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练习题通长分两大类情况,一类是封闭图形,二类是什么图形

邵骥顺的教育网志
邵骥顺的教育网志
jxxy_shaojishun
1.主持虹口区第九届教育科研暨第六届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审工作。
2.主持科研室日常工作。
3.虹教人论坛1次《敬仰天安门》
4.全院辅导讲座1次《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和穹窿山》
5.三年发展规划督导(飞虹中学)
6.参加“长三角”德育论文征文评奖
7.参加区贯彻落实“两纲”的有关工作和会议
8.参加市有关教育科研研讨、开放活动等。
9.主持贯彻落实“两纲”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区本教材编写工作,有11所学校参加、12本教材正在编写之中。
附1:敬仰天安门—天安门建筑文化内涵,兼谈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历史
附2:《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和穹窿山》
敬 仰 天 安 门
—天安门建筑文化内涵,兼谈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历史
一、我们敬仰天安门
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图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今天安门广场布局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经解放后3次大修整,广场中间南北长880米, 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广场布局雄伟、庄严、对称。
在中轴线上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等建筑。
西侧为人民大会堂,
东侧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三、明清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明清时是皇城正门前的广场,其布局是:北面天安门。
天安门以南是一条南北狭长、笔直平坦的石板通道,通道两侧为千步廊,各110间,东西相对,贯通南北。其北端又分别各向东西,扩而北向,各34间,连接东、西长安门。千步廊连檐通脊,延续不断,幽长深远,封闭森严,显示着帝王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
千步廊南端是大明门(清称大清门)。即今天的前门。
天安门、东西长安门、千步廊、大清门周围都筑以高墙,并派禁军把守。因此,所谓皇城正门前的“宫廷广场”,其实只是个“T”形通道式的狭窄空地而已。
千步廊东西两侧,明朝起就将官衙集中布局,按左右文武对称排列。东侧,大致相当于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带,有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工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翰林院等衙门。
西侧,大约今人民大会堂一带,分布有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清代又改设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同皇宫成“拱翊宸居”之势。
民称这种布局为“东边掌生,西边掌死”。
随着大清帝国的衰亡,天安门广场也历尽沧桑。八国联军入侵,天安门遭炮击,千步廊被焚毁,“宫廷广场”沦落为屯兵牧马之所。辛亥革命后,广场解禁。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广场无人管理,飞鸟成群,草木丛生,满目凄凉。解放后,1950年、1952年、1958年对广场3 次大规模整修,始成今规模。
四、天安门历史
天安门在广场北端,原为明清2代皇城(内城)正门。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原元大都正南门丽正门的位置上兴建,并沿用唐朝皇城正门名,号“承天门”,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当时的天安门只是1座3层楼式的木牌坊,中悬“承天之门”匾额。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焚于火。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为9开间门楼,后又毁于明末的战火,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次改建为现在的规模,并更名为天安门。
相关链接1:牌坊、牌楼
在中国,无论皇家苑囿或佛寺道观祠庙,以至于古府街坊、帝王陵墓、风景胜地、山寨桥梁、乡间大道,几乎都可见牌坊、牌楼建筑。它们一般多是作为一组建筑的序幕或入口标志,作为一种空间象征性地分隔。
牌坊的起源主要有两说,一说起源于古代的“衡门”。衡通横,就是横木为门,为古代贫苦人家在地里栽上两根木柱,顶上加一根横木,再装上简陋的门扇。另一说:“牌”是匾额,坊是古代的“绰楔”,“绰楔”就是安在门上的旌表(表彰)牌。“绰楔”上按上“牌”就成了牌坊。
牌坊和牌楼的区别在于:牌坊是用华表柱(清代叫冲天柱)加横梁(额枋)构成,横梁上不起“楼”,即不加斗栱和屋檐。
而牌楼的横梁上是有斗栱和屋檐的。
牌楼又有冲天牌楼和非冲天牌楼之分。冲天牌楼是用华表柱出头至“楼”以上,柱头上用云罐和毗卢帽装饰;
非冲天牌楼的柱不“冲天”,而在斗栱等装饰上盖上小屋檐。
从建筑立意上可分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祭坛牌坊、山门牌坊和街道牌坊等。
从建筑材料上可分木牌坊、石牌坊、琉璃坊等。
从结构上可分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
牌楼还有等级之分,一般皇帝敕建的牌坊等级最高,因而牌楼的间数和楼数就多。
与帝王和宗教有关的牌坊多琉璃牌坊,如北京国子监牌坊、卧佛寺牌坊;纪念性建筑物或坛、陵前多石牌坊,如天坛、地坛、十三陵等处的牌坊;
木牌坊多分布在街道。
我国著名的牌坊很多,其中十三陵长陵神道入口的石牌坊楼共有六柱五间十一楼,全用汉白玉砌成,为现存我国最大的石牌坊。
皖南牌坊群是全国牌坊最集中的地方,均为贞节牌坊或功德牌坊。其中歙县的许国牌坊为我国造型最为奇特的牌坊,四面八柱三楼,呈口字型,前后各有三门,左右为单门。?
五、天安门建筑的文化内涵
天安门高34.7米。建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二层汉白玉须弥基座上。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色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墙体红色,楼为十柱九开间,屋顶是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2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门成为1座完整的建筑艺术杰作。
天安门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1:须弥座与台基级别
须弥座亦称金刚宝座。“须弥”是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传说他是一座位于世界中心的世界上最高的山,日月星辰环绕他出没回旋,三界诸天也依傍他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象的底座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使用者的高贵和建筑的级别。
中国最早的须弥座是在南北朝时代的石窟寺中的塔座和佛座中出现的。在这以前,我们的祖先为防潮、防腐,或弥补单体建筑不够高大雄伟的弱点,将建筑建在一个高高的台基上。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便出现须弥基座这种形式。明清时代,须弥座几乎成了重要建筑无处不在的台基。
中国古建筑中台基有四种级别:
1、普通基座
普通基座多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而成,其高一尺,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基座
此基座类比普通基座高,或在基座上修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次要建筑。
3、更高级基座
更高级基座通称须弥座,这种基座都装有汉白玉栏杆,通常用于宫殿和高级寺庙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基座
该类基座将几层带石栏杆的须弥座叠在一起,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雄伟高大。这种建筑只用在皇宫中最高级建筑和全国著名庙宇的主要建筑上。
相关链接2:色彩
在中国古建筑中,色彩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中国早期的建筑色彩基本来源于建材的原始本色,没有多少人为的加工,记载中的“茅茨土阶”即属此类。随着人们在制陶、冶炼和纺织等社会生产中,认识并使用了若干来自矿物和植物的颜料,并将其中某些用于建筑作为装饰或防护涂料,这样就产生了后天的建筑色彩。但建筑色彩的使用和演变,除了上述生产条件外,还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左右,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周朝的宫殿中大都选用红色,汉代宫殿和官署色彩同周朝相同。历代宫垣庙墙刷土朱色和达官权贵使用朱门,可谓传统所至。红色后来虽退居黄色之后,但仍为最高贵的色彩之一。
在所有的色彩中,黄(金)色为最尊贵。自唐代始黄色为皇室特用的色彩。
为什么黄(金)色最尊贵呢?按照阴阳五行理论,整个国家国土有五个方向组成,即东南西北中。其中“中”代表中央。
每个方向各有一种颜色的封土,东方受青,南方受赤(红),西方受白,北方受玄(黑),中受黄。
黄色在五行说中代表中央,“黄,正色,”“黄,中也”。
其下依次为赤(红)、绿、青、蓝、黑、灰。
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绿、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
屋顶上琉璃瓦颜色的使用原则也是相同的,明清时明文规定,只有皇帝的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坛庙等才能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
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住宅只能用绿色盖顶。兰、紫(青)等色为官宦之家所用。?
也有例外,如文渊阁,因为藏《四库全库》,书怕火,于是文渊阁屋顶用黑色,黑色在阴阳五行中代表水。
相关链接3:琉璃瓦
琉璃是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一种釉料,常加在黏(年)土的外层,烧制九缸、盆、砖瓦等。
琉璃瓦是一种屋面建筑材料,为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制成的瓦,常见的有绿色、金黄色两种,具有耐久、美观,富有民族色彩等优点。
相关链接4:间、阳阴与“九五”帝王之尊
中国古代4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间,是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单元。建筑物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叫面阔。建筑物的纵深间数叫做进深。中国古建筑中的开间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开间越多,等级越高,最高级为开间9间,进深5间。
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产生很早,它认为一切事物都应分析为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阴阳两面,如方位的上与下、前与后,数目中的奇数和偶数、正数和负数,均由两种属性所组成。它把上方、前方、奇数、正数归为“阳”,下方、后方、偶数、负数归为“阴”,认为在复杂的万物中,每样事物都包涵着阴与阳的对立统一。
因中国古代视单数为吉祥数字,而9是奇数之极,故“九五”象征帝王之尊。《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於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九五帝王之尊即由此而来。
相关链接5:中国古建筑常见屋顶式样
被誉之为中国古建筑冠冕的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添神韵,而且严格表现了建筑的等级制度。我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屋顶式样有:
庑殿顶前后左右都是斜坡,俗称“四大坡”。屋面两坡相交处搭屋脊以防漏水,四坡相交共有四条脊,加上正脊,合四坡五脊。因此,庑殿顶又叫四阿顶、五脊殿。用于皇宫、庙宇等主殿,有单檐和重檐之分,重檐为贵。
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歇山顶的山面有搏风板、悬鱼等,是装饰的重点。有单檐和重檐之分,重檐为尊。由于歇山顶有九脊,故又称为“九脊殿”。
攒尖顶特点是屋顶坡度较徒,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以宝顶。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形。有单檐重檐之分,檐多为贵。常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
悬山顶多见于民间建筑,是两坡顶的一种,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两面坡。其特点是屋顶各檩伸到山墙之外。
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顶不悬出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
盝顶梁架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八角形屋顶。顶部是在平顶的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7、卷棚顶?
卷棚顶是我国传统建筑两坡顶形式之一,特别是两坡相交处成弧形曲面,无明显正脊。
上述屋顶样式中,重檐庑殿顶为最高等级,依次为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至于天安门的屋顶用的是“歇山式”,因他是皇城正门,不是大内正门,故等级比最尊贵的建筑如故宫太和殿、午门城楼、太庙大殿、长陵棱恩殿的屋顶所用的“庑殿式”略低。
相关链接6:金水河金水桥
金水河源于昌平,在紫禁城西北,依阴阳属金,“金生丽水”,故名金水河,俗称筒子河、护城河、玉河 或御河。《日下旧闻考》说:“护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站经天安门外金水桥,东南注御河,是为外金水河。”亦即今天安门前一段,长500米,宽18米。
另外太和门前一段 ,叫内金水河。金水河状如玉带缠腰,故又叫玉带河。
外金水河上跨7座汉白玉石桥,桥栏上雕有各种奇巧的图案与花纹。天安门前有5座石桥,每座正对1个城门。中间那座与御道相连,桥身稍宽,专供皇帝用,称“御路桥”;两旁2座称“王公桥”,供宗室亲王通行; 王公桥左右的2座叫“品级桥”,3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才能走。两旁便是太庙(今劳动人民 文化宫)、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门前2座桥,称“公生桥”,是4品以下官员过往的。
相关链接7:石狮
金水桥南北两岸,各有1对石狮子。石狮子都成双成对,左雄右雌。石狮乃汉白玉雕成,刀法细腻浑厚,线条圆润,憨态可掬。石狮蹲踞在正方形座石上,座石四面雕花,正面是瓶(谐“平”)、盘(盛器,谐“升”)、三支戟(“戟”谐“级”),意即“平升三级”;
右面是牡丹与松柏,意即“富贵长春”;
左边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意“文采风流”;
后面是八卦太极图,即“镇妖降魔”。
桥南的雌狮肚子上还有1个深约寸许的小洞眼,他是1900年八国联军在天安门肆意焚烧掳掠留下的枪眼。
石狮子立于城门两旁,象征帝王的尊贵和威严,取狮子百兽之王,威镇八方,鼠蛇畏惧之意。雄狮都放在大门的左边,雌狮则放在右边,于阴阴五行有关。
雄狮左抓踏一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权力和环宇一统;雌狮右爪下抚弄一仰面小狮,称作“太师少保”或“太师少师”,象征子嗣昌盛繁衍绵延。
相关链接8:华表
天安门城楼前后各有1对汉白玉的华表,每个重4万斤。华表各有1个八角形须弥石座,外围是正方形的玉石围栏,围栏上刻有蜿蜒飞舞的行龙,还有精美的图案。围栏四角,各有1 个立柱,柱顶蹲踞1只小狮子。在底座中央,为挺拨的华表,柱高9.57米,雕刻精美的巨龙盘旋而上,龙有4足,足有5爪,在层层回环的白云中飞腾,使华表显得上接云霄,雄伟壮观。华表上端有1个“朵云横木”,顶端是承露盘,立于其上的是望天犭孔。
据说此望天犭孔善观动向,时常提醒皇帝,以免误事。因此,门内望天犭孔华表称“望君出”华表,以体察民情;门外望天犭孔华表称“望君归”华表,以免耽误国事。所以华表另一名又称望柱。
关于华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尧舜时代表示王者纳谏或指示道路的木柱。这种木柱常在道路交叉处立1根木柱,柱顶上交穿着2根横木,成十字交叉,指示方向,这种华表称为桓表。同时也可以在木柱上写下自己对君主的批评建议,因此也被称为“榜木”。
另一说起源于西周时代,在井田的阡陌相交处或各户的地界上立上1根木头,作为界别或记上里程,被称为“邮表”。
再一说起源于古代的墓碑,《周礼》中载:“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木曷”。墓前竖立华表,战国就已有了,西汉时期已很流行,唯木制而已。用石柱作为华表立于墓前始于东汉。
无任那一种华表都经历了木柱——石柱——华表的发展过程。
现 代 建 筑 大 师 贝聿 铭
贝聿铭简历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籍华人建筑师,日生于广州。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贝聿铭10岁的时候,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
18岁的时候,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96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二、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建筑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自己负责设计。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60年代后,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和中国的香山饭店等。
三、主要建筑设计欣赏
1.美国达拉斯音乐厅
2.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在巴黎罗浮宫的扩建中,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3. 香港中银大厦
4.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5. 北京香山饭店
北京香山饭店
重复使用的几何形漏
窗使香山饭店深具风格
香山饭店的庭园
6.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博物馆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设计,是贝聿铭先生的封笔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内,紧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采用地面二层,地下一层建筑。
(1)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
当初因选址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规划建筑方案一度引起广泛争议。经过历时4年的规划建设,日,苏州博物馆新馆终于开馆了。这一次,看过它的人都称赞叫好,原来那些生怕因建设不当而破坏拙政园和忠王府格局而影响申遗的人们也收回了他们的担心。
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充满温馨清淡的苏州韵味,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添加了新的内涵。它简洁大气、鹤立鸡群,在苏州古城显示出其独特性、惟一性,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它的确遵循了贝聿铭先生当初设计时所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绣”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
(2)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3)三角几何造型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新馆建筑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建筑相融合。
(4)开放式钢结构
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看到,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穹窿山位于苏州光福镇南,海拔341.7米。
西形如钗股,直穿苍天,故名穹窿山。山有东西两个铜岭,百英荟萃,氛围恬静。山上有泉四眼,双膝泉涓流不息,挂杖泉静影澄碧,法雨泉直奔农田,百丈泉清醇甘甜。
其间的茅蓬坞有苏州地区唯一的天然次生森林,有楠木等217种名贵树木、151种药用植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批准建立为东吴国家森林公园。
穹窿山就自然景观而言有三个第一:
1.主峰笠帽峰高约341.7米,为“吴中第一峰”,是太湖东岸苏州地区最高的山峰。
2.苏州地区最大的山,有最幽深的山坞;
3.苏州地区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保护植物及中国特有植物楠木等217种植物和名贵树木,药用植物151种。是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另外,穹窿山还是苏州地区唯一的一条最长的盘山公路6.5公里
穹窿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据传为中国大军事家孙武隐居写作《孙子兵法》处,现保留有孙武苑。同时还有苏州地区最古老的寺庙穹窿寺、韩世忠隐居的宁邦寺、江南道教中心上真观、中国五大名台之一的朱买臣读书台,于右任题写的蕲王韩世忠玩月台、号称露天书法艺术馆的小王山摩崖石刻等景点。
现就人文历史景观方面做几点背景介绍:
1.何谓“苏州”
据《隋史.地理志》“因姑苏山为名”。姑苏为何意:谭其骧:“姑即句,乃古吴越人发语词,句吴即吴,句践即践,姑苏即苏也。至于苏之意又则不可知,以其为吴越语而非汉语也。江浙一带地名渊源于古代吴越语者彼多,非只此一苏州之苏也。”,
2.“乾隆御道”和康熙、乾隆下江南的区别
在小桥流水的苏州,341米高的穹隆山主峰已算第一高峰了。当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穹隆山的名人说出来也是赫赫有名,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到穹窿山顶上的上真观祈福,留下了一条两公里长的乾隆御道等着我们去登山。
古道由条石块砌成,走五六步一个台阶,斜坡而上,所以说是登山,并不很累,那些石砖因为年代久远,走在上面脚感很好。两旁有时古木参天,有时竹林婆娑,浓荫蔽日,山泉淙淙,空气里都是草木的清香。因为是皇帝走过的道路,路边时而就会冒出一块石碑记载古代文人墨客的题词,走走看看,很是有趣。其实这条古道原本就是当地百姓上山进香之道,只不过因为乾隆走过,就称御道了,所以还是比较自然野趣的。
康熙也下江南,但下江南的目的不同,因清入关不久,故不江南以军事目的为主;而乾隆则有游山玩山之意。
3.孙武、孙子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山上有孙子的许多景点,如认为,穹窿山为当年孙武子的隐居地,孙武在此完成了其传世之作——《孙子兵法》。近年来,这里相继建成了孙武苑,《孙子兵法》全文碑、兵圣堂、碑廊、中日友好樱花林石碑等。
孙武春秋齐国人,离开我们要2500年左右时间。确切出身年份不祥。“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与伍子胥一起率军破楚国,五战五胜。破楚后,谢绝吴王晋封,固请还山,后不知所终。
教场山。在苏州吴县胥口香山。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吴王出宫女180人,令其操练。宫女皆大笑,孙武三令五申,仍不丛命,乃斩吴王宠姬二人。继而鼓声再起,宫女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于是,阖闾拜孙武为将。有相关景点。
至于《兵法》十三篇,因孙武所著,故名《孙子兵法》,有《谋攻篇》、《虚实篇》等十三篇。其中《谋攻篇》有著名的名句“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殆”为败意,意即了解对方,了解自已,才能百战不败。
后人将《孙子兵法》的策略予以附会,凑为三十六实数,其名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寻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等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并非孙子所著。
4.明建文帝下落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第四个儿子朱楠生下一个夭折外,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其余受封到各地封王建国。其中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今北京一带,实力最强。
朱元璋最喜欢长子朱标和四子朱棣。朱标秉性仁厚,从小听大学士宋濂讲课,温文尔雅,一幅儒生象。朱棣具有雄才大略,且会打仗,有其父之风。但在立“太子”问题上,还是长子朱标。原因一是嫡长。二朱棣是高丽人妃子姓石贡的所生,是庶生。
洪武二十五年39岁的太子朱标病故,时年朱元璋64岁。同年年仅16岁的长孙朱允火文(民)立为太孙。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去死,21岁的朱允火文(民)当上皇帝,时为建文帝。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意为消除君主身边的奸臣。渡过大沽,后改为“天津”。
1403年朱棣攻下南京(应天府),北京叫(顺天府)。
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死于大火中自杀;二说到西南云和尚;三说到南洋;四说隐居穹窿山。
穹窿山有遗址。皇驾庵、穹窿山拈花寺后的小山包,放称为“皇坟”等。
1.市级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学中的现代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2.撰写文章
(1)《武夷奇秀甲东南》
(2)《绝代佳丽武陵源》
(3)《金碧辉煌北京故宫》
(4)《华夏古城杰作平遥》
(5)《塞外名苑避暑山庄》
(6)《千层碧水走黄龙》
(7)《丝路明珠敦煌》
(8)《举世闻名北京人遗址》
(9)《黄山归来不看岳》
(10)《明清皇家陵园》
(11)《东方艺术明珠大足石刻》
附:《华夏古城杰作平遥》
华夏古城杰作平遥
中国古代城市是随着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而在数量、职能和分布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历史的变迁,3000余座古代城址能够完全保存下来的唯有平遥城。它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中国古代城市与城防建筑?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城市是随着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而在数量、职能和分布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战国以前、秦至1840年前和近代以来。近代以来城市发展情况本文从略。
中国最早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防卫、手工业和交换中心,如殷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早期的都城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中期都城商城(今郑州市市区附近)、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及周(公元前11-前5世纪)都城丰京、镐京(均位于今西安市西南沣河西、东岸)、洛邑(王城)、成周(均在今洛阳市)等。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数量、规模、建城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如齐国的临淄(今山东临淄)、薛(今山东滕县),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安邑(今山西夏县),韩国的郑(今河南新郑)、长子(今山西长治),楚国郢都(今湖南江陵)、宛(今河南南阳)、寿春(今安徽寿县),秦国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吴国的吴(今江苏苏州),燕国的蓟(今北京市西南)等都是十分繁荣,且多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临淄是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据《战国策·齐策》“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虽有夸张,但繁华程度可见一斑。期间,由于各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城市的防御作用也很突出,墨子与公输般关于论争攻城守城技术的故事就可知道对城市防御的重视。
秦至1840年前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不少有益于生产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措施,使城市有了发展,秦都咸阳“徒天下富户十二万居咸阳”,咸阳有了很大发展。原战国时期的都城虽被秦统一后折除了城墙,但仍然是地区的商业中心等。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云阳、琅琊等,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之罘等。西汉时经济超过前代,国力强大,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宣帝时“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天下之名都也”(《盐铁论》),其它还有陶、睢阳、彭城、寿春、江陵、番禺、成都等,都市的分布远较以前为广。汉武帝时为抗击匈奴,开发西域,在沿进军路线上建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新城。东汉时迁都洛阳,长江流域与中原的商业交通更频繁,这一带的城市也得到了发展,如会稽、丹阳、豫章、荆襄等,广东的广州、徐闻、合浦等。
三国至南北朝,由于割据、分裂,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减少,交通阻塞,商旅不通,城市建设与发展停滞,甚至不少城市在战争中遭到破坏。三国时魏城邺,曹操采取一系列政策,使邺城发展,但仅属个别现象。由于中原的混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江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及闽粤一带经济发展,城市也得到迅速发展,建康已成为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会稽、杭州、扬州(广陵)、明州(宁波)、洪州(南昌)等均成为较大城市。少数民族地区也建造了一些大城市,如元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夏赤连勃勃的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等。
隋统一全国后,经济一度恢复发展,大运河的沟通也为繁荣城市经济创造了条件,隋朝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长安城)及东都洛阳城。至唐国力强大,商路畅通,经济繁荣,长安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出现了“昼夜喧呼,灯火不绝”(《长安志》卷八)的景象,人口近百万。其严整的规划布局,在城市建设史上发生深远的影响。期间中国经济中心已逐步转移到江淮流域,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当时号称四大都市。广州、扬州、泉州已是当时重要港口和贸易城市。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分裂局面,宋结束分裂,使商业手工业等经济得到发展,城市发达,北宋时10万户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多个增加到四十多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抬头,也影响到城市布局及城市面貌的改变,许多城市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尤以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为甚。金代,南北对峙。南宋在南方由于暂时的安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超过了北方。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人口曾达百万左右,建康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城市,也是经济枢纽。绍兴、扬州、苏州、南昌、长沙、福州、泉州、广州等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辽、金、西厦、吐番、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地区,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也建造了一些城市,如辽上京、中京、南京,金上都、中都等。元建立后,特别是建造了大都(北京),它是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优秀传统手法的成功范例。宋元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及其广泛用于战争,城市的攻守技术也有变化,因此一些城市都加砌砖石,修建瓮城,开控深广的护城河等。与一些城市发展的同时,由于金以后黄河决口改道等,破坏了淮河水系,使这一带如洛阳、开封、泗洲等城市相对衰落。
明朝特别是从永乐起,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城市也随之发展繁荣起来。一方面宋元以来的旧城市不断发展扩大,另一方面也出现很多新兴的中小城市。有名的大城市有北京、南京、太原、开封、西安、杭州、济南、武昌、成都、福州、南昌、扬州、苏州、广州、桂林、泉州、宁波等三十多个。新兴的中小城市数量很多,其中还包括景德镇、佛山镇等一些镇,这些新兴的城镇大多集中在经济繁荣的南方地区。明初的都城及宫殿建筑都强调按照汉族封建礼制修建,使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又一次得到总结、继承和发展。明初为了防御外来侵略和农民起义,还曾兴起一个大规模的筑城高潮。各大中小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城垣,或新建一些设防城市,且多为砖砌。明中叶后,又加强了长城及北方一些边防重镇的修建和八十多所防御城堡的修建。明初也曾在各地建造设防的卫,仅洪武年间就建造了136处,至于防御千户所则数目更多。清朝初期由于统治还不稳固,很少进行城市建设。至康熙、乾隆时代,经济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对北京的宫殿又一次加以改建,并大规模修建皇家园林,在园林建筑艺术方面达到了顶峰。在城市分布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地区不平衡,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数量最多。明初海外贸易繁荣,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都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明中叶后,由于受日本海盗侵扰和清初海禁影响,除广州外,其它海外贸易城市都一蹶不振。
2.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种类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若按城市性质又可分为都城、地方各级行政中心城镇、工商业交通城镇、集镇和军事城镇等几类。
都城是封建朝代全国的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中心,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帝王和其封建统治阶级的居住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七大古都,其中长安(西安)、洛阳和北京是连续多个王朝统一政权的首都,开封和南京作统一政权首都的时间较短,杭州仅作过较大的偏安地区政权南宋的首都,而安阳则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都。
地方各级行政中心城镇是中国封建时代数量最多的城市,各朝在数量上、等级上、分布上都有很大不同,见下表。其中较著名的有太原、济南、苏州、福州、南昌、成都、重庆等,它们是较大地区的封建统治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概况?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约从东汉(25-220年)后,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城镇,如东晋(5世纪)时西夏赫连勃勃的统万城、南北朝后期至唐初(6世纪)的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唐睿宗时(8世纪)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等。北宋时(960-1279年)边远地区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城,如辽上京(今内蒙古林东)、金上都(今黑龙江阿城)、西夏黑城(今内蒙古阿拉善旗)、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以及大理国的大理(今云南大理)等等。
以手工业为主的工商业交通城镇,约始于宋,至明以后更见增多,如明清两代著名的四大镇--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和朱仙镇等;商业性和交通性的城镇,如无锡、芜湖、淮阴、临清等;广州、扬州、泉州、明州则为海外贸易城市。
军事城镇著名如徐州、寿县、镇江等,另外汉武帝时在丝绸之路上设的张掖、酒泉等,以及明代长城九镇等,均为军事城镇。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布局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人类各种活动的中心,各类建筑汇集之地,如果没有周密的规划,势必杂乱无章,相互扰乱。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现存遗址考察,中国在距300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写成的《考工记》上专门记载了当时城市规划的内容,“匠人营国(国即指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道路)九轨,环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理论一直不断地影响着以后的都城规划,明、清北京城,就是反映这一都城规划理论的极好典型例证。
与此同时,在2000多年前还有一个根据自然地形相宜布局的城市规划理论,即《管子》“凡立国(建都城)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城廊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一根据自然条件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的理论,在2000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从原始社会末期至夏朝,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初期阶级,这是的城市(邑)特别强调政治、军事功能,被称之“有围墙的农村”。城邑设施简陋,布局有较强的随意性。但以宫殿为中心的设计布局已初露端倪。商周时代的城市,除了政治、军事功能外,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较之前代有所增强,以宫殿、宗庙为城市的主体建筑,手工业作坊和居民区既无固定位置,又不集中。但从总体布局而言,这一时期的城市仍表现了自然发展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筑城是“国之大事”。在城市布局上,棋盘型格局初步形成,并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布局特点是:第一,城市带有围墙式的定式,并有城郭之制,“内之为城,城外为之廓”(《管子·度地》)。第二,手工业作坊集中,大都分布在宫殿区周围。第三,居民有明确的居住区域,耕者(农民)近门,“处工就宫府,处商就市井”(《国语·齐语》)。第四,市场开始有了固定位置。从考古遗址发掘,这一时期还未见到《考工记》所述的城市布局形式,只是在宫殿建筑等某种程度上,体现《考工记》中所反映的左右对称、按中轴线布局的理论。秦汉时代,城市布局规划基本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局形式,只是宫殿区更为集中,城市规模更大。西汉都城长安,“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三辅黄图》)。市场分别设在东部、西部最繁华地段。
魏晋南北朝时,城市布局由简单的棋盘形格局开始发展到对称轴线封闭式棋盘形格局,河北曹魏邺城就是粗具这种特征布局的城市之一。隋唐时,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城市则以中轴线为中心,严谨地按封闭式棋盘对称布局。唐长安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宫城南设官署区,皇城左右及南部设100余坊,“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有东西两市”(《旧唐书·地理志》)。街道全部纵横,形成十分整齐的横盘形网格,每“格”即为一坊,每坊都有高墙封闭。坊门和市门每天早晚定时启闭。
自宋以来,城市中的中小手工业者和商人猛增,城市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封闭式的里坊制度和市场制度被开放式的街巷制度取代。北宋中叶东京拆除坊墙可以视为封闭式的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发端,自此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开设店铺,形成了居民住宅与商业店铺交互错杂的局面,从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基本格局。元朝大都严格按《考工记》思想规划,甚至街道也和《考工记》九条之数相符。明代北京则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扩建。清朝的北京在规模上改变不大,只是多修建了皇家园林。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市布局,特别强调帝王的权威和至尊地位,高大宏伟,色彩鲜明的宫殿建筑与平民的青砖瓦房形成强烈的对比。元、明、清时期除北京外,其它城市布局则大多沿袭自宋以来的布局形式。
4.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自城市出现后,就产生了城防问题。中国古代上自都城,下至郡、州、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和护城河围绕。城墙上有城门、城楼、角楼、墙台(亦称马面)、敌楼、宇墙(亦称女儿墙)、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城防体系。早在城市出现之初,城市便有了城墙和沟防等防御设施。“城复于隍”(《易·泰卦》),即从壕(隍)里挖土筑城墙,构(河)成墙立。这种取土于隍而筑城的方法,一直沿用至清朝。商周时城门可能已有城门楼,当然是非常简陋的。至春秋战国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的防御更为突出,城墙顶部出现了女墙和雉堞(垛口),城门楼已明确见诸记载,吴王阖闾造城,“门三,皆有楼。”(《越绝书》)有的都城还建有内外两重城墙,如齐国临淄等。城中的王宫都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显然是为了防卫及显示其威严。春秋时期城墙厚度一般五米左右,到了战国增至十米以上,有的部分宽竟达十五米以上。随着城墙的增高、增厚,城壕(护城河)也变得深阔,由此除了启闭式城门外,又出现了用辘轳提升的悬门和跨越城壕的吊桥。秦汉时期,城门楼建筑成为定制,《汉书·陈胜传》把它称为“谯门”,颜师古注:“谯门谓门上为高楼,以望者耳。”在城墙上还出现了突出的矩形墩台,即马面。这种墩台在城墙上隔一段修筑一个,可以使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敌人。在汉代窳浑城遗址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瓮城城防建筑。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月城,“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被地形为之。高厚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武经总要前集·守城》)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另外在汉代黄河以北边远地区的堡、坞、障等军事小镇的城墙上,还建有“转射”--一种在城垛口上保护守城射手的射口。东汉至隋,城门楼高耸,多是二至三层。明朝城墙还建有箭楼。唐代开始,瓮城已成为普遍的城防建筑形式。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门过道(门洞)也随之变化,唐以前都是过梁式方首木结构,宋元时城门跨度增大,在木梁两端加斜枝撑构成三边形成门顶。至此作为防城主体的城墙防御体系已基本形成。
宋元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及其广泛用于战争,因此城墙建筑用材发生变化。宋代以前城墙大多是土城,战国至宋,只有个别石头城和砖城。三国曹魏邺城曾“表饰以砖”(《水经注·浊漳水》),唐代的大明宫墙只是在城门墩台、城墙拐角处用砖砌筑。五代以后,砖城增加,王审知修筑福州城“外?以砖”。北宋初年东京仍只是在门墩和城墙拐角处包砌以砖,元大都亦同北宋东京相似。明初修北京城,开始是墙外侧包砖,至乐永十九年(1421年)才在内墙砌砖。明朝中期,砖城普及,至清代,县城以上的城不用砖的已很少见了。
二、平遥古城甲天下
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汾河中游支流中都河沿岸。平遥历史悠久,近年来在惠济、柳根、瀴涧河等中游地带,陆续发现近20处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类型的遗址,证明早在五六千年之前人类就已经聚居在这里生息劳动。
相传帝尧初封于陶,平遥为陶唐之地,史称古陶。春秋时属晋,战国时为赵地。境内的京陵和中都,早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要地。京陵城现为村落,在平遥古城东7里。中都在县城西南12里(双林寺一带)。汉置京陵、中都二县。北魏鲜卑统一北方后,平陶县(故治在今文水县西南)移置于现在的平遥城。《旧唐书·地理志》载:北魏始光元年(424年),为避太武帝拓跋焘之讳,遂改平陶为平遥,同时废京陵县入平遥。至此,平遥除隋朝时曾名清世县外一直沿用至今。并一直作为县治的所在地。
平遥古城是在西周宣王时期驻军筑城抵御外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县城,《城冢记》载:周宣王北伐猃狁时尹吉甫筑京陵城。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受命率师北伐狁,筑京陵城。又《平遥县志》云:旧城狭小,西北两面俱低。周宣王命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现在下东门南面有一与城墙相连的10米高台,相传就是尹吉甫当年的点将台。此外,上东门外的尹墓和门内的尹庙也保留至今。
现平遥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而成。自万历年间(年)改筑砖城之后,直到清咸丰年间(年)止,历代修葺达26次。整个城墙犹如虎踞龙蟠之势,历经战争和洪水的袭击,古城巍然屹立。
平遥城墙呈方池,周长6163米。城墙高8-10米,底厚8-12米,顶宽3-6米。墙身素土夯筑,分层铺设稻草为拉筋,外壁城砖白灰包砌,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泻水渠道。环城墙辟城门6道,东西各二,有上下门之分。南北各一。均为方形瓮城。瓮城内外各1道门,外门开在侧面,与内门不在同一轴线上,既避免了来犯之敌窥视城内,又创造了守城士兵与来敌迂回的条件。城墙外侧筑垛口,有垛口3000个。垛口墙高2米,因超过了马的高度,故名“挡马墙”,在城墙上调兵遣将,城外无法看清。城墙上筑敌台,上建敌楼72座,与垛口3000个,意为孔子弟子72贤人,3000弟子。敌楼下建成突出的“马面”。马面不但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而且两马面上的守军可向城下之敌左右夹攻,消除了战场上的死角。城墙四角设平台,原建角楼1座,现城门楼角失存。城墙东南隅有魁星楼和文昌阁,亦俱废。东墙城门上尚存尹吉甫点将台。城墙外四周有宽和深各为4米的护城河,6门外原设有吊桥,沿河植槐柳。
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城墙东西北三面直线相围,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建,使整个城墙宛若神龟。这一设计格局体现了“因地制宜,因险制塞”的古训,和“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讲究。城墙有6道门,南门“迎薰门”代表龟首,门外的2眼水井象征着龟的双目。北门“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东西各2门为龟的4只脚。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上东门曰“太和门”,三门的外城门均向南开,宛如龟的3条腿自如地向前屈伸着。下东门曰“亲翰门”,其翁城的外城门朝向东,传说这是古人营造城池时惟恐“神龟”一步步爬走,故将其左后腿使劲拉直,并用绳索紧紧绑好,牢牢地拴在下东门东面10公里处的慈相寺的麓台塔上。
平遥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还保存了明清县城的原貌,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县城原型,也是这一时期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城内最高点,也是古城中心的是跨南大街、贯通南北而立的古市楼。
市楼起源于古时的“市”。《易经·系辞》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昔日古陶城中心有朝、午、夕三市,此处即为聚民交易之所。后世逐渐演变为一种城市装饰性建筑。因其东南脚下有水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为平遥古八景之一。其实“金并”是全城的风水所在,是一座城市在最初用风水理论选址“点穴”时,开挖验土,探明地基、土质及水源情况的探井。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和宣统年间均有修葺。
市楼高3层,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高18.5米。黄绿琉璃瓦顶,歇山顶造。底层面阔纵横各为3间,逐层收进,中层夹以平座,使楼身更显挺秀高耸。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南北向为通道,东西筑砖石台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砖墙,东西各有券门l道,四周围廊,每角有柱3根,柱间廊额,平板枋联接,上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平身科一攒,平座斗拱为五踩重翘,平身科两攒,角科附角斗厢拱做成鸳鸯交首拱,滴珠板狭长,全部斗拱外露。二层平座筑廊,前后隔扇门装修,内施楼板,设龛,两墙有彩画关公故事。屋顶装天花板,上层檐下,斗拱七踩,平身科三攒,皆出翘,角科诸拱排比,均为清代特有的手法。楼顶施彩色琉璃瓦,镶嵌成南“囍”北“寿”的精美图案。
市楼造型优美,雄伟庄重,登楼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清人赵谦德云:“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只见2.25平方公里的古城中,大街小巷纵横交织,井井有条。
整个古城以市楼为中心,由东大街、南大街、西人街、北大街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组成庞大的八卦图案,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南大街全长440米,是明清时期平遥古城的商业及城市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对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东南文庙、西南武庙,东北道观、西北佛寺(集福寺已不存)。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礼制“左文右武”的程式布局。
城隍庙位于城内东面的城隍庙街,是仅次于县衙的大规模建筑群。
城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城市守护神。《易·泰》云:“城复于隍”。古代建国,范土为城,依城凿池曰隍。城隍之名,即本于此。按《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祀八蜡,其七曰水庸,庸训为墉,城也。水训为池,隍也。水庸即沟渠之神,即今城隍之源。但以后各地充任城隍的神发生变化,有生前原来是有政绩的地方官、功臣、行善者等等。一般都具备勤政为民,有功于当地;不畏权势,为人正直;积善行孝,扶弱济贫等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令普建城隍庙,从此,城隍庙风行全国。一般来讲,有城池必有城隍庙。但平遥城隍庙自有其独到之处:与财神庙、灶君庙共存于一体,平行排列,以规模之大,内涵丰富,建筑之精而著称。
平遥城隍庙创建已久。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重修,清康乾年间修葺补筑。清成十九年(1859年)庙会期间毁于火灾,清同治二年(1864年)重修。现存城隍庙,总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由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游廊、官厅、东西廊庑、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为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官署建筑风格,其神学意趣和“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区十分明显。
灶君庙、财神庙分置在城隍庙东西两侧,左右互通,组成了“三庙一区”的奇特景致。
三间四柱歇山式牌楼是进入城隍庙之前的标志性建筑。穿过牌楼是山门,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式。殿内墙壁书“善恶报应”四字,质朴苍劲,点出了崇善罚恶的传统观念。前院东西两侧对称配置有22间游廊,是古代庙会期间,善男信女、小商贩摊点聚集的地方。
中院戏台(昭阁楼)、钟楼、鼓楼一字排开。城隍庙戏台为砖木结构、重檐二层歇山迥廊式,屋顶满布琉璃瓦,是平遥县城内结构最精致、体量最大的戏台。
东配殿为六曹府,殿内塑有六曹判官、黑白无常等地狱众生塑像,塑工精良,各俱神态,是传统彩塑技法的佳作。
西配殿为土地祠,殿内奉祀有平遥明清时期40坊里的40个土地神。
城隍庙正殿是城隍神的公堂。大殿神龛内供奉平遥显佑伯城隍神。供台下塑有掌善、掌恶判官及鬼王大帅和站殿将军,殿内东西山墙绘有清代壁画“城隍出巡图”。场面恢宏、笔法、色泽俱佳,是弥足珍贵的道教壁画。
正殿过后的主殿为寝宫,是城隍神“休息”、“住宿”的行宫,双层。下窑上阁,窑洞为十字窑结构,内塑有城隍真身和掌善恶判官和掌生死判官。顶阁内是城隍神和两位城隍娘娘的寝室,室内诗、词、壁画和谐优雅,气氛友善和谐,颇有生活气息。
财神庙坐落于城隍庙西侧,由财神殿、真武楼、献殿、乐楼及看台组成,布局紧凑而严密。
财神殿内塑有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关羽,生动别致,各具风采,一殿供奉二尊财神,实为天下财神庙之奇。
真武楼内供奉真武大帝和温琼、马胜、赵玄坛、岳飞四大元帅和水火二将,四周墙有玄武成神的壁画和周公、桃花女的传奇故事。人物神态饱满,虎虎有生机。
财神庙戏台为卷棚硬山式前出歇山式舞台,形制特殊,结构巧妙,殿宇之琉璃脊饰、木雕构件均为艺术珍品。
灶君庙坐落于城隍庙东侧。灶君殿供奉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四周壁画展示了—年四季传统节日的习俗。内容丰富又极具民俗风情。
旧县衙坐落于城内西面政府街(俗称衙门街),与城隍庙相对应。占地面积26593平方米,现保存较为完好,堪称明清时代县级官署衙门的实物标本。
平遥县衙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县衙,据旧志载,明万历年间(年)有过四次大规模的增建改筑。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及光绪五年(1880年)都曾补修添建。县衙中保存最早的建筑为位于内宅后面的大仙楼,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其它基本布局则保留了明清两代的规制。
县衙布局面南背北,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突出,以烘托封建社会最基层政权的庄严气势。中轴线上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西相设吏、户、礼、兵、刑、工房,院东自南向北有钟楼、土地祠、酂候庙、粮厅、花厅,院西有申明亭、重狱、女狱、轻狱和公廨房、督捕厅、洪善驿站及阎王殿等建筑群。
衙署大门西侧,建有申明亭和赋役房。明朝规定,凡民间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少数经调解无效者,可具状击鼓,由县太爷升堂审理判决。赋役房则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办事处。
仪门也称礼仪之门,有三门。中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大爷出巡、恭迎上宾、喜庆节日时才开放。东为“人门”,西为“鬼门”,一般人平常走两门皆可,唯人犯提审、押解时必须走“鬼门”。
仪门内,庭院宽敞,两侧的庑房各11间,总称“六部房”,简称“六房”。六部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礼制建造,东边是吏、户、礼房,西边是兵、刑、工房。
大堂是知县署理公务的主要场所,在整个县衙署中,大堂建筑规制最大,是衙署的中心和主体建筑物。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正中屏风上面有山水朝阳图,屏前为台,上方建暖阁,也称官阁,阁上方悬有匾额,上书“明镜高悬”。
大堂内东侧是钱粮库。户房征集的田赋丁银,除上解部分外,地方留存的开支银两以及账册等,全部在此存放,属衙署中的禁地,日夜有人守护。
大堂内西侧是武备库,明清时存放兵器及有关账册,同样属于禁区。
大堂两边还设有赞政亭和銮驾库。知县在赞政亭经常可以听到各里坊耆老、乡绅、告老返乡的官员等对县里各方面事情的意见。銮驾库是存放准备迎接和引导圣旨的“龙亭”和“仪仗”。
二堂在大堂背后,自成院落,并同后面的内宅、大仙楼连在一起,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
二堂外两侧是钱谷师爷、刑名师爷房。师爷是清代封建制度的特有产物。据《清稗类钞·绍兴师爷》介绍,浙江绍兴是师爷人才的发源和盛产地。那里的—些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做官无望,但精明能干,聪明绝顶,他们就潜心研究大清律例、官场礼仪、为官之道等,充当衙署官长私人顾问兼秘书的工作,即“师爷”。他们或掌管文书、财会工作,称钱谷师爷;或掌管刑罚诉讼工作,称刑名师爷。
穿过二堂就到了内宅,内宅是明清时期知县的生活区,正房为知县的书斋和卧室。明、清知县须500里以外异地当官,知县不许携带家眷,知县家属也不许来任所探视。只有每年腊月二十至次年正月二十为封印期,知县方可回家,与家人团圆。
大仙楼是平遥县衙署中唯一的元代建筑物,是县衙的食堂。
中轴线以东有县衙花园,精巧适中。主体建筑花厅,除供吏员休息之用外,相传一般桃色案件的审理也在此进行,目的是为了保护受害女性的名节,不肆张扬。
县衙西部是古代的监狱,高墙壁垒,戒备森严,监狱分重狱、轻狱和女狱。监狱现在分别展示历代刑具和刑讯场景,令人毛骨悚然。
文庙在城内东南文庙街,坐北向南,占地3.58万平方米。由3组建筑组合而成,中轴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庙前东西南牌坊3座,庙内四进院落,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主体建筑,顺序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廊庑以及时习斋、日新斋等,以对称的格局配属两旁。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成殿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后的遗构。明崇祯九年(1636年)曾改为佛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始兴复旧制。此后,乾隆、道光各代屡施修缮。
大成殿建在高1米的方形地基上,面宽5间,进深5间,殿高14.4米,建筑面积为958.5平方米,是平遥城内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平遥武庙即“关帝庙”,在平遥县城书院街宣化坊北,与东南的文庙对称布局。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补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十—年(1872年)复修补葺。清时,山门牌坊与跨街的东西牌坊,均为四柱三门木构歇山式建筑,高大而精巧,惜毁于20世纪60年代。中轴线上前有倒座戏楼—座,为卷棚抱厦歇山顶,斗栱雕刻精致。左右两侧建有钟鼓楼。献殿与中殿连接,面宽5间,屋顶为卷棚抱厦悬山式。后殿面宽5间,进深6椽,悬山顶。整座庙宇屋顶为琉璃瓦兽装饰,气势不凡。
清虚观城东大街东口路北,东面紧连城墙。创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初名太平观,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今名。元初更为太平兴国观、太平崇圣宫,清时复称清虚观。宋至清代多次修葺。占地6052平方米,十几座殿宇保存较好,规制完整。现存建筑有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及东西配殿等。观内存道教人物造像20余尊,历代碑碣50余通。现藏各种文物千余件,道教木雕人物为宋元作品,石雕佛教人物及造像碑价值很高。“纱阁”戏剧人物是清光绪间年(年)老艺人许立庭的代表作,近30阁传统戏剧人物保护完好,为国内罕见之物。现清虚观已辟为平遥县博物馆,由道教文化、文物珍品、县城历史三大部分组成,展品1000余件。
平遥古城内还保存着3797处传统四合院民居,这些古民居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建筑历史,其中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这些古老的民宅既是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种传统建筑方式,又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
民居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式,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线方向由几套院落组成,一般为二进院或三进院。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富豪人家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窑洞,隔墙壁和窑顶较厚,室内天花呈圆拱形,隔热保温,冬暖夏凉。在窑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筑木结构的披檐(俗称前檐)、柱廊,上覆瓦顶。正房屋顶为平顶,一般在两侧砌砖梯,可登上屋顶,在屋顶的后墙上层有的还建有照壁式风水楼,也有的在窑顶上再建一层木结构双坡顶的楼房。左右两厢及倒座等房舍,多为木结构单坡瓦顶,坡向内院。大门一般在中轴线左侧倒座梢间或在中轴线上,大门对面都做影壁。外墙都用白灰青砖砌成(俗称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院子里地面均用方砖海墁,很少栽种树木,多数在正屋前垒起花坛。内外装饰华丽,格式不一。垂花门楼、正房、厢房等木结构檐部,均有精美的雕刻装饰构件和传统彩画。门窗装饰棂花多样,门墩古狮、柱础、窗台等石雕以至局部砖雕,都十分精巧。
在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等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在多进院的布局形式基础上,又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出现了前店后寝式的店铺商号。四合院的倒座作为店铺,第一进院为经营管理和接待处,二进院、三进院供居住及贮藏,这些宅院前是商业街,而后门接通巷道。有的大宅院在中轴线中端增筑过厅(俗称三截两院过道厅)作为会客和礼仪活动的地方。有的大户将几个三进院或多进院拼联,组成大的院落。一些小户因用地和经济条件所限,呈一进院形式。
平遥还是中国古代寺庙、道观的荟萃之地,它们象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座古城身上。其中最出色的当数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之宝库”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双林寺。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在平遥县城西南7公里的桥头村北侧。四周筑有夯土墙壁,寺居其中,形成寺堡。南墙有券拱门,即山门。寺规模完整,分二道轴线,西为庙院,东为经房、禅院、僧舍,南北长123.7米,东西宽120米,面积14844平方米。寺建于北魏早期,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明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和塑像大多是明代遗物。殿宇10座,组成前后三进院落,除山门外,中轴线上垂直排列有天王殿、弥陀殿、大雄宝殿、佛母殿。前院两厢配有罗汉殿和地藏殿,两殿南梢间筑以隔墙奉关羽和土地神。弥陀殿两侧,钟鼓二楼对峙。中院宽敞,有千佛殿和菩萨殿东西相对。
殿内塑有元代至明代的金刚、观音、罗汉等2000多尊彩色塑像,其中完好者1566尊。这些彩塑造型优美,富有个性,栩栩如生,堪称彩塑艺术珍品。
双林寺彩塑题材是佛教内容,但工匠们却力图冲破宗教樊篱的束缚,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倾注在作品之中,人间社会的将军、武士、仕女和僧人等形象,都成了激发匠师们创作灵感的原型。最为典型的要数东侧千佛殿的主像自在观音,身姿婀娜,肌肤细腻,嘴角带着妩媚的微笑,薄薄的衣裙飘飘欲动,与其说是宗教中的“神”,不如说是生活中的美丽少女。左侧的韦驮塑像武中蕴文,极富个性,颇具动感,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被誉为国内第一韦驮像。四周悬塑400多菩萨,皆脚登彩云,若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菩萨殿中的千手观音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飘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被看成一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罗汉殿内塑的十八罗汉,几乎与真人等高,分塑于观音两侧。这些罗汉像比例适当,形体厚重,造型优美,一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与艺术魅力。古代艺术大师运用纯熟的彩塑技巧,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为“神品”。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在平遥县城东北襄垣乡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大会七年(963年),明弘治九年(1496年)改称镇国寺。后寺庙颓败,嘉庆二十年(1815年)照原样重修万佛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分前后院,禅堂斋舍在四偏院。占地13328平方米,建筑面积1702平方米。山门外古树苍天,寺院内龙槐婆娑。前院山门天王殿3间,五脊六兽,前后檐施斗栱,建于元代。东西两侧有钟鼓楼、碑廊和三灵侯、财福神、二郎、土地等殿堂,正中是主体建筑万佛大殿。殿两翼各有一月亮门通向后院。后院正中为三佛楼3间,两庑为观音、地藏殿各5间。大殿虽经后世修葺,但唐风依旧。其余建筑为元明之物。清雍正、乾隆年间分葺东西廊庑,嘉庆元年至二十年()于寺外建舞台一座(今不存),在三佛楼两侧建经堂各3间,自此始成现状。
万佛殿原名中殿,位居镇国寺中心。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是我国现存3个最古老的国宝级木结构建筑之一(另2外在五台山),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经历次维修,但仍完整地保持了唐代建筑风格。殿面宽进深各3间,高8.87米,平面近方形。殿顶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斗拱总高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颇为罕见。殿内梁架施六椽栿两层,上设四椽栿和平梁,形制古朴,手法规整。
镇国寺各殿皆有塑像,现存彩塑51尊,壁画100幅,还有金皇统五年(1145年)的铁钟一口,碑碣20余通,其中万佛殿内塑像最为珍贵。
万佛殿共有彩塑11尊,都是五代原作,是中国寺庙中现存至今的五代时期的惟一作品,堪称“稀世珍品”。彩塑为1佛、2弟子、2菩萨、2供养菩萨、2天王、2供养童子。主像释迦牟尼,座位最高,被塑造的体形高大,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安详端庄,表情含蓄,而且肌肤丰润,色彩绯红,颇似真人一样。紧依主像的是迦叶和阿难尊者。阿难身着万佛殿释迦牟尼佛像僧衣,一副出家人打扮,显得聪颖、慈善,完全是一位才气横溢的青壮年形象。迦叶从小出家,一生勤勉求进,苦修一世,历尽艰辛,于是把他塑成了一位饱经风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形象。前面四尊为两菩萨和两供养菩萨。由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同,故将坐像两菩萨塑成贵妇人形象,她们衣冠紧扣,面额丰满,显得非常文雅娴静。两边站的供养菩萨均显得随和自如,丰满的体形、袒露的胸脐、白嫩的手、扭曲的腰、优美的线条,体现出了少女特有的娇柔之美,真乃匠心独具。
慈相寺在平遥县城东北15公里冀郭村,古名圣俱寺。北宋庆历年间(年)为藏无名祖师骨灰,特建麓台宝塔一座,皇祐三年(1051年)改今名。北宋末年毁于兵火,金天会年间(年)重建。清康熙时洪水冲坏寺庙,寺庙规模缩小。寺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占地2.24万平方米。现存山门戏台、前殿、正殿、砖塔、钟楼台以及厢房等建筑物。正殿为金代遗物,尚存三身佛3尊、壁画100平方米(为灰覆盖)、金代碑碣等。麓台塔在正殿之后,平面八角型,9层砖塔,高48.2米,造型优美。塔内有金、清代坐佛画像,是艺术珍品。
三、中囯银行鼻祖日昇昌
平遥还是我国银行业的鼻祖,中国近代十大商邦之一晋商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有的重商逐利的观念。平遥商贾足迹扁布全国,远涉重洋。他们为家乡带回了财富,因此有了“拉不完、装不满的平遥城”之说。其中最著名的晋商文化遗址就是昔日票号云集的西大街。中国近代银行业的鼻祖、第1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大名鼎鼎的“日昇昌”就坐落在这条街上。平遥商帮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称雄京师,到了嘉庆、道光年间,为解决大宗银两在商务交往中往返既不安全、又不方便的难题,清道光三年(1823年),雷履泰创办全国第1家票号“日昇昌”,首创了“票号汇兑”这种专业化、网络化的货币汇兑和解款制度。这一制度使传统金融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走向汇兑清算为主代替现金清算为主的时代。平遥古城也因而成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摇篮,并且长期保持着全国票号中心的地位。最盛时期有22家全国性的票号总部设在平遥城内,占当时全国51家票号的4成,与平遥票号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分号形成了庞大的金融网络。以号称“汇通天下”的“日昇昌”来说,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和省份,涉及城镇77个,甚至在朝鲜、日本、新加坡、俄国、印度等地创立了多达404处分号。当时的平遥县城,实际上成了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除商务金融外,甚至掌握和操纵着清帝国庞大而复杂的金融命脉。如今“日昇昌” 票号旧址已被辟为票号博物馆。沿街厚木排门,和一块鎏金的招牌“日昇昌记”,仍显现出昔日的至尊气派。
“日昇昌”票号的建筑布局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其铺面、过厅和客厅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庭院和厢房沿中轴线严格对称分布。一进院设柜房,对外营业,在每个营业柜房内都修砌了地下金库。二进院设信房和账房,主要用于内部经营管理,院东侧有廊道可通马车。南跨院为封闭式的狭长通道,两侧墙高10.2米,屋檐施天网,无窗,既可防火,又可防盗。“日昇昌”所有外墙只有临西大街的铺面设宽厚的木板门,其余均无窗无门,封闭严谨。这种布局既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业店铺的风格,达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
票号博物馆里存放着不少昔日“汇通天下”的票据。票据上都隐印着一个“昌”字水印,还使用了一系列用于防伪的保密代码。在当时来说,这些都是极巧妙和富有开创性的。汇票面上的绿线红格为木版所制,相当业美。从功能上来说,票据倒与现代的支票和信用卡颇有点相似。号内挂着一副对联:“中西汇兑一纸风行,轻重权衡日利千金”足见票号曾何等显赫。
令人惊讶的还是“日昇昌”票号的经营、用人之道。除了优良的经营传统和先进的经营手段外,“日昇昌”居然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在卓有成效地实施股份制了。他们天才般地发明了银股和人力股(也叫身股或顶身股)2种方式,“人力股”式的利润分配方案更是了不起的创造,他根据员工对商号的贡献给予相应的股份额,从而把员工与股东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和西方列强政治经济的入侵,平遥的票号相继倒闭。
平遥除日昇昌票号外,另外的二十一家是:蔚泰厚票号、蔚丰厚票号、蔚盛长票号、新泰厚票号、天成亨票号、日新中票号、协和信票号、协同庆票号、百川通票号、乾盛亨票号、谦吉升票号、蔚长厚票号、其德昌票号、云丰泰票号、松盛长票号、祥和贞票号、宝丰隆票号、义盛长票号、汇源涌票号、永泰庆票号、永泰裕票号。
一、指导情况
学校主要内容
一附中“修身” 市级课题指导与结题工作
一附中区党建协会“和谐学校”课题指导与结题工作
复兴高级“数字化校园”课题结题指导
北郊高级“校本教材建设” 市级课题指导与结题工作
北郊高级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虹口高级“中国传统文化”课题指导
虹口高级“生命教育”等新课题立项指导
澄衷高级“三位一体教研组建设” 市级课题全程指导
继光高级“优化学习方式” 市级课题全程指导
江湾高级“教学效能” 市级课题撰写与结题指导
瑞虹“学生自治管理”课题指导与书稿统审
钟山初级“基础与特长和谐发展” 市级课题指导
江湾初级“校本研究”市级课题全程指导
四平新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四平三年规划课题结题指导
市五“促进教师发展动力系统”课题指导
唐山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丰镇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建江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澄衷初级“教师有效专业对话”市级课题全程指导
鲁迅初级“学业评价”市级课题指导
华师附中“分层教育学校文化”市级课题指导
新北郊“文化底蕴校本”市级课题指导
新时代“金三角”与“自治德育”课题指导
新市学校“博客支持的教学问题反思及行为跟进”市级课题指导
北虹初级“电子学案”课题指导
南湖总校学校课题指导
南湖一分校“匹配课程”市级课题全程指导
南湖二分校“汽车课程”国家课题全程指导
三中心“新视野下的健康教育”市级课题指导
一中心“我能行学生学习行为”市级课题指导
二中心“教研组建设”课题指导
唐一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丹徒“提高民族精神素养”市级课题指导
霍山“分层式家庭教育”课题指导
保一“教师评价”市级课题指导
东余杭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张桥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华师附小“小学生科技教育”市级课题指导
川一“责任感教育”课题指导
多二“宏扬民族主义精神”课题指导
中州“二轨制双语教育”课题指导
川二“生命教育”课题指导
同心“求精求进”课题指导
柳营“外来沪工适应性教育”课题指导
广灵“教师发展” 市级课题指导
四中心“统整教育”市级课题指导
曲四“科技坊”市级课题指导
曲三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祥德“广博阅读”市级课题指导
密云“特教青春期教育”课题指导
红旗“创生教学”课题指导
凉一“教师反思能力”市级课题指导
凉三“承诺教育”市级课题指导
凉四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上外附小市级课题开发与指导
宏星“预设与生存”市级课题指导
广中学校三年规划课题指导
小教四总支“发展性党员培养”课题研究
三中心幼“生活课程”市级课题指导
西街幼市级课题“艺术课程”开发与指寻
东余杭幼有关课题指导
花园幼“生命启蒙教育”课题指导
体育幼“体育课程”课题指导
舟山幼市级课题开发与指导
艺术幼“幼儿文学课程”课题指导
密云幼有关课题指导
曲二幼“普特幼儿园教育”市级课题指导
实验幼“幼儿个体构架”课题指导
二、科研成果出版审阅
单位成果名称字约(约)
虹口高级“中国传统文化” 书稿统审30万
继光高级“优化学习方式” 书稿统审25万
瑞虹“学生自治管理”书稿统审20万
钟山初级“基础与特长和谐发展”书稿统审30万
澄衷初级“教师有效专业对话”书稿统审45万
新市学校“博客支持的教学问题反思及行为跟进”书稿统审50万
南湖一分校“匹配课程” 书稿统审32万
一中心“我能行学生学习行为” 书稿统审20万
霍山“分层式家庭教育”书稿统审30万
川一“责任感教育”书稿统审40万
多二“宏扬民族主义精神” 书稿统审18万
中州“二轨制双语教育”书稿统审20万
祥德“广博阅读” 书稿统审23万
红旗“创生教学” 书稿统审30万
凉一“教师反思能力”书稿统审40万
曲二幼“普特幼儿园教育”书稿统审20万
实验幼“幼儿个体构架” 书稿统审32万
小教四总支“发展性党员培养”书稿统审20万
合计:18本,约525万字。
三、为基层学校作科研辅导报告、点评等
虹口高级、澄衷高级、继光高级、虹口初级、江湾初级、唐山中学、虹教附中、新市学校、南湖总校、南湖一分校、二中心小学、霍山小学、多二小学、柳营小学、凉三小学、丹徒小学等16所学校。
四、校本教材编写指导
学校主要内容
虹口高级“中国传统文化”校本
虹口初级“中国名胜”区本
南湖二分校职教“汽车课程”教材
丹徒小学“中国节日”区本
丹徒小学“中国礼仪”校本
保定一小“小报编辑”校本
张桥小学“儿童歌曲”区本
广灵小学“十二生肖”区本
广灵小学“百家姓”校本
四中心小学“学习习惯”校本
上外附小“中华民族”区本
自2007年1月以来走访了9所学校,计20多次。具体学校:
一附中(多次)、复兴(多次)、北郊(多次)、虹口(多次)、澄衷(多次)、继光(多次)、江湾(多次)、迅行、瑞虹(多次)
自2007年1月以来走访了18所学校,计40多次。具体学校:
虹口初级(多次)、钟山初级(多次)、江湾初级(多次)、复兴实验、四平(多次)、市五(多次)、唐山(多次)、丰镇(多次)、建江(多次)、澄衷初级(多次)、虹教附中(多次)、鲁迅初级(多次)、华师附中(飞虹) (多次)、新北郊、新时代(多次)、新市学校(多次)、长青学校、北虹初级(多次)
自2007年1月以来走访了3所学校,计10余次。具体学校:
南湖总校(多次)、南湖一分校(多次)、南湖二分校(多次)
自2007年1月以来走访了31所学校,计60余次。具体学校:
三中心(多次)、一中心(多次)、二中心(多次)、唐一(多次)、霍山(多次)、保一(多次)、东余杭(多次)、丹徒(多次)、张桥(多次)、华师附小(多次)、川一(多次)、多二(多次)、中州(多次)、川二(多次)、同心(多次)、柳营(多次)、广灵(多次)、四中心(多次)、曲四(多次)、曲三(多次)、详德(多次)、密云(多次)、红旗(多次)、凉一(多次)、凉三(多次)、凉四(多次)、上外附小(多次)、宏星(多次)、丽英、广中(多次)、小教四总支(多次)
五、幼儿园
自2007年1月以来走访了11所学校,计20余次。具体学校:
三中心幼(多次)、西街幼(多次)、东余杭幼、舟山幼、艺术幼、花园幼、体育幼(多次)、密云幼(多次)、曲二幼(多次)、实验幼(多次)、乐乐幼
合计:71所学校,150余次。
当前 1 / 1 页 | 共有 5 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树问题评课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