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秋实中学14中学历届校长

托克托县第一中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托克托县第一中学
第一中学是托克托县唯一一所普通,在托克托县深厚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祖国建设、家乡建设合格人才的摇篮,是展示党和人民的教育方针及托克托县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校园坐落于托克托大街东段路南,建筑雄浑得体,格调高雅,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治学氛围厚重,现代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是莘莘学子求学上进的理想之地。简&&&&称托一中校&&&&训厚德 博学 强体 育能创办时间1954所属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主要奖项全区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呼市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托克托县第一中学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托克托中学。2007年6月,托克托县委、政府高瞻远瞩,做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大决策,在原有基础上,分离初中部,与原托克托县第二中学高中部合并,成为一所完全普通。日,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正式迁址揭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开拓,托克托县
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第一中学秉承黄河文化,兼收并蓄,外引内联,厚德明理,博学树人,已成为托克托县人民心中“教育的骄傲”。托克托县第一中学占地面积,建筑面积37000m2。现有集教学、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大楼1座,多功能实验电教综合大楼1座,有设施完备的学生公寓楼2座(另有1座在建),大型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可承办较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学校有齐全的实验仪器设备和音、体、美、科技教学及活动的场地、器材,微机室、、颇具规模,并建立了校园网。现代化教学设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长:秦禄 党支部书记:曹霞副 副校长:高云柱吕银忠赵国强厚德,博学, 强体,育能。 求真务实,团结上进, 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师资力量托一中校徽[1]
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66人,研究生学历的4人,本科学历的 156人,高级教师60人。他们具有良好的治学传统和师德风范,甘于吃苦、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形成了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教学风气,在教书育人和教学研究上成绩斐然。学校注重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想方设法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增强科研氛围,提高科研水平,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办学效益,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方位运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06年7月被内蒙古自治区禁毒委、教育厅命名为“全区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 2006年12月被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呼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先进集体”。2007年9月,被呼和浩特人民政府命名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托克托县第一中学肩负着托克托人民的重望,培育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为高等院校和家乡、祖国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1981年和1996年托一中高中应届毕业生杜若明和张志军在高考中分别获得了自治区文科和理科状元,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1999年樊振华为呼市地区高考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2007年高考,600分以上的有11人,许蓉蓉同学以659分居全区文科第二名(仅差自治区状元1分)。滚滚黄河水,绵绵哺养情。依托兴教育,遐迩有芳名。1954年建校的托克托县第一中学,在党的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不断前进,已成为呼市地区家喻户晓的名校。在托县人民心中,她是“人才的摇篮”“教育的龙头”“托县人的骄傲”。这所在黄河边诞生的普通县城中学,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初、高中毕业生,其优秀人才遍布九州四海,涉足各行各业,可谓桃芳李艳,硕果飘香。托克托县古属云中郡,地理上傍依黄河。解放前,县城曾是有名的水旱码头。那时,许多有志青年凭借水路交通的便利,乘船远行,外出求学,廓开眼界,有的经商,有的从军,有的办实业,有的投身革命,涌现了李裕智、苏谦益、云世英、窦生富、武达平、杜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有志青年求学成才,对托县人民重视教育思想的加深无疑产生了重要作用。能拥有一所中学是托县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的第六个年头——1954年,乌盟公署(当时托县的上级行政区)和内蒙古教育厅决定在托县建立一所地区初级中学,招收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的学生。这给托县人民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和鼓舞。校址经过反复选择,选在了县城南端、河口以北张二八窑村西的一片空地上(托克托南湖公园东侧)。 1960年以前称为托克托中学,1960年托二中成立后,改为托一中。负责筹建学校的王广统,是托一中建校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开拓者。以王广统为首的老前辈们,肩负着党和政府的重托,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在时间短,任务重,资金短缺、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东奔西跑,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只用了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当年的建设任务。建起了两栋教室、两栋宿舍、一栋学生食堂、一栋后勤办公室与库房。当年招收3个初中班班, 162名学生, 23 名教职工。当时,乌盟文教处任命王广统为教导主任,兼管总务工作,临时代行校长职权,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一边建校,一边上课,其条件环境之艰苦一言难尽。但那时没有人埋怨,没有人叫苦。课堂上,老师们播撒着知识的种子;油灯下,老师们投下了辛勤耕耘的身影。工地上,洒下了师生义务劳动的汗水;钟声里,饱含了大家奋发进取的激情。或许是老一辈革命家献身革命给了这方人以启迪,或许是黄河水给了这方土地以灵性,或许是黄河文化铸就了这方人崇文重教的素养。在十分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初创阶段的托中就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形成了严谨的教风和刻苦的学风,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有了很好的口碑。1957年首届初中毕业生144人,升学62人。1958年至1960年三届初中毕业生仅有3人未升学。1960年托一中被评为县、盟、自治区三级“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
1958年开设高中班,当时招收了2个班102名学生,生源仍来自托、和、清三县。那时候,学校领导石剑三、吴俊超都是上级派来的外地干部,教师中有不少是来自北京、西安、福建、江苏等地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例如张栋、李洁华、林云祥、林永坚、廖建豪、刘怀玺等。当时,老师们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踏实严谨的态度是一流的,尤其是来自外地的老师,他们克服了气候环境、饮食习惯、语言交流等诸多的不适应和困难,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这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勤奋不倦地工作,换来了托中教学质量的步步提升。 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71人,有67人考上了大专院校。到1965年5届高中毕业生共386人,升入高等院校的227人,升学率60%。托一中列入了乌盟地区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的行列。
这时期取得的卓越成绩为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当回忆起托一中建校初期的人和事,知情人总是感慨万千,赞不绝口,老校友对托一中更是一往情深,念念难忘。1984年,托一中建校30周年庆典时出现了一幕令人热泪盈眶的场景。大会议程原没有安排王广统讲话,而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返校的老校友们——他们中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纷纷举手或给会议主持人递条子,强烈要求王老师讲话。当王广统走上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他的讲话数次被人们的掌声打断,校友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整个会场沸腾了!王广统在会上说:“你们强烈要求我讲话,给我这么热烈的掌声,这说明我在托中五年没有虚度光阴,总算出过力、流过汗;也说明我当初(1950年)回托县为桑梓服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的选择是正确的。”从这个场景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这位建校元老以及对培养他们成才的母校的情结是多么深厚,印象是多么深刻!也可以看到托中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多么和谐,多么纯朴,多么真挚啊!。这足以说明,托中建校初期之所以取得了那么突出的成绩原因就在于师生的凝心聚力,奋发上进。正当托一中教育教学取得可喜成果,成为乌盟地区屈指可数的先进学校,师生们以高昂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奋发上进的时候,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革命”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托一中。全校师生怀着一片爱党、爱国的热情,积极参与了运动。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逐渐偏离了方向,茹通、吴俊超等校领导和李茂茹、刘树栋等不少老师受到批斗,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老师们仍不忘“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苦口婆心地说服学生:不做有损道德、危害人民的坏事,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不让学生荒废学业,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运动给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1966年学校停止高中招生,66届高、初中毕业生没有毕业。1967年初中也停止招生。同年12月到68年,66届67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556 人中,有227人“上山下乡”,其余的回乡劳动。 1969年9月,托一中和托二中合并,恢复初中招生,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当时10个初中班,学生474人,教职工65人。1971年学校恢复高中招生,当年招收6个 高中班,学生334人。1973年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实行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分段教学。这一时期,是托一中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经历坎坷,举步维艰的一个时期。其间,托一中几易其名:1966年8月,改为“红卫中学”,11月23日改为“韩桐中学”,1969年与托二中合并,又改称托中,1971年迁到现址(1986年托县新二中成立,托中随之再改为托一中)。然而,托一中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领导和老师也始终不忘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始终坚持着他们的理想,尽可能地使学校的工作有头有序。他们忠于职守的精神、正己育人的品德和追求上进的胸怀,成为学生的良好的楷模。这一阶段,托一中经过“上山下乡”或者回乡劳动以及后来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的初、高中毕业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有不少成了党政部门重要领导。例如,担任过自治区副主席、山西省副省长兼太原市委书记的云公民,先后担任过托县县长、县委书记、呼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的王振义,先后担任过托一中校长兼书记、托县教委主任的李建民,以及杜枝、刘慧、李鹤、吕慧生、段守恒等,至于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中坚骨干作用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次年学校执行国家规定的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恢复秋季始业,托一中迎来了祖国教育的第二个春天。广大师生奔走相告,喜上眉梢,集结在心头的热情焕发出了无比巨大的力量。
学校在茹通校长的领导下,教学管理井井有序,学校一片盎然生机。教室里充满了孜孜不倦的学习氛围,操场上活跃着体育锻炼的矫健身姿,老师们在讲台上满面春风地传道授业,学生们从书本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优良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显著提高。1977年和1978年有一半多毕业生考入大学或中专院校。1980年参加全区中学生数理化竞赛,有1名学生获得二等奖,2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同年薛志勇获得高考全区理科总分第二名,他与郭大军、王文斌、任其悦分别被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北师大录取。1981年高考杜若明获得全区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这骄人的成绩令师生振奋,令托县人民欢欣,令兄弟学校羡慕,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托中开始蜚声周边地区。在成绩面前,在赞扬声中,托一中师生没有骄傲,他们深深懂得“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也深知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李福、赵祥的领导下,托一中人坚持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继续努力奋斗”作为共同志向。老师们潜心教学,学生们刻苦钻研,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不断取得好成绩 。1983年3月,韩秀云老师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1986年崔素梅老师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9年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同年李建民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郝秉文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青年工作者”。托一中被呼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学校党支部被呼市市委评为“红旗党支部”。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1989年,托一中高中毕业2600多人,升入高等院校453人,升入高中中专300多人,升学率29%。
托一中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进入90年代,在李建民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无论校园建设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跃上了新的台阶。1990年有特级教师2名(崔素梅、张星),高级教师22名,一级教师47名。老师们的教学论文开始在自治区级和全国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学术研究氛围空前浓厚。升学率在呼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优秀学生跻身全市乃至全区前列已不为罕见。1993年刘晓珍高考总分为全市理科第三名,1994年杨靖高考总分为全市文科第二名,1996年张志君获得全区高考理科状元。。1998年和1999年魏燕飞和兰旭东分别获得物理单科全区第一名,1999年高考樊振华获得呼市文科状元。每年都有升入清华或者北大的学生。1996年学校教学办公综合楼的建成,使学校的教学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年,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1991年学校开始对高一新生进行军训和国防教育,军民共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校运会和校园艺术节每年隆重举办,体育卫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显著,学校出现了更加朝气蓬勃的局面。1991年被评为“自治区拥军优属先进集体”, 1992年被命名为“呼和浩特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1995年被确定为“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1996年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中管理先进学校”“自治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 和“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1997年被评为“呼和浩特市贯彻体卫工作《条例》优秀学校”,1998年呼和浩特市地区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上获得“亚军”,同年被评为“呼和浩特市中小学国防教育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呼和浩特市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学校”,1999年被授予“呼和浩特市标兵基层党校”称号,获得了“呼和浩特市中小学、幼儿园第九届艺术节文艺汇演一等奖”“呼和浩特市地区“伊利杯”中专中学歌舞小品朗诵大赛优秀演出奖”等。
90年代后期,由于全区理科状元和连续多年高考优秀生的出现,托一中的名声也随之更加显赫。周边旗县、呼市市区乃至伊盟、包头的学生纷纷慕名而来。如此辉煌的业绩不仅使托一中师生也使全县人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跨入21世纪,校长高宇领导托一中师生在素质教育上迈开了新的步伐,教育科研活动广泛深入,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展开。2004年语文组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作文三步法”实验课题,经“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审鉴定,圆满结题,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学校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三片地区发展水平研究”子课题“因地制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案例研究”,研究成果于2006年5月经内蒙古教科所结集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俄语老师鲁强、政治老师曹雪琴、化学老师赵利英先后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为了使师生课外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新时代文学幼苗,学校于2004年创办了校刊《黄河浪》,经过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把一份定位准确、编排精制、充满生机的校园杂志呈现在人们面前,得到了普遍的赞誉。2010年参加“首届全国农村中小学校报校刊评比”荣获最佳校刊一等奖。这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一开学,学校又筹建了“黄河浪”文学社,由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管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6月,文学社选送162篇稿件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有10篇获奖,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文学创作基地”。2011学校还获得了“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百佳创新学校”称号。
21世纪,托一中的校园硬件建设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生宿舍楼和实验楼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投入使用。9个多媒体教室和2个微机室的配置使学校教学迈进向现代化教学的轨道。初中部迁到原托三中,新盖了教学办公综合楼和学生宿舍楼。 学校占地面积135466平方米,其中高中部76856平方米。建筑面积共33365平方米,其中高中部23315平方米。2006年秋季,学校有教学班64个,其中高中班34个;在校生4155人,高中生2221人;教职工总数274人,高中部156人;专任教师204人,高中部108人;中学高级教师共38人,高中部有30人;中学一级教师共151人,高中部有71人。全校少数民族教职工14人,高中部8人。全校教职工中研究生学历的2人,全在高中部,本科学历的123人,其中高中部有70人,专科学历的共135人,高中部有97人。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64%,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100%。53年来,学校建筑面积增加了将近6倍,教职工数增加11倍多,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5倍多。
21世纪,托一中高考上重点线学生进一步增加。2000年高考,有三位理科生均上了清华录取分数线。2011高考许蓉蓉以659分(仅差状元1分)的好成绩获得全区第二名。此间,体艺特长生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幅度增加。2006年体艺生高考上线70人,均被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录取,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2003年到2011年,学校获得了市级“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自治区“绿色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中学生禁毒预防教育基地”、“‘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等40项县、市、自治区级命名与荣誉称号。高宇校长200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校长”,周文师副校长2000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2004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托一中初中部分离出去,称托三中,把托一中高中部与托二中高中部合并,这样托一中即由完全中学变成普通高级中学。秋季拟招收20个高中班,连同下学期托一中和托二中高二、高三的现有班级,将达到54个班,预计学生总数达到3400多名。托一中的历史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重新组合的托一中学校领导班子于日赴职上任,校长储天换、书记曹霞均是托一中80年代培养出来的学生。新领导班子年轻、务实、团结、上进,他们肩负着托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托,肩负着全县人民的厚望,以虚心的态度,踏实的作风,明确的思路,开阔的胸怀,开始了辛勤的工作。在托一中进入新的发展里程碑之际,他们决心依照“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充分发挥新校址的有利因素,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克服面临的诸多困难,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力争尽快把学校建设成“市级优质高中”。他们将继承和发扬托一中的优良传统,以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教学,创建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育人业绩,让未来的托一中桃李更加鲜艳,硕果更加馨香。 1、1954年4月,王广统(代教导)李景春、霍光显、张睿四人搞基建,校址选在托县与河口的中间地粱底。八月十四日开学,暂时借用南街小学上课。
2、校名托克托中学,为托和清三县地区中学,属乌兰察布盟文教处直接领导,学校的教职员工由文教处分配,所需一切经费由文教处直拨。 3、收162名学生,共3个班,每班54人,23 名教职工。分别是1班、2班、3班、4班。
4、基建 教室两栋、宿舍两栋、学生食堂一栋、后勤办与库房一栋。
5、庞维狱(代校长)、肖凤歧、王秉中、牛定中、谢锋、阮仁豪(历史)、刘承勇(地)、畅文(植物、音)、田瑞森、杜文秀(政)(兼团干)、方保天(医)、谢秉智、张恺、万保山、徐青云、柴德胜。
6、男篮:武郭良、张广华、李广华、郝云飞、焦守成、丁正贵、张泽民、李健雄、樊志华、肖凤歧带队
7、考入集宁师范27人,萨中21人,集一中4人 8、学生会: 主席:李贵、候文花(学习)、武敦良(文体)
1、初中四个班,每班54人,共计216人。班级顺序是4班、5班、6班、7班。
2、谢锋、王素华、孙殿邦、吕德海(团干)、孙世光(医)。1、招四个初中班,每班学生54人,共计216人,四个班分别是:8班(班主任:曲秉昌)9班(班主任: )10班(班主任: 卢文耀)11班(班主任: 杨宽),其中每班有2名保送生。
2、李建雄、张鄂洁参加全区少年体操赛。张鄂洁被选入内蒙古代表队去参加全国体操比赛。
3、教职工人名:(33人)
王广统(教导主任)、石剑三(负责人)、白发(团干部)、牛定中(教师)、肖风歧(教员)、田瑞森(体育)、刘承勇(地理)、卢文耀(历史)、
候绍先(数学)、 王秉中(语文)、 孙殿邦(历史)、 范若龙(地理)、 陈臻五(语文)、 崔文祯(数学)、谢 锋(数学)、 王素华(生物)、
孔祥松(体育)、 曲秉昌(语文)、 杨 宽(音美)、 聂中善(化学、植物)、于翠香(生理卫生)孙世光(医)、高锦亮(职员)、 杜文秀(职员)、李景春(职员)、张 睿(职员)、霍光显(职员)、师文琴(职员)、薛 忠(工友)、张凯(工友)、谢秉治(工友)、万保山(工友)、
柴德胜(炊)、陈占年(炊)、王存义(炊)、徐青运(炊)、王贵(炊)、刘长福(炊)。
4、 12月份举办全校学生绘画展览,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1、初中毕业生144人,升学62人。
2、招初中生四个班,54x4=216人 原黑城、什力邓、祝乐沁三个戴帽子初中二年级,并入托中变为两个教学班,连同原来的4个班,初中二年级共6个班。 3、由田瑞森老师带队,有王尚胜、刘美英等人组成的代表队赴丰镇,关于丰镇、萨拉齐事件开会,会上托中受到表扬。事情经过是丰萨中学生给托中学生会来信,要一齐上街游行,要求政府扩大招生,托中学生会没有响应。九月份参加会的代表校给各班传达事件的经过。
4、吕步青事件: 初中 班学生吕步青因生活锁事与同班同学发生口角,后写下遗书离家出走。同学发现后学校很重视,由班主任范若龙老师带来全班同学分组到各处寻找,找了很久,于第二天早晨在河边找到,吕步青见同学们找来,于是开始向河中走去。同学们把她从水中拉出来送回学校。此事在学校影响很大,学校给于开除学籍处分,让家长领回。
5、 从57年开始托中搞勤工俭学活动。57年工作安排是每班每周一天劳动,学校搞了农场、坯厂、木工厂、印刷厂、硝厂、饲养厂等项目。通过学生们挖的土坯,修建了校墙、大礼堂以及几栋教室和宿舍。利用农场和猪场,改善了学生伙食。58年秋季开学,减免了全校学生的课本费。
6、 整风反右:1957年春夏之际,党开展整风运动。党中央提出大鸣大放,给党提意见,帮助党整风。秋季开学后不久转入反右斗争,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有校党支部负责在教职工中开展了反右斗争,到58年2月基本结束。有三名教师被定为右派。其中两名被定为极右。戴了右派帽子,三人各降两级工资。他们是牛定中、刘晨勇(极右)、肖凤岐(中右)。 58年7月份托限于多,河水猛涨。一天学校正举行欢送4—7班毕业生晚会,接县委紧急防洪通知,学校组织有50多人参加的防洪抢险队赴乃只盖参加抗洪斗争。以后每年雨季来临之际,学校都要参加防洪斗争。1、皇甫桂在乌蒙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夺得女子标枪第一名,李祯取得男子撑竿跳高第二名。
2、初中毕业生全部升学。
3、开始设高中班。
4、6月份人员:48人
石剑三(副校长)王广统 郑富(团干) 孙世光(校医) 职员: 李景春、张睿、霍光显、师文琴、乔殿惠、张泰 教员:肖风歧、王秉中、牛定中、孙殿邦、田瑞森、范若龙、谢锋、王素华、陈臻五、崔文祯、 杜文秀、高锦亮、卢文耀、李福、张应富、赵秉仁、吴桐、史德珍、赵云智、杨宽、候绍先、贾同伟、薛温、田德清、王化民、郭兆民、刘雁鸣、李禄 工勤:薛忠、谢秉治 炊事员:柴德胜、刘长福、徐青运、王贵、李润、张玉明、苗根喜、赵思前
5、本学年度初中招生5个班,分班时按5分班、4分班、3分班及2分班分班。 高中第一届招收2个班,招收托和清三县初中生
6、大炼钢铁: 1958年党中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这条路线的指导下掀起了大跃进。同年秋季,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炼钢铁运动。根据乌盟的指示,学校停课全体师生去清水河炼铁。农历8月14日下午,师生步行去大石夭,晚上在大石夭村过夜。由于没有船,师生走不了,自带干粮全都吃完,所以师生只好到地里捡山药,捡秋后漏下的粮食。第三天坐船去园子湾。 当时按照军队编制,托中为一个营,下设连、排、班。营教导员,营长由学校领导担任,各班主任分别任指导员、连长、排长等。学生以连队分别驻于下城湾、塔几梁、刘湖梁等地。按指定地点分组找选矿石、运矿石、建炉运煤。隔几天足火炼一次(所炼毛铁是毫无价值的渣石混合体),学校有一个锅拖机带动鼓风机的炼铁炉,只有这个炉出的是铁。托中炼铁放过几次“卫星”。受到乌盟嘉奖。 未参加炼铁的留校挖土坯,建起一座砖窑,第二年投入生产。 在清水河共三个月左右。返校后,围绕大炼钢铁是否降低教学质量展开了大讨论,大辩论。在辩论中自然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依照教学上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用搞政治运动形式代替教学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势必影响正常教学和教学质量。另一种认为炼铁虽然耽误了教学时间,但由于炼铁晒黑了皮肤却炼红了心,耽误点教学时间是可以补上的。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持前者的观点的同志受到了批判。 在总结炼铁运动的基础上,肯定了大炼钢铁的收获,评选了个连、排的炼铁英模,并予以奖励。
7、9 月14 日开始教学改革的讨论、辩论。全校集会四五次。大会发言者比较多,内容涉及课本内容有的学生批评教师讲授内容不健康;也有的谈教学方法等问题。
8、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即第二课堂,其中运动队(篮球队、足球队、体操队)、美术小组、文艺宣传队比较活跃,篮球队经常参加县里的比赛,美术小组常上街书写宣传标语、画宣传画,文艺宣传队经常上街演出,配合宣传中央的精神政策。1、初中毕业生除3人外,全部升学。本年度初中生招6个班(23——28班),高个招2个班(高3——高四班),招托清和三县学生。
2、人员:(54人)
石剑三(副校长) 郑富(团干) 孙世光(校医) 职员: 李景春、张睿、霍光显、乔殿惠、张泰 、梁海渊 教员:肖卢文耀、李福、赵秉仁、吴桐、史德珍、孟庭凯、赵云智、候绍先、贾同伟、李世兴、刘雁鸣、薛温、田德清、李禄、卿香苓、王化民、张志宏、张相田、邢俊福、侯志、田森、贾世荣、李茂如 工勤:薛忠 炊事员:y
3、9月份开始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大讨论,讨论大炼钢铁运动是否得不偿失,在开展讨论之前,全校师生在会议室门前的讲话台前集中,茹通支部书记在会上作了讲话。并特别声明,这次讨论是为了明辨是非,坚决执行“三不”(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以后每周用几节自习讨论。在讨论中有的认为得大于失,也有的认为得不偿失。年终对每个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时,高3班和高4班的个别学生,如王继忠、乔满良等同学受到了空前的批判,又由于是班主任老师发动的,所以有的学生颠倒黑白谩骂的语言对被鉴定者进行人身攻击。后被党支部制止,重新由小组进行鉴定。1、改名为托克托第一中学
2、托一中与南街小学及其幼儿园合并,“一条龙”教改实验。南街小学改称托一中小学部、托一中幼儿园。
3、托一中被评为县、盟、自治区三级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 4、全校共17个初中班,6个高中班。学生54x23班=1242人,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
5、副校长: 石剑三、茹通 教导主任:韩发详(正)、孟庭凯(副) 团干: 郑富 校医:孙世光
6、教职工:
李景春、张睿、霍光显、乔殿惠、张泰 、梁海渊 、刘致中 教员:肖风歧、王秉中、牛定中、孙殿邦、田瑞森、范若龙、谢锋、王素华、
陈臻五、崔文祯、 杜文秀、高锦亮 、卢文耀、李福、赵秉仁、吴桐、史德珍、孟庭凯、赵云智、候绍先、贾同伟、李世兴、刘雁鸣、
薛温、田德清、张相田、田森、邢俊福、侯志、李禄、贾世荣、卿香苓、王化民、张志宏、王世魁、王勇、惠俊智、李茂如 工勤:薛忠、
赵思前、张凯、王守智 炊事员:柴德胜、刘长福、徐青运、王贵、李润、张玉明、苗根喜、何巨才、辛连五、王廷弼、吕拉拉、赵五保、
樊桂生、朱宪祺、赵宝祥、郭森、崔士珍、辛平智 9月份调来:弓也文、吕文、宋生才、邬光玉、刘成荣、邢德、聂文、王勇、王世奎、
郭文、范生贵、徐耀、史银堂、王德新、郝志强、李茂茹、乔勇刘建邦、刘日升、赵正华、杨详
7、农村户口家属反乡: 60年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央指示压缩城市人口,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在教职员工中,凡从本旗县及邻近旗县农村迁入城镇的农村人口,一律返回原地,城市不再供应口粮。托中有这类户口的家属五户。1964年后国家经济情况逐步好转才陆续迁回城镇。 1961年
1、教职工:(84人)
支 书: 茹通 副校长: 石剑三 教导主任:韩发详(正)、孟庭凯(副) 团干: 郑富
职 员:张泰(主任) 、张睿、兰恩、沈玉、杨振荣、杜廷儒、霍光显、刘致中 、程继祖、谷世宏(校医) 教员:王秉中、
牛定中、孙殿邦、田瑞森、范若龙、王素华、谢锋、史德珍、崔文祯、杜文秀、李福、候绍先、李世兴、卿香苓、贾同伟、吴桐、赵云智、
乔勇、段智、曹玉玺、刘雁鸣、田德清、邢俊福、王化民、弓也文、乔殿惠、张志宏、刘成荣、张相田、田森、王才、邬光玉、郭文、王勇、蔚凯、宋达文、邢德、李义、贾世荣、王世魁、李禄、何庆明、史银堂、候文花、李茂如、刘建邦、刘日升、赵正华、杨详、李健雄、
王芝详 工勤:薛忠、赵思前、张凯 炊事员:徐青运、刘长福、王贵、李润、尚根喜、何巨才、王廷弼、吕拉拉、赵五保、吴贵生、朱宪祺、赵宝祥、郭森、白存发
2、刘荣代表乌蒙去哈尔滨参加男子少年滑冰,教师张想田参加冰球比赛。
3、首届高中(高1班、高2班)毕业生71人,有67人升入大专院校。
4、六月份没有进行期终考试就停课放假支农。农村学生回村,城镇学生在城关镇的三个生产大队支农劳动,劳动进行了近两个月。八月底开学,每天上午一门课,下午一门课,仅三天时间就考完了,此后便决定升留级,特别是高三,升级的仅三十多人。后来高二某女生向县里反映了这一情况后,又有一些学生升了级。1、7月共有高中毕业生班两个(高3班、高4班)毕业生 人升入高校北大1人,内师大9人。
2、1962年9月招生4班,共招新生216人。
3、1962年夏季高考泄密事件,事件经过大致如下: 高考前的备考期间,焦林凤、任维凤等同学曾在音乐教师的小办公室复习。高考完了以后,李树荣等同学去音乐教室时无意中从她们的复习资料中看到有高考作文题,认为她们事先得到了题,以后李树荣把此事告诉了孙贵同学。高考泄密的“新闻”便在学校内传开了。几天以后校党支部召开部分学生会议,谈高考泄密问题。会上茹通支书及部分老师讲了话,认为不可能,石校长办公室与支部办公室只隔一墙,如有行动是可以发现的。
4、学生会:主席 郑勇 秘书 耿耀春
5、教职工:(85人)
支 书: 茹 通 副校长: 石剑三 教导主任:韩发详(正)、孟庭凯(副) 团干: 郑富 总务主任:张泰 校医:谷世宏
职 员:兰 恩、刘恩元、杨振荣、霍光显、刘致中 、程继祖、贾仁添 王秉中、牛定中、孙殿邦、田瑞森、范若龙、王素华、
谢 锋、史德珍、崔文祯、杜文秀、李 福、候绍先、李世兴、卿香苓、贾同伟、吴 桐、赵云智、乔 勇、段智、卢文跃、
张景福、张睿、曹玉玺、刘雁鸣、田德清、邢俊福、弓也文、乔殿惠、张志宏、张相田、田森、王才、邬光玉、郭文、王勇、 宋达文、邢德、杨如岗、段兴茂、 贾世荣、王世魁、李禄、何庆明、崔志强、史银堂、候文花、李茂如、刘建邦、赵正华、 李健雄、李瑞霞、王芝详。
工勤:薛忠、赵思前、王廷弼 炊事员:徐青运、刘长福、王贵、李润、尚根喜、何巨才、吕拉拉、赵五保、吴贵生、朱宪祺、
赵宝祥、郭森、白存发、张凯、张玉明
6、上半年召开乌盟俄语教学观摩会,全乌盟地区教师代表几十人在林主任带领下观摩俄语教师的课,在最后一天举办了晚会,报幕用俄汉两种语言。1、教职工:(共77人)
支书: 茹通 校长:吴俊超 教导主任:韩发详 总务主任:张泰 总务人员: 兰恩、刘致中 、程继祖 团干: 郑富 校医:谷世宏
教员:王秉中、米泽惠、王瑄、牛定中、孙殿邦、田瑞森、范若龙、王素华、杜文秀、李福、候绍先、李世兴、卿香苓、贾同伟、
吴 桐、赵云智、乔勇、段 智、卢文跃、张景福、张 睿、曹玉玺、刘怀玺 、韩楚森、李茂如、刘希昌、何庆荣、王鹏里、 刘雁鸣、邢俊福、弓也文、李廷仓、郭文、王勇、王世魁、邢德、崔志强、宋达文、张相田、田森、段兴茂、吴秉仁、林云详、 张栋、张永兴、林永坚、李洁华、郭宪璞、廖建豪、李禄、雎建基、丁正贵、候文花、要守瑞、李玉昆、张占遍、逯敏、
炊事员:薛忠、赵思前、王廷弼、徐青运、王贵、李润、尚根喜、吕拉拉、朱宪祺、赵宝祥、张玉明、李才旺
2、托一中教工足球赛参加乌盟成人足球赛获第二名。
3、本年度高中赴呼市8中参加高考,因为62年高考泄密事件,托中考场被撤。
3、64年8月分托县大雨连绵,流经城关镇的大黑河水猛涨,托城河口之间部分堤坝内外都是水,大坝危在旦夕,托中刚参加完高考回校的师生一同上坝参加抢险劳动,为保护大堤做出了突出贡献。
4、托一中高中7、8班学生上呼市15中参加高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吃住在15中。1、托一中女篮在乌盟女子少年篮球分区赛上获得冠军,董兆裕代表托县参加乌盟田径运动获第一名,成绩11&7(100公尺),并代表乌盟参加全区运动会。
2、托一种高中9、10班毕业生到呼市15中参加高考,师生在15中吃、住,参加考试。
3、本学年度初中招4个班,分别是47班、48班、49班、50班,共招收学生54x4=216人。高中招2个班,分别是13班、14班,共计108人。
4、1965年7月高中毕业班(9、10班)学生赴呼参加高考。
5、 1965年9月: 支书: 茹通 副校长:吴俊超 教导主任:韩发详 总务主任:张泰 副教导主任 :张睿、程继祖、刘致中 、谷世宏
教员:王秉中、孙殿邦、牛定中、田瑞森、范若龙、王素华、杜文秀、李福、候绍先、李世兴、卿香苓、贾同伟、吴桐、
赵云智、乔勇、段智、张景福、刘怀玺 、韩楚森、李廷仓、崔文祯、曹玉玺、李茂如、刘希昌、何庆荣、王鹏里、邢俊福、吕径阜、郭文、张相田、段兴茂、吴秉仁、林云详、张栋、邢德、郭宪璞、廖建豪、李洁华、林永坚、崔志强、李禄、王德新、刘长生、刘凤琴、李占爱、
要守瑞、李玉昆、张占遍、逯敏、王秉生、齐占标、宋凤莲 炊事员:薛忠、徐青运、李润、王贵、张玉明、赵思前、尚根喜、王廷弼、
朱宪祺、赵宝祥、李才旺 函授部:赵维民、杨映成、张志宏、雎建基 共74人1、教职工:(共74人)
支书: 茹通 副校长:吴俊超 教导主任:韩发详 总务主任:张泰 副教导主任 :张睿 管理员:刘致中 会计:程继祖
事务员:曹玉玺 校医:谷世宏
教 员:王秉中、孙殿邦、牛定中、田瑞森、范若龙、王素华、杜文秀、李福、候绍先、李世兴、卿香苓、贾同伟、吴桐、赵云智、乔勇、段智、张景福、刘怀玺 、韩楚森、李廷仓、崔文祯、李茂如、刘希昌、何庆荣、王鹏里、邢俊福、吕径阜、郭文、张相田、段兴茂、吴秉仁、林云详、张栋、邢德、郭宪璞、廖建豪、李洁华、林永坚、刘长生、崔志强、李禄、王德新、陈秀屏、刘凤琴、李占爱、要守瑞、李玉昆、张占遍、逯敏、王秉生、齐占标、宋凤莲 炊事员:薛忠、王廷弼、赵思前、徐青运、李润、王贵、张玉明、尚根喜、朱宪祺、赵宝祥、李才旺 函授部:赵维民、杨映成、张志宏、雎建基
2、文化大革命: 托一中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是从日高中 班部分学生给县委领导写大字报开始。随后又有白云生、王振义、焦运、花锐四位高一学生给党支部写了揭批修教路线的大字报。托中的文化大革命逐步转向高潮。 中央指示派工作组进校,县委派董德详为组长的工作组进驻托一中,领导学校的文化大革命。 10月份以后开始大串联,学校大部分师生到外地串联,12月份师生串联先后返校闹革命,组织战斗对,揭批修教路线,抓黑帮、走资派。茹通当时任支书,党支部被学生组织定为“茹家黑店”,党支部的大部分党员和部分教师称为黑帮。 本学年度共招4个初中班,编号为55、56、57、58班,共收学生216人。这些学生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已放录取通知书,所以虽然运动已开始,学生还是入了学,编了班。 高中没有招生。
3、文革开始后中学与小学、幼儿园脱钩。
4、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改校名为托县红卫中学。
5、12月66、67两届高初中毕业生566人中有272人上山下乡插队劳动锻炼,其余回乡劳动。 本届高中毕业生91、12班,因“文革”没有组织高考,学生在校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
6、1967年6月呼市红卫兵第三司令部、火车火、河西公司等组组成为韩桐开追悼会,会场设在托一中操场,参加人员有呼市各群众组织、托县的群众组织,呼市来托的车辆有200——300辆,操场内人山人海。1、教职工:(共 77人 )茹通 吴俊超 张泰 张睿 刘致中 程继祖 曹玉玺 谷世宏 王秉中 孙殿邦 牛定中 田瑞森 范若龙 王素华 杜文秀 侯绍先 李世兴 卿香苓 贾同伟 吴桐 赵云志 乔勇 段智 张锦福 刘怀玺 韩楚森 李庭沧 崔文祯 何庆荣 李茂如 刘希昶 王鹏里 邢俊福 吕经阜 郭文 张相田 段兴茂 吴秉仁 林荣祥 张栋 邢德 郭宪璞 廖建豪 李洁华 林永坚 刘长生 崔志强 李禄 王德新 陈秀屏 刘凤琴 要守瑞 李玉昆 张占遍 逯敏 王炳生 齐占标 宋凤莲 薛忠 徐清云 李润 王贵 赵思前 尚根喜 刘长福 王廷弼 朱宪琪 赵保祥 李才旺 赵维民 张志宏 睢建基 张恺 郭森 辛平治
2、日“卫东兵团”向“红色造反团”夺权,成立红卫中学临时革命委员会,简称“临委会”。 11月23日经乌盟革委会批准,又改名“韩桐中学”并组成 韩桐中学革委会。
3、9月份 卿香苓的儿子被人投入井中而死,此事件为运动中派别斗争而引发的报复杀人。
4、军管会驻校领导1、教职工:(共 80人 )茹通 吴俊超 张泰 张睿 刘致中 程继祖 曹玉玺 谷世宏 王秉中 孙殿邦 牛定中 田瑞森 范若龙 王素华 杜文秀 李福 侯绍先 李世兴 卿香苓 贾同伟 吴桐 赵云志 乔勇 段智 张锦福 刘怀玺 韩楚森 李庭沧 崔文祯 何庆荣 李茂如 刘希昶 王鹏里 邢俊福 吕经阜 郭文 张相田 段兴茂 吴秉仁 林荣祥 张栋 邢德 郭宪璞 廖建豪 李洁华 林永坚 刘长生 陈秀屏 崔志强 李禄 王德新 孟绍华 杨生玉 张毅 康骞 刘凤琴 要守瑞 李玉昆 张占遍 逯敏 王炳生 齐占标 宋凤莲 徐清云 李润 王贵 张玉明 赵思前 尚根喜 刘长福 王廷弼 朱宪琪 赵保祥 李才旺 赵维民 张志宏 睢建基 张恺 郭森 辛平治
2、 1969年9月 1、9月份托一中与托二中合并,开始恢复初中招生,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10个初中班,学生474人,教职工65人。
3、夏天,贾同伟、何庆荣等组织排练大型话剧《农奴戟》,借用呼市厅建何师傅和郝正奇导演,又从内蒙歌舞团借回灯光,使用原厅建的布景进行演出。内容以四川收租院故事为蓝本编写而成,在当时轰动全县,影响很大。托县人第一次彩灯光布景。在城关演出几场后,到燕山营等地演出。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有着光荣的过去,更有美好的未来。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学校正上下一心,发扬优良传统,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争创一流优质高中而努力奋斗!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呼市电力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