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选修课程——数学文化课充满文化气息的书叫什么

数学课教学参考书与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数学课教学参考书与
《数学课教学参考书》是2006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娟珍。作&&&&者徐娟珍 编ISBN6定&&&&价9.00元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3
《数学课教学参考书(第4版 上册)(通用类)》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数学》(第四版·上册)的配套用书,供教师教学中参考。《数学课教学参考书(第4版 上册)(通用类)》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颁发的《数学课教学大纲》(2005)为依据编写,努力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力求对教师备课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数学课教学参考书(第4版 上册)(通用类)》按照教材顺序编写。每章包括“概述”“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课堂练习、综合训练参考答案”“小结与提高”“阅读材料”五大部分,其中概述又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分析与说明”“课时分配建议”等内容。
《数学课教学参考书(第4版 上册)(通用类)》还配有多媒体教学光盘。《数学课教学参考书(第4版 上册)(通用类)》由徐娟珍、黄珍妹、李霞、潘琦编写,徐娟珍主编。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获江苏省“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李霞(2132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作为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去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感触数学家们的艰辛与执着,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厚重、开阔、深邃、美丽……
一、传播悠久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对学生“学什么”比“为什么学”更关注与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张张被动接受的脸,而不是主动探索的渴望与激情。这是为什么呢?我渐渐悟出,原来,孩子们还没有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价值文化、数学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我想,如果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促思,数学广阔、博大和数学的底蕴、价值后,怎能不热爱它?怎能不对它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呢?
[案例一]记得曾经听过《十进制计数法》一课,我深深地被执教者的充满数学文化的设计所吸引,我没想到一节被我们认为枯燥、乏味,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的课,能上得如此有滋有味。想必这位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一定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他将蕴藏在这个知识点中的数学文化充分地挖掘了出来:数的起源、古代各国的数的各异形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等。这些丰富的素材,加上多媒体课件的渲染呈现,一段具有古代神韵的“数的产生”背景资料应运而生了,它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听听课后学生们的感触吧——
生1:我觉得数真是太神奇了!原来它是这样演化而来的,我想以后我会更加喜欢数学的!
生2:通过这节课,我突然发现数学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的古国!
生3:真没想到数学知识如此丰富多彩和有意思!原来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写写算算,这节课改变了我的想法!
[反思]听了孩子们的感言,我才顿悟到,是不是我们平时给他们传播的数学文化与史料太少了?数学课,同样是颇具趣味性和人文性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与深钻,里面的宝藏可不少啊!
二、体现数学文明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最擅长的就是扮演“先知先觉”的上帝的角色。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所教知识的存在,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总是让学生很快地获得这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回到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创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一直是一种“为我”的状态而不是“为他”的状态。说明我们常常只是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而不是站在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实有些知识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经历、感受一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创造出来。
[案例二]《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比较受欢迎的公开课,听过不下于5节课,大家的上法也大同小异,在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环节上,几乎都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这种教学正是弗赖登塔尔所批判的“教学法的颠倒”,即把结果作为出发点,推导出其他的东西,而不是回到知识的起点去把该发现的知识“再创造”出来。最近无意间翻阅杂志发现一节课体现一种数学发展的历程,展示出它的与众不同。人类接触数学是从数数开始的,由数数发展到用加法来进行具体运算比较顺理成章,而由加法运算过渡到乘法运算则是一次质的飞跃。有史料表明:人类几万年前就学会了用加法,而用乘法则是近几千年的事。鉴于此,教者尝试让学生像前人那样经历“做乘法”的探究过程。力图在课堂上体现数学文明的探索历程。
上课伊始,教者在黑板上写下了8个加法算式:
2+2+2+2+2&&
8+8&& 6+6+6
1+1+1+1+1+1&
7+5+4&& 6+5+3
先让学生一一算出得数;(前人是在做了大量的加法后,萌发出做乘法的想法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些题目比较特别;学生讨论后得出有些题目加数相同,让学生将加数不同的算式擦去;接下去开始讨论题目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在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多不多呢?小朋友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
& 学生一下子有些茫然。
师:你数家里的鞋子的只数,一般会怎么数?
生:一双一双地数。
师:一双就是两只,求三双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怎么算?
生:2+2+2=6
师:这不就是加数相同的加法吗?想想生活中还会在什么时候用到这样的加法。
此时,学生直观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大家各抒己见同时。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的表达方式。
师:其实生活中加数相同的加法还有很多呢。请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手指?右手有几个手指?合在一起有几个手指?列成算式是怎样的?
生:5+5=10
师: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呢?
生1:44个5。
生2:不对,应该是88个5,我们每人有两只手。
师:好,那我就把88个5加起来。
教师在黑板上开始写算式,没写几个学生开始说太繁了。
师:太繁了,那该怎么写呢?
学生各抒己见,开始探索如何简单地表示出“88个5相加”,最后在老师的引导和已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提示下得出“88×5”
[反思]在由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环节,执教者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上。这样做,不仅与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一致,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例如,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关注历史进程中知识的命运,从而产生为知识世界中的美好而不懈努力的愿望,获得数学思想上的洗礼,勃发创新的意识,等等。学生们实实在在地做了回数学文化的创造者。这样的课程设计唤醒了孩子们研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意识,感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其课程价值已远远超越了知识范畴是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而且数学文化活动的要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本身,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本身,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本身,……只有这样,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才能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三、超级链接到各个学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
&[案例三]曾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钟表”这一课时,在课的结尾不是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如何认钟表的?……”而是介绍有关“钟表”的数学背景知识,欣赏惜时的名言警句。
A.古代计时方法介绍。
师:现在,人们想知道什么时间了,可以看一下表,很方便。那在古代还没有表时,人们怎么知道时间呢?你知道有哪些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拿来交流,可以用实物投影展示图片,并加以文字叙述。
B. 惜时名言欣赏。
师:时间是多么重要。因此,从古到今,流传下来许多有关时间的名言名句。你知道哪些,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生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生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师:我明白了,这些名言都是说时间是多么宝贵呀!今天,我们认识了时间,那么就要学会安排时间,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吗?
[反思]将数学知识教学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环节,汇报交流古代计时方法,使学生开阔眼界。惜时名言欣赏,更让学生在浓浓的古诗意境中感受时间的宝贵。
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一缕清新之风,学生真的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了。愿清新之风吹走数学的苦涩,吹走学生心灵中的恐惧,让数学生长在学生生活田园之中,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使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生活,面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件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中国论文网 /9/view-4224143.htm  关键词:数学;课堂;充满;气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1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生活,面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件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贴近现实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那么学生求知的火把便会熊熊燃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装饰教室,需要买花边的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我们要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开一个庆祝“六一”的联欢会,我们今天就是设计美化花边的方案,怎样才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呢?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数学问题转化成购买美化花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方向与路线”一课时,就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我问学生:“谁来说一说你们每天上学行走的路线是什么?”此时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每天上学、放学的行走路线。然后我再问学生:“那你知道学校在你家的哪个方向吗?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同学们去认识方向。看看你上学时的路线要经过哪些方向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准确地记住了课堂上所学的各种方向。   二、回归生活空间,引导自主建构   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应当摒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因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例如,在教学“利息”时,教师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在课上进行利息的计算,而是先让学生在课前到银行进行实地调查活动,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识,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开放了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活动之中,真切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期利息的计算相对比较简单,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对延后支取和提前支取这两种复杂的情况,则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辩论、探索,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再创造的过程,能主动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要抓住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掌握新的本领。例如,简便运算118-78-22,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在教学中教师适时进行生活经验上的点拨,如用“超市购物的经验”来理解,“兰兰的妈妈带了118元到超市买衣服,一件上衣78元,一条裤子22元,她怎样付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根据学生回答:一共用了100元,还剩18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规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又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自然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有的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老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计算:1÷3,1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的概验奠定了基础。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圆柱”后,让学生课下去量一个圆柱形茶叶罐的底面直径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看谁的算法巧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①把茶叶罐的底面描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②把尺子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罐底面的边缘一点上,慢慢移动尺子的另一头,测出的最长距离就是直径。③把茶叶罐在白纸上滚一周,画出长方形形状的侧面展开图,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茶叶罐的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让学生更能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我们要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数学课堂因富有生活气息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来源,使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通过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论文网 /1/view-6547416.htm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生活气息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连,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和生活世界的数学化思想,走向生活,使我们的数学课更加精彩、更具魅力。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生活服务,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色彩,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1]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生活化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一开始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硬纸条、牙签、橡皮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通过操作,有的学生量出5块半橡皮长,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的长。这时老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了。看来要想得到物体的正确长度,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尺子量。这样一下子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这样设计:学生从学具袋中倒出各种人民币,在小组里说一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么认识的。(学具袋中有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小组交流时组长带领学生互相说,教师也参与进去,并进行及时的赞扬和鼓励。接着问学生认识哪几张人民币,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把学生介绍的人民币贴在黑板上,并引导从字样、颜色、人物等不同方面谈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这样教师基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对识别方法进行整理,使学生更清晰地识别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构建了对人民币多种特征和价值的了解。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并进行比较。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三、强化生活化的数学体验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教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2]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   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学完“利息的计算”后,我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入银行。通过实践,学生不但从银行了解了存款的类别、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而且还考虑了存款的方式:“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的利息存入,还是两年整存整取?” 该怎样存比较合算?有的学生还选择了构买国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运用中获取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学学问题的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第8期 .   [2].刘洪,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索,黑龙江教育,2012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光溢彩充满魔幻气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