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点击按钮的情况下使得java jlabell位置变化”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50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第11章_编写图形用户界面程序
下载积分:820
内容提示:【精品】第11章_编写图形用户界面程序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8:59:3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2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第11章_编写图形用户界面程序
关注微信公众号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理学]第5章 Java图形用户界面第5章
java图形用户界面 &/p&&p&本章将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来编写带图形用户界面的程序。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读作goo-ee))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直观、方便、快捷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借助java中的菜单、输入区、按钮、对话框、窗口等标准界面元素可以创建个性化的图形用户界面,再加上鼠标、键盘等设备的操作,用户可以方便地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理学]第5章 Java图形用户界面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Access denied | www.programgo.com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programgo.com)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405ca7d7d74699d3-ua98).当前位置: >>
《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科教版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案例点评本模块是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之一。 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的“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通过用计算机 编程解决问题的实例感受了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经历了使用 某种编程语言工具解决一个简单问题的过程, 在脑中初步建立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概念, 以 及对其进行应用的感性认识。 本模块是在必修模块“信息加工与表达”基础上的继续深入。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 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 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从简单问 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 题。 本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与数学课程中有关内容的衔接,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 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 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本模 块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不作具体规 定。 从本模块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设计策略与设计特色。 如 《分 支结构》中,通过对学生已知认识结构的分析,将英语语法与程序设计语言语法进行联系从 而导入主题;《出租车计价器程序的设计――If 语句的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的例子,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选择结构》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小 游戏来引入新课。同时,又能看到不同老师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设计策略,如《算法与程序 设计思想》中的“逐步引导与训练”;《For/Next 循环语句初步》中的“运用表格来保证学 生自主学习效率”;《赋值语句》中的“借简单语句来训练学生对编程环境的操作技能”; 《递归算法的实现》中“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导入展开教学”,等等。1 案例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基本信息】作者 单位 孙朝霞 课时 上海卢湾高级中学 1 课时【课标要求】(一)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4)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环境等基本知 识。【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 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也已有了顺序结构、 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因此,对于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画成流程图已有一定 的基础,但可能还不很熟练,尤其对刚学过的循环结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 『此处说“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 ,应该是指在必修部 分对“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已有所体验与了解,或是指已学习过数学中相 关模块的知识,这是本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建立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并将算法的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现实生活中比较身高的活动, 以及对武术比赛中“打擂台”流程的逐步梳理, 让学 生学会从此类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求最大值的思想方法,即算法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能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清 晰思路,进而设计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有限步骤,从而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处理某种 问题的。 『在过程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总结“求最大值”的算法思想。过程的 实现关键在于实例引用是否贴切, 是否有利于学生向抽象结论的构建。 本案例的实例选 择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在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再次体验 与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为后面更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积累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良 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 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研究、快乐创造。 『本案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更多的是试图建立一个活跃、民主、 快乐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乐学好学、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条件。如果真 能实现这样一个环境,营造出理想状态中的学习氛围,无疑会使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 的同时收获到更多的东西――合作、分享、成就。而且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来描述目标, 则会使目标显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建立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 并将此算法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 示出来。 教学难点:上述重点问题同样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另外,如何把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步 骤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建议,此处可添加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依据,以及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方法方面 的描述。同一段知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对于同类教师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对教 学重、难点的认识与处理方法。应该说,对教学重、难点认识的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找到 更好的处理方法。 』【教学思路】利用现实生活中比较一组学生身高这一事件,引导学生去发现求最大值的一种方法。 如何设计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整个探究过程, 要比直 接把现成的算法告诉学生有意义得多。它能迅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思想。在完 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循循善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找出一批数据中的最大者, 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比较数的过程中,人因为动用了眼睛,比较大小的思 维过程一闪而过,所以能很快求出一批数据中的最大值。而计算机与人不同,它对这些数据 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来完成这一任务呢?其实,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人解决 问题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 即为大脑思维的每一步“拍照”。 这是计算机程序 设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训练学生,使学生 逐渐学会分析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本案例运用生活中“打擂台”的实例引导 学生分析求最大值的方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逐步引出求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 『作者在此处点出了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即采用“逐步引导和训练”的方法。其意图 就是希望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锻炼、提升探究能力,领悟、理解其中的思想,实现 授人以渔的目的。 』【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___________如何建立支架的? 师(提问) : 今天在第一排就座的有 10 多位同学,谁是我们第一排在座各位中的最高3 者呢? 师(引导) : 大家思考,通常这个任务我们是怎样去完成的?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往古时候比武时常常采用的“打擂台” 的方式上想,提示学生可参考电视上经常播放的“挑战主持人”节目。 师生: 打擂的过程可以描述为: (1) 确定一个擂主(讨论第一个擂主是如何确定的) ; (2) 挑战者上台; (3) 擂主和挑战者比较; (4) 挑战者胜的话,挑战者做擂主,否则擂主卫冕; (5) 重复执行(2)~(4) 步骤,直到最后一个挑战者。 师: 在打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2)~(4) 步骤是要重复做的,所以我们该怎么办 呢? 生: 需要循环结构来实现。 师: 这几个步骤序列重复到什么时候结束呢?由学生讨论结束的办法,很显然,需要 在最后加上一个能判断什么时候结束的判断框。 根据讨论的步骤,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打擂台的算法和流程图(如图 1 ) 。4 『作者的引导可以总结为:比身高(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也可能偏离预设方向) ――比武、 “打擂台” (将学生发散出去的思考往预设方向上牵引)――“挑战主持人” 节目(进一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到其头脑中已有的认识上,前提是学生要看过该节目)― ―用自然语言的方式整理出比赛的规则 (即算法的自然语言描述) ――得到表示算法的 流程图。应该说,这样的引导方式完全可以达到作者的预设目标。 』 2.求一般情况下的最大值的算法 师(引导) :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堆数据,现在希望我们求出这一堆数据中的最大值该 怎么办?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分析,把问题进一步细化为: (1) 从第一个数据开始看起; (2) 把第一个数据的值在变量中记下来; (3) 再取一个数据; (4) 比较这个数据与变量中记下的数据的值; (5) 如果这个数据的值比记下的数据的值大,则去掉变量中原来那个数据,记下新数 据的值; (6) 重复执行(2)~(4) , 继续比较,直到最后一个数据。 也就是说, 计算机的变量始终记着当前比较过数据中的最大者 (我们不妨用 X 表示它) , 当取完最后一个数据时,X 中留下的也就是最大值了。 求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用下图表示。5 『教学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深入, 即扩大数据的比较范围, 讨论一般的情 况。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上一环节的思考过程,因此,再次思考一般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就变得容易多了,这又是另一维度的“逐步引导和训练” ,即具体到一般的过渡。这是 作者对教学策略设计的准确实现。 』 注意: a.再次让学生讨论变量的意义,弄清赋值语句的意义。 b.一些物理量用变量表达的意义。如 X 表示最大值,X 表示输入的一个值,且每次循 环时都用同一个变量 X 。 c.为了控制循环结束,必须加入一个控制循环次数的计数器 I, 当 I 达到一定的次数 后,循环工作结束。 『除了对教学目标宏观上的关注与设计之外, 也注意到了教学内容细节上的把握。 作者6 在此处提出的三点注意都是编程语言细节上的问题,应该说,这“三点注意”是作者多 年或是本案例实践过后总结的教学经验, 当然也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预先设想的教 学问题。这些要“注意的点”正是教学实践或设计中的精华所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与 学习的内容之一。 』3. 回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设计的过程, 就是将大脑思维的每一步都记录下来, 并且用计算机能 达到的功能来实现人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即回答“算法设计的过程是怎样的?”这 一问题。使整节课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案例分析】本案例面向课程目标中?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这一主题,案例语言准确,条理 清晰。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较为恰当、务实。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十分准确,教学策略与教 法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并在其后的教学设计中准确予以实现,适合用于?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开始部分的教学。 案例的实践,能让学生在必修部分体验过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了算 法思想,并在学习中体会到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通过实例,经 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用自然语言及流程图描述算法的过程,理解并建立算法与程序设计 的思想。 这节课在必修的体验与后面程序设计的深入学习之间, 起到了承先启后进行过渡的 作用。 案例采用?逐步引导和训练?的教学策略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依托生活中的实例,先 从实例讨论的维度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层层分析、 归纳总结, 找到解决问题的算法并用流程 图表示,从而实现学生对算法解决问题基本过程的再体验。再从深化教学的维度,从具体的 实例向一般性问题的解决推进, 从而实现学生对算法解决问题基本过程的再理解, 最终达到 预设的教学目标。 建议,案例在教学过程的描述中明确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或者说, 案例需要交待清楚,如何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创造的教学策略。【专家点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了《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模块的宗旨,就 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 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从 简单问题出发, 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从该教学案例的设计和施教过程来看, 执教者不仅 很好地把握了新课标的有关理念,而且,也是一节实践效果很好的课。其主要特点是: (1)教学对象分析得较为准确; (2)教学目标制定得科学、恰当,可操作性强; (3)在?教学思路?部分的分析上,文字表述明确、细致,在问题的分析方面做到了 丝丝入扣,层层推进,并自然地导出了生活中?打擂台?实例; (4)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执教者首先以详细的师生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教学?情境 创设?的全过程,课堂语言运用得较为准确。在这里,关键性的?打擂过程的描述?条理清7 晰,易于引出打擂算法流程的设计和?流程图?的画出; (5)在?求一般情况下的最大值的算法?时,执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将该问题与?打擂? 问题分析过程的比较, 很容易地迁移到了新问题的算法设计上了。 从两问题的过渡难度梯度 来看,可以说该教学案例,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的成功典型。 其不足之处: (1)作为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 ,首先应有?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 重要依据之一; (2)作为一个优秀教学案例的完整部分,教学评价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 过评价,不仅可以调节教学的进程,而且,还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冯伯虎)8 案例二:赋值语句【基本信息】作者 单位 杜娟娟 课时 南京一中 1 课时【课标内容】(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 程 (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赋值语句,掌握赋值号的含义及功能。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赋值语句进行简单代码的编写,体验代码编写的过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赋值语句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语句, 因此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目标单纯的定位于掌握赋 值语句的含义和功能,而是更多引导学生体验编程的过程。 』 【教学方法】 目标驱动,游戏教学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控制键工作原理及代码编写 难点:按钮的代码编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描述不清晰,如?代码编写?包含的范围过广。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课题引入(5 分钟) 本节课的一开始,轻松一点,请一个学生上讲 台操作一个拼图游戏。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9 一学生操作拼图游戏(屏幕广播) 通过小游戏回顾类似于 vb 这种可视化 程序设计语言处理问题的一般步骤: (引导学生说出步骤) 界面设计――属性修改――代码编写―― 保存工程――运行调试 我们已经完成好了前两个步骤,来看看大家完 成的情况: (演示一个学生的作品) 作品 1 二、赋值语句 该学生的游戏界面已完成,单击按钮,没有用处, 则引出代码编写。 『与上节课自然衔接』 问题引导 编写代码: .... *做了什么动作,才使得文字出现? -----单击“游戏规则”按钮 *那应该对哪个控件编写程序代码? -----“游戏规则”按钮 * 如何进入按钮的代码编写窗口? -----双击“游戏规则”按钮 进入代码编辑窗口后: (强调在光标闪烁的地方添加代码,对对象的 click 单击事件编程) *单击按钮,出现文字,那么文字出现说明什么控 件的什么属性发生了变化? -----label1 的 caption 属性发生了变化 *label1 的 caption 属性如何表示? (板书提示控件名.属性-----label1.caption,单 击几个控件,说出控件名) 请该学生上讲台完成代码: label1.Caption = &点击按钮,完成拼图!&10利用拼图游戏调动学生 探究的积极性。 『以学生最感兴趣 的游戏作为情景,有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 望。 』学生回忆并说出步骤 『复习理论。在下 面的授课过程中该理论 将指导学生实践。 』从游戏中回顾旧知识, 为本课学习作好准备。 强化步骤,培养学生有 条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看学生作品 在欣赏中加以评价,激 发学生学习热情。该学生的操作能引起其 他学生的注意。 该学生在引导下尝试实 现“游戏规则”按钮的 代码编写 一步步的引导比直接教 授的效果更好些,对学 生今后遇到问题能够有 条理的进行思维,有着 很大的帮助。观看广播学生在引导下完成代码 从简单的模仿开始,一 (简化文字) (5 分钟) 步步向前递进。 Word 文档展示几个注意点! 『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实现了第一条语句的编 写。该问题解决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是赋值语 句,这也是教师有意放过去的一个问题。 』 请学生自己练习,模仿完成,并尝试思考上下左右 控制键的工作原理。 (5 分钟) 屏幕广播, (以 right 按钮为例) : (8 分钟) *单击 right 按钮后, 什么控件发生了变化?----图像控件(image1 控件) *图像控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向右移动 *右移说明控件的什么属性变化?---left 属性 image1.left 属性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再次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设问,引 导学生思考。方法的重复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 编程思考方式。 』 分析:模仿练习观看广播重难点由教师讲解,一 步步地分析按钮的工作 原理,用图形和表格举 例的方式,使学生更容 易理解该条赋值语句中 的叠加问题。(为了图片能够拼接的准确, 我们就以一个网格的单 位距离 120 移动) 表格分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规律。 提出:image1.left=image1.left+120 『本段过程非常精彩。学生直接写出语句很困 难,教师并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表格的方 式引导学生自己写出语句。而该条语句恰巧与数学 的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自然引出了?=?不是等号而 是赋值号的概念。 』 此时产生认知冲突 ,先将代码放入程序中,验证 .... 验证成功,从而提出了本节课的 let 赋值语句该条语句和学生头脑中 的数学等式产生认知冲 突, 在冲突中验证成功, 从而引出赋值语句。格式:Let &变量名&=&表达式〉这里的 let 可省略11 功能:计算表达式的值,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量 给学生两条语句,说出运算结果: a=3+6 a=a-1 a=a*a (巩固赋值语句) 强调赋值号和等号的区别 强调 label1.caption=”??”也是赋值语句 『前后呼应,提示学生本节课讲解的第一条语 句中的?=?也是赋值号。 』 请学生举一反三,完成所有按钮的代码编写。 (12 分钟) 发送判断代码 『本内容为分支语句的引出埋下了伏笔。案例 处处体现出授课者的课程整体思路。 』举一反三,完成所有按 钮的程序代码分层次教学: 学生分层次练习 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完成。 完成好任务的同学, 尝试将判断代码放入程序中, 体验程序的交互性和完整性。 (教师巡视指导) 三、评价总结拓展(5 分钟) 展示学生一作品,总结本课内容。 label1.Caption = &请点击上下左右方向键, 控制图片移动方向,完成拼图!& 观看学生作品分层次练习,使不同层 次的学生完成相应任务 『关注学生的个性 差异』在学生的作品演示中总 结本课。image1.left=image1.left+120 image1.left=image1.left-120 image1.top=image1.top+120 image1.top=image1.top-120展示学生二作品,将程序升华。 体验程序的交互性,为 今后的课程作铺垫。【案例分析】案例设计者赋值语句的授课分为两个课时, 本案例是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内容是赋值语 句的应用。 1.醉翁之意不在酒 看到本案例的第一印象是?过于烦琐? 。赋值语句并不复杂,以高中生的现有能力完全 可以接受教师讲解的赋值语句的含义和功能, 为什么教师通过如此复杂的过程加以引导?然 而仔细阅读后发现教师的设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不是为了讲赋值语句而讲赋值语句。 教师的授课对象是毫无语言基础的学生,他们不知道在哪里写代码,如何写代码,所以教师12 以赋值语句为切入口, 通过类似初学者的思维过程带领他们一步步的感受程序设计流程。 这 才是教师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2.设计新颖 教师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让学生的学习一直伴随着愉悦。 3.前后联系 教师设计的系列课程有: 用控件及设Z属性设计游戏界面、 用赋值语句完成图片移动以 及用分支语句完成游戏成功的判断。 课与课之间有着极强的联系, 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整体 把握。 除了教师讲解的赋值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其余问题的解决均采用设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 找到解决的方法。 语句 label1.Caption = &点击按钮,完成拼图!&中?=?问题的刻意忽视和讲解完赋 值语句的格式和功能后?强调 label1.caption=……也是赋值语句? ,教学内容前后呼应。 课与课的联系,教学方法的联系和教学内容的联系均体现了教师授课极强的逻辑性。【专家点评】?赋值语句?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程序设计阶段接触到 具体代码编程的第一节课。因此,上好该节课,对后面的程序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执教者 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后认为, 传统的语言教学较枯燥乏味, 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 兴趣, 往往造成为了讲程序而讲程序, 实用性不强等缺陷。 创意性地采用趣味拼图引入课题,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通过开发游戏体验程序设计,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执教者课前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其成功之处除了 ?利用一个趣味拼图游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赋值语 句 ? 以 外 , 还 利 用 层 层 引 导 的 方 式 将 知 识 一 步 步 推 导 出 来 , 得 出 image1.left=image1.left+120,使其和数学中的等式产生认知冲突,接着,将程序代码放 入程序中,验证成功,从而引出赋值语句。讲解赋值语句的格式和功能。最后将判断代码发 送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一个具有交互性的完整游戏程序。思路清晰,设计合理。很好地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进行教学,使课堂任务成功顺利地完成。 不足之处主要有: (1)label1 的 caption 属性的语句(也是赋值语句)没有很好地利用(强调赋值号和 等号的区别) ; (2)产生认知冲突时 ,作者采用将代码放入程序中进行验证,效果一般。建议结合推 ..... 导表格,采用带入计算的方法进行验证。此处是常用的叠加问题,与数学等式冲突可以进一 步强调赋值号和等号的区别; (3)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处理问题的一般步骤(界面设计――属性修改――代码编写 ――保存工程――运行调试) ,在课上被教师有所忽略。建议在完成某段代码后,增加保存 工程并运行调试的过程。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冯伯虎)13 案例三:选择结构【基本信息】作者 单位章小虎课时 海口华兴学校1 课时【课标要求】(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内容标准 (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 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 (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4) 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 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活动建议 (1)选择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恰当地使用三种控制结构编写源 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教学分析】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之一, 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 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 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选择结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共分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用选择结构编写简单的程 序解决具体问题。 用选择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具体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程序设计数 据的表示与处理的基础上,理解了顺序结构的前题下提出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 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和思想的理解与掌握, 从而提升学生的 问题解决能力, 让学生在按照一定的流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去体会和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 而且也为多分支选择结构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4 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支选择结构实现条件判断控制。 (2)能够运用分支选择结构设计编制程序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利用任务驱动,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协作学习,在完成一 个个具体的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常用的文件传输方法; (2)以具体的任务为外驱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间的 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完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选 择、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交流、发布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协同合作交流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 协作学习、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 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支选择结构的格式 教学难点: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写出代码。【教学资源】 硬件环境: 连接到 Internet 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人一机),都安装了 Windows 2000 专业版,并 安装了 VB。大屏幕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软件资源: Flash 课件、网络教学系统;【教学策略】15 若想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就要让学生真正有机会、有基础、有能力、有方法的主动 学习。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利用各种条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 营造良好和 谐的信息氛围,为改善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 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情。信息技 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 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侯,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 明确相应的任务,并且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要充分体现技能技巧的训练。同时, 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多样性, 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 目,引导受教育者开展讨论、研究、探索,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问题,受教育者在自 主设计探索、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认识, 提高技能水平, 本课将灵活地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的例子去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比 较、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最后到“乐学”。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 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 总体考虑。因此教师在案例中的描述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先编写一个猜单双的程序。 2.课堂上用到的教学课件。 步骤 教师活动 教师编写一个可以控制单双的程序让学生 来猜。 (程序原理:当金额栏中的数字小于 10 的 时候,程序根据所猜的的数字自行判断输 赢,当金额栏中的数字大于 10 的时候,程 序根据所猜的单双自动加一或减去一, 使得 结果不正确。 ) 教师在给学生演示的时候输入小于 10 的数 字,让学生直观看到可以有输赢,当让学生 来猜的时候,就输入大于 10 的数字,这样 学生无论猜什么都会输。16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思考设计意图 利用让同学们 猜 单双的例子, 让同 学们感受可以 通 过编写程序来 控 制要出的单双 数 字, 提高学生想学 习程序设计的 积 极性, 同时告诫学 生不能参与此 类 赌博游戏。创 设 情 境 激 发 兴 趣在和同学们进行互动以后, 教师简单说明程 序的原理, 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参与此类的赌 博活动。合 作 探 究 获 取 新 知 通过幸运 52 的猜商品价格,剖析猜商品价 格的流程图,引出选择结构概念。 通过同学们日 常 生活中遇到的 实 际例子快速拉 出 猜商品的流程图, 通过对商品流 程 图的分析, 自然引 出选择结构的 概 念。 学生观测思考 『课堂的引入相当精彩。 教师精心布了 一个局, 从教师演示的输赢参半到学生猜数 的必输,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程序原理的 积极性。 』『在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时候, 教师再次17 用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引入了?判断?的流 程图,过渡自然而有成效。 』 通过对几个中文实例展示分析,引出在 vb 中 If 语句的基本用法。 1、 单分支结构 如果天气冷了,就多穿点衣服 If… Then… If… Then … End If (先让同学们列举出中文的例子,用如果 … 就…造句子。) 让同学们找出中英文的语句的相同点。 同时让同学们讨论 If … Then… 中的省略号代表什么含义。 『教师在流程图后用中文的范例引出 if 语句的基本用法。教学内容层层深入。 』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 和同学们一起画出单分 支流程图, 并说明流程图在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的重要性。用学生常见的 例 子 来 分 析 IF 语 句, 让学生通过观 察、比较、思考、 交流等活动,对选 择结构有了更 深 的理解, 突破了本 课的重点。围 绕 主 题 协 同 操 作学生通过对中 英 文的语法规则 进 行对比后, 可以进 一步加深对单 分 支结构的理解。通过对流程图 的 描述, 让学生认识 到流程图在编 写 程序中的重要 作 用。『结合幸运 52 的?判断?流程图和 if 语句的基本用法, 师生共同完成单分支语句 的流程图。 』18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在 VB 程序中演示编写一个单分支结构 的例子: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f Text1.Text = &abc& Then Text2.Text = &密码正确& End If End Sub 同时提示编写程序时遵循的一般规则 『由流程图过渡到简单分支程序的体 验。 此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输入 代码并运行, 因为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入学生 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尝试了。 』 在对程序正常运行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 输入的密码是错误的, 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 况?如果要让程序在密码输入错误时, 也要 出现提示,该如何做? 有的同学也会提出写两个单分支进行判断。 『教师备课不能光备课本,还要备学 生,估计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应灵 活而科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 案例 设计者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写两个单分 支语句,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 (教师展示两条中文的条件语句, 让学生比 较那一种比较简洁: 1、如果天气冷,就呆在家里;如果天气不 冷,就外出游玩。 2、如果天气冷,就呆在家里;否则,就外 出游玩。 (在学生进行思考后,教师引出双分支结构 的流程图。) 练教师通过对一 个 例子的讲解, 加深 学生对单分支 结 构的理解。同时, 养成良好的编 程 习惯。学生自由讨论 回 答通过这个问题 的 设计, 激发学生对 单分支结构的 进 一步思考, 同时引 出双分支结构。 中文例子的给 出 便于学生进行 比 较, 通过比较熟悉 的中文语法规 则 来理解 VB 中双 分支结构的语 法 规则。 通过教师与学 生 一起来讨论双 分 支结构的流程 图 后, 让学生对双分 支结构有初步 的 认识。学生观察比较, 思 考学生观察、思考 习 反 馈 应19 用 拓 展总 结 回 顾 教师讲解双分支结构的语法规则: 2、双分支结构 If… Then … Else … End If 改进程序, 与同学们一起改写刚才给出的例 子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f Text1.Text = &abc& Then Text2.Text = &密码正确& Else Text2.Text = &密码错误& End If End Sub 学生自由练习 学生实践:(选择一个操作) (1)判断某同学成绩是否及格,要求如下: 在文本框 1 输入数字,如果大于等于 60,则 在文本框 2 中显示&及格&,否则就显示&不及 格&. (2)如果你买的苹果小于 5 斤, 价格 1.5 元/ 斤,如果大于等于 5 斤,则打 8 折.求 x 斤的 金额 教师巡回, 观察学生在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提示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画出流程图 后,再进行编写程序代码) 『学生通过练习实践分支语句, 巩固所20学生一起参与 改 写通过让学生共 同 参与改写程序, 加 深学生对双分 支 结构的理解。通过让学生编 程 设计解决日常 生 活中的问题, 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 解 决问题的能力, 突 破本课难点。 两道 难易不同的题目, 让不同的学生 根 据自己的情况 选 择,有效的进行分 层训练,让不同层 次的学生都能 够 体验到成功的 喜 悦.通过回顾本课 主 要内容, 以及对学 生在实际操作 过 程中出现的问 题 分析, 进一步提高 学生对选择结 构 学理论。 』的理解应用。知识回顾:分支选择结构的格式。 总结提升: 通过比较几种分支选择结构的格 式,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的总结从更高的层次引发学生 的思考。 』 提出问题:判断某同学成绩是否及格.要求 如下: 在文本框 1 输入数字,如果大于等于 60,则 在文本框 2 中显示&及格&,大于 75,则在文 本框 2 中显示&良&,大于 95,则在文本框 2 中显示&优&否则就显示&不及格&. 该如何设计? 『教师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多分支语句 埋下了伏笔。 体现了章老师一贯的设计风格 ――逻辑性强。 』新的问题出现 为 学生学习下一 节 课的知识留下 思 考空间。【教学反思】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认真回顾, 学生都能够完全理解选择结构的基本语法的特点, 绝 大部学生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编写程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而且在整个课时量上也并 不算少。之所以没有把其他选择结构在本节课上讲,是因为如果设计内容过多,学生反而不 能够很清晰,深刻的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操作、去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只是在本节课中讲解了单分支结构和双分支结构。事实证明,如此设计是可 行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给学生多一点操作实践的时间,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本课的内容。【案例分析】这个案例的优点十分鲜明, 精彩的引入和层层深入的语法分析始终将学生牢牢地控制在 学习过程之中。具体分析如下: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一开始使用的猜单双的例子充满悬念,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探 究程序内部秘密的动机。并且通过揭示赌博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教师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动机后, 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还不足以完成程序的编写, 于 是使用幸运 52 的例子一方面保持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分析分支的流程图。接着分析单分 支的语法结构、流程图、多分支的语法结构,教学流程紧凑,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 态。 3.从学生出发 课堂的内容丰富,如猜单双、幸运 52、中文语法表达和密码判断等都来自学生的生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必将更加关注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21 蕴藏的丰富内涵。【专家点评】本课教学过程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围绕主题协同操作、 练习反馈、 应用拓展、总结回顾等环节层层展开,环环相扣、生动流畅。 课的开始,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猜单双数?的编程游戏引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 力,学生在?为什么总是猜不对?的疑问中,自然进入对分支结构的理解。在单分支结构和 双分支结构的讲解中, 教师巧妙避开生涩的程序代码而从生活中类似的语句入手, 随后再沿 用同一个输入?密码?问题,从单分支结构到双分支结构,引导学生运用简单 VB 代码实现 问题解决,进而通过两道练习题巩固对分支结构的理解。 本课教学设计看似普通的却有实效的。一个问题释疑的同时新的问题孕育其中,透过 教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或障碍,让人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然而,课中学生的思考和操作体验都没有离开教师设定的轨道,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 没有打开,开放度不够。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段青)22 案例四:出租车计价器程序的设计――If 语句的教学【基本信息】作者 单位 潘吉光 课时 浙江省平阳县第一中学 1 课时【课标要求】(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内容标准 (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 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选择控制结构。 (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4) 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 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活动建议 (1) 选择实例, 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 恰当地使用选择结构编写源程序, 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初学程序设计者的一道难关: ①语句格式稍显复杂; ②功能理解有点难 度,也就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它的执行流程;③解决问题时,无法建立合适、正确的“条 件” 。与本节有关的知识点有 VBA 中的几个常用函数和相关的数学知识。 『此处的“教材分析”事实上属于“教学任务分析” (或称“教学目标分析” )的范畴。 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旨在确立教学任务、 分析学习结果 的类型,以及判断有效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此处,作者对教学任务的分析重点放在了教 学内容难点的分析上, 并且确立了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点, 这就为下一步教学目标的设置 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 掌握分支结构的用法与用途 (2) 掌握 IF 语句的格式,理解它的功能与执行流程 (3) 灵活运用 IF 语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既要自主探究,又要学会跟同学合作交流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出,教学应面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23 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本案例教学目标的 前三点显然属于?知识与技能?的范畴,最后一点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而下面 的?教法学法?应属于?过程与方法?的范畴,建议能将三点统写在教学目标之中,并按三 大目标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得教学目标更为清晰。 』【教法学法】教法:任务驱动法、探究式、启发式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个别指导 『此处的教法、 学法比较混乱, 教法中的 ?探究式? 应属于学法的范畴, 而学法中的 ?个 别指导?应属于教法的范畴。 』【学情分析】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良好、求知欲强且基础知识扎实。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十分的重要, 它旨在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 技能、 态度以及其他与学习相关的心理特征,从而确立教学的起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备学生? 。 教学对象的准确分析与把握可以为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依据。 在编写组评审这 篇案例的过程中,就有编委提出,案例的设计似乎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当回过头来看过对 教学对象的分析之后就释然了――对重点中学的学生的要求自然要比一般中学要高。 这也说 明教学案例的普适性是受约于教学对象的, 作者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虽然只有一句话, 却保证 了该案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配备 Lanstar 多媒体教学系统,可实现广播、转播、示范等功能。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环境的交待。事实上,教学环境是保 证教学案例能够得以实施的硬件基础,没有对教学环境的描述,使教学案例有可能成为?空 中楼阁? 。当然,有经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案例的时候可以自己在脑中构建出支撑案例实施 的教学环境,但无论如何,没有教学环境的描述,就会使教学案例缺乏完整性。很高兴地看 到,本案例的作者保证了案例的完整性。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 T:“同学们坐过出租车吗?” S: “坐过” ,大家异口同声。 T:“注意过出租车的计价器吗?” S:“注意过! ” T:“好,现在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我们当地的出租车是如何计费的。 ” 学生甲: 起步价(2 公里以内)5 元;超出 2 公里外,每公里 1 块 4。 (2)引入课题 T:“好,说明大家对计价器是比较熟悉的。那我们能否编一个计价器程序呢?也就是24 当我们给它一个路程值,让它自动算出车费。 ” S: 表情迟疑的、甚或惴惴的?? T:“回答是肯定的!今天的课题就是:编制出租车的计价器程序。 ” S:表情:舒展的、兴奋的?? 『此处以课堂实录的形式进行描述, 特别是通过对学生表情的记录来表现教师对学生学 习状态的观察, 通过学生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读者读来既获得身临其境 的感受,又体验了一种表现性教学评价的方法,值得借鉴。 』 (3)建立数学模型 首先还是请大家将刚才甲同学的描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函数, 这一步我们称为建立数 学模型。 同学们很快写出了以下的分段函数解析式: 5 x≤2 y= 1.4×(x-2)+5 x>2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的数学功底很强,不愧是重点学校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 此处的分段函数解析式可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与提示下才能顺利写出, 或是由教师直接给出 后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各位老师可以看情况而定。 』 师生一起分析:要解决以上这个问题,我们的程序应有以下的功能: 输入一个数; 若该数小于等于 2,则输出车费 5 元; 若该数大于 2,则车费按 1.4×(x-2)+5 计算再输出. 大家已经会用输入语句与输出语句, 那以上的分析中还有一处是大家不知道的, 那就是 判断,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IF 语句。 『在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伪代码, 并以此引入 新知的学习。这样的过程是严格按照?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来进行的,也就是在教 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课标的要求出发,每一节程 序设计课都应该贯彻这样的理念, 使学生在整个课程完成时, 自然地养成编程解决问题的良 好习惯。 』 (4)I F 语句格式功能介绍、示范(一) 简单 IF 语句格式: N Y IF &条件& then &语句& 条件 对应的流程图如图 1 所示,并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它的格 式与功能及注意事项。 语句 例 1:判断一个考试成绩,若大于等于 60, 则输出“Pass! ” 图1 主要代码为: inputbox(“请输入一个成绩:”,score) if score&=60 then msgbox(“Pass!”) 演示并讲解格式方面要注意的地方。 在示范讲解过程中有同学问:若输入一个小于 60 的数,结果会怎样? 有这样的提问, 说明同学对这条语句还没有弄明白, 作为老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信息, 并好好的利用它深入剖析该语句的用法, 使大家对它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所以又多演示几遍,25 并输入不同情况的数据,让大家观察程序的运行结果并比较、分析原因。大家得出结论:当 输入一个小于 60 的数之所以没有输出结果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这种情况做出反应,也就是说 对这种情况没做相应的处理。 这一点说明很重要, 因为有部分同学认为电脑会对各种情况自 动做出处理,他(她)不知道电脑的各种功能是人赋予的,其实这就是我们学程序设计的目 标之一,让大家对电脑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经过演示说明,同学们对 IF 语句有了更进一步 的理解。其时这步操作也是我们编程者对自己所编程序进行检查的必要环节。 『此处的教师反思读来发人深省, 在一线教师的授课过程中, 我们常常醉心于自我的教 学设计和流程之中,而忽视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应该说,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对这种突 发式的提问做出迅速、恰当的判断与应对,或者是做出应对以后就戛然而止,很少进行反思 与总结。事实上,学生的这种发问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与兴奋,这表明他在思考。而教 师的重视应表现在当时的应对与课后的分析两个方面。 』 (五) “小刀”初试 再让同学们自主实践(利用该语句解决上面的问题) 。 不到 5 分钟,绝大部分同学调试成功,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inputbox(“请输入路程值:”,s) if s&=2 then msgbox(5) if s&2 then msgbox(1.4*(x-2)+5) inputbox(“请输入路程值:”,s) if s&=2 then pay=5 if s&2 then pay=1.4*(x-2)+5 msgbox(pay)分析交流: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感觉思路清晰,程序结构明了,易读,请大家要 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作者是一名很注意观察课堂并在课后进行分析的教师, 这一点在此处再一次得到了证 明。 一般教师只关注学生有没有正确的解决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形式。 此处, 作者对学生实践结果的及时总结与分析, 达到了他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编程习惯的目标, 同时, 由于是学生自主实践的结果,记忆深刻。 』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代码似乎还有点“问题”? 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没有;有的说好像有点,但说不出来。 提示:存在重复判断。因为给定一个数值,它只会符合一种情况,但是我们的程序现在 都对它进行了两次判断,这是浪费计算机资源和降低程序运行效率的做法,If 语句还有一种 格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复合 IF 语句。 『在已有的实践结果上再设疑,再引导,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逻辑严谨,环 环紧扣。设计的非常紧凑与合理。同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优化程序设计 算法, 提高程序运行效率的思想, 也就是在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 不仅要能够解决问题, 而且要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5) I F 语句格式功能介绍、示范(二) 复合 IF 语句格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 1& Else &语句组 2&26Y 语句组 1条件N 语句组 2图2 Endif 对应的流程图如图 2 所示, 并再次通过例 1 的简单变式来说明它的格式与功能及注意事 项。 『作者很注意与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呼应, 易于让学生接受新知, 并及时与刚获得的新 知进行比较。 』 例 2:判断一个考试成绩,若大于等于 60,则输出“Pass! ” ,否则输出“Work hard! ” 。 主要代码为: inputbox(“请输入一个成绩:”,score) if score&=60 then msgbox(“Pass!”) else msgbox(“Work hard!”) endif 由于已有了一点的经验,这次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两个示例是相互联系并步步递进的, 在示例一中学生产生的问题, 在示例二中及时得 到了解决,使学生获得即时的学习愉悦感,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保证课 堂的效率。 』(6) “小刀”再试 再让同学们自主实践(利用该语句解决上面的问题) 。 不到 5 分钟,同学们基本上能写出以下代码: inputbox(“请输入路程值:”,s) if s&=2 then pay=5 else pay=1.4*(s-2)+5 endif msgbox(pay) 说明大家对该语句的格式与功能已基本掌握。 这时, 有同学在底下窃窃私语, “我输入一个负数也能得到结果 5” ; “我输入一个非整数, 得到的结果跟实际情况也不符合”?? 刚才同学们的议论,非常有道理,我们现在的这个程序跟实际还有一些不符合,针对以 上同学提的这两个问题,我们能否利用现有的知识对它进一步的完善呢?回答是肯定的!请 大家思考、讨论、尝试解决。 『刚刚完成的新知传授与训练后,再次通过问题强化新知。不同的是,前面是在教师的 带领下完成的,这次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自己完成。既满足了学生用刚学到的新知解决 问题的迫切要求,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及时 给予评价和鼓励, 学生们的思考肯定更加活跃同时也体验到了用计算机程序来比较完善地解 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艰辛过程。 』 (7) 完善程序 针对问题一,我们经过讨论,得到这样的结论:s 应有三种情况(s≤0;0&s≤2;s&2) ,而27 我们在程序中只考虑了两种情况, 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 在程序设计时应把第一种情况 “过 滤” ,怎么“过滤”?引入 IF 语句的嵌套格式并简要分析它的执行过程(图 3)即可,因为 同学已有基础。 IF 语句的嵌套格式: IF &条件 1& then &语句组 1& Else 条件 1 IF &条件 2& then &语句组 2& N Y 条件 2 语句组 1 Else &语句组 3& 语句组 2 语句组 3 Endif Endif 同学自主实践,写出代码: inputbox(“请输入路程值:”,s) 图3 if s&=0 then msgbox(“路程值不能为 0 或负,请重输!”) else if s&=2 then pay=5 else pay=1.4*(x-2)+5 endif msgbox(pay) endif 虽然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取整等函数,但由于没有实际编程经验,以至不会灵活运用,这 是学程序设计的一个通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时将整个教学过程推向最后一层――选择语句的嵌套。这应该是本节课的最难点, 但由于有了前面一层层的引导与推进,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下也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点。当 然, 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代表学生对选择语句的嵌套有了多么深刻的认识――需要更多的强化 训练,但是学生经历了运用嵌套结构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进一步的理解选择嵌套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 针对问题二,有同学很气愤,因为他有时起的晚了,为赶早自修去打的,而他家离学校 刚好超过 2 公里,为此,他说自己经常在 2 公里之前停下再跑几十米到校,赚了 1 块多钱很 高兴。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超过一点,就当超过 1 公里计算,经过提示、讨论,得到如下的 解决方案:s=int(s+0.9999),把这句代码插在上面程序段的第二行就可以了。 『此处再次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学生在学 习活动中自已发现的,这保证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在经过引导、讨论的活动之后找出了 解决方案,解决了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了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与 完全解决问题的艰苦过程。建议此时教师可引入?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内容,应该可以引 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课后作业:28 为巩固知识,深化理解,灵活应用,特设计两道课后作业。 (1) 输入一个整数,若是偶数则输出“even” ,否则输出“odd” 。 (2) 个人所得税计算: 月收入低于 1500 元时, 不缴个人所得税; 月收入在
元之间时,超过 1500 部分缴 10%的个人所得税;月收入超过 2000 元,则超过 2000 元部分 再缴 25%的个人所得税。 『设计恰当的课后练习,强化本节课所授的新知。当然,练习一定要与本节课的内容贴 切才能达到较好的强化效果。 』【教学反思】语句教学本来比较枯燥乏味,但跟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就愿意学,而且是在不知不觉 中学会了,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这种设计有以下几点优点: 1、 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习惯搭建合适的支架,使新知识的出现不是突然的, 无端的,学生不会觉得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是非常明 确的, 同时也是有基础有能力去掌握它并运用它来解决问题的, 可以促进他进一步学习 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 2、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所创设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或与学习、 生活密切相关, 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所 学知识的“虚拟”平台,甚至是实际平台,缩短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当学生看到他们 的学习资料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时,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尽力学习、掌握 相关的信息,并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迁移应用。 3、 开放性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愿意学习 (具 有学习的动力) 、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且通过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 不断地反思, 调整自身已经习惯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 力,从而更加地善于学习,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另外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 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也许老师也无法“收拾” ,也许会“尴尬” ,但都是很好的 经验。【案例分析】本案例覆盖的知识点是程序设计中选择结构的教学。 本案例教学任务分析透彻, 教学目 标设Z合理,能注意到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过程描述清晰,语言流畅,并能够 在案例中适时的加入教学反思。最后的总结也很到位。 本案例能够选择恰当的实例, 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 恰当地用选择结构编 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并在过程中体验选择结构的逻辑特点。 本案例能够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符的实例――出租车计价器,来引入并展开教 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恰当地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 认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并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 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体现出作者较强的自我反思意识, 展示了作者对教学过程中 突发的教学状况合理有效的应变能力。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细心观察、 积极响 应与循循善诱。 建议能加强教学重、 难点的描述与教学策略的设计; 最好能全程使用计价器这一个例子,29 如,将例 1 中的?判断一个考试成绩,若大于 60 则输出‘PASS’ ?改为?起步价(2 公里以 内)5 元? ,再将后面的?IF――THEN――ELSE?结构,以及选择结构的嵌套的教学也与计 价器的实例联系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专家点评】本案例通过让学生解决身边的问题:出租车计价器程序设计,完成分支语句的教学。 (1)课程引入出租车计价器问题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分支结构的问 题意识,从而能够带着问题学习下面的课程; ( 2 )通过 IF...THEN... 语句教学与学生实践,引出分支语句的第二种表达格式, IF...THEN...ELSE...语句的教学与应用,进而通过出租车计价器问题实际应用中,输入值 不可能为负数,引出分支语句的嵌套使用,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引导由浅入深,使学生在顺理 成章中掌握了分支结构程序设计; (3)课后的作业任务与课程内容相呼应,让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程序设计方法。 本案例教学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结构, 且培养学生的 逻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学生小组讨论的元素, 丰富程序 设计的输入输出表现形式。 (福建福州一中 陈颖)30 案例五:分支结构【基本信息】作者 单位张丽课时 连云港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1 课时【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 (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 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选择控制结构。 (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4)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活动建议 (1)选择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恰当地使用选择控制结构编写 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学情及教材分析】《分支结构》 是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 它是建立在学生已学习 的顺序结构的基础之上,为后续学习循环结构作了铺垫。VB 中 IF 语句的分支结构对学生来 说, 并不难理解, 特别是学生在英语中已学过 IF 引导的条件语句, 它和 VB 有诸多相似之处, 所以我以英语中的 IF 条件语句作引子,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 生明确程序设计的思想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利用 IF 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处,作者对?学情及教材?进行分析之后,加入了?教学策略?的描述,特别是提 出了结合英语中的?IF 引导的条件语句?这样一个知识点来引入教学的方法,让人眼前一 亮, 会给人 ?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的感觉。 这体现了作者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握较准, 善于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建立联系,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 同时也指出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 IF 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2)会画 IF 语句的流程图 (3)学会用 IF 语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1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践、分析、归纳,掌握 IF 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完善程序,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完善程序?应属于?过程与 方法?的范畴。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描述还显得?空泛? ,不够扎实。 』【教学思路】根据上述分析,为实现教学目标拟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或秉承的教育理念,特别要指 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掌握 IF 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难点:提高学生运用 IF 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出示两条英文语句,请学生朗读并翻译: If you feel happy then you will smile If you feel happy then you will smile else you will feel sad. 这是英文中用 IF 来描述根据条件的不同, 会有不同的结果的例子, 而在 VB 中我们能否 根据不同的条件,执行不同的语句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程序结构中的分支结构。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事情着 手,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正如作者分析的那样,一开始学生会被教师的教学行为深深吸引是因为学生不明白, “信息技术课”怎么突然变成“英语课“了?随着教师导入语的展开才释然,既成功引 起学生的注意,也顺利过渡到新知。 』(二)合作探究 构建新知 如何让计算机感到幸福,就微笑呢? 教师启发:计算机也是有思想的,只不过这种思想是人所赋予的。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如何在 VB 中让计算机感到幸福就微笑。 1、分析: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并提出建议性意见,最后根据学生所谈,理出一个 普遍被大家都认可的意见: (1)程序运行时,屏幕首先出示“Do you feel happy?” (2)当从键盘输入“y”,则计算机表示“幸福”,输入其他,则表示“不幸福”。 (3) 当其感受到幸福就在图像框中出示一张笑脸的图片, 否则就出示一张苦脸的图片。 『读到此处,一开始并没弄清作者的意图,再一读才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作者 旨在让学生用程序来实现 ?让计算机感到幸福, 就微笑? 的命题。 这样的设计拥有足够的 ?创 意? ,同样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问题是,这样的命题过于开放,学生的思维会发散的很 厉害,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并控制好讨论时间。接下来的?分析?和?理出?的?意见? 其实就是?算法? ,教师应在此处或其后给予点明。 』 2、 建立 VB 程序32 (1)学生自主完成建立程序初始界面和设置对象属性 对象名 属性 值 label1 caption Do you feel happy? Text1 text 空白 Command1 caption 确定 『此处要求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掌握较好, 操作比较熟练。 上面的控件选择以及属性值应 以某种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可提高课堂效率。 』(2)编写代码: 教师启发:计算机如何判断键入的是 y 还是其他字母呢? 学生活动:if text1.text=“y” then picture1.picture=loadpicture(“d:\1.jpg”) 『学生的活动结果, 也就是上面的一行代码是如何得到的?仅凭教师的那句 ?启发? 吗? 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更细致的引导过程。比如,让学生用英语来描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描述出来的英语句子实际上就和上面代码的结构相同了,然后再让学生用已知的 VB 知识来 改写一下。也许是作者在此处没有写这一过程,但这一过程是很重要的。 』 (3)调试运行程序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很多错误。 反馈结果: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结果。首先引导学生判断 该程序对不对,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知道对不对运行此程序即可; 其次,若程序不对,引导学生分析此程序错在哪?为什么会错,这样的错误将导致什么样的 结果?最后提出如何解决?以此帮助部分薄弱的学生重新调整思路,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好时间。如果学生出的问题比较多,怎么办?如果每个 出现的问题都这样去讲解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另外,在课堂上能即时地发现“有代表 性”的错误吗?会不会有遗漏?还有,在讲解时,是对全班广播讲解吗?应该是对有类似错 误的同学讲解, 以避免浪费不会犯此错误的学生的时间, 较好的方法应该是用投影仪来讲解, 但这样又需要犯错误的学生有足够的注意力才行。总之,这样的“纠错”过程有很多值得我 们思考的问题。不是说不要,还是要尽可能地设计完善些,考虑周全些。 (4)提升:在这过程中会有学生提出这样问题:输出小写的 y 会出笑脸,怎么输入大 写的“Y”,就不能显示笑脸呢?引导学生分析后,学生按自已的独特感受,自已尝试解决, 学生解决的方法是多样的, 有的学生运用两条 IF 语句, 有的学生想用数学上的逻辑“与”, 但是按照数学表达式来写是不可行的。这时教师归纳:虽然 VB 表达式不同于数学表达式, 但其思想和数学一致。这和武学原理大有相似之理,招式虽有不同,内功心法应是相通的。 『提升部分是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发现,从而由教师引导归纳至 IF 语句的格式上 来。 』 归纳结论: IF 语句的格式 1:If 条件 then 语句 功能是:当条件成立时,则执行语句,条件不成立,则直接执行下一条语句。 画出格式 1 的流程图。 『及时总结,给出规范的格式,统一思想。 』 3、完善程序 教师活动:演示若键入”Y”,则屏幕显示“J”;若键入“N”,则屏幕显示“L”的程 序。33 学生活动: 学生在原来程序基础上修改程序, 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有代表性学生的 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归纳结论: IF 语句的格式 2:If 条件 then 语句 1 else 语句 2 功能是:当条件成立时,则执行语句 1,否则执行语句 2。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第二部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归纳结论, 体现了既重过程又重 结论的新课程教学要求。 同时这一部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两个转变, 教师由讲授者变教学活 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 ) 『再引入 IF 语句的第二种格式,但选用的例子不好,应该还是用前面?计算机幸福? 的例子,即当输入其他字符时呈现?哭脸?的图片。这样可保持学生接生新知的连贯性,易 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 (三)完善程序 巩固新知 引入“半成品加工策略”, 出示顺序结构中曾经完成的练习, 要求学生指出原程序中有 哪些还不够完善的地方, 请运用本课知识,进行修改、调试,巩固本课重点。 要求两人一组, 两人共同对两个练习进行分析,然后每人选做一题,可以互相帮助,做完后互相交流,互相 评价结果。 练习一:一个小球,不停地向上方滚动,可到顶端后就再也看不见了,此处设计意在引 导学生运用 IF 语句实现小球不停地上下滚动。 练习二: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输出三角形的面积。此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如 果输入的三个数值无法构成三角形,则应该显示“不能构成三角形”。 『 ?半成品加工策略?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巩固练习中使用非常适合。 』 师生互动: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我以合作者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指 导,指导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发言,鼓励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遇 到困难时,总是引导点拔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评价:推出几个小组代表上台,按照预先提供的评价标准,对小组的所经历的程序 分析、程序代码结果及合作情况作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共享思路,激 发灵感,反思自我。 『此处要是能附上评价标准就更好了。 』 教师总结: 对课堂情况作总结性评述, 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作 梳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为形式,探究为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 创新思维,同时为达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筑平台。 ) (四)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 1、超市中购买苹果,若购买 10 斤以下,则 2 元一斤,则购买 10 斤以上,则打 8 折, 请设计一个程序,输入购买的斤数,输出应付款总额。 师生互动: 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出示某个有代表性学生的解题结果, 其他同学对其程序 进行分析评价。 以征询的口气问: 哪位做错的同学能站起来告诉大家, 你错在哪?怎么错呢? 以此给其他同学提个醒,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此处化错误为资源,化难堪为体面,帮 助学生找回自信。 『让做错的学生起来分析错误, 我不知道愿意站起来的学生有多少。 能够站起来的固然 勇气可嘉,不愿站起来的恐怕也不能帮他?化难堪为体面? ,此处的设计应该再斟酌一下。 』 2、引导学生分析此程序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哪些事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4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编程解决生活的事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在活动 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程 序设计例子,从而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 (五)小结 学生畅谈本课知识上的收获与疑问, 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及挫折中的体验, 使课堂教学充 满活力。 (六)课后作业 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振奋中华儿女,请你结合物理学知识,编程实现以下功能:输入飞 船速度,程序判断飞船是否能升空。 『课后作业的设计比较新颖有趣。 』【效果预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预计学生将会得如如下发展: 发展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技能训练与问题的关联性,增强学生解决 问题的实际能力。 发展二:采用合作的形式探究学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合作 完成创造条件,体验合作成功的愉快感,形成良好的合作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的形成。 发展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修正完善,实现将能力的培养落到具体的 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变化快的适应能力。 『 “教学效果预测”这种形式,在书面教案中并不常见。它体现了教师对其教学设计实 施效果的预想, 更多的教师是将这一预想放在脑中的。 如果此处能加上教学实施后反馈 的真实情况,再将真实的反馈与预测的反馈进行比较,从而找出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 给出修改方案,那就能更具借鉴的价值与意义。 』【案例分析】本案例覆盖的是程序设计中 ?选择结构? 这一知识点, 适合用于这一知识点的第一节课。 本案例结构清晰,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准确、到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准确、 合理。 本案例能够注重教学意图的分析,并体现出作者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能使学生了解使 用选择结构中 IF 语句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并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 使用 IF 语句设计算法、 编写递归函数、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本案例能够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细心分析, 找到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点, 从而通过 已知引向新知,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整个设计中,十分注重学生在 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而强调自身是一个?引导者? 、 ?合作者? 的身份,充满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践意识。能根据教学设计原理,合理的分组并 组织学生讨论与评价。课堂与课后练习设计新颖、准确,能很好地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建议,在某些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能够设计的更细致更合理些。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设计。添加教学实践效果的反馈,并在与预测比较的基础上反思与修改设计。同时, 从文本上来看,内容偏多,在一课时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有一定难度,最好能给出合理的时间35 安排,从而增加本案例的借鉴意义。【专家点评】《分支结构》是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本案例突出了课程重点, 围绕培养学生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思维能力展开。 (1)课程的引入很有新意,从学生熟悉的 if...then...与 if...then...else...英文 句子入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分支结构的含义; (2)通过设计?让计算机感到幸福,就微笑?活动,切入分支结构语句格式与应用,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完善程序、编程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巩固与应用分支结构语句解决问题。 案例课程教学层次把握很好,课堂活动内容丰富,有师生互动、小组协作学习、交流评 价,同时提出与解决的问题能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但该案例做为一节课的教学,有可能使部分的学生不能接受,建议教学节奏放慢些,可 以安排两节课,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应该考虑使每一学生都能掌握。 (福建福州一中 陈颖)36 案例六:多重选择语句【基本信息】作者 单位 辛秀娟 课时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1 课时【课标要求】(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内容标准 (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 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选择控制结构。 (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4) 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 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活动建议 (1)选择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恰当地使用选择控制结构编写源 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 (广东版教材)―― “多重选择语句” 一节内容。 基于学生已掌握利用条件语句来解决两种情况的判断和选择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会遇 到需要选择的情况多于两种,对于此类问题如何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和解决? 本课结合当前中学生所关注的“超级女声”等生活实例出发,引出制作“明星档案”问 题,引导学生将事先从网上获取并分类整理的信息,利用 VB 编程中多重选择语句的算法结 构, 巧妙的加以运用――既达到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初衷, 同时又在自然而然的知识渗透 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多重选择语句是在选择语句教学完成之后, 接下来要完成的一个教学难点。 此处的 “教 学内容分析”只是描述了上述的教学情况,并没有就“多重选择语句”这一知识点本身 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剖析。接下来的描述应属于“教学策略”范畴,也就是作者设计本节 课的整体思路。从描述上来看,作者是想以“超级女声”来引入,紧抓“明量档案”这 一主线来贯穿整个教学。考虑到“超级女声”这一节目的火爆,以及“明星”对学生的 超级影响力,相信会调动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能选用深 受学生喜爱的容, 同时又能完整地包含教学内容的实例来进行教学是非常讨巧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37 VB 语言条件语句的应用; 多重选择语句的基本格式; 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技能性目标: 培养学生合理的利用信息,并能用计算机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通过设计“明星档案”这个富有生动情节的实例,让学生体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处理 信息)的基本过程。 『知识目标中的第 3 点似乎有些问题。学生对?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了解 与体验早在必修部分就应该已经完成了, 再说还有选修后的开篇以及顺序、 选择结构的教学, 都会反复强化学生对这一过程的应用。因此,此处的?了解?改为?训练?或是?强化?应 该会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此外技能目标写得有些?空? ,如能紧扣?多重选择语句? 会更好。情感目标中的?体验?同样应改为?强化? 。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从问题出发,设计相应的算法; (2)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 VB 语言选择结构及多重选择语句的使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获取的信息有效地加以应用。 (2)算法的实现。 (3)有关 listindex、Loadpicture 等函数及 Picture 等属性,建议学生理解、会用即 可。 『此处的?重、难点分析? ,只看到了对重、难点的描述,遗憾的是没看到?分析? ,也 就是重、难点的确立依据。也没看到突破重、难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探究、任务驱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学策略】(1)课题的引入上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即指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整理) ,此工作放 在课余时间提前完成。 (2)算法的设计上,要通过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比对,加深学生对选择结构的 认识。 (3)基于两种情况的判断与选择,和多种情况的判断与选择,通过相应的实例来强化 学生的认知结构。 (4)通过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让学生亲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5)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小组的成果方案,填写《活动评价表》 。38 『作者的 ?教学策略? 写得很详细, 能够完整地表达她设计这一案例的理念, 比如第 (1) 点。也包括了作者突破教学重、难点方法,比如(2) 、 (3) 、 (5)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的呈现: (情景导入) 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喜欢或欣赏的明星, 课余时间要求同学们从网上获取了 自己所喜爱的明星照片及相关资料,并加以归类整理,今天我们用所学 VB 编程知识,能否 将自己事先整理并归类好的信息“为我所用”呢? 『在引入部分并没有提及?超级女声? ,可能是在上节课快结束时已讲过了,并发动学 生回去收集信息。但还是有点意外。 』 1.信息的获取:(此工作事先已准备就绪) 由小组分工合作, 从网上搜集和整理有关自己喜爱当红明星的相关资料, 并加以分类整 理。 2.信息的加工与整理: 全班同学每 4 人为一组,就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网上有关明星们的资料介绍有哪些内容? 我们怎样为明星们规划和设计一个拥有良好图形界面的小程序? 如何设计相关驱动事件? 如何分析算法? 如何编写相应事件的程序代码? 『此处的?信息的加工与整理?按照?教学策略?中的说法,应该是在课外完成的。如 果是这样是比较合理的,放在课堂上来讨论太浪费时间了,几乎无法实现。 』 3.任务分析 经同学们分析、交流,创建“明星档案”程序界面:用 Label 来显示输出信息,Listbox 显示明星姓名列表, Image 显示明星照片, Textbox 显示明星档案信息;Commandbutton 制作确定、退出等命令按钮。 用户选择列表框中明星姓名后,单击“确定”按钮,则图像框中显示该明星照片,文本 框中显示该明星相关信息。 『 ?任务分析?部分应该是学生在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后总结出的结论,结论的表现形式 作者并没有交待清楚,应该是以?学生代表汇报?的方式来进行,效果会比较好。 』(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4.算法设计 经以上分析,可设计如下求解问题的基本步骤: 创建图形用户界面,用于显示信息并输出信息。 为“确定”按钮编写相应事件驱动程序,其一在图像框中显示图片;其二在文本框中显 示信息。 为“退出”按钮编写“退出”系统的驱动程序。 『在?任务分析?的结论基础上完成?算法的设计? 。这一步不知是学生独立完成、分 组完成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作者并没有交待清楚。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或直接39 教师总结讲解,效率较高。 』 5.编写程序 (1)创建图形用户界面;(2)设置对象的属性; 窗体中控件的主要属性值设置见下表:对象名 Label1 Label2 List1属性名 Caption Caption ListImage1 Text1 Command1 Command2stretch Text Multiline Caption Caption属性值 请选择您所喜爱的明星姓名 明星档案 李宇春 周杰伦 张靓颖 True (清空) True 确定 退出(3)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自然语言: 如果 (条件一)列表框中被选择的是第一项 那么 (语句组一)图像=李宇春图片 文本框=李宇春信息 如果 (条件二)列表框中被选择的是第二项 那么 (语句组二)图像=周杰伦图片 文本框=周杰伦信息 如果 (条件三)列表框中被选择的是第三项 那么 (语句组三)图像=张靓颖图片 文本框=张靓颖信息 ???40 (4)编写程序代码。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条件语句来编程解决问题(此活动由学生操作完成) 。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 If List1.listindex=0 then ‘如果选择列表框中的第一项 Image1.picture=Loadpicture(“???..李宇春.jpg”) ‘显示李宇春图片 Text1.text=” 姓名:李宇春,血型:A 型,星座:双鱼座?” ‘显示李宇春信息 End if If List1.listindex=1 then ‘如果选择列表框中的第二项 Image1.picture=Loadpicture(“???.周杰伦.jpg”) ‘显示周杰伦图片 Text1.text=”姓名:周杰伦,出生年月: ? ” ‘显示周杰伦信息 End if If List1.listindex=2 then ‘如果选择列表框中的第三项 Image1.picture=Loadpicture(“???..张靓颖.jpg”) ‘显示张靓颖图片 Text1.text=”姓名:张靓颖,出生年月:1984 年 10 月 11 日? ” ‘显示张靓颖信息 End if ?.. End Sub 『界面设计以及控件列表应以学习资料的形式呈现, 这样做的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课堂 效率,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在程序编写上。如果时间充足,界面设计部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个过程显然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努力,考虑到是为自己 喜爱的?明星?创建档案,学生不会走神。 』 教师引导:当“姓名列表框”中出现的人名较多时,就要用多个 If 语句来处理这多种 情况,此时程序无论在可读性还是机器的执行效率方面均比较差,如果再多一些情况,它的 缺陷就会暴露得更加明显,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呢? 在 VB 语言中, 设置了一个处理多种情况的语句, 称为多重选择语句, 其基本格式为: Select Case 表达式 Case 表达式列表 1 语句组 1 Case 表达式列表 2 语句组 2 ??? Case Else 语句组 N+1 End Select 由此可得运用多重选择语句编写上述问题的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 Select Case list1.listindex Case 0 Image1.picture=Loadpicture(“???..李宇春.jpg”) ‘显示李宇春图 片 Text1.text=” 姓名:李宇春,血型:A 型,星座:双鱼座?” ‘显示李宇春信息 Case 1 Image1.picture=Loadpicture(“???.周杰伦.jpg”) ‘显示周杰伦图41 片 Text1.text=”姓名:周杰伦,出生年月: ? ” ‘显示周杰伦信息 Case 2 Image1.picture=Loadpicture(“???..张靓颖.jpg”) ‘显示张靓颖图片 Text1.text=”姓名:张靓颖,出生年月:1984 年 10 月 11 日? ” ‘显示张靓颖信息 ???. End Select 『考虑到上述方法的烦琐以及效率问题,适时引入 CASE 语句,为学生提供新的解决 方案,学生会很乐意学习,并接受较快,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5)运行和调试程序 按 F5 键或单击工具栏上的 “运行” 按钮运行程序, 预览运行结果。 (程序运行如图所示)调试运行程序,获得成就感,积累调试程序的经验,但要注意控制好时间。 (6)学生总结分析选择结构的语句特点。交流学生作品,加以评价、分析。 本次课后续活动 探究 1:为程序界面添加“性别”选择按钮,添加选择语句,并再次调试运行程序。 探究 2:参照课本实例,完成“制作矩形框问题”的程序设计。 6.填写活动评价表: 信息素养 程序界面设计是否美观、控件使用是否正确? 评价内容 好 较好 不足技术 问题 人际 互动程序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结构,逻辑是否清楚? 选择语句的使用是否清晰、明了? 运行结果是否正确,在精度及其他各方面是否满足要求? 属小组合作完成还是独立完成?42 问题 解决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你对问题是否明确,能否清晰地对问题加以分析? 能确定着手解决问题的方案吗? 本次学习任务中,你对信息意识认识如何? 对自己作品满意吗? 能否具备对其他学习内容的拓展? 认为自己身心受益了吗?『作者的课前准备很用心,也很充分。这一点从评价表的设计上可见一斑。在教师的教 学设计中,经常看到?学生自评、互评?的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描述时,往往只 能看到只言片语,让人怀疑学生的自评、互评是否真正实施过。本案例的最后一点也只用一 句话匆匆带过,描述不充分,但随后的?活动评价表?弥补了前面过于简单的描述,让人相 信这一教学过程是切实可行的。 再来仔细观察这份评价表: 根据内容来看应该是学生自评表。 谈到学生自评,大家往往会对其?信度?提出质疑。古语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让学 生自评,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当学生获得了这份信任,他才会用真实有效的信息反馈 给你。当然也不免会有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但从信息的整体性上来说还是有分析价值的。而 自评活动本身也是对学生诚信培养的一种方案。 这样的教学评价活动值得在教学中提倡, 但 要注意控制好时间。也要注意将回收的信息即时地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教学反思】本课是选修一 《算法与程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label 换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