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有没有这个高原,焦达纳多格尔高原煤灰分,铁,锰都很丰富.

藏文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藏文(???????),指使用的文字。藏语属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印度、境内的一部分人。藏文属于类的,
关于藏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到北印度学习,回国后引用创制的。则认为藏文是从演变而来。据载: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返藏后,仿梵文“兰扎体”,结合藏文声韵,创制藏文正楷字体,又根据“乌尔都体”创制藏文草书。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以为创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们一再颂扬的吐弥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文字,是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甚至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藏文是依据文创制的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认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认为这种改造关系就是“能一一转写”的原因;而认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则认为这种能力是藏人为了能不有损地诵读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过,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转写梵文字母,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藏文虽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另外,在汉藏语系诸语中、同时也在中国各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藏文藏文概念
藏文指的是使用的藏语文。藏语属,除了中国境
内的藏族外,在、、印度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康、三大。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字母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2个部分。其中有30个,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由于藏语语音经过千多年演变,而书面语的不变,令藏文拼写变的非常复杂,以标准拉萨话为例,拼写的时候是以不同的的“加字”来表示不同的音调,藏文拼写虽然复杂,但拼写都很规则,只要经过两个月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藏文的拼写,见到藏文虽然不一定知道它的意思,但至少知道读音。藏文不像世界上拼写和读音最不规则的文字英文、法文那样拼写无规可循,重音不固定,所以学藏文拼写还是比学英文拼写简单。
每4个字母为一组,共7组半。每个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但均附带有一个a。,意为”悦耳的字”,是相对于辅音字母而言的。因元音发音时无阻碍,悦耳动听而得此名。标点符号,意为“”或“分界符号”。藏文标点符号形体简单、种类极少,而且,其使用规则也与其他文字的标点符号有别。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其中音节之间的使用频率最高。此外,还有云头符,用于书题或篇首;蛇形垂符,用于文章开头处;单垂符,用于短语或句终;双垂符,用于章节末尾;四垂符,用于卷次末尾。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便于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藏文中已开始借鉴并使用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
藏文创造藏文
在的治理下,经济一天比一天发达,实力一天比一天雄厚。不过有一个大问题让他非常恼火,就是当时有文字,但没有统一的,没有办法发布政令,没有办法书写法律,没有办法翻译佛经,也没有办法和周边邻近的邦国进行书信联系。不少国家派来使节,送来丰厚的礼品,还有用各种文字写的书信。吐蕃们也给他们准备了回礼,不过没有办法写回信,只好通过翻译口头回答几句,就把们打发走了。
其实,松赞干布从继位开始,就想创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后派出过几批大臣,带着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亚、西亚学习文字的创制方法。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杀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热病死亡。剩下几个,都是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后来,想起了一个能人,名叫。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松赞干布特意把他召进宫,鼓励又鼓励,嘱咐又嘱咐,说我们没有文字,好比一个人没有眼睛,一个武士没有刀剑,没有灯。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学回来,这是造福的大事情。他给吞米满斗金砂和金粉,让他带着作为拜师求学的礼金;又给他充足的龙脑、冰片、檀香木等药片,准备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出发以后,松赞干布特意在吉雪沃塘北面的娘热沟口修筑了一座9层楼的宫堡,取名叫工噶玛如,准备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后,住进里面安心创制藏文。
再说和他的同伴,离开了吉雪沃塘,经历千辛万苦,翻过覆盖的,骑着大象走出了老虎出没的森林,走遍南亚各地,最后找到了精通声明和文字学的大师李敬,献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创制文字的请求。婆罗门李敬被他的热诚和意志所打动,答应收他为徒。吞米·桑布扎在李敬身边整整3年,学会了、吐都文等南亚文字,又学习了文字的创制方法,最后带着宝云经、宝箧经、大悲莲花经等经书佛典回到了。
热烈欢迎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亲自把他送进北郊的工噶玛如宫堡,让他在里边集中精力创制文字。吞米·桑布扎住进去以后,从此闭门不出,像修禅一样,独自一人在里边待了很多个夜晚和白天。终于有一天早晨,他派人报告:藏文已经创制出来了!松赞干布像捡到马头那样大的金子一样高兴,立刻带领各位大臣骑马赶到北郊。已经把创制好的、、、小草,书写在周围的岩石上。他说,我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仿效吐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藏文字母共有30个辅音字母,4个符号,能拼写出藏人所有的语音,表达藏人所有的意思。说,感谢大臣吞米·桑布扎,他为我们立了大功,他给我们民带来了大恩大德。不过,文字只有吞米一个人会写会念会使用不行,它要在我们整个吐蕃范围里流行,特别是我和大臣们要带头熟悉和使用。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拜为师,第一个学习和掌握藏文。
从此以后,松赞干布把委托给几位大臣处理,自己住进工噶玛如宫堡跟吞米学习文字,据说这一学就是整整4年。在这期间,松赞干布不但学会和精通了藏文,还和吞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这是用文字写成和颁布的第一个法律条文,也就是所有藏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吉祥的日子,臣民百姓欢聚在吉雪沃塘,表演各种歌舞戏曲,庆祝藏文的创制和十善法的诞生。亲自把吞米·桑布扎介绍给全体臣民百姓,称赞他是吐蕃了不起的贤臣。藏文古史《》中这样写道:
藏人之中七贤人,
吞米高为第四贤,
七贤绝非一般高,
首位当推大译师,
藏人总抱大恩情,
焚香顶礼理应该。
藏文藏文创造者
吞弥.桑布扎(7世纪时人),藏文创造者。
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父亲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孥。
吞弥·桑布扎成年之后,时值第32代赞普戎马驰骋,经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负之时,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吐蕃之后,他一方面与周边诸国,如尼婆罗、唐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生产,制定严密的各项制度。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派遣了其在治下几百名中认真挑的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俊秀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
关于吐弥桑布扎创造藏文,伴随着许多生动、优美的故事。据说吐弥费力创造藏文是为了吐蕃人缺乏文字的诸多苦处。当时松赞干布从几百名聪明颖悟的青年中挑选16名优秀青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由吐弥率领去天竺等处拜师求教,学习文字。最后其他15名青年由于严寒酷暑、气候不适等种种原因,辞离人世,惟有吐弥学成回到吐蕃,依照梵文模式,创制了藏文,一直沿用至今。据载,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时,从34个梵文辅音字母中取出23个,从16个元音字母中取出5个,以构成藏文字母。同时,又根据藏语语音增加了6个辅音字母。
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后又著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论》即《文法根本三十颂》
、《文字变化法则》即《文法性别用法》等语言文法著作8种,今幸存《三十颂》和《性入法》两种,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经典,又是今天必读之教科书。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语言学、文字学和文法学上颇有建树,独树一帜,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
、《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能颂》、《宝云经》、《宝箧经》等二十多部梵文经典,开了藏译佛经的先河。有很多译经后来被人收入在《大藏经·甘珠儿》中。译自天竺、汉地、尼婆罗、克湿弥罗和于填等地的佛教经典著作和各种文化论著被译成藏文,使之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知识。
史载,吐弥创制藏文后,藏族地区开始掀起学习藏文的热潮。连松赞干布也拜他为师,在玛如宫潜心学习藏文,同时也翻译、学习、借鉴许多印度和汉地的文化,开启吐蕃人的智慧,同时哺育造就像噶尔东赞等一批杰人志士,松赞干布也因此有可能创立 “三十六制”等国家大法。
藏文藏文的三次厘定
每种文字创制之初都不可能十分完善,需要在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规范,日益完善,藏文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据藏文记载,藏文在历史上曾进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厘定规范,分别是8世纪中叶—9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11世纪初叶。
从8世纪中叶墀松德赞(730—797)至9世纪初叶墀德松赞(?—815)时期,是藏文的首次厘定规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九大译师,其中根据当时的发展和规范需要,编写了规范译语的翻译工具辞书《梵藏词典》。这是藏文辞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热巴巾,803—841,即文献《唐书》所记的可黎可足)时,集藏、印著名译师,专设译场,统一译名,规定译例,校订旧译经典,新译显密经典,进一步对藏文进行规范。藏史称此为第二次厘定规范。这次规范中形成的藏文结构、拼写规则、创造新词语、表达新概念的规则至今未变。
规范:藏文史籍如《贤者喜宴》中记载得比较详细,主要内容有:第一,颁布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确定工作主持人为钵阐布·贝吉允丹和定埃增二人。第二,确定了翻译的三大原则,即翻译要符合声明学理论原则;译文要忠实原文;译文要通顺易懂。第三,制定了音译、意译、直译和改译的方法。其中音译规定:难以解释的虚字词或声明理论不宜意译的采用音译;多义词不能按它的某一义来译时,采用音译;一些词意容易使人发生误解或有歧义的,采用音译。第四,规定4条注意事项。尤其规定,各译场不得按各自方言土语翻译和创造新词术语,必须使用厘定规范了的语言;若确要创新字词,必须理由充足而有根据,新创造字词必须由下诏批准后,方能使用。
文字厘定,严格而谨慎,成效很大。当时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参、相·益西德针等藏族译师与印度班智达兹纳米扎、达纳希拉对旧译典籍进行修订,同时就显密乘典籍如何提出了处理方法,撰写了《语合二章》,确立了声明理论与文互相吻合而又易懂的翻译原则。还对藏文词汇不规范以及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搜集整理编辑了一部标准的藏梵文对照词典《翻译名义大集》,共收词语9565条,分283个门类,此书后收录于的部杂部。这一时期,从印度聘请了很多班智达来藏,与本土大译师一起,按照规范了的藏文翻译编写了丰富的文献典籍。
墀祖德赞时期对藏文的新规范,影响很大。现通行的藏文基本保留了这一个时期修订后的文字体系。某些原则和规定,至今仍闪烁着光芒。如上述第二条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翻译要求的“信、达、雅”三原则;关于音译的原则规定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吐蕃末代达磨的五世孙阿里古格希沃之子大译师仁青桑布(958~1055)同入藏的印度班智达善护、德护、智护一起,共同修订文字,厘定新译语。藏史称此为第三次厘定规范。
藏族历史上的几次文字改革,采取了调整体系、简化正字法、规范词语,并立法推行等措施,不仅促进了藏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对藏文的统一和推广应用,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藏文字形结构
藏文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通常藏文字形结构最少为一个辅音字母,即单独由一个基字构成;最多由6个辅音字母构成,元音符号则加在辅音结构的上、下、正中。核心字母叫“基字”,其余字母的称谓均根据加在基字的部位而得名。即加在基字前的字母叫“前加字”,加在基字上的字母叫“上加字”,加在基字下面的字母叫“下加字”,加在基字后面的字母叫“后加字”,后加字之后再加字母叫“再后加字”或“重后加字”。藏文30个字母均可作基字,但是,可作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后加字的字母均有限。再后加字,在文字厘定中已经取消,只出现于文献中。
藏文书写习惯
藏文书写习惯为从左向右。字体分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是根据字体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头字相当于楷书,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相当于,主要用于手写。无头字又可细分为“”(tshugs-thung),意为“笔画短促”;“粗仁”tshugs-rin),意为“笔画长”;“珠杂”(vbru-tsa),是一种笔画转折处棱角突出的。还有一种书写迅速、笔画简化的草写体,藏文叫“丘”(vkhyug),适合速记,其形体与印刷体差别甚大。地区盛行无头字,地区盛行有头字。
藏文使用地区
藏文主要在藏、川、青、甘、滇五省区和、、印度和使用。藏文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以藏文教学的学校遍及整个藏族聚居区,全国藏文报刊有20多家,报出版藏文书籍的出版社有8家,承印藏文书报的现代化印刷厂有20多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0年6月发布的《西藏文化的发展》中对文在西藏的使用和发展作了全面、扼要的介绍,我们不妨摘录于此,从中可以管窥藏文在藏族地区使用的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藏族聚居地区,藏族人口占95%以上,藏语言文字是全省通用的语言文字。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维护和保障藏族人民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西藏各级政府依法落实保护和发展藏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定,在保障藏族人民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同时,使言文字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藏语言文字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使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各单位的公章、证件、表格、信封、、稿纸、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影剧院、体育馆的标牌和街道名称、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西藏自治区的广播电视每天藏语播出时间达20多小时。日西藏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之后,每天都播放节目和藏语译制片。电影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牧区,每年保证有25部新译制的藏语电影在各地放映。藏文图书报刊发展很快,仅1989年以来的10年间就出版藏文图书441种,许多高质量的藏文图书还在国内外获奖。据统计,西藏现有藏文杂志14种,藏文报纸10种。《》藏文版每天出版,大量稿件直接用藏语文采写、编辑,此外还投巨资建立了计算机藏文编辑排版系统,结束了铅字排版的历史。《》和《西藏科技信息报》都创办了藏文版,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西藏所有文艺团体都用藏文创作节目,用藏语表演。
藏语文学习依法得到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藏语文的词汇和语法得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藏文的信息化正在走向世界。
藏文典籍印刷
用藏文写成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公元13世纪下令在国中推行一套新创成的“”,或者叫“八思巴蒙文”,就是在影响下产生的。
藏文典籍的印刷首先要按传统方法刻板。刻板是用细密坚硬的上等桦木制作的,刻板制成后,灵巧的工匠便在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雕刻的文字图案,点画清晰,刀深光洁,功力深厚,堪称藏族文化一绝。经板的制作工序是十分繁杂的,主要 经过三道工序:一是把秋天刚落叶的红桦木伐来劈成一块块的板块,用桦木屑烧火熏干,然后放在羊粪中沤一冬天,取出洗净,经水煮后,捞出烘干刨平,制成毛板。二是在加工好的板子上一刀一刀,一个字一个字一丝不苟的雕刻。为了提高雕刻质量,主管规定工匠们每人每天只准刻一寸板面。当一个板面刻完后,必须进行严格校对,如发现雕错,要及时进行修补。三是把雕刻好的经板在煮化的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晾干后,用“苏巴”草根熬成的水洗刷干净再晾干,此时,雕板加工才始告完毕。 印刷书籍的纸张是特制的,是用一种藏语叫“阿补扎补” 的草根皮制成的,其特点是纸质韧性强,有毒性,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书籍的印刷也是非常讲究的,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一般的书籍也要用白桦墨印刷。
  木刻印版的板有一手柄,两面均雕刻有十分工整的藏文正楷字体。这些板子,久藏不朽,久印不损,光洁耀目。印版的规格均根据佛教刻经量度而确定,长印版每块长110多厘米,宽70多厘米,厚约3厘米;中等印版每块长60厘米,宽10厘米,厚约3厘米;短印版每块长40多厘米,宽10厘米,厚约3厘米。尤其是雕刻卷首佛像和佛画时,必须严格遵循《丹珠尔.工巧明》的准则。藏文书籍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卷本和梵夹本的形式,均采取横书右行,书面成长方条状,横行字数多竖距较大,清朗舒目,便于翻页和诵读。十九世纪前的藏文书籍,一般均采用黑墨印刷,并没有彩色插图等文样之类的装饰,个别也使用朱砂印刷。其中,贵重的经典、卷首页各以花纹和佛像装饰,并配以插图,然后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色汁印刷。书籍上下夹以木板,夹板均为红漆描金,制作精细,有的夹板还镌刻有佛像、火焰宝和吉祥八宝等彩色图案。在雕刻中莲花运用最为广泛,佛教把莲花视为纯洁、高尚的象征,并有吉祥、神圣之寓意。此外,有些贵重的佛教经典用深黄的锦丝锻包裹数层,上下夹以檀香木板,然后用细牛皮条或丝带捆扎,当作神品供奉。在携带经典书籍时,普遍取势胸前,托抱或肩托手扶以示恭敬。
.新华网.[引用日期]
.西藏文化网.[引用日期]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甘孜在线.[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420个生活小窍门,很有用的哦!\r\n&&&&&&&&&&&&&&&&&&&&&&&\r\n1 、巧用牙膏6:若有小面积皮肤损伤或烧伤、烫伤,抹上少许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疗效颇佳。 \r\n&&&&&&&&&&&&&&&&&&&&&&&\r\n2 、巧除纱窗油腻3:可将洗衣粉、吸烟剩下的烟头一起放在水里,待溶解后,拿来擦玻璃窗、纱窗,效果均不错。3 \r\n&&&&&&&&&&&&&&&&&&&&&&&\r\n、将虾仁放入碗内,加一点精盐、食用碱粉,用手抓搓一会儿后用清水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洗净,这样能使炒出的虾仁透明如水晶,爽嫩可口\r\n&&&&&&&&&&&&&&&&&&&&&&&\r\n4 \r\n&&&&&&&&&&&&&&&&&&&&&&&\r\n、和饺子面的窍门1:在1斤面粉里掺入6个蛋清,使面里蛋白质增加,包的饺子下锅后蛋白质会很快凝固收缩,饺子起锅后收水快,不易粘连\r\n&&&&&&&&&&&&&&&&&&&&&&&\r\n5 \r\n&&&&&&&&&&&&&&&&&&&&&&&\r\n、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生长;把残茶叶晒干,放天府之国(成语典故)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tiān fǔ zhī guó]
(成语典故)
天府之国最早出现在,指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关中这个地方自古就号称“陆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在《·秦策》记述了纵横家对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西有、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天府之国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留侯世家》
【拼音代码】: tfzg
【反义词】:
【用法】: 作宾语;指四川或成都平原。
【英文】:Land of Abundance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天府之国史料记载
战国时期,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的主张,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惠王不为所动。
作为地区的称呼最早见于《·卷三》,称统治的地方为“天府”。
“天府之国”一词早期出现主要有: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天府之国也,说是也。”指关中地区。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诸葛亮《》中的名句,指。
由于天府之国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所以历史上也有个别典籍作为个例在个别时期称呼部分地区为“天府之国”,如华北北部、江淮、闽中等地区,但都属于零星用法,如:
《》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指华北北部。
保……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指山西太原附近。
天府之国代表地区
天府之国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地图
(Guanzhong Plain)它介于和渭北山系(老龙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之间。西起,东至,海拔约323~800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后亦称潼关)和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和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雅称“秦中”之说。时为故地,包括、宝鸡、、渭南、五市及。东西长约35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等冲积而成,属于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关键主体部分。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是中国最早被称为“,”的地方。[4-5]
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定都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中部是)聚居着四川省,重庆市的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的。
四川盆地地图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和,北近秦巴山脉,与汉中盆地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南缘,东缘,西缘,西北边缘,东北边缘,西南边缘,东南边缘相望于。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四川盆地是全国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
,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温度上东高西低,西部夏天温度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等城市偏低3-4度,但湿度较大,所以闷热难忍,平均气温在25℃上下,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如积温超过6100℃,相当于中国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和亚寒带。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杉、、、、三尖杉、、、、、、蜡梅、、、、、、、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刺果米、、、、、大包木荷、、、等,海拔一般在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 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 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猴、、、及鸳鸯、、、、、等。 盆地西缘的、、、、全、、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见卧龙自然保护区)、蜂桶、等7处大、等自然保护区。 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及、中的、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
四川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石、磷、铝、硫、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和南充等地盐岩矿储量很大。
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丰富,是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平原由、、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总面积23000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因该平原地区主要为成都市所辖区县,故称。其中成都市区位于平原东部。
成都平原地形好,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最冷月均温5℃~8℃。
土壤以为主,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后来,由于长期种植水稻,部分土壤成为水稻土。
成都平原是西部最的广阔平原,位于和、之间,北起,南到乐山五通桥,总面积约22901平方公里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是它坚强的脊梁。它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和几千年的传承。
平原内的河流有流经广汉、的;经过、新津的;从都江堰分流经温江到武候区到华阳的;从都江堰完善内链分流经郫县到成都的;从都江堰分流经彭州到青白江区的;从都江堰分流经郫县三道堰经金牛区流入成都市区的锦江等。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为的分支,清水河注入锦江;锦江与江安河在汇合形成,府河在重新注入。
成都平原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雨天平均约300天,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成都平原的气候类型为,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生产水稻。物产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中国西部唯一一片一直保持较高发达的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从两汉一直到唐宋时期,成都平原的、、藤艺、、漆器等奢侈品营造工艺一直处于高度发达状态。在北宋时期,成都平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质货币——“交子”和银行机构——。
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
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这片平原水患、旱灾较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发达,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片平原水患、旱灾较少,区位优势较明显 。
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河渠纵横密布,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柚子、茶叶、药材、、香产区,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其中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大的产地,常年提供的油约占四川全省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
2008年,《》杂志评选”十大新天府”活动,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最终十个地方脱颖而出,被该杂志评为“十大新天府”,其中作为老“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高票当选榜首,领衔“十大新天府”,其余九个则都是新鲜面孔,都是首次被推为“天府”的地区,但无一例外都是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个地区分别是:成都平原、嘉南平原、伊犁河谷、胶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三江平原、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
1、成都平原
1.1 历史典故
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郡“省长”及子二郎修建了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1.2 美丽四川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地势多样,青峰竞艳,丹壑争流;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在这里,自然、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之国。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一国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像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1.3 天府之国为什么在成都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征70万民夫建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只会打仗)修建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1.4 自然资源
这里地形舒坦。她拥有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和、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行政上包括成都市、、绵阳、、等地,总面积22900平方公里,总人口2798.6万(2004年),占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区达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是她坚强的脊梁。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给了她年均18℃的气温,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她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绵亘的水渠河川和几千年的时空传承。
1.5 风景宜人
这里美景如画。风景秀丽的龙泉山如蛇亘东方,静谧清净的满怀着思念,烟雾缭绕的充盈着虔诚,清幽的上依然可寻仙风道骨,俊秀的前依然还闻寥寥梵音。这里的江山不仅有江南的妩媚,更有西部的豪情,、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卫着她,、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平添了一分书卷气。
1.6 人才辈出
这里文明繁荣。3000年前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自古文人多入川,畔还流传着的逸事,薛涛笺上的诗篇还散发着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于竹林,李白行吟的潇洒随锦江水涓流至今。、岑参、黄庭坚、来过这里,、王褒、扬雄、、李白、苏东坡三父子、吴玉章、、张大千、、巴金生于斯地,他们是天府之国奉献给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这里生活闲适。她的宽容与休闲被西方人目睹,送给了她“”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饥荒四起、饿殍千里的时候,这里却是旱涝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着上帝的眷顾,眷恋着一杯清茶的闲适生活。总有一天,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的真谛。
1.7 天府美食
名小吃从各色小面到抄手、包饺,从腌卤佳肴到凉拌冷食,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元,品种繁多。 面食类名小吃有、、、。更有象、等的团购美食将成都消费带入了一个更时尚的阶段。
1.7.1 担担面
担担面原为过去在夜晚挑担沿街叫卖的各种小面,虽然现多坐店经营,仍习惯称为担担面,担担面调料十分考究,用花椒、红油、酱油、芽菜末、醋、味精、葱等作调料,面条煮好盛于碗内后,再加上碎肉绍子,味道鲜美可口。
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1.7.2 宋嫂面
宋嫂面是成都仿制宋朝汴梁人宋嫂作法,将鱼肉、芽菜、香菌等制成鱼羹作绍子加面中,其味鲜美无比,称为&宋嫂面&。
1.7.3 钟水饺
钟水饺分为红油水饺和清汤水饺两种,红油水饺皮薄馅嫩,以红酱油、糖、蒜泥等混合为调料,味美爽口;清汤水饺清鲜味浓,细嫩化渣。
1.7.4 红油抄手 
乃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以面皮包肉馅,煮熟后加清汤、红油和其它调料即可食用。此种小吃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称呼,馄饨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红油抄手是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
1.7.5 成都的汤圆
远近闻名,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汤圆。赖汤圆与郭汤元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老成都对它们仍津津乐道。
赖汤圆不浑汤,不沾牙,筋丝好,皮薄心子香。心子以黑芝麻、鸡油酥、洗沙心子最有名,再加以小碟白糖芝麻酱蘸吃,更觉香甜滋润。
郭汤圆心子除白糖、鸡油外,还加入各种蜜饯。一碗汤元四个,每个心子不一样,味道也个个不同。
此外,以甜软、热烫、亮油闻名;还有、、、也十分有名。、、、、麻花、、、、凉粉、、、、、等经济实惠,价廉物美,深受人们欢迎。
1.7.6 其它小吃
成都还有富有麻辣川味的小吃,如、、凉拌肚条、、等。怪味用红油、花椒粉、窝油、麻酱、白糖、香油等十几种调料配制而成,香味浓烈,味中有味。
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因其麻辣鲜香、色泽金红发亮而深受人们欢迎,蜚声巴蜀,名播四方。
老成都最有名的牛肉市在皇城坝,所卖牛肉有牦牛、水牛、黄牛。肉食中牛肉虽不似猪肉那样在老成都人的菜谱中变出诸多花样,却也品种不少。腌卤摊上有卤牛肉牛尾麻辣牛肉干,家常菜有、牛肉豆腐、、等等,别有一番风味。饭馆里干炸牛排、牛肉大元、烧牛肚梁,都是席上的大菜。牛肉在成都名小吃里也占有一席地位。治德号小笼蒸牛肉,肉火巴味美。
,是个姓曹的哑巴创作的。他和另外两人合伙做牛肉焦饼生意,店名取刘备、张飞、关羽之意。他做的焦饼用牛油起酥的烫面做成皮子,鲜黄牛肉剁碎做馅,颜色金黄,外焦里嫩,真是“焦饼煎时满街香”。
腌卤制品中的“”、“”等也无不令人流连。不仅仅是成都的大街小巷,走出成都,徜徉于川西坝子的每个县城,每一小镇,无一不有自己独特精制的名小吃美食品。真让人涎羡不已,赞不绝口。
天府之国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北起浊水溪南岸,向南至高屏溪()西岸,东以山系及其余脉丘陵为屏障,西滨,呈枣核形。南北长18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50公里,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7人/平方公里,是包括彰化、、、台南等县市的,海拔均低于100米,为台湾第一大平原。
台湾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由、浊水溪、等河流冲积物堆积组成,平原内地势平坦,幅员广阔,溪渠、水库、水潭交错。濒海地区多盐田和养鱼池,纵深多为水网稻田。
2.2 气候特点
嘉南平原主体为嘉义县市、市以及云林县和彰化县。地跨,夏天7、8月间平均气温达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气温在16℃上下。年降雨量毫米,多集中于6至8月间。四季树木葱茏,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平原中耕地面积约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5.2%,素有“台湾谷仓”、“东方糖库”之称。平原上溪流密布,其中曾文溪长达138公里,是台湾第四大河流。80年前兴建的和乌山头水库(即)解决了嘉南平原2/3的农田灌溉,嘉南平原从此沃野千里,现在也是台湾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嘉南平原虽经过300多年的开发,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农林渔业资源丰富,农业依旧占主导地位,稻米、柑橘、甘蔗等产量位居台湾前茅,生态农业、园林花卉等也处于领先地位。人文景观多样,地方文化传承有序,生活悠闲,民风质朴。在2007年台湾23县市幸福指数调查中,、台南市分别列第四和第五位。
3、伊犁河谷
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不知新疆之美。”
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的伊犁是最富饶的土地之一。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资源雄厚,物产丰富。既有雄美、壮丽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肥沃广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工农业发展前景,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共同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3.2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地处80°09’-84°56’E,42°14’-44°50’N。北与接壤,东与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阿克苏地区的、温宿县连接,西与交界,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地域优势十分突出。
3.3 面积人口
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75公里,面积5.64万平方公里。隶属于,辖伊犁州8县1市以及兵团农四师和21个团场等单位。人口232.56万,人口密度为42.1人/平方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38%。
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属于,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达600 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农畜产品丰富。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
3.5 矿产资源
的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约为4771亿吨。伊犁河谷拥有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伊犁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经汇入,年径流量约38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705.25万千瓦。
3.6 经济发展
伊犁河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162.08亿元,居全疆14个地州市第5位,居全疆第12位,其产品出口42个国家和地区,是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油料、畜牧、甜菜、亚麻、水果生产基地。
3.7 旅游资源
雪峰巍峨、冰川瑰丽、草原无垠、林海苍茫。自然景观记录了历史的脚步,人文古迹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明,优势显著。以、、库尔德宁为中心的草原风情游;以、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的伊犁河谷休闲游;以将军府、、、、为主的文物古迹游;以口岸、为主的跨国边境游,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寻访到《》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领略戈壁的荒凉之美,更可以体会到绿洲特有的细腻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集现代文明和完美自然于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现出她神圣、神奇和无穷的魅力。
天府之国胶东半岛
这个与日本和韩国具有良好承接性的区域,有着洁净的气候和环境,无论是阳光或者细雨中,走在那些时尚和精致的建筑与街道当中,就会自然体会到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优越。
山东半岛也称,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突出于、之间,隔渤海与遥遥相对,传统是以为界划分的,现在的山东半岛还应包括淄博、潍坊、东营、日照,该地区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人口3648万。
山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的青岛、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山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山东半岛主要海港有青岛、烟台、威海、、、。
4.2 气候宜人
三面环海,气候良好,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温度方面,半岛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内陆,其中莱州、平度、、龙口是高温区,年平均气温12.0-12.6℃。其降水量在东部地区较多,西部的大泽山、、龙口、、蓬莱的降水量较小,在676.4毫米左右。日照量从半岛东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递减状态,西北的大泽山、龙口、蓬莱等地多达2834.4小时。该区气候舒适,威海已两次荣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烟台获得和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青岛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绿化和获得。优越的气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得半岛地区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4.3 海岸线
这里的海岸线是绵长曲折的,在无数游人忘情地徜徉在滨海场所放松身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发现,那些因海洋而生的各种鱼、虾、贝,正丰富着全中国人的餐桌,并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4.4 果鲜味美
由于特殊的丘陵地形和气候,胶东半岛还盛产水果,比如苹果、梨、桃、杏、柿、、樱桃、山楂等。不少水果风味独特、品质是国内其他城市的水果无法比拟的,比如平度大泽山的葡萄、烟台的、,无不驰名全国。其中胶东半岛地区酿酒葡萄栽培面积最大、品种特优,著名的、、酒厂都在这个产区,王朝、长城在此区也有葡萄基地,烟台是国际葡萄·葡萄酒局认定的亚洲唯一“国际葡萄·葡萄酒城”。
4.5 民风朴实
受的影响和特殊生活环境的熏陶,胶东人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不甘落后、不怕困难的美德,它们以勤劳质朴、豪爽热情、诚实守信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个性,使整个胶东地区都充满了热情和活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的人民勤劳、奋进,这里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斥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闲暇时光,约上三五好友,喝着啤酒,吃着海鲜,吹吹海风,听听涛声,或者开车去野外,爬爬山,体验一下,便会觉得,爱上这里没有理由,幸福的生活不言而喻。
天府之国闽南丘陵
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和诸岛,包括厦门、泉州、,总面积25536.3平方公里,人口1381.52万,人口密度约541人/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1℃,年降水量毫米;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三熟。
闽南丘陵平原(福建厦门、漳州、泉州)
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岸线曲折,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口。位居世界集装箱百强港前50名。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占全省的12.7%,南岸的肖眉港、尾港是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是发展大农业的理想基地。
5.3 农业发达
这里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粮食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黄麻等,果品香蕉、芦柑、荔枝、柚子、菠萝最负盛名。漳州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厦门同安县是全国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为蔬菜基地;泉州、驰名海内外。水产资源丰富,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沿海滩涂还养殖对虾、鳗鱼等。
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门、泉州、漳州对外交往历史悠久,现在也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三市GDP占全省GDP总量的一半多,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增长速度较快。
5.4 自然生态
良好。森林覆盖率厦门为42.6%,泉州为58.7%,漳州为62.4%。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泉州市区空气质量一、二级优良天数357天,占总天数的97.8%。是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之一。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为著名旅游、疗养地,久负盛名。泉州素有“海滨邹鲁”、“”等的美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宋元时为全国最繁盛的海内外商贸中心。、木偶等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正申报。
天府之国雅鲁藏布大拐弯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即下游的水系通道地区,包括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藏布以及察隅河地区。行政范围即,包括、、、、、和,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人口密度为1.22人/平方公里。全区耕地面积(不算墨脱)至少在26万亩以上。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和北面的,中间的冈日戈布山和东侧的交会复合的地区,区内地形主要是高山峡谷、河谷平原、和湖盆。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西藏的江南”,这一地区的气候主要是受雅鲁藏布大拐弯水汽通道的影响,是高原上受海洋性气候作用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因此触目可及之处都是绿色。中国第三大的林区就在这里。
这里具有独具特色的海洋性冰川,拥有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个,中国三大海洋型冰川中,有两个就发育在境内。
6.2 独特气候
在高山峡谷和的作用下,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十
分丰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分布最齐全的地区,共有热带到寒带的9个垂直自然带,比贡嘎山还多一个自然带。
6.3 大峡谷
这里的风光十分优美,、都是最迷人的盆地湖泊。这里还是我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墨脱的、、的,都是大峡谷特有的少数民族。
是世界第一深大峡谷,蕴藏着巨大、丰富的水能资源。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居全国各河流中的第6位,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年径流量达1654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和珠江,排在第3位。全流域水能蕴藏量高达11348万千瓦,其中干流的水能蕴藏量为7912万千瓦,只小于长江,居全国第2位,而单位流域面积和单位河长的水能蕴藏量都居全国各大江大河的首位。下游河段,江水在峡谷中奔腾咆哮,直泻而下,十分壮观。如果建设水电站的话,发电能力是三峡的2.5倍,投资却比三峡低得多,又没有移民、生态、战争灾难等问题。
西藏江南的江南
问题在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无法回避的。被划在麦克马洪线之外的印控地区包括察隅县的南部、墨脱县的南部和错美县南部。这一地区地处南麓,海拔下降到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暖湿多雨,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属,土地极其肥沃,能够生长菠萝、香蕉、甘蔗、茶叶、、水稻和旱稻等热带水果和作物。这一地区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比西藏任何地方都更富饶,是“西藏江南的江南”。画在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9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的面积,也相当于3个台湾的面积。这一争议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最洁净、最优美的地区,是热带、亚热带资源最丰富,动植物、菌类最多的地方,是可持续发展的储存基地。这里人口稀少,生产潜力巨大,是西藏唯一的之地。
天府之国三江平原
7.1 今日北大仓
昔日“”、今日“”——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西邻、东至,行政区域包括、市、、和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7.2 三江平原
河流纵横的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和,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乌苏里江边的,是我国迎接太阳升起的“华夏东极”。饶河、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集中居住地。历史上,三江平原曾经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和45万“屯恳戍边”,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才渐至今日“”——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00万吨,商品率更是高达70%!
现在,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大气质量均属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质良好。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
7.3 现代化农业
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静、闲适的,冬季有多么漫长,农闲就有多么漫长。在这片无数知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个沿江县市作为一级口岸面向东北亚开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开始梦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天府之国呼伦贝尔
地处我国最北部,北、西与俄罗斯、毗邻,东南与黑龙江和内蒙古接壤。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余万。有汉、蒙古、、、等10余个民族,充满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
8.2 气候湿润
呼伦贝尔跨越中温和寒温带,年平均气温-5℃-2℃,年降雨量250-500毫米,无霜期42-121天。
呼伦贝尔是北半球三大植被区的交会处:欧洲-西伯利亚针叶林区的南伸,欧亚草原的东部,东亚阔叶林区边缘区西部。众所周知,欧亚草原的东西两端是最湿润的,所以位于东部的呼伦贝尔可谓世界上保持最好的天然草原,草原上众多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还有和贝尔湖这两颗草原上的明珠。
大面积的天然湿地是呼伦贝尔的另一资源优势,特别是以钻天柳、粉枝柳、香杨等乔木和多种灌木组成的木本湿地,更显得壮观和原始。呼伦贝尔湿地不仅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杨桦林,还有沙地、草原、草甸和湖泊、湿地,是牧民、牲畜、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呼伦贝尔有熊、、驯鹿、雪兔、白尾海雕、松鸡、花尾榛鸡等珍稀动物,另外还有丰富的矿藏,尤其是黄金。
天府之国大兴安岭
应该是最值得书写的地方,因为它不仅是我国两块泰加林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块,还是我国主要的木材基地。大兴安岭被视为呼伦贝尔的母亲山,整个内蒙古80%的地面水都来自大兴安岭,她哺育了大半个内蒙古的土地。大兴安岭是多种生物传播的通道和基因库,它的南面阳坡同样分布着草甸、湖泊和湿地,而内部也同样有丰富的草原,它们跟外围的草原紧密相连,可以属于区域。
在三万年前就生活着披毛犀、猛犸象,一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的活动。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民族都在这里上演过不朽的历史剧,有人把呼伦贝尔比作历史的后院,是内蒙古的缩影。除了没有荒漠,草原、森林、湿地和沙地都是呼伦贝尔最精华的所在。呼伦贝尔应该是人们心目中的人间天堂。
天府之国苏北平原
苏北平原位居江苏省长江以北,包括、、、、、以及徐州市东南部与连云港、,总面积约584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0万,每平方公里为600-700人,人均GDP为41800元(2011年)。
9.2 苏北平原
苏北平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央,、东端向东直抵黄海的山海之间。全区处在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4℃,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时,水热资源充沛,四季分明,特别宜人。
苏北平原小麦
苏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错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质所构成,其南侧的扬州-泰州-南通部分为的北翼,属于高亢的自然沙堤沙滩地,里下河洼的水源地;东台-盐城-阜宁砂岗以西本为,后为淡化的湖荡洼地;里下河洼地西侧,途经徐州、、、扬州等地的大运河以西为汉代以来构筑的人工湖带,包括、、等,往北还有淤塞而成的;东台-盐城-阜宁砂岗及宋代构建的以东,为近千年来不断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公元1128年到1855年间黄河南徙夺淮在江苏中部直奔黄海,苏北平原北部形成广阔的与三角洲平原;板浦-赣榆砂堤以东及连云港、四周为海成平原。
9.3 人文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代,就是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隋
苏北平原(江苏扬州、南通、盐城)
唐时代凿通的大运河又带动了苏北平原的繁荣,苏北平原东侧沿海的盐业,西侧徐州-(古)(或淮阴)-扬州的陆路与水路交通运输业,中部宿迁(楚霸王出生地)、淮阴、(以前的淮安)、泰州的农牧业与,特别是还有扬州的商业等,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是,黄河南徙夺淮横贯江苏入海期间,苏北平原上竟然是连年洪涝、水系紊乱、经济萧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北平原水利,谨防河湖泛滥与海潮侵袭,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并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大规模植树造林、滩涂开发、丹顶鹤及麋鹿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在造果园等,使苏北平原面貌大变,里下河洼地变成水乡,苏北平原变成江苏乃至国家的粮仓和乐园,里下河流域是全国水稻、棉花、油菜基地,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联合国生态农业示范村。
天府之国宁夏平原
10.1 塞上江南
在《》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银川人的幸福感,应该与银川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那从天而来的黄河水,令这里沟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从而造就了银川所在地的富庶,于是宁夏平原自古即享有“”、“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和特色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北止于,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自治区北部。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宽约10-50公里,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前广袤的草场,则是的重要产区。
10.2 产量丰富
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银川市为例,2006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为104.1%,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宁夏平原的大气质量优良,近年来,已接近60%。但黄河来水的减少,可能对绿洲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汉辞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煤 标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