英文).
Muscheler, R Joos, F; Müller, SA; Snowball, I.
(PDF). Nature. , 436 (7012): . :.   (英文).
Oerlemans, J.
(PDF). Science. , 308 (5722): 675–677. :.   (英文).
(PDF). Science. , 306 (5702): 1686. :.   (英文).
Purse, Bethan V.; Mellor, PS; Rogers, DJ; Samuel, AR; Mertens, PP; Baylis, M.
(abstract).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05-02, 3 (2): 171–181. :.   (英文).
Revkin, Andrew C. . The New York Times. .
. .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 Plows, Plagues, and Petroleum: How Humans Took Control of Climat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 Usoskin, IG; Kromer, B; Schüssler, M; Beer, J.
(PDF). Nature. , 431 (7012): . :10.1038/nature02995 (不活跃 ).  .
(PDF). Nature. , 436: E4–E5. :.
Sowers, Todd. Late Quaternary Atmospheric CH4 Isotope Record Suggests Marine Clathrates Are Stable. Science. , 311 (5762): 838–840. :.  .
Svensmark, H et al..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ions in particle nucleation under atmospheric condi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FirstCite Early Online Publishing). , 463 (2078): 385–396. : (英文). (網上版本需要登記)
Walter, KM; Zimov, SA; Chanton, JP; Verbyla, D; Chapin Fs, 3rd. Methane bubbling from Siberian thaw lakes as a positive feedback to climate warming. Nature. , 443 (7107): 71–75. :.  .
Wang, Y.-M.; Lean, J.L.; Sheeley, N.R.
(PDF). Astrophysical Journal. , 625: 522–538. :.
Kirstin Dow und Thomas E. Downing. Weltatlas des Klimawandels - Karten und Fakten zur globalen Erw?rmung(世界氣候變化地圖集-地圖和全球變暖的事實).. Europ?ische Verlagsanstalt(eva). 2007.   (德文).
Hartmut Grassl. Wetterkatastrophen und Klimawandel. Sind wir noch zu retten?(天氣災害和氣候變化。我們是否還有救?). München: Pg Verlag. 2005.   (德文).
Atlas der Globalisierung spezial: Klima(倫敦書評特刊-氣候). Berlin: 外交界月刊. 2008.   (法文).
與Heinrich-B?ll-Stiftung: Wege aus der Klimafalle(擺脫氣候陷阱). oekom Verlag 2007,
與: Der Klimawandel(氣候變化). Beck, München 2006,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W. Cramer, N. Nakicenovic, T. Wigley, G. Yohe(Hrsg.). . : . 2006.   (英文).
Christian D. Sch?nwiese: Klimatologie(氣象學). Ulmer, Stuttgart 2003(2. Aufl.),
(即,BEV)
《》(1995年)
《》(2004年)
《》(2006年)
《》(2007年)
《》(2009年)
《》(2009年)
《》(2009年)
《》(製作,2006年)
《》(製作,2008年)
《》(2010年)
,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於2001年刊登
- 一群氣候科學家的網誌
發現過程的詳盡介紹與歷史
的溶解可能加速了全球变暖
- 提供新聞及分析的氣候改變及全球变暖的入門網站
—Extensive commented list of Internet resourc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rces on the Internet.
, Australian science documentary about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rare, common, and endangered wildlife
Apr 25, 2006
from historian ,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History of Physic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IP).
- Independent news on global warming and its consequences.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