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可以查到拼音查汉字字的本义?我想查董的本义,不想在网上查,因为我需要具体

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HTTP Error 503. The service is unavailable.2007年中考总复习语文教案-中学语文在线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07年中考总复习语文教案
&&&热&荐&&★★★
2007年中考总复习语文教案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1:13:35
总复习目录
“”“35003000”“”
21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217 a o e i u ü er&&
(6) ai ei ao ou ie üe
&&&&&&&&&& (8) 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ˇ "()""()
oe ()(í’ǎ)
iy(yi)u uw(wu)üyü(yu)ü jqxü(ju)(qu)(xu)nl (nü)(lü)
er,r""ér tóng,""huār
iou,uei,ueniu,ui,unniuguilun
b p m f w"o""uo""""bo""buo""""wo""wuo"
“”70%“”“”
Bwú niàng yǎo
Cbó xié jié
Dlǚ wéi jí
C"""""pō"
Bxián &&&lǚ
Cduì chù hōng
shù xuān
A"""qāng"C""""D""""
1_____ xiào ____2____ sǒng __
"""xiào""xiāo""""ěr"
A. zhàn chèng qián
B. zhēn xí
C. mó huì xiè
D. tí cháng hǎn
A"""""chèn"C"""""mú"D"""""dī"
(1)__ jiē__
(2) __ zhù___
"""chā""""chǔ"
Aé B""ò""ìC""ē""áD""ǐ""ǐ
1"""" """""""" ""
2.""""""""
4""""""""""
"""""""""huàn""""""bì"""zhuó""zhú
"""báo""""bó""""bò"
""""jīn"j"""jīn""
""""""""""""""""""""--6
“”“” “”
“”“”“”
“”“”“”“”“”“”
“”“”“”
“”“”“”“”“”
1“”“”“”
2“”“”“”
3“”“”“”
“”“”“”“”“”“”“”“”“”“”“”“”“”“”“”“”“”A
A“”“”A B“”B C“”“”D“”C
""""""""""""
1yǎn 2jī
jié____________ chuò___________
biàn__________
jiān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2 “”……
4 “……………………”
a. b. c. d. e.
a.“” b.30
①“”“”“”②“…………”“”“”“…………”③
⑥“‘’”
“”“”“”“……‘’”
⑦ • “”“”
⑧2⑨“”“”1⑩3⑾4⑿5⒀5“”⒁6
⒅“――”
⒆“……”
24“‘’”“‘’”
1&&&&& &&&&&&
2&&&&&&& &&&
&&&&&&&& &&&&&&&&&&&&&&&&&&&&&&&&&&&&&&&&&&&&&&&&&&&&
&&&& &&&& &&&&& &&&&&&&&&&&&&&&&&&&&&&&&&&&&
&&&& && &&
&&&& && &&& &&&&&&&&&&&&&&&&&&&&&&&&&&&&
&&&& && && &&&&&&&&&&&&&&&&&&&&&&&&& &&&&&&&&
[] BCD[] A
15\'\'\'\'
\'\'\'\'&\'\'\'\'
\'\'\'\'\'\'\'\'\'\'\'\'
()②解放\'\'\'\'
&\'\'\'\'\'\'
\'\'\'\'\'\'
\'\'\'\'\'\'\'\'\'\'
\'\'\'\'\'\'
144144144\'\'\'144\'
&\'--\'\'--\'\'\'
\'\'\'\'\'\'\'\'\'\'\'\'\'\'\'\'\'
\'\'\'\'\'\'
\'\'\'\'\'\'
B&&&&&&&&&&&&&&&
C&&&&&&&&&&&&&&&
D.救援物资迟迟未到,他们很难克服粮食紧张,淡水缺乏。
“”“”“”“”“”“”“”
“”“”“”“”“”“”“”
“”“”“”“”“”“”
&& && ABC (D0S)()
&& &&2()()
&& &&4“”“”-A )B
&& &&1 ()2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4] “”“”“”“”
&&& &(2)“”
&&& &(1) &&&&(2)
&&& &(3) (2002)
&& &&[]“”“”“
”“”“”“”“”
&& &&(1)(2) (3)
&& &&(“”)()
&& &&“”?
&& &&[]“”
&& “”――“”? ()
&&& &……――
&& &&& &&& &&& &
& && &&& &&&
“”“”“”“”&&&&
3“A”“”“”“”“B” &&
4“”“”“”“”“”“””A” &&
5“”“”“”“”“” &&&&
6“”“”””
“”“”“A”“”“”“”“”
“…………”“…………”“…………”“”?
“…………”“…………”“”“…………”“…………”“…………”“…………”
1“”2“”12“”“”“”“”“”“”“”“”
&& &&“”“”’A
&& &&“”28“”
&& &&[1996]____________?
&&& &[1997]___________()
&&& &[1994]___________?
&&& &[1996] ___________( )
&&& &[1998]____________(?)
&&& &[1996]__________
&&& &[1997]___________()
&& &&“”(1000)
&& &&(1)[1996]________()“”“”
&& &&(2)[1996]_________“”“”
&& &&(3)[1994](“”)(?)[1977](“”)(?)
&&& &(4)[1994](“”“”)(?)
&&& &(5)[1998](“”)()
&&& &(1)“(dān)”
&&& &(2)“”“”“”“”
&&& &(3)“”
&&& &(4)“”“”“”“”
&&& &(5)“”“”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
&&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2&&&&& “”
“”“”“”“”
“”“”,()“”
“”“”“”1234
“”“”“”“”“”
“”“”“”“”“”“”
――――()
ABDC “”“”
A“”“” “”ACCD“”“”D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20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0)
() _______________(15)(2006)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6)
22006317!!(30)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4445300302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45[]199622[][]
A[] B[] C[] D[]
――――――"""" """"B
59 20011700
200112002220034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1263612268
&& &&&&&&&&&&&&&&&&&&&&&&&&&&&&&&&&&&&&&&&&&&&&&&&&
&&&&&&&&&&&&&&&&&&&&&&&&&&&&&&&&&&&&&&&&&&&&& &&&&&&&&&&&&&&&&&&&&&&&&&&&&&2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内容:
1、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类型
2、把握综合性学习的基本题型
3、掌握综合性学习的应考策略及解题技巧
复习设想:
1、解读课标: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但是过程中限于笔试的形式呈现,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将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2、梳理内容
(1)教材中有关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梳理
(2)综合性学习题例的梳理
3、总结规律:通过对典型题例的了解分析,掌握基本规律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
例如可大致分为七类:
1、体验成长类:《这就是我》、《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成长的烦恼》、《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乘着音乐的翅膀》
2、自然风情类:《寻觅春天的踪迹》、《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说不尽的桥》、《黄河,母亲河》
3、语言文字类:《好读书,读好书》、《漫游语文世界》、《古诗苑漫步》、《走进小说天地》、《莲文化的魅力》、《走上辩论舞台》
4、历史文化类:《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到民间采风去》、《脚踏一方土》、《马的世界》、《戏曲大舞台》
5、专题探究类(热门话题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注我们的社区》、《我也追“星”》、《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漫话探险》
6、科技生活类:《科海泛舟》、《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起源》
7、其他类:《怎样搜集资料》
二、了解近两年语文卷中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形式:
1、从考查话题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专题性的综合:
这一类试题,内容大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公众关注的焦点,实用性强,应用文体得到了灵活运用,彻底摆脱了以前那种不注重应用,为了考试而学的局面,都以专题类的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考查题。
如江苏南京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四川资阳市以调查和纠正社会混乱用字为主题,福建厦门市以“好店名”为主题,河南实验区以“对联文化”为主题,浙江课改区以宣传“文化浙江”为主题,陕西课改区以“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为主题,宁夏以“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主题。
另一类是全面性的综合:
其特点是综合性强,信息量密集,既有宏观信息引导,又有微观信息呈现。
如湖北黄冈课改区以“到民间采风去”为总主题,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A、走进家乡名胜古迹B、介绍家乡特产C、探寻家乡节日风俗
2、从对活动的过程的考查来看,有对活动计划、主题的考查,也有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考查,可见于各个例题。
三、例题导引(一):专题性综合类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
规律小结:
1、& 认真审题,明确活动主题,明辨命题指向,把握答题的要求。
2、、注意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要自己去观察和提炼,体现分析综合能力。
3、调动语言积累,提高应变能力,答题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四、例题导引(二):全面性综合类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的家乡呼和浩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爱家乡,让我们先从乡音开始吧!你们班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准备安排到民间去“采风”,活动的主题是:认识谚语。
相关链接: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作为这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2)下面是你们小组搜到的呼和浩特谚语,请你给这几条谚语分类,并注明类别名称。(分类只标序号)
A、种地没粪,跟人瞎混&& B、后山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C、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下大雨D、巧报的倭瓜土城的蒜,北什轴的姑娘不用看E、要想虫子少,先锄地边草。F、东南风下雨,西北风晴。&&&&&&& 分类:&&
(3)活动总结:在这次活动中,你做了哪些工作?对家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从以上三个方面写出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
规律小结:
1、此类试题考查面广,信息含量大,要抓住重点,品味分析,探寻规律,类比联想,依题择法,依问作答。
2、侧重于探究,要求学生熟悉活动的每个过程和环节。充分调动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在综合性学习的表达中;
3、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在答题语言中尽情展现
五、课堂总结
1、规律总结:
(1)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在中限于书面表达。
(2)基本要求:简明、连贯、得体、用语准确。
(3)学生在答题中要把握关键、学会灵活处理、并适当创新
2、学习活动小结:在中学生遇到这类题型要敢于答题,能答,善于答。
六、探究性学习练习:
1、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于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1)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
2、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你希望学校或班级开展什么课外活动?请写出活动名称,并给这项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05年福州市题)
活动名称:&&&&&&&&&&&&&&&& 宣传标语:&&&&&&&&&
3、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你们班举行一次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主题:&&&&&&&&&&&&&&&
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请你就安徒生童话对你成长的影响和意义,发表一段富有激情的简短演讲。
4、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1)请从你学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括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5、请参与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答: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答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富有创意的建议。答:
(4)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答:&&&&&&&
6、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根据情境和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准备在初三年级中举行一次“三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写作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示。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很好,但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30――50字)
7、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05年安徽课改区题)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3)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做些修改: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一班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改:第①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一词改为“&&&&&”
第②句中,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 ”
第③句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 ”
(4)晚会后,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
8、亲爱的同学们――我的朋友,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能不能悄悄的告诉我,为什么你也感到自己长大了?为什么你也会说长大的感觉真好?(节选自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
(1)(人生的体验)希望你能从自己的思想精神、人格个性、情感态度等的变化的某一方面,说说自己真的长大了的体验和感受。(50字左右)
(2)(感恩的颂词)既然你已经长大了,心中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这时,你的心底一写会涌动着诚挚的感恩之情。如:感恩社会、大自然、知识、课改实验、父母、老师、伙伴……(请你选择某一对象,但不得出现人物真名)你想就此说点什么吗?(40字左右)
(3)(青春的心语)在这诗一般的季节里,老师想为你们编一本《青春心语集锦》,书中主要收集你们“为了青春的闪光”或“为创造美好的明天”从思想上迸出的火花、情感中溅出的汁液。希望你能鼎力支持,奉献一句或蕴含哲理、或展现个性、或激情飞扬、或华彩艳丽的心语(心里话),好吗?(30字左右)
9、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大林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2)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同学发现,我们地区捕食青蛙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一条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语言生动,20字以内)。
10、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潜江。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
活动过程:(1)&&(2)&&&(3)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潜江,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
广告词:&&&&
(3)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的一个节日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
节日名称:&&&&&&&
有关这个节日的风俗或故事:&&&&&
11、你们班开展了一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与到这次活动之中,也一定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1)简单说说你们的活动过程:(至少四个以上)&
(2)如果你来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形式来开展活动:(说出三种以上)
在这次活动中,你推荐的风流人物:
姓名:&&&&&&&&&&&&&&&& 推荐理由:&
12、人们常说“音乐能丰富人生”,在“乘着音乐的翅膀”的综合性学习中,你肯定受到了不少的感染,下面请你来谈谈活动体会吧!
(1)说说你喜欢的中国古典名曲或外国名曲:(两首以上)
(2)说一首你最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推荐给你的同学:
(3)听过那么多优美的音乐,你是不是也应该来尝试一下,试着写一首班歌(不超过100字)
13、2005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诞辰2556年纪念日。世界各地举行了空前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感受到这位对圣人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请根据你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
(2)写出与孔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
(3)下面是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一副对联,请为它对出下联:
上联:先师功德垂青史
下联:&&&&&
(3)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七、中考模拟(详见《成功》第63-67页)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第二十四――二十六课时&& 记叙文阅读
一、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
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
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 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中考模拟(参见《成功》第-页)
第二十七――二十九课时 议论文阅读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3.把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4.能够较顺利地完成议论文阅读。
二、复习思路和内容
1.交待考试要求并作简要说明。
2.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概念; (2)议论文三要素;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4)议论文的种类; (5)议论文的结构; (6)议论方法; (7)议论文的语言特征。
3.进行完整的议论文语段综合训练。
三、教学过程
1.按照课程改革试验区初中毕业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考试要求,向学生交待现代文阅读的九点要求。
2.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看的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 ,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
A.演绎论证: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演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王阳明的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起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①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议论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四、中考模拟(参见《成功》第& -& 页)
第三十――三十二课时
(4)――――――――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1)“”“”“……”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名内容。
&&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三、中考模拟(参见《成功》第& -& 页)
第三十三――三十五课时
五、中考模拟(参见《成功》第 &&-& &页)
第三十六―第四十八课时& 文言文阅读
& & fú & & &&& fū& &&&
& &&&&& jiān &&&&&& jiàn& &&&&
& wáng& wàng &&
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 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 文言实词
&&& & && & &
() &&& &&&&& &&&
&&&&& & &&&&
&&&& &&&&&
2 &&& 3 & 4
& 2 & & 3 &
1 &&& 2 & 3
& & 3 chǔ&
&&& && & 5& && &&
c& & 2 &&& a& & b & & c
1& &&&& &&&& & 2
& 3 & 4 &&
& 1 &&& &&& & 2
1& &&& &&& &&
2&& &&& &&&& & 3 &&
& 1& 2& &&&
1 a & &&& &&&
&& c & & 2&
&&& && & b && &&
1 fú & 2& a & b &&&&
2& && & 3 & && && 4 &&&
&& 6& && &
&a & &&& b & & c &
&&&& 3 123
&&& C && &&
&&& && && & &&& &&&
1&& a && b
3&& a& & &&&&&&&& &&&
5&& a&& && &&&& && b & &
&& 2&&& && &
第四十九―第六十课时& 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训练之――选好材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是的,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可是,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那么,究竟应该选一些什么样的材料呢?这里给大家作一点介绍,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让你在考场上能更快地确定写作的材料。
一、抓住感情的触发点
  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这样的,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斑羚飞渡》、《麦琪的礼物》、《藤野先生》。
二、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我们说,生活中的一些偶然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的事理所在,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这样的东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抓住这样的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敬畏生命》、《萤火虫》、《满井游记》、《不朽的失眠》。
三、抓住生活的情趣点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每天就是刻板的工作与学习,天天的柴米油盐,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这些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人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多一点这样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滋润一些。正如此,作为我们的作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情趣点,也一定是能让喜爱的。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变色龙》、《范进中举》。
四、向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挖掘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形象以及一些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它们大都是流传很广的,选中它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们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一定能打动很多的读者,并且,选取这样的材料会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你的文章品位。这样的虽然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中比较少,但在现实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很多的。如我们所学的课文《不朽的失眠》
五、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非常畅达的社会,这也正是因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很多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所以,当这样的热点、交点出现,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也会有很多的人希望听到或者读到更多的见解或者是感情的寄托,这时,我们选中它们,用我们自己的理性思维,思考它们、挖掘它们,提炼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寄托我们自己真善美的感情,也同样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作文。
这样的文章虽然在课本中没有什么见到,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大量存在的。如很多同学写的有关环境问题的作文,“非典”中有关对白衣天使赞美的文章,对当前腐败问题讽刺的等等。
那么,从去年到今年又有什么可写呢?
我以为可写的材料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去年亚洲发生的大海啸,2004夏季奥运会中国金牌健儿,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收集材料,并尽量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千万不能写成或者是一种无关痛痒的记叙。
  1、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选材
  如:可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 霸王别姬的壮美;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幽静雅致之美;有,歌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上叱咤风云之美,等等。
  2、以“感受青春”为话题选材
  本题就可以在体育界、歌坛上、商海里、战场上等等地方各选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写出他们青春的亮丽与风采。
  3、以“美在夏季”为话题选材
  本题可选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简真的《夏之绝句》、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还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实》、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
  总之,作文选材只要我们自己去开阔视野,平时多留心观察、思考,就不难选到好的材料。当然,好的材料还需要有好的语言来表达。
作文训练之――拟好题
我们都明白生活中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同样,在话题作文中,一个好的作文题就是一块很好的第一印象的敲门砖,所以,花一点时间想一个让阅卷教师一见钟情的好文题,一定不是枉费心机。
那么,怎样的作文题才是好作文题呢?怎样才能拟出好作文题呢?
一、好作文题的标准
1、简练  
简练就是要简短而精练,简,要简得明白,练要体现干练。让人一看就觉得不敢多字也不得少字,且言简意赅。要注意的是,简练并不是用字数来衡量的,而是从字与词的结合中所表达的意义给人的感觉来判断的。简练的文题是用最少的字给人最明确的意义和感情倾向。
2、新颖  
新颖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一种潮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想出办法让自己的东西新颖,那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道出自己的个性思考。但是,新颖决不是标新立异,必须合情理。应该说,我们所说的新颖只是别人想漏了的,或者说只是一时还没有想到的,而决不是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想不到的东西。
3、切主题 
话题作文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但大都有一个主题意向,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把这个主题意向尽量的明确化。这时,如果你的作文题能够对作文的主题有一定的暗示或提示作用,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阅卷教师可以很快地抓住你的作文的主题思想,给阅卷者一个先入为主的阅卷思考,有利于考分的提高。就算你的作文对主题的表现不是很突出,但有文题的补充也是相得益彰的。
阅卷教师大都是一些很有文采的人,他们对文采是非常敏感而且也很看重的,如果你的文题能拟出一定的文采,无疑会一下子唤出阅卷教师心中那份珍藏的美感,让人产生作者也一定是一位有一定文采的人的猜想,从而获得高分。当然,作文的内容也应该有一些文采。
文题还应该有一定的内涵,应该是耐寻味。当然,考场作文在阅卷的过程中由于阅卷教师时间的关系,这一点很可能被忽略,但,真正有内涵的让那些阅卷高手们落眼就见的东西,还是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二、拟好题的方法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拟题方法。
所谓添加,就是在话题或者话题中心词前或者后也可以是前后添加一定的词语,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体。这样的文题可以使作者时时紧跟话题,也可以让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借用就是借名句、警句、古诗文的句子以及流行歌曲中的句子等等。因为这些句子有生命力,影响力,如果借用得好,也是可以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题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这样的文题如果用好了,自然显得生动而形象,而且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好题展示
1、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题
《时间,带不走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爱我 追我 别浪费我》  《午餐1800秒》《8 15》(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时间在晨雾中飘落》  《惜时如金》
2、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题
《剪不断》  《藤》  《她,还好吗?》  《门前那条小河》 《那双冻裂的手》
3、以“把握”为话题的作文题
《一切就在我手中》   《握住,不放》 《机会,请你把握》 《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春无限好》
4、以“春”为话题的作文题
《点燃生命的季节》& 《与春共舞》 《在春天成长》 《春的向往》 《春的脚步》 《走进春天》
5、要求文题中含有“美丽”二字的作文题
《汗滴,诠释着一份美丽》 《带上你的美丽跟我走吧》 《梦不再美丽》
《今夜如此美丽》 《美丽,就这样脆弱》 《拼搏,也是一种美丽》
6、以“美好亲情”为话题的作文题
《风雨中那把伞》  《懂你,渐老的母亲》   《慈母手中线》 《母爱无价》& 《共裁一棵亲情树》  《悠悠亲情》   《亲情伴我行》
7、以“美在夏天”为话题的作文题
《燃烧生命的季节》 《夏天的旋律》 《三十八度的美丽》 《蝉鸣》& 《浓浓夏意》 《夏天的微笑》   
8、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的作文题
《为青春歌唱》 《激情燃烧的岁月》  《多梦的季节》 《豆蔻年华》
《潇洒走一回》 《飘逸时代》 《燃烧吧,青春》
作文训练之――立好意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所以,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足见一篇的立意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立意呢?
简单地说,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确了写这篇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性,我们才不至于打乱仗。
那么,就初中记叙文来看,一般都有哪些立意方向呢?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中考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中考作文中也体现了这个方向性,所以,我们的作文立意也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所以,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一、方向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立意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二、情感要鲜明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最好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感觉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三、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提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可能更多地关涉到议论文。
对于记叙文的深刻更多地是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与感悟。
四、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创见,给人以启迪。
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而眼前一亮。
我们明确了立意的方向,那么,在初中记叙文中一般有哪些具体的立意内容呢?
一般来说:
一、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的
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等等。
二、表达个人感情的
如:爱戴、崇敬、怀念、赞美、爱好、情趣、愿望、讽刺、批判、抨击等等。
三、思考生活内涵的
主要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悟与启迪。
四、追求个性表达的
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跟别人的风,无论是怎样的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勉为其难,这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
一、根据所给的材料立意
1、以2004年南亚大海啸立意。
2、非洲野牛每头重达六百多公斤,群居有时达几百头上千头。而非洲狮每头只不过重一两百公斤,一群有时也只不过一二十头。可是,这些野牛常常被这些狮子所攻击,并且屡屡得手,每每一头野牛被群狮围住攻击,其它野牛一般都只是安然地吃自己的草,不会去管别的野牛的死活。请根据以上材料立意。
3、以姚明在NBA越打越好立意
4、以历史人物李白立意
二、根据所给的文题立意
1、以“阅读__”为题,先完成文题,然后立意。
2、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立意。
3、以“心中的__”为题,先完成文题,然后立意。
4、以“美好”为话题立意。
作文总复习之――布好局
布局,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它是在作者掌握了材料,明确了主题后,对整个文章的构架作一个整体上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条理、秩序,也可以通过作者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思路而进行合理的调整。所以,的布局既有客观的规律性,又有主观的灵活性、多变性的特点。
我们现在就是要在这种灵活性与多变性上布好我们的局。
对于作文,以往出现过很多新颖的结构形式,如日记、对话体、剧本、童话,还有作文中的处方等等,这些东西有些很不好把握,对初中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比如剧本,不是一般的初中生都能写的,虽然初中课本中有过一点训练,但,要达到一个比较优秀的水平是很难的,一旦写得不怎么样,那就很容易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再者,那些容易掌握的,别人作过了,你再作,新颖度也就不是太大了。
所以,本人以为,常规性作文形式的生命性还是要强得多。重要的还是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完美一些,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
下面,根据本人平时对学生的作文辅导,介绍几种常规的也比较有美感的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掌握的作文结构形式,供大家参考。
一、片断组合式
片断组合式就是选择几个不同的材料内容,对它们进行片断叙写,然后组合在一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片断组合式在形式上几个片断各自独立,可用小标题、序号等形式隔开,前面最好还要有开头语,如题记之类,后面要有一定的结束语或者尾声什么的。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要找到材料的共同点,要统一于一个中心之下。另外,片断不能选得太多,两三个便好。这种形式的不足之点是对材料的处理只能是简单的,很难挖得深,但如&&& 果语言的把握好,还是可以解决这个不足的。
如我们初中课本中的《秋魂》、《谁是最可爱的人》
另如本班学生刘大格同学的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的作文《青春的足迹》。她选取了“王昭君的足迹踏在塞外沙漠”、“谭嗣同的青春足迹印在改革路上”、“姚明的青春足迹征战在NBA赛场”这样三个材料,进行较为文学性的叙写,来共同表现“青春的足迹在于追求与奋斗”这一主题。(后面另附《青春的足迹》)
二、诗文组合式
诗文组合式就是在文章前或者后加上行数不要太多的诗歌,行成一种诗与文的完美结合的。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诗的行数不要太多,最好是十行以内的。另外,诗的内容要与文章的内容统一,要为表现主题服务。当然,诗,还要写得像诗。
如本班学生万林同学的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的作文《轻舞飞扬》。他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了一首诗,在文章的结尾也是以为数不多的几句诗来照应开头。虽然的内容对人物、对青春的理解还不尽深刻合理,但这种形式的确能给人一种美感。(另附《轻舞飞扬》)
三、精美图画式
精美图画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能够打动人吸引的精美图画,然后再依托图画展开。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很快地吸引读者或者评卷教师,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注意点是:开头的这幅图画要精心打造,后面的发展要自然流畅。
如我们初中课文《故乡》中对少年闰土月夜海边刺猹的描写,那就是一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图画。
另如本班同学万腊梅同学以“风景”为话题写的作文《我心中永远的“风景”》,一开头就描绘出了一幅“爷爷大树下喊孙女”图景,爷爷对孙女的喜爱之情和寻找顽皮孙女的天伦之乐蕴于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依此展开对爷爷的回忆,最后表达对爷爷的祝愿与怀念。行文自然而流畅,结构匀称而完美,感情真挚而动人。(另附《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四、人物对话式
人物对话式就是大量使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开的情节。这种在以往的作文中大量存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形式。但,如果这种形式运用得好,的确能给人以条理清楚、结构明晰的感觉。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语言的选择要有精练性和生动性,要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中间也还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其它描写或者记叙性的语言,使显得更明确一些、更完整一些。如初中课本中的《曹刿论战》、《变色龙》等。
另如本班学生苏红同学的《寝室晨曲》,就是完全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虽然没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性,但却也真实地表现了初三学生生活的一个侧面,很有生活情趣。(另附《寝室晨曲》)
五、对照烘托式
对照烘托式就是在文章中把两件相关或者相对的事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起到一种比照烘托或者对比的作用,达到更好表现主题的效果。这也就是古诗里的比兴手法和现代技法里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本班学生刘鹏同学以《镌刻在我的心中》为题的作文。他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选择描写了两个画面,一是非洲草原上野牛与狮子的争斗。野牛每头体重达五六百公斤,群居有时达上千头,而狮子每头体重也不过两百多公斤,成群也不过二三十头,可是,野牛却是狮子最理想的捕食对象。这是为什么?另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社会现实,社会上那些肆无忌惮的小偷和一些侵犯人身现象,很多时候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可是很少有人能够团结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小作者把这两幅“镌刻在我心中的”画面描写出来,形成了比照,引发了思考,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当然,如果我们留心去总结,还会归纳出很多的式,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有意地展示给学生这些结构形式,我想,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作文训练之――美好言
  就初中学生的记叙文语言而言,首先应做到准确、明了、通顺,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对于初三总复习的作文训练,我们重点需要训练的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
  语言的表达是多角度的,词语的组合也是极富变化的,你选择的表达角度不同或者说你选择的词语组合不同其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言文《满井游记》,课下有一些对文句的注释,其中有一句“山峦为睛雪所洗”的翻译。课本上是这样的:“山峦被融化的雪洗干净。”这的确是翻译得很清楚,学生都能理解,可是,却没有一点美感。
  如果我们要加强一下这句的节奏感应该是: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得干干净净。
  如果我们要强调一下这句的意象美应该是:山峦被温暖的阳光所融化的晶莹雪水擦洗得清新动人。
  这里就是我们作文要追求的语言方向。一句话,要有美感。那么,怎样才能使你的语言具备一定的美感呢?
  下面就语言的美感提五点建议:
  一、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整齐的美。
  在我们的视觉美感里,有一种美就是通过整齐来表达的。中国古典建筑里的对称性就是一种整齐,军队的阅兵也讲究的是一种整齐,它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达到一种美的效果。反映到文章里也如此,中国古典文章里有一种骈文,也就是一种整齐的句式,虽然现在已经不讲究这种整篇整篇的整齐了,但,如果能在中适当地用上一点,也会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有一位学生的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天空依旧湛蓝,突然想到,我不能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分析一下这段语言,它的确不失美感。但,当我们读过之后总是会觉得有一些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呢?就是语言的一种均衡性、对称性。前面的“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暗淡而失去它的光泽”与后面的“天空依旧蓝”很不对称,总让人觉得缺少一点,显得很不整齐。
  我们可以修改一下再读: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沮丧而失去光茫;天空依旧湛蓝,它也不会因为我的情绪暗淡而去黯然神伤。突然想到,我不应该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这样再读,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段文字均衡得多,节奏感也强了。也就是让其中的文字有一定的对称性。
  二、让你的语言有一种错落的美。
  语言的错落就是在文章中你的语言要尽量富于变化,长句、短句、骈句、散句交错使用,使你的有较强的节奏感,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摇曳多姿,极富美感。
  我们来看一段本班学生的作文语言: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你已经大汗淋漓。但你仍须背着硕大的背包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着。你累、你热、你烦躁……,但,突然,迎面吹来一阵凉风,你凉、你爽、你快乐……飘逸的风给你送来飘逸的快乐。
  这段话虽然写的是一件非常平淡的事,也就只不过是放学回家,背上背着一周来的一些衣物杂件,走在炎热的归家之路上。可是,读起来却是那样的富于美感。它的美就在于它的语言的长短交错,排列恰当,而在总体上又不失语言的均衡性,使语言的节奏感极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有很多的时候,就整篇来看整齐与错落是交叉的,就是整齐中错落,错落中有整齐,那才是一种更理想的表达效果。
  三、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情感的美
  感情常常充溢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但是,要把我们心中那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却是要在语言上多加琢磨的。
  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句话精炼地概括了人生的三种情: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显然,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是亲情,在我看来,亲情是不单只发生在亲人之间,如果友情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便升华为亲情。
  这段话也是很常规的,当然也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它就是很平静地告诉我们友情有时也可以与亲情等同。读者读过之后,可能会颔首称同,但,很难被感动。
  如果我们换一种词语选择和语句组合方式,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下面请看:
  友情是水,爱情是酒,亲情是血。这不知是谁用如此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种情。显然,在人们看来,这其中最珍贵、最浓厚的一定是亲情,“血浓于水”啊!然而,在我看来,这浓于水的血不一定只流淌在一脉相承的亲人间,如果友情也到了甘苦与共的境界又何尝不也是一种血的流淌啊!
  这样一改后,我们再读一读,就不仅仅只是告诉你什么,而是感染了你什么,其抒情性与感染力就大大加强了。
  四、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意象的美
  所谓意象,就是我们描写时所选择的对象,也指我们在运用比喻、比兴时所选择的喻体对象。我们知道,很多写景的,总是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美感的景物加以描写,很自然地使语言产生美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描写对象很难从视觉上给人什么美感,而这时还只是直白在叙写就会显得很浅露、平实,甚至是粗俗,缺乏美感,如果我们能换一个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且有一定美感的意象加以描写,做到言此而意及彼,就会产生一种意象的美,增加语言的美感。
  如朱自清的《春》就选择了很多有春天气息的美丽的景物。这样的例子就不必我来举了。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谁都知道你心中的苦楚,可是,你毅然把你青春的足迹踏向了那长城外的茫茫黄沙、青青草原。(选自学生作文)
  2、谭嗣同,你把青春的足迹化着屠刀上四溅的鲜血,染红东方的天空。(选自学生作文)
  我们可以看到,例1所说的是王昭君被远嫁西域。并不直白地说王昭君最终被嫁到了西域,被嫁到那充满黄沙和遍地青草的西域,而是直接用茫茫黄沙和青青草原来点示塞外,从而使语言既有了一种意象上的苍凉之美,又有了一种含蓄的美感。
  例2也一样,作者并不说直白地说谭嗣同被杀了,他用自己的死来警醒中国人。而是用“把青春的足迹化着屠刀上四溅的鲜血,染红东方的天空”的意象,来感染人,而又巧妙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意象美的本身也是一种含蓄的美,我们写往往是很喜欢讲究含蓄的。
  五、让你的语言有一种深刻的美
  语言的深刻性主要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没有一个深刻的思想是不可能有深刻的语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身边的人或事,对社会的人或事多加以思考,联系你所学过的各科知识,给出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当然一般这都是在自己的平时训练中进行的、积累的。
  有很多老一辈的作家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如台湾作家林清玄、刘墉、本土作家贾平凹等,他们都是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当然,使语言美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用美词,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想着这些方法,在写作中在适当的位置,自然地运用它们,一定会使我们作文的语言增色不少。
作文训练之――点好题
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即便是内容有些偏,但,只要你点题点得好,也能达到一种扶正的效果。而一篇有一个好的结尾点题,也的确能让读者体会到那种照应之美,同时又能品味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久久不能忘怀。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妙的点题很值得玩味。
首推当是简o的《夏之绝句》,结尾一段:“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这个结尾并没有说到蝉声有什么深奥的内含,只是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一个“平平仄仄平”就是一种绝句的节奏,是一种韵味,这真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点题,完全就是一种音乐的节奏感,不需要用语言的意义来表达什么,只需要你用自己的心灵去`听,去感受夏日那种生命紧凑而又明快的节奏感,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点题,先就不一一举例。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就初中生考场记叙文应该如何做好点题。 
一、点题的时机。
在一篇文章中如何点题,什么时机点题一要看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还要看行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看作者本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否将点题与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也并不是想什么时候点题就什么时候点题的。点得好,相得益彰,点得不好,弄巧成拙。
1、开头点题。
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开篇点题既有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你所写作的内容中,使你的能尽快入题,同时又有一种悬念感,吸引读者怀着迫切心情去读下文,还有一点就是能很快地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感情倾向。
开篇点题对考场作文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入题手段。
2、文中点题&& 文中点题,可以使行文紧凑,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让读者很容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向。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能让你的行文紧扣文题,避免偏题,更能让阅卷教师轻而易举地把握你的文章脉络,明确的主题。
3、结尾点题
如《背影》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济南的冬天》的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从上面的这些结尾点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结尾点题既有点题的作用,有时也是点明的中心,还能达到照应开头,或者是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作用,同时做到结束全文。考场作文中,一个好的结尾点题,能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的作文主题,还能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联想,让人感觉很有品味。特别是在考场命题作文中,有些考生的作文主题在行文中表达得不太明确突出,扣题不是太紧,有些模糊,这时结尾点题,点示中心,更有一种扶正的效果。  
二、点题的要求。
由于点题的时机或者说位置不同,对点题语言的内容要求和作用也不同。
1、开头点题。
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练的语词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所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2、文中点题。
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的主题思想更好。
如《白杨礼赞》的文中点题就是一种对前文小结同时又点示主题的;而《菜园小记》则主要是启示下文。
3、结尾点题。
结尾点题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
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结尾点题,使自己的达到一个高度。
总的来看,点题一定要找到的内容、主题与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点题的方法。
从我们初中生的记叙文来看,这里主要说的是结尾点题的方法。
1、用议论警示的方式点题。如:《提醒幸福》。
2、用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方式点题。如:《白杨礼赞》、《背影》。
3、用描写诠释的方式点题。如:《鹤群翔空》、《金黄的大斗笠》。
4、用直接点示文题的方式点题。如:《敬畏生命》、《济南的冬天》。
5、用引用的方式点题。如:《驿路梨花》。
结尾点题的方式是非常之多也是很灵活的,这里只是就本文所举例子的一个小结,如果我们再去翻阅一些名家,你会看到更多的更精彩的结尾点题形式与点题语。
四、学生作文点题选。
这里所选的只是一些结尾点题。
1、《把握那一刻》:把握那许许多多的一刻吧,你会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份份丰富的人生阅历,又上了一个个人生的新台阶!努力把握吧,努力把握那些令人兴奋、激动的一刻吧,你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万腊梅)
2、《就向流星许个愿》:今夜,又是一个繁星点点的夜,天边也不时地划过几颗流星,于是,我双手合十,许下一个心愿:希望外公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王君桂)
3、《寻找青春的足迹》: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完所有的青春足迹,但在我们的心目中早已印上一个个不懈追求的青春足迹。(刘大格)
4、《青春之歌》:他死了,他的生命在那短短的一瞬间结束了,但他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曲青春的悲歌,历史的篇章上将记住他的泪水与鲜血,青春的旋律也将永远陪伴着他。(刘小欢)
5、《童年的足球》:我手捧足球,走上阳台,双手轻轻地把那可爱的足球向前一抛,然后纵身一跃,飞身一个踢腿,“嘭”地一声,那足球应声飞向天空。让它带着我的欢乐与梦想一起飞翔吧!(万林)
6、《这就是感恩》:朋友,你说,这不就是感恩吗?(杨亚运)
7、《远逝的小河》:河水依然在流,可是,不知还有没有哪一天能流出我记忆中的美丽。(刘世祥)
8、《夕阳》:我知道了,夕阳坠落之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黑暗,不,更重要的是还有无限的希望!(胡洁)
9、《我心中永远的“风景”》:泪眼朦胧中,我似乎又看到了爷爷的身影,那棵老树下,那吹着凉飕飕的风的地方,有着爷爷给我的此生永恒不变的“风景”。(万腊梅)
10、《游庐山》:不知会不会有一天,能让我在这美丽的庐山尽情的游赏。(何宛)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需要一桶美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