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求平衡理论中的利率到底是什么利率啊,银行利率?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供大于求时,利率又为什么会下降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利率市场化:理论、实践和政策
& 利率市场化:理论、实践和政策(原载《中国金融》杂志)&利率是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或市场化利率,历久以来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重要话题。&分开说,问题至少有三个侧面。其一、利率是一种什么价格?利率的本质是什么?利率算是哪一类成本?其二、怎样的利率机制或定价机制才能形成我们所谓的市场化利率?利率市场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当今世界,各国均有中央银行,央行权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央行干预和左右利率早就是世界潮流,甚至成为基本的货币政策准则。有了强大的央行干预,利率水平应该算是市场决定还是央行决定?央行显然不是斯密意义的“看不见的手”。有了央行威力无穷“看得见的手”,利率市场化或市场化利率又该如何定义?其三、为什么我们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真的能够实现我们所期望的那些目标吗?从社会福利角度和经济增长角度观察,利率市场化是否有助于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从来不是一目了然。&上述问题从理论上说,似浅实深;从实践上看,似易实难;从政策上看,似简实繁。&让我先从理论说起。利率之存在与人类历史同步,现存最早的借贷和利息文件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的古巴比伦。古往今来,利率一直是神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重要课题。&利息的神学理论至今启人深思。罗马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曾经长时期禁止放贷和利息。天主教高利贷法律禁止收取利息的神学依据令人肃然起敬:“高利贷者出售时间,然而时间是上帝赋予所有生灵的共同财富,绝不能被出售。因此,高利贷者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神的意志。”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神曲》里的第八层地狱就是高利贷者的归宿。&利息的神学理论将利率和利息与时间紧密联系起来,预言了未来利率理论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当代利率理论令人困惑的主要难题就是利率的期限结构和时间溢价(风险溢价)。利率的哲学理论则关注借贷、利息和食利者的正义性和合法性。直至今日,仍然有许多哲学家和普通人认为食利者是社会寄生虫,借贷和利息尤其是高利贷应该被谴责和接受道德审判。马克思的利率和利息学说则将哲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他首先证明利息的源泉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剥削,然后说明利息收入则是资产阶级内部对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当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被消灭之后,剩余价值、剥削、食利者、利息和利率就随之烟消云散。&1907年,美国经济学大师费雪(Irving Fisher)发表《利息理论》(1930年修订),首次给利率理论奠定一个完整的分析架构。费雪利率理论有三大支柱。其一、费雪利率理论首先是一个“非货币”利率理论,即利率的存在和决定与经济体系是否引入货币没有关系。非货币利率理论亦称为真实货币理论。一旦货币引入经济体系,即有货币利率理论或名义利率理论。货币利率理论与真实利率理论之间的关系就是著名的费雪等式:R = I + ¢。R是名义利率或货币利率,I是真实利率,¢是预期通胀率。费雪等式提出之后,很快成为后世货币政策的中流砥柱。然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央银行家有时很难区分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遂铸成大错。梅泽三卷本《美联储史》深入讨论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之区分,及其与预期通胀率之关系,美联储屡屡犯错,触目皆是。&其二、费雪利率理论基于代际均衡理念。他从代际均衡和最优角度,对投资和消费皆给以重新定义。投资是消费的代际权衡,消费亦可看做是投资的代际权衡。投资和消费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而一,一而二。费雪的代际最优行为决策和代际一般均衡模型里,时间是最关键变量,收入流则是最重要概念。费雪的名言是:“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我们只有从代际权衡和均衡角度,从代际跨期决策和时间成本的角度,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利率的本质。&其三、费雪首次给利率决定提供一个明确的供求分析架构。他使用的语言是“消费耐心和投资机会之间的均衡”。社会里总有人愿意和有耐心推迟消费,将资源转借他人投资或消费,获得收入流,以便未来享受更高水平消费;社会上亦总有一些人总能看到未来的投资机会,愿意借他人资源放手一搏。有耐心推迟消费之人,则是资源供应者;有雄心放手一搏之人,则是资源需求方。供需之均衡就是利率均衡点,资源的均衡价格就是利率。反过来说,放弃当前消费希图未来更高消费之人,是未来收入流的需求方;追逐投资机会放手一搏之人,则是未来收入流的供给方。收入流之供给和收入流之需求必然达成均衡,收入流之均衡价格则是利率之倒数,自然亦决定了利率。&费雪利率理论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尤其综合了奥国学派大师庞巴威克《资本实证论》的重要思想。迄今为止的利率理论发展,其实都是对费雪理论架构的改进和细化。譬如理性预期学派引入理性预期理念,以解释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关系。&根据费雪利率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有关利率市场化或市场化利率的几个重要结论。第一、从真实经济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或市场化利率与货币及货币政策没有关系,甚至与金融市场亦没有关系。只要真实经济体系充分自由竞争,代际最优行为决策所决定的利率就是市场化的最优利率。因此,真实经济的充分自由市场竞争,才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条件。假若真实经济各个产业之间存在高度垄断、寡占、准入限制等等各种不完全竞争行为和市场结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如论如何开放和改革,亦无法形成所谓市场化的最优利率。深一层讲,假若真实经济体系存在垄断、寡占、准入限制等等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和政策,放松货币市场利率管制的效果也许更糟。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今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尤其重要。&第二、如果真实经济体系没有交易费用,所有工资和价格皆灵活变动或自由调节,那么经济体系就会形成唯一一个最优均衡市场利率,这就是瑞典经济学大师维克赛尔的“自然利率理论”,即给定所有真实经济变量且工资和价格完全灵活自由调节下的市场均衡利率。维克赛尔的自然利率与费雪的真实利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基本视角让我们恍然大悟,要理解现实生活里千差万别的利率水平,尤其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利率水平之差异,我们就需要探讨究竟是哪些力量阻碍了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自由转移,尤其是资源配置背后的各种制度和合约安排。&第三、经济体系一旦引入货币,假若货币完全没有人为操控,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皆是经济体系内生变量,没有货币当局和中央银行人为改变货币供应量,那么经济体系的利率形成机制和利率水平则完全取决于真实经济体系的资源总量和资源配置机制即价格调节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中性假设可以完全成立。&第四、一旦引入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中央银行可以改变货币供应量、基准利率(短期利率)、汇率等等,这些变量的改变反过来会改变长期利率水平和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各种资产价格、个人资产组合决策、消费和投资决策等等。如此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利率水平算不算是一个市场化利率水平呢?算不算是利率的市场化呢?严格说应该不算。然而当今之世,中央银行位高权重,能量非凡,对利率上下其手无日无之。如何定义中央银行制度下的利率市场化或市场化利率,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重要课题。&第五、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央银行若要调节和操控短期利率(基准利率),他们依照什么标准来决定基准利率水平呢?当今世界有许多利率准则,譬如美国学界著名的利率准则有泰勒准则和伍德福德准则,尽管中央银行家们其实并不用,他们有自己一套准则。依照这些准则决定基准利率和短期利率,然后由市场来决定各个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和资产价格,算不算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呢?学者们依然争论不休。我以为,严格说,只要有中央银行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来操控基准利率,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从理论转向实践。我们首先要问一个小孩子式的问题。为什么要搞利率市场化呢?利率管制有什么不好?一般人很容易从一般市场经济原则推导出一套说法。利率管制与所有价格管制一样,必然会造成交易费用上升和资源配置扭曲,人们总会寻找其他途径来规避利率管制。按下葫芦浮起瓢。管制右边,左边出问题;管制银行业务,影子银行业务出问题;管制表内业务,表外业务出问题。最近拜读理性预期学派大师卢卡斯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当年(直到1990年代才终止)美国管制利率的Q条例(即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刺激老百姓将储蓄资金从银行体系转移到非银行金融体系或影子银行体系,乃是造成美国过去40多年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从反对价格管制的一套理论出发,人们期望利率市场化或市场化利率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然而,根据前面我们根据费雪利率理论所推导出来的几个结论,如果只是单纯放松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利率管制,而真实经济体系却到处存在着各种垄断、寡占和准入障碍,那么,即使官方利率管制完全取消,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所以本文一开头就说,从实践上看,利率市场化似易实难。难点不在于中央银行放开货币市场利率管制,而在于真实经济体系是否充分自由竞争,此所谓功夫在诗外也。&再从实践转向政策。全面放开利率管制其实只是一念之差,简单之极。然而,若要达到利率市场化原本真想实现的目标,却是非常复杂和困难。首先是如何完善真实经济体系的充分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除此之外,还有如下重大课题需要处理。&其一、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如何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关系。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完全改变了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初看起来似乎是好事儿,应该能够降低真实经济的融资成本或者降低社会经济资源的融通成本。事实却并非如此。&譬如,英国FSA前总裁 Adair Turner就曾经说:“我们至今没有找到清晰可靠的证据,能够证明过去20-30年来,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日益复杂和规模日益庞大,有助于真实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实际情况很可能是,金融业并没有真正贡献真实经济价值,而是从实体经济那里榨取价值。”这种说法或许有点儿夸张,却指出了一个不能忽视的大问题。易言之,金融市场过度发达,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膨胀过度,反而会提高真实经济融资成本。就算我们全面放开所有利率管制,也达不到降低真实经济信用融通成本之目的。无论如何,我们不是为了所谓利率市场化而放松和取消利率管制,不是为市场化而市场化,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其二、如何完善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本身的充分自由市场竞争机制。这正是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热烈辩论的所谓“大而不能倒和小而不能倒”问题。如果金融体系本身不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利率和所有金融资产价格就必然被扭曲,因为金融机构会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非常激进地从事高风险业务,将会改变和扭曲经济体系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溢价,反过来导致真实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和失灵。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让金融机构有破产关门的危机,有承受破产风险和损失的意识和能力,是建立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关键一环。这就包括为保护中小储户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和信用评级体系,以协助利率的风险定价和风险溢价机制。&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向松祚早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先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欧元之父”、国际宏观经济学奠基人、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杰出校友、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创始人之一,同时兼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著作曾经荣获吴玉章奖学金、中国图书奖、全国十佳经济读物奖。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我国,论述,利率,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论述我国,论我国,谈我国,市..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出自 MBA智库百科()
  利率市场化,也叫,改革是一个过程,或进程。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是指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是什么?即是:利率市场化的定义。有几种说法:
  1.利率市场化,指的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以供求关系来决定市场的资金价格。
  2.利率市场化是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自行决定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的单方面决定者。
  3.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4.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
  1.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利率市场化后,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并通过价格机制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纵观世界各国利率体制的改革趋势,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转换,其特点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额,促使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
  2.利率由中央银行间接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一般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普遍采用,其运行的基础是具有较强内部制约机制的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市场利率下,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全社会各种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利用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并由此来决定社会基础货币量。
  首先,要有一个公平、统一、公开的充分竞争的。
  其次,资金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第三,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四,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来实现。
  首先,在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进行的市场化,即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形成比较完善的;
  同时,跟踪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对整个的管制。
  最后,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
  从微观讲,利率市场化后,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流动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所有制、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应资金的供求,使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宏观方面,市场化的利率在动员储蓄和储蓄转化投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商品的价格放开,利率作为特殊商品——资金的价格也必须放开。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能够促使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利率放开也是银行之间竞争的需要
  因为如果利率不放开,那么各银行的利率就差不多,这样,竞争就不够充分,银行的发展就难以做到优胜劣汰,这就等于保护了落后。利率放开后,银行就会面临着存贷款利率竞争的巨大压力,这时,如果银行不提高管理水平和,银行的利润水平就低,银行在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上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到那时,利润水平高的银行就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贷款户;利润水平低的银行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它也采取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办法,由于没有利润支撑,生存都将困难,如果存贷款利率不动,那么就会失去客户。
  3.客户能够得到更好的
  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能够让广大客户得到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
  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
1.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争取最大的目的。
  就的确定而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完全由自主决定。实行盯住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办法。商业银行结合本行在当地市场占有的位置和,根据每天本行的的匹配情况、成本结构和,分析本行的资金需求,确定在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幅度,调整制定本行存款各期限档次的具体。一般大额、利率水平接近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或相同,特殊时期还高于拆借利率;小额、短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同业拆借利率水平。
  从的确定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利率应在中央银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浮动。商业银行确定浮动幅度,一般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期限、风险、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及与的信用关系因素确定。
2.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但是为了防止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利用垄断地位而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中央银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权。同时,中央银行通过、、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应经常分析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他客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预测市场利率变化趋势和情况的变化,检查其是否满足货币政策的需要。对可能出现不符合的发展趋势,央行要提前、及时地制定利率调控策略。由于利率政策具有信号作用和迟滞效应,同时是一个间接调控的杠杆,因此,中央银行应小幅多次调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调控同业拆借利率,由此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水平。
  的和的是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麦金农的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扭曲造成了资本利用效率的低下,并抑制了经济的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的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了企业对于资金的过度需求,从而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形成了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跨入金融市场门槛,只能转而寻求内部融资的方式来实现资本积累,但实际利率过低又导致其资本增长艰难而缓慢,最终拉低了经济的增速。
  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改革应该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推行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方面的功能,从而获得收入效应、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分配效应,消除金融抑制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核心就在于放开金融资产价格尤其是利率和汇率价格的管制,使金融资产价格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但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扩大了银行的投资渠道和领域,为追逐高利润,银行的冒险性和投机性增强,纷纷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自由资本占总资产比率不断下降。尤其是泡沫经济时期,银行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破灭后,股市、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大幅上升。
  阿根廷: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但其利率市场化却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背景下展开的。早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开始了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但不到一年便夭折,原因是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启动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除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1977年6月全部放开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但利率市场化并未有效缓解阿根廷国内通胀率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改革实施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最新的金融危机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中国绝对不能照搬照抄。
  (1)利率市场化是国内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爱德华·肖认为“金融短浅在一定程度上是的(利率)受到扭曲的后果”,并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放松实际利率的管制”,也就是利率由市场机制决定。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都是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而且多是把放松作为整个金融改革的先导。
  (2)利率市场化往往与国内金融自由化的其它措施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对包括许多方面,如利率管制、高、金融市场准入限制、金融机构国有化以及信贷流向和控制,这些方面有机地联系为一体,因此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孤立的过程,而往往与降低强制性的存款准备和银行进入限制,减少政府对信贷分配决策的干预,并对银行和进行,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鼓励的进入相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必须在特定的下进行,、是市场利率发现和形成的重要场所,是货币当局对利率进行的重要渠道;而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和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是保证有效形成市场利率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管制的目的是向进行融资,或向优先发展行业提供发展资金并进行,因此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还往往伴随着改革,如的建立、的建立和财政赤字的减少。
  从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来看,1961年韩国确立以出口为导向的,随之对经济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干预。与之相对应,政府全面、直接地管制,以实现对资源动员和配置的:
  对金融机构进行国有化和重组中央银行。被国有化,建立起各种来支持特定的行业发展,并通过指导商业银行购买韩国发展银行发行的,向韩国发展银行担保的企业放款来为长期政策性贷款融资。
  将的权力转移到财政部,使得政府可以通过来为发展计划进行。
  此外,通过给出口企业提供来实行计划。韩国政府还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指导来说服银行给出口商提供和。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与金融自由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年,韩国全部五家政府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私有化,同时批准两家新的商业银行,特别是1982年后,批准建立了许多和的,并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引入相同的。1982年,废除了加于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上的,并开始减少对优先部门的指令性贷款。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在1982年降低了一般贷款利率与优惠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并取消了一些优惠利率;1984年,允许银行对信贷风险进行分类,用利率的波动幅度来代替贷款利率上限;1986年的利率提高到高于同期的水平,并于1991年宣布一个实行利率总体自由化的四阶段计划。
  因此,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与放松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减少或取消政府对流向和限额的控制等措施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是整体金融自由化的一部分。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以供求关系来决定市场的资金价格。提及利率市场化,首先需要了解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形成背景以及国际上完成利率市场化各国家的历史经验。
  1、金融抑制虽有利金融稳定但代价是牺牲存款者的利益和削弱同业竞争。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利率管制的金融抑制政策,通过规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方式来使得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均借助于对利率的管制。此外,对利率进行管制的另一层目的在于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如美国的Q条例以及日本的《临时利率调整法》,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做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银行大量持有低利率的资产,并能通过不断吸收低成本的负债来锁定自身收益,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但却是以牺牲存款者的利益和削弱同业竞争为代价的。
  2、美欧、日韩的渐进模式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借鉴基础。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中东石油危机的发生,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在此国际环境下,各国政府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市场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以麦金农的金融抑制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为首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逐步成为主流并为各国政府所采纳,以此为基础,各国陆续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其中,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采取逐步渐进的方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而以阿根廷、智利为代表的南美国家则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快速放开的激进方式。对于我国而言,由于我国是采取渐进稳行、步步为营的方式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因此,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美国和东亚国家代表的日本等国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尤为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有两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即和利率市场化。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属于利率管制型,这种管制型的利率管理体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年间实行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以及自1982年至今的有限浮动利率。
  年,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一切利率均由制定,由统一管理。1978年以后,我国引入了商品经济机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体制,后来进一步明确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利率管制方面也相应调整为有限浮动。这主要表现为从1982年起四大(、、和)在对某些特定对象办理存、业务时,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相应利率进行有限的上下浮动。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在本质上是由政府在信贷关系的制度中充当指挥者,绝对或者在较大程度上排斥市场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完全根据发展意图而设计和操作的。这种利率管制导致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不合理、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弊端:
  (1)利率管制通常包含着压低利率水平和信用配给制,扭曲了利率的价格调节功能,极易滋生腐败。
  利率是资金的。利率的自由波动可以调节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之间的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资金能运用到最需要的部门和企业。但是,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自由浮动被限制了,通常利率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低利率通常使得内部始终存在着超额资金需求,对超额资金需求又只能采取信用配给制进行调节,以保证有限的资金流向局限在某一范围内。对资金超额需求与有限配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金融黑市的产生,这虽然是市场对管制短缺的一种自发反应,但诸多缺乏法律保护的因素决定了它对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局面的破坏性;而信用配给制并非完全依据政府的,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根据借款者的资金和信誉情况、私人交往或友谊,甚至是凭借借款者支付的的多少来分配资金流向的,这种资金分配方式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极易加剧社会腐败现象的产生。这也会导致企业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去争取优惠的而不顾企业的提高。
  (2)政府对规定较低的利率水平,虽然会刺激投资增长,但同时也会减少。
  一方面,储蓄减少,投资来源相应减少,的扩大必然受影响,从而部分地抵消了低息政策对投资的刺激效果;另一方面,减少的储蓄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消费领域,结果形成对的,进而抬高物价,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比名义利率更低甚至为负值,储蓄者的收益无形中被剥夺,而这实际上被视为用于对的。这样,理性的投资者会进一步减少储蓄,用于消费或投资,从而又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3)利率管制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不同企业的高低不一,对的承受能力也大小不一。
  效率较高的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承受能力较强;效率较低的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承受能力较弱。对于相对较高的利率,效率高的企业可以借贷资金,而效率低的企业则无法承受,只能缩小生产规模甚至被淘汰出局。所以,利率对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效率有一个筛选功能,从而保证资金在既定技术条件下被有效使用。但是,当利率受管制而处于较低水平时,投资者的大大降低,一些原来无力借贷的低效率企业也有能力借贷和使用资金。低利率使有能力借贷资金的范围扩大到效率较低的企业,即资金被低效率使用。同时,低利率还会诱使企业倾向于多使用资金,少使用劳动力,即以资金要素替代劳动力要素,而劳动力要素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远比资金要素充裕,由此将带来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损失。
  (4)利率管制阻碍了企业创新和。
  对利率的全方位管制使得处于借贷资金供给方的不能自由建立内部机制,难以在设计定价环节实现低风险和流动性的经营目的。面临拖欠贷款的,收益的高以及难以预料的通货膨胀,极度低的贷款利率上限强化了金融机构逃避风险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新创立企业和高风险高收益的由于缺乏信誉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政府的直接干预,在存贷利差极小的情况下,各个金融机构只能为储蓄者提供很少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既无法满足资产持有者的各种偏好,又缺乏剩余的竞争因素来强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结果造成金融机构的近乎垄断状态,成本居高不下,而社会总福利则因此而下降。
  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应该说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996年全国统一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利率形成;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市场化发行利率;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从日开始实行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贷款的利率。改革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2002年初,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
2002年9月,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日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显示了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决心。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通过运用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在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24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1页& 20页& 2页& 1页& 2页& 2页& 7页& 13页& 1页& 21页
本条目相关资讯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评论(共16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利率市场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